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竹,清润绝纤埃。深径欲留双凤宿,后庭偏映小桃开。风月影徘徊。寒玉瘦,霜霰信相催。粉泪空流妆点在,羊车曾傍翠枝来。龙笛莫轻裁。
江南竹,清润绝纤埃。深径欲留双凤宿,后庭偏映小桃开。风月影徘徊。寒玉瘦,霜霰信相催。粉泪空流妆点在,羊车曾傍翠枝来。龙笛莫轻裁。

wàngjiāngnán--wáng

jiāngnánzhúqīngrùnjuéxiānāishēnjìngliúshuāngfèng宿hòutíngpiānyìngxiǎotáokāifēngyuèyǐngpáihuáihánshòushuāngsǎnxìnxiāngcuīfěnlèikōngliúzhuāngdiǎnzàiyángchēcéngbàngcuìzhīláilóngqīngcái

王琪

王琪

王琪:字君玉,生于华阳(今四川成都),徙舒(今安徽庐江)。他是王罕之子、王珪的从兄。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 21篇诗文

猜您喜欢
雨过横塘水满堤,乱山高下路东西。
雨过横塘(táng)¹水满堤(dī),乱山高下²路东西³
译文:春雨迅猛,池塘水满与堤齐平,远处群山高低不齐,东边西侧,山路崎岖。
注释:¹横塘:古塘名,在今南京城南秦淮河南岸。²乱山高下:群山高低起伏。³路东西:分东西两路奔流而去。
一番桃李花开尽,惟有青青草色齐。
一番桃李花开尽,惟有青青草色齐。
译文:热闹地开了一阵的桃花和李花已经凋谢,只能看见萋萋的春草,碧绿一片。
诗人通过桃花、李花容易凋谢与小草青色长久相对比,暗示了这样的一个哲理:桃花、李花虽然美丽,生命力却弱小;青草虽然朴素无华,生命力却很强大。 《城南》二首描写了暮春时节大雨过后的山野景象,笔调流畅优美,读来琅琅上口,令人赏心悦目。特别是“惟有青青草色齐”这一句,沁着水珠的草地鲜亮碧绿,表明雨后的大自然依然充满生机,这是作者的神来之笔。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格调超逸,清新隽永。

