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山有鸱,不洁其翼。
北山有鸱(chī)¹,不洁²³
译文:北山有只鹞鹰,污垢两翼泥满身。
注释:刘伯宗:作者旧友,曾受作者恩惠,后来做到州刺史,地位超过作者,却对作者傲慢无礼。¹鸱:俗称鹞鹰,猫头鹰一类的鸟。诗中喻作刘伯宗。²洁:在这里当动词用,意思是“使……洁净”。³其:代词,它的,指鸱。⁴翼:翅膀。
飞不正向,寝不定息。
飞不正¹²,寝³不定
译文:飞不准确方向,栖息的地方也不安定。
注释:¹正:准确。²向:方向。³寝:睡觉。⁴定:安定,稳定。⁵息:处所,地方。
饥则木揽,饱则泥伏。
¹²木揽³,饱则泥伏
译文:饿了就登树捉食幼鸟,饱了就伏于泥上休息。
注释:¹饥:饥饿。²则:连词,那么,就。³木览:登树木捉食幼鸟。览,通“揽”,抓取的意思。⁴泥伏:伏于泥上休息。
饕餮贪污,臭腐是食。
(tāo)(tiè)¹贪污,臭腐²是食³
译文:贪食得像饕餮,吃的食物是腐臭的肉。
注释:¹饕餮:中国古代传说中贪吃凶猛的凶兽,饕为贪财,餮为贪食。比喻凶恶贪婪的人。²臭腐:腐臭的肉。³食:食物。
填肠满嗉,嗜欲无极。
填肠满嗉(sù)¹,嗜²欲无极³
译文:填满肠胃,特殊的爱好就像无底坑深。
注释:¹嗉:鸟类喉咙下装食物的地方。²嗜:特殊的爱好。³极:极点,尽头。
长鸣呼凤,谓凤无德。
长鸣¹²凤,谓³凤无德
译文:它长声嘶叫呼唤凤凰,说凤凰没有德行。
注释:¹鸣:鸱的叫声。²呼:呼唤。³谓:说。⁴德:道德,品行。“长鸣”二句:典出《论语·微子》:“凤兮凤兮,何德之衰。”
凤之所趋,与子异域。
¹之所趋²,与子³异域
译文:凤凰的旨趣行为,和你完全泾渭分明。
注释:¹凤:凤凰鸟,古代传说中的鸟王。²趋:趋向,奔赴。³子:你,指鸱。⁴异域:不同的地方。
永从此诀,各自努力。
永从此诀¹,各自努力。
译文:从此永别吧,各自努力,好自为之。
注释:¹诀:同“决”,决裂。

  《与刘伯宗绝交诗》是东汉诗人朱穆创作的一首四言诗,该诗是《与刘伯宗绝交书》的附诗,该诗名为咏物,实则赋人,以鸱比喻刘伯宗,以凤自比,表达了对贪婪丑恶的势利小人的憎恶,同时也借该诗对当时刻薄无情的社会风气予以尖刻的嘲讽。全诗比喻精当,刻画形象,语言质朴。该诗共十六句,可分前后两个部分。

  前十二句是第一部分,以绝大篇幅,铺陈排比,刻画鸱鸟的丑恶形象。首先从外表描写它的污浊。接下来四句从行止食宿等方面描写鸱鸟的丑态。“饕餮”四句,又从内在本性描写鸱鸟嗜欲无穷的贪婪相。“长鸣”两句又从鸱鸟对凤的恶意中伤来描写它的卑劣行径。如此寥寥数语便把鸱的丑恶贪婪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鸱的恶劣行径,都是隐射刘伯宗的“不洁其翼”,是说他行为卑鄙;“飞不正向,寝不定息”是说他背离社会公德,不为母守制;“饥则木揽”下六句,是揭露刘伯宗在官任上的贪得无厌。“长鸣呼凤,谓凤无德”,是说像刘伯宗这样的卑劣小人,还大言不惭地指摘中伤正直的人。

