掩抑笙箫,铿谹金石。
神来宴娭,嘉我休德。
奉祀之臣,洗心翊翊。
锡兹福禧,以惠四国。
掩抑笙箫,铿谹金石。
神来宴娭,嘉我休德。
奉祀之臣,洗心翊翊。
锡兹福禧,以惠四国。
佚名

佚名

亦称无名氏,是指身份不明或者尚未了解姓名的人。源于古代或民间、不知由谁创作的文学、音乐作品会以佚名为作者名称。 ▶ 3275篇诗文

猜您喜欢
秀樾横塘十里香,水花晚色静年芳。胭脂雪瘦熏沉水,翡翠盘高走夜光。
秀樾(yuè)¹横塘十里香,水花晚色静年芳。胭脂²雪瘦熏沉水³,翡翠盘高走夜光
译文:清秀稀疏的树影环绕着十里横塘,入晚的荷芳幽静独立散发着芳香。你看那娇美的荷花多像深闺中因相思而衣带渐宽的少妇,白净的面颊上淡施红粉如熏了沉水清香;那含露的荷叶多像高高托起的翡静盘上面流转的夜明珠在闪光。
注释:¹秀樾:青翠的树荫。²胭脂:形容荷花红如胭脂。³沉水:沉香。指荷花香气熏人。⁴翡翠:指绿色荷叶。⁵夜光:荷叶上的水珠。
山黛远,月波长,暮云秋影蘸潇湘。醉魂应逐凌波梦,分付西风此夜凉。
山黛远,月波长,暮云秋影蘸(zhàn)潇湘。醉魂应逐凌波¹梦,分付西风此夜凉。
译文:一带远山如眉黛横卧,一脉清流拉长了月亮的倒影,秋夜的云影映入潇湘。在睡梦中,醉魂要去追逐那企慕已久的凌波仙子,请告诉西风,今夜里给我多送些清凉。
注释:¹凌波:形容步履轻盈。“凌波微步,罗袜生尘”,见曹植《洛神赋》。

  这首咏荷词描写的初秋时节,黄昏月下的荷塘月色。上阕前两句总写荷塘的美妙意境,后两句工笔刻画荷花的迷人丰采,并以五个比喻,将花色、香、形、光、质感作了形象的描述。下阙自己的感受来烘托映衬,以梦中的凌波仙子巧妙地写出了荷花之“神”,使人们的欣赏感情在想象中得到升华,更留下了咀嚼回昧的余地。动静有致而形神兼具、层次分明而流转自如。

  词的上片先写出了荷塘的总体风貌,“秀樾横塘十里香,水花晚色静年芳。”“秀樾”指稀疏的树影,“水花”则是指水中的荷花。清秀稀疏的树影环绕着十里横塘,入晚的荷芳幽静独立散发着芳香。此句在用杜甫《曲江对雨》诗中“城上春云覆苑墙,江亭晚色静年芳”,荷塘美景不禁让人留连不舍。

  “胭脂雪瘦熏沉水,翡翠盘高走夜光。”这句拉近了人们的视野,由远及近。写水中荷花,写花下荷叶。“胭脂雪”,苏有诗云“卧闻海棠花,泥污燕脂雪。”意红白相杂之色。“沉水”即沉香,闺房熏用。“夜光”借指荷叶上滚动的水珠。荷花飘香,水珠着色,不由使人向往如这般皎洁秀美的姑娘。这为上片。

  下片则立意颇新,拉开镜头。写水边群山,写荷上明月,山黛空蒙,月波流转,倒蘸波间,融成一个清幽朦胧的境界。“山黛远,月波长,暮云秋影蘸潇湘。”黄庭坚有《西江月》,曰:“远山横黛蘸秋波”似与此同情。不由使人觉之“山眉水目,顾盼含情”的女子袅袅出现。