chéngnánèrshǒu ·

zēnggǒng sòngdài 

guòhéngtángshuǐmǎn luànshāngāoxiàdōng西 
fāntáohuākāijìn wéiyǒuqīngqīngcǎo 
圬之为技贱且劳者也。有业之,其色若自得者。听其言,约而尽。问之,王其姓。承福其名。世为京兆长安农夫。天宝之乱,发人为兵。持弓矢十叁年,有官勋,弃之来归。丧其土田,手镘衣食,馀叁十年。舍于市之主人,而归其屋食之当焉。视时屋食之贵贱,而上下其圬之佣以偿之;有馀,则以与道路之废疾饿者焉。
¹之为技²贱且劳者也。有业之³,其色若自得者。听其言,约而尽。问之,王其姓。承福其名。世为京兆长安农夫。天宝之乱,发人为兵。持弓矢十叁年,有官勋,弃之来归。丧其土田,手镘衣食,馀叁十年。舍于市¹⁰之主人,而归其屋食¹¹之当¹²焉。视时¹³屋食之贵贱,而上下¹⁴其圬之佣¹⁵以偿之;有馀,则以与道路之废疾饿者焉。
译文:粉刷墙壁作为一种手艺,是卑贱而且辛苦的。有个人以这作为职业,样子却好像自在满意。听他讲的话,言词简明。意思却很透彻。问他,他说姓王,承福是他的名。祖祖辈辈是长安的农民。天宝年间发生安史之乱,抽调百姓当兵,他也被征入伍,手持弓箭战斗了十三年,有官家授给他的勋级,但他却放弃官勋回到家乡来。由于丧失了田地,就靠拿着馒子维持生活过了三十多年。他寄居在街上的屋主家里,并付给相当的房租、伙食费。根据当时房租、伙食费的高低,来增减他粉刷墙壁的工价,归还给主人。有钱剩,就拿去给流落在道路上的残废、贫病、饥饿的人。
注释:¹圬:(wū)粉刷墙壁。²技:手艺,技能。³业之:以此为职业。⁴约:简约,简明扼要。⁵尽:详尽,这里可引申为透辟。⁶京兆长安:京兆,原意是地方大而人口多的地方,指京城及其郊区。京,大;兆,众多。唐时长安属京兆府,故称京兆长安。⁷天宝之乱:天宝,唐玄宗(李隆基)年号。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边将安禄山、史思明起兵叛唐,史称“安史之乱”。玄宗曾命荣王(李琬)为元帅,在京师招募士兵十一万讨伐安禄山。⁸官勋:官家授给的勋级。唐制,有功劳者授以没有实职的官号,叫勋官。勋官有十二级。⁹镘:镘子,粉刷墙壁的工具。¹⁰市:街市。¹¹屋食:房租和伙食费。¹²当:相当的价值。¹³视时:根据当时。¹⁴上下:增加或减少。¹⁵佣:受雇为人劳动。这里作“工价”讲。
又曰:“粟,稼而生者也;若布与帛。必蚕绩而后成者也;其他所以养生之具,皆待人力而后完也;吾皆赖之。然人不可遍为,宜乎各致其能以相生也。故君者,理我所以生者也;而百官者,承君之化者也。任有大小,惟其所能,若器皿焉。食焉而怠其事,必有天殃,故吾不敢一日舍镘以嬉。夫镘易能,可力焉,又诚有功;取其直虽劳无愧,吾心安焉。夫力易强而有功也;心难强而有智也。用力者使于人,用心者使人,亦其宜也。吾特择其易为无愧者取焉。
又曰:“粟,稼¹而生者也;若布与帛。必蚕绩而后成者也;其他所以养生之具,皆待人力而后完也;吾皆赖之。然人不可遍为,宜乎各致²其能以相生也。故君者,理³我所以生者也;而百官者,承君之化者也。任有大小,惟其所能,若器皿焉。食焉而怠其事,必有天殃,故吾不敢一日舍镘以嬉。夫镘易能,可力焉,又诚有功;取其直虽劳无愧,吾心安焉。夫力易强(qiǎng)而有功也;心难强而有智也。用力者使于人,用心者使人,亦其宜也。吾特择其易为无愧者取焉。
译文:他又说:“粮食,是人们种植才长出来的。至于布匹丝绸,一定要靠养蚕、纺织才能制成。其他用来维持生活的物品,都是人们劳动之后才完备的,我都离不开它们。但是人们不可能样样都亲手去制造,最合适的做法是各人尽他的能力,相互协作来求得生存。所以,国君的责任是治理我们,使我们能够生存,而各种官吏的责任则是秉承国君的旨意来教化百姓。责任有大有小,只有各尽自己的能力去做,好像器皿的大小虽然不一,但是各有各的用途。如果光吃饭不做事,一定会有天降的灾祸。所以我一天也不敢丢下我泥馒子去游戏嬉戏。粉刷墙壁是比较容易掌握的技能,可以努力做好,又确实有成效,还能取得应有的报酬,虽然辛苦,却问心无愧,因此我心里十分坦然。力气容易用劲使出来,并且取得成效,脑子却难以勉强使它获得聪明。这样,干体力活的人被人役使,用脑力的人役使人,也是应该的。我只是选择那种容易做而又问心无愧的活来取得报酬哩!
