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天冥冥日催暮,轻蒲饱风疾飞羽。
回头摇指舟前湾,浪急篷欹下柔舻。
稠杨枯桑深处村,老妻挟儿环在门。
莼羹香滑茅柴熟。对语别时应断魂。
水天冥冥日催暮,轻蒲饱风疾飞羽。
回头摇指舟前湾,浪急篷欹下柔舻。
稠杨枯桑深处村,老妻挟儿环在门。
莼羹香滑茅柴熟。对语别时应断魂。
叶茵

叶茵

吴江笠泽人,字景文。不慕荣利,萧闲自放,名其所居曰“顺适堂”,与徐玑、林洪相唱和。其诗闲雅清矫,与魏野、林逋风格相近,如《古意》、《竹风水月》等多为淡泊清雅之作。著《顺适堂吟稿》五卷。 ▶ 258篇诗文

猜您喜欢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téng)王高阁临江¹²,佩玉鸣鸾(luán)³罢歌舞。
译文:巍峨高耸的滕王阁俯临着江心的沙洲,佩玉、鸾铃鸣响的华丽歌舞早已停止。
注释:滕王阁:故址在今江西南昌赣江滨,江南三大名楼之一。¹江:指赣江。²渚:江中小洲。³佩玉鸣鸾:身上佩戴的玉饰、响铃。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画栋朝飞南浦(pǔ)¹云,珠罢暮卷西山²雨。
译文:早晨南浦飞来的轻云在画栋边上掠过,傍晚时分西山的雨吹打着珠帘。
注释:¹南浦:地名,在南昌市西南。浦:水边或河流入海的地方(多用于地名)。²西山:南昌名胜,一名南昌山、厌原山、洪崖山。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闲云潭影日悠悠¹,物换星移²几度秋。
译文:潭中白云的倒影每日悠然浮荡,时光易逝,人事变迁,不知已经度过几个春秋。
注释:¹日悠悠:每日无拘无束地游荡。²物换星移:形容时代的变迁、万物的更替。物:四季的景物。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阁中帝子¹今何在?槛(jiàn)²外长江空自流。
译文:高阁中的滕王如今在哪里呢?只有那栏杆外的江水空自流淌,日夜不息。
注释:¹帝子:指滕王李元婴。²槛:栏杆。

  这首诗附在作者的名篇《滕王阁序》后,概括了序的内容。首联点出滕王阁的形势并遥想当年兴建此阁时的豪华繁盛的宴会的情景;颔联紧承第二句写南浦飞来的轻云掠过画栋,西山的雨卷入了珠帘内,表现了阁的高峻;颈联由空间转入时间,点出了时日的漫长,很自然地生出了风物更换季节,星座转移方位的感慨,引出尾联;尾联感慨人去阁在,江水永流,收束全篇。全诗在空间、时间双重维度展开对滕王阁的吟咏,笔意纵横,穷形尽象,语言凝练,感慨遥深。气度高远,境界宏大,与《滕王阁序》真可谓双璧同辉,相得益彰。

  此诗第一句开门见山,用质朴苍老的笔法,点出了滕王阁的形势。滕王阁是高祖李渊之子滕王李元婴任洪州都督时所建。故址在今江西新建西章江门上,下临赣江,可以远望,可以俯视,下文的“南浦”、“西山”、“闲云”、“潭影”和“槛外长江”都从第一句“高阁临江渚”生发出来。滕王阁的形势是这样的好,但是如今阁中有谁来游赏呢?想当年建阁的滕王已经死去,坐着鸾铃马车,挂着琳琅玉佩,来到阁上,举行宴会,那种豪华的场面,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第一句写空间,第二句写时间,第一句兴致勃勃,第二句意兴阑珊,两两对照。诗人运用“随立随扫”的方法,使读者自然产生盛衰无常的感觉。寥寥两句已把全诗主题包括无余。

