晚雨初收旋作晴,买舟访旧海边城。
高帆斜挂夕阳色,急橹不闻人语声。
掠水翻翻沙鹭过,供厨片片雪鳞明。
山川不与人俱老,更几东来了此生?
晚雨初收旋作晴,买舟访旧海边城。
高帆斜挂夕阳色,急橹不闻人语声。
掠水翻翻沙鹭过,供厨片片雪鳞明。
山川不与人俱老,更几东来了此生?
陆游

陆游

陆游(1125年11月13日-1210年1月26日),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尚书右丞陆佃之孙,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宋高宗时,参加礼部考试,因受宰臣秦桧排斥而仕途不畅。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嘉泰二年(1202年),宋宁宗诏陆游入京,主持编修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和《三朝史》,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创作诗歌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 8404篇诗文

猜您喜欢
秋来愁更深,黛拂双蛾浅。翠袖怯春寒,修竹萧萧晚。
秋来愁更深,黛拂双蛾¹浅。翠袖怯春寒,修竹萧萧晚。
注释:¹双蛾:即双眉。
此意有谁知,恨与孤鸿远。小立背西风,又是重门掩。
此意有谁知,恨与孤鸿远。小立背西风,又是重门掩。

  这是一首传统的闺怨题材,写的是深秋时节,闺中少妇思念远方心上人,怨恨交织的情形。

  词作开首词人把时间安排在深秋时节,直陈闺中少妇因秋来而“愁更深”。自宋玉悲秋以来,对秋的无奈与叹喟几乎成了诗歌的一个传统题材。而对妇女来说,则有更深一层含义在,那就是如汉代班婕妤在《怨歌行》中所言的:“常恐秋节至,凉飚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这或许便是词作中女主人公为何秋来而“愁更深”的主要原因了。紧接次句词人没有继续写这位女子愁深的程度,转而刻画她的外形:“黛拂双蛾浅”。这句是说女主人公因孤寂,心绪不好,无心刻意修饰自己的面庞,从而把上句所言的“愁”的内涵具体化和明朗化了。“翠袖怯天寒,修竹萧萧晚”二句,是化用杜甫《佳人》中的诗句:“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翠袖“句是写女主人公不仅无心去刻意妆饰打扮自己,甚至对天气变化也不甚觉察,依旧夏装着身,而只有到了“天寒”,身体受不住了,才感觉到。一个“怯”字,表明女主人公的衣单体弱,更有起到暗示她孤寂可怜的特点。上片结句“修竹萧萧晚”,看似词人是要以景作结,写女主人公住处周围的环境,实则借此进一步暗示女主人公愁苦孤独的形象。深秋薄暮,几株修竹在秋风中瑟瑟摇动。单薄、孤寂,这不就是女主人公形象的写照吗?

  下片词作增加抒情分量。“此意有谁知,恨与孤鸿远。”由怨转恨,可知女主人公过此孤寂生活非止一日。“孤鸿”在此有较丰富的含义,它不仅象征女主人公如失群的孤鸿,而且也表示她多么希望鸿雁能捎上自己的怨与恨(即词中的“此意”),给远在天涯的心上人。此外,这句也暗示这位女主公一直是伫立窗口,目送飞鸿远去。“小立背西风,又是重门掩”二句是说,女主人公在萧瑟的秋风中独自伫立,目送孤鸿消失,寂寞无聊的一天又过去了,她怅然回到闺中,掩上门扉,周而复始地让孤寂与凄凉笼罩着自己。这里的“又”字,看似平易,实是蕴含了女主人公的无数辛酸泪。

