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狮塑出对琼卮,玉笋纤纤露手儿。
掩口樽前还笑我,指头皴破作霜皮。
雪狮塑出对琼卮,玉笋纤纤露手儿。
掩口樽前还笑我,指头皴破作霜皮。
赵希逢

赵希逢

赵希逢(生卒年不详)一作希蓬,宋宗室,太祖四子秦王德芳八世孙。理宗淳祐间,以从事郎为汀州司理。与华岳诗词酬唱往来,有《华赵二先生南征录》今不传。词见《诗渊》第二十五册。 ▶ 180篇诗文

猜您喜欢
峰横鹤岭,水学龙津。瑞云一片,仙童两人。三秋云薄,九日寒新。真花暂落,画树长春。横石临砌,飞檐枕岭。壁绕藤苗,窗衔竹影。菊落秋潭,桐疏寒井。仁者可乐,将由爱静。
峰横鹤岭¹,水学龙津²。瑞云³一片,仙童两人。三秋云薄,九日寒新。真花暂落,画树长春。横石临砌(qì),飞檐枕岭。壁绕藤苗,窗衔(xián)竹影。菊落秋潭,桐疏寒井。仁者可乐,将由爱静¹⁰
译文:高山横卧在鹤岭之间,水学了龙门河津。天上飘过祥瑞彩云一片,走出绰约仙童两人。深秋时节天高云薄,九月初九寒意新添。自然界的花儿暂已凋落,图画中的树木却永葆长青。横卧的岩石靠近着台阶,上翘的屋檐把峻岭当作枕头。壁上缠绕着野藤的枝蔓,窗前蕴含了山竹的疏影。菊花落入秋日的深潭,稀疏的梧桐枝丫伴着寒井。仁者自可观赏愉悦,由此悟入喜爱沉静。
注释:至仁山:梁宫中之小山。一说是画中之山。¹鹤岭:《豫章记》记载,江西鸾冈西有鹤岭,古仙人王子乔控鹤所经。²龙津:即龙门,又名禹门口,在陕西韩城与山西河津之间。³瑞云:吉祥之云。⁴仙童两人:语出曹丕《折杨柳行》:“西山一何高,高高殊无极。上有两仙童,不饮亦不食。与我一丸药,光耀有五色。服药四五日,身体生羽翼。轻举乘浮云,忽行万亿。流览观四海,茫茫非所识。”⁵三秋:秋天的第三个月,即农历九月。⁶九日:九月九日重阳节。⁷砌:台阶。⁸菊落秋潭:语出晋陆机《要览》:“酉阳山中有甘谷,谷中皆菊花,堕水中,居人饮之多寿,有及一百五十有馀岁者。”⁹桐疏寒井:语出魏明帝曹叡《猛虎行》:“双桐生空井。”¹⁰“仁者”句:语出《论语·雍也》:“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本文是一篇铭文。描绘了至仁山中的一派深秋景色。文章开篇两句从山水落笔,写出山水的超凡脱俗;三四两句是仰望,写山峦之上飘浮的祥云,并熔铸进丰富的想象,突出山幽水静;接下去点明时序是秋季;然后笔锋一转,写山中的建筑和陈设和宅旁的花木;结尾两句抒发了作者“仁者爱山、智者乐水”的心境,点明作铭的主旨。此铭融情入景,虚实结合;音韵谐美;用典多而通达,深而雅妍。

  前四句写至仁山的峰、水、云、人,笔墨似实而虚,有意借助古代神话传说,渲染飘缈仙气,将山神圣化。横峰如鹤岭,有仙人驾鹤飞掠;激水似龙津,多群鱼逆流腾跃;山上瑞云缭绕,有仙童出现,可访求飞升仙丹,是一座神异之山,令人神思飞越,遐想联翩。继而笔锋一转,改用实笔描写山舍景观:远而望之,睹“飞檐枕岭”之雄姿;近而察之,悟“壁绕藤苗”之生气;自屋向外看,得“窗衔竹影”之幽趣;还能饮菊延年益寿,观桐玄思人生,赏心悦目,美不胜收。以上句句含景,如诗如画,将至仁山风光形容得出神入化,清绮无伦。最后顺势画龙点睛,濡毫点出山居的最高心得,亦即此铭的玄妙旨趣:“仁者可乐,将由爱静。”唯此山为静境,且惟仁者方知此静山之可乐也。

