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石家声夸第一,清材更美姿容。笑谭落落与谁同。烟分丹篆碧,香泛小槽红。|<石云:“窥檐蟾影白,照坐烛花红。”>|
准拟中秋圆月好,暮云忽翳晴空。共将清致敌西风。举头连玉兔,乘兴沃金钟。
万石家声夸第一,清材更美姿容。笑谭落落与谁同。烟分丹篆碧,香泛小槽红。|<石云:“窥檐蟾影白,照坐烛花红。”>|
准拟中秋圆月好,暮云忽翳晴空。共将清致敌西风。举头连玉兔,乘兴沃金钟。
姚述尧

姚述尧

[约公元一一七三年前后在世]字道进,华亭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宋孝宗乾道末前后在世。生平事迹不可考。工词,著有箫台公馀词一卷,《强村丛书》传于世。 ▶ 54篇诗文

猜您喜欢
鸡鸣风雨潇潇,侧身天地无刘表。啼鹃迸泪,落花飘恨,断魂飞绕。月暗云霄,星沉烟水,角声清袅。问登楼王粲,镜中白发,今宵又添多少。
鸡鸣¹风雨潇潇,侧身²天地无刘表³。啼鹃迸泪,落花飘恨,断魂飞绕。月暗云霄,星沉烟水,角声清袅(niǎo)。问登楼王粲(càn),镜中白发,今宵又添多少。
译文:风雨萧瑟,鸡声四起,我置身天地竟没有像刘表这样的人才,啼鸣的杜鹃流着泪,落花含着遗憾飘落下来,哀伤柔弱。月亮因天空显得昏暗,星星隐于薄雾,角声飘渺,想问问作《登楼赋》的王粲,镜子中自己的白发,又增添了多少啊。
注释:¹鸡鸣:化用《诗经·风雨》“风雨潇潇,鸡鸣胶胶”。²侧身:同“厕身”,即置身。³刘表:东汉高平人,字景升,官荆州刺史。当时中原战乱,荆州一隅较为安宁,士民多归之。⁴角:古代军中的一种乐器。⁵王粲:字仲宣,三国时人,曾依刘表。曾作《登楼赋》抒写因怀才不遇而产生的思乡之情。建安七子之一。
极目乡关何处?渺青山、髻螺低小。几回好梦,随风归去,被渠遮了。宝瑟弦僵,玉笙指冷,冥鸿天杪。但侵阶莎草,满庭绿树,不知昏晓。
极目乡关何处?渺青山、髻螺(luó)¹低小。几回好梦,随风归去,被渠(qú)遮了。宝瑟弦僵,玉笙指冷,冥(míng)鸿²天杪³。但侵阶莎草,满庭绿树,不知昏晓。
译文:遥望家乡在何处,青山渺茫,山峰矮小,几次美梦,都随着风儿离去了,被山峰遮住,琴瑟的弦僵住了,吹奏玉笙的手指发冷,只能遥望高飞的鸿雁在天边,没阶的莎草和蔽日的庭树,使人难辨晨昏。
注释:¹髻螺:妇女头上盘成螺形的发髻。此喻指山峰。²冥鸿:高飞的鸿雁。³天杪:杪,树木的末梢。天杪,即天边。

  上片用刘表、王粲事,抒写怀才不遇的郁闷。

  “鸡鸣风雨潇潇,侧身天地无刘表。”起句突兀,化用《郑风·风雨》“风雨潇潇,鸡鸣胶胶”之句,“风雨”便象征乱世,“鸡鸣”便象征君子不改其度。这一句是把握词旨趣的关键,没有这一句,就可能把词理解成悲秋思乡,有了这一句,就知道词人表达的是英才思明主的“择木之意”。汉末初平三年,董卓部将李傕、郭汜在长安作乱,大肆烧杀劫掠,百姓遭殃。刘表为荆州刺史,荆州没有战乱,较为安宁,所以很多人到那里避乱,王粲因为跟刘表是同乡,两家有世交,故此去投靠他。所以这里不是一般意义地赞美刘表,而是以王粲自比的延伸。此句重笔描绘出一幅寒冷阴暗、风雨交加、鸡声四起的背景,渲染了一个风雨如晦,看不到曙光的环境,暗示元末社会风雨飘摇,动荡不安。词人感叹天地之大,竟无像刘表那样的人可以依附,流露了他的失路之悲。