  抒写闺怨是中国古典诗词的传统题材,这首《生查子》在思想内涵上也并没有写出什么新意来,但在艺术上还是有一定的个性的。如情景二者之间的互相烘托、渲染,对女主人公心理的细腻刻画等,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池面过小雨,树腰生夕阳。
池面过小雨,树腰生夕阳。
译文:平静的水面上有小雨滴落的痕迹,夕阳在树木的半腰处露了出来。
云分一山翠,风与数荷香。
云分一山翠,风与数荷香。
译文:飘渺的云朵萦绕山间,把翠绿的山峰隐约分成了两半,清风送来荷花的清香。
素月自有约,绿瓜初可尝。
素月¹自有约,绿瓜初可尝。
译文:皎洁的月亮像与人有约似的,到了某个时间就出来。种了很久的瓜果终于成熟可以品尝了。
注释:¹素月:皎洁的月亮。
鸬鹚莫飞去,留此伴新凉。
(lú)(cí)¹莫飞去,留此伴新凉。
译文:但是鸬鹚不要往南飞走,留下我孤单一人看着良辰美景,独自品尝着凄凉与心酸。
注释:¹鸬鹚:水鸟。
南顿张助,于田中种禾,见李核,欲持去,顾见空桑,中有土,因植种,以余浆溉灌。后人见桑中反复生李,转相告语。有病目痛者,息阴下,言:"李君令我目愈,谢以一豚。"目痛小疾,亦行自愈。众犬吠声,盲者得视,远近翕赫,其下车骑常数千百,酒肉滂沱。间一岁余,张助远出来还,见之,惊云:“此有何神,乃我所种耳。”因就斫之。
南顿张助,于田中种禾,见李核,欲持去,顾¹见空桑²,中有土,因植种,以余浆溉(gài)(guàn)。后人见桑中反复生李,转相告语³。有病目痛者,息阴下,言:“李君令我目愈(yù),谢以一豚(tún)。”目痛小疾,亦行自愈。众犬吠声,盲者得视,远近翕(xī)(hè),其下车骑常数千百,酒肉滂(pāng)(tuó)。间一岁余,张助远出来还,见之,惊云:“此有何神,乃我所种耳。”因就斫(zhuó)之。
译文:南人张助在田里欲庄稼,看见一个李核,想把它带回去 ,又回头看见根部枯空的桑树里有土,所以就欲了进去,用剩下的水浇灌。后来有人看见桑树中忽然长出了李子,以为是神,就互相转告,有一个眼痛的病人在树下乘凉,说:李树使我的病好了,我要用一只小猪祭谢。眼痛的小病,自己也会痊愈,众人盲目附和,说是失明的人重见了光明,远近轰动,在边上下车马的常有数千,李树旁摆满了酒肉,过了一年,张助从远处回来,看见了惊讶地说:“这算什么神呀,这是我欲的啊。”于是就跑去把树砍了。
注释:¹顾:看见。²空桑:枯空的桑树,老桑树有枯空的树洞。³语:转告。⁴翕赫:轰动、惊动。⁵滂沱:原来形容雨很大,这里指摆满了酒肉。⁶间:过了。⁷乃:这。

  这个故事批评了那些不进行思考就盲目相信自己的眼睛的人们,以及这种不正常的随波逐流的社会心理、社会现象。

  带给我们的启示是:要从客观角度出发看待事情,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船离洪泽岸头沙,人到淮河意不佳。
船离洪泽¹岸头沙,人到淮河意不佳。
译文:船离开洪泽湖岸边,到了淮河后心情就变得很不好。
注释:¹洪泽:洪泽湖。
何必桑乾方是远,中流以北即天涯!
何必桑乾(qián)¹方是远,中流²以北即天涯!
译文:何必说要到遥远的桑乾河才算塞北边境呢,淮河中意线以北就已经天尽头了!
注释:¹桑乾:亦作“桑干”。桑干河为永定河上游。桑干河流域当时已沦入金人之手。²中流:指淮河的中流线,为宋、金的分界线。
刘岳张韩宣国威,赵张二相筑皇基。
刘岳张韩¹宣国威,赵张二相筑皇基。
译文:刘錡、岳飞、张俊、韩世忠众将抗金宣示了国威,赵鼎和张俊二贤相奠定了国家基业。
注释:¹刘岳张韩:刘錡、岳飞、张俊、韩世忠。赵张:赵鼎和张俊。
长淮咫尺分南北,泪湿秋风欲怨谁?
长淮咫(zhǐ)¹分南北,泪湿秋风欲怨谁?
译文:淮河两岸咫尺之间南北分裂,秋风中洒泪应该怨恨谁?
注释:¹咫尺:周制八寸为咫,十寸为尺。形容距离近。
两岸舟船各背驰,波浪交涉亦难为。
两岸舟船各背驰,波浪交涉亦难为(wéi)¹
译文:淮河中的舟船相背而驰,连激起的波痕接触一下也难以做到。
注释:¹为:做。
只余鸥鹭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
只余鸥鹭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
译文:只能看到天上的鸥鹭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地在南北岸之间飞翔。
中原父老莫空谈,逢着王人诉不堪。
中原父老莫空谈,逢着王人¹诉不堪。
译文:中原的父老们没说一句客套话,遇到我这个皇帝使者便诉说不能忍受金朝压迫之苦。
注释:¹王人:帝王的使者。
却是归鸿不能语,一年一度到江南。
却是归鸿不能语,一年一度到江南。
译文:反而是不会说话的鸿雁,还能够一年一度回到江南。