  最后四句是第二部分,旗帜鲜明地提出绝交,以凤自比,坦荡、高洁、超尘拔俗,与鸱相比,判若云泥,自然而然地为两相“永诀”营造了合理的氛围和理由,显示了作者绝对不与刘宗伯同流台污的高尚情操,表示了绝交的决心和态度。鸱,在读者心目中本来就是面貌可僧的东西,经过诗人淋漓尽致的刻画,愤怒鄙夷的斥责,便不能不对它——鸱鹗和他——刘伯宗义愤填膺,同仇敌忾,真所谓“是可忍也孰不可忍”。所以,诗人最后宣布凤不与鸱同趋,从此绝交,各奔前程,便也成为读者的意愿。

  全诗最突出的特点是用比,以凶恶贪婪的鸱来比刘伯宗,以志向高洁的凤鸟来自况,两相对比,其义甚明。其次是感情充沛,态度明朗、坚决,全诗一气呵成,作者愤激之情,跃然纸上。再次,该诗语言精练,比如连用四个动词来描写鸱在飞、宿,饥、饱四种情况下的状态,形象鲜明、生动,其寓意也由此揭示无遗了。

  该诗在创作上继承了《诗经》、《楚辞》常用的比喻手法,但没有它们的委婉、含蓄,它显示了汉乐府的朴质,在比喻中直抒胸臆,能很快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用不着去猜谜,就一样能感染人,给人以艺术的享受,这种在直率中蕴含丰富的感情,正是汉乐府的突出风格。

  该诗是中国早期的一首寓言诗,由于选择的形象对比鲜明,比喻得当,贴切自然,创造了成功的艺术效果。诗作语言平实显露,明白自然。

参考资料:
1、 赵沛霖著.《历代诗文名著新选 八代三朝诗新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7.07:第21页
2、 张国动编.《中国历代讽刺诗选注》:文化艺术出版社,2012.01:第13-14页
3、 贺新辉主编.《古诗鉴赏辞典 上》:中国妇女出版社,2004.08:第205页
4、 萧涤非等著.《汉魏晋南北朝隋诗鉴赏词典》: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03:第67页
5、 吕晴飞等主编.《汉魏六朝诗歌鉴赏辞典》:中国和平出版社,1999.10:第31-32页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北山有只鹞鹰,污垢两翼泥满身。

飞不准确方向,栖息的地方也不安定。

饿了就登树捉食幼鸟,饱了就伏于泥上休息。

贪食得像饕餮,吃的食物是腐臭的肉。

填满肠胃,特殊的爱好就像无底坑深。

它长声嘶叫呼唤凤凰,说凤凰没有德行。

凤凰的旨趣行为,和你完全泾渭分明。

从此永别吧,各自努力,好自为之。

注释

刘伯宗:作者旧友,曾受作者恩惠,后来做到州刺史,地位超过作者,却对作者傲慢无礼。

鸱:俗称鹞鹰,猫头鹰一类的鸟。诗中喻作刘伯宗。

洁:在这里当动词用,意思是“使……洁净”。

其:代词,它的,指鸱。

翼:翅膀。

正:准确。

向:方向。

寝:睡觉。

定:安定,稳定。

息:处所,地方。

饥:饥饿。

则:连词,那么,就。

木览:登树木捉食幼鸟。览,通“揽”,抓取的意思。

泥伏:伏于泥上休息。

饕餮:中国古代传说中贪吃凶猛的凶兽,饕为贪财,餮为贪食。比喻凶恶贪婪的人。

臭腐:腐臭的肉。

食:食物。

嗉:鸟类喉咙下装食物的地方。

嗜:特殊的爱好。

极:极点,尽头。

鸣:鸱的叫声。

呼:呼唤。

谓:说。

德:道德,品行。“长鸣”二句:典出《论语·微子》:“凤兮凤兮,何德之衰。”

凤:凤凰鸟,古代传说中的鸟王。

趋:趋向,奔赴。

子:你,指鸱。

异域:不同的地方。

诀:同“决”,决裂。

参考资料:
1、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780-783
创作背景

  据《后汉书·朱晖传》,刘伯宗是个势利小人,且在母丧期间不守孝道。作者品性正直敦厚,在丰县令期间,刘曾巴结讨好作者,为作者手下小吏,屡受关照。而当刘得势成为作者的上级时,却怠慢作者。作者气愤之极,遂作书于刘伯宗,并附该诗,与刘伯宗绝交。

