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履西归远,何年此布金。
地寒苍桧老,岁宴白云阴。
烧隔溪冰断,樵穿径雪深。
祖心无处问,俗驾晚駸駸。
只履西归远,何年此布金。
地寒苍桧老,岁宴白云阴。
烧隔溪冰断,樵穿径雪深。
祖心无处问,俗驾晚駸駸。
贺铸

贺铸

贺铸(1052~1125) 北宋词人。字方回,号庆湖遗老。汉族,卫州(今河南卫辉)人。宋太祖贺皇后族孙,所娶亦宗室之女。自称远祖本居山阴,是唐贺知章后裔,以知章居庆湖(即镜湖),故自号庆湖遗老。 ▶ 664篇诗文

猜您喜欢
黄山四千仞,三十二莲峰。
黄山¹四千仞(rèn),三十二莲峰。
译文:黄山高耸四千仞,莲花攒簇三十二峰。
注释:¹黄山:古称黟山,唐改黄山。在安徽省南部,跨歙、黔、太平、休宁四县。
丹崖夹石柱,菡萏金芙蓉。
丹崖夹石柱,菡(hàn)(dàn)¹金芙蓉。
译文:丹崖对峙夹石柱,有的像莲花苞,有的像金芙蓉。
注释:¹菡萏:即荷花。
伊昔升绝顶,下窥天目松。
伊昔升绝夹,下窥(kuī)天目¹松。
译文:忆往昔,我曾登临绝顶,放眼远眺天目山上的老松。
注释:¹天目:山名,在浙江临安县西北,上有两湖若左右目,故名天目。
仙人炼玉处,羽化留馀踪。
仙人炼玉¹处,羽化²留馀(yú)踪。
译文:仙人炼玉的遗迹尚在,羽化升仙处还留有遗踪。
注释:¹炼玉:指炼仙丹。²羽化:指成仙而去。黄山有炼丹峰,高八百七十初,相传浮丘公炼丹于峰夹,经八甲子,丹始成。
亦闻温伯雪,独往今相逢。
亦闻温伯雪¹,独往²今相逢。
译文:我知道今天你要独往黄山,也许可以和温伯雪相逢。
注释:¹温伯雪:名伯,字雪子。李白此处借其名以喻温处士。²独往:谓离群而隐居。
采秀辞五岳,攀岩历万重。
采秀辞五岳,攀岩历万重。
译文:为采撷精华辞别五岳,攀岩临穴,经历艰险千万重。
归休白鹅岭,渴饮丹砂井。
归休白鹅岭,渴饮丹砂(shā)¹
译文:归来闲居白鹅岭上,渴了饮丹砂井中水。
注释:¹丹砂井:黄山东峰下有朱砂汤泉,热可点茗,春时即色微红。
凤吹我时来,云车尔当整。
凤吹¹我时来,云车²尔当整。
译文:凤凰叫时我即来,你要准备云霓车驾一起游览天宫。
注释:¹凤吹:用仙人王子乔吹笙作凤鸣事。²云车:仙人所乘。
去去陵阳东,行行芳桂丛。
去去陵阳¹东,行行芳桂丛。
译文:来往陵阳仙山东,行走在芬芳的桂树丛中。
注释:¹陵阳:即陵阳山,在安徽泾县西南。相传为陵阳子明成仙处。
回溪十六度,碧嶂尽晴空。
回溪十六度,碧嶂(zhàng)尽晴空。
译文:回曲溪流十六渡,青山如嶂立晴空。
他日还相访,乘桥蹑彩虹。
他日还相访,乘桥¹(niè)彩虹。
译文:以后我还会时常来访问,乘着弓桥步入彩虹中。
注释:¹桥:指仙人桥,又名天桥、仙石桥,在炼丹台,为黄山最险之处。

  黄山有“三十六大峰,三十六小峰”,石柱峰、吴蓉峰、莲花峰,均高耸峭拔。直刺青天,形如蓬荷。王琦在解释前两句诗时说:“诗意则谓黄山三十二峰曲口莲花,丹崖夹峙中,植立若柱然,其顶之圆平者如菡萏之未舒,其项之开放者,如关蓉之己秀。未尝专指三峰而言也”

