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与骚人景物宜,风流嘲戏恰相知。
长安道上吟诗罢,笑里骑驴缓勒羇。
天与骚人景物宜,风流嘲戏恰相知。
长安道上吟诗罢,笑里骑驴缓勒羇。
袁说友

袁说友

(1140—1204)建宁建安人,流寓湖州,字起严,号东塘居士。孝宗隆兴元年进士。授溧阳主簿。历知池州、衢州、平江府,入为吏部尚书兼侍读。宁宗嘉泰三年,同知枢密院,进参知政事。罢以资政殿学士知镇江府。奉祠致仕。学问淹博,其疏奏多切时弊,诗文格调清新。任四川安抚使时,尝命属官辑蜀中诗文为《成都文类》。有《东塘集》。 ▶ 576篇诗文

猜您喜欢
艳多烟重欲开难,红蕊当心一抹檀。
艳多烟重欲开难,红蕊当心一抹檀。
译文:牡丹初放光彩照眼,然而雾气笼罩着它,似乎很难完全绽开,开放的花朵粉红的花瓣包裹着深红的花蕊。
公子醉归灯下见,美人朝插镜中看。
公子醉归灯下见,美人朝¹插镜中看。
译文:公子晚上醉酒归来持灯观看,佳人晨起梳妆折花插头,直在镜中看。
注释:¹朝:早晨。
当庭始觉春风贵,带雨方知国色寒。
当庭¹始觉春风贵,带雨方知国色寒。
译文:满院牡丹盛开更觉春光可贵,雨水沾湿花瓣,让人生出无限怜惜之情。
注释:¹当庭:庭院当中。
日晚更将何所似,太真无力凭阑干。
日晚更将何所似,太真¹无力凭栏杆。
译文:经过一天的日晒,你猜它像什么呢?像那靠着栏杆神情惫懒的杨贵妃。
注释:¹太真:唐杨贵妃号。

  罗隐这首咏物诗,为古代咏牡丹的名作。

  “艳多烟重欲开难,红蕊当心一抹檀。”诗的开头两句是说:牡丹花在园中蓓蕾初放,光彩照眼,然而雾气笼罩着它,似乎难得开大;就开放的花朵来说,花瓣一片粉红,当小包着深红的花蕊,十分好看。这两句是总体上写牡丹的外观。诗人不完全限于对其外形、色彩的刻画,而是置之于自然环境之中,写它给人的直觉印象。它颜色鲜亮,富有光艳,却被一层云气包裹,如轻纱中的美女,更具诱人的魅力。

  “公子醉归灯下见,美人朝插镜中看。”前句是写瓶中的牡丹;后句是写插在美女鬓上的牡丹。醉眼所见及镜中所映,皆有失于真。在那些富贵公子、千金小姐们看来,这牡丹能在他们的金瓶之中、云鬓之上,真算得“富贵花”、“花中王”了,而实际上,这却并不合于花的本性。

  “当庭始觉春风贵,带雨方知国色寒。”“当庭始觉春风贵”,这一句是写庭院中的牡丹。是说只有种在庭院之中,才能显出它的魅力,竟至使得春风更惬人意,使得春天真正显示出它动人的容貌。古人云:“蝶来风有致,人去月无聊。”蝴蝶可以显示春风的婀娜美妙,牡丹花就更是这样。“带雨方知国色寒”,则是写雨中的牡丹。牡丹被称为“富贵之花”,是因其本身的花繁朵大,色彩艳丽,并非由于上了富贵人的金瓶、绿鬓。它不但能使大自然更美,而且也只有在自然的变化中,才能显示出多种姿态和良好的气质。在门阀观念严重的唐代,“寒”总是同“微”联系在一起,然而,“寒”同时也可以显出严峻刚强的秉性。经一阵雨洗风摇,碧叶更见苍翠,红瓣更见鲜艳,那条条枝茎,也显示出铮铮硬骨。“当庭始觉春风贵,带雨方知国色寒”,这两句写出了牡丹的刚强品质与不凡气度。但是,这两句的深意,只有在同“公子醉归灯下见,美人朝插镜中看”的比较中才能体味出来,“始”、“方”二字,便透露了诗人一反一正进行比较的用意。然而,意思的转折方面,又十分自然;如一般地去看,中两联四句是排比写牡丹在瓶中、鬓上、庭院、雨里四种情况下的状况,细心体味,又含着正反两层意思。