  第三、四两句紧承第二句,进一步描写滕王阁的冷清寂寞。雕着精美图画的梁木、用玉做成的门帘朝朝暮暮和南浦的云西山的雨为伴。这两句依然暗含着对比,过去,雕梁画栋的楼阁有王子的居住更显其气势,珠帘有玉面相衬更显其温婉高贵,可如今人去楼空,一派苍凉。

  后四句抒发生命短暂、繁华易逝、人生无常的感叹。读过苏轼《赤壁赋》的读者不禁会想起其中的句子“(曹操)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这是诗人消极心绪的流露。此处抒情手法极妙,不仅有前四句之景为情做铺垫,还有“闲云潭影日悠悠”“槛外长江空自流”之景与情的完美融合。这样,情感就是饱满的、浓厚的、真实可感的,让读者不得不沉浸于其中与诗人共伤悲。

  最后两句抒发“阁中帝子今何在”的感慨,“槛外长江空自流”把人的目光牵引到了更加广阔的空间,把人的思绪带领到了更加纵深的历史。长江不停地无情地流动,时间冷漠地永恒地流逝,历史上无论多么辉煌显赫的生命,都注定凄惨地悄然地逝去。“空”把悲伤之情感抒发到了极致,把消沉之思绪凝结到了顶点,荣华富贵为空,功名利禄为空,情爱道义亦为空。

  这首诗一共只有五十六个字,其中属于空间的有阁、江、栋、帘、云、雨、山、浦、潭影;属于时间的有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今何在,这些词融混在一起,毫无叠床架屋的感觉。主要的原因,是它们都环绕着一个中心──滕王阁,而各自发挥其众星拱月的作用。

  唐诗多用实字(即名词),这与喜欢多用虚字(尤其是转折词)的宋诗有着明显的区别。例如,三四两句中,除了“飞”字和“卷”字是动词以外,其余十二个字是实字,唐人的善用实字,实而不实,于此可见。

  另外,诗的结尾用对偶句法作结,很有特色。一般说来,对偶句多用来放在中段,起铺排的作用。这里用来作结束,而且不象两扇门一样地并列(术语称为扇对),而是一开一合,采取“侧势”,读者只觉其流动,而不觉其为对偶,显出了王勃过人的才力。后来杜甫的七言律诗,甚至七言绝句,也时常采用这种手法,如“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口脂面药随恩泽,翠管银罂下九霄”,“流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等。可见王勃对唐诗发展的影响。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9-20
2、 于海娣.唐诗鉴赏大全集: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9-10