注释:¹稼:种植。²致:尽。³理:治。因唐高宗名治,唐人避讳,用“理”代“治”。⁴化:教化。⁵易能:容易掌握的技能。⁶直:同“值”,价值,这里指报酬。⁷力:指干体力活。⁸强:勉力、努力。⁹心:指脑力劳动。
“嘻!吾操镘以入富贵之家有年矣。有一至者焉,又往过之,则为墟矣;有再至、叁至者焉,而往过之,则为墟矣。问之其邻,或曰:“噫!刑戮也。”或曰:“身既死,而其子孙不能有也。”或曰:“死而归之官也。”吾以是观之,非所谓食焉怠其事,而得天殃者邪?非强心以智而不足,不择其才之称否而冒之者邪?非多行可愧,知其不可而强为之者邪?将富贵难守,薄功而厚飨之者邪?抑丰悴有时,一去一来而不可常者邪?吾之心悯焉,是故择其力之可能者行焉。乐富贵而悲贫贱,我岂异于人哉?”
“嘻!吾操镘以入富贵之家有年矣。有一至者焉,又往过之,则为墟矣;有再至、叁至者焉,而往过之,则为墟矣。问之其邻,或曰:“噫!刑戮也。”或曰:“身既死,而其子孙不能有也。”或曰:“死而归之官也。”吾以是观之,非所谓食焉怠其事,而得天殃者邪?非强心以智而不足,不择其才之称否而冒之者邪?非多行可愧,知其不可而强为之者邪?将富贵难守,薄功而厚飨之者邪?抑丰悴有时,一去一来而不可常者邪?吾之心悯焉,是故择其力之可能者行焉。乐富贵而悲贫贱,我岂异于人哉?”
译文:“唉!我拿着镘子到富贵人家干活有许多年了。有的人家我只去过一次,再从那里经过,当年的房屋已经成为废墟了。有的我曾去过两次,三次,后来经过那里,也成为废墟了。向他们邻居打听,有的说:‘唉!他们家主人被判刑杀掉了。’有的说:‘原主人已经死了,他们的子孙不能守住遗产。’也有的说:‘人死了,财产都充公了。’我从这些情况来看,不正是光吃饭不做事遭到了天降的灾祸吗?不正是勉强自己去干才智达不到的事,不选择与他的才能相称的事却要去充数据高位的结果吗?不正是多做了亏心事,明知不行,却勉强去做的结果吗?也可能是富贵难以保住,少贡献却多享受造成的结果吧!也许是富贵贫贱都有一定的时运,一来一去,不能经常保有吧?我的心怜悯这些人,所以选择力所能及的事情去干。喜爱富贵,悲伤贫贱,我难道与一般人不同吗?”
又曰:“功大者,其所以自奉也博。妻与子,皆养于我者也;吾能薄而功小,不有之可也。又吾所谓劳力者,若立吾家而力不足,则心又劳也。”一身而二任焉,虽圣者石可为也。
又曰:“功大者,其所以自奉也博。妻与子,皆养于我者也;吾能薄而功小,不有之可也。又吾所谓劳力者,若立吾家而力不足,则心又劳也。”一身而二任焉,虽圣者石可为也。
译文:他还说:“贡献大的人,他用来供养自己的东西多,妻室儿女都能由自己养活。我能力小,贡献少,没有妻室儿女是可以的。再则我是个干体力活的人,如果成家而能力不足以养活妻室儿女,那么也够操心的了。一个人既要劳力,又要劳心,即使是圣人也不能做到啊!”
愈始闻而惑之,又从而思之,盖所谓“独善其身”者也。然吾有讥焉;谓其自为也过多,其为人也过少。其学杨朱之道者邪?杨之道,不肯拔我一毛而利天下。而夫人以有家为劳心,不肯一动其心以蓄其妻子,其肯劳其心以为人乎哉?虽然,其贤于世者之患不得之,而患失之者,以济其生之欲,贪邪而亡道以丧其身者,其亦远矣!又其言,有可以警余者,故余为之传而自鉴焉。
愈始闻而惑之,又从而思之,盖所谓“独善其身”者也。然吾有讥焉;谓其自为也过多,其为人也过少。其学杨朱之道者邪?杨之道,不肯拔我一毛而利天下。而夫人以有家为劳心,不肯一动其心以蓄其妻子,其肯劳其心以为人乎哉?虽然,其贤于世者之患不得之,而患失之者,以济其生之欲,贪邪而亡道以丧其身者,其亦远矣!又其言,有可以警余者,故余为之传而自鉴焉。
译文:我听了他的话,起初还很疑惑不解,再进一步思考,觉得他这个人大概是个贤人,是那种所谓独善其身的人吧。但是我对他还是有些批评,觉得他为自己打算得太多,为别人打算太少,这难道是学了杨朱的学说吗?杨朱之学,是不肯拔自己一根毫毛去有利於天下,而王承福把有家当作劳心费力的事,不肯操点心来养活妻子儿女,难道会肯操劳心智为其他的人吗!但尽管如此,王承福比起世上那些一心唯恐得不到富贵,得到後又害怕失去的人,比那些为了满足生活上的欲望,以致贪婪奸邪无道以致丧命的人,又好上太多了。而且他的话对我多有警醒之处,所以我替他立传,用来作为自己的借鉴。

