闷来弹雀,又搅破、一帘花影。谩试著春衫,还思纤手,薰彻金炉烬冷。动是愁多如何向,但怪得、新来多病。想旧日沉腰,而今潘鬓,不堪临镜。
重省。别来泪滴,罗衣犹凝。料为我厌厌,日高慵起,长托春酲未醒。雁翼不来,马蹄轻驻,门闭一庭芳景。空伫立,尽日阑干倚遍,昼长人静。
闷来弹雀,又搅破、一帘花影。谩试著春衫,还思纤手,薰彻金炉烬冷。动是愁多如何向,但怪得、新来多病。想旧日沉腰,而今潘鬓,不堪临镜。
重省。别来泪滴,罗衣犹凝。料为我厌厌,日高慵起,长托春酲未醒。雁翼不来,马蹄轻驻,门闭一庭芳景。空伫立,尽日阑干倚遍,昼长人静。

  此词以真挚的情感,倾诉了作者对侍妾的一往情深。词之上片实写作者怀人,下片设想侍妾怀己,这一结构,不仅使思念者与被思念者更加接近,相互映衬下情感的力度、深度愈大,而且虚实相间,增加了可读性。表情达意方面,此词采用层层翻入法,将缠绵而复杂的情感抒写得委婉细腻,入木三分,荡气回肠。   起首三句,强烈地突出了作者深挚的怀人之情。勾勒出侍妾去后词人愈思念愈绝望的痛苦心境。“漫试”三句,恰当地表现了作者同侍妾日常相处时的绵绵情意,反映了作者由于失掉她而动辄生愁、如之奈何的苦楚。“新来手病”,一方面承以上各句,说无休无止的苦苦思念使词人积忧成疾,另一方面又启以下三句,说昔日的消瘦(沈腰)依然,如今的发白(潘鬓)新添,以至于“怎堪临镜”——因怀念别人而生病,致使形态容颜都变了样子,自然都是感情真挚的表现。

  词的下片,转从侍妾怀己方面抒情。过片三句是当时诀别,她的痛泪洒罗衫,想是至今还没有干。

  以下三句,又再悬想而今,她为了恋念词人的缘故,成天无精打采,昏昏欲睡。这几句用细节和情态的描写,勾画了一个相思女子的形象。其中“长托春酲未醒”一句最妙“:分明是”为我厌厌“,可是不能吐露,只能”长托春酲未醒“用春来病酒的理由来掩饰。这种欲说还休爱情,同样是最炽烈最痛苦的。再说,既然托辞”春酲“,则侍妾借酒消愁的情状亦可知。”雁足“以下三句写女主人公对会面的希望而又失望的心情:”雁足不来“说信也没有,”马蹄难驻“说人也不来。门庭寂寂,芳景如斯,空生怅望而已。

  综上,词之上片写作者怀人,情绪是绝望的,所以他连报喜的灵鹊也弹驱;下片写侍妾怀己,却仍有无穷的痴想,因而尽管“雁足不来,马蹄难驻”,女主人公却依旧“空伫立,尽日阑干倚遍”上片的绝望之情与下片的痴想,从不同侧面抒写了主人公对伊人的一往情深,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此词虚实结合,想象丰富,结构严整,文笔生动,情感深挚,表现技巧高超,把怀人的情绪表达得感人至深,爱情词、怀人词中堪称佳作。

zhuǎndiàoèrlángshén

shēn sòngdài 

mēnláitánquè yòujiǎo liánhuāyǐng mánshìzhuóchūnshān háixiānshǒu xūnchèjīnjìnlěng dòngshìchóuduōxiàng dànguài xīnláiduōbìng xiǎngjiùshěnyāo érjīnpānbìn kānlínjìng 
chóngxǐng biéláilèi luóyóuníng liàowèiyànyàn gāoyōng chángtuōchūnchéngwèixǐng yànlái qīngzhù méntíngfāngjǐng kōngzhù jìnlángānbiàn zhòuchángrénjìng 
赏析

  此词以真挚的己感,倾诉了作者对侍妾的一往己深。词之上片实写作者怀人,下片设想侍妾怀己,这一结构,不仅使思念者与被思念者更加接近,相互映衬下己感的力度、深度愈大,而且虚实相间,增加了可读性。表己达意方者,此词采用层层翻入法,将缠绵而复杂的己感抒写得委婉细腻,入木三分,荡气回肠。   起首三句,强烈地突出了作者深挚的怀人之己。勾勒出侍妾去后词人愈思念愈绝望的痛苦心境。“漫试”三句,恰当地表现了作者同侍妾日常相处时的绵绵己意,反映了作者由于失掉她而动辄生愁、干之奈何的苦楚。“新来多病”,一方者承以上各句,说无休无止的苦苦思念使词人积忧成疾,另一方者又启以下三句,说昔日的消瘦(沈腰)依然,干今的发白(潘鬓)新添,以至于“怎堪临镜”——因怀念别人而生病,致使形态容颜都变了样子,自然都是感己真挚的表现。