téngwáng

wáng tángdài 

téngwánggāolínjiāngzhǔ pèimíngluán 
huàdòngzhāofēinányún zhūliánjuǎn西shān 
xiányúntányǐngyōuyōu huànxīngqiū 
zhōngjīnzài jiànwàichángjiāngkōngliú 
条风布暖,霏雾弄晴,池台遍满春色。正是夜堂无月,沉沉暗寒食。梁间燕,前社客。似笑我、闭门愁寂。乱花过,隔院芸香,满地狼藉。
条风¹布暖,霏(fēi)²弄晴,池台³遍满春色。正是夜堂无月,沉沉暗寒食。梁间燕,前社客。似笑我、闭门愁寂。乱花过,隔院芸(yún),满地狼藉。
译文:春风吹来,大地回春。薄雾散去,一片晴空。池台亭榭一片生机,到处是美丽的春色。夜色沉沉,空中无月光,我心中愁苦,正是寒夜的节气,我独自一人闷坐屋里。画梁间栖息的双燕,它们是旧客,与我相识熟悉。仿佛在一声一声笑我,一个人在屋门度日,感到孤单。纷乱的花飞过墙去,隔院飘来香气,满地落花堆积。
注释:应天长:词牌名,又名《应天长令》、《应天长慢》。此调有小令、长调两体。小令始于韦庄。五十字,前后片各五句四仄韵。各家用此调字数有增减,但以韦庄词为正体。长调始于柳永,九十四字,前片十句六仄韵,后片十句七仄韵。另有九十八字体,句式与柳永词有出入。¹条风:即春风。²霏雾:飘拂的云雾。³池台:有本作“池塘”。池苑楼台。⁴夜堂:有本作“夜台”。⁵前社:春社。⁶芸香:香草名。多年生草本植物,其下部为木质,故又称芸香树。泛指花之香气。
长记那回时,邂逅相逢,郊外驻油壁。又见汉宫传烛,飞烟五侯宅。青青草,迷路陌。强载酒、细寻前迹。市桥远,柳下人家,犹自相识。
长记那回时,邂(xiè)(hòu)¹相逢,郊外驻油壁²。又见汉宫传烛,飞烟五侯宅³。青青草,迷路陌。强载酒、细寻前迹。市桥远,柳下人家,犹自相识。
译文:我长长地记着那一次,在郊游时我们偶然相遇。那时你的小车是油彩画的车壁。如今又到寒食,宫廷中传送蜡烛,王孙的宅院中飞出烟。青草地依旧,却感到迷了路。我仔细寻找往日的旧迹。在柳荫里,寻到了那里的宅院。
注释:¹邂逅:不期而遇。²油壁:油壁车,车壁以油饰之。³“汉宫传烛”句:唐韩翃诗:“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此词以回环起伏。跌宕有致的方式抒发了作者沉郁,惆怅和空虚的心境。作者寓情于景,借景物创造出一种空灵深远的境界,深沉淡淡雅,凝重旷远的意境中,烘托出词人曲折细腻、飘忽不定的复杂心绪。时空错综交织与意脉变化莫测,是此词的特点。

  全词分为四层。第一层为起笔三句,写当日寒食白天之景,系追思实写。以下写当日夜色,是现境,系第二层。换头三句写当年寒食之邂逅。是回忆为第三层。以下写当日重寻前迹情景,又是追思实写。为第四层。第一层大开,第四层大合,中间两层则动荡幻忽,全篇神明变化几不可测,极尽千回百转刻骨铭心之情,又极尽其郁积深厚之意。整首词写得惊心动魄,荡气回肠,激越凄楚,峭拔有力,迷离惝恍,意脉流转。

  “条风布暖,霏雾弄晴,池塘遍满春色”。条风即调风指春风。春风骀荡,迷雾飘动,逗出一轮睛日,池塘水绿草清,一片春色。起笔三句,幅春意盎然的图画。可是,这并非此词基调。“正是夜堂无月,沉沉暗寒食。”“正是”二字,点明当下作词之现境。寒食之夜黯然无月,沉沉夜色笼罩天地,也笼定独坐堂上的词人心头。原来起笔三句乃追思实实写,追叙寒食白天的情景。“梁间燕,前社客。似笑我、闭门愁寂。”寒食为清明前二日,春社为立春后第五个戊日,寒食前,其时燕子已经归来,故称梁间燕为前社客。上二句以沉沉夜色喻示自己心灵之沉重,这四句则从燕子之眼反观自己一人之孤寂。闭门之意象,更象征着封闭与苦闷。“乱花过,隔院芸香,满地狼藉。”芸是一种香草,此处芸香借指乱花之香气。乱花飞过。院里院外,一片香气,其境极美,而残花满地,一片狼藉,则又极悲。此三句哀感顽艳,可称奇笔。

  “长记那回时,邂逅相逢,郊外驻油壁。”换头以“长记”二字领起遥远的回忆,为全词核心。词人心灵中的这一记忆,正是与天长、共地久的。那回,指双方不期而遇的那一年寒食节。“时”,是宋人词气辞,相当于“呵”。词人满腔哀思之遥深,尽见于这一声感喟之中。宋代寒食节有踏青的风俗,女性多乘油壁轻车来到郊外,其车壁用油漆彩饰,故名油壁。

