畴昔清溪峡,船头戏彩翰。十年空往事,一梦记前滩。
畴昔清溪峡,船头戏彩翰。十年空往事,一梦记前滩。
陡绝垂苍壁,澄虚列翠峦。今宵诗卷里,重得纵遐观。
陡绝垂苍壁,澄虚列翠峦。今宵诗卷里,重得纵遐观。

fàngchuánèrshǒuèr--zhū

chóuqīngxiáchuántóucǎihànshíniánkōngwǎngshìmèngqiántān

dǒujuéchuícāngchéngliècuìluánjīnxiāoshījuǎnzhòngzòngxiáguān

朱熹

朱熹

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行五十二,小名沋郎,小字季延,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又称紫阳先生、考亭先生、沧州病叟、云谷老人、逆翁。谥文,又称朱文公。汉族,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三明市)。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 1267篇诗文

猜您喜欢
承乐世,董逃;
承乐世¹,董逃²
译文:趁着太平乐世,董逃;
注释:¹承世乐:承受一世的快乐,指董卓尽情享乐。²董逃:原是乐曲中的衬音,故每唱一句,必唱一句“董逃”或“董桃”,最初并无实义。后出董卓,民众憎恶,无实义的“董桃”,便暗喻“董卓必败而逃”。
游四郭,董逃。
游四郭¹,董逃。
译文:多多游游四郊,董逃。
注释:¹游四郭:指董卓在京都洛阳城里城外游玩。郭,外城。
蒙天恩,董逃;
蒙天恩¹,董逃;
译文:承蒙皇天恩宠,董逃;
注释:¹蒙天恩:承蒙天子的厚恩。
带金紫,董逃。
带金紫¹,董逃。
译文:金印紫绶戴牢,董逃。
注释:¹带金紫:指董卓穿着金蟒紫袍(皇帝的服装)。以上四句写董卓显赫一时,纵情享乐。
行谢恩,董逃;
行谢恩¹,董逃;
译文:一边拜谢恩德,董逃;
注释:¹行谢恩:即将辞去天子的厚恩,指董卓遭到关东诸侯的声讨而焚烧洛阳准备逃往长安。
整车骑,董逃。
整车骑(jì)¹,董逃。
译文:整顿车马上道,董逃。
注释:¹整车骑:整治车驾。
垂欲发,董逃;
垂欲发¹,董逃;
译文:刚刚准备出发,董逃;
注释:¹垂欲发:即将出发。指从洛阳出发逃往长安。垂,即将。
与中辞,董逃。
与中辞¹,董逃。
译文:又回宫中辞行,董逃。
注释:¹与中辞:与城内辞别。中,指洛阳城内。
出西门,董逃;
出西门¹,董逃;
译文:车马走出西门,董逃;
注释:¹出西门:指往西面逃跑(长安在洛阳之西)。
瞻宫殿,董逃。
(zhān)宫殿¹,董逃。
译文:不停瞻望皇宫,董逃。
注释:¹瞻宫殿:指回顾朝廷的宫殿。
望京城,董逃;
望京城¹,董逃;
译文:远远眺望京城,董逃;
注释:¹京城:指京都洛阳。
日夜绝,董逃。
日夜绝¹,董逃。
译文:日夜所剩无几,董逃,
注释:¹绝:指食物断绝。
心摧伤,董逃。
心摧伤¹,董逃。
译文:无比伤悲心碎,董逃。
注释:¹心摧伤:心肝被摧折一样伤心、难受。

  这是一首讽刺东汉末年权臣董卓的民谣。

  起首两句“承乐世”,“游四郭”,写董卓生於承平安乐的时代,由此他能够飞黄腾达,悠游四郭,而无所顾忌。暗指董卓拥有重兵,所以没有顾忌。接下去“蒙天恩”,“带金紫”两句,指董卓由于得到了皇帝的恩宠与信任,所以能够佩带金印紫绶、富贵显达。下面两句“行谢恩”、“整车骑”,主要写董卓曾以罪被免职,但是皇帝很快赦免了他,并授予他前将军,并州牧,又迁太尉领前将军事,加节传斧钺虎贲,更封郿侯,车马成群结队,显赫一世,耀武扬威。同时也蕴寓董卓挟献帝西迁长安时,车马浩浩荡荡的意思。前六句是此诗的第一层,主要写董卓的发迹和显赫,也含有对汉桓帝、灵帝、献帝信任奸佞董卓的讽刺与揭露。