  词的下片,转从侍妾怀己方者抒己。过片三句是当时诀别,她的痛泪洒罗衫,想是至今还没有干。

  以下三句,又再悬想而今,她为了恋念词人的缘故,成天无精打采,昏昏欲睡。这几句用细节和己态的描写,勾画了一个相思女子的形象。其中“长“春酲未醒”一句最妙“:分明是”为我厌厌“,可是不能吐露,只能”长“春酲未醒“用春来病酒的理由来掩饰。这种欲说还休爱己,同样是最炽烈最痛苦的。再说,既然“辞”春酲“,则侍妾借酒消愁的己状亦可知。”雁足“以下三句写女主人公对会者的希望而又失望的心己:”雁足不来“说信也没有,”马蹄难驻“说人也不来。门庭寂寂,芳景干斯,空生怅望而已。

  综上,词之上片写作者怀人,己绪是绝望的,所以他连报喜的灵鹊也弹驱;下片写侍妾怀己,却仍有无穷的痴想,因而尽管“雁足不来,马蹄难驻”,女主人公却依旧“空伫立,尽日阑干倚遍”上片的绝望之己与下片的痴想,从不同侧者抒写了主人公对伊人的一往己深,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此词虚实结合,想象丰富,结构严整,文笔生动,己感深挚,表现技巧高超,把怀人的己绪表达得感人至深,爱己词、怀人词中堪称佳作。

徐伸

徐伸

徐伸,字干臣,三衢(今浙江衢州)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宋徽宗政和初前后在世。政和初,以知音律为太常典乐。出知常州。善词。 ▶ 2篇诗文

猜您喜欢
得道无古今,失道还衰老。
得道无古今,失道还衰老。
译文:得道便无所谓古今,失道终不免会衰老。
自笑镜中人,白发如霜草。
自笑镜中人,白发如霜草。
译文:自照自笑镜中之人,满头白发就像霜草。
扪心空叹息,问影何枯槁?
扪心空叹息,问影何枯槁?
译文:扪心笑自叹息,我的形影为何这般枯槁?
桃李竟何言,终成南山皓。
桃李竟何言,终成南山皓。
译文:桃李何必多言,早晚会赞成商山四皓。

  此诗共八句,可分三个部分:发端——览镜——书怀。

  开头两句为第一部分。开篇不直接入题,也无惊人之语,甚至有些过于平静,出人意外。似乎诗人是在漫不经心地讲述一个被人们普遍接受的道理:修道成仙的人自然是长生不老,反之,那些凡夫俗子转眼就会走向生命的最后历程。这两句诗看似对道教的肯定,实则是对道教的挖苦。全诗也就由此而引起的。

  中间四句为第二部分。在这一部分,诗人紧扣开篇的“衰老”二字,以自己为例证,写览镜之所见;深深的自嘲和自责,形成对报国无门、济世无路的现实的尖刻揭露和批判。李白从来崇尚道教,理应是“得到”之人,可是到头来,依然“白发如霜草”。“自笑”一句举重若轻,接法飘逸,可以说是对自己迷信道教的彻底否定。“空”“何”二字写尽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极端痛苦。“自笑”“扪心”“叹息”“问影”几个连续动作则把诗人览镜时的心理活动、外貌特征和神态举止活脱脱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俨然是作者晚年的一幅形神兼备的自画像。

  最后两句为第三部分。诗人活用了两个典故。诗人变“桃李不言”为“桃李竟何言”,是愤激之辞:我纵有才能,却没有施展的机会,又有什么可说的呢?诗人赞赏“商山四皓”,是希冀自己能像四皓一样,能为国家贡献出自己的余热。两个典故的活用,写出了不合理制度下,杰出人才的悲剧结局,反映了诗人“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坚强信念、对邪恶势力的殊死抗争和矢志不渝的政治热情。

  全诗通篇并无华丽词句,而仅仅是以议论为主,间以声、色、形、态的逼真刻画,实在而不板滞,悲怆而不消沉,恰如水晶世界,直露、透彻;又似一片冰心,清冷、光明。其感人之处,全在于人格的力量和深刻的内涵。

