荧荧孤灯光,兀兀两人影。万竹环屋喧,风止亦不静。
荧荧孤灯光,兀兀两人影。万竹环屋喧,风止亦不静。
君心薄九霄,我怀落千顷。我为朱鳞翔,君为元鹤警。
君心薄九霄,我怀落千顷。我为朱鳞翔,君为元鹤警。
阊阖摩云旓,其光动瀴溟。斗阁绝缘依,坐有六合迥。
阊阖摩云旓,其光动瀴溟。斗阁绝缘依,坐有六合迥。
敢作虚无逃,相期在素秉。帘影转绿萝,夜气极清耿。
敢作虚无逃,相期在素秉。帘影转绿萝,夜气极清耿。

tóngshàngshěyuánzhǐshūguānhǎiwèihuílóngānliǎngyuèlǎnjǐngxìng怀huáituōyǒnglúngòngèrshíliùzhāng--yáoxiè

yíngyíngdēngguāngliǎngrényǐngwànzhúhuánxuānfēngzhǐjìng

jūnxīnbáojiǔxiāo怀huáiluòqiānqǐngwèizhūlínxiángjūnwèiyuánjǐng

chāngyúnshāoguāngdòngyíngmíngdòujuéyuánzuòyǒuliùjiǒng

gǎnzuòtáoxiāngzàibǐngliányǐngzhuǎn绿luóqīnggěng

姚燮

姚燮

姚燮(1805—1864)晚清文学家、画家。字梅伯,号复庄,又号大梅山民、上湖生、某伯、大某山民、复翁、复道人、野桥、东海生等,浙江镇海(今宁波北仑)人。道光举人,以著作教授终身。治学广涉经史、地理、释道、戏曲、小说。工诗画,尤善人物、梅花。著有《今乐考证》、《大梅山馆集》、《疏影楼词》。 ▶ 1688篇诗文

猜您喜欢
姑媱之山,帝女死焉,其名曰女尸,化为䔄草,其叶胥成,其华黄,其实如菟丘,服之媚于人。《山海经》
姑媱之山,帝女死焉,其名曰女尸,化为䔄草,其叶胥(xū)¹,其华(huā)²黄,其实如菟(tù)丘,服之媚于人。《山海经》
译文:姑媱山,天帝的女儿就死在这座山,她的名字叫女尸,死后化成了䔄草,叶子都是一层一层的,花儿是黄色的,果实与菟丝子的果实相似,女子服用了就能使她漂亮而讨人喜爱。
注释:¹胥成:重叠而生,对生。² 华:古同“花”,花朵。
昔者先王尝游高唐,怠而昼寝,梦见一妇人曰:‘妾,巫山之女也。为高唐之客。闻君游高唐,愿荐枕席。’王因幸之。去而辞曰:‘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辞暮,阳台之下。’旦朝视之,如言。故为立庙,号曰朝云。《高唐赋》
昔者¹先王尝游高唐,怠(dài)²而昼寝³,梦见一妇人曰:‘妾,巫山之女也。为高唐之客。闻君游高唐,愿荐枕席。’王因幸之。去而辞曰:‘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辞暮,阳台之下。’旦朝视之,如言。故为立庙,号曰朝云。《高唐赋》
译文:从前先王曾经游览高唐观,感到困倦,白天就睡着了,梦见一个女子,说:‘我是巫山之女,高唐之客,听说大王游览高唐观,愿为你侍寝。’先王于是和她同寝,离开时告辞说:‘我住在巫山南面险峻的高山,早上化作灿烂的云霞,傍晚变成霏微的烟雨。朝朝暮暮,就生活在阳台之下。’先王早上起来观看,果真象她说的那样,所以给她修建庙宇,封号为朝云。”
注释:¹昔者:往日;从前。²怠:疲倦。³昼寝:白天睡觉。
郭景纯云:丹山在丹阳,属巴。”丹山西即巫山者也。又帝女居焉。宋玉所谓:“天帝之季女,名曰瑶姬,未行而亡,封于巫山之阳。精魂为草,寔为灵芝。”所谓“‘巫山之女,高丘之阻。《水经注》
郭景纯云:丹山在丹阳,属巴。丹山西即巫山者也。又帝女居焉。宋玉所谓:天帝之季女,名曰瑶姬,未行而亡,封于巫山之阳。精魂为草,寔为灵芝。所谓:巫山之女,高丘之阻。《水经注》
译文:郭景纯给《山海经》作注说:“丹山在丹阳,属巴地。”丹山西就是巫山。天帝的女儿也住在那里。宋玉所说:“天帝最小的女儿名叫瑶姬,未出嫁就死了,埋在巫山的南面。她的精魂变成了草,实际山就是灵芝。这就是巫山神女,居住在高丘险要的地方。
雕阴无树水南流,雉堞连云古帝州。
雕阴¹无树水南流,雉(zhì)(dié)²连云古帝州。
译文:初秋雨歇的暮色中,我倚靠在绥州南城门楼上,面向南方的家古看着前头的雕山,城墙高耸与云相连,是那古帝州。
注释:绥州:州名,西魏置,治所在今陕西绥德。¹雕阴:隋大业初年改绥州为雕阴郡,因雕山在该郡西南,故名。²雉堞:指城上女墙。
带雨晚驼鸣远戍,望乡孤客倚高楼。
带雨晚驼鸣远戍(shù)¹,望古孤客倚高楼。
译文:茫茫夜雨中,阒寂边塞上,驼队隐约可见,驼铃摇曳不绝。一望无垠的黄土高原上,只有我这个羁旅客独倚高楼望着故古。
注释:¹远戍:指兵士守卫的边地。
明妃去日花应笑,蔡琰归时鬓已秋。
明妃¹去日花应笑,蔡琰(yǎn)²归时鬓(bìn)已秋。
译文:明妃出塞时路经绥州,连路边的花儿都露出笑脸,蔡琰归汉路过绥州时鬓已秋霜。
注释:¹明妃:汉元帝官人王昭君,晋人避文帝司马昭之讳,改称明君,又称明妃。²蔡琰:东汉蔡邕之女,字文姬,没于匈奴十二年,为曹操赎归。
一曲单于暮烽起,扶苏城上月如钩。
一曲单(chán)¹暮烽起,扶苏城²上月如钩。
译文:无边的暮烟在升腾,凄清的单于之曲在暮烟中回响,扶苏城上弯月如钩。
注释:¹单于:曲调名。²扶苏城:绥州于天宝元年(742年)改为上郡,即秦始皇太子扶苏曾监兵上郡处。