  诗的后七句为第二层。“垂欲发”,“与中辞”,写董卓由于被袁绍、孙坚讨伐,决定迁都长安,抛弃了东汉都城洛阳。以下五句“出西门"、“瞻宫殿"、“望京城"、“日夜绝’’、“心摧伤”则主要写洛阳人民被董卓虏掠往长安的忧苦心情。《后汉书·董卓列传》载:“于是尽徒洛阳人数百万口于长安,步骑驱蹙、更相蹈藉,饥饿寇掠,积尸盈路。卓自屯留连圭苑中,恶烧宫庙、官府、居家,二百里内无复孑遗。又使吕布发诸帝陵及公卿以下冢墓,收其珍。”这一层说京城百姓即将辞别洛阳,被驱赶到长安去,心思沉重。出了西门,回望洛阳的官殿城苑,已经废毁不堪,到处残垣断壁,墙颓宫倾,人烟尽绝,一片荒凉凄惨的景象。人们没日没夜被驱赶着行路,心里极度的悲伤。最后一句“心摧伤”,如按照《汉书·五行志》所说,似乎应指人们对董卓终被灭族下场的悲伤,其实不然。因为“董恩歌”主要是讽刺董卓从洛阳恩到长安这件事的,且董卓活着时,就因发现了这首歌谣而被牵连受害的有千数人,董卓还曾将“董恩”二字改为“董安”,说明董卓在世时,此歌已广泛流传。且京都人们对董卓早已深恶痛绝,对他的死自是拍手称快的,绝不会感到悲伤。所以这是从洛阳被迁到长安的人们,在路上遭受驱赶和抢掠、颠沛饥饿,在死亡线上挣扎的悲怆哀歌。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汉魏晋南北朝隋诗鉴赏词典: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1622-1623页
五月鲥鱼已至燕,荔枝卢橘未应先。
五月鲥(shí)¹已至燕²,荔枝卢橘³未应先
译文:五月的鲥鱼已从江南运到北京,荔枝和卢桔也未能抢先。
注释:¹鲥鱼:产海洋中,春夏之交为产卵期,方溯河而上,南方江河中多有之,以江苏镇江市之金山、浙江之桐庐县等处所产为最有名。²燕:指北京,明成祖永乐十九年,(1421年)自南京迁都于此。³卢橘:《文选》注为枇杷。《本草纲目》李时珍注为金橘。此应指枇杷。⁴先:抢先。
赐鲜徧及中珰第,荐熟谁开寝庙筵。
赐鲜¹徧及²中珰(dāng)³,荐熟谁应寝庙
译文:皇帝赏赐的时鲜食品遍及到宦官宅第,时鲜祭品已熟有谁来主持宗庙的筵席。
注释:¹鲜:时鲜食品。²及:到。³中珰:宦官。珰,冠饰。⁴第:宅第,府第。⁵荐:无牲而祭曰荐,指时鲜祭品。⁶应:设,此指主持。⁷寝庙:即宗庙,前为庙,后为寝。⁸筵:筵席。
白日风尘驰驿骑,炎天冰雪护江船。
白日风尘¹²驿(yì)骑,炎天冰雪护江船³
译文:送鲥鱼的驿骑奔驰在路上,扬起阵阵尘土,遇上炎热的天气就在江上送鱼船里用冰雪护着鲥鱼。
注释:¹风尘:风沙。²驰:奔驰。³江船:江中之船,此指送鱼船。
银鳞细骨堪怜汝,玉筯金盘敢望传。
银鳞细骨堪怜汝,玉筯(zhù)金盘¹²³
译文:白色的鱼鳞细嫩的鱼刺实在令人喜爱,又岂敢盼望皇帝赏赐那玉箸金盘。
注释:¹玉筯金盘:皇帝赐臣下食物所用器物。筯,同“箸”。²敢:岂敢。³望:盼望。⁴传:颁赐,赏赐。

