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阴啼鸟,阳关未彻早催归。歌珠凄断累累。回首海山何处,千里共襟期。叹高山流水,弦断堪悲。
中心怅而。似风雨、落花知。更拟停云君去,细□陶诗。见君何日,待琼林、宴罢醉归时。人争看、宝马来思。
绿阴啼鸟,阳关未彻早催归。歌珠凄断累累。回首海山何处,千里共襟期。叹高山流水,弦断堪悲。
中心怅而。似风雨、落花知。更拟停云君去,细□陶诗。见君何日,待琼林、宴罢醉归时。人争看、宝马来思。
辛弃疾

辛弃疾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中年后别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人。南宋官员、将领、文学家,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辛弃疾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 828篇诗文

猜您喜欢
去岁辞巢别近邻,今来空讶草堂新。
去岁辞巢(cháo)¹别近邻,今来空讶草堂新。
译文:去年离开这里,挥别左邻右舍,今年回来惊讶草堂竟然焕然一新。
注释:¹巢:家。
花开对语应相问,不是村中旧主人。
花开对语应相问,不是村中旧主人。
译文:在花丛里聊天相互问侯,但这些已经不是去年的故人了。
雨滴长门秋夜长,愁心和雨到昭阳。
雨滴长门¹秋夜长,愁心和雨到昭阳²
注释:¹长门:汉宫名,汉武帝陈皇后失宠后居于此。后世常以为冷宫的代名词。²昭阳:汉殿名,汉成帝皇后赵飞燕所住的地方。后世泛指得宠宫妃所居之处。
泪痕不学君恩断,拭却千行更万行。
泪痕不学君恩断,拭却千行更万行。
宫殿沈沈月欲分,昭阳更漏不堪闻。
宫殿沈沈月欲分,昭阳更漏不堪闻。
珊瑚枕上千行泪,不是思君是恨君。
珊瑚枕上千行泪,不是思君是恨君。
蝉鬓慵梳倚帐门,蛾眉不扫惯承恩。
蝉鬓慵梳倚帐门,蛾眉不扫惯承恩。
旁人未必知心事,一面残妆空泪痕。
旁人未必知心事,一面残妆空泪痕。

  《长门怨》这首乐府旧曲,从它的起因和来历看,就是专门描写和抒发宫怨的作品。刘皂此作也不例外。封建帝王一个人霸占了无数妇女,所谓“后宫佳丽三千人”。大部分人都因为青春虚掷、幸福无望而极端痛苦。出于对这些妇女的同情,出于对不合理的妃嫔制度的不满,宫怨——或者直揭惨状,或者代妇女舒怨洩愤,便成为古代诗人作家常常表现的主题之一。

  当然,同是宫怨,诗人所揭示的问题却有多种,表现角度也颇多样,具体方法更是变化无穷。刘皂的《长门怨》共三首,这里选的是第三首。这三首的基本手法都是前二句写失宠官人的形状,后二句写失宠宫人的心情,而重点则在后二句。例如,其一云:“泪痕不学君恩断,拭却千行更万行”。将已断的君恩与不断的泪行作一鲜明对比。其二云:“珊瑚枕上千行泪,不是思君是恨君”,感情表达得强烈而明快。这一首作者稍稍弄了点狡狯,前二句写宫人慵懒之态:蝉鬓慵梳,蛾眉不扫,故意制造了一种轻松随便的气氛和“惯承恩”的假象。后两句乃揭出宫人的内心痛苦。她的心事人们未必知道,实际上她是每日以泪洗面,这才使她成了 “一面残妆”啊!由于采用欲抑先扬的手法,取得了更佳的艺术效果。

  宫怨诗暴露了封建制度的残忍不合理,这是其价值所在。但这类诗总是把基点放在宫人失宠,望宠以及与得宠者的矛盾上,而往往并不从根本上触动妃嫔制度。这又是其明显的局限性所在。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梁国杨氏¹子九岁,甚²聪惠³。孔君平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yīng)声答曰:“未闻¹⁰孔雀是夫子¹¹家禽。”
译文:梁国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一个九岁的儿子,非常聪明。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父亲不在,于是便叫他出来。他为孔君平端来水果,水果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并说:“这是你家的水果。”杨氏子马上回答说:“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注释:¹氏:姓氏,表示家族的姓。²甚:非常。³惠:惠同“慧”,智慧的意思。⁴孔君平:孔坦,字君平,官至延尉。⁵诣:拜见。⁶乃:就;于是。⁷设:摆放,摆设。⁸示:给……看。⁹曰:说。¹⁰未闻:没有听说过。未:没有。¹¹夫子:旧时对学者或老师的尊称。