  “醉魂应逐凌波梦,分付西风此夜凉。”荷花又称为凌波仙子,语出曹植《洛神赋》,“灼若芙蓉出绿波,”“凌波微步,罗袜生尘,”故得名。面对荷花香艳,凉夜清风的美景,作者不由发慨叹,良宵美景君应赏,别负青春美少年。

  这首赏荷词,词风清韵,如月下荷塘,清新雅舒,暗香袭人。赏荷而不仅见荷,天光云影,山容水态皆入眼帘,而处处都烘托出一种赏荷时的恬淡温馨的气氛。遣词造句中,精挑细拣,“秀、静、瘦、远 ”字字含情。有人谓“ 莲体实肥,不宜言瘦”,(王若虚《滹南诗话》)并尝易“腻”字,意虽同物,而词境界全无。

zhètiān··shǎng--càisōngnián

xiùyuèhéngtángshíxiāngshuǐhuāwǎnjìngniánfāngyānzhīxuěshòuxūnchénshuǐfěicuìpángāozǒuguāng

shāndàiyuǎnyuèzhǎngyúnqiūyǐngzhànxiāoxiāngzuìhúnyīngzhúlíngmèngfēn西fēngliáng

世间花叶不相伦,花入金盆叶作尘。
世间花叶不相伦¹,花入金盆²叶作尘。
译文:世上人们对待花和叶的态度不一样,把花栽在铜盆中,花叶只能落在土里化为尘土。
注释:¹不相伦:不相比较。意谓世人皆重花而轻叶。伦:同等,同类。²金盆:铜制的盆。供注水盥洗之用。
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
惟有绿荷红菡(hàn)(dàn)¹,卷舒²开合³任天真
译文:只有荷花是红花绿叶相配相映,荷叶有卷有舒,荷花有开有合,衬托得那样完美自然。
注释:¹绿荷红菡萏:绿荷是指碧绿的荷叶。菡萏是指未开的荷花。²舒:形容荷叶的姿态。卷,卷缩。舒,伸展。³开合:形容荷花的姿态。开,开放。合,合拢。⁴天真:天然本性、不加雕饰的本来样子。
此花此叶常相映,翠减红衰愁杀人。(常相映 一作:长相映)
此花此叶常相映,翠减红衰¹愁杀(shā)²。(常相映 一作:长相映)
译文:荷花与荷叶长久互相交映,当荷叶掉落,荷花凋谢之时,真是让人愁苦至极。
注释:¹翠减红衰:翠者为叶,红者为花,翠减红衰言花叶凋零。翠:指荷叶。红:指荷花。²愁杀人:令人愁苦至极。

  诗的前两句写花与叶的两种不同命运。世上的花与叶,本是同根生,同枝长,花儿万紫千红,千姿百态,各自与众不同而独具芳馨。一旦被慧眼识中。便移栽金盆,倍受呵护。但绿叶却受到遗弃,飘零落地,在凄风苦雨中化作尘土。花入盆,叶作尘,这是世间花和叶的各自的命运。这两句总写花的万幸和叶的不幸,以它们的“不相伦”反映出荷花独特品质的可贵。

  “惟有”二字,同中取异,以下四句,全承它而来,转写荷叶的伸张卷曲,荷花的开放闭合,种种风姿,天然无饰。古人以荷花喻君子美德的很多,借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特性,比喻和赞美高洁脱俗、不媚于世的卓然自主的品格。但这首诗,却吟咏了荷叶荷花“任天真”的品质,借以歌颂真诚而不虚伪的美德。“任天真”,既是写花,又是写人。以花性写人性,立意新奇。

  最后两句进一层写荷花的“天真”之处。荷花的红花绿叶,互照互映互衬。即使到了红衰翠减、世人愁苦之时,仍然不相遗弃。如果说,前两句写荷花“任天真”,侧重表现共荣;那么,这两句的“长相映”,则主要表现同衰。这四句诗互补互承,从正反两方面完整地表现出荷花既能同荣、又能同衰的坚贞不渝的品质。

