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犀未解心先透。恼杀人、远山微皱。意淡言疏情最厚。枉教作、著行官柳。
小雨勒花时候。抱琵琶、为谁清瘦。翡翠金笼思珍偶。忽拚与、山鸡僝僽。
宝犀未解心先透。恼杀人、远山微皱。意淡言疏情最厚。枉教作、著行官柳。
小雨勒花时候。抱琵琶、为谁清瘦。翡翠金笼思珍偶。忽拚与、山鸡僝僽。
黄庭坚

黄庭坚

黄庭坚(1045.8.9-1105.5.24),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与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黄庭坚为其中一宗)之称。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为“苏门四学士”。生前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著有《山谷词》,且黄庭坚书法亦能独树一格,为“宋四家”之一。 ▶ 2467篇诗文

猜您喜欢
相送泪沾衣,天涯独未归。
相送泪沾衣,天涯独未归。
译文:我送你东归,相别之时,泪水沾湿了衣襟戍守天涯的人只我一个没有回归。
将军初得罪,门客复何依?
将军初得罪,门客¹复何依?
译文:封将军兵败被削官,我又将依靠谁呢?
注释:¹门客:僚属,此处为诗人自指。
梦去湖山阔,书停陇雁稀。
梦去湖山阔,书¹停陇(lǒng)²稀。
译文:梦里来到一片湖水山光十分开阔之处,家书写好了,却难觅凭寄的大雁。
注释:¹书:书信。²陇雁:飞越陇山传递家书的大雁。相传大雁善传书信。典出《汉书·苏武传》。
园林幸接近,一为到柴扉。
园林幸接近,一为到柴扉(fēi)¹
译文:幸好你我两家庭院邻近,你如今回去正好顺路帮我捎份家书。
注释:¹柴扉:柴门,这是岑参自指己家。

  这首诗作于公元755年(天宝十四年)或756年(天宝十五年),封常清兵败削官之后,诗人感到更加孤单,无所依靠,因而诗中多漂泊之意。

  当时,安史之乱初起,天下为之骚动,边塞也不得安宁。在此人心惶惶之际,久居塞外的诗人自然黯然神伤,更兼送友东归,孑然自处,因此说“相送泪沾衣,天涯独未归”。诗人供职封常清幕府颇见任用,可是如今封常清兵败洛阳,被削去官职,诗人不由有物伤其类、痛失知己之感,故曰“将军初得罪,门客复何依”,觉得无所依傍,孤单伶仃。“梦去湖山阔,书停陇雁稀。”意即路途遥远,信息难通,愁郁之情无可排遣。“园林幸接近,一为到柴扉”两句是诗人强自安慰之语,实则是心伤故人远去后,自己将更加孤独,思乡之情将更加浓烈。全诗言辞凝滞,愁肠百结。读来感人肺腑,令人满目凄然。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年12月版:第201-202页

sòngzhènxuēshìdōngguī--céncān

xiāngsònglèizhāntiānwèiguī

jiāngjūnchūzuìmén

mèngshānkuòshūtínglǒngyàn

yuánlínxìngjiējìnwèidàocháifēi

烟抹平林水退沙,碧山西畔夕阳家。
烟抹平林¹水退沙,碧山西畔(pàn)夕阳家。
译文:淡淡轻烟笼罩着平野的树林,沙滩上的河水也渐渐退去;远处山峦碧绿苍翠,山间小屋笼罩在夕阳余晖中。
注释:¹平林:平原上的树林。
无人解得诗人意,只有云边数点鸦。
无人解得诗人意,只有云边数点鸦(yā)
译文:没有人能了解我此刻的心情,只有天边飞过的几只寒鸦可与我一般,欣赏着般景色,体会我的心情了。
只鸡胶牙糖,典衣供瓣香。
只鸡¹胶牙糖,典衣²供瓣(bàn)³
译文:供品仅有一只鸡,仅有胶牙糖,仅有一瓣香,只因家中困顿,典当衣物度日。
注释:送灶:民俗,民间每年腊月二十三日要送灶神。即事:见事即兴而作。¹只鸡:一只鸡。以及后面的胶糖、瓣香、黄羊等均为送灶供品。饧,糖。²典衣:1896年10月鲁迅父亲周伯宜长期患病后逝世,家中由小康转入困顿,要靠“典衣”(典当衣物)来接续生活。³瓣香:焚香插入炉中,散似瓜瓣。
家中无长物,岂独少黄羊。
家中无长物¹,岂独少黄羊²
译文:家穷,没有值钱物品可当,祭供物品不丰,不是故意缺少黄羊作祭。
注释:¹长物:多余的值钱物品。²黄羊:黄色,无角,似獐鹿,西北青藏等地出产。一说祭黄羊可致富。

