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上数株桑(sāng)枣树,自从离乱¹更荒凉。
注释:¹离乱:变乱。常指战乱。一本作“乱离”。
那堪¹旅馆经残腊(là)²,只更空书寄故乡。
注释:¹那堪:怎堪;怎能禁受。²残腊:亦作“残臈”。农历年底。
典尽客衣三尺雪,炼精诗句一头霜。
故人多在芙蓉幕,应笑孜孜道未光。

wéiyángdōngzhōngèrcóngshì--wángjiàn

jiāngshàngshùzhūsāngzǎoshùcóngluàngènghuāngliáng

kānguǎnjīngcánzhǐkōngshūxiāng

diǎnjǐnsānchǐxuěliànjīngshītóushuāng

rénduōzàiróngyīngxiàodàowèiguāng

注释

注释

离乱:变乱。常指战乱。一本作“乱离”。

那堪:怎堪;怎能禁受。

残腊:亦作“残臈”。农历年底。

王建

王建

王建(768年—835年),字仲初,颍川(今河南许昌)人,唐朝诗人。出身寒微,一生潦倒。曾一度从军,约46岁始入仕,曾任昭应县丞、太常寺丞等职。后出为陕州司马,世称王司马。与张籍友善,乐府与张齐名,世称张王乐府。 ▶ 395篇诗文

猜您喜欢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银钲 一作:银铮)
稚子¹金盆脱晓冰²,彩丝穿取当(dàng)银钲(zhēng)³。(银钲 一作:银铮)
译文:儿童早晨起来,将冻结在铜盆里的冰块脱下,用彩线穿起来当钲。
注释:¹稚子:幼儿,小孩子。²脱晓冰:在这里指儿童晨起,从结成坚冰的铜盆里剜冰。³钲:指古代的一种像锣的乐器。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玻璃 一作:玻瓈)
敲成玉磬(qìng)¹穿林响,忽作玻璃²碎地声。(玻璃 一作:玻瓈)
译文:敲出的声音像玉磬一般穿越树林,忽然冰锣敲碎落地,发出玉石摔碎般的声音。
注释:¹磬:四声 古代打击乐器,形状像曲尺,用玉、石制成,可以悬挂在墙上。²玻璃:指古时候的一种天然玉石,也叫水玉,并不是现在的玻璃。

  全诗摄取瞬间快景避开直接描写,用生动形象的“穿林”响声和贴切的比喻,用老者的眼光开掘稚子的情趣。

  一、二句“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金盆,古时把金属的东西统称作金,这里指铜盆。脱,脱离,取出。晓,清晨。钲(读zhēng),锣。说清晨起来,儿童从铜盆里取出夜间冻好的冰块,用彩色丝线穿上当作银锣。天寒才能结冰,冰块又是很凉的,儿童却早早起来去玩它,写出儿童不怕冷;一块凉凉的冰有什么好玩的呢?有的,可以穿上丝线当锣敲。这是只有儿童才想得出的,而且是“彩”线,“银”锣,又很美。说明这个儿童既顽皮,又聪明精灵。

  第三句“敲成玉磬穿林响”,磬(读qìng),乐器名,古时常用玉石雕成。悬于架上,以物敲击。这句详细描写儿童提着银锣似的冰块玩耍的情景。说他手提“银锣”在树林里边敲边跑,“银锣”发出玉磬般美妙的乐声。无疑,这声音清脆悦耳,传得很远。“穿”字,有人在林间奔跑的意思,也有声音的传播。诗句将儿童得到“银锣”,兴高采烈的情态传神地描绘出来,让人想见他那狂喜的身影。

  第四句“忽作玻璃碎地声”。意外的情况发生了,诗的发展出现了波折。玻璃,古时指天然的玉类美石。碎地,落在地上摔碎。意思是;儿童手里的冰块忽然掉在地上,摔碎了,那声音就像美玉落地摔碎一样。儿童的心情怎样呢?诗人没有写,但可以想象出,一定是感到突然,有些遗憾,先是呆呆地站在那里望着地上碎裂的冰块。几乎同时送到耳朵的声响竟是那样优美,又ー个意想不到,也许他会瞬间转忧为喜,高兴得又蹦又跳了。这最后一句,意外,又合情理。沉甸甸的冰块,用丝线提着,掉下是很自然的冬天地面冻得很硬,冰块又硬又脆,落地摔碎也很容易。但儿童不考虑这些,只顾高兴地跑呀,敲呀,结果摔碎了。活画出儿童天真可爱的形象,而且情趣横生,余味无穷,给人以美的享受。