  诗人自叙曾游黄山,描写其高峻神秀,有神仙遗踪。 黄山的朱砂泉,自朱砂峰流来,酌饮甘芳可口,浴洗令人心境清廓。气爽体舒。自己来到黄山时,有仙乐呜奏,温处士整理仙车相迎。以后我还会时常来访问,踏着彩虹化成的石桥,拜访温处士。

  诗人以丰宫的想像、生动的笔触描绘出黄山壮丽多姿的景象;点出众降、练玉处、丹沙井,使人获得非常亲切的美感。

  诗人凭借他“伊昔升绝顶”,游览黄山所得到的印象,根据所送的朋友的“处士”身份及其归居之地,驰骋想象和联想,运用有关的神话传说,创作出了这篇具右浪漫主义特色的作品。前八句正面写黄山,描写它高峡、秀丽,是神仙修炼之地,为写送温处士归山养真修造作为铺垫。 以下十四句从“送”字着笔,是全诗的主旨,中分数层;先写与温处士相遇;次写温处士是游五岳归来,归休黄山白鹅旧居,并希望他在归休之地得道成仙,以引渡自己;再次,“去去”四勺,是写同温处士分手时道剔的话,想象他在途中的经历和将要见到的景象;最后两句写他日相访,表达了诗人对温处士的感情。诗中表现出一种飘然欲仙的浪漫主义色彩。

参考资料:
1、 蔡守湘.历代山水名胜诗选:甘肃教育出版社,1987年09月:第156页-第158页

sòngwēnchǔshìguīhuángshānbáiéfēngjiù

bái tángdài 

huángshānqiānrèn sānshíèrliánfēng 
dānjiāshízhù hàndànjīnróng 
shēngjuédǐng xiàkuītiānsōng 
xiānrénliànchǔ huàliúzōng 
wénwēnxuě wǎngjīnxiāngféng 
cǎixiùyuè pānyánwànchóng 
guīxiūbáiélǐng yǐndānshājǐng 
fèngchuīshílái yúnchēěrdāngzhěng 
língyángdōng xíngxíngfāngguìcóng 
huíshíliù zhàngjìnqíngkōng 
háixiāngfǎng访 chéngqiáoniècǎihóng 

各有心情在,随渠爱暖凉。
各有心情在,随渠¹爱暖凉。
译文:万物各自有特性,随它是爱暖或是贪凉。
注释:苔:苔藓。植物中较低等的类群,多生于阴暗潮湿之处。¹渠:第三人称,他,它。此泛指各种生物。
青苔问红叶,何物是斜阳。
青苔问红叶,何物是斜阳¹
译文:青苔就会好奇问红叶,世上什么东西叫夕阳?
注释:¹斜阳:夕阳。

  这首咏物诗生动地表现了青苔生长的特性,咏叹它受本性和境遇的种种限制,表达了不能够得到阳光照耀却兀自执着生长的青苔表现出了同情与悲悯。从诗句中可以感受到,由于阳光的偏爱,青苔红叶各有暖凉不同的待遇,因此才有青苔对红叶的发问。这其实就是对阳光不能做到“普照万物”的指责了。诗中青苔那怯怯而又执着向往的神情,读之令人悯然。诗写得富于情趣,饶有意蕴。

  在这首诗中,诗人一直是一个旁观者,在关注着青苔的生命状态,虽然也体察青苔的心情,但是从诗歌主旨上说,则是旁观式的、评论式的。在那个专制的封建时代,诗人笔下的青苔也有对于阳光的期待,也有向红叶打听阳光的勇气,它越是执着、越是努力地绽放自己,实际上就越显出周围环境的罪恶。诗人在这里表现出对生命的尊敬和敬畏。诗人对于这个自强不息的小小生命的尊敬,实际上就是为了更好地表达了对于环境不公的谴责。

羊续高高挂起,冯苦苦伤悲。大海边,长江内,多少渔矶?记得荆公旧日题:何处无鱼羹饭吃?
羊续¹高高挂起,冯(féng)²苦苦伤悲。大海边,长江内,多少渔矶(jī)?记得荆公³旧日题:何处无鱼羹(gēng)吃?
译文:羊续做官,把送来的生鱼在庭前高悬;冯依人,为吃不上鱼而弹铗悲叹。大海旁边,长江里面,有多少渔人垂钓的矶岸。我记起王安石当年曾言,江湖隐居,哪里会吃不到鱼羹饭!
注释:¹羊续:东汉人。汉灵帝时任庐江、南阳二郡太守,为官廉正。同僚曾送他一条鱼,他推受不了,就挂在庭前。后来人们再要送鱼,他指着悬挂未动的鱼,示意无心收受。²冯:战国时齐国孟尝君的门客。³荆公:北宋王安石封荆国公,人称王荆公。⁴鱼羹饭:以鱼羹做成的饭,借指江湖隐士的饭食。

