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风下黄叶,客里上新愁。许我联舟渡,从君借箸筹。
西风下黄叶,客里上新愁。许我联舟渡,从君借箸筹。
坐縻三月久,宽作两旬留。聚散一场梦,邯郸鼻息𪖙。
坐縻三月久,宽作两旬留。聚散一场梦,邯郸鼻息𪖙。
徐鹿卿

徐鹿卿

徐鹿卿(1170—1249),字德夫,号泉谷,隆兴丰城(今江西省丰城市白土镇后泉村)人。南宋文学家、藏书家。徐鹿卿生于宋孝宗乾道六年,卒于理宗淳祐九年,年八十岁。博通经史,以文学著名乡里。嘉定十六年,(公元一二二三年)廷试进士,调安南军学教授,复申理义之学。入为枢密院编修官。时刘克庄、王迈、方大琮皆因事被黜,他作诗赠之,并为弹劾。太学诸生作四贤诗美之。累官吏部侍郎,提举鸿禧观致仕。及卒,谥清正。鹿卿著有泉谷文集及奏议、讲议等,《宋史本传》传于世。 ▶ 190篇诗文

猜您喜欢
桃源水流清似玉,长恨姻缘误。闲讴窈窕歌,总是相思句,怕随风化作春夜雨。
桃源水流清似玉,长恨姻缘误。闲讴(ōu)(yǎo)(tiǎo)歌,总是相思句,怕随风化作春夜雨。
译文:桃源的水清澈似玉,一直遗憾姻缘被耽误。闲时唱起《窈窕歌》,里面总是些相思的句子,担心那些美好的情事随风化作春夜的雨。
注释:双调:宫调名,是元曲常用宫调之一。清江引:曲牌名。南曲属仙吕入双调;北曲属双调。多用为小令。句式定格为七、五、五、五、七。桃源:仙境。相传为东汉刘晨、阮肇入天台采药迷路遇仙女处。窈窕歌:即《诗经·周南·关雎》,泛指爱情歌诗。
忆昔作少年,结交赵与燕。
忆昔作少年,结交赵与燕。
译文:回忆我青年时代,结识的皆为燕赵之豪杰。
金羁络骏马,锦带横龙泉。
金羁(jī)¹络骏马,锦带横龙泉²
译文:身骑饰金骏马,腰佩龙泉宝剑。
注释:¹金羁:金饰的马笼头。²龙泉:指宝剑。
寸心无疑事,所向非徒然。
寸心¹无疑事,所向非徒然。
译文:心中没有疑难事,所向之处决非徒然而返。
注释:¹寸心:指心。旧时认为心的大小在方寸之间,故名。
晚节觉此疏,猎精草太玄。
晚节觉此疏,猎精¹草太玄²
译文:到得晚岁觉此粗俗,越细究玄理即奥义妙理。
注释:¹猎精:猎取精华妙义。²太玄:扬雄写的一部书名。此句用扬雄事。
空名束壮士,薄俗弃高贤。
空名束壮士,薄俗¹弃高贤。
译文:无实之名束缚了壮士,轻薄之世俗委弃了高贤之才。
注释:¹薄俗:轻薄的习俗,坏风气。
中回圣明顾,挥翰凌云烟。
中回圣明¹顾,挥翰(hàn)²凌云烟。
译文:中年时曾深得皇帝的垂顾,挥洒妙笔气凌云烟之上。
注释:¹圣明:皇帝的代称。²挥翰:犹挥毫。
骑虎不敢下,攀龙忽堕天。
骑虎¹不敢下,攀龙忽堕(duò)²
译文:骑得猛虎不敢贸然而下,意欲攀龙却忽然自天落下。
注释:¹骑虎:意为骑虎仙游。这里是指居身朝廷。²堕天:此指去朝。
还家守清真,孤洁励秋蝉。
还家守清真,孤洁励¹秋蝉。
译文:还得家中固守真朴,像秋蝉蜕壳一样励我素洁之志。
注释:¹励:自励。
炼丹费火石,采药穷山川。
炼丹费火石,采药¹穷山川。
译文:为炼月砂广费了火石,为采药而走遍了山水。
注释:¹采药:指隐居避世或求仙修道。
卧海不关人,租税辽东田。
卧海不关人,租税辽东田。
译文:高山云海事未关人,就像管宁那样隐居山首自称而食。
乘兴忽复起,棹歌溪中船。
乘兴忽复起,棹(zhào)¹溪中船。
译文:乘着逸兴忽然再次起身,在溪水之船上放吟高歌。
注释:¹棹歌:行船时所唱之歌。
临醉谢葛强,山公欲倒鞭。
临醉谢葛强,山公欲¹倒鞭。
译文:我像当年山简一样逢酒则饮、醉不知处。
注释:¹山公:即山简,山涛之子;葛强,是山简的爱将,并州人。
狂歌自此别,垂钓沧浪前。
狂歌自此别,垂钓沧浪¹前。
译文:狂歌一曲自此与诸公分别,我要前去沧浪而垂钓。
注释:¹沧浪:取《孟子》“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之意。