  诗中孩子弄冰的场景,充满了乐趣:心态上,寒天“弄冰”,童心炽热;色泽上,“金”盘“彩”丝串“银”冰;形态上,是用“金盘”脱出的“银铮”,圆形;声音上,有 “玉罄穿林响”的高亢,忽又转 作“玻璃碎地声”的清脆。全诗形色兼具以感目,声意俱美以悦耳赏心,绘声绘色地表现出儿童以冰为钲、自得其乐的盎然意趣。

  全诗突出一个“稚”字。稚气和乐趣能使儿童忘却严冬的寒冷,保持他一如既往的活力和快乐。孩童与老人在心理特征上有诸多的相通之处,唯其如此,孩童的“脱冰作戏”的场景在老人的眼里才有依依情趣。

  正是以这种老少相通的心理特征为审美基点,杨万里通过“以稚为老”的手法使童趣化为诗趣,一方面从稚子的心理出发,描写“脱冰”的动作细节;另一方面基于世人的心理去感受,欣赏其行为细节,这样孩童的稚气与老人的“天真”相映成趣,融为形之于笔端的盎然诗意。诗人发自内心地尊重儿童的天真,才能把孩子玩冰的情趣描绘得如此真切酣畅。

参考资料:
1、 章楚藩主编,杨万里诗歌赏析集,巴蜀书社,1994.2,第95页
2、 邹德金主编,名家注评 全宋词 下卷,天津古籍出版社,2009.11,第419页

zhìnòngbīng

yángwàn sòngdài 

zhìjīnpéntuōxiǎobīng cǎichuān穿dàngyínzhēng  (yínzhēngzuò yínzhēng )
qiāochéngqìngchuān穿línxiǎng zuòsuìshēng  (zuò  )
半欲天明半未明,醉闻花气睡闻莺。
半欲天明半未明,醉闻花气¹睡闻莺(yīng)
译文:夜已过半,但天将亮未亮,在醉梦温柔乡中,却花气馥郁、莺啼娇啭,缠绵悱恻令人难舍。
注释:春晓:一作“春晚”,似作为《莺莺传》之张本。¹花气:花的香气。
猧儿撼起钟声动,二十年前晓寺情。
(wō)¹儿撼起钟声动,二十年前晓寺情。
译文:黄色小犬撼动寺钟,划破寂静的夜空,令人不禁想起二十年前的一个黎明在普救寺中发生的情事。
注释:¹猧:黄色小犬。

  《莺莺传》中有莺莺复张生信,文词并茂,早已脍炙人口,却将元稹先赠莺莺之诗略而未录。文中只略称:“明年文战不胜,遂止于京因贻书于崔,以广其意。”而此诗被大多学者视为《莺莺传》之张本。

  首句“半欲天明半未明”,写两情如胶似漆,不料却又天将拂晓,幽期密约恨短;次句“醉闻花气睡闻莺”,写醉梦温柔乡,花气馥郁,莺啼娇啭,缠绵悱恻难舍。“醉闻”句互文连属,犹言醉而卧,闻到花香,听见莺啼,妙语双关。

  第三句“𤞇儿撼起钟声动”,写的是黄色小犬撼动寺钟,划破寂静的夜空;结句“二十年前晓寺情的“寺”,正是《莺莺传》中所谓:“张生游于蒲,蒲之东十馀里,有僧舍曰‘普救寺’。”为张生寓居所在。“晓寺情”正是诗的前三句所叙的情与事。同时也合于《莺莺传》叙张生、崔莺莺合欢之词,即“有顷,寺钟鸣,天将晓,红娘促去……及明,睹妆在肩,香在衣。”二十年前山寺如约幽期那销魂的春日拂晓,令人难忘。此结尾含蕴深长。

  陈寅恪先生说,明乎此,则知《春晓》所写一段难忘的恋情,实即诗人元稹与双文(即莺莺)缱绻之情。说这首诗是《莺莺传》之张本,实不过分。结句“晓寺情”又照应题目,渲染题旨,含蓄深蕴,耐人寻味。无论是内容与形式、体裁与风格,都达到了和谐与统一。

