邂逅非专约。记当年、林堂对竹,艳歌春酌。一笑乘鸾明月影,馀事丹青麟阁。
邂逅非专约。记当年、林堂对竹,艳歌春酌。一笑乘鸾明月影,馀事丹青麟阁。
待宇宙、长绳穿却。念我中原空有梦,渺风尘、万里迷长乐。
待宇宙、长绳穿却。念我中原空有梦,渺风尘、万里迷长乐。
愁易老,吹灵药。
愁易老,吹灵药。
别来几度霜天鹗。厌纷纷、吞腥啄腐,狗偷乌攫。东晋风流兼慷慨,公自阳春有脚。
别来几度霜天鹗。厌纷纷、吞腥啄腐,狗偷乌攫。东晋风流兼慷慨,公自阳春有脚。
妙悟处、不存毫发。何日相从云水去,看精神、峭紧芝田鹤。
妙悟处、不存毫发。何日相从云水去,看精神、峭紧芝田鹤。
书壮语,遍岩壑。
书壮语,遍岩壑。
张镃

张镃

张镃(1153—1221?)原字时可,因慕郭功甫,故易字功甫,号约斋。南宋文学家,先世成纪(今甘肃天水)人,寓居临安(现浙江杭州),卜居南湖。出身显赫,为宋南渡名将张俊曾孙,刘光世外孙。他又是宋末著名诗词家张炎的曾祖,是张氏家族由武功转向文阶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隆兴二年(1164),为大理司直。淳熙年间直秘阁通判婺州。庆元初为司农寺主簿,迁司农寺丞。开禧三年(1207)与谋诛韩侂胄,又欲去宰相史弥远,事泄,于嘉定四年十二月被除名象州编管,卒于是年后。 ▶ 499篇诗文

猜您喜欢
朝发广莫门,暮宿丹水山。
(zhāo)发广莫门¹,暮宿丹水山²
译文:清晨由广莫门出发,晚间投宿在丹水山。
注释:扶风:郡名,郡治在今陕西泾阳县。¹广莫门:晋洛阳城北门。汉时洛阳城北有二门,一曰毂门,一日曰门。晋时改毂门为广莫门。²丹水山:即丹朱岭,在今山西高平县北,丹水发源于此。丹水由此向东南流入晋城县界,又南入河南省、经沁阳县入沁水,是为大丹河。
左手弯繁弱,右手挥龙渊。
左手弯繁弱¹,右手挥龙渊(yuān)²
译文:左手拉着繁弱大弓,右手挥动龙渊宝剑。
注释:¹繁弱:古良弓名。²龙渊:古宝剑名。
顾瞻望宫阙,俯仰御飞轩。
顾瞻¹望宫阙(què)²,俯仰御(yù)飞轩。
译文:回过头望一望宫阙,俯身驾车飞奔向前。
注释:¹顾瞻:回头望。²宫阙:指城郭。阙,宫门前的望楼。御:驾御。飞轩:飞奔的车子。
据鞍长叹息,泪下如流泉。
据鞍(ān)¹长叹息,泪下如流泉。
译文:按着马鞍长长叹息,伤心的泪儿像流泉。
注释:¹据鞍:按着马鞍。
系马长松下,发鞍高岳头。
系马长松下,发鞍¹高岳头。
译文:拴着马儿在长松下,卸下马鞍在高山颠。
注释:¹发鞍:卸下马鞍。
烈烈悲风起,泠泠涧水流。
烈烈¹悲风起,泠(líng)²(jiàn)水流。
译文:凛烈的悲风不住吹,泠泠的涧水流不断。
注释:¹烈烈:风的威力。²泠泠:流水声。
挥手长相谢,哽咽不能言。
挥手长相谢¹,哽(gěng)(yè)²不能言。
译文:挥一挥手儿长相辞,悲泣哽咽不能再言。
注释:¹谢:辞别。²哽咽:过分悲泣至于声气结塞。
浮云为我结,归鸟为我旋。
浮云为我结¹,归鸟²为我旋³
译文:浮云飘来为我集结,归鸟飞来为我盘旋。
注释:¹结:集结。²归鸟:一作“飞鸟”。³旋:盘旋。
去家日已远,安知存与亡?
去家¹日已远,安知存与亡?
译文:离家的日子已长远,怎知生存还是死还。
注释:¹去家:离开家。
慷慨穷林中,抱膝独摧藏。
(kāng)(kǎi)¹穷林中,抱膝独摧藏²
译文:在荒林中慷慨悲歌,抱着双膝独自感伤。
注释:¹慷慨:即慷慨悲歌。²摧藏:凄怆,伤心感叹的样子。
麋鹿游我前,猿猴戏我侧。
(mí)鹿游我前,猿猴戏我侧。
译文:麋鹿在我面前游转,猿猴蹦跳戏弄一旁。
资粮既乏尽,薇蕨安可食?
¹粮既乏尽,薇蕨(jué)²安可食?
译文:钱财粮食已经用光,薇蕨已老岂能当粮。
注释:¹资:钱。²薇蕨:一种野菜,嫩时可食。
揽辔命徒侣,吟啸绝岩中。
揽辔(pèi)¹命徒侣(lǚ)²,吟啸³绝岩中。
译文:拉马缰命随从前行,在悬崖险径中吟唱。
注释:¹揽辔:拉住马缰。²徒侣:指随从。³吟啸:即吟诵。⁴绝岩:绝壁。
君子道微矣,夫子固有穷。
君子道微¹矣,夫子²³有穷。
译文:君子之道已经衰微,孔子也有穷困时光。
注释:¹微:衰微。²夫子:指孔子。³固:一本作“故”。
惟昔李骞期,寄在匈奴庭。
惟昔李¹(qiān)²期,寄³在匈奴庭。
译文:昔日李陵错过约期,流落匈奴做了大将。
注释:¹李:指李陵。²骞:通“愆”字。愆期:错过约定期。指汉李陵在武帝天汉二年(前99),率步卒五千人出征匈奴,匈奴八万士兵围击李陵。李陵战败,并投降匈奴。汉武帝因此杀了李陵全家。³寄:暂住。
忠信反获罪,汉武不见明。
忠信反获罪,汉武不见明¹
译文:忠信之人反而获罪,汉武皇帝不能原谅。
注释:¹不见明:不被谅解。
我欲竟此曲,此曲悲且长。
我欲竟¹此曲,此曲悲且长。
译文:我欲奏完这首歌曲,此曲悲伤而且太长。
注释:¹竟:奏完。
弃置勿重陈,重陈令心伤!
弃置勿重陈¹,重陈令心伤!
译文:放置一旁不再陈述,若再陈述令人心伤。
注释:¹重陈:再次陈述。