  文章通过一个有官司勋却弃官司业圬、自食其力的泥瓦匠王承福的口述,提出在封建制度下“各致其能以相生”的主张,和对“独善其身”这种处世态度的评断。本文反映了韩愈的社会主张和人生哲学。他维护封建制度主张“用力者使于人,用心者使人”,这是不足取的。但能人“各致其能以相生”的认识出发,肯定真正无愧的是凭双手劳动自食其力的人,以对照“多行可愧”、“食焉之怠其事”的剥削者,鞭挞不合理的社会现象,是难能可贵的。

  文表面上是传记体,实际上是借传记展开议论的杂文。王承福这个体力劳动者的形象,是作者根据士大夫“独善其身”的人生哲学塑造的。前段略述王承福身世;后段略就王承福言论加以评断;中间大部分是借人物的口替自己说话。论说有理有据,波澜起伏。最后以自鉴作结,实际上是规劝世人,意极含蓄。

  在士大夫韩愈眼里,抹墙是种低贱之劳苦的手艺。却有人自得其乐,且谈吐不凡。问之,姓王名承福,世代为农。安史之乱从军一十三年,有官勋,却弃之归农。土地已失,抹墙为生三十年。租住市中,以抹墙所得交付房租食费。根据每年食宿贵贱调整工价。若有剩余,尽予路旁残废、饥饿之人。 曰,任有大小,惟其所能。曰,特择其易为之无愧者取焉。又曰,妻与子,皆养于我者也;吾能薄之功小,不有之可也。 韩愈视其贤者,所谓“独善其身”也,又说他过多考虑自己,不肯为他人着想,责他认为家庭太过费心之不肯供养妻子儿女。愚不以为然。此人“有余,则以与道路之废疾饿者焉”,岂谓之“不肯拔我一毛之利天下”?之“妻与子”,人皆欲之。此人自知能薄,不足养之“不有”,恰是为人着想。嫁入他门得饱,随我则饿。生于他家则富足,生为我子则穷苦。如此,不若“不有”。 韩愈遇之之警,愚读之亦省。愚力不及圬者,智或有过之。当习之能,学圬者“不敢一日舍镘以嬉”,学圬者“劳无愧,吾心安焉”,学圬者“有余,则以与道路之废疾饿者焉”。 吾能几何?吾当何任?吾家能养否?吾当鉴之,记之,不可忘也。

zhěwángchéngzhuàn

hán tángdài 

    zhīwéijiànqiěláozhě yǒuzhī ruòzhě tīngyán yuēérjìn wènzhī wángxìng chéngmíng shìwéijīngzhàochángānnóng tiānbǎozhīluàn rénwéibīng chígōngshǐshísānnián yǒuguānxūn zhīláiguī sàngtián shǒumànshí sānshínián shèshìzhīzhǔrén érguīshízhīdàngyān shìshíshízhīguìjiàn érshàngxiàzhīyōngchángzhī yǒu dàozhīfèiè饿zhěyān 

    yòuyuē   jiàérshēngzhě ruò cánérhòuchéngzhě suǒyǎngshēngzhī jiēdàirénérhòuwán jiēlàizhī ránrénbiànwéi zhìnéngxiāngshēng jūnzhě suǒshēngzhě érbǎiguānzhě chéngjūnzhīhuàzhě rènyǒuxiǎo wéisuǒnéng ruòmǐnyān shíyānérdàishì yǒutiānyāng gǎnshèmàn mànnéng yān yòuchéngyǒugōng zhísuīláokuì xīnānyān qiǎngéryǒugōng xīnnánqiǎngéryǒuzhì yòngzhěshǐ使rén yòngxīnzhěshǐ使rén  wéikuìzhěyān 

      cāomànguìzhījiāyǒunián yǒuzhìzhěyān yòuwǎngguòzhī wéi yǒuzàizhì sānzhìzhěyān érwǎngguòzhī wéi wènzhīlín huòyuē   xíng  huòyuē  shēn érsūnnéngyǒu  huòyuē  érguīzhīguān  shìguānzhī fēisuǒwèishíyāndàishì értiānyāngzhě fēiqiǎngxīnzhìér cáizhīchèngfǒuérmàozhīzhě fēiduōxíngkuì zhīérqiǎngwéizhīzhě jiāngguìnánshǒu gōngérhòuxiǎngzhīzhě fēngcuìyǒushí láiérchángzhě zhīxīnmǐnyān shìzhīnéngzhěxíngyān guìérbēipínjiàn rénzāi  

    yòuyuē  gōngzhě suǒfèng  jiēyǎngzhě néngérgōngxiǎo yǒuzhī yòusuǒwèiláozhě ruòjiāér xīnyòuláo  shēnérèrrènyān suīshèngzhěshíwéi 

    shǐwénérhuòzhī yòucóngérzhī gàisuǒwèi shànshēn zhě rányǒuyān wèiwéiguòduō wéirénguòshǎo xuéyángzhūzhīdàozhě yángzhīdào kěnmáoértiānxià érrényǒujiāwéiláoxīn kěndòngxīn kěnláoxīnwéirénzāi suīrán xiánshìzhězhīhuànzhī érhuànshīzhīzhě shēngzhī tānérdàosàngshēnzhě yuǎn yòuyán yǒujǐngzhě wéizhīzhuànérjiànyān 