①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这句话点明了文章要讲的人物,以及人物的特点。起到了总起全文的作用。

②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从孔君平来拜见孩子的父亲一事不约时间来看,两家的关系很好,常来常往。并且还可以看出孔君平很有礼貌,并与小儿关系很好。

③为设果,果有杨梅。
谁为谁设果?联系上下文自然知道,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水果中有杨梅。看起来孩子很有礼貌,很会招待客人。

④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这是故事中的重点部分。孔君平看到杨梅,联想到孩子的姓,就故意逗孩子:“这是你家的家果。”意思是,你姓杨,它叫杨梅,你们本是一家嘛!”这信手拈来的玩笑话,很幽默,也很有趣。孩子应声答道:“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句子中的“家禽”不同于21世纪的“家禽”,这里的“家”和“禽”各自独立表达意思 。从这里可以看出杨氏子是个聪慧、能言善辩的孩子。他的一句“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这回答巧妙在哪里呢?孔君平在姓上做文章,孩子也在姓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最妙的是,他没有生硬地直接说“孔雀是夫子家禽”,而是采用了否定的方式,说“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婉转对答,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岂是我家的果”这个意思,使孔君平无言以对。因为他要承认孔雀是他家的鸟,他说的话才立得住脚。杨氏子表现了孩子应有的礼貌,他的语气委婉、机智、幽默而思维敏捷,又表达了“孔雀不是夫子家的鸟,杨梅又怎么是杨家的果”,使孔君平无言以对。既没有伤了两家的和气,又让人一笑而过。

这是小学生初次接触到的文言文。学习本文应重点指导学生把文章读正确。特别要注意停顿的恰当。举例如下: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本文虽行文简洁,不足百字,但古今字义不同是学生阅读理解的难点。要采取以下步骤帮助学生理解短文的意思:

文中的“家禽”说的“家禽”吗?使学生能贯通上下文。
在学生了解课文内容后,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在读中体会九岁孩子的回答妙在什么地方,交流对这个问题的体会。教师可相机引导学生对比:“孔雀是夫子家禽”“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有什么不一样,体会这个孩子回答的委婉和机智。

负薪老翁往北州,北望乡关生客愁。
负薪(xīn)老翁往北州¹,北望乡关²生客愁。
译文:砍柴负薪的老翁住在北州,北望家园心生出旅居乡愁。
注释:¹北州:唐无北州,此泛指北方。²乡关:指故乡。
自言老翁有三子,两人已向黄沙死。
自言老翁有三子,两人已向黄沙¹死。
译文:老翁说自己原有三个儿子,两个已在黄沙战场上战死。
注释:¹黄沙:指北方沙漠地区,也指人死后的葬地。
如今小儿新长成,明年闻道又征兵。
如今小儿新长成,明年闻道又征兵。
译文:如今小儿子刚刚长大成人,却听说朝廷明年又要征兵。
定知此别必零落,不及相随同死生。
定知此别必零落¹,不及相随同死生。
译文:确知这离别家门必然衰败,不如相随逃往异乡共死生。
注释:¹零落:衰败。
尽将田宅借邻伍,且复伶俜去乡土。
尽将田宅借邻伍¹,且复伶(líng)(pīng)²去乡士。
译文:将薄田陋宅全借让给邻伍,姑且躲避孤单地离开乡土。
注释:¹邻伍:周制,每邻五家。汉刘熙《释名·释州国》:“五家为伍,以五为名也。又谓之邻。邻,连也,相接连也。”引申为邻居。²伶俜:孤单。
在生本求多子孙,及有谁知更辛苦。
在生本求多子孙,及有谁知更辛苦。
译文:生在世上本想求多子多福,谁知有了儿子却更加辛苦。
近传天子尊武臣,强兵直欲静胡尘。
近传天子尊武臣,强兵直欲静胡尘¹
译文:近来传闻皇上喜推崇武将,让他们率大军要扫荡胡尘。
注释:¹静胡尘:静,使。胡尘,胡人兵马扬起的沙尘,喻胡兵的凶焰。
安边自合有长策,何必流离中国人。
安边自合有长策¹,何必流离²中国人。
译文:使边地安宁自应当有长策,何必要流转离散我中国人。
注释:¹长策:长久的谋略。²流离:因战乱而使人流转离散。中国:上古时,中国华夏族建国于黄河流域一带,以为居天下之中,故称中国,而把周围地区称为四方,故泛指中原地区。