  这首诗作者采用乐府旧题写作,充分反映途中的艰辛情状和胸间的忠愤,慷慨悲凉。《文选》李善注,这首诗以四句为一解,合九解成一篇。

  首解四句写登程。下笔就写“朝发”、“暮宿”,是记实,也见出受命北去时行程的迅急:早晨刚出都城北门——广莫门,日暮已到了大河之北、丹水的发源地——丹水山,进入并州境内。这里,诗人用夸张笔法渲染出行色的匆忙,也透露了他急于赴国难的心情。接着写出自己两手所持的是像古代繁弱、龙渊那样的名弓宝剑;而“弯”(开弓)、“挥”两个富动态性的词,既说明他是行进在“胡寇塞路”的险境之中,随时都需要用武,也足以显现出作者一往无前的英武气概。

  次解写恋阙心情。作者年轻时(作诗时也只三十六岁)正处西晋初期的安定阶段,在繁华的洛阳城里,他也曾有过诗酒从容、文友会聚的一段优游生活。洛阳城里巍峨的宫阙,是过去国家安定隆盛的标志,也是他前阶段优游生活的见证。自经变乱,现在已到了“国已不国”的地步。往事成尘,归来无日。这使他心情上不能不有所留恋,在行动上也就表现为“顾瞻”长“望”。望中最瞩目的是宫阙,是“俯仰御飞轩”。这句意思应是说,宫中廊宇高低,远望宛如急行中车辆的起伏。作者心目中,这时已经把静态中的宫中廊宇和身边行进中车辆的动态混而为一了。抚今思昔,不自禁“据鞍长叹息,泪下如流泉”。

  三解写途中小憩。京都已落在遥远的后方,现在系马、解鞍的所在是荒寂的高山头、长松下,入耳的只有秋末的烈烈悲风和泠泠涧流的声响。这四句用了音韵谐协的偶句,着力烘染出一幅秋山穷旅图。

  四解写小憩中的心情。与熟悉的京都和那里的人挥手长辞了,黯然无言,惟余哽咽。甚至空中的浮云也凝定不流,飞鸟也回旋不去。耳目所接,竟如天地万物都在助人兴悲。后两句写境,却更增强情的抒发。

  五解继写一时心中所想。这时心头萦绕不去的是离家日远,前路茫茫,境地险恶,存亡未卜。在这穷荒山林中,慷慨激昂,也是徒然,只有抱膝独坐,思绪紊乱,五内如焚。这是作者胸怀、心情的真实表白。