  此诗以回忆开头,为自己勾勒了一幅少年英雄形象。“忆昔作少年,结交赵与燕。金羁络骏马,锦带横龙泉。寸心无疑事,所向非徒然。”诗人少年时代,结交的朋友都是豪杰之士,座下骑的是金羁络头的骏马,身上穿的是鲜艳夺目的锦袍,腰间佩挂着龙泉宝剑,心里头没有什么疑难可怕之事,干什么事情都是所向无敌,马到成功。好一派豪放狂傲的气派!“赵与燕”,古云燕赵多豪杰,这里是借地名来比喻人。“金羁络马头,锦带横龙泉”是化用鲍照“聪马金络头,锦带佩吴钩”(《结客少年场行》)的句子,这或许是写实,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少年时代对功名的追求。“寸心无疑事,所向非徒然。”这两句把少年李白志大无畏,藐视一切,以为事业必成,功名必得的自信和狂妄表达得淋漓尽致,传神至极。

  李白少怀大志,要“济苍生”、“安社稷”,希图“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他曾多次自比管晏,并以大鹏自喻,希望一展宏图。可是,后来“遍干诸侯”,“厉抵卿相”,都累累碰壁,累累失败。直到玄宗天宝二年(743年),诗人四十三岁时,由道士吴筠推荐,玄宗皇帝命他供奉翰林,成了担任起草文书之类的侍臣。然而,仅仅两年时间就被解职放还了。所以诗人在回忆了自己少年时代的天真和狂妄之后,接着说:“晚节觉此疎,猎精草太玄。寸名束壮士,薄俗弃高贤。”经历了四十多年人生的风风雨雨之后,才觉得自己少年时代的豪情壮志太寸疎狂妄,太不切实际。为了求得寸名,少年的豪气和锋芒差不多消磨殆尽了;那世俗的社会,小人得志,鸡犬升天,不可能容得贤人志士。不如像杨雄写《太玄经》那样,探求宇宙人生的哲理,淡泊宁静地过日子。这里所谓的“晚节”,按詹锳《李白诗文系年》,其时诗人不过四十七岁,这当然是指诗人经历政治失败后的心境而言。“猎精草太玄”,用杨雄事。杨雄是汉代大经学家,早年也很有政治抱负,因参与王莽政变几乎丧命,后潜心学问。诗人援引杨雄的事例,表示效法之意。“寸名束壮士,薄俗弃高贤”这两句与诗人的另一首诗《送族弟》中的“寸手无壮士,穷居使人低”两句很相似,都是愤世嫉俗之词,说明世俗卑污,正直有才能的人不能得到任用;即便侥幸得以任用,也不可能施展才能,实现抱负。因此,很自然地引出自己供奉翰林这段辉煌而短暂的历史来。