参考资料:
1、 张国动编.《中国历代讽刺诗选注》:文化艺术出版社,2012.01:第13-14页
2、 《先秦两汉诗观止》编委会编.《中华传统文化观止丛书 先秦两汉诗观止》:学林出版社,2015.08:第99页
赏析

  《与刘伯宗绝交诗》是东汉诗人朱穆创作的一首四言诗,该诗是《与刘伯宗绝交书》的附诗,该诗名为咏物,实则赋人,以鸱比喻刘伯宗,以凤自比,表达了对贪婪丑恶的势利小人的憎恶,同时也借该诗对当时刻薄无情的社会风气予以尖刻的嘲讽。全诗比喻精当,刻画形象,语言质朴。该诗共十六句,可分前后两个部分。

  前十二句是第一部分,以绝大篇幅,铺陈排比,刻画鸱鸟的丑恶形象。首先从外表描写它的污浊。接下来四句从行止食宿等方面描写鸱鸟的丑态。“饕餮”四句,又从内在本性描写鸱鸟嗜欲无穷的贪婪相。“长鸣”两句又从鸱鸟对凤的恶意中伤来描写它的卑劣行径。如此寥寥数语便把鸱的丑恶贪婪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鸱的恶劣行径,都是隐射刘伯宗的“不洁其翼”,是说他行为卑鄙;“飞不正向,寝不定息”是说他背离社会公德,不为母守制;“饥则木揽”下六句,是揭露刘伯宗在官任上的贪得无厌。“长鸣呼凤,谓凤无德”,是说像刘伯宗这样的卑劣小人,还大言不惭地指摘中伤正直的人。

  最后四句是第二部分,旗帜鲜明地提出绝交,以凤自比,坦荡、高洁、超尘拔俗,与鸱相比,判若云泥,自然而然地为两相“永诀”营造了合理的氛围和理由,显示了作者绝对不与刘宗伯同流台污的高尚情操,表示了绝交的决心和态度。鸱,在读者心目中本来就是面貌可僧的东西,经过诗人淋漓尽致的刻画,愤怒鄙夷的斥责,便不能不对它——鸱鹗和他——刘伯宗义愤填膺,同仇敌忾,真所谓“是可忍也孰不可忍”。所以,诗人最后宣布凤不与鸱同趋,从此绝交,各奔前程,便也成为读者的意愿。

  全诗最突出的特点是用比,以凶恶贪婪的鸱来比刘伯宗,以志向高洁的凤鸟来自况,两相对比,其义甚明。其次是感情充沛,态度明朗、坚决,全诗一气呵成,作者愤激之情,跃然纸上。再次,该诗语言精练,比如连用四个动词来描写鸱在飞、宿,饥、饱四种情况下的状态,形象鲜明、生动,其寓意也由此揭示无遗了。

  该诗在创作上继承了《诗经》、《楚辞》常用的比喻手法,但没有它们的委婉、含蓄,它显示了汉乐府的朴质,在比喻中直抒胸臆,能很快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用不着去猜谜,就一样能感染人,给人以艺术的享受,这种在直率中蕴含丰富的感情,正是汉乐府的突出风格。

  该诗是中国早期的一首寓言诗,由于选择的形象对比鲜明,比喻得当,贴切自然,创造了成功的艺术效果。诗作语言平实显露,明白自然。

参考资料:
1、 赵沛霖著.《历代诗文名著新选 八代三朝诗新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7.07:第21页
2、 张国动编.《中国历代讽刺诗选注》:文化艺术出版社,2012.01:第13-14页
3、 贺新辉主编.《古诗鉴赏辞典 上》:中国妇女出版社,2004.08:第205页
4、 萧涤非等著.《汉魏晋南北朝隋诗鉴赏词典》: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03:第67页
5、 吕晴飞等主编.《汉魏六朝诗歌鉴赏辞典》:中国和平出版社,1999.10:第31-32页
朱穆