  六解写当前困境。身处穷林,惟与麋鹿、猿猴为伍。资粮乏绝,无以充饥。看看麋鹿、猿猴还有野草、山果果腹,可以游戏自得,实在令人自叹不如。经此映衬,愈见出人的困窘不堪。这解和四解一样,都叠用两个“我”字,产生了对面倾诉的亲切感。

  七解写困境中的自慰、自奋。作者深知重任在身,不容徬徨,终于重提辔缰,号召部下继续前行;同时,也在绝岩中,聊自吟咏舒啸,稍畅胸怀。他的重行振作,是由于在所承受的传统思想中找到了若干支撑力量:自己当前的处境,正是古人也曾慨叹的“世衰道微”的时世;孔子在陈绝粮,就曾对弟子子路说过“君子固穷”的话,何况是我辈。他精神上终于获得了宽解。

  八解是在自慰、自奋之余,又作转折,写出内心的隐忧:历史上曾有过李陵对匈奴以少击众,最后势穷力屈,过期不得归来,被迫降敌的事。李陵在降敌前也是尽忠竭力了,降敌后亦常怀归志,但汉武帝却不予谅解,反而杀了他的母弟妻子。现在朝廷多事,不暇外顾,自己孤悬一方,后援难继,困窘之情亦与李陵相去不远,不能不对未来抱忧兴叹。

  九解是全篇的结尾,也是乐府常见的结束形式。但在此篇,却不是单纯的套用。从上文所写,可见作者前途艰危正多,路也正长,有如他所要歌唱的曲子一样悲而且长。哀怨深沉,实在不忍、也无心重陈了。重陈,只是使自己、也使听者心伤而已。

  全诗风格悲壮,语调苍凉,感情真挚,用语简练,鲜明坚定地表达了自己的报国之志。全篇九解,一气贯注;逐解换韵,声情激越。既多侧面地表现了辞家赴难、身处穷窘、忠愤填膺的作者的完整形象,也真实地反映他所处的时乱世危、朝廷不振、凶荒满目的现实环境,有着史的价值。全诗辞旨愀怆悲壮,千载之下,感人犹深。

参考资料:
1、 吴小如.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434-435页

fēng

liúkūn wèijìn 

zhāoguǎng广mén 宿dānshuǐshān 
zuǒshǒuwānfánruò yòushǒuhuīlóngyuān 
zhānwànggōngquè yǎngfēixuān 
ānchángtàn lèixiàliúquán 
chángsōngxià āngāoyuètóu 
lièlièbēifēng línglíngjiànshuǐliú 
huīshǒuchángxiāngxiè gěngnéngyán 
yúnwèijié guīniǎowèixuán 
jiāyuǎn ānzhīcúnwáng 
kāngkǎiqiónglínzhōng bàocuīcáng 
鹿yóuqián yuánhóu 
liángjìn wēijuéānshí 
lǎnpèimìng yínxiàojuéyánzhōng 
jūndàowēi yǒuqióng 
wéiqiān zàixiōngtíng 
zhōngxìnfǎnhuòzuì hànjiànmíng 
jìng bēiqiěcháng 
zhìchóngchén chóngchénlìngxīnshāng 
兔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
兔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
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
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
结发为君妻,席不暖君床。
结发为君妻,席不暖君床。
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
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
君行虽不远,守边赴河阳。
君行虽不远,守边赴河阳。
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
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
父母养我时,日夜令我藏。
父母养我时,日夜令我藏。
生女有所归,鸡狗亦得将。
生女有所归,鸡狗亦得将。
君今往死地,沉痛迫中肠。
君今往死地,沉痛迫中肠。
誓欲随君去,形势反苍黄。
誓欲随君去,形势反苍黄。
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
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
妇人在军中,兵气恐不扬。
妇人在军中,兵气恐不扬。
自嗟贫家女,久致罗襦裳。
自嗟贫家女,久致罗襦裳。
罗襦不复施,对君洗红妆。
罗襦不复施,对君洗红妆。
仰视百鸟飞,大小必双翔。
仰视百鸟飞,大小必双翔。
人事多错迕,与君永相望。
人事多错迕,与君永相望。