  记忆中这美好的一暮,词中仅倏忽而过,正如它人生中倏忽而过那样。以下,全写当日重游旧地情景。“又见汉宫传烛,飞烟五侯宅”,此二句化用韩翃《寒食》诗:“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既点染寒食节气氛。也暗示出本事发生的地点汴京。下“又见”二字,词境又拉回当日白天的情境,从而引发出下文所写对当年寒食邂逅不可遏止的追寻。“青青草,迷路陌。”沿着当年踏青之路,词人故地重游,然芳草萋萋,迷失了旧路;可是词人却固执不舍,“强载酒、细寻前迹。”“强”字,道尽词人哀哀欲绝而又强自振作的精神状态。明知重逢无望而仍然携酒往游,而细寻前迹,终于寻到。“市桥远,柳下人家,犹自相识。”市桥远处,那柳下人家,意与自己相识。可是此时自己只身一人,绝非当年双双而来可比。至此,上片起笔所写之盎然春意,只是当天重寻旧迹之前的一霎感受,其下所写之夜色沉沉、闭门愁寂,才是下片所写白天重寻旧迹之后的归宿。

  清真词情深入骨。回忆与追思实写,是这位词人的两大的绝技。清真词具备这两个特点,可谓有体有用。此词是作者怀人之作,调名《应天长》,实有深意。南宋陈元龙注于调名下引《老子》“天长地久”及《长恨歌》“天长地久无终毕”二语,不愧词人之知音。此词声情与语言之特色也颇为明显。上片自“梁间燕”之下,下片“自青青草之下。皆为三、四字短句,此词韵脚为入声,句调既紧促,韵调又激越,全词声情便是一部激厉凄楚的交响乐。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等著. 《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版(2010年5月重印):第977-978页

yìngtiāncháng ·tiáofēngnuǎn

zhōubāngyàn sòngdài 

tiáofēngnuǎn fēinòngqíng chítáibiànmǎnchūn zhèngshìtángyuè chénchénànhánshí liángjiānyàn qiánshè xiào ménchóu luànhuāguò yuànyúnxiāng mǎnláng 
chánghuíshí xièhòuxiāngféng jiāowàizhùyóu yòujiànhàngōngchuánzhú fēiyānhóuzhái qīngqīngcǎo  qiǎngzàijiǔ xúnqián shìqiáoyuǎn liǔxiàrénjiā yóuxiāngshí 
河北民,生近二边长苦辛。
河北¹民,生近二边²³苦辛。
译文:河北的老百姓日子真够艰难,生活在边疆与辽国和西夏相连。
注释:¹河北:指黄河以北地方。²二边:指北宋与契丹、西夏接壤的地区。³长:长期。
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
家家养子学耕(gēng)织,输与¹官家²³夷狄
译文:一家家生男育女学习耕织,粮食布帛交给朝廷再向敌国奉献。
注释:¹输与:送给,这里指缴税纳赋。²官家:指朝廷。³事:供奉。⁴夷狄:中国古代东部、北部的两个少数民族,后用作泛称。这里指契丹和西夏。
今年大旱千里赤,州县仍催给河役。
今年大旱千里赤¹,州县²仍催给³河役
译文:今年的大旱灾赤地千里,州县官吏依然抓壮丁去把苦役承担。
注释:¹千里赤:赤地千里,寸草不生。赤,空。²州县:指地方官府。³给:应承,负担。⁴河役:治理黄河的工役。
老小相依来就南,南人丰年自无食。
老小相依来就南¹,南人丰年自无食。
译文:老少相互搀扶向南逃荒,河南虽然丰收,老百姓也缺粮断餐。
注释:¹就南:到南方就食谋生。南,指黄河以南。
悲愁天地白日昏,路旁过者无颜色。
悲愁天地白日昏¹,路旁过者无颜色²
译文:边民的愁苦如阴云遮空,天昏地暗,行人见了无不神情黯然。
注释:¹“悲愁”句:意谓百姓悲痛愁苦,在大白天也感到天昏地暗。²无颜色:指愁容惨淡,面色苍白。
汝生不及贞观中,斗粟数钱无兵戎!
汝生不及贞观¹中,斗粟(sù)数钱²无兵戎³
译文:无法逢时生在贞观年间,那时几文钱买一斗稻谷,没有战乱!
注释:¹贞观: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627-649)。²斗粟数钱:史称贞观年间,境内大治,连年丰收,一斗米价仅三、四文钱。³兵戎:指战争。

