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人少贾海上游,海舶破散身沈浮。
抱金满箧人所寄,吹簸偶得还中州。
臝身归金不受报,秖取斗酒相献酬。
欢娱慈母终一世,脱弃妻子藏岩幽。
苍烟寥寥池水漫,白玉菡萏吹高秋。
夜燃柏子煮山药,忆此东望无时休。
塞垣春枯积雪溜,沙砾盛怒黄云愁。
五更匹马随雁起,想见鄮郭花今稠。
百年夸夺终一丘,世上满眼真悠悠。
寄声万里心绸缪,莫道异趣无相求。
道人少贾海上游,海舶破散身沈浮。
抱金满箧人所寄,吹簸偶得还中州。
臝身归金不受报,秖取斗酒相献酬。
欢娱慈母终一世,脱弃妻子藏岩幽。
苍烟寥寥池水漫,白玉菡萏吹高秋。
夜燃柏子煮山药,忆此东望无时休。
塞垣春枯积雪溜,沙砾盛怒黄云愁。
五更匹马随雁起,想见鄮郭花今稠。
百年夸夺终一丘,世上满眼真悠悠。
寄声万里心绸缪,莫道异趣无相求。
王安石

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共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 1711篇诗文

猜您喜欢
又指离亭树。恁春来、消除愁病,鬓丝非故。草绿天涯浑未遍,谁道王孙迟暮。肠断是、空楼微雨。云水荒荒人草草,听林禽,只作伤心语。行不得,总难住。
又指离亭¹树。恁²春来、消除愁病,鬓(bìn)丝非故。草绿天涯浑未遍,谁道王孙迟暮³。肠断是、空楼微雨。云水荒荒人草草,听林禽,只作伤心语。行不得,总难住。
译文:又将面对离亭边的柳树。任凭入春以来,病愈愁消,鬓边的白发又增添无数。芳草还未绿遍天涯,谁说我已经衰老迟暮?使我伤心的是,楼中人去,楼外微雨,远处云水苍茫,近处行人忧愁。细听林中的鸟儿,好像只会说伤心的话语。鹧鸪连说:“行不得也哥哥”,可还是难以把我留住。
注释:江干:江边。¹离亭:路边驿亭。地远者名离亭,地近者称都亭。²恁:任凭。³“草绿”二句:汉淮南小山《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又:“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王孙,王者的子孙后代。迟暮:暮年。⁴荒荒:茫茫。⁵草草:担忧貌。⁶行不得:明李时珍《本草纲目》:“鹧鸪多对啼,今俗谓其鸣曰‘行不得也,哥哥’。”
今朝滞我江头路。近篷窗、岸花自发,向人低舞。裙衩芙蓉零落尽,逝水流年轻负。渐惯了、单寒羁旅。信是穷途文字贱,悔才华,却受风尘误。留不得,便须去。
今朝滞我江头路。近篷窗、岸花自发,向人低舞。裙衩芙蓉零落尽¹,逝水流年²轻负。渐惯了、单寒羁(jī)³。信是穷途文字贱,悔才华,却受风尘误。留不得,便须去。
译文:今天我滞留在江边的道路,只见船篷旁,岸上的野花自由自在地开放,向着行人低低地飘舞。她裙衩上的芙蓉渐渐地褪去了鲜艳的色彩,逝水般的流年也被我轻易地辜负。日渐一日,我也习惯了孤独凄凉的天涯羁旅。我确信处境困窘诗文也不值钱,真后悔我的才华,竟在旅途的风尘中耽误。既然不能留住,那便只有离去。
注释:¹“裙衩”句:谓裙子上绣的芙蓉,鲜艳的颜色已褪尽,暗示光阴流逝。²逝水流年:《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³羁旅:寄居作客。⁴穷途:处境窘困。⁵风尘:指旅途艰辛。

  谭献词有一特点:擅于发端。如《长亭怨慢》:“又消受、江枫低舞”。《摸鱼子》:“悄无人,绣帘垂地,轻寒恻恻如许”。《角招》:“近来瘦,还如蘸水拖烟,渐老堤柳”等。这些开头,或突兀笼罩,或半空说起,都令人入目即觉醒豁。它们很容易引起读者的期待心理,产生良好的艺术效果。这首《金缕曲》,以“又”字发端,自然使人想到这以前作者已有过一次或多次此种经历,此乃再次经受。因此,一开头便使人觉得情绪浓重。其效果有类辛弃疾《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