  李商隐一生不得志,只做过几任小官。其主要原因不是他无才,而是没有知己者的力荐。他生存在牛、李两党的夹缝之中,没有信任,没有依托,饱受奚落和排挤。这首诗歌颂荷花能荣衰相依,实则表达了自己渴求知己、寻觅政治依托的心声。

  这首诗语言通俗浅近,寓意明显,表达直露,节奏明快,与李商隐很多诗歌的含蓄委婉不同,体现了他诗歌风格的多样性。

zènghuā

shāngyǐn tángdài 

shìjiānhuāxiānglún huājīnpénzuòchén 
wéiyǒu绿hónghàndàn juǎnshūkāirèntiānzhēn 
huāchángxiāngyìng cuìjiǎnhóngshuāichóushārén  (chángxiāngyìngzuò chángxiāngyìng )
北风吹白云,万里渡河汾。
北风吹白云,万里渡河汾(fén)¹
译文:北风吹卷着白云使之翻滚涌动,我要渡过汾河,到万里以外的地方去。
注释:¹河汾:指汾水流入黄河的一段。汾:指汾水,为黄河第二大支流。
心绪逢摇落,秋声不可闻。
心绪(xù)¹逢摇落²,秋声不可闻。
译文:心绪伤感、惆怅,又恰逢落叶飘零,我再也不愿听到这萧瑟的秋风。
注释:¹心绪:此处谓愁绪纷乱。²摇落:树叶凋零。

  这首五绝有兴寄,有深意,是一首颇具特色的即兴咏史诗。它采取了虚虚实实,若即若离,似明而晦,欲言而咽的表现手法来表达诗人的复杂心情。

  “北风吹白云,万里渡河汾。”这前二句是说,北风吹卷着白云使之翻滚涌动,我要渡过黄河到万里以外的地方去。

  前二句显然化用了《秋风辞》的诗意,首句即“秋风起兮白云飞”,次句为“泛楼船兮济河汾”,从而概括的暗示着当年汉武帝到汾阴祭后土的历史往事,同时也不难使人联想到唐玄宗欲效汉武帝的作为。两者何其相似,历史仿佛重演。这意味着什么,又启示些什么,诗人并不点破,留给读者自行理会。然而题目却点出一个“惊”字,表明诗人的思绪是受到震惊的。难道这是由于个人的原因遭遇而被震惊了吗?就字面意思看,似乎有点像是即景自况。他在汾水上被北风一吹,一阵寒意使他惊觉到秋天来临;而他当时正处在一生中最感失意的境地,出京外放。恰如一阵北风把他这朵白云吹得老远,来到了这汾水上。这也合乎题目标示的“汾上惊秋”。因此前二句的含义是复杂的。总的说来,是在即景起兴中抒发着历史的联想和感慨,在关切国家的隐忧中交织着个人失意的哀愁。可谓百感交集,愁绪纷乱。

  “心绪逢摇落,秋声不可闻。”这后二句是说,心绪伤感惆怅又逢上草木凋零,我再也不愿听到这萧瑟的秋风。

  为了使读者体会这种心情,诗人在后二句便明确的加以说穿了。“心绪”此处谓愁绪纷乱。“摇落”用《秋风辞》中“草木黄落”句意,又同本于战国楚宋玉《九辩》语“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这里用以指萧瑟天气,也用来喻指自己暮年失意的境遇,所以说“逢”。“逢”者,愁绪又加上挫折之谓,暗示出心绪并非只是个人的失意。“秋声”即谓北风,其声肃杀,所以“不可闻”。听了这肃杀之声,只会使愁绪更纷乱,心情更悲伤。这就清楚地表明前二句所蕴含的复杂心情的性质和倾向。

