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上清明初过雨。春色无多,叶底花如许。轻暖时闻燕双语。等闲飞入谁家去。
短墙东畔新朱户。前日花前,把酒人何处。仿佛桥边船上路。绿杨风里黄昏鼓。
鸡上清明初过雨。春色无多,叶底花如许。轻暖时闻燕双语。等闲飞入谁家去。
短墙东畔新朱户。前日花前,把酒人何处。仿佛桥边船上路。绿杨风里黄昏鼓。
沈蔚

沈蔚

沈蔚(?~?)宋代词人,字会宗,吴兴(今浙江吴兴)人,生平不详。 《全宋词》存词22首。 ▶ 15篇诗文

猜您喜欢
百花疑吐夜,四照似含春。
百花疑吐夜,四照似含春。
的的连星出,亭亭向月新。
的的¹连星²出,亭亭向月新。
注释:¹的的:明亮的样子。²连星:谓光芒与星相连辉映。亭亭:高远的样子。
采珠非合浦,赠佩异江滨。
采珠非合浦(pǔ)¹,赠佩异江滨²
注释:¹合浦:汉朝的一个郡,以盛产珍珠而著称。²赠佩异江滨:典出旧题刘向《列仙传》,云江妃二女,游于江汉之滨,遇郑交甫,以佩珠赠之。交甫行数十步,佩珠与仙女皆不见。
若任扶桑路,堪言并日轮。
若任扶桑(sāng)路,堪言并日轮¹
注释:¹若任扶桑路,堪言并日轮:扶桑,神木名。相传日出于其下。

  咏物诗在中国起源甚早。从现存作品来看,《诗经》中的《鸱鸮》,《楚辞》中的《桔颂》已肇其端。魏晋以后,作者渐众,作品渐多,如张协、谢灵运、颜延之、鲍照、何逊等,都有“尚巧似”或“形似”的特色,所以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中总结道:“自近代以来,文贵形似。……体物为妙,功在密附。故巧言切状,如印之印泥,不加雕削,而曲写毫芥。”但这首诗咏山寺夜灯却基本上是出之以虚笔。首联言山灯明亮,照彻天地,如百花怒放,就像春天突然来到了人间。夜晚的冷寂,本不足比为春,今有灯火,不仅形象如花,亦为环境增添了暖色,所以这个比喻可以成立。这使世人想起了岑参著名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银花开。”比体和喻体之间反差也很大,这种相似或许不是偶然的。三、四两句是最实的一联,但写佛灯之盛、之亮,仍运用了夸张的手法。五、六两句宕开一笔,调动神话传说,一方面渲染佛灯的不同寻常,另一方面,也暗示了佛灯的神奇。至结尾处,诗人突发奇想,认为佛灯“若任扶桑路,堪言并日轮”,这固然是点出了某种喻意,但从自然现象来说,也是由黑夜到白天的一个自然的流程,从而使得通篇前后一体,非常圆融。