  第一首写诗人入淮时的心情。首两句总起、入题。交代了出使的行程和抑郁的心情,为这一组诗奠定了基调。诗人离开洪泽湖之沙岸一进入淮河,胸怀就烦乱、骚动,这是因为昔日国中流水今日已为边境界线。这两句写出了南宋人面对长淮时心理上独特的变化。后两句写感慨,是“意不佳”的原因之一。“桑乾”即永定河上游的桑乾河,在今山西省北部与河北省的西北部,唐代这里是北方少数民族的交接处。唐代诗人雍陶《渡桑乾水》一诗有“南客岂曾谙塞北,年年唯见雁飞回”之句,表示过了桑乾河才是中国的“塞北”的意思。刘皂《渡桑乾》也有“无端更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之句。在北宋,苏辙元祐五年在出使契丹回国离开辽境时所写的《渡桑乾》一诗中仍曾这样写道:“胡人送客不忍去,久安和好依中原。年年相送桑乾上,欲话白沟一惆怅。”正因为前人有过那样的边境观念,所以现在作者说“何必”,表面看来似乎是不满于前人的看法,其实诗人正是通过这种不满的语气在今不如昔的对比中表达对江山半壁的哀惋和对朝廷偏安的怨恨,这是一种委婉的表达方式。“天涯”原指极远的地方,这里指宋、金以淮河为界的边境线。这两句是说:何必要到遥远的桑乾河才是塞北边境呢,而今淮河以北不就是天的尽头了么!诗人说桑乾用“远”字,称准河却用“天涯”,一方面强调了淮河的边界意念、一方面渲染了淮河的遥远。这种渲染进一步表达了作者对南宋王朝心理上弃北逃南、政策上妥协投降,视国土沦陷于不顾,置中原人民于不救的哀怨和不满。

  第二首是对造成山河破碎的南宋朝廷的谴责。南宋初年的名将刘錡、岳飞、张浚、韩世忠,力主抗金,屡建功勋。赵、张指赵鼎和张俊,都在南宋前期两度任相,重用岳、韩,奠定南宋基业。诗人在这里采取了欲抑先扬的手法。在第三句来了一个陡转到反面,而今竟然出现了“长淮咫尺分南北”的奇耻大辱的结果。前面的因和这里的果似乎产生了明显的矛盾,再加上结尾的“欲怨谁”一语,更是发人深思: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该由谁来负责?当时以高宗赵构和秦桧为首的主和派贬、杀抗金将领,这怎能不使人在肃杀的“秋风”中涕泪满襟呢!诗人的满懑之情,以婉语微讽,曲折道出,显得更为深沉。

  第三首因眼前景物起兴,以抒发感慨。淮河两岸舟船背驰而去,了无关涉;一过淮水,似乎成了天造地设之界。这里最幸运的要数那些在水面翱翔的鸥鹭了,只有它们才能北去南来,任意飞翔。两者相比,感慨之情自见。“波痕交涉”之后,著以“亦难为”三字,凝聚着作者的深沉感喟。含思婉转,颇具匠心。诗人采取了虚实相生的写法,前两句实写淮河两岸舟船背弛、波痕接触也难以做到,虚写作者对国家南北分离的痛苦与无奈。后两句实写鸥鹭可以南北自由飞翔,虚写作者对国家统一、人民自由往来的强烈愿望。

  第四首写中原父老不堪忍受金朝统治之苦以及他们对南宋朝廷的向往,感慨更为深沉。前两句说中原父老见到“王人”像遇到了久别的亲人一样,滔滔不绝地诉说不堪忍受金朝压迫之苦。“莫空谈”中一个“莫”字,即排除了一切泛泛的应酬客套话。他们向使者谈的话题都集中在“诉不堪”这一点上。这是诗人想象中的情景,并非实事。因为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南宋使者到了北方后不可能直接跟遗民通话,中原父老更不会面对面地向南使“诉不堪”。但是中原遗民向往南宋朝廷之心却用各种方式来表白。此诗所表达的中原父老的故国情思,虽非实事,但确是实情。这里的弦外之音是对南宋小朝廷的强烈谴责,以率直的方式表现了曲折的心思,读来宛转有致。后两句借羡慕能南飞的鸿雁来表达遗民们对故国的向往。“却是”为反是、倒是之意:羡慕的是鸿雁一年一度的南归;遗憾的是鸿雁不解人意,不能代为传达这故国之情。真是含不尽之意于言外。