  实际上,这诗的表现手法和抒情特点,都比较接近阮籍的《咏怀诗》。此诗的抒情形象透露出诗人有寄托,有忧虑,有感伤;但究竟为什么,是难以确切肯定的。他采用这种手法,可能是以久与政事的经验,熟悉历史的知识,意识到汉、唐两代的两个盛世皇帝之间有某种相似,仿佛受到历史的某种启示,隐约感到某种忧虑,然而他还说不清楚,也无可奈何,因此只能写出这种感觉和情绪。而恰是这一点,却构成了一种独有的艺术特点:以形象来表示,让读者去理会。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62-63 .

fénshàngjīngqiū

tǐng tángdài 

běifēngchuībáiyún wànfén 
xīnféngyáoluò qiūshēngwén 
三过平山堂下,半生弹指声中。十年不见老仙翁,壁上龙蛇飞动。
三过平山堂¹下,半生弹指²声中。十年不见老仙翁(wēng)³,壁(bì)上龙蛇飞动
译文:我这大半辈子到过平山堂三次,前半生在弹指声中过去了。整十年没见到欧公了,但他留在墙上的墨迹,仍是那样气势雄浑,犹如龙飞中舞。
注释:¹平山堂:在扬州大明寺侧,欧阳修所建。²弹指:佛教名词,比喻时间短暂。³老仙翁:指欧阳修。苏轼于熙宁四年于扬州谒见欧阳修,至此为九年,十年盖举成数。⁴龙蛇飞动:指欧阳修在平山堂壁留题之墨迹。
欲吊文章太守,仍歌杨柳春风。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
欲吊文章太守,仍歌杨柳春风。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¹
译文:我本想悼念恩师“文章太守”欧阳修,但还是为杨柳春风大好年华而歌。千万不要说回头一看,万事万物皆是一场空。因为不回头看,生活已是梦幻。
注释:¹未转头时皆梦:此翻进一层,谓未转头时,已是梦幻。

  平山堂位于扬州西北的大明寺侧,乃欧阳修于公元1048年(庆历八年)知扬州时所建。公元1079年(宋神宗元丰二年)四月,苏轼自徐州调知湖州,生平第三次经过平山堂。这时距苏轼和其恩师欧阳修最后一次见面已达九年,而欧阳修也已逝世八年。适逢自己政治处境艰难,苏轼为重游故地、缅怀恩师而作的这首词,自然会有抚今追昔的万千感慨。

  词的上片写瞻仰欧词手迹而生的感慨。作者对他的恩师欧阳修怀有深挚的情谊,此刻置身于欧公所建的平山堂,自然思绪万千。“三过平山堂下”,是说自己此番已是第三次登临此堂了。此前,公元1071年(熙宁四年)他离京任杭州通判,熙宁七年由杭州移知密州,都曾途经扬州,来平山堂凭吊恩师。“半生弹指声中”,是作者抚今追昔,感慨岁月蹉跎、遭遇坎坷、人生如梦。

  “十年不见老翁”,是说十年前作者曾与欧阳公欢聚,不料此次聚会竟成永诀,次年恩师就仙逝了。“壁上龙蛇飞动”,是说欧公虽早已仙去,但平山堂壁上仍刻有他亲书手迹,其中有他的词《朝中措·送刘仲原甫出守维扬》:“平山栏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手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行乐直须年少,尊前看取衰翁”。瞻仰壁间欧公遗草,只觉龙蛇飞动,令人发扬蹈厉。此句以景衬情,睹物思人,令人为人生无常而感慨万千,低徊不已。