  “日晚更将何所似,太真无力凭栏杆。”是以美人杨贵妃为喻(杨玉环为女道士时曾号为“太真”)。这两句是写牡丹经过一天日晒,如同娇轻慵懒、弱不禁风的美女。不过,这两句诗的另一方面的作用,是引起人们对李白《请平调》三首的联想。李白的诗是唐玄宗同杨贵妃赏牡丹时奉旨所作,后两首即将牡丹与杨贵妃联系起来,“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栏杆”。罗隐诗的末两句,扩展了李白诗作的联想范围,使读者从时间的、历史的座标去认识牡丹的美艳绝伦。

  此诗写牡丹之美,而不限于花叶的描绘,一方面着眼于牡丹的生活环境,另方面着眼于对它精神气质方面的表现,这二者的结合,使得诗中所写似乎并非纯粹的花,好像还表现了人的一种精神风貌。第一联概括地写其给人的直觉,末一联以美人为喻,前后照应。当中两联似为排比地写了牡丹的四种生活环境,而实际上是正反两种境遇,细致品味,意蕴无穷,令人想象无限。

dān

luóyǐn tángdài 

yànduōyānzhòngkāinán hóngruǐdāngxīntán 
gōngzuìguīdēngxiàjiàn měirénzhāochājìngzhōngkàn 
dāngtíngshǐjuéchūnfēngguì dǎifāngzhīguóhán 
wǎngèngjiāngsuǒ tàizhēnpínglángān 
周氏夫妇,以渔为生,日出没风波。一日,二豪贼相谓曰:“伺周之市,但留其妇时,吾可攫其金也。”于是窥周出。周既去,二豪贼持刀近船。周畜一犬,见之,狂吠。妇闻声而出。二贼跃上船,出刃胁之。犬啮贼,以故贼不得脱身。妇乘其无备,推堕一贼河中。一贼为犬所啮,痛甚。妇举刀欲劈之,贼色挠,跪而谢。是时夫方归,见状,即缚二豪贼至官。
周氏夫妇,以¹渔为生,日²出没风波。一日,二豪贼³相谓曰:“伺周之⁵市,但⁶留其妇时,吾可攫(jué)⁷其金也。”于是窥(kuī)周出。周既¹⁰,二豪贼持刀近船。周畜¹¹一犬,见之,狂吠。妇闻声而出。二贼跃¹²上船,出刃¹³胁之。犬啮(niè)¹⁴贼,以故¹⁵贼不得脱身。妇乘其无备,推堕(duò)一贼河中。一贼为犬所啮,痛甚。妇举刀欲劈之,贼色挠¹⁶,跪而谢¹⁷。是时夫方¹⁸归,见状,即缚(fù)二豪贼至官¹⁹
译文:一对姓周的夫妇,以捕鱼为生,每天都在风浪里工作。一天,两个大强盗互相说:“等到姓周的丈夫到市场去,只留下妇人时,我们可以抢夺他们的钱财。”于是强盗等候着姓周的丈夫离开。姓周的丈夫一离去,两个大强盗(就)拿着刀靠近船。周氏夫妇养了一条狗,(狗)看到了强盗,就狂叫着。周夫人听到了声音就出来了。两个强盗跳上船,拿出刀要胁迫她(把钱给他们),(其中的一个)强盗被狗咬住,因此无法脱身。周夫人趁他们没有防备(的时候),把一个强盗推入河中。一个强盗被狗咬着,非常痛。周夫人拿着刀想要砍向他,强盗脸上显出屈服的样子,跪下来认罪,这时姓周的丈夫正巧回来了,看到这情况,就绑着这两个强盗去报官。
注释:¹以:以......为生。²日:每天。³贼:强盗。⁴伺:等候。⁵之:即“至,到”。⁶但:只。⁷攫:抢夺。⁸窥:暗中察看。⁹既:(去)以后。¹⁰去:离开。¹¹畜:畜养。¹²跃:跳上。¹³刃:刀。¹⁴啮:咬。¹⁵以故:因为这个缘故,因此。¹⁶色挠:脸上显出屈服的样子。¹⁷谢:认罪。¹⁸方:正巧。¹⁹官:官府。
女羞夫婿薄,客耻主人贱。
女羞¹夫婿薄²,客耻³主人贱
译文:女子不光彩是由于她夫婿的轻视,客人感到羞愧是由于主人轻贱他。
注释:¹羞:不光彩,不体面。²薄:轻视,刻薄。³耻:感到羞愧。⁴贱:轻贱,不重视。
遭遇同众流,低回愧相见。
遭遇同众流¹,低回²愧相见。
译文:我的遭遇和这些人一样,只好低头徘徊,和尊高的人见面感到羞愧。
注释:¹众流:指前文的“羞女”和“耻客”。²低回:也作“低徊”或“低廻”,徘徊。
君非青铜镜,何事空照面。
君非青铜镜,何事空照面。
译文:您不是青铜的镜子,为什么只是看表面呢?
莫以衣上尘,不谓心如练。
莫以衣上尘,不谓心如练¹
译文:不要因为我衣服上有尘土就不以为我的心像白练那样纯洁高尚。
注释:¹练:白色的丝绢,比喻人心清白高洁。
人生当荣盛,待士勿言倦。
人生当荣盛,待士勿言倦。
译文:当您的人生处在荣华富贵的高峰时,也不要对地位低的人感到厌倦。
君看白日驰,何异弦上箭。
君看白日驰¹,何异弦上箭。
译文:您请看太阳升落,时光飞驰,和弦上的箭一去不返有什么区别呢?
注释:¹白日驰:本文指时光飞快,暗示人生的荣华富贵转瞬即逝,并不是永恒的。白日,太阳,阳光。