  本曲共有四首,除末二句语句不变外,其余三首的起首分别是:“流水桃花鳜美,秋风莼菜鲈肥。”“鲲化鹏飞未必,鲤从龙去安知。”“藏剑心肠利己,吞舟度量容谁。”可见诗人的“有所感”,是从“鱼”上生发的。当然用意不在于谈饮食文化,其“所感”的内容还是社会的人事。

  本篇起首使用羊续、冯两则与鱼相关的典故,“高高挂起”与“苦苦伤悲”相映成趣。两人的态度虽截然不同,但一为官吏,一为门客,都是仕途上的人物,在失去自由身这一点上又有共同之处,所以这两句都是铺垫,用来与接下的三句形成对照。在第三、四、五句中,未出现具体的人物,因为“多少渔矶”,隐于江湖的渔翁人数太多了。作者采用问句的形式,暗示“大海”、“长江”无处不可隐居,从而引出了末尾两句的感想。言下之意,羊续高高挂起是为官清廉,冯苦苦伤悲是怀才不遇,他们都比不上那些散隐各地的无名渔翁。利用“鱼”的内在联系,引出用世、出世的优劣比较,这种构思是颇为新奇的。

  “荆公”即王安石。张光祖《言行龟鉴》:“介甫(王安石)在政事堂,云吃鱼羹饭。一日因事乞去,云世间何处无鱼羹饭。”但这是元人编的书,从他本人的《临川集》以及相关的宋代笔记中,找不到他“题”过这样的话。只见清人顾栋高《王荆国文公遗事》引《上蔡语录》,谓王安石“作宰相只吃鱼羹饭,得受用底不受用,缘省便去就自在”。《上蔡语录》为宋儒谢良佐的语录,同书还有王安石因荐人未遂,拂袖便辞去宰相职务的记述,可见都是出于传闻。徐再思小令《朝天子·常山江行》中,也有“得闲,且闲,何处无鱼羹饭”的曲句,看来已成为元代流传的习语,归于荆公名下,大概就同“杜甫游春”、“孟浩然寻梅”等一样,属于约定俗成。“鱼羹饭”在古人诗文中倒是出处颇早。五代李珣《渔歌子》:“水为乡,蓬作舍,鱼羹稻饭常餐也。”南宋戴复古《思归》:“肉糜岂胜鱼羹饭,纨绔何如犊鼻裨。”刘克庄《郑丞相生日口号》:“江湖不欠鱼羹饭,直为君恩未拂衣。”从这些例句中显而易见,“鱼羹饭”代表着“江湖”的“常餐”。推其本原,这三字实同西晋张翰那则思鲈鱼莼羹而决然辞官的著名典故(参看前选张可久《人月圆·客垂虹》注③)有关系,对于在官者来说,“何处无鱼羹饭吃”,也就是随时随地都不妨急流勇退、挂冠回乡的意思。

  小令语言严谨,寓味深长,堪称当行。《录鬼簿续编》载时人对周德清有“天下之独步”的高度评价,想来就是对这样的作品而言。

参考资料:
1、 天下阅读网.沉醉东风·有所感

chénzuìdōngfēng··yǒusuǒgǎn--zhōuqīng

yánggāogāoguàféngshāngbēihǎibiānzhǎngjiāngnèiduōshǎojīnggōngjiùchùgēngfànchī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草长莺(yīng)飞二月天,拂(fú)(dī)杨柳¹²春烟³
译文:农历二月,青草渐渐发芽生长,黄莺飞来飞去,轻拂堤岸的杨柳陶醉在春天的雾气中。
注释:¹拂堤杨柳:杨柳枝条很长,垂下来,微微摆动,像是在抚摸堤岸。²醉:迷醉,陶醉。³春烟:春天水泽、草木等蒸发出来的雾气。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儿童散(sàn)¹归来早,忙趁(chèn)东风放纸鸢(yuān)²
译文:村里的孩子们早早就放学回家,赶紧趁着东风把风筝放上蓝天。
注释:¹散学:放学。²纸鸢:泛指风筝,它是一种纸做的形状像老鹰的风筝。鸢:老鹰。