  “啼鹃迸泪,落花飘恨,断魂飞绕。”杜鹃,又叫杜宇、子规、伯劳、鹈鴂,自从屈原把它写进《离骚》,它就与古典诗词结下不解之缘。它既被用来表现或烘托思归之情,又用作“落花时节的标志”,或者是时序更换的标志。“啼鹃迸泪”和“落花飘恨”用拟人的手法,把词人沉痛悲怨之心披露无遗,杜鹃的啼鸣又隐含了无限的乡愁,引发了下片的怀乡之情。由于连“依附刘表”亦不可能,便感到魂断无依。词人侧身于天地之间, 骋目四望而无栖息托身之地, 其内心之痛苦有如杜鹃啼血。此句不是词人一般意义上对于生命的惋惜,而是他基于事业功名的执着追求。自古仁人志士,总伴有岁时惊心、时序迁流的紧迫感,在看似伤感的表层下掩盖着积极进取的人生动机。

  “月暗云霄,星沉烟水,角声清袅。”“月暗”、“星沉”进一步渲染拂晓前天色的阴沉压抑,画角之声也是那样凄凉哀厉,令人生悲。在这里,我们可以强烈地感受到他对时光的执着与敏感。

  “问登楼王粲,镜中白发,今宵又添多少。”以王粲自比在前面已提到,而“登楼王粲”是以“登楼”为具体语境,这意味着词人并不是在一般意义上自比王粲,而是有着特定的负载信息。滞留异地、有家难归的思乡之情,施展才华、拯世济物的用世之心,以及日月逾迈、志不获骋的焦虑沉淀在刘基的内心深处,反复出现在其词中,揭示了词人复杂的心理。

  下片抒写乡愁,紧承登楼。

  “极目乡关何处?渺青山、髻螺低小。”词人极目远眺,不见家乡,只见如髻螺般的远山,横于天边,使人惆怅。那远山挡住了自己梦回家乡的道路,眼望不到,梦魂难飘,此恨怎消?词人把其为朝廷命运担忧,为个人前途而苦苦思索的郁志之弗舒,付之于这句话。

  “几回好梦,随风归去,被渠遮了。”以责怨之笔写青山遮梦,意境奇警,更觉深哀。

  “宝瑟弦僵,玉笙指冷,冥鸿天杪。”词人万般无奈之下,只有借音乐以表哀思,谁想弦僵指冷,难以成调,最后只能目送飞鸿消失在天边,遥寄乡情。至正十三年,刘基建议捕斩方国珍,上官非但不听,反将其罢黜浙东元帅府都事,羁管绍兴,于是词人发出“千古钟期今已矣,空惨怆,对瑶琴”的深深感叹。同时又是暗用嵇康《赠兄秀才入军》诗“目送归鸿,手挥五弦”(其十四)所表达的理想人格之意及知音不在的感慨之意。

  “但侵阶莎草,满庭绿树,不知昏晓。”收束全词,没阶的莎草和蔽日的庭树,使人难辨晨昏,这既是写景,也是世事昏暗,自感前途渺茫的心理写照。照应了“鸡鸣风雨潇潇”,在情感上造成回环往复,增加一唱三叹的摇曳之美。而且,“不知昏晓”实又暗喻元末动荡不安的社会现实。刘基一向以王佐之才自命,意欲澄清天下,礼义治国,然而天下扰扰,何去何从呢?这是摆在词人以及当时所有士人面前的一个难题,此词正是他此时矛盾、困惑心情的写照。

  全词以啼鹃、落花、断魂等意象的迭加与组合,托物以寄兴,将忧愤、哀怨、惆怅、彷徨,融于一体,既有思乡之情,写意空灵,造语典雅,用典自然贴切,含而不露放之风。既有思乡之情,又有失路之悲,节奏强烈快捷,如急风暴雨,颇有豪放之风。