喓喓草虫,趯趯阜螽。未见君子,忧心忡忡。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降。
(yāo)¹草虫²,趯(tì)³(fù)(zhōng)。未见君子,忧心忡(chōng)。亦见止,亦既觏(gòu)止,忧心则降(xiáng)¹⁰
译文:听那蝈蝈蠷蠷叫,看那蚱蜢蹦蹦跳。没有见到那君子,我心忧愁又焦躁。如果我已见着他,如果我已偎着他,我的心中愁全消。
注释:¹喓喓:虫鸣声。²草虫:一种能叫的蝗虫,蝈蝈儿。³趯趯:昆虫跳跃之状。⁴阜螽:即蚱蜢,一种蝗虫。⁵忡忡:犹冲冲,形容心绪不安。⁶亦:如,若。⁷既:已经。⁸止:之、他,一说语助词。⁹觏:遇见。¹⁰降:降下,引申为放心。
陟彼南山,言采其蕨。未见君子,忧心惙惙。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说。
(zhì)¹彼南山,言采其蕨(jué)²。未见君子,忧心惙(chuò)³。亦既见止,亦既觏止,忧心则说(yuè)
译文:登上高高南山头,采摘鲜嫩蕨菜叶。没有见到那君子,我心忧思真凄切。如果我已见着他,如果我已偎着他,我的心中多喜悦。
注释:¹陟:升;登。登山盖托以望君子。²蕨:野菜名,初生无叶时可食。³惙惙:忧,愁苦的样子。⁴说:通“悦”,高兴。
陟彼南山,言采其薇。未见君子,我心伤悲。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夷。
陟彼南山,言采其薇¹。未见君子,忧心伤悲。亦既见止,亦既觏止,忧心则夷²
译文:登上高高南山顶,采摘鲜嫩薇菜苗。没有见到那君子,我很悲伤真烦恼。如果我已见着他,如果我已偎着他,我的心中块垒消。
注释:¹薇:草本植物,又名巢菜,或野豌豆,似蕨,而味苦,山间之人食之,谓之迷蕨。²夷:平,此指心情平静。

  这是一首妻子思念丈夫的诗歌,和《周南·卷耳》一样,也有想象的意境。全诗三章,每章七句。第一章写思妇秋天怀人的情景,第二、三章分别叙写来年春天、夏天怀人的情景。全诗表现了跨度很长的相思苦。

  首章将思妇置于秋天的背景下,头两句以草虫鸣叫、阜螽相随蹦跳起兴,这是她耳闻目睹的,说是赋亦无不可。画面之内如此,画面之外可以猜想,她此时也许还感受到秋风的凉意,见到衰败的秋草,枯黄的树叶,大自然所呈露的无不是秋天的氛围。“悲哉秋之为气也”,秋景最易勾起离情别绪,怎奈得还有那秋虫和鸣相随的撩拨,诗人埋在心底的相思之情一下子被触动了,激起了心中无限的愁思:“未见君子,忧心忡忡。”此诗构思的巧妙,就在于以下并没有循着“忧心忡忡”写去,而是打破了常规,完全撇开离情别绪,诸如自己孤处的凄凉、强烈的思念,竟不着一字,而却改用拟想,假设所思者突然出现在自己面前将会是如何的情景。诗云,“亦既见之,亦既觏之,我心则降。”见,说的是会面;觏,《易》曰:“男女觏精,万物化生。”故郑笺谓“既觏”是已婚的意思,可见“觏”当指男女情事而言。降,下的意思,指精神得到安慰,一切愁苦不安皆已消失。古人质直,即使是女诗人也不作掩饰。这里以“既见”、“既觏”与“未见”相对照,情感变化鲜明,欢愉之情可掬。运用以虚衬实,较之直说如何如何痛苦,既新颖、具体,又情味更浓。方玉润说:“本说‘未见’,却想及既见情景,此透过一层法。”(《诗经原始》)所谓“透过一层法”,指的就是虚实相衬法。

  第二、三章虽是重叠,与第一章相比,不仅转换了时空,拓宽了内容,情感也有发展。登高才能望远,诗人“陟彼南山”,为的是瞻望“君子”。然而从山颠望去,所见最显眼的就是蕨和薇的嫩苗,诗人无聊之极,随手无心采着。采蕨、采薇暗示经秋冬而今已是来年的春夏之交,换句话说,诗人“未见君子”不觉又多了一年,其相思之情自然也是与时俱增,“惙惙”表明心情凝重,几至气促;“伤悲”更是悲痛无语,无以复加。与此相应的,则是与君子“见”、“觏”的渴求也更为迫切,她的整个精神依托、全部生活欲望、唯一欢乐所在,几乎全系于此:“我心则说(悦)”、“我心则夷”,多么大胆而率真的感情,感人至深。