yóuziyín--

xiū婿báochǐzhǔrénjiàn

zāotóngzhòngliúhuíkuìxiāngjiàn

jūnfēiqīngtóngjìngshìkōngzhàomiàn

shàngchénwèixīnliàn

rénshēngdāngróngshèngdàishìyánjuàn

jūnkànbáichíxiánshàngjiàn

扫地焚香闭阁眠,簟纹如水帐如烟。
扫地焚香¹闭阁眠,簟(diàn)²纹如水帐如烟。
译文:在南堂焚香扫地而昼寝,睡在细密的竹席上,帐子又非常轻柔。
注释:¹焚香:一作“烧香”。²簟:竹席。
客来梦觉知何处,挂起西窗浪接天。
客来梦觉知何处,挂起西窗浪接天。
译文:睡梦中醒来,不知身在何方,但见西窗外水天相接,烟波浩渺。

nántángshǒu ·

shì sòngdài 

sǎofénxiāngmián diànwénshuǐzhàngyān 
láimèngjuézhīchù guà西chuānglàngjiētiān 
遥遥去巫峡,望望下章台。
遥遥¹去巫峡²,望望³下章台
译文:已经远远地离开了巫峡,一再瞻望着走下章华台。
注释:¹遥遥:形容距离远。²巫峡:长江三峡之一。一称大峡。西起四川省巫山县大溪,东至湖北省巴东县官渡口。因巫山得名。两岸绝壁,船行极险。³望望:瞻望貌;依恋貌。⁴章台:即章华台。春秋时楚国离宫。
巴国山川尽,荆门烟雾开。
巴国¹山川尽,荆(jīng)门烟雾²开。
译文:过尽了巴国的山山水水,荆门在濛濛烟雾中敞开。
注释:¹巴国:周姬姓国,子爵,封于巴,即今四川巴县。汉末刘璋又更永宁名巴郡,固陵名巴东,安汉名巴西,总称三巴。²烟雾:泛指烟、气、云、雾等。
城分苍野外,树断白云隈。
城分苍野外,树断白云隈(wēi)¹
译文:城邑分布在苍茫田野外,树林苍翠茂密,一望无际。
注释:¹隈:山水尽头或曲深处。“白云隈”,即天尽头。
今日狂歌客,谁知入楚来。
今日狂歌客¹,谁知入楚来。
译文:今天我这狂傲的行客,谁知竟会走进这楚天中来。
注释:¹狂歌客:春秋时期楚国人陆通,字接舆,是位隐士,平时“躬耕以食”,佯狂避世不仕。孔子来到楚国,他唱着“凤兮”之歌讥讽孔子,所以被人们称为楚狂接舆。后常用为典,亦用为狂士的通称。