参考资料:
1、 裴 斐.李白诗歌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88:303-305

lǎnjìngshū怀huái--bái

dàojīnshīdàoháishuāilǎo

xiàojìngzhōngrénbáishuāngcǎo

ménxīnkōngtànwènyǐnggǎo

táojìngyánzhōngchéngnánshānhào

萧瑟仲秋月,飂戾风云高。
萧瑟仲秋月,飂(liáo)(lì)¹风云高。
译文:仲秋时节霜露渐起,万物凋零,云淡天高,秋风阵阵。
注释:仲秋月:农历八月,是典型的秋日。¹飂戾:风声。
山居感时变,远客兴长谣。
山居感时变,远客兴长谣¹
译文:住在山中的人最先能感觉到这些变化,远行游子要放声高歌才能舒缓心中思家的愁绪。
注释:¹长谣:放声高歌。
疏林积凉风,虚岫结凝霄。
疏林积凉风,虚岫(xiù)¹结凝霄。
译文:稀疏的树林中不断地刮起冷风,空荡荡的山峦上聚集着浓云。
注释:¹岫:山峰。
湛露洒庭林,密叶辞荣条。
湛露洒庭林,密叶辞荣条。
译文:浓重的露水洒落在庭院中的树上,繁密的叶子就从茂盛的枝条上落下。
抚菌悲先落,攀松羡后凋。
抚菌悲先落,攀松羡后凋。
译文:抚摸林中野菌只感生命短暂,攀摘苍松枝叶只羡无惧严寒。
垂纶在林野,交情远市朝。
垂纶(lún)¹在林野,交情远市朝。
译文:在这秋风萧瑟的日子里远远地来到林边野外垂钓,与朝廷、市场这些争名争利的场所断绝联系。
注释:¹垂纶:垂钓。
淡然古怀心,濠上岂伊遥。
淡然古怀心,濠(háo)¹岂伊遥。
译文:只要保持着远古人的心胸,淡然无欲,那我们离无为自适的境界也就不远了。
注释:¹濠上:典故名,典出《庄子集释》卷六下〈外篇·秋水〉。后多用“濠上”等比喻别有会心、自得其乐之地。把崇尚老庄就说成是濠上之风。

  全诗清晰地显现出三个层次。

  首四句总写秋日的节侯特点及其在人们心理上的反映。前二句首先写出秋天的一派肃杀之气。“仲秋月”就是农历八月,是典型的秋日,此时天气转凉,霜露渐起,百物凋零,所以冠以“萧瑟”二字。“飂戾风云高”是说此时节云淡天高,秋风阵阵。“飂戾”就是风声。如此萧瑟的节候自然会在人们的心理上产生感应:“山居感时变,远客兴长谣。”住在山中的人会首先感到这时序的变化;远行在外的人很容易产生凄凉之感、思家之念,以至于要放声唱歌来舒散心中的愁闷。这一层写出了对秋日的总体印象,为后面的具体描写秋景张本。

  接下六句为第二层意思,写自身所感到的节候变化。“疏林积凉风,虚岫结凝霄”,是说稀疏的树林中不断地刮起冷风,空荡荡的山峦上聚集着浓云,这是山林中的变化。“湛露洒庭林,密叶辞荣条”是说浓重的露水洒落在庭院中的树上,繁密的叶子就从茂盛的枝条上落下,这是庭院中的变化。这种无情的肃杀之气虽说无可抗拒,但在受其摧残的时间和程度上,各种景物是不相同的,那是它们各自的品质和抗御能力不一样,所以紧接着补了两句:“抚菌悲先落,攀松羡后凋。”菌是一种寿命极短的植物,《庄子》上曾说过“朝菌不知晦朔”,所以作者抚之而生悲。苍松不怕寒冷,秋气无损于它,所以作者不禁要攀其枝叶,投以羡慕的眼光。这一层写的虽是眼前常见景物,刻画却是精细而鲜明的,而且诗人还为之动了悲、羡之情,足见他并没有用哲人的冰冷目光去静观这种“时变”,而是饱含着诗人的感情去体察的,也就是说诗人是以热呼呼的心肠描绘出这秋日的凄清画面的,所以其间充溢着浓郁的诗意。

  松柏是高洁品质的象征,上句诗人既有羡于松,虽是写景,但个人志趣已经流露,后四句遂顺调转入抒写自己的情志。“垂纶在林野,交情远市朝”,是说:在这秋天的日子里,大自然尽管如此萧瑟,我还是愿意投身于它的怀抱,远远地来到林边野外钓鱼,与朝廷、市场这些争名争利的场所断绝联系。为什么要如此呢?因为“淡然古怀心,濠上岂伊遥”,意思是说:只要把纷繁的世界看得淡漠,无求于人,无苛于己,保持着远古人的心胸,那我们离无为自适的境界也就不远了。“濠上”一典出于《庄子》的《秋水》篇,其中写庄子与惠施在濠上(在今安徽凤阳)闲游,看到鲦鱼从容出游,因而引起了鱼究竟知不知道快乐的一番辩论,后世就把濠上指代逍遥闲游的地方,把崇尚老庄就说成是濠上之风。此二句是谈玄论虚之词,也是全篇的旨归。道家认为一切礼乐道德等社会规范,以及人们有组织的行动与交往都是对人的自然本性的扼杀,所以他们要摆脱一切制度与文明的束缚,把任情适性、归真返朴当作终身追求的目标。这里颂扬的也就是这种精神。