  杜甫“三别”中的《新婚别》,精心塑造了一个深明大义的少妇形象。这首诗采用独白的形式,全篇先后用了七个“君”字,都是新娘对新郎倾吐的肺腑之言,读来深切感人。

  全诗大致可分为三段,也可以说是三层,但是这三层并不是平列的,而是一层比一层深,一层比一层高,而且每一层当中又都有曲折。这是因为诗中人物的心情本来就是很复杂的。

  第一段,从“兔丝附蓬麻”到“何以拜姑嫜”,主要是写新娘子诉说自己的不幸命运。她是刚过门的新嫁娘,过去和丈夫没见过面,没讲过话。所以语气显得有些羞涩,有些吞吞吐吐。这表现在开头两句:“兔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新嫁娘这番话不是单刀直入,而是用比喻来引起的。这很符合她的特定身份和她这时的心理状态。兔丝,即“菟丝”,是一种蔓生的草,常寄生在别的植物身上。“蓬”和“麻”也都是小植物,所以,寄生在蓬麻上的菟丝,它的蔓儿也就不能延长。在封建社会里,女子得依靠丈夫才能生活,可是现在她嫁的是一个“征夫”,很难指望白头偕老,用“菟丝附蓬麻”的比喻非常贴切。“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这是一种加重的说法,这位新娘子之所以会伤心到这步田地,“结发为君妻”以下的八句,正是申明了这个问题的原因。“结发”二字,说明这个新娘子对丈夫的好歹看得很重,因为这关系到她今后一生的命运。然而,这洞房花烛之夜,却就是生离死别之时,头一天晚上刚结婚,第二天一早就得走,连床席都没有睡暖,这根本不像是结发夫妻过的生活。“无乃太匆忙”的“无乃”,是反问对方的口气,意即“岂不是”。如果是为了别的什么事,匆忙相别,也还罢了,因为将来还可以团圆,偏偏丈夫又是到河阳去作战,将来的事且不说,眼面前,媳妇的身份都没有明确,妻子也就无法去拜见公婆、侍候公婆。古代婚礼,新嫁娘过门三天以后,要先告家庙、上祖坟,然后拜见公婆,正名定分,才算成婚。“君行虽不远,守边赴河阳”两句,点明了造成新婚别的根由是战争;同时说明了当时进行的战争是一次“守边”战争。从诗的结构上看,这两句为下文“君今往死地”和“努力事戎行”张本。当时正值安史之乱,广大地区沦陷,边防不得不往内地一再迁移,而此时,边境是在洛阳附近的河阳,守边居然守到唐王朝自己家门口来了,这不能不让诗人感到十分可叹。所以,这两句也是对统治阶级昏庸误国的讥讽,诗人在这里用的是一种“婉而多讽”的写法。

  第二段,从“父母养我时”到“形势反苍黄”。新娘子把话题由自身进一步落到丈夫身上了。她关心丈夫的死活,并且表示了对丈夫的忠贞,要和他一同去作战。“父母养我时,日夜令我藏”,当年父母对她非常疼爱,把她当作宝贝似的。然而女大当嫁,父母也不能藏她一辈子,还是不能不把她嫁人,而且嫁谁就得跟谁。“鸡狗亦得将”,“将”字当“跟随”讲,就是俗话说的“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可是新婚之时,“君今往死地,沉痛迫中肠。”丈夫要到那九死一生的战场去,万一有个三长两短,她就不能再依靠谁了。想到这些,这让她沉痛得柔肠寸断。紧接着,新娘子表示:“我本来决心要随你前去,死也死在一起,省得牵肠挂肚。但又怕这样一来,不但没有好处,反而要把事情弄得糟糕,更复杂。军队里是不允许有年轻妇女的,你带着妻子去从军,也有许多不方便,我又是一个刚出门的闺女,没见过世面,更不用说是打仗了。真是叫人左右为难。”这段话,刻画了新娘子那种心痛如割、心乱如麻的矛盾心理,非常曲折、深刻。

  诗的第三段,是从“勿为新婚念”到“与君永相望”。在这里,女主人公经过一番痛苦的倾诉和内心剧烈的斗争以后,终于从个人的不幸中、从对丈夫的关切中,跳了出来,站在更高的角度,把眼光放得更远了。“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她一变哀怨沉痛的诉说而为积极的鼓励,话也说得痛快,不像开始的时候那样吞吞吐吐的了,她决定不随同丈夫前去,并且,为了使丈夫一心一意英勇杀敌,她表示了自己生死不渝的坚贞爱情。这爱情,是通过一些看来好像不重要,其实却大有作用的细节,或者说具体行动表达出来的。这就是“自嗟贫家女”这四句所描写的。新娘说,费了许久的心血好不容易才备办得一套美丽的衣裳,现在不再穿了。并且,当着丈夫的面,她这就把脸上的脂粉洗掉。丈夫走了以后,我更没心情梳妆打扮了。这固然是她对丈夫坚贞专一的爱情的表白,但是更可贵的,是她的目的在于鼓励丈夫,好叫他放心地、并且满怀信心、满怀希望地去杀敌。她对丈夫的鼓励是明智的。因为只有把幸福的理想寄托在丈夫的努力杀敌、凯旋归来上面,才有实现的可能。应该说,她是识大体,明大义的。