  前两句诗一方面揭穿了军阀们靠“请吃饭”玩弄阴谋诡计;一方面提出用胶牙糖粘嘴的事来,也是对灶神的无情嘲弄。这里,首句列出两件祭物,次句却有着深刻的寓意。“典衣供瓣香”,联系上句,瓣香、胶牙糖以及“只鸡”,原来俱是“典衣”的结果。它即反映出当时人民的贫困窘境;也揭示出封建迷信(敬神)与贫穷之间的尖锐矛盾。

  “家中无长物,岂独少黄羊。”这两句诗,以极其形象的事物生动地反映出当时农村破产,劳动人民家无隔宿之粮的惨淡情景。祭神,对被“神权”统治尚未觉醒的农民来说。是看成一件祸福攸关大事的;但是,典尽衣物,顶多也只能杀一只鸡,备一点胶牙糖,一些香烛,哪里还能买得起更贵重的黄羊。“岂独”二字,含意深沉,一方面表示在“家中无长物”的情况下,办不起黄羊来祭灶;另一方面也表示出不想靠祭灶来改变现状、也不可能改变现状的意思。

  这首诗虽简短,但却透视出当时中国农村破产、农民家徒四壁的一面生活侧影。通过庚子送灶这件看似极平常的事物,深刻地表现出封建迷信对劳动人民的危害,和作者对这一事物的鲜明态度。

  全诗四句语言浅显通俗,一二句只鸡、胶牙糖、瓣香看似平列,因皆出之以“典衣”,不仅使这十个字结联成体,具备了一个完整的意思,而且具有振起全诗的作用。三句是一直白,对上句是进一步的渲染和深化。第四句是整首的主脑,篇终见意,从思想和艺术两方面看,这句达到了完美的结合,耐人寻索,韵味无穷。

参考资料:
1、 蔡景仙.近现代诗词鉴赏: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8年:167-168页
渺渺孤城白水环,舳舻人语夕霏间。
(miǎo)¹孤城白水²环,舳(zhú)(lú)³人语夕霏间。
译文:白色的河水环绕着的泗州城,孤零零地,显得那样邈远。黄昏迷濛的轻雾下,船儿静静地停泊着,不时地传来舟人的语谈。
注释:¹渺渺:水远的样子。²白水:指淮河。³舳舻:指船。舳,船后舵;舻,船头。⁴夕霏:黄昏时的云气烟雾。
林梢一抹青如画,应是淮流转处山。
林梢¹一抹青如画,应是淮流²转处山³
译文:成片的树林上空浮现着一抹黛影,青翠如画;我想,它一定就是那座淮水转折处的青山。
注释:¹林梢:林木的尖端或末端。²淮流:淮水。³转处山:指泗州南山。

  这是一首写景诗。画面的主色调既不是令人目眩的大红大紫,也不是教人感伤的蒙蒙灰色,而是在白水、青山之上蒙上一层薄薄的雾霭,诗人从而抓住了夕阳西下之后的景色特点,造成了一种朦胧而不虚幻、恬淡而不寂寞的境界。这种境界与诗人当时的心境是一致的,正如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篇中所说:“山沓水匝,树杂云合,目既往返,心亦吐纳。”

  据《元和郡县志》记载,唐代开元年间(713-741),泗州城自宿迁县移治临淮(在今江苏盱眙东北)。北宋乐史的《太平寰宇记》说,泗州南至淮水一里,与盱眙分界。到了清代,州城陷入洪泽湖。诗人当时站在泗州城楼上,俯视远眺,只见烟霭笼罩之下,波光粼粼的淮河像一条婉蜓的白带,绕过屹立的泗州城,静静地流向远方;河上白帆点点,船上人语依稀;稍远处是一片丛林,而林梢的尽头,有一抹淡淡的青色,那是淮河转弯处的山峦。