  第一、二两句写绥州城的自然状况。“雕阴”句描绘了边地荒凉。眼前是一片广漠的灰黄——黄土高原伸展到天边。这里树木不长,水土严重流失,到处是塬、峁、沟、壑,连水也不能畅流。原野多树,此地却“无”;水易流淌,这里却“难”。一“无”、一“难”,写尽了边地的荒凉、环境的艰苦。“雉堞”句写边防的严酷。在一望无垠的黄土高原上,蜿蜒的城墙高耸天际。“连云”,写空间;“古”写时间。这句时空跨度极大,故蕴蓄丰厚,寓意深刻。以上两句从静的角度来写,用笔粗犷简括。说明了诗人是从从时、空两方面拓展了深邃的意境。

  第三、四两句写诗人形象、夜雨驼铃与倚楼怀古。诗人的形象是独倚高楼、引颈远望。“带雨”从动的角度写景,笔触转而工致。“望古孤客”既点明诗人的身份处境,又表现了他的动作行为。诗人的目的是“望古”,时已届晚,没有望到故古,却望见烟雨迷蒙的远方戍兵的身影,以及驼铃声中的骆驼在缓缓跋涉。给荒凉的旷野增添许多凄凉况味,充满鲜明的边地特色。同时也更加暗示出诗人所在之地与家古距离的遥远,突出了“孤客”之“孤”。

  第五、六两句是诗人所展开的联想。诗人望着眼前的路,引起内心的联想:这条连通内地边塞的路自古以来就一直存在着,汉元帝昭君出塞时走的就是这条路,她之后被曹操以匈奴赎归回汉时走的也是这条路。这两个历史人物一向被视为背井离古、沦落不偶的典型,在这里诗人也有将他们引以自况的意思在内。自己到处漂泊,前途茫茫,这种处境同当年的王昭君也有某种相似。即使以后倘或出现文姬归汉式的转机,个人也会两鬓斑白,垂垂老矣了,诗人借历史人物委婉的传达出自己的心曲,可谓别开生面。

  第七、八两句,写对边患的感慨,以景语出之。单于,曲名。属唐大角曲。单于又是匈奴的最高首领,故亦有相关义。边月如钩,月色凄冷,《单于》一曲,在夜空回荡,引起“孤客”对边患的联想,暮色中蓦地升起了报警的烽火,结句摇曳生姿,感慨蕴蓄在写景之中,神味飞逸于语言之外。“扶苏城上月如钩”一句诗还包含有许多意蕴,可看出诗人还意有未尽,但诗却戛然而止,给人以含不尽之意于言外的感觉。