  《初入淮河四绝句》以“意不佳”为贯穿全组诗的感情主线:有“长淮咫尺分南北”“中流以北即天涯”的沉痛感喟;也有“北去南来自在飞”“一年一度到江南”的向往和痛苦。前两首侧重于诗人主观感情的抒写,后两首则为淮河两岸人民、特别是中原遗民代言,主题鲜明。全诗寓悲愤于和婉,把悲愤之情寄托在客观景物的叙写之中怨而不怒,风格沉郁,语言平易自然,时用口语。这些都体现了“诚斋体”的特色。

chūhuáijué

yángwàn sòngdài 

chuánhóngàntóushā réndàohuáijiā 
sāngqiánfāngshìyuǎn zhōngliúběitiān 

liúyuèzhānghánxuānguówēi zhàozhāngèrxiàngzhùhuáng 
chánghuáizhǐchǐfēnnánběi lèishī湿qiūfēngyuànshuí 

liǎngànzhōuchuánbèichí làngjiāoshènánwéi 
zhǐōuguǎn běinánláizàifēi 

zhōngyuánlǎokōngtán féngzhuówángrénkān 
quèshìguīhóng鸿néng niándàojiāngnán 

古剑寒黯黯,铸来几千秋。
古剑寒黯(àn)¹,铸(zhù)来几千秋²
译文:这是一柄冷冰冰、暗幽幽的古剑,铸成以来,已经历了几千个春秋。
注释:¹黯黯:光线昏暗;颜色发黑。²几千秋:即几千年。
白光纳日月,紫气排斗牛。
白光纳日月,紫气¹排斗牛²。
译文:那白色的剑光可掩日月,那紫色的剑气上冲斗牛。
注释:¹紫气:旧时以为宝物的光气。²斗牛:二十八宿中的斗宿和牛宿。
有客借一观,爱之不敢求。
有客光一观,爱之不敢求。
译文:有一位客人想借来观赏,只因剑主珍爱它,不敢请求。
湛然玉匣中,秋水澄不流。
(zhàn)¹玉匣(xiá)²中,秋水澄不流。
译文:在玉匣中它清澈发亮,好像澄明的秋水止而不流。
注释:¹湛然:清澈貌。此诗中形容剑光。²玉匣:指剑鞘。
至宝有本性,精刚无与俦。
至宝¹有本性,精刚无与俦(chóu)²
译文:最珍贵的宝物自有它的本性,那份精纯和坚刚,并世无俦。
注释:¹至宝:最珍贵的宝物。²俦:同辈,伴侣。
可使寸寸折,不能绕指柔。
可使寸寸折,不能绕指柔¹
译文:虽然可以使它一寸寸地折断,却不能使它化作绕指弯柔。
注释:¹绕指柔:宝剑乃百炼成钢,刚者不可化为柔。
愿快直士心,将断佞臣头。
愿快直士¹心,将断佞(nìng)²头。
译文:希望它让正直的人士大快心意,将用它来斩断奸臣的人头。
注释:¹直士:正直、耿直之士。²佞臣:谄上欺下的奸臣。
不愿报小怨,夜半刺私仇。
不愿报小怨,夜半刺私仇。
译文:不希望它被用来报复个人小怨,在半夜的时候去刺杀私仇。
劝君慎所用,无作神兵羞。
劝君慎所用,无作神兵¹羞。
译文:劝你使用时务须谨慎,不要让神兵利器为你而抱愧蒙羞。
注释:¹兵:神奇的兵器。谓宝剑。

  白居易的讽喻诗,善于运用变化万端的比兴手法,塑造各种真实的受迫害者的艺术形象,揭露和抨击了封建统治者的暴政和不合理现象,因而这些诗不少成为反映现实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相结合的名篇,《李都尉古剑》就是其中一首十分出色的咏物诗。这首诗所运用的比兴手法是很高明的,通篇只光用一把李都尉古剑作为描写对象,但每一个字都是作者自身的写照,意思极为明确,虽然着墨不多,而出语却纡徐委婉,具有无穷转折之妙,耐人寻思。

  从结构上看,这首诗可分三个层次。从开始至“ 秋水澄不流”八句主要是表现古剑外表的不同凡俗。首句写“古剑寒黯黯,铸来几千秋”,是用“寒黯黯”三字描绘古剑寒光闪闪,灼烁不定的形态,刻画剑的不凡,不从剑的锋利入手,而仅表现其剑光闪。