  此铭融情入景,写景如画,表现出作者对自然美体察入微的观察力和点染神化的表现力。章法上,虚笔与实笔相辅相成,景语与情语相得益彰,尤堪玩味。

参考资料:
1、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编.古文鉴赏辞典珍藏本 中: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01:972
秋夜凉如水,天河白似银,风露清清湿簟纹。论,半生名利奔。窥吟鬓,江清月近人。
秋夜凉如水,天河白似银,风露清清湿簟(diàn)¹。论²,半生名利奔。窥(kuī)³吟鬓(bìn),江清月近人。
译文:秋夜凉如水,天河白似银,风露浸湿了竹席上的花纹。仔细评说,前半生为名利而奔波劳累。窥视着映入清澈的江水中的白发,唯有江中的月影与人亲近。
注释:南吕:宫调名,南吕宫为元曲常用宫调之一。金字经:曲牌名,北曲入南吕宫。¹簟纹:竹席上的花纹。簟,竹席。²论:评论、评定。³窥:偷看。
山郡逢春复乍晴,陂塘分出几泉清?
山郡(jùn)¹逢春复乍晴,陂(bēi)²分出几泉清?
译文:春天阴晴多变,此时突然放晴,阳光下的池塘里流出一股股清凉的泉水。
注释:¹山郡:指济南府。其城南多山,故称。²陂塘:池塘,此处特指济南城中的大明湖。
郭边万户皆临水,雪后千峰半入城。
郭边¹万户皆临水,雪后千峰半入城²
译文:济南素有“家家泉水,户户垂杨”之称。春雪过后城南千佛山的山影映入城中,无处不赏心悦目。
注释:¹郭边:即城下。词句谓城下人家临泉而居。²半入城:济南城中有大明湖,千佛山在城南郊,山色倒映湖中,故称半入城。

  前两句写济南初春雪后乍晴以及泉眼之多。“山郡逢春复乍晴”句,紧扣诗题,“山郡”点明济南是一座群山环绕的城市;“逢春”和“乍晴”是交待诗的具体形象所赖以产生的节候。续句“陂塘分出几泉清”,表现号称“泉城”的济南最典型的景色。济南城区,有七十二泉分布各处,春来冰雪消融,地下有充沛水源,于是处处泉眼都有清流汩汩涌出,泉水分流汇合城内城外,碧波荡漾,随地皆成陂塘。此句炼在“分”字,分而知泉眼之多,泉多水丰,故能形成陂塘池沼,这才成其为泉城。

  后两句写大明湖清丽纯净的奇伟景象。“郭边万户皆临水”,是描写大明湖及趵突泉一带城区的特殊景观。在济南旧城的四沿(即诗所说的“郭边”)环绕着由珍珠泉、美蓉泉、王府池、趵突泉等七十二泉涌水所汇成的河流水域,其中北部的大明湖水域尤擅景观之胜,民户鳞次栉比,傍水而居,清流逶迤。房舍掩映,这是济南胜致。此句“临”字比较关键,它体现了泉水和居人自然地交织汇合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所形成的美感。最后“雪后千峰半入城”句,是渲染春天乍降时,山郡济南所见。济南群山环绕,南有千佛山、四里山,北有卧牛山、华不注、鹊山等等,群山巍峙,层峦叠嶂,林木苍翠,钟灵毓秀。环城四顾,山色青冥,美不胜收。清人刘风诰有一联曾曰:“一城山色半城湖”,群山本不“入城”,因“雪后”看上去特别近,故有“千峰半入城”的错觉。比“一城山色”的写法,更有别趣。

  这首七绝四句纯然写景,不露声色,景中饱含深情,情景交融,极富情致。无论是“逢春复乍晴”的好天气,还是潺潺而流的清泉,以及湖水中倒映的“雪后千峰”等,都包蕴着诗人对济南初春的审美喜悦,流荡着一种迷恋的情韵。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元明清名诗鉴赏.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791
2、 熊依洪.中国历代文学大观·明清文学大观.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8:305
3、 李子光.旅游交通与旅游文学.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1:636

chūchūnnánzuò

wángshìzhēn qīngdài 

shānjùnféngchūnzhàqíng bēitángfēnchūquánqīng 
guōbiānwànjiēlínshuǐ xuěhòuqiānfēngbànchéng 