  “仰视百鸟飞,大小必双翔。人事多错迕,与君永相望!”这四句是全诗的总结。其中有哀怨,有伤感,但是已经不像最初那样强烈、显著,主要意思还是在鼓励丈夫,所以才说出“人事多错迕”,好像有点人不如鸟,但立即又振作起来,说出了“与君永相望”这样含情无限的话,用生死不渝的爱情来坚定丈夫的斗志。

  《新婚别》是一首高度思想性和完美艺术性结合的作品。诗人运用了大胆的浪漫的艺术虚构,实际上杜甫不可能有这样的生活经历,不可能去偷听新娘子对新郎官说的私房话。在新娘子的身上倾注了作者浪漫主义的理想色彩。另一方面,在人物塑造上,《新婚别》又具有现实主义的精雕细琢的特点,诗中主人公形象有血有肉,通过曲折剧烈的痛苦的内心斗争,最后毅然勉励丈夫“努力事戎行”,表现战争环境中人物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丝毫没有给读者勉强和抽象之感,而显得非常自然,符合事件和人物性格发展的逻辑,并且能让读者深受感染。

  人物语言的个性化,也是《新婚别》的一大艺术特点。诗人化身为新娘子,用新娘子的口吻说话,非常生动、逼真。诗里采用了不少俗语,这也有助于语言的个性化,因为他描写的本来就是一个“贫家女”。

  此外,在押韵上,《新婚别》和《石壕吏》有所不同。《石壕吏》换了好几个韵脚,《新婚别》却是一韵到底,《垂老别》和《无家别》也是这样。这大概和诗歌用人物独白的方式有关,一韵到底,一气呵成,更有利于主人公的诉说,也更便于读者的倾听。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488-490

xīnhūnbié

 tángdài 

péng yǐnmàncháng 
jiàzhēng páng 
jiéwèijūn nuǎnjūnchuáng 
hūnchéngàobié nǎitàicōngmáng 
jūnxíngsuīyuǎn shǒubiānyáng 
qièshēnwèifēnmíng bàizhāng 
yǎngshí lìngcáng 
shēngyǒusuǒguī gǒujiāng 
jūnjīnwǎng chéntòngzhōngcháng 
shìsuíjūn xíngshìfǎncānghuáng 
wèixīnhūnniàn shìróngxíng 
rénzàijūnzhōng bīngkǒngyáng 
jiēpínjiā jiǔzhìluócháng 
luóshī duìjūnhóngzhuāng 
yǎngshìbǎiniǎofēi xiǎoshuāngxiáng 
rénshìduōcuò jūnyǒngxiāngwàng 

先君怀圣德,灵庙肃神心。
先君怀圣德,灵庙肃神心。
译文:老祖宗李耳心怀慈悲,怜悯百姓,留下一部《道德经》。如今,当我步入他的寺庙时,不禁心神肃静。
草合人踪断,尘浓鸟迹深。
草合人踪断,尘浓鸟迹深。
译文:这庙已经很久没有人来过了,荒草茂盛几乎把路掩盖,台阶上落下的灰尘很厚,所以,鸟爪子的印迹深深。
流沙丹灶灭,关路紫烟沉。
流沙丹灶灭,关路紫烟沉。
译文:老子出函谷关就到流沙国去了,所以,丹炉的香火无人传承,出关的道路上紫烟迷茫,哪里还有他的行踪?
独伤千载后,空余松柏林。
独伤千载后,空余松柏林。
译文:你走后一千年,我独自面对着这清冷的寺庙,萧瑟的松柏林,怎么不叫人心痛万分?
此诗写作时间不好判断。按道理,在唐朝开元和天宝(均为唐玄宗年号)时期都很崇尚道教,而李白拜谒的应该不是一般地方的老子庙,面对如此冷落的道观则可能是安史之乱以后的事情,也许就在李白流放回到安徽的时候。

