纷彼婚姻,祸福之由。卫女兴齐,褒姒灭周。战战竞竞,惧德不仇。
纷彼婚姻,祸福之由。卫女兴齐,褒姒灭周。战战竞竞,惧德不仇。
神启其吉,果获令攸。我之爱矣,荷天之休。
神启其吉,果获令攸。我之爱矣,荷天之休。

shùhūnshīèr--qínjiā

fēnhūnyīnhuòzhīyóuwèixìngbāomièzhōuzhànzhànjìngjìngchóu

shénguǒhuòlìngyōuzhīàitiānzhīxiū

秦嘉

秦嘉

秦嘉,字士会,陇西(治今甘肃通渭)人。东汉诗人。桓帝时,为郡吏,岁终为郡上计簿使赴洛阳,被任为黄门郎。后病死于津乡亭。秦嘉赴洛阳时,妻子徐淑因病还家,未能面别。秦嘉客死他乡后,徐淑兄逼她改嫁。她“毁形不嫁,哀恸伤生”(《史通·人物》),守寡终生。秦嘉、徐淑今存的诗文并收辑于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 ▶ 12篇诗文

猜您喜欢
看山看水独坐,听风听雨高眠。
看山看水独坐,听风听雨高眠¹
译文:独自一人坐着看山看水,听着风声雨声高枕安眠。
注释:¹高眠:高枕安眠。
客去客来日日,花开花落年年。
客去客来日日,花开花落年年。
译文:客人来了又去,去了又来,堂前的花年年开了又谢,谢了又开。
何处一屏风,分明怀素踪。
何处一屏风,分明怀素踪。
译文:你从哪里得到这一个屏风?上面分明有怀素书法的踪迹。
虽多尘色染,犹见墨痕浓。
虽多尘色染,犹见墨痕浓。
译文:虽然有很多灰尘、颜色的沾染,但还能够见到墨痕的浓重。
怪石奔秋涧,寒藤挂古松。
怪石奔秋涧,寒藤挂古松。
译文:写的字的点就像怪石多向秋天的山涧,字的竖和勾的笔画就像寒枯的古藤倒挂在古松下。
若教临水畔,字字恐成龙。
若教临水畔(pàn),字字恐成龙。
译文:如果把屏风放到水边,恐怕每个字都要化成蛟龙,游到水里去了。

  “屏风”是室内挡风或作为障蔽的器具,为美观设计,上面一般都绘有图画或写有文字,所以它在使用中还有书画的艺术价值。这首诗看似咏“屏风”,实际上是咏“屏风”上怀素的草书。它“通过生动精辟的语言形式,极其深刻地描述了怀素草书的飞动气势和苍劲形象,以及它那无穷的生命力。是为唐人论书名篇之一”(洪丕谟《书论选读》)。

  怀素,字藏真,湖南长沙人。原姓钱,幼年便出家做了和尚。生卒年月不可考,活动当在公元八世纪,即唐代中叶。他曾师事张旭、颜真卿等著名书法大师,勤奋好学,后遂以狂草知名,兴到笔运,如骤雨急旋,随手万变,而合乎法度,成为一代大师。他的草书名盛一时,到后来,他的书迹更为人所珍爱,虽片纸只字,亦价值连城。他留存下来的墨迹有《自叙帖》、《苦笋帖》、《食鱼帖》和《千字文》等,皆系草书,有影印本传世。其中尤以狂草《自叙帖》为最出众有名。

  怀素的草书到了韩所在的晚唐、五代,愈来愈为世所珍爱。韩偓不仅精于诗歌,对书法也有一定造诣。据宋代《宣和书谱》卷十载:“考其(指韩偓)字画,虽无誉于当世,然而行书亦复可喜。尝读其《题怀素草书诗》(按即《草书屏风》)云云,非潜心字学,其作语不能迨此。后人有得其《石本诗》以赠,谓字体遒丽,辞句清逸。”由于韩偓对书法有爱好和研究,因而他对怀素遗留在屏风上的草书墨迹表示了极大的爱好。

  “何处一屏风?分明怀素踪。”