  前两句着重写水。用了“渺渺”二字,既扣住了题目中“晚望”二字,又与后一句的“夕霏”呼应,然后托出淮水如带,同孤城屹立相映衬,构成了画面上动和静、纵和横的对比。舳舻的原意是船尾和船头,在这里指淮河上的行船。诗人可能是嫌全诗还缺少诉诸听觉之物,所以特意点出“人语”二字。这里的人语,不是嘈杂,不是喧哗,而是远远飘来的、若断若续的人语。它即使全诗的气氛不致于沉闷,又使境界更为静谧。唐代诗人卢纶《晚次鄂州》诗说“舟人夜语觉潮生”,为“舳舻”句的出处。

  三四两句着重写山。在前一句中,诗人不从“山”字落笔,而是写出林后天际的一抹青色,暗示了远处的山峦。描写山水风景的绝句,由于篇幅短小,最忌平铺直叙,一览无余,前人因此这样总结绝句的创作经验:“绝句之法要婉曲回环。”(元代杨载《诗法家数》)对此中“三昧”,诗人深有体会。在他笔下,树林不过是陪衬,山峦才是主体,但这位“主角”姗姗来迟,直到终场时才出现。诗的最后一句既回答了前一句的暗示,又自成一幅渺渺白水绕青山的画面,至于此山本身如何,则不加申说,留待读者去想象,这正符合前人所谓“句绝而意不绝”(《诗法家数》)的要求。

  秦观以词名世,他的诗风清新婉丽,和词风颇为接近,所以前人有“诗如词”、“诗似小词”的评语。就此诗而言,“渺渺孤城白水环”之于“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林梢一抹”之于“山抹微云”,“应是淮流转处山”之于“郴江幸自绕郴山”,相通之处颇为明显。但此诗情调尚属明朗,没有秦观词中常见的那种凄迷的景色和缠绵的愁绪。

参考资料:
1、 缪钺等 .宋诗鉴赏辞典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12(2012.7重印): 第614-615页
2、 陈衍 选编,沙灵娜,陈振寰 译著.宋诗精华录全译(上、下).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3-1:第497-498页.