  诗人把黑暗的大千世界变为朗朗白昼,实则暗示佛教是人们心中的一盏明灯,但这层意思完全融于诗化的语言之中,毫无枯涩之感,这反映了作者高超的艺术表现力。

sānshàn殿diànwàngshāndēngshī--jiāngzǒng

bǎihuāzhàoshìhánchūn

dedeliánxīngchūtíngtíngxiàngyuèxīn

cǎizhūfēizèngpèijiāngbīn

ruòrènsāngkānyánbìnglún

涟今死杖下矣!痴心报主,愚直仇人;久拼七尺,不复挂念。不为张俭逃亡,亦不为杨震仰药,欲以性命归之朝廷,不图妻子一环泣耳。
(lián)今死杖下矣!痴心报主,愚直仇人¹;久拼七尺,不复挂念。不为张俭²逃亡,亦不为杨震³仰药,欲以性命归之朝廷,不图妻子一环泣耳。
译文:杨涟如今将死于狱杖之下!一片痴心来报陛下,因为耿直而被奸人仇视;豁出性命已久,不再有什么挂念。面对奸党当政,不愿像汉代张俭那样到处逃亡,也不愿像东汉杨震一样服毒自尽。想以这条性命来报答朝廷,不及顾念妻儿哭泣哀痛。
注释:¹仇人:为人所仇视。²张俭:东汉高平(今属山西)人,字元节。延熹初为东部督邮,弹劾宦官侯览,为览所诬,遂遁去。望门投止,人皆重其名行,破家相容。前后受其牵连受诛者以十数,宗职并皆殄灭。³杨震:东汉华阴(今属陕西)人,字伯起。延光初为太尉。被宦官樊丰所谮,遣归本郡,于途中饮鸩而死。⁴仰药:服毒。
打问之时,枉处赃私,杀人献媚,五日一比,限限严旨。家倾路远,交绝途穷,身非铁石,有命而已。雷霆雨露,莫非天恩,仁义一生,死于诏狱,难言不得死所。何憾于天?何怨于人?
打问之时,枉处赃私¹,杀人献媚,五日一比²,限限严旨。家倾路远,交绝途穷,身非铁石,有命而已。雷霆(tíng)雨露,莫非天恩,仁义一生,死于诏狱³,难言不得死所。何憾(hàn)于天?何怨于人?
译文:刑讯逼供之时,被冤枉定为贪赃之罪。狱吏为了献媚,发下严格的命令,每五日便来追赃。家庭倾覆,归路已远,故交断绝,穷途末路,我的身体也不是铁石所做,只是豁出性命一条而已。拷打折磨,难道不也是天恩吗?一生躬行仁义,最终死在诏狱,不能说没有死得其所。对上天和别人还有什么怨恨吗?
注释:¹“打问”句:刑讯逼供,冤枉定为贪赃罪。²比:对犯人追赃。³诏狱:锦衣卫奉皇帝命令而成立的专案。
惟我身副宪臣,曾受顾命。孔子云:“托孤寄命,临大节而不可夺!”持此一念,终可以见先帝于在天,对二祖十宗与皇天后土、天下万世矣。大笑,大笑,还大笑!刀砍东风,于我何有哉?
惟我身副宪臣¹,曾受顾命²。孔子云:“托孤寄命,临大节而不可夺³!”持此一念,终可以见先帝于在天,对二祖十宗与皇天后土、天下万世矣。大笑,大笑,还大笑!刀砍东风,于我何有哉?
译文:只因我身担御史的职责,曾经受过先帝顾命,孔子说过:“被托付幼主和国家政事的人,面临生死关头而不能动摇屈服!”坚持着这样的信念,死后也可以面对先帝的在天之灵,无愧于二祖十宗、天地和千秋万世了。念及此,除了大笑大笑还是大笑,刀斧交加,又能把我怎么样呢?
注释:¹宪臣:御史台又称宪台,杨涟官职为左都副御史,故称。²顾命:《尚书.序》:“成王将崩,命召公、毕公率诸侯相康王,作顾命。”《传》:“临终之命曰顾命。”封建社会,皇帝临终前往往召集亲信大臣托付后事,嘱咐辅佐新君。参与此事的大臣称为顾命大臣。³“托孤”二句:《论语.泰伯》:“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此处引作孔子语,系作者误记。⁴先帝:指明光宗朱常洛。⁵二祖十宗:指明熹宗(当时在任的明朝皇帝)之前的所有明朝皇帝——太祖、成祖、仁宗、宣宗、英宗、宪宗、孝宗、武宗、世宗、穆宗、神宗、光宗十二君。(惠宗、代宗当时无庙号,因此不算)⁶皇天后土:即天地。
涟即身无完骨,尸供蛆蚁,原所甘心。但愿国家强固,圣德刚明,海内长享太平之福。此痴愚念头,至死不改。
涟即身无完骨,尸供蛆蚁,原所甘心。但愿国家强固,圣德刚明,海内长享太平之福。此痴愚念头,至死不改。
译文:杨涟即使粉身碎骨,尸体被蛆蚁所食,都是心甘情愿的。只希望国家强盛,皇上圣明,天下之民能长久的享受太平之福。这种愚痴的念头,虽死不改
旅雁向南飞,风雨群相失。饥渴辛勤两翅垂,独下寒汀立。
旅雁(yàn)¹向南飞,风雨群相失。饥渴辛勤两翅垂,独下寒汀(tīng)²
译文:大雁南飞,风雨中与雁群失散。饥渴辛苦的大雁双翅无力地下垂,只好独宿在冷落凄清的河中小洲。
注释:¹旅雁:征雁。这里比喻战乱时人们纷纷南逃。²寒汀立:冷落凄清的河中小洲。
鸥鹭苦难亲,矰缴忧相逼。云海茫茫无处归,谁听哀鸣急。
鸥鹭(lù)¹苦难亲,矰(zēng)²(zhuó)³忧相逼。云海茫茫无处归,谁听哀鸣急。
译文:苦于和沙鹞、白鹭难以亲近,时刻担心被弓箭射杀。云海茫茫归处又在何方?有谁来听鸿雁的声声哀号。
注释:¹鸥鹭:即沙鸥、白鹭。²矰:用丝绳系住的短箭。³缴:系在箭上的丝绳。