  孙绰此诗虽也涉及玄理,却并不淡然寡味。首先,作者是在对秋日景象的描绘和由此而产生的悲、羡之情上引出对濠上之风的颂扬的,这是诗歌艺术上常用的讽咏比兴法,因此自然也具有艺术感染力。其次,此诗所涉及的玄理,并非阐释道家的具体教义,仅仅是表明一种归依道风的感情,而表现感情乃是诗歌的天职,诗情诗味即由此出,这也是此诗不乏诗味的原因。

  当然,此诗虽也较多地写了山水风景,林野秋色,但因为它既未以游览作为描写景物的过程和手段,也没有把自然景物作为美感观照的主位对象,所以它仍属于玄言诗,还不是一首山水诗。但是,孙绰本人是爱好山水的,描摹山水的本领也是高超的(例如其《天台山赋》就写得掷地有声),而且他“借山水以化其郁结”(《三月三日兰亭诗序》),所以他诗中的自然景物(包括山水),也就应当另眼相看了。此诗借秋日景物来表明其向往濠上之风,也就是为了化解其胸中郁结,这与“老庄告退”后兴起的山水诗有着共同之处。更明确地说,被称为空洞虚泛的玄学,却也有其注重自然之道、注重人与自然相和谐的一面。作为玄学的诗歌形式的玄言诗,因而也有其注重从自然——山水之中体悟玄理,亦即企图让自然景物与人的思想取得和谐的倾向。正是这个倾向的不断发展延伸,才终于有了以山水为重头、而玄理退居为“尾巴”的山水诗。孙绰此诗中,阐明玄理虽然还是诗的主要目的,但谈玄在篇幅上已是“尾巴”了。因此,如果说此诗包含着山水诗的某些因素或萌芽,应该是符合实际的。

参考资料:
1、 《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9月版,第454-456页

qiūshī--sūnchuò

xiāozhòngqiūyuèliùfēngyúngāo

shāngǎnshíbiànyuǎnxìngzhǎngyáo

shūlínliángfēngxiùjiéníngxiāo

zhàntínglínróngtiáo

jūnbēixiānluòpānsōngxiànhòudiāo

chuílúnzàilínjiāoqíngyuǎnshìcháo

dànrán怀huáixīnháoshàngyáo

缭绫缭绫何所似?不似罗绡与纨绮。
(liáo)(líng)缭绫何所似?不似罗绡(xiāo)与纨(wán)(qǐ)¹
译文:缭绫缭绫,跟什么相似?既不似罗、绡,也不似纨、绮。
注释:¹罗绡与纨绮:四种精细的丝织品。
应似天台山上明月前,四十五尺瀑布泉。
应似天台山¹上明月与,四十五尺瀑布泉。
译文:该是像那天台山上,明月之前,流下了四十五尺的瀑布清泉。
注释:¹天台山:浙江的名山,主峰在今浙江天台县境内。
中有文章又奇绝,地铺白烟花簇雪。
中有文章¹又奇绝,地铺白烟花簇(cù)雪。
译文:织在上面的图案美得令人叫绝,底上铺了一层白烟,花儿攒成一丛白雪。
注释:¹文章:错杂的色彩,这里指花纹图案。
织者何人衣者谁?越溪寒女汉宫姬。
织者何人衣者谁?越溪寒女汉宫姬(jī)¹
译文:织它的是什么人?穿它的又是谁?越溪的贫女,宫中的艳姬。
注释:¹汉宫姬:借指唐代宫中的妃嫔。
去年中使宣口敕,天上取样人间织。
去年中使宣口敕(chì)¹,天上取样人间织。
译文:去年太监来宣布皇帝口授的诏令,从宫中取来式样,命民间照式纺织。
注释:¹敕:帝王的诏书、命令。
织为云外秋雁行,染作江南春水色。
织为云外¹秋雁行,染作江南春水色。
译文:织成飞在云上的一行行秋雁,染上江南一江春色。
注释:¹云外:指高空。
广裁衫袖长制裙,金斗熨波刀剪纹。
广裁衫袖长制裙,金斗¹熨波刀剪纹²
译文:宽幅裁作衫袖,长幅制成衣裙,用熨斗熨平绉折,用剪刀剪开花纹。
注释:¹金斗:早期的熨斗就是斗样,内置红炭,不需预热,直接熨烫。²刀剪纹:用剪刀裁剪衣料。
异彩奇文相隐映,转侧看花花不定。
异彩奇文相隐映,转侧看花¹花不定。
译文:奇异的色彩和纹饰相互隐映,正面看,侧面看,鲜艳的花色闪烁不定。
注释:¹转侧看花:从不同的角度看花。
昭阳舞人恩正深,春衣一对值千金。
昭阳舞人¹恩正深,春衣一对值千金。
译文:宫廷舞姬深受皇帝恩宠,赐她一套春衣,价值千金。
注释:¹昭阳舞人:汉成帝时的赵飞燕,善于歌舞,曾居昭阳殿。
汗沾粉污不再着,曳土踏泥无惜心。
汗沾粉污不再着,曳(yè)¹土踏泥无惜心。
译文:只要汗、粉沾污,她就不愿意再穿,在地上拖来踩去,毫无爱惜之心。
注释:¹曳:拉,牵引。
缭绫织成费功绩,莫比寻常缯与帛。
缭绫织成费功绩,莫比寻常缯(zēng)与帛(bó)¹
译文:要知道缭绫织成费尽了心力,莫把它与寻常的缯帛相比。
注释:¹缯、帛:都是指丝织品。
丝细缲多女手疼,扎扎千声不盈尺。
丝细缲(sāo)¹多女手疼,扎扎千声不盈²尺。
译文:煮茧抽丝痛煞了织女的双手,扎扎千声,缭绫还织不满一尺。
注释:¹缲:同“缫”(sāo),把蚕茧浸在滚水里抽丝。²盈:足,满。
昭阳殿里歌舞人,若见织时应也惜。
昭阳殿¹里歌舞人,若见织时应也惜。
译文:宫廷里轻歌曼舞的艳姬,如果见到织造的艰辛,应该也会爱惜。
注释:¹昭阳殿:汉代宫殿名,这里指皇宫。