参考资料:
1、 (唐)元稹著孙安邦,蓓蕾解评. 元稹集[M]. 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 2005.01.第209
2、 姜秋霞著. 文学翻译与社会文化的相互作用关系研究[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01.第115页
君泛仙槎银海去。后日相思,地角天涯路。草草杯盘深夜语。冥冥四月黄梅雨。
君泛仙槎(chá)¹银海去。后日相思,地角天涯路。草草²杯盘深夜语。冥冥³四月黄梅雨。
译文:您乘一叶小舟远渡碧海去上任。今后想念您,我的一片思念之情将追随您到那天涯海角。今日我匆忙准备下粗陋酒食与君道别,我们相谈直到深夜,而此时正是四月梅雨时节窗外雨未歇。
注释:横州:今广西横县。别名槎城、槎江。¹槎:木筏。²草草:匆忙仓促的样子。³冥冥:昏暗。
莫拾明珠并翠羽。但使邦人,爱我如慈母。待得政成民按堵。朝天衣袂翩翩举。
莫拾¹明珠并翠羽²。但使邦人³,爱我如慈母。待得政成民按堵。朝天衣袂翩(piān)翩举。
译文:您到了横州啊,要让让横州百姓能像敬爱慈母一样爱戴您。等到百姓生活安康,您政绩斐然,希望看到您神采奕奕、衣袂翩翩来朝拜天子。
注释:¹拾:收敛,收集。²明珠并翠羽:泛指珍贵的饰物。这里指钱财。³邦人:横州百姓。⁴按堵:安居;安定。⁵朝天:朝见天子。
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
帝子¹降兮北渚,目眇(miǎo)²兮愁予³
译文:湘夫人降落在北洲之上,极目远眺啊使我惆怅。
注释:¹帝子:指湘夫人。舜妃为帝尧之女,故称帝子。²眇眇:望而不见的样子。³愁予:使我忧愁。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袅袅 一作:嫋嫋)
(niǎo)¹兮秋风,洞庭波²兮木叶下³。(袅袅 一作:嫋嫋)
译文:树木轻摇啊秋风初凉,洞庭起波啊树予落降。
注释:¹袅袅:绵长不绝的样子。²波:生波。³下:落。
登白薠兮骋望,与佳期兮夕张。
登白薠(fán)¹兮骋望²,与佳³兮夕张
译文:踩着白薠啊纵目四望,与佳人相约啊在今天晚上。
注释:¹薠:一种近水生的秋草。²骋望:纵目而望。³佳:佳人,指湘夫人。⁴期:期约。⁵张:陈设。
鸟何萃兮蘋中,罾何为兮木上?
鸟何萃(cuì)¹兮蘋(pín)中,罾(zēng)²何为兮木上。
译文:鸟儿为什么聚集在水草之处?鱼网为什么挂结在树梢之上?
注释:¹萃:集。鸟本当集在木上,反说在水草中。²罾:捕鱼的网。罾原当在水中,反说在木上,比喻所愿不得,失其应处之所。
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
(yuán)¹有芷(zhǐ)²兮澧(lǐ)³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
译文:沅水芷草绿,澧水兰花香,思念你却不敢说出来。
注释:¹沅:即沅水,在今湖南省。²芷:即白芷,一种香草。³澧:即澧水,在今湖南省,流入洞庭湖。⁴公子:指湘夫人。古代贵族称公族,贵族子女不分性别,都可称“公子”。
荒忽兮远望,观流水兮潺湲。
荒忽¹兮远望,观流水兮潺(chán)(yuán)²
译文:神思恍惚啊望着远方,只见江水啊缓缓流淌。
注释:¹荒忽:不分明的样子。²潺湲:水流的样子。