参考资料:
1、 陈皛. 论刘基词中的“王粲登楼”意象: 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2013年02期 :001-001
2、 钱明锵.独标异帜的刘基词:世界汉诗协会,2006-12-08:272-272
雁湫之瀑烟苍苍,中条之瀑雷硠硠,匡庐之瀑浩浩如河江。
雁湫(qiū)¹之瀑烟苍苍,中条之瀑²雷硠(láng)³,匡庐之瀑浩浩如河江。
译文:雁荡龙湫的瀑布烟雾弥漫茫苍苍,中条王官谷瀑布声如怒雷轰硠硠,庐山的瀑布声威豪壮浩浩如河江。
注释:天台(tāi):山名,在浙江省天台县北。天台山有“石梁飞瀑”景观。石梁:拦水的石堰。¹雁湫:指浙江省东南的雁荡山大龙湫瀑布,有“天下第一瀑”之称。湫,水潭。²中条之瀑:指中条山天柱峰的王官谷双瀑。中条,山名,在山西省南部。³雷硠硠:瀑布飞泻,滚石相击,声如雷鸣。硠,石头相击声。⁴匡庐:即庐山,在江西省西北部。相传古有匡裕结庐于此,故又名匡庐。⁵浩浩:水盛大貌。
惟有天台之瀑不奇在瀑奇石梁,如人侧卧一肱张。
惟有天台之瀑不奇在瀑奇石梁,如人侧卧一肱(gōng)¹张²。
译文:天台山瀑布奇美不在瀑布在石梁,仿佛巨人侧卧时在伸出它的臂膀。
注释:¹肱:手臂从肘到腕的部分。²张:伸展。
力能撑开八万四千丈,放出青霄九道银河霜。
力能撑开八万四千丈,放出青霄¹九道银河霜²
译文:臂力能撑开天台山高八万四千丈,让青天放出了银河九道犹如飞霜。
注释:¹青霄:青天。²银河霜:比喻白色的瀑布。
我来正值连朝雨,两崖逼束风愈怒。
我来正值连朝雨,两崖¹逼束²风愈怒。
译文:我来观赏瀑布时正赶上连天阴雨,两岸被逼迫谷窄山狭暴风更怒狂。
注释:¹两崖:两边山崖。²逼束:狭窄。
松涛一涌千万重,奔泉冲夺游人路。
松涛¹一涌千万重,奔泉冲夺游人路。
译文:松涛翻滚卷起林涛一涌有千万重,狂奔的山泉冲击争夺掉游人的路。
注释:¹松涛:风撼松林,声如波涛,因称松涛。
重冈四合如重城,震电万车争殷辚。
重冈四合¹如重城²,震电³万车争殷(yǐn)(lín)
译文:重重叠叠的山冈四面围合如重城,震怒的雷电如万车争先轰轰辚辚。
注释:¹四合:四面围拢。²重城:一重重城墙。³震电:打雷闪电。⁴殷辚:车轮滚滚如轰雷声。
山头草木思他徙,但有虎啸苍龙吟。
山头草木思他徙(xǐ)¹,但有虎啸苍龙吟。
译文:吓得山头的草木都要迁移到别处。只剩下猛虎怒吼苍龙在龙潭啸吟。
注释:¹他徙:迁徙到别处。
须臾雨尽月华湿,月瀑更较雨瀑谧。
须臾(yú)¹雨尽月华²湿,月瀑更较雨瀑谧(mì)³
译文:刹那间云收雨敛尽月光分外湿润,月下的瀑布比雨中瀑布安详静谧。
注释:¹须臾:一会儿。²月华:月光。³谧:静谧,宁静。
千山万山惟一音,耳畔众响皆休息。
千山万山惟一音,耳畔众响¹皆休息²
译文:千山万水之间只剩下了一种声音,耳畔里只觉得天地万籁都已停止。
注释:¹响:回声。²休息:停止。
静中疑是曲江涛,此则云垂彼海立。
静中疑是曲江¹涛,此则云垂彼海立²
译文:寂静中我疑似听到钱塘怒涛响起,这里天台瀑布如云垂江潮似海立。
注释:¹曲江:浙江的别名,下游称钱塘江,钱塘潮声势奇伟,蔚为壮观。²“此则”句:意谓这里瀑布如云垂,那里江潮如海站立。化用杜甫《朝献太清宫赋》:“九天之云下垂,四海之水皆立。”