zhōudōngchéngwǎnwàng

qínguān sòngdài 

miǎomiǎochéngbáishuǐhuán zhúrénfēijiān 
línshāoqīnghuà yīngshìhuáiliúzhuǎnchùshān 
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
晋侯¹复假(jiǎ)²于虞(yú)³以伐虢(guó)
译文:晋侯又向虞国借路去攻打虢国。
注释:¹晋侯:晋献公。晋:国名,在今山西省翼城县东。²复假道:又借路。僖公二年晋曾向虞借道伐虢,今又借道,故用“复”。³虞:国名,姬姓。周文王封予古公亶父之子虞仲后代的侯国,在今山西省平陆县东北。⁴虢:国名,姬姓。周文王封其弟仲于今陕西宝鸡东,号西虢,后为秦所灭。本文所说的是南虢。
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从之。晋不可启,寇不可翫。一之谓甚,其可再乎?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
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¹也。虢亡,虞必从之。晋不可启²,寇(kòu)³不可翫(wán)。一之谓甚,其可再乎?谚所谓‘辅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
译文:宫之奇劝阻虞公说:“虢国,是虞国的外围,虢国灭亡了,虞国也一定跟着灭亡。晋国的这种贪心不能让它开个头。这支侵略别人的军队不可轻视。一次借路已经过分了,怎么可以有第二次呢?俗话说‘颊骨和齿床互相依靠,嘴唇没了,牙齿就会寒冷’,就如同虞、虢两国互相依存的关系啊。”
注释:¹表:外表,这里指屏障、藩篱。²启:启发,这里指启发晋的贪心。³寇:凡兵作乱于内为乱,于外为寇。⁴翫:即“玩”,这里是轻视、玩忽的意思。⁵其:反诘语气词,难道。⁶辅:面颊。⁷车:牙床骨。
公曰:“晋,吾宗也,岂害我哉?”
公曰:“晋,吾宗¹也,岂害我哉?”
译文:虞公说:“晋国,与我国同宗,难道会加害我们吗?”
注释:¹宗:同姓,同一宗族。晋、虞、虢都是姬姓的诸侯国,都同一祖先。
对曰:“大伯、虞仲,大王之昭也 。大伯不从,是以不嗣。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为文王卿士,勳在王室,藏于盟府。将虢是灭,何爱于虞!且虞能亲于桓庄乎,其爱之也?桓、庄之族何罪,而以为戮,不唯逼乎?亲以宠偪,犹尚害之,况以国乎?”
对曰:“大(tài)伯、虞仲¹,大王之昭²也 。大伯不从³,是以不嗣(sì)。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为文王卿士,勳(xūn)在王室,藏于盟府。将虢是灭,何爱于虞!且虞能亲于桓庄乎,其¹⁰爱之¹¹也?桓、庄之族何罪,而以为戮¹²,不唯¹³(bī)¹⁴乎?亲¹⁵以宠¹⁶偪,犹尚害之,况以国乎¹⁷?”
译文:宫之奇回答说:“泰伯、虞仲是大王的长子和次子,泰伯没有跟随在太王身边,因此没有继承王位。虢仲、虢叔都是王季的第二代,是文王的执掌国政的大臣,在王室中有功劳,因功受封的典策还在主持盟会之官的手中。现在虢国都要灭掉,对虞国还爱什么呢?再说晋献公爱虞,能比桓庄之族更亲密吗?桓、庄这两个家族有什么罪过?晋献公把他们杀害了,还不是因为近亲对自己有威胁,才这样做的吗?近亲的势力威胁到自己,尚且要加害于他,更何况对一个国家呢?”
注释:¹大伯、虞仲:周始祖太王(古公亶父)的长子和次子。²昭:古代宗庙制度,始祖的神位居中,其下则左昭右穆。昭位之子在穆位,穆位之子在昭位。昭穆相承,所以又说昭生穆,穆生昭。泰伯、虞仲、王季俱为大王之子,都是大王之昭。³不从:指不从父命。⁴嗣:继承(王位)。大伯知道大王要传位给他的小弟弟王季,便和虞仲一起出走。宫之奇认为大伯没继承王位是不从父命的结果。⁵虢仲、虢叔:虢的开国祖,王季的次子和三子,文王的弟弟。王季于周为昭,昭生穆,故虢仲、虢叔为王季之穆。⁶卿士:执掌国政的大臣。⁷盟府:主持盟誓、典策的宫府。⁸将虢是灭:将灭虢。将,意同“要”。是,复指提前的宾语“虢”。⁹桓庄:桓叔与庄伯,这里指桓庄之族。庄伯是桓叔之子,桓叔是献公的曾祖,庄伯是献公的祖父。晋献公曾尽杀桓叔、庄伯的后代。¹⁰其:岂能,哪里能。¹¹之:指虞。¹²桓庄之族何罪,而以为戮:庄公25年晋献公尽诛同族群公子。以为戮:把他们当作杀戮的对象。¹³唯:因为。¹⁴逼:这里有威胁的意思。¹⁵亲:指献公与桓庄之族的血统关系。¹⁶宠:在尊位,指桓、庄之族的高位。¹⁷况以国乎:此句承上文,因此省略了“以国”下的“逼”字。