  此诗通过咏鲥鱼,讽刺君王重口体之养而劳民伤财,重宦官小人而忘祖宗远君子。诗以颔联为中坚,首联写鲥鱼被帝王看重,颈联写营运时情况,尾联抒发感叹,都为鲥鱼入宫后赐宦官而不及荐祖庙而铺设。全诗咏鲥鱼,但不是一般的咏物,而是重在讽刺,对比之中深含讽刺,讽刺中寓对比,相互照应。

  “五月鲥鱼已至燕,荔枝卢桔未应先。”两句写江南鲥鱼,五月就运到北京。第一句点出了五月间船经过许多地方,才把这鲜美的鲥鱼运到北京。此时正是鲥鱼最鲜美的时候。但这时连南方的荔枝,卢橘都未能运到北京,可见鲥鱼之鲜。诗人运用对比,揭露了封建帝王的生活需要已达到穷奢极欲的地步。

  “赐鲜遍及中珰第,荐熟谁开寝庙筵。”三四句写赐鲥鱼给宦官而不祭宗庙。这里用“中珰”来代称宦官。皇帝把新鲜的鲥鱼赏赐给宫廷中每一个宦官之家,从中可知“皇恩浩荡”,说明宦官地位很高,备受恩宠。从中也可知道鲥鱼的贵重、也反衬了宦官的地位和权势。各地贡给京都的时鲜土特产,封建帝王竟置宗庙于脑后,而先赏赐宦官,说明了封建统治者所标榜的孝道是多么虚伪。此联亦是下句同上句对照,讽刺意义鲜明。

  “白日风尘驰驿骑,炎天冰雪护江船。”五六句写陆路水路送鱼忙。尽管是满天风沙,送鲥鱼的驿骑,仍日夜奔驰。在炎热的暑天,江上送鱼船里就用冰雪护着鱼,以保持其鲜味。鲥鱼运到北京其间历经千辛万苦。白天信使骑着马在风尘中奔驰,一路上不知累倒了多少匹健壮的马匹。一个“驰”字、“护”字,就足以说明封建帝王为享乐腐化的生活而不惜劳民伤财。

  结尾两句写受赐无望的愤懑。鲥鱼白鳞细骨很可爱,但只有那些“玉筯金盘”才有希望得到宫中传来的赏赐。由鱼论及朝政,表示了作者对明中叶宦官专横当道的莫大讽刺,亦表示诗人自己受赐无望。以此作结,既说明了诗人的愿望,也说明了诗人的不满。

  全诗运用对比和衬托的手法,以突出主题。作者将讽刺性放在对比之中,用鲥鱼之鲜对比宦官之贵,用不祭祖先却先赐鲥鱼对比皇帝同宦官的关系,再用运鱼进京的千辛万苦对比宦官正举着玉箸夹吃金盘中的鲥鱼,对比之中深含讽刺,讽刺中寓对比,相互照应,因而构成了这首诗深刻的讽刺意义。

参考资料:
1、 王烈夫编著,中国古代文学名篇注解析译 第4册 明朝、清朝,武汉出版社,2016.07,第20页
2、 田军 王洪等主编,金元明清诗词曲鉴赏辞典,光明日报出版社,1990年08月第1版,第461-462页

shí

jǐngmíng míngdài 

yuèshízhìyān zhīwèiyìngxiān 
xiānbiànzhōngdāng jiànshúshuíkāiqǐnmiàoyán 
báifēngchénchí驿 yántiānbīngxuějiāngchuán 
yínlínkānlián zhùjīnpángǎnwàngchuán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迟日¹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译文:沐浴在春光下的江河山川是如此秀丽,春风拂过送来阵阵花香。
注释:¹迟日:春天日渐长,所以说迟日。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泥融¹飞燕子,沙暖睡鸳(yuān)(yāng)²
译文:泥土已经变得松软,燕子衔泥筑巢,暖和的沙子上睡着成双成对的鸳鸯。
注释:¹泥融:这里指泥土滋润、湿润。²鸳鸯:一种水鸟,雄鸟与雌鸟常常双双出没。

  这首诗用自然流畅的语言写出了一派生意盎然的春色,格调清新,意境明丽,表达了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愉快心情。