  又临离别,本已使人惆怅;春来愁病相兼,鬓丝色改,愈加令人不堪。这般情状,早早归去为是。《楚辞·招隐士》云:“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可是,“草绿天涯浑未遍”,还不到归去的时候。词人所以离去,乃是因为“空楼微雨”。空楼,谓燕去楼空。用薛鬓衡《昔昔盐》:“空梁落燕泥”诗意。微雨,用晏几鬓《临江仙》:“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词意。自家燕去楼空,看人家微雨双飞,岂不肠断?因此,只好怀着满心痛苦、满心留恋,在茫茫云水中匆匆离去。荒荒,杜甫《漫成》:“野日荒荒白,春流泯泯清”。一本“荒荒”作“茫茫”,意谓黯淡无际。草草,匆促。杜甫《送长孙九侍御赴武威判官》:“问君适万里,取别何草草?”词人草草取别,自云“空楼微雨”,这里面很可能隐藏着一个令人忧伤的恋爱故事,却又不便明言。可惜当初无人为谭献撰写词本事,我们已无从知晓。“听林禽、只作伤心语。”这林禽指鹧鸪。鹧鸪啼声如云“行不得也哥哥”,古人常形诸歌咏。这里说,林禽象人一样伤心地鸣叫着“行不得也”,但我却难以留住。以此作上阕结语,将词人复杂的心情写得十分生动。他本不愿离去,不该离去,却又不得不离去,这就益加痛苦,忧伤。

  上阕侧重写不忍离去,下阕承上结尾,侧重写不得不离开。“留不得,便须去”。离别之痛加上其他苦情,交织在一起,词人心情更加沉重。他临行之际,留滞江头。靠近篷窗,看岸上花树自发,向人低舞,如同依依惜别。这便又一次引起对往事的留恋。可是,他又想到,已经辜负了时光,做惯了孤旅,身处穷途,文章如土,才不能展,志不得骋,才华已被碌碌风尘所误,断不能继续留驻此处。于是,词人结束对此地留恋和对往事的思索,决心离去,故云:“留不得,便须去”。风尘,此处乃指行旅。汉秦嘉《与妻书》中“当涉远路,趋走风尘”,《玉台新咏》九范靖妻沈氏《晨风行》诗句“念君劬劳冒风尘,临路挥袂泪沾巾”,均指旅途艰辛,与艳事无涉。

  词是音乐文学。与诗相比,它有独到的长处和局限。词便于抒写心理的曲折层迭,但却不便象诗文那样指实。谭献这首《金缕曲》,把“江干待发”之时的多重痛苦一一写出,层层深入,但最终也没有归结为某一件具体的事,没有结于一端。这就会引起读者多方面的联想。叶恭绰《广箧中词》评这首词说:“如此方可云‘清空不质实’。”词本来就应该这样。谭献是常州词派的代表作家,他讲求寄托,但却並不象某些常州派末流,必欲在一首词中句句“寄托”到实事上去。他的词,妙在虚实之间,如梅尧臣论诗所云:“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意新语工,得前人所未鬓”(欧阳修《六一诗话》)。故今人论谭献词:“献炼意而不伤情,或至泯迹。”“《金缕曲》‘草绿天涯浑未遍,谁鬓王孙迟暮?’‘近篷窗、岸花自发,向人低舞’。既不得已又不容己之情,反能奋笑疾书,直截了当”,远较其擅名一时的令词“真切”。“论献之能事,实在长调”(《清词菁华》302页)。