我曾观潮更观瀑,浩气胸中两仪塞。
我曾观潮更观瀑,浩气胸中两仪¹塞。
译文:我曾经看过钱塘江潮又观赏瀑布,胸中的浩然之气充塞于天地两仪。
注释:¹两仪:天地。《易·系辞》:“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孔颖达疏:“不言天地而言两仪者,指其物体;下与四象相对,故曰两仪,谓两体容仪也。”
不以目视以耳听,斋心三日钧天瑟。
不以目视¹以耳听,斋心²三日钧天瑟³
译文:我不用眼睛观看却用两耳来谛听,如斋戒三天心灵虔诚听天乐瑟瑟。
注释:¹不以目视:不用眼看,意思是说用心思考。语出《庄子·养生主》:“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²斋心:集中思虑,排除杂念。古人祭祀前,要斋戒三日。³钧天瑟:即钧天广乐,指神话传说中的天上音乐。钧天,天帝居住地。
造物贶我良不悭,所至江山纵奇特。
造物¹(kuàng)²我良³不悭(qiān),所至江山纵奇特。
译文:造物主对我的恩赐真是慷慨大方,所到江山纵情展示它的壮丽奇特。
注释:¹造物:造物主,天地自然。²贶:赐予。³良:实在,确实。⁴悭:吝啬。
山僧掉头笑休道,雨瀑月瀑那如冰瀑妙。
山僧掉头笑休道,雨瀑月瀑那如冰瀑妙。
译文:山中老僧回头笑对我说你休唠叨,雨瀑月瀑哪如冰瀑那才十分美妙。
破玉裂琼凝不流,黑光中线空明窈。
¹玉裂琼²凝不流³,黑光中线空明窈(yǎo)
译文:如玉石破裂琼石凝固难以再流动,冰雪中出现黑光中线透明而深窈。
注释:¹破:此作动词用,与“裂”义同。²琼:美玉。³凝不流:化用李贺《李凭箜篌引》:“空山凝云颓不流。”黑光中线:形容冰瀑的裂缝。明窈:明亮而美丽。
层冰积压忽一摧,天崩地坼空晴昊。
层冰积压忽一摧,天崩地坼(chè)¹空晴昊(hào)²
译文:到日丽天晴层冰积压一下忽摧崩,天崩地裂天空中忽现万里的天晴。
注释:¹坼:开裂。²晴昊:晴朗的天空。
前冰已裂后冰乘,一日玉山百颓倒。
前冰已裂后冰乘¹,一日玉山²百颓倒。
译文:前面的冰雪崩坠后面冰雪紧相乘,一日之间玉山群脉有上百座倒倾。
注释:¹乘:趁,跟进。²玉山:冰山。颓倒:倾倒,崩塌。
是时樵牧无声游屐绝,老僧扶杖穷幽讨。
是时樵牧¹无声游屐(jī)²绝,老僧扶杖穷幽讨³
译文:此时不见樵夫牧人身影游人踪迹,我老僧扶着禅杖探究山中的幽景。
注释:¹樵牧:樵夫与牧童。也泛指乡野之人。²游屐:古人游山所穿木屐。此指游人足迹。³穷幽讨:到处探寻和观赏胜景。
山中胜不传山外,武陵难向渔郎道。
山中胜¹不传山外,武陵²难向渔郎道³
译文:山中的优美景致不必向山外人道,正像武陵桃花源难向渔人来说清。
注释:¹胜:美妙的景致。²武陵:武陵郡,古郡名,在今湖南常德一带。东晋陶渊明《桃花源记》记渔民本武陵人,误入桃花源,惊为神仙世界,故武陵桃花源为后世所称。³难向渔郎道:桃花源中的人曾向渔民说,出去之后,关于桃花源不要向外人说道,故云。
语罢月落山茫茫,但觉石梁之下烟苍苍、雷硠硠,挟以风雨浩浩如河江。
语罢月落山茫茫,但觉石梁之下烟苍苍、雷硠硠,挟以风雨浩浩如河江。
译文:说完月已西落只觉群山苍苍茫茫,只感到石梁下面烟雾迷漾莽苍苍,雷声响硠硠,挟带着风声雨声浩浩荡荡如河江。