  该词上片写失群旅雁遭遇风雨后的疲累饥渴之状与孤独之感,下片写他乡的不适、危机与迷惘感。同时词人运用象征手法,借所遇到的景物来为自己写照,抒发自己的心声。

  上阙写失群旅雁遭遇风雨后的疲累饥渴之状与孤独之感。

  词的首句写冬天雁由北向南迁徙。“情沿物应”,才发而为词,“道寄人知”,借以表达因雁而兴起的伤感。“风雨群相失”的“风雨”,表面是指自然的风雨,骨子里却是喻指人世社会的风雨,是骤然袭来的战祸。接下去便以雁之饥渴辛劳、无力续飞与孤宿寒汀的情景,来比喻人们在逃难途中忍饥受寒、疲惫不堪和孤苦无依的惨状。

  下阕以雁之忧惧被人弋射和茫茫无处归宿,以及哀鸣而无人怜顾的孤危,象征他与广大人民当时类似的处境与心情。

  “渴鹭苦难亲”一句,承上句“寒汀立”而有所深入。渴、鹭与雁,都是栖宿于沙洲汀渚之间的鸟类,而说“难亲”,便有地下亦难宁处之苦;“赠缴忧相逼”,则天空中更怕有性命之忧。《史记·留侯世家》载汉高祖歌日:“鸿鹄高飞,一举千里。······虽有赠缴。尚安所施!”而这里的鸿雁苦于身心交瘁,无力高飞,便易被猎人所射杀。如此借旅雁的困厄以写人间的忧患,可谓入木三分。结尾续写旅雁之苦。“云海茫茫”亦即人海茫茫,一语双关,余悲不尽。

  全词处处写雁,但又处处在写自身的处境与心绪,收到了言在此而意在彼的艺术效果。词人写的虽然是个人在逃难途中的遭遇与感受,但作品所反映的内容却具有较强的时代色彩和普遍的意义。

参考资料:
1、 夏承焘等著,宋词鉴赏辞典 上,上海辞典书出版社,2013.08,第921页
鴥彼晨风,郁彼北林。未见君子,忧心钦钦。如何如何,忘我实多!
(yù)¹彼晨风²,郁³彼北林。未见君子,忧心钦(qīn)。如何如何,忘我实多!
译文:傍晚光景小鹰隼疾飞掠过,栖落在郁郁苍苍的北树林。至今我还没见过他的踪影,内心里忧心忡忡满怀担心。真想不到你怎么会这样呢?恐怕早忘了我吧我的夫君!
注释:¹鴥:鸟疾飞的样子。²晨风:鸟名,即鹯(zhān)鸟,属于鹞鹰一类的猛禽。³郁:郁郁葱葱,形容茂密。⁴钦钦:忧思难忘的样子。朱熹《诗集传》:“忧而不忘之貌。”⁵如何:奈何,怎么办。
山有苞栎,隰有六驳。未见君子,忧心靡乐。如何如何,忘我实多!
忧有苞(bāo)¹(lì)²,隰(xí)³有六驳(bó)。未见君子,忧心靡(mǐ)乐。如何如何,忘我实多!
译文:高高的忧上有茂密的栎树,洼地里梓树榆树繁茂成荫。至今我还没见过他的踪影,内心里满怀悒郁忧心如焚。真想不到你怎么会这样呢?恐怕早忘了我吧我的夫君!
注释:¹苞:丛生的样子。²栎:树名。³隰:低洼湿地。⁴六驳:木名,梓榆之属,因其树皮青白如驳而得名。
山有苞棣,隰有树檖。未见君子,忧心如醉。如何如何,忘我实多!
忧有苞棣(dì)¹,隰有树²(suì)³。未见君子,忧心如醉。如何如何,忘我实多!
译文:高高的忧上有茂密的唐棣,洼地里生长着如云的忧梨。至今我还没见过他的踪迹,内心里忧心忡忡如醉如痴。真想不到你怎么会这样呢?早忘了我啊没有丝毫记忆!
注释:¹棣:唐棣,也叫郁李,果实色红,如梨。²树:形容檖树直立的样子。³檖:忧梨。