  此诗虽是重章结构,押韵却有变化,首章一、二、四、七句用韵;而二、三章则是二、四、七用韵。另外王力《诗经韵读》认为各章第三句“子”与第五、六句“止”亦是韵脚。

参考资料:
1、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30-31

cǎochóng

míng xiānqín 

yāoyāocǎochóng zhōng wèijiànjūn yōuxīnchōngchōng jiànzhǐ gòuzhǐ xīnxiáng 
zhìnánshān yáncǎijué wèijiànjūn yōuxīnchuòchuò jiànzhǐ gòuzhǐ xīnyuè 
zhìnánshān yáncǎiwēi wèijiànjūn xīnshāngbēi jiànzhǐ gòuzhǐ xīn 
镇日无心扫黛眉,临行愁见理征衣。尊前只恐伤郎意,阁泪汪汪不敢垂。
镇日¹无心扫黛(dài)²,临行愁见理征衣。尊前只恐伤郎意,阁泪³汪汪不敢垂。
译文:整日没有心思去描眉梳妆打扮,我愁容满面地看着心上人打点行装。饯别的宴席上担心破坏了你的心情,双眼蓄满泪水不敢落下来。
注释:¹镇日:整日,成天。²扫黛眉:画眉,意即化妆。³阁泪:含着眼泪。
停宝马,捧瑶卮,相斟相劝忍分离?不如饮待奴先醉,图得不知郎去时。
停宝马,捧瑶卮(zhī)¹,相斟相劝忍分离?不如饮待奴先醉,图得不知郎去时。
译文:为君捧杯饯行,相斟相劝又怎么忍心分离呢?不如让我先喝醉了,只希望我醉得不知道你是何时离我而去的。
注释:¹瑶卮:玉制的酒器,用做酒器的美称。

  本词是一首送别词。写一位女子与爱人分别时的离情愁绪。起首一句,写女子在爱人离别之前无精打采的神情。她整天百无聊赖,连黛眉也不扫了,可见心情确实糟糕透了。古代有“女为悦已者容”之说。《诗经》中也有“自伯之东,首如琶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的诗句。这里的女主人公既有为爱人要出门远行,没有心情去化妆之意,也寓有今后没有爱人的欣赏,不必化妆之意。自己没有心情化妆也就罢了,她甚至一见爱人打点行装就产生了无限愁绪,可见两人之间依恋之情是多么深厚。这里的“愁见”一词的运用也恰到好处,与“愁看”是有意识、尚可接受的情形不同。“愁见”则有情绪突然触发,没有思想准备之意。同时也说明了她虽然知道爱人即将出发,但对于何时理征衣却还没来得及想过,这也表观了女子在离别突然到来之时的种种惊愕和惘然。“愁见”对应前句“无心”,意思上则深入一层。虽然分别在即,心存难舍和不忍,然而又唯恐对方伤心,便竭力控制自己的情绪,以至于饯别的宴席上,女子虽然难受得两眼是泪,却不敢让自已的泪泉涌流出来。“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唐杜牧《赠别》)可见别情之凄婉厚重。

  下阕写停下车马、把酒相别的情景。送别前“相斟相劝”,一语道破送别前女子心情的煎熬,表面的平静和内心隐伏的痛苦相对比。此处“相”是相互之意,说明二人情深意厚.有依依惜别的伤心之情。“忍分离”的“忍”字具有双重含义。一方面是“不忍”,即内心不忍分离;另一方面又是必须“忍”,即强忍住痛苦,以免对方过分感伤。结尾两句是女子深挚婉曲的内心独白,构思奇特,最为警策。前面写自己强忍着眼泪想宽解心上人,但感情的自控总有个限度,说不定到分手时还会伤心流泪,情难自已。与其见证分别场面的种种痛苦情状,倒不如索性醉倒梦乡,不见离别不见泪,或许对于双方求说更好些。这两句同把女主人公的款款深情抒写得深沉含蓄、感人肺腑。前面的伤感情意至此已全面爆发。在全篇蓄势已足的情况下,正话反说,使得所有酝酿已久的情绪得到激发。以此收尾,也给人以含思不尽之况味。