朱穆

朱穆(100~163)字公叔,一字文元,东汉南阳郡宛(今河南南阳市)人,丞相朱晖之孙。初举孝廉。顺帝末,大将军梁冀使典兵事。桓帝时任侍御史。感时俗浇薄,作《崇厚论》、《绝交论》。永兴初,出任冀州刺史,镇压起事灾民。后触犯宦官,罚作刑徒,因千人上书为之鸣不平,赦归。居乡数年,复拜尚书。上书请除宦官未成,忧愤死。 ▶ 1篇诗文

猜您喜欢
生死悠悠尔,一气聚散之。
生死悠悠¹尔,一气²聚散之。
译文:生死之间不悠远,全凭一气聚或散。
注释:¹悠悠:即长久、遥远,还有悠闲之意。这里形容人的生死永别,表现了作者的自然主义生死观。²气:元气,指人体的本原。
偶来纷喜怒,奄忽已复辞。
¹来纷喜怒,奄忽²已复辞³
译文:偶然也有喜和怒,转眼匆匆离人间。
注释:¹偶:偶尔或偶然。²奄忽:指时间非常快速。³辞:指辞世,即死亡。
为役孰贱辱?为贵非神奇。
为役来¹贱辱?为贵非神奇。
译文:为奴谁说天生贱?富贵并非神差遣。
注释:¹来:谁。
一朝纩息定,枯朽无妍蚩。
一朝纩(kuàng)¹定,枯朽无妍(yán)(chī)²
译文:一朝气短呼吸停,枯尸朽骨美丑莫辨。
注释:¹纩息:就是用绵丝置于垂死者的鼻孔边,测试其是否绝气。纩:指绵絮。²妍媸:相貌美丽与相貌丑陋。
生平勤皂枥,锉秣不告疲。
生平勤皂枥(lì)¹,锉(cuò)(mò)²不告疲。
译文:终生勤劳来养马,铡草喂食无空闲。
注释:¹皂枥:皂是指差役,枥指马槽。²锉秣:为牲口铡草料。
既死给槥椟,葬之东山基。
既死给槥(huì)(dú)¹,葬之东山基。
译文:死后仅得小棺材,葬在城东的山下边。
注释:¹槥椟:即像匣子一样小的薄皮棺材。槥:粗陋的小棺材。椟:匣子。
奈何值崩湍,荡析临路垂。
奈何值崩湍¹,荡析临路垂²
译文:无奈降雨山崩塌,坟墓冲垮路人怜。
注释:¹崩湍:就是能冲垮山坡的激流。崩:指山倒塌。湍:指激流。²荡析临路垂:指坟墓被冲垮后,尸骨暴露在路旁。
髐然暴百骸,散乱不复支。
(xiāo)¹暴百骸,散乱不复支。
译文:白骨森森全暴露,骨架散乱收拾难。
注释:¹髐然:白骨森森的样子。髐:指骷髅。
从者幸告余,眷之涓然悲。
从者幸告余,眷(juàn)¹之涓²然悲。
译文:幸亏随从来相告,亲睹惨景我泪涟涟。
注释:¹眷:回头看。²涓:细小的水流,这里指作者的眼泪。
猫虎获迎祭,犬马有盖帷。
猫虎获迎祭¹,犬马有盖帷。
译文:古人的猫虎受祭拜,狗死马葬盖帷幔。
注释:¹猫虎获迎祭:据《礼记》记载:“古之君子,使之必报。迎猫,为其食田鼠也;迎虎,为其食田豕也;迎而祭之也。”
伫立唁尔魂,岂复识此为?
伫立唁(yàn)¹尔魂,岂复识此为?
译文:默立吊唁你孤魂,谁能再知我所干?
注释:¹唁:意为吊丧,安慰死者在天之灵。
畚锸载埋瘗,沟渎护其危。
(běn)¹(chá)²载埋瘗(yì)³,沟渎护其危。
译文:竹筐装载铲土埋,开沟护坡把水防。
注释:¹畚:古代用蒲草编织的盛土工具,后改为竹编。²锸:即铁锹。³瘗:埋葬,此处作名词用,指埋葬品。
我心得所安,不谓尔有知。
我心得所安,不谓尔有知。
译文:只求我的良心安,不为你感恩在九泉。
掩骼著春令,兹焉值其时。
掩骼¹著春令²,兹焉值其时。
译文:孟春时节重埋骨,永州地方风俗传。
注释:¹掩骼:“掩骼埋胔”。²著春令:意为正值孟春之月的时候,合乎习俗。春令:即孟春之月。
及物非吾事,聊且顾尔私。
及物¹非吾事²,聊且顾尔私。
译文:福泽万民非我辈,略报你劳苦在生前。
注释:¹及物:指对天下人民的关爱。²非吾事:一作“非吾辈”,意为像诗人这样无职无权的人是做不到的。