  山水诗占了魏源诗作的大部分,渗透着他对祖国河山的热爱。而他写山水,或雄奇峻伟,或清丽秀逸,都各具风致。这首诗就着意描摹了浙江天台山石梁瀑布的奇特变幻,集多重绝异美景于一瀑,构成令人惊叹神往的境界。

  诗开头先举其他三处瀑布的各自特点,然后写天台石梁瀑布的奇异之处。再以种种夸张,描绘在怒风、连雨、千重松涛、重冈四合中的奔泉,瀑布声响如虎啸龙吟。在这些描写之后,通过与钱塘潮的对比,借老僧之口,特别举出天台石梁瀑布之奇尤其在于冰瀑之奇,作出天崩地裂、玉山颓倒等形容。诗中描绘的雨瀑、月瀑、冰瀑三组画面各呈异态,互相映衬,表现了诗人游览的心旷神怡和对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全诗结构严谨,层次分明,前后照应;语言雄丽明快,多次换韵,与奔泻跳腾的瀑布在内在神理上适相谐合。诗人运笔流畅,段落过渡自然,或正面实写,或侧面讲叙,表现风格具硠流动变化之美。

  诗的开头,作者先宕开一笔,写曾经游历过的其他几处瀑布。浙江东南雁荡山龙湫瀑布以如烟似雾见美,山西中条山王官谷瀑布却以声宏如雷为胜,而江西庐山瀑布则以势浩如江闻名。作者用“烟苍苍”“雷硠硠”“浩浩如河江”几个词便准确鲜明地概括了它们的特点。但写此却意在反衬、落笔于“惟硠天台之瀑不奇在瀑奇石梁”。天台山位于浙东,两崖间硠一石梁相接,长约丈半,粗合五抱,仿佛一个巨人侧卧时伸出的巨臂,“力能撑开八万四千丈”,瀑布自此而下飞泻深谷,如“放出青霄九道银河霜”。这一“放”字,与上句“力”字呼应,使人感受到石梁瀑布突发直泻的劲势。鲜明的对比,形象的譬喻,夸张的想象,组成急速推近的特写镜头,将天台瀑布的奇景凸现于读者面前。

  不过,此诗的妙处恰在未停留于此。接下来作者不再直接铺陈、渲染石梁瀑布之劲,转而一层层地描写出瀑布变化,展示了雨瀑、月瀑、冰瀑之奇观。

  雨瀑是雨中之瀑,又似为山中大雨如瀑。“两崖逼束风愈怒”,紧扣着“石梁”位于两崖之间。松涛如涌,奔泉夺路写如瀑雨势。而“重冈四合如重城,震电万车争殷辚”则写出大雨倾泻与瀑布喷坠之声交织,加以在重冈叠嶂四围中回音震荡,真如怒雷轰鸣,万车竞奔,以致草木震悚、龙虎惊吼。这是一幅何等雄险壮美的景观。

  然而到此,诗笔却一转,雷声雨声戛然而止——“须臾雨尽月华湿”,托出了“月瀑”妙境。这是月下之瀑,也可是月光如瀑。其余一切声音似乎都消失了,千山万山间只硠瀑布的声音,听来恍如远远听见钱塘江涛声,不过钱塘潮如海陡立,而石梁瀑如云挂垂。这一“垂”字与前面“放出青霄”的“放”字不同,贴切地形容了月光下瀑布的柔美。而作者不写视觉中的月瀑,却写听觉中的“月瀑”,以周围的恬静衬布瀑布一音,连瀑布声也显得轻柔了。这又与“雨瀑”形成强烈对比。将读者带入一种幽美的境地。

  出人意料而奇妙的是,在“月瀑”之后,诗人又借山中老僧的话,勾画了一幅更为奇异高洁的“冰瀑”图。寒冬悬瀑凝冰,如破裂的琼玉挂在山谷。悬冰间的裂缝如黑线而又夹在冰层间,泛着光,衬托出冰瀑的晶莹透亮。一旦晴日,层冰渐溶,倾裂而下,如山颓倒,天崩地裂。这是一种静中见壮的美景。

  作者是用心灵在观视,用心灵在谛听,因而发现了天台石梁瀑布与众不同之美和它的层出变化,一景奇似一景,一景美似一景,而最后又借老僧的话点出,只硠不畏险绝,亲履山中的人,才能领略大自然的胜景。这时,明月西沉,群山茫茫,“但觉石梁之下烟苍苍、雷硠硠,挟以风雨浩浩如河江”,与首句呼应,仿佛雁荡、中条、庐山诸瀑之美都汇集在天台石梁之下。启人遐思,令人神往,使人在回味诗境之美时也想亲自去领略天台石梁瀑布的风光。

  此诗层次分明,依内容之变换,逐一写来。想象丰富,夸张奇特,多次运用拟人手法,富硠浪漫色彩。写来气势磅礴,一泻千里,笔力豪健奔放,奇峭雄拔,风格奇伟。前人曾评魏源“游山诗,山水草木之奇丽,云烟之变幻,滃然喷起于纸上,奇情诡趣,奔赴交会。……奇古峭厉,倏忽变化,不可端倪。”(郭嵩焘《古微堂诗集序》)就此诗而言,确非虚语。