  这首诗对边地景物的描写渲染笔酣墨饱,淋漓尽致。雉堞连云、鸣驼远戍、单于烽烟,都是诗人眼中望到的边塞景象。这些景象又被迷离的晚雨和朦胧的月光所笼罩,将分散的景物组接融和在一起,构成统一的格调氛围。这一切既是诗人眼中之景,又是诗人身处之境,情由境生,境真情切,透过诗人对绥州景物的描写,表现他郁塞悲苦的心情。

参考资料:
1、 周蒙、冯宇主编.《毛泽东喜读的古典诗词曲赋500篇》.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608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平林¹漠漠²烟如织³,寒山一带伤心碧。暝(míng)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译文:远处舒展的树林之上暮烟笼罩一片迷蒙,翠绿苍碧的山色深到极致。夜色弥漫进高高的闺楼,有人正在楼上独自忧愁。
注释:¹平林:平原上的林木。²漠漠:迷蒙貌。³烟如织:暮烟浓密。⁴伤心:极致,非常。此处是说暮山之青。⁵暝色:夜色。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更短亭 一作:连短亭)
心阶¹空伫(zhù)²,宿鸟归³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更短亭 一作:连短亭)
译文:玉石的台阶上,徒然侍立盼望。那回巢的鸟儿,在归心催促下急急飞翔。哪里是我返回的路程?只看到道路上的长亭连着短亭。
注释:¹心阶:心砌的台阶。这里泛指华美洁净的台阶。²伫立:长时间地站着等候。³归:一作“回”。⁴长亭更短亭:古代设在路边供行人休歇的亭舍。“更”一作“连”。

  这首词上下两片采用了不同的手法,上片偏于客观景物的渲染,下片着重主观心理的描绘。然而景物的渲染中却带有浓厚的主观色彩,主观心理的描绘又糅合在客观景物之中。因而从整体上来说,情与景、主观与客观,又融成一片。

  “平林漠漠烟如织”,是写游子眼中之景物。“平林”,不是“平地的树林”;而是山丘上的树林。林木依山而生,高低错落,本不会“平”,而着一“平”字,不仅准确地写出了游子自高楼下视所见之远景,而且表现了阔大而高远的意境。“如织”二字,一言烟雾密度之大,一是衬托游人离愁之浓。如果说这一句仅仅是情景交融的话,那么下一句词人便把自己的主观色彩尽情地涂抹于景物之上,似乎已把大自然人格化了。这里的“伤心碧”,语义双关,一是极言寒山之碧,一是说寒山似乎因伤心而碧透。山犹如此,人何以堪。秋天,本是文人墨客伤感的季节,又加上寒山日暮,烟锁雾封,所以游子的思归之情已达极致。因此,接下二句“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中的“愁”字的逼出,自是水到渠成。“暝色”,即暮色。暝色本不会动,而曰“入高楼”,不仅十分形象地写出了夜色渐近的过程,而且似乎暗示随着夜幕的降临愁意也闯入了游子的心头。以上是上片,主要是写景,但景中有情。先写自然之景,后写人工建筑,最后写楼中之人,由远及近,极有次第。

  这首词通过描写平林、寒山的深秋景色,和想象家人盼归的形象,抒发了游子思妇的两地相思之情。此词层次清晰,跌宕有序。移情于景,情景相生。既有鲜明的形象描写,又有细致的心理刻画。句子简约而不晦涩,文字质朴而不平板,可为唐代文人词中上乘之作。

  下片立足于主观的感受上。在暮霭沉沉之中,主人公久久地站立在石阶前,感到的只是一片空茫。“空”也是上片所勾画的景物感染下的必然结果。主观情绪并不是孤立存在着的,它立刻又融入了景物之中——“宿鸟归飞急”。这一句插得很巧妙。作者用急飞的宿鸟与久立之人形成强烈的对照。一方面,南宿鸟急归反衬出人的落拓无依;另一方面,宿鸟急归无疑地使抒情主人公的内心骚动更加剧烈。于是,整个情绪波动起来。如果说上片的“愁”字还只是处于一种泛泛的心理感受状态,那么,现在那种朦胧泛泛的意识逐渐明朗化了。它是由宿鸟急归导发的。所以下面就自然道出了:“何处是归程?”主人公此刻也急于寻求自己的归宿,来挣脱无限的愁绪。可是归程在何处呢?只不过是“长亭连短亭”,并没有一个实在的答案。有的仍然是连绵不断的落拓、惆怅和空寞,在那十里五里、长亭短亭之间。征途上无数长亭短亭,不但说明归程遥远,同时也说明归期无望,以与过片“空伫立”之“空”字相应。如此日日空候,思妇的离愁也就永无穷尽了。结句不怨行人忘返,却愁道路几千,归程迢递,不露哀怨,语甚酝藉。韩元吉《念奴娇》词云,“尊前谁唱新词,平林真有恨,寒烟如织。”短短的一首词中,掇取了密集的景物:平林、烟霭、寒山、暝色、高楼、宿鸟、长亭、短亭,借此移情、寓情、传情,手法极为娴熟,展现了丰富而复杂的内心世界活动,反映了词人在客观现实中找不到人生归宿的无限落拓惆怅的愁绪。