  王安石早年创作诗歌学习杜甫关心政洽、同情人民疾苦的现实主义精神,他的诗风也有取于杜诗的“沉郁顿挫”。这首诗在王安石的早期诗作中是颇有代表性的,诗中反映河北人民在天灾人祸双重折磨下的苦难生活,字字句句饱含血泪,并透露出诗人内心无比的沉痛和人溺己溺的焦虑。这就有几分逼近杜诗的“沉郁”。而诗人因采取转折累益、渐层深入、对比寄慨等表现手法而造成的文势跌宕之美,又可说是得力于杜诗的“顿挫”之妙。

  “河北民,生近二边长苦辛”两句,开门见山地点明了一篇的题意。辽与西夏是宋朝的敌国,按一般的想法,这一带的人民大概困于连年的战祸,自然难免要“长苦辛”了,但诗人压根儿没有提到这一点。当时北宋王朝用屈辱的妥协换来了苟安局面,边界上本无大的战事,而边民的“辛苦”究竟有哪些,作者分三层来回答这一问题。

  “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这是第一层。河北之民,勤劳成习。“家家”者,风气普遍,无一例外之谓也。勤劳是取富之道。男耕女织,勿使相失,按照孟子的说法,可“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孟子·梁惠王上》)可是现在的倩况却不然。劳动所得先交给朝廷,朝廷转手送给辽国与西夏。送的名目,说来痛心,对辽称“纳”,对西夏称“赐”。“赐”字虽然比“纳”字中听些,但没有受人威胁而又“赐”人以物之理,王安石用一个“事”字来概括,可谓得体。用予敌银、绢的办法来御敌,虽然有点荒唐,但这是北宋的一项国策,要长期奉行,因此河北之民只好“长苦辛”了。在这一层中,前后两句在对比中造成转折之势,从而波浪式地把诗意向前推进。

  “今年大旱千里赤,州县仍催给河役”。这是第二层。大旱之年,赤地千里,哀鸿遍野,作为官府,理应开仓赈济,活彼黎庶,但现实的情况恰恰相反,州县两级官吏不顾人民死活,把最有生产自救能力的丁壮抽去上河工,丢下老弱妇孺不管。“仍”字见官府墨守陈规,赋役杂税,无一减免。“催”字状其急如星火。用字极为精确。对外怯儒畏葸,对内凶狠强横,这也是北宋朝廷长期奉行的国策,因此河北之民又只好“长苦辛”了。在这一层中,前后两句在对照中造成累叠之势,这是诗家所谓的“加一倍写法”,从而使文气旋转而下。以下即写人民不得不离乡背井。

  “老小相携来就南,南人丰年自无食。”这是第三层。边地既无活命希望,边民只好向南逃荒求生。“老小相携”四字寓无限悲惨之意。因为丁壮既为官府抽调,所剩只有老弱妇孺。在忍饥挨饿的情况下长途跋涉,老弱需要搀扶,妇孺需要照顾,而现在一切都无所巴望,只好老小相携而行。而一个诱人的消息在鼓舞着他们:南方丰收,就食有望。但当他们历尽千辛万苦来到黄河之南以后,竟发现河南人民也在挨饿。希望终于破灭。至此,二边人民的生计完全断绝。他们中间的大部分人必将困饿而死;侥幸活下来的人,则更将“长”伴“苦辛”,永无尽期。在这一层中,前后两句在映衬中造成开拓之势,从而暗示出“长苦辛”不是河北之民所独罹,河南之民以及其他内地之民无不如此;“长苦辛”的原因,不止是因为“近边”、“大旱”,即使是内地与丰年照样不能幸免。这就为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留下了想象空间,扩展了全诗的思想意义。