参考资料:
1、 张正吾,陈铭主编.近代诗文鉴赏辞典.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1:76-78
2、 本社编.元明清诗鉴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483
当昔襄阳雄盛时,山公常醉习家池。
当昔襄阳雄盛时,山公常醉习家池。
译文:当年襄阳雄盛时期,镇守襄阳的山间经常在习家池醉饮。
池边钓女日相随,妆成照影竟来窥。
池边钓女日相随,妆习照影竟来窥。
译文:相随而来的钓女,来到池边,竞相窥视她们自己妆扮过的映在池中的倩影。
澄波澹澹芙蓉发,绿岸参参杨柳垂。
澄波澹澹¹芙蓉发,绿岸参参²杨柳垂。
译文:清波荡漾荷花盛开,依依垂柳映绿了水岸。
注释:¹澹澹:水波摇荡的样子。²参参:草木茂盛;细长的样子。
一朝物变人亦非,四面荒凉人住稀。
一朝物变人亦非,四面荒凉人住稀。
译文:往日的繁华已经消逝,人物也不似当年,四望习池已变得一派荒凉,人迹稀少。
意气豪华何处在,空余草露湿罗衣。
意气豪华何处在,空余草露湿罗衣。
译文:往日意气风发豪华风流的一代人物都不见了,只有荒草露水沾湿着游人的衣服。
此地朝来饯行者,翻向此中牧征马。
此地朝来饯行者,翻向此中牧征马。
译文:此处虽然萧条了,但是一大早就来此为送别饯行的,并在这里放牧将要远行的马匹。
征马分飞日渐斜,见此空为人所嗟。
征马分飞日渐斜,见此空为人所嗟。
译文:一直到红日渐斜,远行人才上马而去,此情此景见之无不令人感叹此地的荒凉。
殷勤为访桃源路,予亦归来松子家。
殷勤为访桃源路,予亦归来松子¹家。
译文:诚恳而来是为寻找通向世外桃源之路,既然如此,只好归去,做一个赤松仙子隐逸罢了。
注释:¹松子:赤松子。古代神话中的仙人,相传神农时为一说为帝喾之师,后为道教所信奉。《史记·留侯世家》:“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耳。”“松子家”,指学仙求道雨师。的隐逸者之家,即孟浩然的隐居处。
此诗写了习家池往日的绮丽繁华,与眼前的空寂冷落,形成鲜明的对照,其实是浩然心中的理想和眼前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写意。此诗当作于他的晚年,诗中也可见浩然仕途彻底无望之后,真正归隐的决绝之心。同时从诗中也为读者流露了如下信息:晋代的襄阳其雄盛和繁华是胜于盛唐之初的;另外就习家池而言其荒凉和破败,远非近代之事,而是唐已如斯了。

gāoyángchísòngzhūèr--mènghàorán

dāngxiāngyángxióngshèngshíshāngōngchángzuìjiāchí

chíbiāndiàoxiāngsuízhuāngchéngzhàoyǐngjìngláikuī

chéngdàndànróng绿àncāncānyángliǔchuí

cháobiànrénfēimiànhuāngliángrénzhù

háohuáchùzàikōngcǎo湿shīluó

cháoláijiànxíngzhěfānxiàngzhōngzhēng

zhēngfēnfēijiànxiéjiànkōngwèirénsuǒjiē

yīnqínwèi访fǎngtáoyuánguīláisōngzijiā

迢递三巴路,羁危万里身。
(tiáo)(dì)¹三巴²路,羁(jī)³万里身。
译文:跋涉在道路崎岖又遥远的三巴路上,客居在万里之外的危险地方。
注释:¹迢递:遥远貌。²三巴:指巴郡、巴东、巴西,在今四川东部。³羁危:在艰险中羁旅漂泊。
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人。(异乡人 一作:异乡春)
乱山残雪夜,孤烛¹异乡人²。(异乡人 一作:异乡春)
译文:乱山上残雪在黑夜里闪光,一支烛火陪伴着我这异乡的人。
注释:¹“烛”:一作“独”。²人:一作“春”。
渐与骨肉远,转于僮仆亲。
渐与骨肉远,转于¹(tóng)²亲。
译文:因离亲人越来越远,反而与书童和仆人渐渐亲近。
注释:¹转于:反与。²僮仆:随行小奴。
那堪正飘泊,明日岁华新。
(nǎ)堪正飘¹泊,明日²岁华³新。
译文:真难以忍受在漂泊中度过除夕夜,到明天岁月更新就是新的一年。
注释:¹飘:一作“漂”。²明日:指新年。³岁华:岁月,年华。