  一开始就以问句突起,好像十分激动地在问主人:“您从哪里得到的这个屏风啊?”惊喜万分之态,溢于言外。而且紧接着就立刻判断,这个分明是怀素的笔迹(“踪”是踪迹,这里指笔迹)。这充分说明他平日对书法极为留心,尤其是对怀素的草书风格十分熟悉,如故人相逢,一眼便认了出来。接下来,作者在惊喜中对屏风上的整幅墨迹作了审视。

  “虽多尘色染,犹见墨痕浓。”

  前一句从“尘色染”中,看出墨迹流传已久,古色古香,弥足珍贵;但由于长期辗转流传,字幅上侵蚀了尘色,有些斑驳,诗人在极端爱惜中也流露出一丝惋惜之意。后一句说虽然蒙上了很多尘色,但还是可以看见那浓黑的墨迹,从“墨色浓”三字中,仍满含着诗人的惊喜爱惜之情。这里一个“浓”字,生动地描述出怀素草书中那种笔酣墨饱、痛快淋漓的特点,已经把整幅字中体现的风格和意境初步传达给读者,十分形象准确。

  前四句一句一转,“何处”、“分明”、虽多”、“犹见”,在转折中步步顿宕,峰回路转,引人入胜,作者的惊悦之情在诗行中不停地跃跃。但一气贯通,流转自如,其欢欣的情绪,犹如一条活泼的小溪,在曲折中畅流而下。这四句显得极为自然,完全是一片真情的流露,读来仿佛如见当时情形。到后四句,作者采用比喻的手法,对字幅中的点画作了具体描述,把这一高度抽象的艺术,十分具体、形象地再现在读者面前,而且具有怀素书法的特点,使人欣赏赞叹不已。

  “怪石多秋涧,寒藤挂古松。”

  这两句先是从点画来赞美怀素书法的刚劲有力。前一句是说怀素草书中的点,好像怪石正在向秋涧多走。这一比喻形象奇特,但有由来。晋代卫夫人(笔阵图)说:点,要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这里在“石”前加一“怪”字,就表明它不同一般,体现出怀素草书的“狂”的特色。在“怪石”与“秋涧”间着一“多”字,充分表现了草书中“点”画在映带时那种迅疾有力的动势,十分形象生动。后一句是说怀素草书中竖和弧钩笔画,真像枯藤(即“寒藤”)挂在古松上,这个比喻从欧阳询来。欧阳询《八诀》说:竖,要如“万岁之枯藤”;弧钩,要如“劲松倒折,落挂石崖”。“藤”、“松”已有劲健意味,再用“寒”、“古”来形容,就更具苍劲感。两句中虽只点出点、竖和弧钩这些个别笔画,但却在怀素草书中具有代表性,其他笔画概可想见,那种中锋运笔时饱满、刚劲、浑厚的效果,鲜明地凸现出来。而且,这些“怪石多秋涧,寒藤挂古松”的点画,构成了狂放、豪纵的整幅气度,无一字不飞动,无一字不活泼,体现了生动活泼的气韵。这是书法作品中很难达到的高妙境界。这屏风上生动的草书,激动着诗人的心,不禁萌发奇妙的想象。

  “若教临水畔,字字恐成龙。”

  如果把屏风搬到水边,每个字恐怕都要化成龙,游到水里去了。这一想象更为奇特,但也并非无来处。古人把写草书比为“笔走龙蛇”,如李白《草书歌行》:“时时只见龙蛇走,左盘右蹙如惊电。”因为笔画的盘绕曲折,有如龙蛇迅速有力的游动。从这个比喻中,可见怀素草书是何等的笔势飞矫,生动活泼,显现了旺盛的活力。另外,古人常以“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来比喻“书圣”王羲之的字,此处隐然以怀素比王羲之,可见推许之高。“恐”字,不仅有估计的意思,也还恐怕它真化为龙,从水中飞走,而失去这珍贵难得的字幅的意思,有一种风趣的意味隐含其中,曲折委婉地表达了对怀素草书遗墨的万分珍爱之情,使前四句那种惊喜神情一直贯穿到结束,全诗洋溢着充沛的激情。诗人从屏风写起,然后写怀素草书,写怀素草书又先表现整体感觉,然后再以形象的笔墨作具体的描述,全诗层层深入,步步递进,最后又以神奇的想象结尾,留下回味不尽的余意,同篇首暗中照应,在章法上显得严谨、完整,表现出精心的安排。特别是形象的生动描写,激情的强烈抒发,使全篇荡漾着盎然诗意,语语动人心弦,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cǎoshūpíngfēng--hán