  历来解说此词,虽然有不少论者认为它是眺远怀人之作,但更多的人却说它是羁旅行役者的思归之辞。后一种理解,大概是受了宋代文莹《湘山野录》所云“此词不知何人写在鼎州沧水驿楼”一语的影响。以为既然题于驿楼,自然是旅人在抒思归之情。其实,古代的驿站邮亭等公共场所以及庙宇名胜的墙壁上,有些诗词不一定是即景题咏,也不一定是写者自己的作品。

  细玩这首词,也不是第一称谓,而是第三称谓。有如电影,从“平林”、“寒山”的远镜头,拉到“高楼”的近景,复以“暝色”做特写镜头造成气氛,最终突出“有人楼上愁”的半身镜头。分明是第三者所控制、所描撰的场景变换。下片的歇拍两句,才以代言的方法,模拟出画中人的心境。而且词中的“高楼”、“玉阶”,也不是驿舍应有之景。驿舍邮亭,是不大会有高楼的,它的阶除也决不会“雕栏玉砌”,正如村舍茅店不能以“画栋雕梁”形容一样。同时,长亭、短亭,也不是望中之景;即使是“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中的最近一座,也不是暮色苍茫中视野所能及。何况“长亭更短亭”,不知凡几,当然只能意想于心头,不能呈现于楼头人的眼底。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钟振振.唐宋词鉴赏辞典:安徽文艺出版社,2006.10:第16页

mán ·pínglínyānzhī

bái(cún) tángdài 

pínglínyānzhī hánshāndàishāngxīn mínggāolóu yǒurénlóushàngchóu 
jiēkōngzhù 宿niǎoguīfēi chùshìguīchéng chángtínggēngduǎntíng  (gēngduǎntíngzuò liánduǎntíng )
占得佳名绕树芳,依依相伴向秋光。
占得佳名¹绕树芳²,依依³相伴向秋光
译文:拥有佳名的金钱花围绕着大树吐露芬芳,相依相伴地依偎在一起向着明丽的秋光。
注释:金钱花:即旋覆花,夏秋开花,花色金黄,花朵圆而覆下,中央呈筒状,形如铜钱,因而得名。¹佳名:好名字。²芳:芳香。³依依:形容花开朵朵,相亲相随的样子。⁴秋光:秋天的风光景色。
若教此物堪收贮,应被豪门尽劚将。
若教(jiāo)¹此物堪²收贮(zhù)³,应被豪门(zhú)(jiāng)
译文:如果它们真像金钱那样可以被收藏起来,应该早就被那些豪门贵族之家挖尽砍光。
注释:¹教:一作“交”。²堪:可,能。一作“也”。³收贮:收藏。⁴豪门:指有钱有势的人家。⁵尽:都,全。⁶劚:掘,砍。⁷将:语气词。

  这是一首托物寄意的诗。诗题“金钱花”,然而其主旨并不在咏花,是借金钱花抨击了豪门贵族贪得无厌、残酷无情的本性。

  起句“占得佳名绕树芳”,一开头,诗人就极口称赞花的名字起得好。“占得佳名”,用字遣词,值得细细玩味。“绕树芳”三字则不仅传神地描绘出金钱花柔弱美丽的身姿,而且告诉人们,它还有沁人心脾的芳香。这一句,作者以极为赞赏的口吻,写出了金钱花的名称、形态、香气,引人瞩目。

  “依依相伴向秋光”,与上一句意脉相通。金钱花一朵挨着一朵,丛丛簇簇,就像情投意合的伴侣,卿卿我我,亲密无间,展示出一种令人赏心悦目、美不胜收的景象。金黄色的花朵又总是迎着阳光开放,色泽鲜丽,娇美动人。作者把金钱花写得楚楚动人,可亲可爱,诗人笔下的金钱花是十分美丽的,字里行间洋溢着赞叹之情。