  这首描绘春天风光的小诗,是诗人闲居农村时的即景之作。

  “草长莺飞二月天”写时间和自然景物。生动地描写了春天时的大自然,写出了春日农村特有的明媚、迷人的景色。早春二月,小草长出了嫩绿的芽儿,黄莺在天上飞着,欢快地歌唱。堤旁的柳树长长的枝条,轻轻地拂着地面,仿佛在春天的烟雾里醉得直摇晃。“草长莺飞”四个字,把春在的景物写活,使读者仿佛感受到那种万物复苏、欣欣向荣的气氛,读者的眼前也好像涌动着春的脉搏。

  “拂堤杨柳醉春烟”写村中的原野上的杨柳,“拂”,“醉”,把静止的杨柳人格化了。枝条柔软而细长,轻轻地拂扫着堤岸。春日的大地日暖融融,烟雾迷蒙,微风中杨柳左右摇摆。诗人用了一个“醉”字,写活了杨柳的娇姿;写活了杨柳的柔态;写活了杨柳的神韵。这是一幅典型的春景图。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主要写人物活动。描述了一群活泼的儿童在大好的春光里放风筝的生动情景。孩子们放学早,趁着刮起的东风,放起了风筝。儿童正处在人生早春,儿童的欢声笑语,兴致勃勃地放风筝,使春天更加生机勃勃,富有朝气。儿童、东风、纸鸢,诗人选写的人和事为美好的春光平添了几分生机和希望。结尾两句由前两句的物写到人,把早春的迷人渲染得淋漓尽致。

  春景既然如此动人,生活在这如画的春光中的人更是如此,诗的后两句,由景而及人,诗人饶有情致地写了一个群童放风筝的场面。天气实在太好了,连平时爱在外贪玩的小学生们也一反常态,放学后早早地回到家,赶紧放起风筝来。“散学归来”用一“早”字,说明连孩子们也让这风和日丽的气候给打动。

  全诗前半部分写景,后半部分写人,前半部分基本上是写的静态,后半部分则添加了一个动态。物态人事互相映衬,动态静态彼此补充,使全诗在村居所见的“春”景这一主题下,完美和谐地得到了统一。

参考资料:
1、 张春娟.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教材诗歌教学策略研究: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年:16-18

cūn

gāodǐng qīngdài 

cǎozhǎngyìngfēièryuètiān yángliǔzuìchūnyān 
értóngsànxuéguīláizǎo mángchèndōngfēngfàngzhǐyuān 
张举,吴人也,为句章令。邑有妻杀夫者,因放火烧舍,称“火烧夫死”。夫家疑之,讼于官。妻不服。举乃取猪二口:一杀之,一活之,而积薪焚之,活者口中有灰,杀者口中无灰。因验尸,口果无灰也,鞠之服罪。
张举,吴¹人也,为句章²³。邑有妻杀夫者,因放火烧舍,称“火烧夫死”。夫家疑之,讼于官。妻不服。举乃取猪二口:一杀之,一活之,而积¹⁰(xīn)¹¹焚之,活者¹²口中有灰,杀者口中无灰。因¹³验尸,口果无灰也,鞠(jū)¹⁴之服¹⁵罪。
译文:张举是吴国人,担任句章县官。这个县有一个妻子杀死了丈夫,趁机放火烧毁自家房屋,谎称丈夫是被大火烧死。丈夫家的人感到怀疑,便将女人诉讼到张举那里。妻子不服罪。于是张举就牵来两头猪:一头杀死它,一头活着时用柴火”烧,活活烧死的猪口里有灰,杀死再烧的口里无灰。接着将丈夫的尸体进行检验,口里果然没有灰。审讯之后,妻子终于认了罪。
注释:¹吴:即吴地,今江苏苏州一带。²句章:古地名。³令:县令。⁴邑:县,当地。⁵因:趁机。⁶舍:房屋。⁷称:谎称。⁸讼:告状。⁹举:指张举。¹⁰积:堆。¹¹薪:柴草。¹²者:…的人。¹³因:于是。¹⁴鞠:审讯。¹⁵服:认罪。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