chùpíngfēngfēnmíng怀huáizōngsuīduōchénrǎnyóujiànhénnóng

guàishíbēnqiūjiànhánténgguàsōngruòjiàolínshuǐpànkǒngchénglóng

君子防未然,不处嫌疑间。
君子防未然,不处嫌疑间。
译文:君子应该防患于未然,不将自己置身在容易引起嫌疑的处境中。
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
瓜田不纳履(lǚ)¹,李下不正冠。
译文:经过别人家的瓜田不弯腰穿鞋,从李树下经过也不要举手去整理帽子。
注释:¹纳履:穿鞋。
嫂叔不亲授,长幼不比肩。
嫂叔不亲授,长幼不比肩。
译文:嫂嫂和小叔子不亲手递交东西,长辈和小辈不并肩行走。
劳谦得其柄,和光甚独难。
劳谦¹得其柄,和光²甚独难。
译文:勤劳谦恭是修德的根本所在,内敛不露锋芒比独处时约束自己还要难。
注释:¹劳谦:勤劳而谦虚。²和光:谓才华内蕴,不露锋芒。
周公下白屋,吐哺不及餐。
周公下白屋,吐哺(bǔ)不及餐。
译文:周公到茅屋中访贫问苦,礼贤下士多次吐出口中的食物来不及吃饭。
一沐三握发,后世称圣贤。
一沐三握发,后世称圣贤。
译文:洗一次头三次握着头发出来见客,所以后世的人们才称他为圣贤。

jūnxíng

cáozhí liǎnghàn 

jūnfángwèirán chǔxiánjiān 
guātián xiàzhèngguān 
sǎoshūqīnshòu zhǎngyòujiān 
láoqiānbǐng guāngshènnán 
zhōugōngxiàbái cān 
sān hòushìchēngshèngxián 
筠竹千年老不死,长伴神娥盖江水。
(yún)¹千年老不死,长伴神娥²盖江水。
译文:千年的斑竹林还是那么青翠,长伴着神娥,覆盖着青碧的流水。
注释:湘妃:舜的两个妃子,死后成为湘神,称为湘夫人。¹筠竹:斑竹。²神娥:即湘妃,一作“秦娥”。
蛮娘吟弄满寒空,九山静绿泪花红。
蛮娘¹吟弄满寒空,九山²静绿泪花红。
译文:田家少女的歌声正在秋野飘荡,山陵的竹叶上却染着点点红泪。
注释:¹蛮娘:湘中村女。²九山:九嶷山,又名苍梧山。
离鸾别凤烟梧中,巫云蜀雨遥相通。
离鸾(luán)别凤¹烟梧²中,巫云蜀雨³遥相通。
译文:遥远的苍梧弥漫着凄凄别情,巫山蜀山的云雨只能在梦中相通。
注释:¹离鸾别凤:指舜葬于苍梧,二妃死于湘水中,并未合葬。²烟梧:烟波浩渺的苍梧山。³巫云蜀雨:借用楚襄王与巫山神女幽会比喻舜与二妃相往来。
幽愁秋气上青枫,凉夜波间吟古龙。
幽愁秋气上青枫(fēng)¹,凉夜波间吟古龙²
译文:幽怨的秋思吹上青苍的枫树林,凉夜的波间古龙在悲凄地长吟。
注释:¹青枫:一作“清峰”。²吟古龙:即古龙吟。指松树形状如龙,被风吹,发出的声响。

  此诗正如标题所揭示的那样,写的是神话传说中湘妃的不幸遭遇,以及她对爱情的坚贞不渝,是一首爱情的赞歌,在写法上别具一格:不写生前的传说,而写死后的情感;不写悲剧的本身,而写悲剧的后果;不写悲剧的过程,而写悲剧的气氛。由此而创造出另一个自然世界与情感世界,使读者有如闻如见的亲身感受。