  这首诗记录了掩埋役夫张进骸骨的始末,简要地勾画了役夫张进生前的坦直性格和勤劳品格,表白了诗人掩埋张进骸骨的动机与情感。诗的语言朴实亲切,似乎是在跟活着的张进叙谈家常。但是,在这种质朴亲切的叙谈中,却跳跃着诗人对劳动大众充满关怀和同情、对自己遭受排挤而治国济世之志不可伸的愤世不平的一颗心。正如诗中所说,他写此诗的动机,既不是因为做了一件极小的善事而宣传自己的善行,也不是为了让张进在九泉之下感恩戴德,图个什么好的因果报应,而是为了“我心得所安”和“顾尔私”。

  诚然,对于诗人这样一位具有知识良心和政治良心的官员来说,顾全私人交情和力所能及地为仆役人员办点好事,这是他做官做人的基本道德要求。但这并非诗人写作此诗的真正意图,其真正意图是为了表达他“及物”的远大志向。一方面,他认为“为役孰贱辱?为贵非神奇”,人生本来就没有贵贱之分。所以,以“捕蛇者”为代表的社会劳动大众和以张进为典型的生前死后无人扶助与殓葬的穷困孤寡者,他们理应受到社会的平等相待和扶助,让他们生有所养,死有所安。但另一方面,当时官府税赋沉重,人民不得聊生,十室九亡。如“捕蛇者”一家三代死于毒蛇之口数人,仍宁可续其捕蛇之役而不愿复其税赋。另外,当时官府的办事作风,如《黄溪祈雨》诗记载,则以敬鬼神为事,虚耗官银不办实事,人民得不到实际的好处。对此,诗人身在官场,却无实职实权去改变现状,还不得不经常陪同当权官员去干些违心之事。因此,他实在按捺不住愤懑之情而借孔子之言,表明自己是在“笃行”,倡“亲民”之说。

  听其言,观其行,然后知其志。因此,在这首诗中,诗人虽然只是轻描淡写地说“及物非吾辈,聊且顾尔私”,而其真正的写作动机则是为了表达他的“及物”(治国平天下)的愿望。诗人“及物”的愿望跟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所表达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齐欢颜”的愿望完全是一致的。所不同的只是在表达方式上,柳子比较含蓄,杜甫比较激扬。所以,读柳子诗文,只要能够细心体会,时时处处都能深刻地感受到他那颗爱民报国的火热之心的律动。

蜀道如天夜雨淫,乱铃声里倍沾襟。
(shǔ)¹如天夜雨淫²,乱铃声里倍沾襟(jīn)³
译文:到蜀地的道路比上青天还难,何况是在夜间,又不断地下起了雨呢!值此时刻。唐玄宗想起了杨贵妃,眼泪就伴着铃声不断地流下来了。
注释:¹蜀道:通往四川的道路。²淫:多。³沾襟:指唐玄宗十分悲痛,眼泪把衣襟都打湿了。
当时更有军中死,自是君王不动心。
当时更有军中死,自是君王不动心。
译文:那时军中死去的并非贵妃一人,死了那么多人,君王却丝毫也没有怜惜他们,更没有为他们而难受过。