公曰:“吾享祀丰絜,神必据我。”
公曰:“吾享祀(sì)¹丰絜,神必据我²。”
译文:虞公说:“我的祭品丰盛清洁,神必然保佑我。”
注释:¹享祀:祭祀。²据我:依从我,即保佑我。
对曰:“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又曰:‘民不易物,惟德繄物。’如是,则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神所冯依,将在德矣。若晋取虞,而明德以荐馨香,神其吐之乎?”
对曰:“臣闻之,鬼神非人实¹亲,惟德是依。故《周书》曰:‘皇²天无亲,惟德是辅³。’又曰:‘黍(shǔ)(jì)非馨(xīn),明德惟馨。’又曰:‘民不易物,惟德繄(yī)物。’如是,则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神所冯(píng)依,将在德矣。若晋取虞,而明德¹⁰以荐馨香¹¹,神其¹²¹³之乎?”
译文:宫之奇回答说:“我听说,鬼神不是随便亲近某人的,而是依从有德行的人。所以《周书》里说:‘上天对于人没有亲疏不同,只是有德的人上天才保佑他。’又说:‘黍稷不算芳香,只有美德才芳香。’又说:‘人们拿来祭祀的东西都是相同的,但是只有有德行的人的祭品,才是真正的祭品。’如此看来,没有德行,百姓就不和,神灵也就不享用了。神灵所凭依的,就在于德行了。如果晋国消灭虞国,崇尚德行,以芳香的祭品奉献给神灵,难道神明会不享用(祭祀的食物)吗?”
注释:¹实:同“是”复指提前的宾语。²皇:大。³辅:辅佐,这里指保佑。所引《周书》已亡佚,这两句引见伪古文《尚书》,下同。⁴黍:黄黏米。⁵稷:不黏的黍子,黍稷这里泛指五谷。⁶馨:浓郁的香气。⁷易物:改变祭品。⁸繄:句中语气词。⁹冯:同“凭”。¹⁰明德:使德明。¹¹馨香:指黍稷。¹²其:语气词,加强反问。¹³吐:指不食所祭之物。
弗听,许晋使。
弗听,许晋使。
译文:虞公不听从宫之奇的劝阻,答应了晋国使者借路的要求。
宫之奇以其族行,曰:“虞不腊矣。在此行也,晋不更举矣。”
宫之奇以其族行¹,曰:“虞不腊²矣。在此行也,晋不更举矣。”
译文:宫之奇带着全族的人离开了虞国。他说:“虞国的灭亡,不要等到岁终祭祀的时候了。晋国只需这一次行动,不必再出兵了。”
注释:¹以其族行:指率领全族离开虞。以:介词,表率领。²腊:岁终祭祀。这里用作动词,指举行腊祭。
八月甲午,晋侯围上阳,问于卜偃曰:“吾其济乎?”
八月甲午,晋侯围上阳,问于卜偃曰:“吾其济乎?”
译文:八月某一天,晋献公包围上阳。问卜偃说:“我能够成功吗?”
对曰:“克之。”
对曰:“克之。”
译文:卜偃回答说:“能攻下。”
公曰:“何时?”
公曰:“何时?”
译文:晋献公说:“什么时候?”
对曰:“童谣曰:‘丙之晨,龙尾伏辰,均服振振,取虢之旂。鹑之贲贲,天策炖炖,火中成军,虢公其奔。’其九月、十月之交乎!丙子旦,日在尾,月在策,鹑火中,必是时也。”
对曰:“童谣曰:‘丙之晨,龙尾伏辰,均服振振,取虢之旂(qí)。鹑之贲(bēn)贲,天策炖(dùn)炖,火中成军,虢公其奔。’其九月、十月之交乎!丙子旦,日在尾,月在策,鹑火中,必是时也。”
译文:卜偃回答说:“童谣说:‘丙子日的清早,龙尾星为日光所照;军服威武美好,夺取虢国的旗号。鹑火星像只大鸟,天策星没有光耀,鹑火星下整理军队,虢公将要逃跑。’这日子恐怕在九月底十月初吧!丙子日的清晨,日在尾星之上,月在天策星之上,鹑火星在日月的中间,一定是这个时候。”
冬,十二月丙子朔,晋灭虢,虢公丑奔京师。师还,馆于虞,遂袭虞,灭之,执虞公及其大夫井伯,从媵秦穆姬。而修虞祀,且归其职贡于王,故书曰:“晋人执虞公。”罪虞公,言易也。
冬,十二月丙子¹²,晋灭虢,虢公丑³奔京师。师还,馆于虞,遂袭虞,灭之,执虞公及其大夫井伯,从媵(yìng)秦穆姬。而修虞祀,且归其职贡于王,故书曰:“晋人执虞公。”罪虞公,言易也。
译文:冬天十二月初一那天,晋灭掉虢国,虢公丑逃到东周的都城。晋军回师途中安营驻扎在虞国,乘机突然发动进攻,灭掉了虞国,捉住了虞公和他的大夫井伯,把井伯作为秦穆姬的陪嫁随从。然而仍继续祭祀虞国的祖先,并且把虞国的贡物仍归于周天子。所以《春秋》中记载说“晋国人捉住了虞公。”这是归罪于虞公,并且说事情进行得很容易。
注释:¹丙子:十二月初一正逢干支的丙子。²朔:每月初一日。³丑:虢公名。⁴京师:东周都城。今河南洛阳。⁵馆:为宾客们设的住处。这里用作动词,驻扎的意思。⁶媵:陪嫁的奴隶。⁷秦穆姬:晋献公女,嫁秦穆公。⁸书:指《春秋》经文。