  这是一首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发动战争,给人民带来巨大痛苦的诗歌。此诗的前十二句记叙老翁悲惨遭遇。共分三层。一层讲述老翁的悲惨身世。第二层写老翁被迫逃亡的原因。第三层写老翁流离他乡的辛苦。最后四句像是诗人宽慰老翁的话,更是质朴的呐喊,是为民请命的正义的呼声。这首诗用语平实质朴,就艺术技巧而言,这首诗较杜甫的《兵车行》更为平实,它没有多少场景和人物外貌的描写、气氛的烘托和渲染以及声韵上的错综变化,它靠的只是质朴动人,真诚感人,而这恰恰是一种新鲜的风格。

  此诗可分为两部分。前十二句为第一部分,叙述老翁的悲惨遭遇。

  首四句为第一层,首句言其住地,以采樵负薪为生。次句“北望”,言其流落他乡,有家难回,生出无限乡愁。接二句言老翁有三子,其中两个已战死沙场,何其凄惨。何其悲痛。次四句为第二层,言老翁第三子初成人,又面临被抓丁的威胁。一个“又”字,见出征兵抽丁的频繁,给百姓带来深重灾难。为此,老翁决定逃亡。“定知”“不及”二句意谓:守土分离,是死;逃往他乡,也是死。与其别离而死,不如死在一处。这平淡自言,更见其悲痛之极也。再接四句为第三层,叙其流落异乡的辛苦。其苦有三:一是抛弃了家园田宅,二是孤独地离开故土,三是在异乡劳作辛苦。人生本来是求子多福,二子均战死,第三子又遭威胁,一点福都谈不上了。此层叙语惨恻,令人酸楚,一个老实忠厚驯良的老翁形象如在眼前。当你见到这垂暮老人含泪吞声、北望乡关时,不禁会哀怜而愤然。

  最后四句为第二部分,似写老翁所抱的幻想和希望,又像是诗人宽慰老翁的话。“尊武臣”“静胡尘”,似乎战争真要结束了。然而,前此接连不断的战争,绝不是因为武臣未尊、军力不强。这里暗暗指责朝廷开边的国策,正如杜甫所言的“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兵车行)》)。此二句正是正中蕴含反义、希望中暗示着失望。《老子》云:“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还是“止戈为武”为好。故结二句诗人禁不住疾呼:“安边自合有长策,何必流离中国人。”这呐喊,这呼吁,虽未能唤醒沉醉黩武的玄宗,却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声声回响。此诗是一首具有“人民性”价值的作品,用语平实、质朴、真诚,风格新鲜,十分感人。

参考资料:
1、 曾凡玉.唐诗译注鉴赏辞典:崇文书局,2017.02:392-393

dàiběizhōulǎowēng

zhāngwèi tángdài 

xīnlǎowēngwǎngběizhōu běiwàngxiāngguānshēngchóu 
yánlǎowēngyǒusān liǎngrénxiànghuángshā 
jīnxiǎoérxīnzhǎngchéng míngniánwéndàoyòuzhēngbīng 
dìngzhībiélíngluò xiāngsuítóngshēng 
jìnjiāngtiánzháijièlín qiělíngpīngxiāng 
zàishēngběnqiúduōsūn yǒushuízhīgèngxīn 
jìnchuántiānzūnchén qiángbīngzhíjìngchén 
ānbiānyǒuzhǎng liúzhōngguórén 
风撼千林木叶摧,冰霜国里早春回。
风撼¹千林木叶摧,冰霜国里早春回。
译文:北风摇动千万树木,吹动着树叶纷纷飘落;冰天寒霜的国度里,早春已经偷偷回来了。
注释:¹撼:摇动。
一枝参透乾坤縕,生意都从小雪来。
一枝参透乾坤縕(yùn)¹,生意²都从小雪来。
译文:一枝梅花识破了早春蕴含的奥秘,天地之间出现了一点赤黄色;生机意趣向来都从小雪时节中开始走来。
注释:¹縕:同“缊”。²生意:生机。

shíyuèméi--lónggāo

fēnghànqiānlíncuībīngshuāngguózǎochūnhuí

zhīcāntòugānkūnyūnshēngdōucóngxiǎoxuělái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