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苔人迹外,渐老喜深藏。
路僻间行远,春晴昼睡长。
馀花留暮蝶,幽草恋残阳。
尽日空林下,孤禅念石霜。
扫苔人迹外,渐老喜深藏。
路僻间行远,春晴昼睡长。
馀花留暮蝶,幽草恋残阳。
尽日空林下,孤禅念石霜。
释宇昭

释宇昭

释宇昭,江东人,九僧之一(《清波杂志》卷一一)。今录诗十二首。 ▶ 13篇诗文

猜您喜欢
一树浓姿独看来,秋庭暮雨类轻埃。
一树浓姿¹独看来,秋庭暮雨类轻埃²
译文:一树孤独的紫薇,千娇百媚怒放开来,秋天深深庭院的暮雨,细蒙蒙好似尘埃。
注释:发:出发。祟让宅:王茂元所居之宅,在洛阳。紫薇:落叶小乔木,夏秋之何开花,花是紫红色或白色,又称“百日红”。¹浓姿:花树盛开的姿态。轻²埃:细小的灰尘,比喻蒙蒙细雨。
不先摇落应为有,已欲别离休更开。
不先摇落¹应为有,已欲别离休更开。
译文:紫薇花不太早凋谢是在等待欣赏的人来,现在赏花人就要离去,花也不必再开。
注释:¹摇落:零落、凋谢。
桃绥含情依露井,柳绵相忆隔章台。
桃绥(suí)¹含情依露井²,柳绵³相忆隔章台
译文:对紫薇一往深情的桃花紧紧依傍露井,轻柔芜媚的柳条对紫薇互相间的思念竟隔着幸台。
注释:¹桃绥:桃花,绥是丝带,形容桃花的光泽。²露井:没有益的井。³柳绵:柳条,棉即丝棉,形容柳条的柔软。⁴章台:战国秦宫名,在陕西长安县故城西南隅,台下有章台街。唐韩翃有姬柳氏,安史乱中奔散,出家为尼,韩使人寄诗曰:“章台柳,章台柳,昔日青青今在否?”
天涯地角同荣谢,岂要移根上苑栽。
天涯地角同荣谢,岂要移根上苑(yuàn)¹栽。
译文:就算花开在天涯地角,同样有荣有谢,又何必定要移植到上林苑中去?
注释:¹上苑:上林苑。在长安之西,本为秦时旧苑,汉武帝重新扩建,周围广三百里。

  诗篇从秋庭幕雨的背景衬托下,勾画出一树浓花鲜艳触目的图象,明暗对比强烈,正象征诗人自己与周围环境的尖锐冲突,次联刚提出“有待”,“紧接着”“别离”,希望转为失望,感情抑扬起伏。颔联联承接别离写家室之思,结尾故作宽解,却仍无法掩饰去国离京时失意感伤的情怀。这首诗写得含蓄蕴藉,情意深沉。

  首联写崇让宅的庭院之中,一树紫薇花事繁茂。诗人独自一人,在傍晚时分欣赏,此时,正秋雨绵绵,如尘埃般又轻又细,漫天飘洒。“独看”二字,既写出作者的孤独无人相伴,也写出紫薇的寂寥无人欣赏。

  颔联“不先摇落应为有,已欲别离休更开”,意谓紫薇于秋天而未摇落,应是为我而开,然而我现在即将离此地而他住,花开再无人赏,也不要再开了吧。在这四句之中,作为欣赏客体的紫薇与作为欣赏主体的诗人之间似有一种惺惺相惜之情,紫薇与诗人实已合二为一。

  颈联引入两种花与紫薇形成对比,生于露井之上的桃树和长于章台街旁的柳树,与空庭暮雨中的紫薇相比,是逢时而得意者。“桃缓”佩于贵官之身,此处隐以拟人,也许指与诗人同年登第而仕途得意者;“柳绵”飘于繁华街市,也许是比喻在京城为官的同年。露井之桃,章台之柳,皆逢时得地,更反衬出紫薇的落寞无主之状。

  尾联写种植于帝京上苑的桃柳与沦落“天涯地角”的紫薇既然同一荣谢,又何必非要以“移根上苑”为幸运。“天涯地角”比喻自己将要离开东都洛阳崇让宅而远适他方;“移根上苑”则是比喻担任京城中的清要美职。此处作者明显以紫薇自喻,“岂要”之语,是无奈之中的自我解嘲,而解嘲之中也隐约有愤激不平之气。从另一方面说,推想到作者的内心深处,仍然忘不了置身朝廷的“梦”。这个梦,折磨了他一辈子,几乎令他在不同的时地,不论接触到任何外物,都会有意无意地要拉扯到这个梦境中去。可惜,梦境永难化为现实,李商隐也就成为一个标准的追梦者。