lǎojūnmiào--bái

xiānjūn怀huáishènglíngmiàoshénxīn

cǎorénzōngduànchénnóngniǎoshēn

liúshādānzàomièguānyānchén

shāngqiānzàihòukōngsōngbǎilín

共惜流年留不得,且环流水醉流杯。
共惜流年留不得,且环流水醉流杯¹
译文:水般流逝的光阴,再怎么惋惜也无法将它留住,不如就着溪流,学古人流觞曲水,尽情一醉。
注释:¹流杯:即流觞。古代风俗,夏历的三月上巳日人们举行祓禊(fúxì)仪式之后,大家坐在河渠两旁,在上流放置酒杯,酒杯顺流而下,停在谁的面前,谁就取杯饮酒,意为除去灾祸不吉。
无情红艳年年盛,不恨凋零却恨开。
无情红艳年年盛,不恨¹凋零却恨开。
译文:你为这落花感到凄零,但这枝头上却年复一年地开出繁盛的花朵,落花其实是为了新的花事做准备啊!又有什么可叹的呢?倒是初开的花朵才格外可惜,因为它的命运注定是零落。
注释:¹恨:遗憾。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唯 一作:惟)
(jī)¹复唧唧,木兰当(dāng)²织。不闻机杼(zhù)³,唯闻女叹息。(唯 一作:惟)
译文:叹息声一声接着一声,木兰对着房门织布。听不见织布机织布梭的声音,只听见木兰在叹息。
注释:¹唧唧:叹息声,意思是木兰无心织布,停机叹息。一说为纺织机的声音。²当户:对着门。³机杼声:织布机发出的声音。机:指织布机。杼:织布梭(suō)子。⁴唯:只。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问女何¹所思,问女何所忆²。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tiě)³,可(kè)(hán)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ān),从此替爷征。
译文:问木兰在想什么?在思念什么?(木兰答道)我也没在想什么,也没在惦记什么。昨天晚上看见了征兵的文书,君主在大规模征兵,征兵的名册有很多卷,每一卷上都有我父亲的名字。父亲没有大儿子,我没有兄长,木兰愿意为此到集市上去买马鞍和马匹,从此开始替代父亲去征战。
注释:¹何:什么。²忆:思念,惦记。³军帖:征兵的文书。⁴可汗:古代西北地区民族对君主的称呼。⁵大点兵:大规模征兵。⁶军书十二卷:征兵的名册很多卷。十二,表示很多,不是确指。下文的“十二转”、“十二年”,用法与此相同。⁷爷:和下文的“阿爷”一样,都指父亲。⁸愿为市鞍马:为,为此。市,买。鞍马,泛指马和马具。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ān)(jiān)¹,南市买辔(pèi)²,北市买长鞭。旦³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jiān)。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jì)鸣啾(jiū)。  
译文:在集市各处购买骏马、马鞍、鞍下的垫子、马嚼子、缰绳和马鞭。早上辞别父母上路,晚上宿营在黄河边,听不见父母呼叫女儿的声音,只听见黄河水奔腾流淌的声音。早晨离开黄河上路,晚上到达黑山头,听不见父母呼叫女儿的声音,只听见胡人战马啾啾的鸣叫声。
注释:¹鞯:马鞍下的垫子。²辔头:驾驭牲口用的嚼子、笼头和缰绳。³旦:早晨。⁴辞:离开,辞行。⁵溅溅:水流激射的声音。⁶但闻:只听见。⁷胡骑:胡人的战马。胡,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称呼。⁸啾啾:马叫的声音。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万里赴戎机¹,关山度若飞²。朔(shuò)气传金柝(tuò)³,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译文:不远万里奔赴战场,飞一样跨过一道道的关隘,越过一座座的山峰。夜晚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寒冷的月光照在将士们的铠甲上。将士们身经百战有的为国捐躯,有的转战多年得胜归来。
注释:¹万里赴戎机:不远万里,奔赴战场。戎机:指战争。²关山度若飞:像飞一样地跨过一道道的关,越过一座座的山。度,越过。³朔气传金柝: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朔,北方。朔气:北方的寒气。金柝,即刁斗。古代军中用的一种铁锅,白天用来做饭,晚上用来报更。⁴寒光照铁衣:冰冷的月光照在将士们的铠甲上。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¹。策勋十二转(zhuǎn)²,赏赐百千强(qiáng)³。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译文:胜利归来朝见天子,天子坐在殿堂论功行赏。给木兰记了很大的功勋,赏赐了很多的财物。天子问木兰想要什么,木兰说不愿做尚书郎,希望能骑着千里马,快马加鞭送我回故乡。
注释:¹明堂:明亮的厅堂,此处指宫殿。²策勋十二转:记很大的功。策勋,记功。转,勋级每升一级叫一转,十二转为最高的勋级。十二转:不是确数,形容功劳极高。³赏赐百千强:赏赐很多的财物。百千:形容数量多。强,有余。⁴问所欲:问(木兰)想要什么。⁵不用:不愿意做。⁶尚书郎:尚书省的官。尚书省是古代朝廷中管理国家政事的机关。⁷愿驰千里足:希望骑上千里马。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爷娘闻女来,出郭¹相扶²³;阿姊(zǐ)闻妹来,当户理红妆(zhuāng);小弟闻姊来,磨刀霍(huò)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zhuó)我旧时裳(cháng)。当窗理云鬓(bìn),对镜帖(tiē)花黄¹⁰。出门看火¹¹伴,火伴皆惊忙:同行(háng)¹²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译文:父母听说女儿回来了,互相搀扶着到城外迎接她;姐姐听说妹妹回来了,对着门户梳妆打扮起来;弟弟听说姐姐回来了,忙着霍霍地磨刀杀猪宰羊。开我东阁、西阁的门,坐在我的床上。脱去打仗时穿的战袍,穿上以前的女儿装,面对窗户和镜子梳理像云一样柔美的头发,额上贴上花黄。出门去看一起打仗的伙伴,伙伴们都很吃惊,征战同行这么多年,竟然不知木兰是个女子。
注释:¹郭:外城。²扶:扶持。³将:助词,不译。⁴姊:姐姐。⁵理:梳理。⁶红妆:指女子的艳丽装束。⁷霍霍:拟声词,磨刀的声音。⁸著:通假字 通“着”,穿。⁹云鬓:像云那样的鬓发,形容好看的头发。¹⁰帖花黄:帖;通假字通“贴”。花黄,古代妇女的一种面部装饰物。¹¹“火”:通“伙”。古时一起打仗的人用同一个锅吃饭,后意译为同行的人。¹²行:读háng。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¹;双兔傍(bàng)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²
译文:提着兔子的耳朵悬在半空时,雄兔两只前脚时常动弹,雌兔两只眼睛时常眯着,所以容易辨认。雄雌两只兔子贴着地面跑,怎能辨别哪个是雄兔哪个是雌兔呢?
注释:¹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据说,提着兔子的耳朵悬在半空时,雄兔两只前脚时时动弹,雌兔两只眼睛时常眯着,所以容易辨认。扑朔,动弹。迷离,眯着眼。²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两只兔子贴着地面跑,怎能辨别哪个是雄兔,哪个是雌兔呢?傍地走:贴着地面并排跑。