  这是用绝句形式写的读后感兼咏史诗。这类诗最重的是要有创见,富有新意。

  不少唐人以杨玉环之死写过诗,白居易的《长恨歌》最为著名,白乐天写这首诗时并不乐天,题目中的“恨”字足可说明一切。李商隐的《马嵬》也很有名,批判的矛头直指李隆基,“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讽刺挖苦的味道相当明显。郑畋《马嵬坡》中“景阳宫井又何人”,以陈后主和张丽华比李隆基和杨玉环,隐含讥刺。还有杜甫的“中自诛褒妲”,刘禹锡的“天子舍妖姬”等,含有女人是祸水的错误观念。李靓的这首绝句立意不但新,而且高,可以说超过了前人。

  诗的前两句是对《长恨歌》中所述的事加以概括,抽取其中的一个片断:在“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艰难行程中,“霪雨霏霏,连月不开”,李隆基“夜雨闻铃断肠声”,写成《雨霖铃曲》以寄恨。这就为后面的议论定下了基调——在“渔阳鼙鼓动地来”时,唐军节节败退,安禄山“径截辎重,横攻士卒”,官军则“都尉新降,将军覆没。尸填巨港之岸,血满长城之窟。”这一切李隆基想过了吗?

  后两句议论警策,有春秋笔法。诗人同情的不是“宛转娥眉马前死”,一妃之死,何足道哉,何必为之鸣不平呢?那“尸骸遍野”,“骨暴沙砾”的阵亡将士们,“精魂何依”?那个昏君李隆基却根本没有想到,即使想到,也是一点都不会动心,因为他唯一感到痛心并为之“倍沾襟”的是“三千宠爱在一身”的杨妃。连六军生死,国家兴亡都不过问,只念念不忘“回眸一笑百媚生”的亡妃,如此帝王,何许人也,还用诗人多说吗?全诗到此嘎然而止,“含有余不尽之意”在于言外。

chánghèn

gòu sòngdài 

shǔdàotiānyín luànlíngshēngbèizhānjīn 
dāngshígèngyǒujūnzhóng shìjūnwángdòngxīn 
洛阳吹别风,龙门起断烟。
洛阳吹别风,龙门¹起断烟。
译文:洛阳吹起那离别的风,龙门的烟霭似将你我间密切的来往断隔。
注释:皇甫湜:字持正。睦州人。元和元年进士,历陆浑县尉、工部郎中、东都判官之职。与韩愈友。¹龙门:在洛阳南,属绛州。《吕氏春秋》载,禹凿龙门,河始南流。
冬树束生涩,晚紫凝华天。
冬树束生涩(sè),晚紫¹凝华天。
译文:冬天的枯枝,在朔风中瑟瑟颤动;晚烟凝映云天,呈现紫色。
注释:¹晚紫:紫色晚烟也。
单身野霜上,疲马飞蓬间。
单身树霜上,疲马飞蓬间。
译文:你独自骑着马行走在寒霜枯草间。
凭轩一双泪,奉坠绿衣前。
凭轩一双泪,奉坠(zhuì)绿衣¹前。
译文:我倚靠着栏杆,满目清然,能否凭借着风,把我两行热泪奉送到你的面前。
注释:¹绿衣:唐代官制,七品以上着绿服。时皇甫湜为侍御史。
有駜有駜,駜彼乘黄。夙夜在公,在公明明。振振鹭,鹭于下。鼓咽咽,醉言舞。于胥乐兮!
有駜(bì)¹有駜,駜彼乘(shèng)²。夙(sù)夜在公³,在公明明。振振(lù),鹭于下。鼓咽咽,醉言舞。于(xū)(xū)乐兮
译文:马儿骏健又强壮,拉车四匹马毛黄。早晚都在官府里,在那办事多繁忙。白鹭一群向上翥,渐收羽翼身下俯。鼓声咚咚响不停,趁着醉意都起舞。一起乐啊心神舒!
注释:¹駜:马肥壮貌。²乘黄:四匹黄马。古者一车四马曰乘。³夙夜在公:从早到晚,勤于公务。⁴公:官府。⁵明明:通“勉勉”,努力貌。⁶振振:鸟群飞貌。⁷鹭:鹭鸶,古人用其羽毛作舞具。朱熹《诗集传》:“振振,群飞貌。鹭,鹭羽,舞者所持,或坐或伏,如鹭之下也。”⁸咽咽:不停的鼓声。⁹于胥乐兮:言一起欢乐。于:通“吁”,感叹词。胥:相。
有駜有駜,駜彼乘牡。夙夜在公,在公饮酒。振振鹭,鹭于飞。鼓咽咽,醉言归。于胥乐兮!
有駜有駜,駜彼乘牡¹。夙夜在公,在公饮酒。振振鹭,鹭于飞。鼓咽咽,醉言归。于胥乐兮!
译文:马儿骏健又强壮,拉车四匹是公马。早晚都在官府里,在那饮酒喜交加。白鹭一群向上飞,渐展翅膀任来回。鼓声咚咚响不停,趁着醉兴把家归。乐在一起真快慰!
注释:¹乘牡:驾在车中的四匹公马。
有駜有駜,駜彼乘駽。夙夜在公,在公载燕。自今以始,岁其有。君子有穀,诒孙子。于胥乐兮!
有駜有駜,駜彼乘駽(xuān)¹。夙夜在公,在公载²³。自今以始,岁其有。君子有穀(gǔ),诒(yí)孙子。于胥乐兮!
译文:强壮高大令人赞,拉车四匹铁骢健。早晚都在官府里,在官府里设酒宴。从今开始享太平,年年都有好收成。君子有福又有禄,福泽世代留子孙。乐在一起真高兴!
注释:¹駽:青骊马,又名铁骢。²载:则。³燕:通“宴”。⁴榖:福禄,一说“善”。⁵诒:遗留,留给。⁶孙子:子孙。