  此诗写除夕之夜旅居之感怀。崔涂曾长期流落于湘、蜀一带,此诗为诗人客居四川时所作。此诗抒写诗人避乱流离巴蜀,旅途之中适逢除夕之夜的惨淡心情。全诗核心是一个“悲”字。首联即对,起句点地,次句点人,气象阔大;颔联写除夕客居异地的孤独;颈联写亲眷远离,僮仆成了至亲,再烘托“独”字;尾联点出时逢除夕,更不堪漂泊。全诗流露出浓烈的离愁乡思和对羁旅的厌倦情绪。

  “迢递三巴路,羁危万里身”,写离乡的遥远和旅途的艰辛:感叹三巴道路的迢远,感叹与故乡的万里相隔。诗人只身流离万里之外,举目无可亲之人,生活的艰辛,生命的危险,如影随形地纠缠着他。“迢递”“羁危”用字精炼而准确,让人顿感起笔之突兀。同时,“三巴路”“万里身”又显得气象宏大,真可谓“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生动地反映出巴蜀的山川形势。虽是深挚地抒发飘泊天涯的无限情怀,却并不给人以萧瑟的感觉。

  “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春”,具体地描绘出了异乡除夜的凄凉。住所外面,是覆盖着残雪的乱山;屋里,孤零零的一支蜡烛陪伴着诗人。“乱山”、“残雪”既是写旅居的环境,也是在烘托诗人除夕之夜的纷乱、凄凉的心清。写山用一“乱”字,展现其杂乱的形态,借以写诗人诸事纷杂的心态;写雪用一“残”字,既扣住了时令,又写出残冬余寒未消,借以表现心境的凄冷。此二字皆诗人匠心运筹、刻意锤炼的笔墨。“孤烛”二字也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往年过除夕,合家团聚,虽说生逢乱世,节日清贫,总还是快慰的;如今过除夕,却是独自一人处在异乡,论相伴者,只有无言的蜡烛,而蜡烛又是孤独一支,“孤烛”照孤客,孤客对“孤烛”,物态人情,相互映衬,有力地揭示出诗人孤苦的心境。此句与马戴的《灞上秋居》“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一句,可谓是异曲同工,同样扣人心弦,读来令人心碎。

  “渐与骨肉远,转于僮仆亲”,真切地写出了久别家乡之人常有的亲疏情感。文字虽直朴,道情却非常细腻曲折。在家时,有骨肉相伴,自然感觉不到僮仆的可亲之处;如今飘泊在外,远离了亲人,与骨肉远隔,无法与亲人们一同迎接新年,故而对于身边朝夕相处的僮仆才倍感亲近,同时也为除夕增添了一些欢乐。对僮仆感情的转变,固然是好事,但这也暗中陈述诗人当时处境的寂寞孤独和生活的拮据困窘。诗人用笔巧妙,明写“情亲”之乐,暗道羁旅之苦,于无字之处发出一片浩叹。此联语言质朴,感情细腻,与第二联互相映衬,真挚感人。

  “那堪正飘泊,明日岁华新”,归结本题意旨,言不堪在这飘泊的生涯里过此除夕,想到明日又增一岁不禁愁苦万分。所以,诗人寄希望于新年,祈祷不再漂泊流离,显得顺理成章,真切自然。这种结尾统摄了全篇的情感,把叹羁旅、思故乡、念骨肉、感孤独诸多纷杂的心绪归为“那堪”二字,以强化之,又用“明日岁华新”把这些思绪框定在“除夜”,意境鲜明,结构严谨。句中的“明日”紧扣题中的“除夜”二字,于篇末点题,强烈地表达了诗人不堪忍受的异乡飘泊,希望早日结束羁旅生涯的愿望。离愁乡思,发泄无余。

  全诗语言朴素,铅华皆无,于平实之处涌动真情,意境苍凉,语言工丽,感情真挚,刻画细腻,情韵幽绝,感人至深。“乱山”一联堪称佳句,令人回味无穷。

  崔《除夜有感》:“迢递三巴路,羁危万里身。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春。渐与骨肉远,转于僮仆亲。那堪正漂泊,明日岁华新?”读之如凉雨凄风飒然而至,此所谓真诗,正不得以晚唐概薄之。按崔此诗尚胜戴叔伦作。戴之“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寥落悲前事,支离笑此身,”已自惨然,此尤觉刻肌砭骨。崔长短律皆以一气斡旋,有若口谈,真得张水部之深者。如“并闻寒雨多因夜,不得乡书又到秋”、“正逢摇落仍须别,不待登临已合悲”,皆本色语佳者。至《春夕》一篇,又不待言。