  就此诗的艺术而言,末句如不用“移根上苑”之语,似乎更好。首联在秋亭暮雨中独赏紫薇,三四句,别出奇想,认为紫薇之不先摇落,应是为了有我之前来欣赏,然后在临发之际,吩咐它不要再开。“花”与“人”之间,简直到了物我相通的境界。前四句,完全以“我”为主,在李商隐的诗歌中,极少有此心态。五六句,一笔推开,为紫薇找来两个同伴,一个是“桃”,一个是“柳”,此种作法,乃是李商隐的惯用伎俩。事实上,对“紫薇”所要说的话,到第四句,已到了尽头,再说便不免重复。在此种情况之下,一笔推开,另觅同伴,再结合主题,以引伸出某一种足以说明生死荣谢的道理,自然是最好不过的笔调。所以,第七句紧接着提出一个共同的规律,那就是“天涯地角同荣谢”,这句话用在这里,也实在足以撼人心弦。可惜,最末一句的“移根上苑”,破坏了全诗的情调,从而令前后失去了和谐,无端减低了欣赏价值。

参考资料:
1、 杨春俏.中晚唐抒情诗选:南海出版公司,2005:257-258
2、 邓中龙.李商隐诗译注·第2卷:岳麓书社,2000:939-942
含章檐下春风面,造化功成秋兔毫。
含章¹檐下春风面²,造化³功成秋兔毫
译文:含章殿下曾经衬得人容颜如春风的梅花,神奇地出现在画者笔下,简直巧夺天工。
注释:¹含章:汉代长安宫殿名。²春风面:美丽的脸。³造化:创造,化育;也指天地,自然界。⁴秋兔毫:指笔。秋天的兔毛极细,称为秋毫,适于制笔。
意足不求颜色似,前身相马九方皋。
意足不求颜色似,前身相马九方皋。
译文:画者画梅不追求颜色等外在形似,正如善于相马的九方皋,只求其神韵。
山明野寺曙钟微,雪满幽林人迹稀。
山明野寺¹(shǔ)钟微,雪满幽林人迹稀。
译文:黎明山色渐明,郊外寺院的晨钟声若有若无地传来,大雪积满幽林,路上人迹罕至。
注释:端:即韦端,是韦应物的从弟;重阳,即崔播,韦应物的外甥。¹寺:指善福寺,在长安西郊沣水沿岸。
闲居寥落生高兴,无事风尘独不归。
闲居寥(liáo)¹生高兴²,无事风尘³独不归。
译文:独居在此反而生出了闲情逸致,没事都不想冒着风尘回到城中。
注释:¹寥落:冷落。²高兴:雅兴,高情闲趣。³风尘:指出行途中的风尘。

  这是一首寄赠诗。

  深山,古寺,朝霞,晓钟;积雪皑皑,幽林簇簇,人迹稀少,这是一幅明丽、清幽、干净、恬淡的生活图画。故而作者虽然闲居于此,冷落寂寞,却满心欢悦,安居不归了。当友人高升,入朝做官之时,作者以此相寄,以一幅优闲自乐的图画与仕宦那污浊、纷扰的生活相对,不但于比较中更显出了“雪满幽林”的意境,而且表现了作者对仕宦官场的厌倦之情

  “山明野寺曙钟微,雪满幽林人迹稀。”天已放亮,山色渐明,钟声隐微,雪满山林。诗人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描绘出了一个晶莹剔透、远离红尘的世界,这也正合了诗人闲居的心境。

  “闲居寥落生高兴,无事风尘独不归。”诗人说寂寞独处于此,获得了他向慕的陶渊明等人那样的闲情逸致,如果没有必须办的事情,他甚至都不想回去。风尘不归,呼应上文“人迹稀”。这是诗人的价值取向,也是在向亲人表露自己的心迹。