参考资料:
1、 可可诗词网
缅想咸阳事可嗟,楚歌哀怨思无涯。
(miǎn)想咸阳¹事可嗟(jiē),楚歌²哀怨思无涯。
注释:¹咸阳:古地名,在今陕西省咸阳市东北二十里。²楚歌:为古楚国(以今湖北省为中心的广大地区)的歌曲,详见本诗说明。
八千子弟归何处?万里鸿沟属汉家。
八千子弟归何处?万里鸿沟¹属汉家²
注释:¹鸿沟:古运河名,故道在今河南省中部。后世以鸿沟比喻难以逾越的界限。²汉家:指刘邦所建立的西汉王朝。
弓断阵前争日月,血流垓下定龙蛇。
弓断阵前¹争日月²,血流垓(gāi)下定龙蛇³
注释:¹弓断阵前:弓断意思是不能或不敢再射箭。²日月:意为天下。³龙蛇:比喻杰出的人物。又解作龙和蛇,指成功者与失败者。
拔山力尽乌江水,今古悠悠空浪花。
拔山力尽乌江¹水,今古悠悠²空浪花。
注释:¹乌江:在今安徽省和县东北。江畔的乌江镇内有唐代所建项王庙,庙后有明代所建项羽衣冠冢。²悠悠:遥远,长久。
垓下,古地名,在今安徽省灵璧县东南沱河北岸,系楚汉之争最后决战之处。史载公元前202年,汉王刘邦联合各路诸侯,统军三十万,兵分三路追击西楚霸王项羽,把项羽围困在咳下。刘邦并用张良计,命汉军夜时皆于四面唱起楚歌,楚兵闻之,军心涣散。项羽在楚歌声中亦不能寐,披衣饮酒帐中,缅怀往日称雄于世,至今穷途没落,顿生英雄末路的凄怆之情,遂对着爱妾虞姬和心爱的战马而慷慨悲歌,潸然泪下。天明后孤身突围至乌江,自刎而死。《垓下怀古》综述了项羽这位叱咤风云的一代英豪由于刚愎自用、暴戾骄矜,政治上霸道不仁而丧失民心,终于帝业无成,自杀身死的史实。本诗格调深沉悲壮,充满感慨,充满激情,令人回肠荡气,一唱三叹。

gāixià怀huái--

miǎnxiǎngxiányángshìjiēchǔāiyuàn

qiānziguīchùwàn鸿hónggōushǔhànjiā

gōngduànzhènqiánzhēngyuèxuèliúgāixiàdìnglóngshé

shānjǐnjiāngshuǐjīnyōuyōukōnglànghuā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草树 一作:草木)
草树知春不久归¹,百般红紫斗芳菲。(草树 一作:草木)
译文:花草树木得知春天不久就要离去,都想留住春天的脚步,竞相吐艳争芳,霎时万紫千红,繁花似锦。
注释:¹不久归:将结束。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杨花¹(yú)(jiá)²无才思³,惟解(jiě)漫天作雪飞。
译文:可怜杨花榆钱,没有艳丽姿色,只知道随风飘洒,好似片片雪花。
注释:¹杨花:指杨絮。²榆荚:亦称榆钱。榆未生叶时,先在枝间生荚,荚小,形如钱,荚花呈白色,随风飘落。³才思:才华和能力。⁴解:知道。

  这里,似乎只是用拟人化的手法描绘了晚春的繁丽景色,其实,它还寄寓着人们应该乘时而进,抓紧时机去创造有价值的东西这一层意思。但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榆荚杨花虽缺乏草木的“才思”,但不因此藏拙,而为晚春增添一景,虽然不美,但尽了努力,这种精神是值得赞扬了。

  这是一首描绘暮春景色的七绝。乍看来,只是写百卉千花争奇斗艳的常景,但进一步品味便不难发现,诗写得工巧奇特,别开生面。诗人不写百花稀落、暮春凋零,却写草木留春而呈万紫千红的动人情景:花草树木探得春将归去的消息,便各自施展出浑身解数,吐艳争芳,色彩缤纷,繁花似锦,就连那本来乏色少香的杨花、榆荚也不甘示弱,而化作雪花随风飞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诗人体物入微,发前人未得之秘,反一般诗人晚春迟暮之感,摹花草灿烂之情状,展晚春满目之风采。寥寥几笔,便给人以满眼风光、耳目一新的印象。

  说这首诗平中翻新,颇富奇趣,还在于诗中拟人化手法的奇妙运用,糅人与花于一体。“草木”本属无情物,竟然能“知”能“解”还能“斗”,而且还有“才思”高下有无之分。想象之奇,实为诗中所罕见。末二句尤其耐人咀嚼,读者大可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进行毫无羁绊的大胆想象,使人思之无穷,味之不尽。

  再细加揣摩,此诗熔景与理于一炉。可以透过景物描写领悟出其中的人生哲理:诗人通过“草木”有“知”、惜春争艳的场景描写,反映的其实是自己对春天大好风光的珍惜之情。面对晚春景象,诗人一反常见的惜春伤感之情,变被动感受为主观参与,情绪乐观向上,很有新意。你看,“杨花榆荚”不因“无才思”而藏拙,不畏“班门弄斧”之讥,为“晚春”添色。这就给人以启示:一个人“无才思”并不可怕,要紧的是珍惜光阴,不失时机,“春光”是不负“杨花榆荚”这样的有心人的。