  此诗叙写鲁僖公君臣在祈年以后的宴饮活动。诗一开始便写马,马极肥壮,都为黄色,其“乘”字指出了这些是驾车的马。周代的礼制非常严格,不同的身份地位在礼器的使用方面也有差别。身份本是抽象的名称,它们由具体的物质享受来体现,在出行时,最引人注目的当然是车驾了。此诗接着转向庙堂,“夙夜在公”的“公”,当作官府讲,与“退食自公”的“公”同。不过,这里的官府不同一般的官府,而是僖公祭祀祈年之处,亦即《鲁颂·泮水》和《鲁颂·閟宫》诗中的“泮宫”和“閟宫”。祈年为郊祭,在国都以外,故首二句反覆咏马。然后才写到乘车马的人,从早到晚忙忙碌碌,揭开诗歌的主要部分,即宴饮部分。在宴会上,舞伎手持鹭羽,扇动羽毛,如鹭鸟一样,有时群飞而起,有时翩然下落,给宴会制造气氛。与宴的人们在饮酒观舞,不绝的鼓声震撼着他们的内心,优美翻飞的舞姿调动他们的情绪,酒酣耳热,他们不禁也手舞足蹈起来。忘记了平日的礼数、戒备、拘谨,都在舞蹈,摅发各自内心的快乐,相互感染,没有语言,但一举一动都在和对方进行心灵深处的交流。这时,诗人也为眼前的情景所感动,而发出由衷的希望:“于胥乐兮!”(“呵,大伙一起快乐呀!”)

  第二章的形式和首章基本一致,只是个别字有所变化,一是描写得更具体细致,指出马为牡马,大伙在官府中所忙碌的是饮酒跳舞;二是写出时间变化,“鹭于飞”是舞者持鹭羽散去,舞宴结束,故而饮宴者也带着醉意而返回。

  第三章揭出郊祀之事。駽为青骊,与前言乘黄不同,疑为鲁公所乘,以乘駽推出鲁公,显出其与群臣不同。群臣的欢乐是君主所赐,故曰:“在公载燕。”饮宴不是一种孤立行为,既是欢娱群臣,更是祭祀,朱熹说:“凡庙之制,前庙以奉神,后寝以藏衣冠,祭于庙而燕于寝,故于此将燕,而祭时之乐,皆入奏于寝也。且于祭既受禄矣,故以燕为将受后禄而绥之也。”正指出这种联系。下面四句是诗人的祈祷,希望从今以后,有好的收成,并把这福泽传之子孙。榖,兼含福善之意,诗人不仅希望鲁君把收获的粮食传给后代,更希望鲁国福泽绵长,享祚长久。《史记·鲁周公世家》载“成王乃命鲁得郊,祭文王”,郊祭对于鲁国显示出在诸侯中的崇高地位,故诗人极力赞扬,每章以“于胥乐兮”为结束。