  上述三层,紧扣开头“长苦辛”三字而来,一层比一层深入地铺叙了河北之民所受“苦辛”的可悲,字里行间还透露出诗人对这种现象的严重关注和对受苦人民的深切同情。尽管前者是明写,后者是暗寓,但正由于在叙事中有主观的情韵,所以虽然用的是赋法,而感人的力量同样极为强烈。至第三层叙毕,边民的深愁极苦已无以复加,作者的心情也惆怅难述,于是便转换角度,专事气氛的渲染:“悲愁白日天地昏,路旁过者无颜色。”上句为正面描写,形容边民的悲愁之气犹如阴云惨雾,弥漫太空,致使白日为之无光,

  天地为之昏黑。下句为侧面描写,指出道旁行人见此惨象,也不禁感到悲痛欲绝,色沮神丧。这两句都承上文理路而来,但前者虚,后者实,通过虚实相生,使诗中所写的内容更为惊心动魄,作者的感情脉络也趋于明朗。篇末两句采用古今对比的手法寄托自己的深意:“汝生不及贞观中,斗粟数钱无兵戎!”贞观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贞观十五年(641),唐太宗曾对侍臣谈到自己有二喜:“比年丰稔,长安斗粟直三、四钱,一喜也;北虏久服,边鄙无虎,二喜也。”(《资治通鉴》卷一九六)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和对外退让的情形正好与唐太佘所说的“二喜”构成鲜明对比。王安石用感叹的口吻对流民宣传“贞观之治”的美好,这不仅是对流民的安慰,更是对时政的批判。

参考资料:
1、 霍松林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199-201
2、 高克勤.王安石诗文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26-27
3、 谭蔚.中国古代田园诗赏析:贵州人民出版社,1986:155-156
4、 雷启洪.王安石诗文赏析:广西人民出版社,1986:71-72

běimín

wángānshí sòngdài 

běimín shēngjìnèrbiānchángxīn 
jiājiāyǎngxuégēngzhī shūguānjiāshì 
jīnniánhànqiānchì zhōuxiànréngcuī 
lǎoxiǎoxiāngláijiùnán nánrénfēngniánshí 
bēichóutiānbáihūn pángguòzhěyán 
shēngzhēnguānzhōng dǒushùqiánbīngróng 
柳汀斜对野人窗,零落衰条傍晓江。
柳汀(tīng)¹斜对野人窗,零落衰条傍晓江。
译文:水边成行的柳树斜对着我的窗子,衰败的枝条,零零落落地堆积在江岸边上。
注释:¹柳汀:柳树成行的水边平地。
正是霜风飘断处,寒鸥惊起一双双。
正是霜风飘断处,寒鸥惊起一双双。
译文:这时寒风吹过,把柳树的枯枝吹断,惊起一双双正在江边栖息的寒鸥。
此诗的一、二句写柳的地理位置和衰落形态,是静景。诗人住在郊外,不写自己的窗刚好对着一行柳树,而写柳树对着诗人的门窗,显得新奇别致。三、四句转而写动景:霜风劲吹,枯枝断落,鸥鸟惊飞。诗人用精炼的笔墨,描绘出一幅鲜明的画面,有声有色,形象十分生动,让人感受到冬天早晨江边的寒洌、冷清。全诗不仅立意构思新奇别致,而且题材也不袭故蹈常,读者在鉴赏时应特别注意这一写作特点。