  钱钟联《集释》系此诗于元和十一年。注引朱彝尊《批韩诗》云:"此意作何解?然情景却是如此。"的确,仅就描写暮春景色而言,此诗可谓有情有趣,亦不落俗套。诗题又作《游城南晚春》,可知所写乃春游郊外所见。诗人全用拟人手法,不说人之惜春,而说草树亦知春将不久,因而百花争艳,各呈芳菲。凑热闹的还有朴素无华的杨花榆荚,像飞雪一般漫天遍野地飘舞。人言草木无情,诗偏说它们有知,或"斗"或"解",活泼有趣。这是此诗明白有趣之处。

  然而“无才思”三字颇怪异,遂引起后人诸多猜测。或谓劝人勤学,不要像杨花那样白首无成;或谓隐喻人之无才,作不出好文章;或言有所讽喻;或言赞赏杨花虽无芳华,却有情趣和勇气。如果说此诗真有寓意,就应当是其中所含的一种生活哲理。从韩愈生平为人来看,他既是“文起八代之衰”的宗师,又是力矫元和轻熟诗风的奇险诗派的开山人物,颇具胆力。他能欣赏“杨花榆荚”的勇气。此处或并非存心托讽,而是观杨花飞舞而忽有所感触,随寄一点幽默的情趣。诗的妙处也在这里。

  此诗之寓意,见仁见智,不同的人生阅历和心绪可能有不同的领悟。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802-803

wǎnchūn

hán tángdài 

cǎoshùzhíchūnjiǔguī bǎibānhóngdòufāngfēi  (cǎoshùzuò cǎo )
yánghuājiácái wéijiěmàntiānzuòxuěfēi 
楚江湄,湘娥乍见,无言洒清泪。淡然春意。空独倚东风,芳思谁寄。凌波路冷秋无际,香云随步起。谩记得、汉宫仙掌,亭亭明月底。
楚江¹(méi)²,湘娥³乍见,无言洒清泪。淡然春意。空独倚东风,芳思谁寄。凌波路冷秋无际,香云随步起。谩(màn)记得、汉宫仙掌,亭亭明月底。
译文:这水仙花,就是潇湘妃子无疑。我初见时,她在江边伫立,默默无语,清泪滴滴。她那淡淡的春意,似有缕缕的哀思。她争个儿在东风里摇曳,满腔春情向谁寄?她步履轻盈地走来,带着萧瑟冷寂的秋意。只要是她经过的地方,便有袅袅清香飘起。曾记得汉宫里,那金铜仙人捧着承露盘,亭亭玉立在明月底。
注释:¹楚江:楚地之江河,此处应指湘江。²湄:河岸,水与草交接的地方。³湘娥:湘水女神湘妃,舜二妃娥皇、女英 。此处喻水仙花。⁴乍见:忽然看见;猛一见。⁵芳思:美好的情思。⁶凌波:本指起伏的波浪,多形容女子走路时步履轻盈,借指其人。⁷谩:徒,空。⁸汉宫仙掌:汉武帝刘彻曾在建章宫前造神明台,上铸铜柱、铜仙人,手托承露盘以储甘露。⁹亭亭:直立的样子;独立的样子。
冰弦写怨更多情,骚人恨,枉赋芳兰幽芷。春思远,谁叹赏、国香风味。相将共、岁寒伴侣,小窗净、沉烟熏翠袂。幽梦觉,涓涓清露,一枝灯影里。
冰弦¹写怨更多情,骚(sāo)²恨,枉赋芳兰幽芷³。春思远,谁叹赏、国香风味。相将共、岁寒伴侣,小窗净、沉烟熏翠袂(mèi)。幽梦觉,涓(juān)清露,一枝灯影里。
译文:琵琶吟怨更多情,它能道尽水仙的幽怨无极。诗人枉自赞美芳香幽雅的兰芷,却不把高洁的水仙提及。有谁叹赏她的国香风味?谁谁理解她的渺远幽思?我将与她相伴相依,共同度过严寒的冬日。明净的小窗里,我为她燃起沉香熏素衣。每当幽梦醒来,见她一身清露涓涓滴,娉娉婷婷在灯影里。
注释:¹冰弦 :指筝 。此处喻水仙。²骚人:指屈原。后亦泛指诗人,文人。³芷:草本植物,开白花,有香气。⁴国香:指极香的花,一般指兰、梅等。亦用于赞扬人的品德黄此指水仙。⁵岁寒:指岁寒三友,指松、竹、梅三种植物。也借以比喻忠贞的友谊。⁶沉烟:指点燃的沉香。⁷翠袂:喻水仙叶。⁸幽梦:隐约的梦境。⁹涓涓:细水缓流的样子。