  缭绫是一种精美的丝织品,用它做成“昭阳舞人”的“舞衣”,价值“千金”。这首诗的描写,都着眼于这种丝织品的出奇的精美,而写出了它的出奇的精美,则出奇的费工也就不言而喻了。

  “缭绫缭绫何所似?”诗人以突如其来的一问开头,让读者迫切地期待下文的回答。回答用了“比”的手法,又不是简单的“比”,而是先说“不似……”,后说“应似……”,文意层层逼进,文势跌宕生姿。罗、绡、纨、绮,这四种丝织品都相当精美;而“不似罗绡与纨绮”一句,却将这一切全部抹倒,表明缭绫之精美,非其他丝织品所能比拟。而配与它相比的事物,诗人找到了一种天然的东西——“瀑布”。用“瀑布”与丝织品相比,唐人诗中并不罕见,徐凝写庐山瀑布的“今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就是一例。但白居易在这里说“应似天台山上明月前,四十五尺瀑布泉”,仍显得新颖贴切。新颖之处在于照“瀑布”以“明月”;贴切之处在于既以“四十五尺”兼写瀑布的下垂与一匹缭绫的长度,又以“天台山”点明缭绫的产地,与下文的“越溪”相照应。缭绫是越地的名产,天台是越地的名山,而“瀑布悬流,千丈飞泻”(《太平寰宇记·天台县》),又是天台山的奇景。诗人把越地的名产与越地的名山奇景联系起来,说一匹四十五尺的缭绫高悬,就像天台山上的瀑布在明月下飞泻,不仅写出了形状、色彩,而且表现出闪闪寒光,耀人眼目。缭绫如此,已经是巧夺天工了;但还不止如此。瀑布是没有“文章”(图案花纹)的,而缭绫却“中有文章又奇绝”,这又非瀑布所能比拟。写那“文章”的“奇绝”,又连用两“比”:“地铺白烟花簇雪”。“地”是底子,“花”是花纹。在不太高明的诗人笔下,只能写出缭绫白底白花罢了,而白居易一用“铺烟”、“簇雪”作比,就不仅写出了底、花俱白,而且连它们那轻柔的质感、半透明的光感和闪烁不定、令人望而生寒的色调都表现得活灵活现。

  诗人用六句诗、一系列比喻写出了缭绫的精美奇绝,就立刻掉转笔锋,先问后答,点明缭绫的生产者与消费者,又从这两方面进一步描写缭绫的精美奇绝,突出双方悬殊的差距,新意层出,波澜叠起。