  文章首先陈述了虞虢之间的紧密关系,然后揭露出晋侯残酷无情的本质,最后提醒虞国公国家存亡在于德行,而不在与神灵。文章批判了迷信宗族关系和神权至上的迂腐,反映了当时的民本思想。文章结构严谨,条理清晰,开头只用“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一句点明事件的起因及背景,接着便通过人物对话来揭示主题。语言简洁有力,多用比喻句和反问句。如用“辅车相依,唇亡齿寒”比喻虞虢的利害关系,十分贴切、生动,很有说服力。

  晋献公吞并虢国和虞国的成功,要归功于他的心狠手毒:一方面以本国宝物作诱饵,诱敌手上钩;一方面六亲不认,不顾同宗亲情,唯利是图。于是,不惜以阴谋诡计骗取虞国信任,将两国逐个吞食。俗话说,“舍不得孩子,打不到狼。”“将欲取之,必先予之”晋献公实实在在地照这样去做了,并且得到了回报,实际上什么都没有损失。但是,攻城略地的成功,却以不顾礼义廉耻为代价,得到了实际利益和好处,而因此失去了人心和道义。对于重视民心和道义的人来说,这样做是得不偿失;对于寡廉鲜耻的人来说,失去的无所谓,得到的才是实在的。人们总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来决定取舍的。

  如此说来,对于寡廉鲜耻、心狠手毒之徒不应当以仁义道德之心去对待,最好是以强硬的态度,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虞国的灭亡,就灭在太相信同宗亲情,对不义之徒抱着不切实际的幻想,以为对方跟自己是一类人,以一种近乎于农夫的心肠,去对待凶狠的毒蛇。如果说这也是一场悲剧的话,那么则是由自己推波助澜、助纣为虐而导致的。如果灭亡的结果是自己一时糊涂、认识不清,被披着羊皮的狼蒙蔽了,尚还可以寄予一点同情,然而有贤臣坦诚相谏,苦口婆心地开导,在这种情况下仍然执迷不悟,固执己见,则可以说是咎由自取,不值得一点同情。

  曾经是作威作福的国君,一朝变成随他人之女陪嫁的奴隶,这种天上、地下的巨变,不能不使人感叹。这也应了那句老话:“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历史是不应当忘记的,读史可以使人明鉴,使人清醒。即使弱小而无法与强暴抗衡,那么弱小者之间的彼此照应、鼓励。安慰、同病相怜、支持,也可以让人在风雨之中同舟共济,患难与共,正所谓唇齿相依,唇亡齿寒。这些从惨痛的历史中总结出来的教训,完全可以说是千古不易的。就连平民百姓都懂得,听人劝得一半。欺人太甚的事不可一而再,再而三地容忍,即使无法奋起抗争,最起码是可以想法避开的。既不听劝,又不抗争,的确算是病入膏肓,不可救药了。

参考资料:
1、 编者 清 吴调侯 .古文观止 :作家出版社 ,2008 :第17页 .

gōngzhījiànjiǎdào

zuǒqiūmíng xiānqín 

    jìnhóujiǎdàoguó 

    gōngzhījiànyuē  guó zhībiǎo guówáng cóngzhī jìn kòuwán zhīwèishèn zài yànsuǒwèi chēxiāng chúnwángchǐ齿hán zhě  guózhīwèi  

    gōngyuē  jìn zōng hàizāi  

    duìyuē  tài zhòng tàiwángzhīzhāo tàicóng shì guózhòng guóshū wángzhī wéiwénwángqīngshì xūnzàiwángshì cángméng jiāngguóshìmiè ài qiěnéngqīnhuánzhuāng àizhī huán zhuāngzhīzuì érwéi wéi qīnchǒng yóushànghàizhī kuàngguó  

    gōngyuē  xiǎngfēngjié shén  

    duìyuē  chénwénzhī guǐshénfēirénshíqīn wéishì  zhōushū yuē  huángtiānqīn wéishì  yòuyuē  shǔfēixīn míngwéixīn  yòuyuē  mín wéi  shì fēi mín shénxiǎng shénsuǒpíng jiāngzài ruòjìn érmíngjiànxīnxiāng shénzhī  

    tīng jìnshǐ使 

    gōngzhīxíng yuē   zàixíng jìngèng  

    yuèjiǎ jìnhóuwéishàngyáng wènyǎnyuē    

    duìyuē  zhī  

    gōngyuē  shí  

    duìyuē  tóngyáoyuē  bǐngzhīchén lóngwěichén jūnzhēnzhēn guózhī chúnzhībēnbēn tiāndùndùn huǒzhōngchéngjūn guógōngbēn  jiǔyuè shíyuèzhījiāo bǐngdàn zàiwěi yuèzài chúnhuǒzhōng shìshí  

    dōng shíèryuèbǐngshuò jìnmièguó guógōngchǒubēnjīngshī shīhuán guǎn suì mièzhī zhígōngtàijǐng cóngyìngqín érxiū qiěguīzhígòngwáng shūyuē  jìnrénzhígōng  zuìgōng yá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