  这首词写得宛转轻灵,工于寄托,于淡淡的语气中寄寓词人曲折蕴藉的情感,仍然具有自己新颖的角度和鲜明的个性。

  上片写水仙。开端三句:“楚江湄,湘娥乍见,无言洒清泪。”词人把水仙观照为湘娥,用风神清洁、凝眸含泪的湘水之掩辣趁动人的情状笼罩全仙徒然伫立着,无人爱怜,美好情思无所寄托,而一个“空”字则把词人失意、怅惘、落寞的情绪流礴尽了,抒发出人品高洁而难有知音的慨叹,于咏物中写出了词人的心、情。“凌波路冷秋无际,香云随步起”是由春入秋,秋是虚写,是词人的心理感受,散发出无边萦瑟轻冷的寒意。“香云随步起”描写水仙之娜香缭绕上升,仪态袅娜。此词写到这里,于淡淡的动人哀思的春意中给人增添了一份冷寂的秋感。读者可体会得到这是词人心境凄黯的写照。上片结句“漫记得、汉宫仙掌,亭亭明月底”,当是由眼前景物水仙联想到汉宫前捧承露盘的金铜仙人在明月下的亭亭玉影。词人所感,与所谓“感时花溅泪”者同一苦衷。“漫”与上文的“空”字照应,宛转地抒发了词人对宋室的眷念但却无所作为的怅惘之怀。

  下片写人惜水仙,进一步写情思。“冰弦写怨更多情,骚人恨,枉赋芳兰幽芷”,“怨”字道出了全词主题。这几句词人命意用辞很有独到之处:以有声的冰弦比无声的水仙,把视觉感受错置为听觉感受,于视觉之外再获得听觉上的美感。下二句“春思远,谁叹赏、国香风味”,传统诗词中常以兰为国香,这里词人则以水仙为国香,认为它春思悠远,韵味深长,感慨此国香风味不为世人欣赏、怜爱,这与黄庭坚《次韵中玉水仙花》中的“可惜国香天不管,随缘流落小民家”有异曲同工之妙。至此,词笔一转,着重写到自身,“相将共、岁寒伴侣”写水仙与人相亲相伴,共作岁寒之友。因水仙冬生,“岁寒”二字正切其性。在词人看来,水仙丝毫不逊色于松、竹、梅岁寒三友。“小窗净、沉烟熏翠袂”,写在惜花者所居处,水仙摆放在明净的小窗前,沉水香的缕缕轻烟缭绕着水仙抽出的绿叶。描写得极其淡雅而意境清幽。结语“幽梦觉,涓涓清露,一枝灯影里”,写惜花者一觉幽梦醒来时,灯影中目光迅速地被一枝身上带着涓涓清露的水仙吸引住,语气极淡,然清逸之韵使人回味无穷。

  这首词借湘妃、洛神来写水仙的芳魂玉魄,极力突出水仙飘逸高洁的品性。综观全词,咏物凝神观照、摆脱凡思,抒情宛转轻灵、淡雅清幽,引事用典十分贴切,又注意到处处照应。作者的才情与功力由此篇可见一斑。

参考资料:
1、 [清]上疆村民选编,黄占英注释.宋词三百首·最新注评版[M].吉林:吉林大学出版社,2015(8):300.
2、 周永忠.宛转轻灵·淡语写深情——周密[花犯]《赋水仙》欣赏[J].阅读与写作,1998(5) :9-9.

xiùluánfènghuāfàn ·shuǐxiān

zhōu sòngdài 

chǔjiāngméi xiāngézhàjiàn yánqīnglèi dànránchūn kōngdōngfēng fāngshuí línglěngqiū xiāngyúnsuí mán hàngōngxiānzhǎng tíngtíngmíngyuè 
bīngxiánxiěyuàngèngduōqíng sāorénhèn wǎngfānglányōuzhǐ chūnyuǎn shuítànshǎng guóxiāngfēngwèi xiāngjiānggòng suìhánbàn xiǎochuāngjìng chényānxūncuìmèi yōumèngjué juānjuānqīng zhīdēngyǐng 
凉风吹夜雨,萧瑟动寒林。
凉风吹夜雨,萧瑟动寒林。
译文:幽州地处北方,晚上凉风吹起细雨绵绵,寒冷之气袭来,使树林萧瑟。
正有高堂宴,能忘迟暮心。
正有高堂宴¹,能忘迟暮(mù)²
译文:军中的高堂之上,正在举行宴会,怎能使我暂时忘掉了自己的迟暮之心?
注释:¹高堂宴:在高大的厅堂举办宴会。²迟暮心:因衰老引起凄凉暗淡的心情。
军中宜剑舞,塞上重笳音。
军中宜剑舞¹,塞上重笳(jiā)²音。
译文:军中的娱乐是仗剑而舞,边塞的音乐是胡笳的演奏声。
注释:¹剑舞:舞剑。²笳:即胡笳,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吹奏的一种乐器。
不作边城将,谁知恩遇深!
不作边城将¹,谁知恩遇深!
译文:如果我不做这边城的将领,怎么知道皇上对我恩遇之深呢。
注释:¹城将:作者自指。时张说任幽州都督。