  这首《度荆门望楚》洋溢着年轻的诗人对楚地风光的新鲜感受。

  荆门,由于地势险要,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著名的吴蜀彝陵之战就曾发生在这里,自古有“荆楚西门”、“荆门十二碚”之称,也是诗人出川,乘流而下的必经之地。这一带,水势湍急,山势险峻,郭景纯《江赋》说:“虎牙桀竖以屹卒,荆门阙竦而盘薄。圆渊九回以悬腾,湓流雷呴而电激。”由此可见荆门山景观之胜。

  首联两句,是作者对自己行程的交代。诗首句“遥遥去巫峡”,“遥”远也,“遥遥”,远之又远。从梓州出发,已经远远地离开了巫峡,巫峡居三峡之中,西起四川巫山县大宁河口,东抵湖北巴东县渡口,全长九十里。过官渡口,至秭国,即“楚子熊绎之始国,而屈原之多里也。”因此陈子昂诗中说:“望望下章台”,“望”,远看,“望望”,一再瞻看。诗人以两组叠字生动地表现他此时心情,巫峡已相去遥遥,家乡更远隔重山。初离故乡,乍入楚境,急切地要饱览楚国风光,因此望之又望。“下”,写出了长江水势,从李白诗句“千里江陵一日还”就不难理解“下”字的意义和力量。“章台”,《左传·昭公七年》:“楚子城章华之台。”楚之章华台在今湖北监利县西北离湖上,也是陈子昂必经之地。“章华台”表明已入楚境。

  颔联分承一、二两句。“巴国山川尽”,度过荆门,生活了二十年的故乡巴蜀的奇山秀水此告别。这句不仅是对地理分界的一种说明,更是概写此行所历的巴蜀山川,包括雄奇险峻三峡在内,“尽”字中同样透露出与巴蜀山川告别的依依之情。“荆门烟雾开”,船未到荆门,远望两山对峙,但见烟雾缭绕,看不清前路;船过荆门,则烟消雾散,眼前豁然开朗,展现一片广阔的新天地。“开”字正传神地表达出“度荆门”后心胸豁然的那份舒展感和兴奋感。而这种豁然开朗的舒展感又和此前舟行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崖叠嶂,隐天蔽日”的险峻逼仄感正形成鲜明对照,“开”字的精切不移于此可见。

  颈联两句,诗人更具体地状写楚境胜地。“城分苍野外,树断白云隈”两句,对“烟雾开”三字,作具体形象的描绘。城邑分畛域于苍野,可见人烟稠密,城邑不孤;树木断苍郁于白云,足见远树连天,碧野无际。诗人极目纵览,楚天辽阔,气象开阔舒展。

  尾联是对“度荆门望楚”全部感受的集中表现:“今日狂歌客,谁知入楚来。”古有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今有狂歌入楚之客,歌而过荆门。但“今日狂歌客”却显非昔日对现实不满的楚狂,而是对前途充满了美好憧憬的“狂歌”之“客”。“狂”字是对初次离乡“入楚”,走向人生广阔新天地的诗人欣喜欲“狂”的感情的集中揭示。诗写到这里,感情发展到高潮,诗也在“谁知入楚来”的逸兴飞扬、顾盼自得中结束。一结可谓淋漓尽致,神情飞越,颇有“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味道。用楚狂接舆歌凤典,单取其字面,且将“狂”“歌”“楚”三字巧妙地分置两句,表达与原典完全不同的感情。

  此诗笔法细腻,结构完整,由于采用寓情于景的手法,又有含而不露的特点。由此读者可以比较全面地窥见诗人丰富的个性与多方面的艺术才能。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 等.唐诗鉴赏辞典补编.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66-67

jīngménwàngchǔ

chénáng tángdài 

yáoyáoxiá wàngwàngxiàzhāngtái 
guóshānchuānjìn jīngményānkāi 
chéngfēncāngwài shùduànbáiyúnwēi 
jīnkuáng shuízhīchǔlái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