  “中回圣明顾,挥翰凌云烟。骑虎不敢下,攀龙忽堕天。”这几句写自己得到唐王任用的情况。由于好友吴筠的推荐,又得当朝宰相贺知章的赏识,玄宗皇帝亲自召见,金殿对策,口若悬河;命草蕃书,笔不停辍。玄宗大为高兴,御手调羹,宝床赐食,命供奉翰林,掌理文书。李白以布衣直接晋升翰林,一介书生,得此殊荣,这实在是他人生历程上辉煌的一章。所以,诗人感恩戴德又不无得意地写道:“中回圣明顾,挥翰凌云烟。”的确,李白开始非常兴奋,以为施展抱负的时机已经来到;殊不知当时的唐王朝已日趋腐败,危机四伏。玄宗与贵妃耽于淫乐,不理政务;李林甫等把持朝政,任人唯亲;安禄山等深得优宠,已有图谋。李白对此深为不满和痛恨,同时他的傲岸性格也为权贵们所憎恨。天宝三年(744年),李白就因谗谤而被革职放还,结束了不到两年的帝京生活。“骑虎不敢下,攀龙忽堕天”,这两句十分形象地概括了这段供奉翰林的词臣生活。俗话说“伴君如伴虎”,何况李白又是那种傲视王侯的人,危险性就更大了。杜甫《饮中八仙歌》说:“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这虽是夸张,但李白的傲慢可见一斑。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李白在政治上的失败是注定了的。本想攀龙附凤,建功立业,不料反从云天中坠落下来,跌了个粉身碎骨。由于这次教训,诗人认清了政治的黑暗和险恶,决意退避三舍,去修身养性。

  “还家守清真,孤洁励秋蝉。炼丹费火石,采药穷山川。卧海不关人,租税辽东田。”这几句表示自己要认真修炼,砥砺高尚品性。首先以秋蝉自励。蝉生于土,升于高木,吟风饮露,乃是高洁的象征。郭璞《蝉赞》云:“虫之精洁,可贵唯蝉。潜秽弃蜕,饮露恒鲜。”接着以学道求仙寄托情怀。李白信奉道教,到处求仙访道。确有记载,说他炼过金丹,受过道箓。我以为李白决不会相信人真能修炼成仙,他这种所作所为只不过是一种寄托而已。最后以高士管宁自勉。汉末管宁避乱辽东海隅三十余年,后魏文帝拜为大中大夫,魏明帝拜为光禄勋,皆辞而不就。皇甫谧《高士传》记载:“人或牛暴宁田者,宁为牵饲之,其人大惭。”文天祥《正气歌》也称道管宁“清操厉冰雪。”

  最后写自己佯狂醉酒,辞别友人,回到了诗歌的题目上来。“乘兴忽复起,棹歌溪中船。”诗人本在一片淡泊宁静的气氛中守真励节,忽然来了兴致,便泛舟去游览。“棹歌”,是一边划桨一边唱歌,表现了诗人无拘无束的样子。“临醉谢葛强,山公欲倒鞭。”这里借用晋人山简的典故,形容自己的醉态。山简好酒,耽于优游。镇襄阳时,常常外出游嬉,每次必大醉而归。当地有歌谣曰:“山公出何许?往至高阳池。日夕倒载归,酩酊无所知。时时能骑马,倒著白接。举鞭向葛强,何如并州儿?”“白接”,是一种白帽子,山简因为喝醉了酒,连帽子都戴反了。李白另有一首《襄阳曲》(其二)也是吟咏山简的:“山公醉酒时,酩酊高阳下。头上白接,倒著还骑马。”李白“长安市上酒家眠”,好酒的劲头不亚于这位山公,故常引为知己。“狂歌自此别,垂钓沧浪前。”最后点题,表明与“广陵诸公”辞别,表示自己要做一个狂人,做一个酒徒,随波逐流,苟且偷生。

  这首诗文字虽短,但含量极大,差不多囊括了诗人一生的主要经历和思想变化,展示了诗人从一个积极的狂人到一个消极的狂人的演变过程。这当然是李白的人生悲剧,但是,“我不弃世人,世人自弃我”,归根到底,诗人的悲剧是社会造成的。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546-548
2、 宋绪连 初旭.三李诗鉴赏辞典.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403-405