  全诗以“夜饮”二字为中心紧扣题目。开始二句描写“夜饮”环境,渲染气氛。“凉风吹夜雨,萧瑟动寒林”。正值秋深风凉之时,在幽州边城的夜晚,风雨交加,吹动树林,只听见一片凄凉动人的萧瑟之声。这一切,形象地描绘出了边地之夜的荒寒景象。第二句还暗用了宋玉《九辩》中的诗意:“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益发渲染了诗句中悲伤的色彩。在这样的环境中,诗人悲愁的心绪,已经见于言外。而这“夜饮”,就是为了要驱走这恶劣环境带来的悲苦,宴会还没有开始,从着力渲染、暗示中,已经给“夜饮”罩上了一层愁苦的阴影。

  第二联紧接一、二句,进入“夜饮”,抒发诗人的感叹:“正有高堂宴,能忘迟暮心?”“正”字接转巧妙,紧承首联对环境的描写,同时也自然地转入到宴会。“能忘”句以问句出之,将诗人内心的郁勃之气曲折地表露了出来。这种迟暮衰老之感,在边地竟是那样强烈,挥之不去,即使是面对这样的“夜饮”,也排遣不开。诗中化用了屈原《离骚》句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将诗人心意表达得更加婉曲、深沉。第三联,随着宴会开始,并逐渐进入高潮的时候,诗人的情绪也随之兴奋起来,诗情也有了亮色:“军中有剑舞,塞上重笳音。”在都督府的宴会之间,军士们舞起剑来,那矫健刚劲的舞姿,慷慨雄伟的气魄,令诗人为之感奋。《史记·项羽本纪》中项庄说:“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舞剑是为了助兴,增加席间的欢乐气氛。一个“有”字,传出诗人对剑舞的欣赏。但接着吹奏起胡笳时,那呜呜的声音,使席间短暂的欢乐顿然消失,而充溢着一片悲凉的情调,诗人的心情也随之沉重起来。塞上本来就多悲凉之意,与诗人的远戍之苦、迟暮之感,融合在一起,成为心灵上的沉重的负担,诗情在稍稍有了亮色之后,又忽然黯淡起来。这一联在豪壮中寓悲凉,在跌宕起伏中展现出诗人难以平息的滚滚思潮,直至引出最后一联。

  “不作边城将,谁知恩遇深!”这十个字铿锵有声,似乎将愁苦一扫而光,转而感激皇上派遣的深恩,以在边城作将为乐、为荣。实际上这最后一联完全是由上面逼出来的愤激之语,他将对朝廷的满腹牢骚,隐藏在这看似感激而实含怨望的十字之中,像河水决堤似地喷涌而出,表现了思想上的强烈愤慨和深沉的痛苦。这一联的确托意遥深、措语婉曲,可谓“得骚人之绪”,寄寓着诗人悲愤的感慨,它与首联的悲苦的边塞荒寒之景,恰成对照,相得益彰。全诗以景起,以情结,首尾照应,耐人回味。

  诗歌在语言上遒健质朴,写景之语,并无华丽之辞,与边塞情调极为相称。遣词用字也十分精当,例如“吹”、“动”、“有”、“重”这些字,看似一任自然,实际经过认真锤炼,用得恰到好处,对写景、抒情起了很好的作用。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唐诗鉴赏辞典》.北京: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12:148-150

yōuzhōuyǐn

zhāngyuè tángdài 

liángfēngchuī xiāodònghánlín 
zhèngyǒugāotángyàn néngwàngchíxīn 
jūnzhōngjiàn sàishàngzhòngjiāyīn 
zuòbiānchéngjiàng shuízhīēnshē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