  一开篇诗人就以饱蘸情感和具有丰富想象的诗笔写道:“筠竹千年老不死,长伴神娥盖江水。”其中,“千年”、“长伴”、“老不死”说明时间的久长而爱情之花永不凋谢。二妃本来因痛哭而死,但“死”并非爱情的终结,相反,真正的爱情将永世长存,其凭证便是永远年轻的“筠竹”。此竹不仅永世永生伴随着“神娥”,而且由于滋生繁茂,甚至覆盖了整个湘江的流水。用语貌似夸张,实写爱情的巨大能量。这里,诗人从最具神话色彩的斑竹写起,是因为斑竹是湘妃洒泪而成,是爱情生死不渝的历史凭证,所以最能显示出这一故事的神髓。接着的“蛮娘吟弄满寒空,九山静绿泪花红”二句由写湘妃转入写虞舜葬地。前句以动喻静,通过耳之所闻来形容九疑山之高大宽广及其深邃寂静。“蛮娘”、“吟弄”、“九山”、“静绿”等意境使人自然联想到毛泽东《七律·答友人》中的诗句:“九疑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之后的“离鸾别凤烟梧中,巫云蜀雨遥相通”二句承前,写湘妃与舜两地睽隔,只能在梦中相见。舜葬苍梧,妃死湘水,两地相距虽不甚远,但峰峦隔阻,还有云山雾障。在此无可奈何之际,只有象巫山神女那样,梦中能得一见了。其中,“遥相通”说明二人心心相印、情感相通。结尾的“幽愁秋气上青枫,凉夜波间吟古龙”二句转写湘妃。此诗以咏湘妃为主,所以结句与开篇相照应,极写湘妃死后的悲痛与孤寂。“巫云蜀雨”虽可一面,但大量时间却忍受着死别的熬煎。其难以排遣的愁怨仿佛云雾烟霭一般,凝聚于洞庭湖宽广的空间。当秋日来临之际。更增添了其悲痛的气氛,有如《九辩》中的“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幽愁秋气上青枫”一句的情感容量便包含了《招魂》中的“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凉夜波间吟古龙”一句运用“龙”这一意象创造了悲剧气氛。其中,“凉夜”乘“秋”而言,凉,既是体肤之感觉,又是心理的感受与环境的悲凉。

  全诗仿《楚辞》而作,歌咏古事,构思精巧,动静结合,画面灵动,极幽清凄迷,描绘出一幅清幽而又绚丽的画面,通过写生离死别的爱情来寄托诗人的审美意识和对“湘妃”这一悲剧的认知。在用词上,“寒空”、“幽愁”、“秋气”、“凉夜”等具有冷色调的词汇既突出清幽的情境,又为这首浪漫的诗作添上扼腕的叹息。

参考资料:
1、 闵泽平 编著.李贺全集.武汉:崇文书局,2015年:355-357
2、 宋绪连,初旭 主编.三李诗鉴赏辞典.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年05月第1版:692-694
3、 唐·李贺 著;张强,田金霞 解评.李贺集.太原:三晋出版社,2008年06月第2版:52-53
秦楼不见吹箫女,空余上苑风光。粉英金蕊自低昂。东风恼我,才发一衿香。
秦楼¹不见吹箫女²,空余上苑³风光。粉英金蕊(ruǐ)自低昂(áng)。东风风我,才发一衿(jīn)
译文:没有像秦穆公女那样的美人,有皇家上苑的美好景色,也是空的了。那些花开得如此美,瓣是粉红的,蕊是金黄的,可是只有它们自己或低或昂,没人能和我去欣赏。也许东风不高兴我,所以才使那些花开了一半。
注释:谢新恩:词牌名。王国维辑本《南唐二主词》校勘记:此首实系《临江仙》调。¹秦楼:秦穆公为其女弄玉所建之楼,亦名凤楼。相传秦穆公女弄玉,好乐。萧史善吹箫作凤鸣。秦穆公以弄玉妻之,为之作风楼。二人吹箫,凤凰来集,后乘凤,飞升而去。²吹箫女:指秦弄玉。³上苑:指古代供帝王玩赏、打猎的园林。⁴粉英金蕊:粉红的鲜花,金嗽,此泛指各种颜色的花卉。⁵低昂:起伏不定,时高时低。⁶一衿香:衿,同“襟”。是以人的感受说明香的程度。一般指不能指出形状的事物。一襟香,指堂前一面有香。
琼窗梦醒留残日,当年得恨何长!碧阑干外映垂杨。暂时相见,如梦懒思量。
(qióng)¹梦醒²留残日,当年得恨何长!碧阑(lán)³外映垂杨。暂时相见,如梦懒思量(liáng)
译文:我长日思念,百无聊赖,倚窗独困倦后昏然入睡,一觉醒来夕阳已西下。在梦中梦见了当年的欢爱之情,而梦醒后一切都是空的了,这恨该是何等长久啊!往年两人曾一起在垂杨处依恋相爱,而如今都看不到了。我和她相处只是暂时的,真是很短,和梦一样,还是懒于再想那些事了。
注释:¹琼窗:华美精致的窗子。²梦醒:一本无“醒”字。³碧阑干:绿色栏杆。⁴垂杨:垂柳。古诗文中杨、柳常通用。⁵思量:想念,相思。