liúbié广guǎnglíngzhūgōng--bái

zuòshǎoniánjiéjiāozhàoyàn

jīnluòjùnjǐndàihénglóngquán

cùnxīnshìsuǒxiàngfēirán

wǎnjiéjuéshūlièjīngcǎotàixuán

kōngmíngshùzhuàngshìbáogāoxián

zhōnghuíshèngmínghuīhànlíngyúnyān

gǎnxiàpānlóngduòtiān

háijiāshǒuqīngzhēnjiéqiūchán

liàndānfèihuǒshícǎiyàoqióngshānchuān

hǎiguānrénshuìliáodōngtián

chéngxìngzhàozhōngchuán

línzuìxièqiángshāngōngdàobiān

kuángbiéchuídiàocānglàngqián

镜水夜来秋月,如雪。采莲时,小娘红粉对寒浪。惆怅,正思惟。
镜水¹夜来秋月,如雪。采莲时,小娘²红粉³对寒浪。惆(chóu)(chàng),正思惟
译文:池中水波平如镜子,映照着夜空中的一轮秋月,月光皎洁如雪。正是采莲的时节,那采莲的少女,红粉盛妆却只能空对着寒冷的水波,不由感到万分惆怅。她人在采莲,心中却思量着远方的情郎,愁思难解,黯然神伤。
注释:¹镜水:平静明净的水。唐李肇《唐国史补》卷下:“凡造物南水土,故江东官纱绫、官纸者,镜水之故也。”²小娘:此指采莲的少女。³红粉:女子化妆所用的胭脂和铅粉,这里指妆扮得十分美丽的少女面庞。⁴寒浪:寒凉的水波。⁵思惟:思量,思念。《汉书·张汤传》:“使专精神,忧念天下,思惟得失。”

  这首词开头“镜水夜来秋月,如雪”描写秋天夜色,皎洁明媚的月光,倾泻在平静如镜的水面上,好像洁白的雪。点出时间是秋天的一个月色明媚的晚上——一个良辰。并以秋月之景,渲染出一种浪漫的气氛:有良辰必有美景。“采莲时”,点出了人物活动的地点。这个活动地点是个很重要的背景。因为在南方采莲季节常常包含着男女表达爱情的活动,是一个很浪漫的季节。只有交待出这一场所,才能更好的展开下文,也算是一种铺垫。这样才能使下文的意境更充实,更易理解,更易把握女主人公的情感世界。“小娘红粉对寒浪”,“小娘”是指采莲女,诗中的女主人公。“红粉”,是说采莲女正值青春妙龄,打扮的十分美丽,楚楚动人。“红粉”两字用简练的笔法勾勒出了采莲女的外貌特征也体现出一种淡雅丽饰的色彩美,女为悦己者容,采莲女一出场就给人以不俗的感觉,清新淡雅。而“寒浪”则是对“红粉”的衬托,以及对心境进一步的解说。“红”在这还象征着青春、热烈、希望和期盼,而“寒”表面上看是对秋月的进一步解释,孤寂,寒凉而内涵则是表示孤单和寂寞,以周围的环境和气氛,来揭示女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在这镜水如月之夜,浪漫季节,不仅心起涟漪故而“惆怅”,进而有所思。“正思惟”,则是这时心境的真实写照。这季节,花好月圆,情歌缭绕,四处回响;轻舟荡漾,激起浪花朵朵,而自己的恋人不知在何方。不禁心潮激荡,思绪茫茫,无人能解其中滋味。正是越思越想,越想越愁,越愁越伤感,正应了古语“剪不断,理还乱”。

bēi··jìngshuǐláiqiūyuè--wēntíngyún

jìngshuǐláiqiūyuèxuěcǎiliánshíxiǎoniánghóngfěnduìhánlàngchóuchàngzhèngwéi

返照下层岑,物外狎招寻。
返照下层岑,物外狎招寻。
译文:夕阳从层层叠叠的山岭处落下,山中的景色逗引着我寻幽探美。
兰径薰幽珮,槐庭落暗金。
兰径薰幽珮(pèi)¹,槐庭落暗金。
译文:长满兰花的小路,处处飘香,香薰幽珮;长着槐树的小院洒满落日斑驳的疏影。
注释:¹幽珮:幽兰连缀而成的佩饰。
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
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
译文:山谷幽静,犹觉得径声格外之响,月色深深,洒满空旷山峦。
一遣樊笼累,唯馀松桂心。
一遣(qiǎn)(fán)¹累,唯馀松桂心。
译文:一扫官场束缚的劳累苦痛,只剩下一颗向往大自然的高洁之心。
注释:¹樊笼:比喻受束缚而不自由的境地。