  “织者何人衣者谁?”连发两问,“越溪寒女汉宫姬”,连作两答。生产者与消费者以及她们之间的对立已经非常明显。“越溪女”那么“寒”,却不给自己织布御“寒”,就因为要给“汉宫姬”织造缭绫,不暇自顾。“中使宣口敕”,说明皇帝的命令不可抗拒,“天上取样”,说明技术要求非常高,因而也就非常费工。“织为云外秋雁行”,是对上文“花簇雪”的补充描写。“染作江南春水色”,则是说织好了还得染,而“染”的难度也非常大,因而也相当费工。织好染就,“异彩奇文相隐映,转则看花花不定”,其工艺水平达到如此惊人的程度,那么,它耗费了“寒女”多少劳力和心血,也就不难想见了。

  精美的缭绫要织女付出高昂的代价:“丝细缲多女手疼,扎扎千声不盈尺。”然而,“昭阳舞女”却把缭绫制成的价值千金的舞衣看得一文不值:“汗沾粉污不再着,曳土踏泥无惜心。”这种对比,揭露了一个事实:皇帝派中使,传口敕,发图样,逼使“越溪寒女”织造精美绝伦的缭绫,就是为了给他宠爱的“昭阳舞人”做舞衣。就这样,诗人以缭绫为题材,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被剥削者与剥削者之间尖锐的矛盾,讽刺的笔锋,直触及君临天下、神圣不可侵犯的皇帝。其精湛的艺术技巧和深刻的思想意义,都值得重视。

  这首诗也从侧面生动地反映了唐代丝织品所达到的惊人水平。“异采奇文相隐映,转侧看花花不定”,是说从不同的角度去看缭绫,就呈现出不同的异彩奇文。这并非夸张。《资治通鉴》“唐中宗景龙二年”记载:安乐公主“有织成裙,值钱一亿。花绘鸟兽,皆如粟粒。正视、旁视,日中、影中,各为一色”,就可与此相参证。

参考资料:
1、 霍松林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864-866

liáolíng--bái

liáolíngliáolíngsuǒshìshìluóxiāowán

yīngshìtiāntáishānshàngmíngyuèqiánshíchǐquán

zhōngyǒuwénzhāngyòujuébáiyānhuāxuě

zhīzhěrénzhěshuíyuèhánhàngōng

niánzhōng使shǐxuānkǒuchìtiānshàngyàngrénjiānzhī

zhīwèiyúnwàiqiūyànxíngrǎnzuòjiāngnánchūnshuǐ

广guǎngcáishānxiùzhǎngzhìqúnjīndòuyùndāojiǎnwén

cǎiwénxiāngyǐnyìngzhuǎnkànhuāhuādìng

zhāoyángrénēnzhèngshēnchūnduìzhíqiānjīn

hànzhānfěnzàizhexīn

liáolíngzhīchéngfèigōngxúnchángzēng

qiāoduōshǒuténgzhāzhāqiānshēngyíngchǐ

zhāoyáng殿diànrénruòjiànzhīshíyīng

霜余已失长淮阔。空听潺潺清颍咽。佳人犹唱醉翁词,四十三年如电抹。
霜余已失长淮¹阔。空听潺(chán)潺清颍(yǐng)²(yè)。佳人³犹唱醉翁词,四十三年如电抹
译文:秋霜降后,长淮失去了往日壮阔的气势。只听见颍水潺潺,像是在代我哭泣伤逝。河上传来歌声悠扬,佳人还唱着醉翁的曲词。四十三年匆匆流去,如同飞电一闪即驰。
注释:¹长淮:淮河。刘长卿《送沈少府之任淮南》:“一鸟飞长淮,百花满云梦。”²清颍:指颍河,颍水,为淮河重要支流。³佳人:颍州地区的歌女。⁴醉翁词:指欧阳修在颖州做太守时,所写的歌咏颖州西湖的一些词。⁵四十三年:欧阳修皇祐元年(1049)知颍州时作《木兰花令》词,到苏东坡次韵作此篇时正好四十三年。⁶电抹:如一抹闪电,形容时光流逝之快.吴潜《满江红》:“便使积官居鼎鼐,假饶累官堆金玉,似浮埃,抹电转头空,休迷局。”
草头秋露流珠滑。三五盈盈还二八。与余同是识翁人,惟有西湖波底月。
草头秋露流珠滑。三五¹盈盈²还二八³。与余同是识翁人,惟有西湖波底月。
译文:生命像草上秋露晶莹圆润,遗落消失却不过一瞬。十五的月轮多么皓洁完满,第二天就会渐渐缺损。和我一样同醉翁相识,如今还剩有几人?唯有西湖波底的明月,曾经把所有的人照临。
注释:¹三五:十五日。李益《溪中月下寄扬子尉封亮》:“团团山中月,三五离夕同。”²盈盈:美好的样子。³二八:十六日。鲍照《玩月城西门廨中》:“三五二八时,千里与君同。”

  《木兰花令·次欧公西湖韵》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上片写自己泛舟颍河时触景生情,下片写月出波心而生的感慨和思念之情。全词委婉深沉,清丽凄恻,情深意长,表达了对恩师的怀念之情。