  词的下片写听唱欧词而生感慨,道出缅怀之情。“欲吊”、“仍歌”均用欧词原句,既重现当日欧公风流自赏之态,又有欧公手植杨柳、所题诗词仍留存世间,可堪告慰之意。作者由过平山堂睹物思人,想及欧阳恩师的某些事迹,感念他的恩德;又由自己的坎坷经历想到恩师的某些遭遇,因此,当他凭吊逝者,目睹平山堂前恩师手植的“欧公柳”,耳闻歌女演唱欧词,自然会生发万千感慨。白居易说:“百年随手过,万事转头空”。苏轼则比之有更深层次的认识:“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是梦”。欧公仙逝了,固然一切皆空,而活在世上的人,又何尝不是在梦中,终归一切空无。不要轻言东坡消极,或许正是心怀此念,他才得以坦然面对纷至沓来的政治打击:人生既然不过虚幻,政治失意与挫折,算得什么呢?故而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六云:“‘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追进一层,唤醒痴愚不少。”

  苏轼受佛家思想影响颇深,习惯用佛家的色空观念看待事物。白居易诗云“百年随手过,万事转头空”,苏轼则更进一步认识到“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是梦。”这种对整体人生的空幻、悔悟、淡漠感,这种携带某种禅意玄思的人生偶然的感喟,其中深深地埋藏着某种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苏词中传达的这种独特的人生态度,是解读其作品的关键所在。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周汝昌等 .《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8-04 :635-636 .

西jiāngyuè ·píngshāntáng

shì sòngdài 

sānguòpíngshāntángxià bànshēngtánzhǐshēngzhōng shíniánjiànláoxiānwēng shànglóngshéfēidòng 
diàowénzhāngtàishǒu réngyángliǔchūnfēng xiūyánwànshìzhuǎntóukōng wèizhuǎntóushíjiēmèng 
翠翘金缕双鸂鶒,水纹细起春池碧。池上海棠梨,雨晴红满枝。
翠翘¹金缕²双鸂(xī)(chì)³,水纹细起春池碧。池上海棠梨,雨晴红满枝。
译文:一对鸂鶒鸟儿,身上披拂着灿烂的金色花纹,翘起它们那双翠绿的尾巴,在春水溶溶、碧绿滢滢的池面上,掀起了层层的水纹。岸边海棠花开,一阵潇潇春雨过后,天放晴了,红花满枝,滴着清亮的水珠儿,更加艳丽。
注释:¹翠翘:翠绿色的尾羽。²金缕:金色羽毛。³鸂鶒:水鸟,似鸳鸯而比鸳鸯略大,多紫色,喜雌雄并游,又名紫鸳鸯。⁴海棠梨:又名海红、甘棠,二月开红花,八月果熟。一说就是海棠花,又一说即棠梨。
绣衫遮笑靥,烟草粘飞蝶。青琐对芳菲,玉关音信稀。
绣衫遮笑靥(yè)¹,烟草粘飞蝶。青琐²对芳菲³,玉关音信稀。
译文:一位美丽的少女,乍出现在一个心有所悦但却陌生的男人面前。不由自主地抿嘴一笑,却露出了那一对可爱的酒窝儿于是她赶紧用绣衫遮住了,恰如飞蝶迷恋于阳春烟景。华贵之家,芳菲时节,景物依旧,可是,当日春游之人,今已远戍边塞,而且连个信儿都没有!
注释:¹靥:笑时面颊上的酒窝。²青琐:刷青漆且雕镂有连琐纹的窗户,泛指华美的窗户。此处借指华贵之家。³芳菲:泛指花草树木,谓美好时节。⁴玉关:即玉门关,在今甘肃敦煌西北,隋唐时的遗址大约在今甘肃安西县城东50公里处的疏勒河岸双塔堡附近。