  全诗紧扣“游”字,描写夏日暮晚时分的独特山景,表达了诗人热爱自然之情,抒发了追求闲适、高洁之志,也表达了诗人想摆脱官场束缚意欲退隐的心情。

  这首诗首联点明题旨,总写月夜下游山。夕阳西沉,作者和夏少府利用公余之暇,到山间寻幽探幽。颔联写山里山路、花木的幽香,颈联写山中的寂静幽深,二、三联写景,描写十分细腻,对仗特别工致。落日的余晖仿佛是点点滴滴的黄金,玉佩散落在幽暗的兰径、槐庭之中,空山静谷,寂寞无声,只有深深的月色伴随着阵阵山径;前三联描绘游山所见所闻,“兰径”、“槐庭、“静谷”、“空山",加上“幽佩”、“暗金"、“径声”“月色”,组成了一幅傍晚山中纯静、空明、幽雅、清丽的图画。

  面对这样悦人的山色,诗人于尾联卒章显志,情不自禁地抒发了挣脱樊笼,寄迹山林的情怀,显得贴切自然。“樊笼累”(陶渊明“久在樊笼里”)表明对官场、俗世的厌倦,“松桂心”(陶渊明“复得返自然”)表明对自然的喜好,对归隐生活的向往,揭示了“诗心”,主旨凸显。

  由此,全诗在营造山中夜色空旷、幽静的奇特意境中,含蓄地表达了诗人远离“樊笼”(尘世束缚)、亲近“松桂”(美好自然)的心愿,其厌恶尘世、热爱自然、追求高洁之情志,了了可见。