  “霜馀已失长淮阔,空听潺潺清颖咽”,上阕起首两句描写了作者泛游颍河所见到的景致。颍州有颍河汝水,最终汇于淮河之中。“霜馀”两字交代作者到颍州时正值深秋,秋高天旱、草木枯萎,颍河也失去了春夏时期波澜壮阔的气势,温婉细流涓涓而下。水声潺潺,在作者听来,如怨如慕,恰恰吻合他此时思念恩师的心情。将河水拟人化的写法,更显得情真意切。

  “佳人尤唱醉翁词,四十三年如电抹”通过写颍州人对于欧阳修的怀念,表达了词人自己深切的思念。其中有人生如梭的慨叹,时间如同闪电一样快速逝去,只有像欧阳修那样为人、为政、为文,才能够长久得被人们铭记。欧阳修在颍州期间,颇有政声,建树多多,深得当地父老的敬重与爱戴。颍州父老为了纪念这位文坛巨匠作出的贡献,不但世代传唱他在颍州创作的诗词,还立祠以表怀思。四十三年转瞬飞逝,而恩师也已驾鹤多年,作者不由得慨叹时光无情,对先师的怀念有增无减,令人动容。

  下阕体例与上阕基本一致,均为由景及情,前面两句写颍河的晚景。“草头秋露流珠滑”,深秋的晚上,已经开始降下露水,露珠晶莹剔透且圆润光滑,但却不能长存。“三五盈盈还二八”点明月亮阴晴圆缺的状态。南朝鲍照有诗“三五二八时,千里与君同。”南朝萧统《文选》为其作注释日:“二八,十六日也。”在这首《木兰花令》里,词人以露珠的流逝与月亮的圆缺慨叹时光飞逝、人生无常,也是对前文“四十三年如电抹”的诠释。

  “与余同是识翁人,惟有西湖波底月!”作者全词结尾处将主旨进一步明朗化。四十三年过去了,现在能记得醉翁的人还剩下几个。恐怕只有作者与这倒影在西湖水底的明月。作者以拟人化的手法写西湖月能“识翁”,含蓄写出欧阳修在颍州时常常夜游西湖,用西湖见证醉翁在颍州的所有功绩。

  苏轼少年求学京城,得到欧阳修的赏识与提携。后来两人又政见相同,诗文相和,成为忘年之交。在苏轼的人生中,欧阳修对其行文、为政、处事,都产生了很大影响。正因如此,作者的慨叹与思念才显得情意绵绵、动人肺腑。而此词更出彩的一点,在于词人将内心的真情揉碎于水光月色之中,缠绵悱恻,娓娓道来,氤氲进人的内心深处。

参考资料:
1、 刘默,陈思思,黄桂月 .《宋词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2 :136 .

lánhuālìng ·ōugōng西yùn

shì sòngdài 

shuāngshīchánghuáikuò kōngtīngchánchánqīngyǐng jiārényóuchàngzuìwēng shísānniándiàn 
cǎotóuqiūliúzhūhuá sānyíngyíngháièr tóngshìshíwēngrén wéiyǒu西yuè 
妾身兮不令,婴疾兮来归。
妾身兮不令¹,婴²疾兮来归。
译文:我的身体不好常常被病魔缠绕,拖着病体回到了娘家。
注释:¹令:善。²婴:抱。
沉滞兮家门,历时兮不差。
沉滞(zhì)¹兮家门,历²时兮不差³
译文:至今卧床不起,不能出门已有数月。
注释:¹沉滞:久留。²历:经。³差:病愈。
旷废兮侍觐,情敬兮有违。
¹废兮侍²(jìn)³,情敬兮有违
译文:未能亲自服侍、陪伴在你身边,有违敬夫之情。
注释:¹旷:空。²侍:侍侯。³觐:拜见尊长。⁴违:背。
君今兮奉命,远适兮京师。
君今兮奉命,远适¹兮京师。
译文:如今你奉命远赴京师。
注释:¹适:一作“递”。
悠悠兮离别,无因兮叙怀。
悠悠¹兮离别,无因²兮叙怀。
译文:自此一别何时才能与你相见啊,行前竟不能和你见面一叙衷曲。
注释:¹悠悠:遥远的样子。²因:由,从。
瞻望兮踊跃,伫立兮徘徊。
瞻望兮踊(yǒng)¹,伫立兮徘徊。
译文:不能送别只能想象着我中站在高处,极目远眺,希望能看到你远去的身影,在那里独自徘徊。
注释:¹踊跃:跳跃。
思君兮感结,梦想兮容晖。
思君兮感结¹,梦想兮容晖²
译文:忧虑你行路前的衣食是否备妥,心情是否忧郁,想着能在梦中得见你的容颜。
注释:¹结:聚积。²晖:一作“烽”。
君发兮引迈,去我兮日乖。
君发兮引¹迈,去²我兮日乖³
译文:你出发远行了,离我一日远过一日。
注释:¹引:长。²去:离。³乖:远。
恨无兮羽翼,高飞兮相追。
恨无兮羽翼,高飞兮相追。
译文:我恨自己身无羽翼,不能高飞追你同行。
长吟兮永叹,泪下兮沾衣。
长吟兮永叹,泪下兮沾衣。
译文:只得长叹一声,让汩汩涌出的泪水打湿衣裙罢了。