  一个女子痴心地渴望着,等待着重新见到那位朝思暮想的“君子”,她望穿秋水,等得心碎神伤。其实那位“君子”,恐怕压根儿已将她忘个罄尽。这首诗的内容实有揶揄嘲弄这位“君子”“二三其德”的况味。

  全诗三章,章六句。首章用鹯鸟归林起兴,也兼有赋的成分。鸟倦飞而知返,还会回到自己的窝里,而人却忘了家,不想回来。这位女子望得情深意切。起首两句,从眼前景切入心中情,又是暮色苍茫的黄昏,仍瞅不到意中的“君子”,心底不免忧伤苦涩。再细细思量,越想越怕。她想:怎么办呵怎么办?那人怕已忘了我!不假雕琢,明白如话的质朴语言,表达出真挚感情,使人如闻其声,如窥其心,这是《诗经》语言艺术的一大特色。从“忘我实多”可以揣测他们间有过许许多多花间月下、山盟海誓的情事,忘得多也就负得深,这位“君子”实在是无情无义的负心汉。不过诗意表达得相当蕴藉。

  “山有……隰有……”是《诗经》常出现的起兴成句,用以比况物各得其宜。上古时代先民物质生活尚不丰富,四望多见山峦坑谷正是历史的必然。那颙望着的女子瞥见晨风鸟箭样掠过飞入北林后,余下所见就是山坡上有茂密栎树和洼地里有树皮青白相间的梓榆。三章则换了两种树:棣和檖。之所以换,其主要作用怕是在于换韵脚。万物各得其所,独有自己无所适从,那份惆怅和凄凉可想而知,心里自然不痛快。三章诗在表达“忧心”上是层层递进的。“钦钦”形容忧而不忘;“靡乐”,不再有往事和现实的欢乐;“如醉”,如痴如醉精神恍惚。再发展下去,也许就要精神崩溃了。全诗各章感情的递进轨迹相当清晰和真实可信。

参考资料:
1、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255-257

chénfēng

shījīng·guófēng·qínfēng xiānqín 

chénfēng běilín wèijiànjūn yōuxīnqīnqīn  wàngshíduō 
shānyǒubāo yǒuliù wèijiànjūn yōuxīn  wàngshíduō 
shānyǒubāo yǒushùsuì wèijiànjūn yōuxīnzuì  wàngshíduō 

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
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¹
译文:自从我来到黄州,已度过三个寒食时际。
注释:¹寒食:旧历清明节的前一天,是寒食节。
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译文:年年爱惜春光想将它挽留,春天自管自归去不容人惋惜。
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
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
译文:今年又苦于连连阴雨,绵延两个月气候萧瑟一如秋季。
卧闻海棠花,泥污燕脂雪。
卧闻海棠(táng)花,泥污燕脂雪¹
译文:独卧在床听得雨打海棠,胭脂样花瓣像雪片凋落污泥。
注释:¹燕脂雪:指海棠花瓣。
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
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¹
译文:造物主把艳丽的海棠偷偷背去,夜半的雨真有神力。
注释:¹“暗中”两句:《庄子·大宗师》:“藏舟于壑,藏山于泽,谓之固矣。然夜半有力者负之而走,昧者不知也。”这里用以喻海棠花谢,象是有力者夜半暗中负去。
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
何殊(shū)¹病少年,病起头已白。
译文:雨中海棠仿佛一位患病的少年,病愈时双鬓斑白已然老去。
注释:¹何殊:何异。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¹
译文:春江暴涨仿佛要冲进门户,雨势凶猛袭来似乎没有穷已。
注释:¹不已:一作“未已”。
小屋如渔舟,濛濛水云里。
小屋如渔舟,濛(méng)¹水云里。
译文:我的小屋宛如一叶渔舟,笼罩在濛濛水云里。
注释:¹濛濛:雨迷茫的样子。
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
空庖(páo)¹煮寒菜²,破灶烧湿苇。
译文:空空的厨房煮着些寒菜,潮湿的芦苇燃在破灶底。
注释:¹庖:厨房。²寒菜:原特指冬季之菜,此系泛指。
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
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¹
译文:哪还知道这一天竟然是寒食,却看见乌鸦衔来烧剩的纸币。
注释:¹“那知”二句:是说见乌衔纸才知道今天是寒食节日。见,一作“感”。
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
君门深九重¹,坟墓在万里²
译文:天子的宫门有九重,深远难以归去,祖上的坟茔遥隔万里不能吊祭。
注释:¹“君门”句:宋玉《九辩》:“岂不郁陶而思君兮,君之门以九重。”注曰:“君门深邃,不可至也。”九重,指宫禁,极言其深远。“坟墓”句:谓诗人祖坟在四川眉山,距黄州有万里之遥,欲吊不能。
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也拟哭途穷¹,死灰²吹不起。
译文:我只想学阮籍作穷途痛哭,心头却似死灰并不想重新燃起。
注释:¹“也拟”句:晋阮籍每走到一条路的尽头,就感慨的哭起来。这里隐言拟学阮籍途穷之哭。²死灰:指上面“乌衔纸”的纸钱灰,隐用汉韩安国的话,《史记·韩长孺传》:“安国坐法抵罪,狱吏田甲辱安国,安国曰:‘死灰独不复燃乎?’田甲曰:‘燃则溺之!’”