今日天气佳,清吹与鸣弹。
今日天气佳,清吹¹与鸣弹²
译文:今日天气多美好,管乐清吹鸣琴弹。
注释:诸人:众人。周家墓:据《晋书·周访传》载:陶侃(kǎn)当初乡居未显达时,遭父母丧,将要下葬,家中忽失一牛。陶侃寻牛时遇一老父,老父说:“前冈见一牛,眠山污中,其地若葬,位极人臣矣。”又指一山说:“此亦其次,当出二千石。”于是陶侃葬父母于前一山。将另一山指示给周访,访葬其父,果为刺史。陶、周两家世婚。陶渊明这次所游之地,也许就是周访家墓。¹清吹:指管乐器。²鸣弹:指弦乐器。
感彼柏下人,安得不为欢。
¹彼柏下人²,安得³不为欢。
译文:感慨柏下长眠者,人生怎能不为欢?
注释:¹感:感悟,有感于。²柏下人:指葬在柏树下的墓中人。³安得:怎能。
清歌散新声,绿酒开芳颜。
清歌¹²新声,绿酒³芳颜
译文:清歌一曲发新声,新酒使人开笑颜。
注释:¹清歌:清亮的歌声。²散:发出。³绿酒:新酒。刚酿出来的酒呈绿色,故称。⁴开:启。⁵芳颜:美好的容颜。指笑逐颜开。
未知明日事,余襟良以殚。
未知明日事¹,余襟(jīn)²³以殚(dān)
译文:未知明日生死事,快意当前且尽欢。
注释:¹明日事:指将来之事,包括生死之忧。²襟:心怀。³良:甚。⁴殚:竭尽。
这首诗就内容看,当是陶渊明归田以后的作品。篇幅简短,内容平凡,但却博得很多人的赞赏,当有其不平凡的所在。说平凡,如“今日天气佳,清吹与鸣弹。”“清歌彼新声,绿酒开芳颜。”写在某一天气候很好的日子里,和一些朋友结伴出游,就地开颜欢饮,或唱“清歌”,或吹管乐和弹奏弦乐以助兴。这都是很普通的活动,诗所用的语言也很普通。说不平凡,因为所游是在人家墓地的柏树下,要“为欢”偏又选择这种容易引人伤感的地方。在引人伤感的地方能够“为欢”的人,不是极端麻木不仁的庸夫俗子,应该就是胸怀极端了悟超脱,能勘破俗谛,消除对于死亡的畏惧的高人。渊明并不麻木,他明显地“感彼柏下人”死后长埋地下所显示的人生短促与空虚;并且又从当日时事的变化,从自身的生活或生命的维持看,都有“未知明日事”之感。在这种情况下,还能“为欢”;还能做到“余襟良已殚”,即能做到胸中郁积尽消,欢情畅竭,当然有其高出于人的不平凡的了悟与超脱。以论对于生死问题的了悟与超脱,在渊明的诗文中,随处可见,如《连雨独饮》:“运生会归尽,终古谓之然。”《五月中和戴主簿》:“既来孰不去,人理固有终。”《神释》:“老少同一死,贤愚无复数。”“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挽歌诗》:“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归去来兮辞》:“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这是一种自然运化观、朴素生死观,比起当时“服食求神仙”、追求“神不灭”的士大夫,不知高出多少倍。
参考资料:
1、 杜兴梅,杜运通评注.中国古代音乐文学精品评注:线装书局,2011.07:第60页
肃王与沈元用同使虏,馆于燕山愍忠寺。暇日无聊,同行寺中,偶有一唐人碑,辞甚偶俪,凡三千余言。元用素强记,即朗诵一再;肃王不视,且听且行,若不经意。元用归馆,欲矜其敏,取纸追书之,不能记者阙之,凡阙十四字。书毕,,肃王视之,即取笔尽补其所阙,无遗者。又改元用谬误四五处,置笔他语,略无矜色。元用骇服。语云:“休夸我能胜人,胜如我者更多。”信不诬也。
肃王¹与沈元用²同使³(lǔ),馆于燕山愍(mǐn)忠寺。暇(xiá)日无聊,同行寺中,偶有一唐人碑,辞甚偶俪,凡三千余言。元用素(qiáng)记,即朗诵一再;肃王不视,且听且行,若不经意。元用归馆,欲矜(jīn)其敏,取纸追书之,不能记者阙(quē)¹⁰之,凡阙十四字。书毕¹¹,肃王视之,即取笔尽¹²补其所阙,无遗者。又改元用谬(miù)误四五处,置笔他语¹³,略无矜色。元用骇服¹⁴。语云:“休夸我能胜人,胜如我者更多。”信不诬¹⁵也。
译文:宋朝的肃王和沈元用一起出使北方的金国,寄住在燕山的愍忠寺。闲暇时无事可做,就一起浏览寺院,偶然看见一块唐朝遗留下来的石碑,文辞非常优美,一共有三千多个字。元用平日记忆力就很强,于是将碑文抄下来,边走边朗诵,肃王一边听着一边走着好像不在意的样子。元用回到住宿的地方,想要夸耀自己的才能,就拿纸将文章默写下来,记不起来的就空缺着,一共缺了十四个字。(沈元用)写完了,肃王看后,就随即拿起笔将所有的缺字补齐,没有遗漏的地方。又将元用四五个错误的地方修正,(改完后)将笔放下和别人谈论其他的事,一点骄傲的神色都没有。元用既惊讶又佩服。肃王说道:“不要夸耀我能胜过别人,真正胜过我的人还很多呢!”其可信度一点也不虚假。
注释:¹肃王:北宋末年宋徽宗之子赵枢,有过目不忘的才能,后出使金国不归。²沈元用:宋朝大臣。³使:出使。⁴虏:指北方的金国。⁵暇:空闲,闲暇。⁶偶俪:对仗工整。⁷素:向来,一向,平时。⁸矜:自夸。⁹书:写,书写。¹⁰阙:通“缺”,缺少。¹¹毕:完。¹²尽:全、都。¹³他语:说别的事情。¹⁴骇服:吃惊佩服。¹⁵诬:虚假。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