参考资料:
1、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702-704

yǒu

míng xiānqín 

yǒuyǒu shènghuáng zàigōng zàigōngmíngmíng zhēnzhēn xià yuānyuān zuìyán  

yǒuyǒu shèng zàigōng zàigōngyǐnjiǔ zhēnzhēn fēi yuānyuān zuìyánguī  

yǒuyǒu shèngxuān zàigōng zàigōngzàiyàn jīnshǐ suìyǒu jūnyǒu sūn  

无才不敢累明时,思向东溪守故篱。
无才不敢累明时¹,思向东溪守故篱(lí)²
译文:没有才能不能辜负圣明时代,思念回东溪守着竹篱故居。
注释:¹明时:指政治清明的时代。²故篱:故乡。
岂厌尚平婚嫁早,却嫌陶令去官迟。
岂厌尚平¹婚嫁早,却嫌陶(táo)²去官迟。
译文:不厌弃尚平尽早了却儿女婚嫁,却嫌恨陶潜辞官归隐年岁已迟。
注释:¹尚平:即尚长(尚子平)。一作“向平”。²陶令:即陶潜(陶渊明),曾任彭泽令,故称。
草间蛩响临秋急,山里蝉声薄暮悲。
草间蛩(qióng)¹临秋急,山里蝉声薄暮²悲。
译文:逢临秋季草堂边蟋蟀叫得更急,时近黄昏深山里蝉鸣徒增悲意。
注释:¹蛩响:犹蛩声。蛩:蟋蟀。²薄暮:傍晚,太阳快落山的时候。
寂寞柴门人不到,空林独与白云期。
寂寞柴门¹人不到,空林²独与白云期³
译文:柴门前寂寞冷清车马不到,空林中我独自与白云相依。
注释:¹柴门:用柴木做的门。言其简陋。²空林:渺无人迹的树林。³期:约,约定。

  此诗首句“无才不敢累明时”,谦词反语出之,王维年纪轻轻就名满天下,不是真的无才。此句笔法微婉,旨趣却很明白。

  颔联二句用了两个典故,出句用的是东汉尚长之典,见三国魏嵇康《高士传》。汉建武(汉光武帝年号,25年六月—56年四月)中,尚长子女婚嫁已毕,遂不问家事出游名山大川,后不知所终。对句是用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而去的故事。陶渊明曾经在彭泽当县令,蔑视功名富贵,不肯趋炎附势。有次有个督邮来督查,他觉得这个督查粗俗而又傲慢,但是又不得不去,一旁的县吏建议他穿得整整齐齐去拜见督邮,陶渊明忍无可忍,说“我不能为了五斗米向小人折腰”,于是挂印归去。此二句这两个典故,表明诗人与尚子平、陶渊明一样的意欲归隐山林的思想,而且归隐之心非常迫切。

  颈联是从山野间的昆虫的声音,也就是从听觉的角度来描写早秋寒凉萧瑟的特点。蟋蟀和秋蝉的凄苦音响,预示着一个寥落季节的来临,予人一种萧索落寞的秋季感受。临秋的蟋蟀响急,薄暮的寒蝉声悲,是景语,也是情语,映衬出作者的迟暮感。

  最后二句写诗人隐居山中,门庭冷落,过着闲适、恬静的生活。每天在林中散步,独与白云相伴,如闲云野鹤一般,充满幽居的情趣。这里说自己寂处山中,空林独往,只和白云期会,厌倦仕途的心情,约略可见。

  此诗主要申明作者自己无心世事,向往隐逸生活,抒发了一个隐士的情怀。全诗语言含蓄,意味悠长。

参考资料:
1、 邓安生 等.王维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178-179

zǎoqiūshānzhōngzuò--wángwéi

cáigǎnlèimíngshíxiàngdōngshǒu

yànshàngpínghūnjiàzǎoquèxiántáolìngguānchí

cǎojiānqióngxiǎnglínqiūshānchánshēngbáobēi

cháiménréndàokōnglínbáiyú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