  《木兰诗》是一首长篇叙事诗,讲述了一个叫木兰的女孩,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在战场上建立功勋,回朝后不愿作官,只求回家团聚的故事,热情赞扬了这位女子勇敢善良的品质、保家卫国的热情和英勇无畏的精神。全诗以“木兰是女郎”来构思木兰的传奇故事,富有浪漫色彩;详略安排极具匠心,虽然写的是战争题材,但着墨较多的却是生活场景和儿女情态,富有生活气息;以人物问答及铺陈、排比、对偶、互文等手法描述人物情态,刻画人物心理,生动细致,神气跃然,使作品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第一段,写木兰决定代父从军。诗以“唧唧复唧唧”的织机声开篇,展现“木兰当户织”的情景。然后写木兰停机叹息,无心织布,不禁令人奇怪,引出一问一答,道出木兰的心事。木兰之所以“叹息”,不是因为儿女的心事,而是因为天子征兵,父亲在被征之列,父亲既已年老,家中又无长男,于是决定代父从军。

  第二段,写木兰准备出征和奔赴战场。“东市买骏马……”四句排比,写木兰紧张地购买战马和乘马用具,表示对此事的极度重视,只用了两天就走完了,夸张地表现了木兰行进的神速、军情的紧迫、心情的急切,使人感到紧张的战争氛围。其中写“黄河流水鸣溅溅”“燕山胡骑鸣啾啾”之声,还衬托了木兰的思亲之情。

  第三段,概写木兰十来年的征战生活。“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概括上文“旦辞……”八句的内容,夸张地描写了木兰身跨战马,万里迢迢,奔往战场,飞越一道道关口,一座座高山。寒光映照着身上冰冷的铠甲。“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概述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将士们十年征战,历经一次次残酷的战斗,有的战死,有的归来。而英勇善战的木兰,则是有幸生存、胜利归来的将士中的一个。

  第四段,写木兰还朝辞官。先写木兰朝见天子,然后写木兰功劳之大,天子赏赐之多,再说到木兰辞官不就,愿意回到自己的故乡。“木兰不用尚书郎”而愿“还故乡”,固然是她对家园生活的眷念,但也自有秘密在,即她是女儿身。天子不知底里,木兰不便明言,颇有戏剧意味。

  第五段,写木兰还乡与亲人团聚。先以父母姊弟各自符合身份、性别、年龄的举动,描写家中的欢乐气氛,展现浓郁的亲情;再以木兰一连串的行动,写她对故居的亲切感受和对女儿妆的喜爱,一副天然的女儿情态,表现她归来后情不自禁的喜悦;最后作为故事的结局和全诗的高潮,是恢复女儿装束的木兰与伙伴相见的喜剧场面。