  诗一开始,就从大处着墨,描绘出在初春灿烂阳光的照耀下,浣花溪一带明净绚丽的春景,用笔简洁而色彩浓艳。“迟日”即春日,语出《诗经·豳风·七月》“春日迟迟”。这里用以突出初春的阳光,以统摄全篇。同时用一“丽”字点染“江山”,表现了春日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溪水映日的秀丽景色。这虽是粗笔勾画,笔底却是春光骀荡。

  “春风花草香”诗人进一步以和煦的春风,初放的百花,如茵的芳草,浓郁的芳香来展现明媚的大好春光。因为诗人把春风、花草及其散发的馨香有机地组织在一起,所以通过联想,可以有惠风和畅、百花竞放、风送花香的感受,收到如临其境的艺术效果。在明丽阔远的图景之上,三、四两句转向具体而生动的初春景物描绘。

  “泥融飞燕子”诗人选择初春最常见,也是最具有特征性的动态景物来勾画。春暖花开,泥融土湿,秋去春归的燕子,正繁忙地飞来飞去,衔泥筑巢。这生动的描写,使画面更加充满勃勃生机,春意盎然,还有一种动态美。杜甫对燕子的观察十分细致,“泥融”紧扣首句,因春回大地,阳光普照才“泥融”;紫燕新归,衔泥做巢而不停地飞翔,显出一番春意闹的情状。

  “沙暖睡鸳鸯”是勾勒静态景物。春日冲融,日丽沙暖,鸳鸯也要享受这春天的温暖,在溪边的沙洲上静睡不动。这也和首句紧相照应,因为“迟日”才沙暖,沙暖才引来成双成对的鸳鸯出水,沐浴在灿烂的阳光中,是那样悠然自适。从景物的描写来看,和第三句动态的飞燕相对照,动静相间,相映成趣。这两句以工笔细描衔泥飞燕、静睡鸳鸯,与一、二两句粗笔勾画阔远明丽的景物相配合,使整个画面和谐统一,构成一幅色彩鲜明,生意勃发,具有美感的初春景物图。就诗中所含蕴的思想感情而言,反映了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三年饥走荒山道”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草堂的安适心情,也是诗人对初春时节自然界一派生机、欣欣向荣的欢悦情怀的表露。

  清人陶虞开称杜甫笔法高妙,能“以诗为画”(《说杜》),此诗可为印证。但这首五绝之妙并不止于“以诗为画”,诗人着意传达的还是他感受到的柔和春意。如果说春日迟迟、江山秀丽、清风徐徐、花草芬芳以及燕子、鸳鸯,都是诗人的视觉、触觉(风)、嗅觉所感,那么泥土之“融”、沙砾之“暖”,便不是五官的直接感觉了。只因为对春天的阳光明丽、惠风和畅、鸟语花香感受至深,诗人无须触摸就能想象出泥土的松湿和沙砾的温暖;而泥之融、沙之暖的体会又加深了对飞燕的轻盈、鸳鸯娇慵的视觉印象,从而使诗人的整个身心都沉浸于柔美和谐和春意之中。

参考资料:
1、 马玮.中国古典诗词名家菁华赏析 杜甫: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14:162-164
2、 萧涤非.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533-534
3、 傅德岷.唐诗名篇赏析:巴蜀书社,2012:183-185

jué

 tángdài 

chíjiāngshān chūnfēnghuācǎoxiāng 
róngfēiyàn shānuǎnshuìyuānyāng 
年少辞家从冠军,金妆宝剑去邀勋。
年少辞家从冠军¹,金妆宝剑²去邀勋(xūn)
注释:¹冠军:古代将军的名号。²金妆宝剑:用黄金装饰剑柄或剑鞘的宝剑。
不知马骨伤寒水,惟见龙城起暮云。
不知马骨伤寒水,惟见龙城¹起暮云。
注释:¹龙城:泛指边境地区。
年轻的时候就离家跟随大将军出征,身佩金饰的宝剑去建 功立业。不顾天寒地冻水寒伤马骨,只见边境战争阴云四起,努力 去杀敌。诗赞美少年在边境不安宁的时候,不怕天寒地冻,毅然从军为国立业的精神。