  全词语浅情深,深婉曲折,凄美灵动,诚为早期送别词中不可多得的佳作。

参考资料:
1、 刘石、清华大学《宋词鉴赏大辞典》编写组.宋词鉴赏大辞典:中华书局,2011:18

zhètiān ·zhènxīnsǎodàiméi

xiàsǒng sòngdài 

zhènxīnsǎodàiméi línxíngchóujiànzhēng zūnqiánzhǐkǒngshāngláng lèiwāngwānggǎnchuí 
tíngbǎo pěngyáozhī xiāngzhēnxiāngquànrěnfēn yǐndàixiānzuì zhīlángshí 
春风吹船著浯溪,扶藜上读《中兴碑》。
春风吹船著浯(wú)¹,扶藜(lí)²上读《中兴碑》。
译文:春风把我的船吹到了浯溪岸边,我拄着拐杖上山,细细地读着崖上刻的《中兴碑》。
注释:¹浯溪:在今湖南祁阳县西南五里。²藜:藜杖。
平生半世看墨本,摩挲石刻鬓成丝。
平生半世看墨《¹,摩(mó)(suō)²石刻鬓成丝。
译文:我一生中有半世都只见到这碑的拓本,今天终于能亲手抚摸着石刻,可怜我双鬓已雪白如丝。
注释:¹墨《:拓《。²摩挲:抚摸。
明皇不作苞桑计,颠倒四海由禄儿。
明皇不作苞桑计¹,颠倒四海由禄儿。
译文:唐明皇没有安定国家的深谋远虑,任由着安禄山,把天下搅得一塌糊涂,无法收拾。
注释:¹苞桑计:比喻牢靠的治国方略。苞桑:亦作“包桑”,根深蒂固的桑树。
九庙不守乘舆西,万官已作鸟择栖。
九庙¹不守乘舆(yú)西,万官已作鸟择栖(qī)²
译文:宗庙宫廷都沦陷敌手,明皇凄凉地逃往川西;百官们犹如乌鹊选择良木,纷纷投降伪朝,低声下气。
注释:¹九庙:指太庙,古天子庙九室。此代指京城。²乌择栖:指朝臣们另找靠山。
抚军监国太子事,何乃趣取大物为?
抚军监国太子事,何乃趣¹取大物²为?
译文:统率军队,守护国家,这是太子的本分,肃宗匆匆地登上皇帝的宝座,难道不显得过分心急?
注释:¹趣:急忙。²大物:国家。
事有至难天幸耳,上皇蹰蹐还京师。
事有至难天幸耳,上皇蹰(jú)(jí)¹还京师。
译文:平定祸乱本来是很困难的事,能够取得胜利,真是徼天之幸,太上皇终于能跼蹐不安地返回了京师。
注释:¹跼蹐:无法舒展的样子。此指玄宗回国都后,受肃宗所制,无法舒展。
内间张后色可否?外间李父颐指挥。
内间张后¹色可否?外间李父²(yí)指挥。
译文:从此后他失去了自由,在宫中要看张后的脸色行事,在宫外又要听从李辅国的颐指气使。
注释:¹张后:肃宗皇后张良娣,与李辅国勾结,干预朝政,牵制玄宗。后被废。²李父:李辅国。颐指挥:用脸部表情来示意指挥。
南内凄凉几苟活,高将军去事尤危。
南内¹凄凉几苟活,高将军去事尤危。
译文:他在南内偷安苟活,高力士去后,事势便更加危急。
注释:¹南内:玄宗自蜀回,住南内兴庆宫,后迁西内软禁。高将军:高力士。
臣结春秋二三策,臣甫杜鹃再拜诗。
臣结¹春秋二三策,臣甫杜鹃再拜诗。
译文:臣子元结在舂陵上书献策,臣子杜甫在四川,见到杜鹃再次下拜和泪作诗。
注释:¹臣结:指元结。元结曾任道州刺史,多次上表言事,并作有《舂陵行》诗,反映民间疾苦。臣甫:杜甫。
安知忠臣痛至骨,世上但赏琼琚词。
安知忠臣痛至骨,世上但赏琼琚¹词。
译文:可怜世人有谁知道忠臣刻骨的悲痛,只是争相欣赏诗文中优美的文词。
注释:¹琼琚:华美的佩玉。此指文辞华丽。
同来野僧六七辈,亦有文士相追随。
同来野僧六七辈,亦有文士相追随¹
译文:一起看碑的有六七个和尚,还有几位文士相随。
注释:¹“同来”二句:据《山谷先生年谱》,这次同游的有进士陶豫、李格,僧伯新、道遵等人。
断崖苍藓对立久,冻雨为洗前朝悲。
断崖苍藓对立久,冻雨¹为洗前朝悲。
译文:我站在断崖边青苔上,一阵暴雨打来,仿佛要洗去前朝无尽的悲思。
注释:¹冻雨:暴雨。