  此诗以写景起,以议论结。诗人布下了“雪满幽林”这样一幅图景,由此而“生”出情感,“生”出议论,层层递进,浑然一体。

参考资料:
1、 陈桥生编著.韦应物:五洲传播出版社,2008.07:41-45

xiánduānzhòngyáng--wéiyīng

shānmíngshǔzhōngwēixuěmǎnyōulínrén

xiánliáoluòshēnggāoxìngshìfēngchénguī

季孙之母死,哀公吊焉,曾子与子贡吊焉。阍人为君在,弗内也。美哉!曾子与子贡入于其厩而修容焉。子贡先入,阍人曰:“乡者已告矣。”曾子后入,阍人辟之。涉内霤,卿大夫皆辟位,公降一等而揖之。
季孙之母死,哀公吊焉,曾子与子贡¹吊焉。阍(hūn)²为君在,弗内³也。美哉!曾子与子贡入于其厩(jiù)而修容焉。子贡先入,阍人曰:“乡者已告矣。”曾子后入,阍人辟之。涉内霤(liù),卿大夫皆辟位,公降一等¹⁰而揖(yī)之。
译文:季孙的母亲去世了,哀公前来吊唁,曾子和子贡也来吊唁。由于国君在这里,守门人不让他们进去。曾子和子贡到马圈里把仪容修饰了一番。子贡先走进去,守门人说:“刚才已经通报了。”曾子随后进去,守门人让开了路。他们进入室中央,卿大夫们都离开了原位,鲁哀公也从台阶上走下一级,向他们拱手行礼。
注释:¹子贡:孔子的弟子,姓端木,名赐,字子贡。²阍人:看门人。³内:同“纳”,使进入。⁴厩:马圈。⁵修容:这里指更衣修饰。⁶乡者:刚才。⁷辟:同“避”。⁸涉:来到。⁹内霤:室的中央。¹⁰等:级,这里指台阶的层次。
君子言之曰:“尽饰之道,斯其行者远矣!”
君子言之曰:“尽饰之道,斯其行者远矣!”
译文:君子们说评论这件事说:“尽力整肃仪容,这样可以畅通无阻啊!”
桃李溪边驻画轮。鹧鸪声里倒清尊。夕阳虽好近黄昏。
桃李溪边驻画轮¹。鹧(zhè)(gū)声里倒清尊²。夕阳虽好近黄昏。
译文:桃李溪边停着一辆画轮车。鹧鸪发出“行不得也哥哥”的叫声时,就是倒酒于杯中与情人约会之际。晚照虽然美丽,但它已临近黄昏的时候。
注释:¹驻画轮:指停车。画轮:车之美称。²倒清尊:指斟酒。
香在衣裳妆在臂,水连芳草月连云。几时归去不销魂。
倒在衣裳妆在臂,水连芳草月连云。几时归去不销(xiāo)¹
译文:体发倒味留在衣裳上,信物套在手臂上。我俩好比那明沏的溪水浸着芳倒的草儿,皎洁的月儿伴着那雪白的云儿。多少时候离去才不致痛苦悲伤。
注释:¹销魂:梁·江淹《别赋》:“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诗词曲语词汇释》卷五:“销魂与凝魂,同为出神之义。”此处形容伤感。

  上片,写一对情人约会的幽深情景。在桃李溪边停着一辆“画轮”,车上下来的男子走进了“桃李”林。两人约会的地方竟是如此幽静。鹧鸪唤来女子忙把酒倒向杯中,频频举杯,蜜语阵阵,两人的绵情竟是如此难舍难分。时间过得太快,不觉“黄昏”来临。词人点化运用李商隐《乐游原》中“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句,又描景,又传情。不过,词人词里没有惋惜人生短暂意,有的是饱含情人的依依恋情。词人善于从空间与时间的交错上,景情交融,构建了一幅迷人的春情图。

  月洒桃李林,两人如人梦,梦醒已分手,神志近迷魂。在经过大刀剪裁之后,词人把下片之墨直接倾洒在女子内心隐秘的愁情上。曾几几何,信誓旦旦;到如今,信物为征。体发上的倒气还留在你的衣裳上,赠给的花巾还留在你的手臂上,愁的是“几时归去不销魂?”多少时候,不知道,只有归去方能销魂。这结尾的故意设问句,不仅让语气富有变化,而且将女子的痴情深化一步。

  全词通篇写春景,实际上句句写恋情。点化名句,不露痕迹,既成为词篇的不可少的结构成分,又深化了词篇的思想内涵。情景交融,词简意深,为古代文人情歌的上乘之作。

参考资料:
1、 朱靖华,饶学刚,王文龙编著,苏轼词新释辑评 (下册),中国书店,,第1123-1125页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