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
(mí)¹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yì)²
译文:麋鹿为什么在庭院里觅食?蛟龙为什么在水边游荡?
注释:¹麋:兽名,似鹿。²水裔:水边。此名意谓蛟本当在深渊而不在水边。比喻所处失常。
朝驰余马兮江皋,夕济兮西澨。
朝驰余马兮江皋(gāo)¹,夕济兮西澨(shì)²
译文:清晨我打马在江畔奔驰,傍晚我渡到江水西旁。
注释:¹皋:水边高地。²澨:水边。
闻佳人兮召予,将腾驾兮偕逝。
闻佳人兮召予,将腾驾¹兮偕逝²
译文:我听说湘夫人啊在召唤着我,我将驾车啊与她同往。
注释:¹腾驾:驾着马车奔腾飞驰。²偕逝:同往。
筑室兮水中,葺之兮荷盖。
筑室兮水中,葺(qì)¹之兮荷盖²
译文:我要把房屋啊建筑在水中央,还要把荷予啊盖在屋顶上。
注释:¹葺:编草盖房子。²盖:指屋顶。
荪壁兮紫坛,播芳椒兮成堂。
(sūn)¹兮紫²³,播芳椒兮成堂。
译文:荪草装点墙壁啊紫贝铺砌庭坛。四壁撒满香椒啊用来装饰厅堂。
注释:¹荪壁:用荪草饰壁。荪:一种香草。²紫:紫贝。³坛:中庭。⁴椒:一种科香木。
桂栋兮兰橑,辛夷楣兮药房。
桂栋¹兮兰橑(lǎo)²,辛夷³兮药房。
译文:桂木作栋梁啊木兰为桁椽,辛夷装门楣啊白芷饰卧房。
注释:¹栋:屋栋,屋脊柱。²橑:屋椽(chuán)。³辛夷:木名,初春升花。⁴楣:门上横梁。⁵药:白芷。
罔薜荔兮为帷,擗蕙櫋兮既张。
(wǎng)¹薜荔兮为帷(wéi)²,擗(pǐ)³(huì)(mián)兮既张。
译文:编织薜荔啊做成帷幕,析开蕙草做的幔帐也已支张。
注释:¹罔:通“网”,作结解。薜荔;一种香草,缘木而生。²帷:帷帐。³擗:掰开。⁴蕙:一种香草。⁵櫋:隔扇。
白玉兮为镇,疏石兰兮为芳。
白玉兮为镇¹,疏²石兰³兮为芳。
译文:用白玉啊做成镇席,各处陈设石兰啊一片芳香。
注释:¹镇:镇压坐席之物。²疏:分疏,分陈。³石兰:一种香草。
芷葺兮荷屋,缭之兮杜衡。
(zhǐ)(qì)兮荷屋,缭(liáo)¹之兮杜衡²
译文:在荷屋上覆盖芷草,用杜衡缠绕四方。
注释:¹缭:缠绕。²杜衡:一种香草。
合百草兮实庭,建芳馨兮庑门。
¹百草²兮实³庭,建芳馨兮庑(wǔ)门。
译文:汇集各种花草啊布满庭院,建造芬芳馥郁的门廊。
注释:¹合:合聚。²百草:指众芳草。³实:充实。⁴馨:能够远闻的香。⁵庑:走廊。
九嶷缤兮并迎,灵之来兮如云。
九嶷(yí)¹²兮并迎,灵³之来兮如云
译文:九嶷山的众神都来欢迎湘夫人,他们簇簇拥拥的像云一样。
注释:¹九嶷:山名,传说中舜的葬地,在湘水南。这里指九嶷山神。²缤:盛多的样子。³灵:神。⁴如云:形容众多。
捐余袂兮江中,遗余褋兮澧浦。
捐余袂(mèi)¹兮江中,遗(yí)余褋(dié)²兮澧(lǐ)浦。
译文:我把那衣袖抛到江中去,我把那单衣扔到澧水旁。
注释:¹袂:衣袖。²褋:《方言》:禅衣,江淮南楚之间谓之“褋”。禅衣即女子内衣,是湘夫人送给湘君的信物。这是古时女子爱情生活的习惯。
搴汀洲兮杜若,将以遗兮远者。
(qiān)(tīng)¹洲兮杜若²,将以遗(wèi)兮远者³
译文:我在小洲上啊采摘着杜若,将用来馈赠给远方的姑娘。
注释:¹汀:水中或水边的平地。²杜若:一种香草。³远者:指湘夫人。
时不可兮骤得,聊逍遥兮容与。
时不可兮骤得¹,聊逍遥²兮容与³
译文:良辰美景不可多得,我姑且快活逍遥尽情享受欢乐。
注释:¹骤得:数得,屡得。²逍遥:游玩。³容与:悠闲的样子。