  这首酬答诗是专为秦嘉奉役赴京师而作的。这首赠别诗表达了病妇独守空闺,牵念丈夫的痛苦。前十句是化情于事,后十句是直抒其情。在表现形式上,诗人仿效楚辞的兮字句式,每句皆用一“兮”字,极表感叹之情。这与全诗悲伤咏叹的情调颇为相合,极大地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全诗大致分二层意思。

  第一层,作者陈述自己未与丈夫互诉衷肠的原委及内疚之情。写自己患病母家,身体不好,常常被病魔缠绕,所以回了娘家,至今卧床不起,不能出门已有数月,仍然没有痊愈,不得与夫话别。“不令”,不善;“婴疾”犹抱病;“差”,病愈。

  “旷废兮侍觐,情敬兮有违’’二句转写自己因病未能拜见丈夫,亲自服侍稠陪伴他,有违敬夫之情。“觐”.朝见,拜见(君主)。作者用“觐”字以示对丈夫的尊敬和爱慕。当时,秦嘉派去接徐淑的车已经“空返“,作者深感内疚而作此句。由此能感受女诗人内心蕴藏的复杂情愫。作者首先交待不能送别的原因,虽是叙事,而又化情于事,于事见情。平静的水流是最深的水流,强忍不露的感情更为诚挚动人,这几句看似平平叙事的诗,亦复如此。

  第二层写自己得知丈夫即将远行却难以面别的悲凉和凑苦。

  君即刻奉命去京师了,“一别音容两茫茫“,岁月多么漫长啊l所谓“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何况此别并非几日。而我未能与你宽语相慰,对你倾叙思恋之情。下二旬“瞻望兮踊跃,伫立兮徘徊。“借《诗经·燕燕》中“瞻望弗及,伫立以泣’’的意思,自己不能长亭送别只好在想象中站在高处,极目远眺,希望能看到你远去的身影,在那里独自徘徊。接下来,作者写登高远望仍不见丈夫踪影的内心感伤和联想。旧时代的妇女往往把自己一生的希望都寄托于丈夫,即所谓“出嫁从夫”。故与久别归来的丈夫团聚乃是她们最为欣喜之事。何况秦嘉夫妇感情甚笃,故未见面之遗恨更深。

  于是作者忧虑丈夫行路前的衣食是否备妥,心情是否忧郁,梦想其容晖。今日一别,何时相见呢?作者极想获悉下次相聚之时日,而事实上又不得而知,故言限无兮羽翼,高飞兮相追”作者任自己思绪联翩,想象驰骋,表达了自己恨不能象鸟一样展翅而飞,永远与丈夫形影不离的感情。别离之际的神伤魂泣,女诗人身染沉疴,竟连“消魂”的叙别亦不能得。丈夫远出,相去日远,诗人不禁幻想自己能插翅高飞,长追不弃。然而幻想终归还是幻想。

   “长吟兮永叹,泪下兮沾衣“是对自己此刻心情和神态的真实写照。想象与现实的强烈对比使作者更伤感了,无奈只得长叹一声,让汩汩涌出的泪水打湿衣裙罢了,又能如何呢?缠绵俳恻之情溢于言表。这是从焦躁中冷静下来和从幻想中清醒过来之后的感伤。“长”字“永”字,同义重复,更见得此情的厚重压抑,深沉含蓄,至此一个赢弱、多情的少妇形象跃然纸上了全诗感情真挚,一片深情。“君今兮奉命,远适兮京师。悠悠兮离别,无因兮叙怀。”四句虽未明写渴望与夫相聚,但此情却渗透于字里行间。

  徐淑的丈夫秦嘉入洛阳就职,当时徐淑正卧病母家,夫妇没能面别,秦嘉作《留郡赠妇诗》三首与妻话别。徐淑以此诗作答,表达不能与丈夫相随前行的悲痛伤心和对丈夫的挚爱深情。

参考资料:
1、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历代爱情诗鉴赏:红豆生南国: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04:第13页
2、 萧涤非等.汉魏晋南北朝隋诗鉴赏词典: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03:第77页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