xiàyóushānjiātóngxiàshào

luòbīnwáng tángdài 

fǎnzhàoxiàcéngcén wàixiázhāoxún 
lánjìngxūnyōupèi huáitíngluòànjīn 
jìngfēngshēngchè shānkōngyuèshēn 
qiǎnfánlǒnglěi wéisōngguìxīn 
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元戎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元戎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译文: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有个随从主帅出塞回来的人,写了《燕歌行》诗一首给我看。我感慨于边疆战守的事,因而写了这首《燕歌行》应和他。
注释:燕歌行:乐府旧题。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汉家¹烟尘²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译文:唐朝东北边境战事又起,将军离家前去征讨贼寇。
注释:¹汉家:汉朝,唐人诗中经常借汉说唐。²烟尘:代指战争。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男儿本自重横行¹,天子非常赐颜色²
译文:男儿本来就看重驰骋沙场,杀敌打仗,皇帝又特别给予他们丰厚的赏赐。
注释:¹横行:任意驰走,无所阻挡。²非常赐颜色:超过平常的厚赐礼遇。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chuāng)¹²³鼓下榆关,旌(jīng)(pèi)(wēi)(yí)(jié)间。
译文:军队擂击金鼓,浩浩荡荡开出山海关外,旌旗舒展飘扬在碣石山间。
注释:¹摐:撞击。²金:指钲一类铜制打击乐器。³伐:敲击。榆关:山海关,通往东北的要隘。⁴旌旆:旌是竿头饰羽的旗。旆是末端状如燕尾的旗。这里都是泛指各种旗帜。⁵逶迤:舒展的样子。⁶碣石;山名。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校尉¹羽书²飞瀚(hàn)³,单于猎火照狼山
译文:校尉紧急传羽书,飞奔浩瀚之沙海,匈奴单于举猎火光照已到我狼山。
注释:¹校尉:次于将军的武官。²羽书:(插有鸟羽的,军用的)紧急文书。³瀚海:沙漠。这里指内蒙古东北西拉木伦河上游一带的沙漠。⁴单于:匈奴首领称号,也泛指北方少数民族首领。⁵猎火:打猎时点燃的火光。古代游牧民族出征前,常举行大规模校猎,作为军事性的演习。⁶狼山:又称狼居胥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克什克腾旗西北。一说狼山又名郎山,在今河北易县境内。此处“瀚海”、“狼山”等地名,未必是实指。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山川萧条极¹边土,胡骑凭陵²杂风雨³
译文:山河荒芜多萧条,满目凄凉到边土,胡人骑兵来势凶猛,如风雨交加。
注释:¹极:穷尽。²凭陵:仗势侵凌。³杂风雨:形容敌人来势凶猛,如风雨交加。一说,敌人乘风雨交加时冲过来。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战士军前半死生¹,美人帐下犹歌舞。
译文:战士在前线杀得昏天黑地,不辨死生;将军们依然逍遥自在地在营帐中观赏美人的歌舞!
注释:¹半死生:意思是半生半死,伤亡惨重。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大漠穷秋塞草腓(féi)¹,孤城落日斗兵稀²
译文:深秋季节,塞外沙漠上草木枯萎;日落时分,边城孤危,士兵越打越少。
注释:¹腓(一作衰):指枯萎。²斗兵稀:作战的士兵越打越少了。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常轻敌 一作:恒轻敌)
身当恩遇¹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常轻敌 一作:恒轻敌)
译文:主将身受朝廷的恩宠厚遇常常轻敌,战士筋疲力尽仍难解关山之围。
注释:¹身当恩遇:指主将受朝廷的恩宠厚遇。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铁衣远戍(shù)辛勤久,玉箸¹应啼别离后。
译文:身披铁甲的征夫,不知道守卫边疆多少年了,那家中的思妇自丈夫被征走后,应该一直在悲痛啼哭吧。
注释:¹玉箸:白色的筷子(玉筷),比喻思妇的泪水如注。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少妇城南¹欲断肠,征人蓟(jì)²空回首。
译文:思妇独守故乡悲苦地牵肠挂肚,征夫在边疆遥望家园空自回头。
注释:¹城南:京城长安的住宅区在城南。²蓟北:唐蓟州在今天津市以北一带,此处当泛指唐朝东北边地。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飘飖 一作:飘摇;无所 一作:更何)
边庭飘飖(yáo)¹那可度²,绝域³苍茫无所有。(飘飖 一作:飘摇;无所 一作:更何)
译文:边塞战场动荡不安哪里能够轻易归来,绝远之地尽苍茫更加荒凉不毛。
注释:¹边庭飘飖:形容边塞战场动荡不安。庭,一作“风”。飘飖:随风飘荡的样子。²度:越过相隔的路程,回归。³绝域:更遥远的边陲。⁴无所有:更加荒凉不毛。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杀气三时¹作阵云²,寒声一夜³传刁斗
译文:早午晚杀气腾腾战云密布,整夜里只听到巡更的刁斗声声悲伤。
注释:¹三时:指晨、午、晚,即从早到夜(历时很久。三,不表确数。)。²阵云:战场上象征杀气的云,即战云。³一夜:即整夜,彻夜。⁴刁斗:军中夜里巡更敲击报时用的、煮饭时用的,两用铜器。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相看白刃血¹纷纷,死节²从来岂顾勋³
译文:战士们互相观看,雪亮的战刀上染满了斑斑血迹;坚守节操,为国捐躯,岂是为了个人的名利功勋?
注释:¹血:一作“雪”²死节:指为国捐躯。节,气节。³岂顾勋:难道还顾及自己的功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¹
译文:你没看见拼杀在沙场战斗多惨苦,现在还在思念有勇有谋的李将军。
注释:¹李将军:指汉朝李广,他能捍御强敌,爱抚士卒,匈奴称他为汉之飞将军。

  《燕歌行》是高适的代表作。虽用乐府旧题,却是因时事而作的,这是乐府诗的发展,如果再进一步,就到了杜甫《丽人行》、《兵车行》、“三吏”、“三别”等即事命篇的新乐府了。《燕歌行》是一个乐府题目,属于《相和歌》中的《平调曲》,这个曲调以前没有过记载,因此据说就是曹丕开创的。 曹丕的《燕歌行》有两首,是写妇女愁思,由他首创,所以后人多学他如此用燕歌行曲调做闺怨诗。高适的《燕歌行》是写边塞将士生活,用燕歌行曲调写此题材他是第一个。此诗主要是揭露主将骄逸轻敌,不恤士卒,致使战事失利。历来注家未对序文史事详加考核,都以为是讽张守珪而作。其实,这是不符史实的。此诗所刺对象应是受张守珪派遣、前往征讨奚、契丹的平卢讨击使、左骁卫将军安禄山。

  诗大体可分四段:首段八句写出师。其中前四句说战尘起于东北,将军奉命征讨,天子特赐光彩,已见得宠而骄,为后文轻敌伏笔。后四句接写出征阵容。旌旗如云,鼓角齐鸣,一路上浩浩荡荡,大模大样开赴战地,为失利时狼狈情景作反衬。“校尉”两句写抵达前线。羽书飞驰,见军情紧急;猎火照夜,说敌阵森严。