  《九歌·湘夫人》是《楚辞·九歌》组诗十一首之一,是祭湘水女神的诗歌,和《九歌·湘君》是姊妹篇。

  此诗写湘君企待湘夫人而不至,产生的思慕哀怨之情,诗以湘君思念湘夫人的语调去写,描绘出那种驰神遥望,祈之不来,盼而不见的惆怅心情。全诗写男子的相思,所抒情意缠绵悱恻;加之作品对民间情歌直白的抒情方式的吸取和对传统比兴手法的运用,更加强了它的艺术感染力,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首句“帝子降兮北渚”较为费解。“帝子”历来解作天帝之女,后又附会作尧之二女,但毫无疑问是指湘水女神。一般都把这句说成是帝子已降临北渚,即由《湘君》中的“夕弭节兮北渚”而来;但这样便与整篇所写湘君盼她前来而不见的内容扞格难合。于是有人把这句解释成湘君的邀请语(见詹安泰《屈原》),这样文意就比较顺畅了。

  歌辞的第一段写湘君带着虔诚的期盼,久久徘徊在洞庭湖的山岸,渴望湘夫人的到来。这是一个环境气氛都十分耐人寻味的画面:凉爽的秋风不断吹来,洞庭湖中水波泛起,岸上树叶飘落。望断秋水、不见伊人的湘君搔首蹰躇,一会儿登临送目,一会儿张罗陈设,可是事与愿违,直到黄昏时分仍不见湘夫人前来。这种情形经以“鸟何萃兮苹中,罾何为兮木上”的反常现象作比兴,就更突出了充溢于人物内心的失望和困惑,大有所求不得、徒劳无益的意味。而其中“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更是写景的名句,对渲染气氛和心境都极有效果,因而深得后代诗人的赏识。

  第二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湘君的渴望之情。以水边泽畔的香草兴起对伊人的默默思念,又以流水的缓缓而流暗示远望中时光的流逝,是先秦诗歌典型的艺术手法,其好处在于人物相感、情景合一,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以下麋食中庭和蛟滞水边又是两个反常现象,与前文对鸟和网的描写同样属于带有隐喻性的比兴,再次强调爱而不见的事愿相违。接着与湘夫人一样。他在久等不至的焦虑中,也从早到晚骑马去寻找,其结果则与湘夫人稍有不同:他在急切的求觅中,忽然产生了听到佳人召唤、并与她一起乘车而去的幻觉。于是作品有了以下最富想像力和浪漫色彩的一笔。

  第三段纯粹是湘君幻想中与湘夫人如愿相会的情景。这是一个令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的神奇世界:建在水中央的庭堂都用奇花异草香木构筑修饰。其色彩之缤纷、香味之浓烈,堪称无与伦比。作品在这里一口气罗列了荷、荪、椒、桂、兰、辛夷、药、薜荔、蕙、石兰、芷、杜衡等十多种植物,来极力表现相会处的华美艳丽。其目的,则全在于以流光溢彩的外部环境来烘托和反映充溢于人物内心的欢乐和幸福。因此当九嶷山的众神来把湘君的恋人接走时,他才恍然大悟,从这如梦幻般的美境中惊醒,重新陷入相思的痛苦之中。

  最后一段与《湘君》结尾不仅句数相同,而且句式也完全一样。湘君在绝望之余,也像湘夫人那样情绪激动,向江中和岸边抛弃了对方的赠礼,但表面的决绝却无法抑制内心的相恋。他最终同样恢复了平静,打算在耐心的等待和期盼中,走完相恋相思这段好事多磨的心理历程。他在汀洲上采来芳香的杜若,准备把它赠送给远来的湘夫人。

  从情感的结构角度看,这首诗是以“召唤方式”呼应“期待视野”。《湘夫人》既然是迎神曲,必然是以召唤的方式祈求神灵降临。全诗以召唤湘夫人到来作为出发点,以期待的心理贯穿其中。诗的前半段主要写湘君思念湘夫人时那种望而不见、遇而无缘的期待心情。中间经历了忧伤、懊丧、追悔、恍惚等情感波动。这些都是因期待而落空所产生的情绪波动。诗的后半段是写湘君得知湘夫人应约即将到来的消息后,喜出望外,在有缘相见而又未相见的期待心情中忙碌着新婚前的准备事宜。诗的末尾,湘夫人才出现,召唤的目的达到,使前面一系列的期待性的描写与此呼应。实际上,后半段的描写不过是湘君的幻想境界。出现这种幻象境界,也是由于期待心切的缘故。整首诗对期待过程的描写,有开端,有矛盾,有发展,有高潮,有低潮,有平息。意识线路清晰可见。