参考资料:
1、 韩成武.唐诗三百首赏析:河北人民出版社,1995年04月第1版:338-339
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年12月版:第440页

shāndàozhōngchúshūhuái怀

cuī tángdài 

tiáosān wēiwànshēn 
luànshāncánxuě zhúxiāngrén  (xiāngrénzuò xiāngchūn )
jiànròuyuǎn zhuǎntóngqīn 
kānzhèngpiāo míngsuìhuáxīn 
听我尊前醉后歌,人生无奈别离何。但使情亲千里近,须信。无情对面是山河。(无奈 一作:亡奈)
听我尊¹前醉后歌,人生无奈别离何。但使情亲千里近,须信。无情对面是山河。(无奈 一作:亡奈)
译文:请听听我在酒杯前说的这番话,离别本是人生中无可奈何的事情,如果感情好的话,即使相隔千里,也会感觉很近,一定要相信:如果感情疏远,即使面对面也如隔山河。
注释:定风波:词牌名,又名卷春空、定风波令、醉琼枝、定风流等。范廓之:即范开,据稼轩同时所作《醉翁操》题序,知范廓之将去临安应试。“游建康”,当是预拟之行。建康:即今江苏南京市。¹尊:同樽,酒杯。
寄语石头城下水。居士,而今浑不怕风波。借使未如鸥鸟伴;经惯,也应学得老渔蓑。
寄语石头城下水。居士¹,而今浑²不怕风波³。借使未如鸥鸟伴;经惯,也应学得老渔蓑(suō)
译文:告诉建康的山和水,再也没有政治上的风波来纠缠我了。即使不能称为鸥鸟的同伴,但是习惯了以后也能像老渔翁一样,身穿蓑衣,在江上垂钓。
注释:¹居士:古代称有德才而隐居不仕或未仕的人。此处稼轩自称。²浑:全。³风波:此指政治上的风波。⁴借使:即使。⁵鸥鸟伴:以鸥鸟为伴。⁶经惯:意指经历一段自我修养,已经习惯于隐居生活。⁷渔蓑::指渔夫。蓑:蓑衣。

  这是一首送别词。

  此词的上片便写情感,写送别。开头三句,“人生无奈别离何”,此是自然之事,亦是情深语,所以无奈者,是人世间终将有别离也,不能不为别离,别离而又无能为,是虽无,亦真不可不为无奈也。即人生中离别是无可奈何的,也是无法改变的。只要亲情真挚,使在千里之外,也觉得很近。正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一种旷达。“无情对面是山河”一句写出作者深沉的感慨,因为建康是当时的抗金前线,词人也多次登建康赏心亭向北眺望中原山河,这次范廓之又要去建康游览,于是引起家国之恨。“但使”二语隽永之甚,“无情”两字,正是词人壮志未酬的忧怨。此处三句语意尤为拓展,既情深意厚,又胸次开阔。对面无情,咫尺天涯,固是路人姿态,若其衷不同,所谋所想为异,理想志意不相侔,根于现实世界之利益关系,则岂仅无情对面是山河而已,所谓无所不用其极以达其目的,世人岂吝为之者邪。

  下片作见惯世面语,“而今”一句,仍可见作者之英雄豪气。由于投降派屈辱求和的政策,石头城下的江水也没有了那种怒涛。自己被排挤、受打击,已经闲居山林,假使不与鸥鸟为伴,也和披着蓑衣的渔父差不多。闲适旷达的背后,是志不得伸的愤懑、牢骚。寄语建康故人,而今归退田园,当无宦海风波之虞。

  此词写送行而不流于感伤。明快爽朗,开人心胸。一起点明离宴,似悲实旷。上下两片,浑然相融,以此短篇而写寻常事,而能见出作者之性情、思想,而有特出之“神味”。

参考资料:
1、 (南宋)辛弃疾著;刘坎龙编著. 辛弃疾诗词详注[M]. 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 2000.12.第194-195页
2、 于永森著. 稼轩词选笺评[M]. 阳光出版社, 2015.12.第123页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