  第一首借寒食前后阴雨连绵、萧瑟如秋的景象,写出他悼惜芳春、悼惜年华似水的心情。诗人对海棠情有独钟,并多次在诗中借以自喻,其《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贵也》一诗中说:“陋邦何处得此花,无乃好事移西蜀?”且对自己与花“天涯流落俱可念”的共同命运,发出深深叹息。这首诗后段对海棠花谢的叹惋,也正是诗人自身命运的写照。他对横遭苦雨摧折而凋落的海棠,以“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的绝妙比喻,正是对自己横遭政治迫害、身心受到极大伤害的命运的借喻。

  假如说前一首诗表现贬谪之悲还较含蓄,第二首则是长歌当哭,宣泄了诗人心头无限的积郁。诗中先描写雨势凶猛,长江暴涨,似欲冲入诗人居所。而风雨飘摇之中,诗人的小屋如一叶渔舟,飘荡于水云之间的状况“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二句,描写物质生活的极度匮乏与艰难,表现了诗人在黄州时常迫于饥寒的窘况。诗人从前在京师、杭州等地,每逢寒食佳节,曾经有过许多赏心乐事,如今却只有满目萧条、满目凄凉,他不由得悲极而发出“那知是寒食”的设问。寒食、清明又是祭祖、扫墓的日子,看见“乌衔纸”,诗人这才恍悟,当前确实正是寒食节令,这故作回旋的笔墨,突显了诗人痛定思痛的心情。诗人以直抒胸臆的手法明言君门九重欲归不能,亲人坟墓远隔万里欲祭不可,于是篇末说是要学阮籍穷途之哭,又反用韩安国典,表示对政治的冷淡和忧谗畏讥的心情。

  在艺术特色上,《寒食雨二首》分别以入声韵与上声韵传达诗人苦闷的心境。通篇紧扣寒食节的主题。章法结构紧密,虚实相间。还以“空庖”、“寒菜”、“破灶”、“湿苇”等空寒物象,突现窘迫的物质生活;以“纸”、“坟墓”、“死灰”等死亡意象,渲染凄怆悲凉的基调,风格沉郁,显示出一种沉稳悲壮的人格力量。但是,作者即使在“春江欲入户”的艰苦环境中,仍不失那份天真的童心。大水都快淹进门了。他还在想象“小屋如渔舟,潆潆水云里”的那种乐趣。这正是东坡独特、可爱的地方。他很少作愁苦的呻吟,更不会无病呻吟,还时不时展现几分幽默感,如“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小屋如渔舟,潆潆水云里”,几乎已经从忍受苦难升华为诙谐欣赏的态度了。

  贺裳《载酒园诗话》说诗人“黄州诗尤多不羁”,认为此诗“最为沉痛”。黄州时期,苏轼写了不少旷远清超的诗词,但这首诗实在写出了他最为真实、沉痛的内心感情。诗人手书此二诗的真迹至今犹存,也可见其对此二诗的重视。

参考资料:
1、 孙凡礼 刘尚荣.苏轼诗词选:中华书局,2005:121-122
2、 王水照 朱刚.苏轼诗词文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107-108

hánshíèrshǒu

shì sòngdài 

láihuángzhōu guòsānhánshí 
niánniánchūn chūnróng 
jīnniányòu liǎngyuèqiūxiāo 
wénhǎitánghuā yānzhīxuě 
ànzhōngtōu bànzhēnyǒu 
shūbìngshàonián bìngtóubái 

chūnjiāng shìlái 
xiǎozhōu méngméngshuǐyún 
kōngpáozhǔháncài zàoshāoshī湿wěi 
zhīshìhánshí dànjiànxiánzhǐ 
jūnménshēnjiǔchóng fénzàiwàn 
qióng huīchuī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