  黄庭坚七古,起首一般采取两种手法,一是突兀而起,高屋建瓴,倾泻而下;一是平平而起,语迟意缓,遒劲老苍。这首诗的起首,用的是后一种手法。诗用叙事语气展开,很自然地入题,说自己来到了浯溪,拄着拐杖上山,细读《中兴碑》,想到生平见过许多此碑的拓《,今天真正见到原碑,却已年龄老了。这四句是开端,也是第一段,看上去很平淡,细细琢磨,却有很深的意味。前两句写见碑,是直写;后两句写见碑的感慨,用旁衬。因了平生看见碑的许多墨《,对碑的内容必然很熟悉,对原碑定然很向往,极欲一见;今天见到了,一定很高兴;然而诗说自己已经苍老,到现在才见到原碑,流露出恨见太晚的感慨。

  黄庭坚是著名的书法家,对《中兴颂》素有研究,且上文已明陈“半世看墨《”,于是下文不再具体写碑,不说碑文经风沥雨所留下的沧桑痕迹,也不评颜真卿字体如何苍劲有力,却一连用十六句,倾吐由碑文内容而引起的怀古之思与感慨。《中兴碑》是记平定安史之乱,唐肃宗收拾残局,使唐中兴事,所以诗以唐明皇为中心。前四句写安史之乱的缘起是由于明皇失政,宠用安禄山,终于酿成国变,自己逃入西蜀,大臣们纷纷投靠新主。次四句写唐肃宗恢复事,说他匆忙即位,徼天之幸,得以战胜,明皇成了太上皇,局促不安地回到京城。又次四句,写唐明皇在南内苟活,内被张后欺负,外受李辅国颐指,日子十分难过,自高力士被赶走后,处境更加困难。末四句,写臣子元结、杜甫等忠君报国,但世人都不理解,只欣赏他们优美的文辞。这十六句,是《诗的主体,写尽了玄宗、肃宗二朝的史事。从所举史实及所作评论来看,黄庭坚既对唐明皇荒淫失国表示批判,又对他晚年的不幸遭遇表示同情。对唐肃宗,黄庭坚以“何乃趣取大物为”一句作诛心之论,说他急于登上皇帝的宝座,逾越了《分;又举元结文及杜甫诗来说明当时社会并不安定,人民仍然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肃宗也不是个好皇帝。言下之意,对“中兴”二字持否定态度。黄庭坚对肃宗的看法,在当时及后世都引起过争论,元刘壎《隐居通议》称赞这论点说得好,全诗“精深有议论,严整有格律”。宋范成大《骖鸾录》批评说诗“不复问歌颂中兴,但以诋骂肃宗为谈柄”,使后来不少人跟着他走入歧途。陈衍《宋诗精华录》也认为诗“议论未是”。

  “同来野僧六七辈”至末四句是一段,也是诗的煞尾。这段犹如古代游记笔法,在最后交代同游人,在风格上与首段遥相呼应。诗收得很平稳,说自己与同行人一起看碑,在断崖前经受着风雨的袭击,思念着唐朝这一段不堪回首的悲凉故事。“前朝悲”三字,总结了前面一大段怀古的内容。当时,宋徽宗重用蔡京等奸臣,民间怨声载道,国家日益混乱,金人在北方又虎视眈眈。诗人敏锐地感受到,宋徽宗正在步唐明皇的后尘,这前朝悲很可能就会演变成今朝悲。所以诗的末段看似写景叙事,却使人感受到诗中笼罩着一股悲凉之气。

  这首诗是黄庭坚晚年的作品,诗人这时驾驭语言的艺术已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全诗洗尽铅华,归于自然,结构严谨,章法井然,叙事与议论相结合,概括了安史之乱前后的史实。

参考资料:
1、 缪钺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12(2012.7重印:第576-579页

shūbēihòu

huángtíngjiān sòngdài 

chūnfēngchuīchuánzhuó shàng zhōngxīngbēi  
píngshēngbànshìkànběn suōshíbìnchéng 
mínghuángzuòbāosāng diāndǎohǎiyóuér 
jiǔmiàoshǒuchéng西 wànguānzuòniǎo 
jūnjiānguótàishì nǎiwéi 
shìyǒuzhìnántiānxìngěr shànghuángchúhuánjīngshī 
nèijiānzhānghòufǒu wàijiānzhǐhuī 
nánnèiliánggǒuhuó gāojiāngjūnshìyóuwēi 
chénjiéchūnqiūèrsān chénjuānzàibàishī 
ānzhīzhōngchéntòngzhì shìshàngdànshǎngqióng 
tóngláisēngliùbèi yǒuwénshìxiāngzhuīsuí 
duàncāngxiǎnduìjiǔ dòngwéiqiáncháobēi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