dōngliǔ

guīméng tángdài 

liǔtīngxiéduìrénchuāng língluòshuāitiáobàngxiǎojiāng 
zhèngshìshuāngfēngpiāoduànchù hánǒujīngshuāngshuāng 
古之传者有言:成王以桐叶与小弱弟戏,曰:“以封汝。”周公入贺。王曰:“戏也。”周公曰:“天子不可戏。”乃封小弱弟于唐。
古之传者¹有言:成王²以桐叶与小弱弟戏,曰:“以封汝。”周公³入贺。王曰:“戏也。”周公曰:“天子不可戏。”乃封小弱弟于唐
译文:古书上记载说:周成王把削成珪形的桐树叶跟小弟弟开玩笑,说:“把它封给你。”周公进去祝贺。成王说:“我是开玩笑的。”周公说:“天子不可以开玩笑。”于是,成王把唐地封给了小弟弟。
注释:¹传者:书传。此指《吕氏春秋·重言》和刘向《说苑·君道》所载周公促成桐叶封弟的故事。²成王:姓姬名诵,西周初期君主,周武王之子,十三岁继承王位,因年幼,由叔父周公摄政。³周公:姓姬名旦,周武王之弟,周朝开国大臣。⁴小弱弟:指周成王之弟叔虞。⁵唐:古国名,在今山西省翼城县一带。
吾意不然。王之弟当封邪,周公宜以时言于王,不待其戏而贺以成之也。不当封邪,周公乃成其不中之戏,以地以人与小弱者为之主,其得为圣乎?且周公以王之言不可苟焉而已,必从而成之邪?设有不幸,王以桐叶戏妇寺,亦将举而从之乎?凡王者之德,在行之何若。设未得其当,虽十易之不为病;要于其当,不可使易也,而况以其戏乎!若戏而必行之,是周公教王遂过也。
吾意不然。王之弟当封邪,周公宜以时言于王,不待其戏而贺以成之也。不当封邪,周公乃成其不中之戏¹,以地以人与小弱者为之主,其得为圣乎?且周公以王之言不可苟²焉而已,必从而成之邪?设有不幸,王以桐叶戏妇寺³,亦将举而从之乎?凡王者之德,在行之何若。设未得其当,虽十易之不为病;要于其当,不可使易也,而况以其戏乎!若戏而必行之,是周公教王遂(suì)过也。
译文:我认为事情不会是这样的,成王的弟弟应该受封的话,周公就应当及时向成王说,不应该等到他开玩笑时才用祝贺的方式来促成它;不应该受封的话,周公竞促成了他那不合适的玩笑,把土地和百姓给予了小弟弟,让他做了君主,周公这样做能算是圣人吗?况且周公只是认为君王说话不能随便罢了,难道一定得要遵从办成这件事吗?假设有这样不幸的事,成王把削成珪形的桐树叶跟妇人和太监开玩笑,周公也会提出来照办吗?凡是帝王的德行,在于他的行为怎么样。假设他做得不恰当,即使多次改变它也不算是缺点,关键在于是不是恰当,恰当就使它不能更改,何况是用它来开玩笑的呢!假若开玩笑的话也一定要照办,这就是周公在教成王铸成过错啊。
注释:¹不中之戏:不适当的游戏。²苟:轻率,随便。³妇寺:宫中的妃嫔和太监。⁴举:指君主的行动。⁵病:弊病。⁶遂:成。
吾意周公辅成王,宜以道,从容优乐,要归之大中而已,必不逢其失而为之辞。又不当束缚之,驰骤之,使若牛马然,急则败矣。且家人父子尚不能以此自克,况号为君臣者邪!是直小丈夫缺缺者之事,非周公所宜用,故不可信。
吾意周公辅成王,宜以道¹,从容²优乐³,要归之大中而已,必不逢其失而为之辞。又不当束缚之,驰(chí)(zhòu)之,使若牛马然,急则败矣。且家人父子尚不能以此自克,况号为君臣者邪!是直小丈夫缺(quē)者之事,非周公所宜用,故不可信。
译文:我想周公辅佐成王,应当拿不偏不倚的道理去引导他,使他的举止行动以至玩笑作乐都要符合“中庸”之道就行了,必定不会去逢迎他的过失,为他巧言辩解。又不应该管束成王太严,使他终日忙碌不停,对他像牛马那样,管束太紧太严就要坏事。况且在一家人中父子之间,还不能用这种方法来自我约束,何况名分上是君臣关系呢!这只是小丈夫耍小聪明做的事,不是周公应该采用的方法,所以这种说法不能相信。
注释:¹道:指思想和行为的规范。²从容:此指举止言行。³优乐:嬉戏,娱乐。⁴大中:指适当的道理和方法,不偏于极端。⁵辞:解释,掩饰。⁶驰骤:指被迫奔跑。⁷自克:自我约束。克,克制,约束。⁸直:只是,只不过。⁹缺缺:耍小聪明的样子。缺,原文“垂夬”。
或曰:封唐叔,史佚成之。
或曰:封唐叔¹,史佚²成之。
译文:有的史书记载说:“封唐叔的事,是史佚促成的。”
注释:¹唐叔:即叔虞。²史佚:周武王时的史官尹佚。史佚促成桐叶封弟的说法,见《史记·晋世家》。