  这首词抒写怀人的心情,忧思绵长,充满无奈的惆怅。

  首句以“秦楼女”代指所怀之人,不仅写其容貌,更写其才艺,加强思念的感情。因为是独自面对,不得与所爱者共享,一切的美好就只是徒然。那么即使是“上苑风光”,也只是“空”有,只是多“余”,风中花木不过是“自低昂”而已,尽写其无奈之感。“东风恼我”,其实是说“我恼东风”。“恼”字写人的烦恼,不言自己,却去怪罪于东风,很是生动。说这东风是如此地不理解人的心情,偏偏要在这孤独寂寞之时,吹开这满苑的春花,让人染上一身的花香,撩拨心情,不能自已。“东风恼我,才发一矜香”,与李商隐的诗句“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只不过李商隐是由自己的经验而提出的劝告,因此言语沉痛;李煜则是一时的心情不能排解而去责难东风,言得无理,也就言得无奈。上阕是就眼前之景而抒情。

  下阕掉转笔头去写回忆与心情。“琼窗”写美好,“梦笛”是虚幻,“残日”是留恋,尽写出当时情景虽然美好,却已经存在着不能如愿的遗憾,因此说是“当年得恨何长”。此句可作两解,一者可以解释为还在沉浸于爱情的甜蜜之中时就已经预见了分别的痛苦,重点在“当年”;一者可以解释为当时爱情是越短暂,就越深刻,以至于“长恨”到今天,重点在“何长”。无论何解,都只是一个“恨”。而这“恨”是如此的深刻与悠长,相聚时的碧栏杆,绿纱窗,分手时的杨柳树,长丝绦,不曾有一刻的忘却,历历如在眼前。而越是思量,越是难忘,越是叫人痛苦难当。结句言:“暂时相见,如梦懒思量。”既是说当时已经是短暂如梦,也是说即使今天相见又能如何?依然是短暂如梦啊。总归是相思也无奈,回忆也无奈,这份感情始终就是一个无奈,虽然美好,却令人心痛,倒不如不思量的好。这种心情,也是李商隐曾经写过的:“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上下两阕以转折相对,没有过渡,似乎在情绪上有一隔断。但是,下片中的“碧阑干外映垂杨”,以记忆中的景物对照眼前的“上苑风光”;结句中的“如梦”又回应着首句的“不见”,两阕之间仍有着若明若暗的感情线索,使通篇的写景抒情融为一体。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151-152
2、 蒋 方.李璟李煜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09:141

línjiāngxiān ·qínlóujiànchuīxiāo

 dài 

qínlóujiànchuīxiāo kōngshàngyuànfēngguāng fěnyīngjīnruǐáng dōngfēngnǎo cáijīnxiāng 
qióngchuāngmèngxǐngliúcán dāngniánhèncháng lángānwàiyìngchuíyáng zànshíxiāngjiàn mènglǎnliá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