  光就上两句看,诗人似乎只在欣赏花草。然其实作者匠心独运,旨意全在引起后边两句议论:“若教此物堪收贮,应被豪门尽劚将。”笔锋一转,突发奇想:金钱花如此娇柔迷人,如果它真的是金钱可以收藏的话,那些豪门权贵就会毫不怜惜地把它全部掘尽砍光了!这二句,出言冷隽,恰似一把锋利的匕首,一下戳穿了剥削者残酷无情、贪得无厌的本性,一针见血地揭示了他们的丑恶本质。诗人的态度由充满热情转为一脸冷峻。由此可见,作者越是渲染金钱花的姿色和芳香,越能反衬出议论的力量。前后鲜明的对照,突出了诗的主旨。而后二句中作者故意欲擒先纵,先用了一个假设的口气,随后一个“尽”字,予以坚决肯定。诗意迭宕,显得更加有力。

  罗隐的诗,笔锋犀利泼辣,善于把冷隽的讽刺与深沉的愤怒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堪称别具一格。这首诗像一把匕首将豪门贵族的假面具剥得精光,具有很强的讽刺和批判力量,充分表现出了这个特色。

参考资料:
1、 施绍文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 :1278-1279

jīnqiánhuā--luóyǐn

zhànjiāmíngràoshùfāngxiāngbànxiàngqiūguāng

ruòjiàokānshōuzhùyīngbèiháoménjǐnzhǔjiāng

公府日无事,吾徒只是闲。
公府¹日无事,吾徒只是闲。
译文:公府之中每日无事可办,我们同僚只是觉得清闲。
注释:¹公府:即岑参及其同僚的办公处。
草根侵柱础,苔色上门关。
草根侵柱础(chǔ)¹,苔色上门关²
译文:野草根根扎到柱下基石,青苔片片已将大门爬满。
注释:¹柱础:柱子的基石。²门关:门闩。
饮砚时见鸟,卷帘晴对山。
饮砚(yàn)¹根见鸟,卷帘晴对山。
译文:砚水之中时而掠过鸟影,卷起帘子面对青天群山。
注释:¹饮砚:鸟影掠过,如饮砚水。
新诗吟未足,昨夜梦东还。
新诗吟未足,昨夜梦东还¹
译文:新的诗作至今尚未吟成,昨天夜间又在梦中东还。
注释:¹东还:东归。诗人在西北边塞,故云。

  诗的首联中“日无事”、“只是闲”从两个方面点出“闲”字。“日”、“只”都对“闲”加以强调。“闲”是此诗所写的主要内容,也是此诗的基本情调,以疏谈的笔调引起全诗。

  诗的中间四句用公府所见所闻的景物写闲静生活和闲适情调。“草根侵柱础,苔色上门关”,这两句写公府之内景物。无人频繁往来,以致野草滋生、青苔蔓延,可见“公府日无事”,而诗人得以有足够时间对柱础间的草根、门关上的苔色作细致观察,可见“吾辈只是闲”这两句上句从形着笔,下句从色落墨,一“侵”一“上”,写出草根、青苔潜移默化的发展形态,刻画极细致入微。“饮砚时见鸟,卷帘晴对山,”这两句写公府之外景物。前一句写飞鸟并不直接去写,却以鸟影掠过砚水来写,由府内自然转到府外,手法很高明。而用一“饮”字,把鸟影掠过砚水好似啄水的形态写得既十分形象,又很有情趣。这种闲情是只在“无事”时才有的。后—句用“卷帘”把诗人的视线由府内转到府外,与上句是同样巧妙的手法。而晴空之下,满目青山,场面却是松开阔极有边塞特征的。这种逸致也是“无事”时才有的。上下两句,由近及远,一动一静,均突出了闲静情趣。

  诗的最后两句承上文写乡思:“新诗吟未足,昨夜梦东还”。能在边地字斟句酌,从容吟诗,仍流露“闲”字,而新诗未足即被乡梦打断,写“闲”中乡思愈切,十分符合闲居异地的生活情调。

  这首诗以“闲”字为贯串全诗的线索,而以乡思作结,中间四句写闲居所见景物,写近景则刻画入微,写远景则场面开阔,笔法轻松疏谈。

参考资料:
1、 高光复.高适岑参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240-242
2、 刘开扬.岑参诗选:四川文艺出版社,1986:60-61

jìngchóupànguān使shǐyuànshìjiànchéng--céncān

gōngshìzhǐshìxián

cǎogēnqīnzhùchǔtáishàngménguān

yǐnyànshíjiànniǎojuǎnliánqíngduìshān

xīnshīyínwèizuómèngdōnghái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