  这首诗还有着明暗对应的双层结构方式。主人公情感的表现,有明有暗,明暗结合。抒情对象既可实指,又有象征性。在描写实境时,主人公的情感是表层性的,意旨明朗,指事明确,语言明快,情感色泽清晰,高低起伏,强弱大小,都呈透明状态。如诗的后半段写筑室建堂、美饰洞房、装饰门面、迎接宾客的场面,就属于表层性的,即明写。从“筑室兮水中”至“疏石兮为芳”,是从外到里、由大到小;从“芷葺兮荷屋”至“建芳馨兮庑门”,又由里到外。线路清楚,事实明白,情感的宣泄是外露的,是直露胸臆的方式,淋漓酣畅,无拘无束,少含蓄,情感的流动与外在形式同步。

  从深层结构看,这首诗又有着寓情于景的表情法。景物不是原来的样子,如“鸟何”、“罾何”、“麋何”、“蛟何”等句;或是带上感情色彩的景物,如秋风、秋水、秋叶的描写。情感的流动较蕴藉、含蓄、深沉,如海底暗流,不易发觉。因此需要通过表层意象加以领会。

  这种双层结构,明暗对应,相辅相成,构成一种情景交融的境界。这种结构的优点是:可以增大情感的容量,使情感的表现呈立体状。

  另外,全诗所描写的对象和运用的语言,都是楚化了的,具有鲜明的楚国地方特色。诸如沅水、湘水、澧水、洞庭湖、白芷、白薠、薜荔、杜蘅、辛夷、桂、蕙、荷、麋、鸟、白玉等自然界的山水、动物、植物和矿物,更有那楚地的民情风俗、神话传说、特有的浪漫色彩、宗教气氛等,无不具有楚地的鲜明特色。诗中所构想的房屋建筑、陈设布置,极富特色,都是立足于楚地的天然环境、社会风尚和文化心理结构这个土壤上的,否则是不可能作此构想的。语言上也有楚化的特点。楚辞中使用了大量的方言俗语,《湘夫人》也不例外,如“搴”(动词)、“袂”、“褋”(名词)等。最突出的是“兮”字的大量运用——全诗每句都有一个“兮”字。这个语气词相当于今天所说的“啊”字。它的作用就在于调整音节,加大语意、语气的转折、跳跃,增强语言的表现力。《湘夫人》以方言为主,兼有五七言。句式变化灵活。这种“骚体”诗,是继《诗经》后新出现的自由诗,在我国古代诗歌发展史上是一次了不起的创新。

  综上所述,《湘君》和《湘夫人》是由一次约会在时间上的误差而引出的两个悲剧,但合起来又是一幕两情相悦、忠贞不渝的喜剧。说它们是悲剧,是因为赴约的双方都错过了相会的时间,彼此都因相思不见而难以自拔,心灵和感情遭受了长时间痛苦的煎熬;说它们是喜剧,是由于男女双方的相恋真诚深挚,尽管稍有挫折,但都没有放弃追求和期盼,所以圆满结局的出现只是时间问题。当他们在耐心平静的相互等待之后终于相见时,这场因先来后到而产生的误会和烦恼必然会在顷刻间烟消云散,迎接他们的将是湘君在幻觉中所感受的那种欢乐和幸福。

  这两篇作品一写女子的爱慕,一写男子的相思,所取角度不同,所抒情意却同样缠绵悱恻;加之作品对民间情歌直白的抒情方式的吸取和对传统比兴手法的运用,更加强了它们的艺术感染力。因此尽管这种热烈大胆、真诚执着的爱情被包裹在宗教仪式的外壳中,但它本身所具有强大的生命内核,却经久不息地释放出无限的能量,让历代的读者和作者都能从中不断获取不畏艰难、不息地追求理想和爱情的巨大动力。这可以从无数篇后代作品都深受其影响的历史中,得到最好的印证。