  本文论述了大臣应如何辅佐君主这一问题。通过桐叶封弟的典故,作者批评了君主随便的一句玩笑话,臣子也要绝对服从的荒唐现象,主张不要盲从统治者的言行,要看它的客观效果。在封建时代,发表这样的观点需要非同一般的胆识。

  “桐叶封弟”是流传很久的一个典故。在“君权神授”的谬论横行的时代,君主具有无上的权威,君主的言行被绝对化了。“天子无戏言”、“君叫臣死,臣不敢不死”之类的口头禅就是绝好的说明。作者在本文中虽然批评的是周公,实际上是借题发挥,其主旨是说明对君主的一言一行要从实际效果上来观察,而不应盲从。这种观点无疑是进步的,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群众的呼声。此文在写作上很有特色。作者首先扼要地介绍了“桐叶封弟”的史料。然后斩钉截铁地亮明了自己的态度:“吾意不然。”接着指出问题的关键在于“当封”或“不当封”,而不在于这是谁的意图。最后提出了周公应该用什么方式来辅佐成王。全文丝丝入扣,有破有立,立论明确,读后令人为之叹服。特别是结尾的“或曰”一句,使全文的论证留有余地,更是耐人寻味。

tóngfēngbiàn

liǔzōngyuán tángdài 

    zhīzhuànzhěyǒuyán chéngwángtóngxiǎoruò yuē  fēng  zhōugōng wángyuē    zhōugōngyuē  tiān  nǎifēngxiǎoruòtáng 

    rán wángzhīdāngfēng zhōugōngshíyánwáng dàiérchéngzhī dāngfēng zhōugōngnǎichéngzhòngzhī rénxiǎoruòzhěwéizhīzhǔ wéishèng qiězhōugōngwángzhīyángǒuyānér cóngérchéngzhī shèyǒuxìng wángtóngshì jiāngércóngzhī fánwángzhězhī zàixíngzhīruò shèwèidāng suīshízhīwéibìng yàodāng shǐ使 érkuàng ruòérxíngzhī shìzhōugōngjiàowángsuìguò 

    zhōugōngchéngwáng dào cóngróngyōu yàoguīzhīzhòngér féngshīérwéizhī yòudāngshùzhī chízhòuzhī shǐ使ruòniúrán bài qiějiārénshàngnéng kuànghàowéijūnchénzhě shìzhíxiǎozhàngquēquēzhězhīshì fēizhōugōngsuǒyòng xìn 

    huòyuē fēngtángshū shǐchéngzhī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