  第六段,用比喻作结。以双兔在一起奔跑,难辨雌雄的隐喻,对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多年未被发现的奥秘加以巧妙的解答,妙趣横生而又令人回味。

  其诗中几件事的描绘详略得当,一,二,三,六,七段详写木兰女儿情怀,四,五段略写战场上的英雄气概。从内容上突出儿女情怀,丰富英雄性格,是人物形象更真实感人。结构上使全诗显得简洁,紧凑。

  这首诗塑造了木兰这一不朽的人物形象,既富有传奇色彩,而又真切动人。木兰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巾帼英雄又是平民少女,既是矫健的勇士又是娇美的女儿。她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热爱亲人又报效国家,不慕高官厚禄而热爱和平生活。

  《木兰诗》是中国诗史上罕有的杰作,诗中首次塑造了一位替父从军的不朽的女英雄形象,既富有传奇色彩,而又真切动人。木兰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巾帼英雄又是平民少女,既是矫健的勇士又是娇美的女儿。她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热爱亲人又报效国家,不慕高官厚禄而热爱和平生活。木兰完满具备了英雄品格与女性特点。天性善良勇敢,沉着机智,坚忍不拔,是木兰英雄品格之必要内涵,对父母对祖国之无限爱心和献身精神,则是其英雄品格之最大精神力量源泉。《木兰诗》创具一种中国气派之喜剧精神,其特质,乃是中国人传统道德精神、乐观精神及幽默感之整合。这种中国气派之喜剧精神,实与以讽刺为特征的西方喜剧大不相同。《木兰诗》充分体现出中国民歌之天然特长,铺排、夸张、象声、悬念的突出运用,对于渲染气氛、刻划性格,效果极佳。

  过去多认为《木兰诗》所产生之基础,为北朝尚武之社会风俗。但是,北朝历史发展之主流,是入居北中国的游牧民族接受农业文明,进而接受中国文化,最终为中国文化所化。就此诗言,即使木兰之家原为鲜卑民族,也早已汉化。“木兰当户织”,是一证。木兰还家,全家喜庆之中所深具之礼意,是又一证。尤其木兰替父从军、高度体现对父母之爱心与对祖国之忠心,实为高度体现中国文化之精神。故应当说,《木兰诗》所产生之基础,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北朝尚武风俗之融合,而《木兰诗》之根本精神,则是中国文化之精神。

参考资料:
1、 邓小军 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1570-1573
2、 游国恩 等.中国文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299-308
3、 石声淮.关于《木兰诗》.语文教学与研究,1979,01
4、 康苏.从教学角度谈《木兰诗》的一些问题.山东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78,6
5、 窦忠文.《木兰诗》教学中的若干问题.语文教学通讯,1978,04
6、 刘彬荣、华雪.须知木兰是女郎.河南师大学报,1979,06
7、 钟书.新教材全解·语文(新课标八年级下).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11:41-48

lánshī

yuèshī nánběicháo 

     lándāngzhī wénzhùshēng wéiwéntàn  (wéizuò wéi )

    wènsuǒ wènsuǒ suǒ suǒ zuójiànjūntiě hándiǎnbīng jūnshūshíèrjuàn juànjuànyǒumíng āér lánzhǎngxiōng yuànwèishìān cóngzhēng 

    dōngshìmǎijùn 西shìmǎiānjiān nánshìmǎipèitóu běishìmǎizhǎngbiān dànniáng 宿huángbiān wénniánghuànshēng dànwénhuángliúshuǐmíngjiānjiān dànhuáng zhìhēishāntóu wénniánghuànshēng dànwényānshānmíngjiūjiū 

    wànróng guānshānruòfēi shuòchuánjīntuò hánguāngzhàotiě jiāngjūnbǎizhàn zhuàngshìshíniánguī 

    guīláijiàntiān tiānzuòmíngtáng xūnshíèrzhuǎn shǎngbǎiqiānqiáng hánwènsuǒ lányòngshàngshūláng yuànchíqiān sòngérhuánxiāng 

    niángwénlái chūguōxiāngjiāng āwénmèilái dānghóngzhuāng xiǎowénlái dāohuòhuòxiàngzhūyáng kāidōngmén zuò西chuáng tuōzhànshípáo zhuójiùshícháng dāngchuāngyúnbìn duìjìngtiěhuāhuáng chūménkànhuǒbàn huǒbànjiējīngmáng tónghángshíèrnián zhīlánshìláng 

    xióngjiǎoshuò yǎn shuāngbàngzǒu ānnéngbiànshìxió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