  烁不定,正是该诗的高明之处,未睹剑先见其寒光凛凛,足以说明这是一柄锋利无比的宝剑。“几千秋”上承“古剑”的“古”字,古而且利,则此剑为至宝就毫无疑问了。为了进一步渲染这柄宝剑,诗人进一步写道:“白光纳日月,紫气排斗牛。”据王嘉《拾遗记》载,越王勾践曾以白牛白马祀昆吾山神,采金铸之,以成八剑。其一名为掩日,用其指日,日光尽暗。其三曰转魄,指月则蟾兔为之倒转。诗人光用这个典故,极力夸张表现宝剑的非同凡俗之处。这四句是从诗人的角度描绘宝剑的不凡,为了印证自己的看法,下面四句又用旁观者的评价加以证实。客人看到宝剑“湛然玉匣中,秋水澄不流”。东汉袁康《越绝书》:“太阿剑,视之如秋水。”用秋水形容剑光,由来已久。诗歌继描绘古剑“寒黯黯,可以“纳日月”、“ 排斗牛”之后,又以“湛然秋水”形容,更进一步表现古剑的威光四射,非同一般。因此客人有观之者,即使很喜欢它,也不得不自叹是凡夫俗子,不敢奢望得到它,还是让这把古剑去完成其应有的使命吧。

  接下来则是描写古剑的卓越品质。它不仅剑光闪烁,锋利无比,具有华美的外表,而且品质端正,也非平常刀剑可比。“至宝有本性,精刚无与俦”说明它的纯度和硬度都是无与伦比的。这并非夸张,因为它“可使寸寸折,不能绕指柔”,宝剑乃百炼成钢,其刚强之性,不能使它变成软弱,犹如士之可杀而不可辱,极力表现其质地坚硬。西晋诗人刘琨《重赠卢谌》诗:“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这里是反用其意,表现出古剑刚硬,不能化柔,不屈从外力的品质。但是,一旦有用武之地,它也会毫不犹豫地上前拼杀。正所谓“愿快直士心,将斩佞臣头”,它愿意刚直之士高兴,去斩断奸臣的头颅。它愿意充当杀伐谄佞的先锋,为国为民除掉奸邪。这几句诗乃以咏物而喻志,表现了诗人当时的刚直之性、浩然之气及欲为朝廷荡涤污秽、铲除奸邪的抱负,铿锵有力,正气凛然。“不愿报小怨,夜半刺私仇”,至于区区个人恩怨就不是宝剑所乐于效命的了,它不屑于做那些需要半夜行动,见不得人的丑事。这一段从宝剑的精纯无比和愿斩佞臣两方面揭示出宝剑的内在品质,它比漂亮的外表,凛凛的寒光更重要,更能展现出古剑之所以为至宝的本质所在。

  最后两句点明此诗的主旨,也是白居易“卒章显其志”方法成功的运用。“劝君慎所用,无作神兵羞”的意思是说:这样锋利的兵器,应该使用在最恰当的地方,不要玷辱了我“神兵”的光辉称号。

  这也就是告诫包括自己在内的谏官们,应该不怕得罪权贵,去弹奏国家大事;而不应该只议论一些无关重要的小事,来敷衍塞责。

  此诗是通过表现一把宝剑的不同凡俗及其优秀品质,光以塑造一个刚正不阿、以国家大局为重,不计个人恩怨的重臣和谏官的形象。此时诗人身为左拾遗,自然也有表明自己作为谏官的正直态度之意。然而,诗的主旨并没有明白直接地说出来,而是紧紧扣住宝剑的特征来表现,全诗没有一句话不是围绕着这把古剑写的,每一句都从不同的角度刻画古剑的超凡和刚直不阿。咏剑与赞人,自然融合为一。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称赞屈原说:“其志洁,故其称物也芳。”反之,人们也形成这样一种心理,即因其称物芳,故其志洁。

  比喻新颖,精用典故,妥帖自然,不着痕迹,也是这首诗的鲜明特点。诸如“白光纳日月,紫气排斗牛”、“可使寸寸折,不能绕指柔”、“愿快直士心,将斩佞臣头”都有化用前人诗语之处。这些典故,加强了诗的形象性,使诗句内涵更深刻、丰富。

参考资料:
1、 龚克昌 等.白居易诗文选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21-23
2、 吴大奎 马秀娟.元稹白居易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117-119

wèijiàn

bái tángdài 

jiànhánànàn zhùláiqiānqiū 
báiguāngyuè páidǒuniú 
yǒujièguān àizhīgǎnqiú 
zhànránxiázhōng qiūshuǐchéngliú 
zhìbǎoyǒuběnxìng jīnggāngchóu 
shǐ使cùncùnzhé néngràozhǐróu 
yuànkuàizhíshìxīn jiāngduànnìngchéntóu 
yuànbàoxiǎoyuàn bànchóu 
quànjūnshènsuǒyòng zuòshénbīngxiū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