  此词上阕描写了一个春色满园、生意盎然而又充满着无限幽情的环境。鸂鶒,是如鸳鸯一样成双成对儿的象征爱情的鸟。有说:“此以鸂鶒之成双,喻闺人之独处。”从全词看,并非如此。这两句写景极其鲜艳,而暗含着欢情,是人眼中之所见。景物本身是令人赏心悦目的。下两句把满园春色的景物由动物而到植物,由水面而到池上。这两句的关键在“雨晴红满枝”。如丝的春雨飘洒之后,天色初晴,不仅没有落红满地,而是“红满枝”。有“春色满园关不住”的感觉。如果如苏东坡所说“能道得眼前真景,便是佳句”(钱泳《履园谭诗》),上阕的四句正是这样。它由美丽成双、金缕其身、翠绿其尾的鸂鶒鸟,而到它们在春池中掀起粼粼水纹,两情欢洽;再由池及岸,树上棠梨花开,雨后新晴,红花满枝;景色幽美,气象清新。布局有动(前二句)有静(后二句),设色有浓(一、四句)有淡(二、三句)。陈匪石称温词《菩萨蛮》“语语是景,语语即是情”(《旧时月色斋词谭》)。从这四句看,正是用此明媚春光、佳景良辰,来衬托人情的欢愉。因为“言情之词,必藉景色映托,乃具深宛流美之致”(吴衡照《莲子居词话》)。此处的着力写景为下阕的意味浓醇奠定基础。

  “绣衫遮笑靥,烟草粘飞蝶”。至此,才出现了人物。她红润的两腮上,有一对酒窝儿。写一个少女的娇羞,既有形,又有神;既有动作,又有对动作的掩饰;既有乍见时的内心欢悦,又有猛然引起的内心慌乱,这五个字形神兼备地写出了少女那颗欢悦却又不平静的心。沈祥龙《论词随笔》提出:“词有三要,曰情,曰韵,曰气。情欲其缠绵,其失也靡。韵欲其飘逸,其失也轻。气欲其动宕,其失也放。”这句表现情,确很“缠绵”,但是不“靡”;表现韵(味),确很飘逸,但是不“轻”(浮);表现气(声气),确很“动宕”,但是不“放”(荡)。从词的结构说,这句是全首的关键。

  接下来的一句又很警策:“烟草粘飞蝶。’“烟草”,总起来说是阳春烟景,即上阕那绿波荡漾的春水,那缀满枝头的棠梨。在“烟草”与“飞蝶”之间,用了一个“粘”字,可见“飞蝶”之于“烟草”十分迷恋。五、六句联起来看,上句深情无限,下句景色如画。但下句是比托衬映上句的,这“绣衫遮笑靥”的人的深情远韵,恰如飞蝶恋恋于烟草。正是“情以景幽”,“景以情妍”。

  俞平伯释首句为少女的妆饰,因而说“绣衫”句“乃承上‘翠翘’句”(见《读词偶得》)。也有人认为“绣衫”两句不过写女人的衣饰精致华丽而已。而艾治平认为“绣衫”两句仍紧承上阕,继续写人情之欢愉,所不同的是:上阕情隐景中,下阕首二句,人则从后台走到了前台来,而以真实的描绘直写她的欢愉之情。上下阕之间,“意脉不断”,六句全是写她昔时两情初遇那令人难忘的良辰美景和自己的情意绵绵。可是此时都如过眼烟云,虽可追怀却不可复得了。

  “青琐对芳菲,玉关音信稀”。这句是说,富贵之家,芳菲时节,景物依旧,可是,“玉关音信稀”,当日春游之人,此时已远戍边塞,而且连个信儿都没有。

  这首闺情词,艺术手法颇有独到之处,而且“神理超越,不复可以迹象求矣;然细绎之,正字字有脉络”(周济《介存斋论词杂著》)。针缕细密,间不容发,其“昔欢今悲”之感,如“杳霭流玉,悠悠花香”(司空图《诗品·委曲》)透人心脾。

参考资料:
1、 周汝昌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43-45

mán··cuìqiàojīnshuāngchì--wēntíngyún

cuìqiàojīnshuāngchìshuǐwénchūnchíchíshànghǎitángqínghóngmǎnzhī

xiùshānzhēxiàoyāncǎozhānfēidiéqīngsuǒduìfāngfēiguānyīnxì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