参考资料:
1、 曹明纲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764-768

jiǔ ·xiāngrén

yuán xiānqín 

jiàngběizhǔ miǎomiǎochóu 
niǎoniǎoqiūfēng dòngtíngxià  (niǎoniǎozuò niǎoniǎo )
dēngbáifánchěngwàng jiāzhāng 
niǎocuìpínzhōng zēngwèishàng 

yuányǒuzhǐyǒulán gōngwèigǎnyán 
huāngyuǎnwàng guānliúshuǐchányuán 

shítíngzhōng jiāowèishuǐ 
zhāochíjiānggāo 西shì 
wénjiārénzhào jiāngténgjiàxiéshì 
zhùshìshuǐzhōng zhīgài 
sūntán fāngjiāochéngtáng 
guìdònglánlǎo xīnméiyǎofáng 
wǎngwèiwéi huìmiánzhāng 
báiwèizhèn shūshílánwèifāng 
zhǐ liáozhīhéng 
bǎicǎoshítíng jiànfāngxīnmén 
jiǔbīnbìngyíng língzhīláiyún 

juānmèijiāngzhōng dié 
qiāntīngzhōuruò jiāngwèiyuǎnzhě 
shízhòu liáoxiāoyáoróng 

草偃云低渐合围。雕弓声急马如飞。笑呼从骑载禽归。
草偃(yǎn)¹云低渐合围。雕弓²声急马如飞。笑呼从骑³载禽归。
译文:草偃茫茫,云层很低,空间已经越来越小,对猎物已经形成合围之势。手中的弓不停的发射箭矢,跨下的马奔跑如飞。猎手发出爽朗的笑声在随从的拥护下满载猎物归来。
注释:¹草偃:草被风吹倒。²雕弓:刻花纹的弓。³从骑:骑马的随从。
万事不如身手好,一生须惜少年时。那能白首下书帷。
万事不如身手¹好,一生须惜少年时。那能白首²下书帷(wéi)³
译文:再有本领的人不如拥有一副好的身手,人的一生要好好珍惜少年时光。不要等到年老时还在书帷下皓首穷经。
注释:¹身手:本领。²白首:谓年老。³下书帷:指教书。引申指闭门苦读。

  这首词不同与王国维另一首写围猎的词《浣溪沙·六郡良家最少年》,那一首更多的是描写了豪侠的个人英姿。这一首却是由围猎活谈及个人的内心活动,更多的点出国家的危难,而自己却是一个百无一用的书生。

  上片三句,写出了一场围猎从开始到结束的全部过程。“合围”,是这场射猎的开始。“草偃云低”本是写围场影物,放在“合围”的前边就有一种天罗地网的感觉,好像天地草木也在听从人的指挥参与对鸟兽的包围。“雕弓声急马如飞”是写豪侠少年高超的骑射本领;“笑呼从骑载禽归”是写围猎结束满载猎物而归时的得意心情。这首词中豪侠少年的形象与作者在另一首《浣溪沙》中所写的那个“闲抛金弹落飞鸢”的豪侠少年形象有一些不同。那一首中的少年形象仅仅是风流潇洒、射艺出众,而这首词中“草偃云低”的描写,使这个少年还带有一种指挥者的威严之气。史载赤璧之战前曹操致书孙权曰:“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自古以来,围场可以喻指战场,打猎可以喻指用兵。王国维把自己想像成围猎活动的主人公,在这场“战事”中大振神威,说明他内心中同样有一种对戎马生涯的渴望。

  下片三句“万事不如身手好,一生须惜少年时。那能白首下书帷”的牢骚。人们常说,“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作者认为乱世的文人,读了一辈子书,既无权势以骄人,又无缚鸡之力以自卫。古代的卫、霍的功勋自不用提,游侠的气概也也无从谈起。假如说读书是为了明理,则明理恰足以给自己带来“世人皆醉我独醒”的痛苦。扬雄投阁,龚生竟夭,文人的悲剧古已有之。所以,习文不如习武,年轻人有一副好身手,纵不能替天行道,总不致像那些文人在乱世中连保全自己的能力都没有。如果结合作者的实际情况来看,则这理想近于虚幻。因为“体素羸弱”而称“万事不如身手好”,有一种无能为力的悲哀;人近三十而言“一生须惜少年时”,有一种无可奈何的遗憾;身为文人却说“那能白首下书帷”,有一种不甘心于现状的苦闷。

参考资料:
1、 叶嘉莹.王国维词新释辑评[M].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06:12-13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