  第二段八句写战斗经过。其中前四句写战初敌人来势凶猛,我军伤亡惨重,后四句说至晚已兵少力竭,不得解围。“山川萧条极边土”,说明战场地形是无险可凭的开阔地带,这正有利于胡骑驰突,故接写敌军如暴风骤雨之袭来。“战士”两句用对比方法写出了主将骄惰轻敌,不恤士卒,一面是拚死苦战,一面仍恣意逸乐。这是诗中最有揭露性的描写。大漠衰草、落日孤城的萧飒景象,为“斗兵稀”作衬托,同时写战斗一直持续到傍晚。“身当恩遇常轻敌”,正面点出损兵被围的原因,是诗的主旨。

  第三段八句写征人,思妇两地相望,重会无期。诗虽古体,多用偶句,此段因内容需要,而犹着意作对仗。又此诗平仄转韵,一般四句一转,独此段八句全用仄韵,与表现双方摇摇不安的心绪相适应。杀气成云,刁斗传寒,都是极力渲染悲凉气氛。

  末段四句,两句写战士在生还无望的处境下,已决心以身殉国。“岂顾勋”三字,仍是对将帅的讽刺。两句诗人感慨,对战士的悲惨命运深寄同情,诗以“至今犹忆李将军”作结,再次点明主题。盛唐时,殷璠评高适曰:“其诗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此诗确实可以作为代表。

  《燕歌行》不仅是高适的“第一大篇”(近人赵熙评语),而且是整个唐代边塞诗中的杰作,千古传诵,良非偶然。

  开元十五年(公元727),高适曾北上蓟门。二十年,信安王李禕征讨奚、契丹,他又北去幽燕,希望到信安王幕府效力,未能如愿:“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蓟中作》)。可见他对东北边塞军事,下过一番研究工夫。开元二十一年后,幽州节度使张守珪经略边事,初有战功。但二十四年,张让平卢讨击使安禄山讨奚、契丹,“禄山恃勇轻进,为虏所败”(《资治通鉴》卷二百十五)。二十六年,幽州将赵堪、白真陀罗矫张守珪之命,逼迫平卢军使乌知义出兵攻奚、契丹,先胜后败。“守珪隐其状,而妄奏克获之功”(《旧唐书。张守珪传》)。高适对开元二十四年以后的两次战败,感慨很深,因写此篇。

  诗意在慨叹征战之苦,谴责将领骄傲轻敌,荒淫失职,造成战争失利,使战士受 到极大痛苦和牺牲,反映了士兵与将领之间苦乐不同,庄严与荒淫迥异的现实。诗虽 叙写边战,但重点不在民族矛盾,而是讽刺和愤恨不恤战士的将领。同时,也写出了 为国御敌之辛勤。主题仍是雄健激越,慷慨悲壮。

yānxíng (bìng )

gāoshì tángdài 

kāiyuánèrshíliùnián yǒucóngyuánróngchūsàiérhuánzhě zuò yānxíng shì shìgǎnzhēngshùzhīshì yīnéryān 

hànjiāyānchénzàidōngběi hànjiàngjiācánzéi 
nánérběnzhònghéngxíng tiānfēichángyán 
chuāngjīnxiàguān jīngpèiwēijiéshíjiān 
xiàowèishūfēihànhǎi chánlièhuǒzhàolángshān 
shānchuānxiāotiáobiān pínglíngfēng 
zhànshìjūnqiánbànshēng měirénzhàngxiàyóu 
qióngqiūsàicǎoféi chéngluòdǒubīng 
shēndāngēnchángqīng jìnguānshānwèijiěwéi  (chángqīngzuò héngqīng )
tiěyuǎnshùxīnqínjiǔ zhùyīngbiéhòu 
shàochéngnánduàncháng zhēngrénběikōnghuíshǒu 
biāntíngpiāoyáo juécāngmángsuǒyǒu  (piāoyáozuò piāoyáo suǒzuò gèng )
shāsānshízuòzhènyún hánshēngchuándiāodǒu 
xiāngkànbáirènxuèfēnfēn jiécóngláixūn 
jūnjiànshāchǎngzhēngzhàn zhìjīnyóujiàngjū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