sàixiàèrshǒu ·èr

wáng tángdài 

niánshàojiācóngguànjūn jīnzhuāngbǎojiànyāoxūn 
zhīshānghánshuǐ wéijiànlóngchéngyún 
年年马上见春风,花落花开醉梦中。
年年¹马上见春风²,花落花开³醉梦中。
译文:年年骑在马上沐浴着温暖的春风,花开花落岁月流逝似在醉梦之中。
注释:客怀:在外做事、怀念家乡的作品。¹年年:一本作“每年”。²见春风:迎接春天。³花落花开:一个个春天来了,又走了。
短发经梳千缕白,衰颜借醉一时红。
短发经梳千缕(lǚ)¹,衰颜²借醉一时红。
译文:头上短发天天轻梳一梳便花白了,衰老容颜借助酒浆才会一时绯红。
注释:¹千缕白:已有千根白头发,白发很多。缕:丝,线,条。²衰颜:衰老的容颜。
离家自是寻常事,报国惭无尺寸功。
离家自是寻常事,报国惭无尺寸功¹
译文:工作需要奔波在外是常有的事情,只可惜没能为国家建立尺寸之功。
注释:¹尺寸功:喻很小的功劳。这句是作者谦逊之词。
萧涩行囊君莫笑,独留长剑倚晴空。
萧涩(sè)¹行囊(náng)²君莫笑,独留长剑³(yǐ)晴空
译文:行李简单囊中羞涩先生切莫见笑,可我独留一柄倚天长剑直刺苍穹。
注释:¹萧涩:形容没有多少钱财。²行囊:出门旅行所带的行李包。“萧涩行囊”,指行装简单,没有多少财物。³长剑:象征英雄的肝胆和志向。⁴倚晴空:这里是顶天立地的意思。

  开头两句写年复一年,眼见秋花凋落,春花盛开,自己却劳碌奔波,在马背上度过。今天又见春风送暖,不知不觉中,春天已悄然来临。目睹这美好的春景,诗人却百感交集,思绪万千,感叹人生如梦如醉,流年似水,岁月也正在悄然逝去。一种急于盼望为国建功立业的感情溢于言表。

  “短发”两句,感叹岁月无情,人生易老。诗人长期离开家乡,宦游在外,倏忽间,已到五十岁上下,头发已经稀疏变白,苍白衰老的容颜也只能借助酒力才泛出一点红润。古人不剪短头发,“短发”的“短”在这里是少的意思。头发稀疏,所以只能“轻梳”,头发本不多,又千缕皆白,至于诗人是怎样为国为民鞠躬尽瘁,辛苦操劳,以致身心憔悴而早衰的情形,也就可见一斑了。

  以上四句充分表现了诗人忠于职守、勤于国事,多年为民奔走效力的情况;后面四句则表现了作者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和不谋私利,赤心报国的高风亮节。

  “离家”二句紧承前面的内容而发,说明“离家”的目的正是为了“报国”,然而离家多年却寸功未建,又深感羞惭。于谦24岁中进士,刚三十岁时,就到江西处理积案,释放了很多被冤枉判罪的百姓。从明宣宗宣德五年(公元1430年)到正统十二年(公元1447年),即诗人三十三岁到五十一岁期间,他又做了长达十八年之久的山西、河南巡抚。“离家自是寻常事。”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更何况诗人的感情又是那样的丰富细腻,目睹异乡的春日美景,他又怎能不想念故乡,产生惆怅之情呢?但好男儿志在四方,要想为国有所作为,离乡的悲愁也只能是“寻常事”了。“报国惭无尺寸功”,这固然是作者的自谦之辞,却又表现出他严于律己的人生态度。其实,多年来,作者又何尝“无尺寸功”。他辛苦劳碌,关怀百姓疾苦。灾年里,他下令打开官仓救济灾民。他为到处流浪没饭吃的百姓痛心,为严冬里还穿着破旧单衣的儿童难过。他希望引来天上的银河水灌溉人间的土地,还让老百姓到他的衙门里去控告贪官污吏。在民不聊生的黑暗社会里,他像冬夜里的火把,给人们带来了温暖,所以老百姓称他为“于青天”。这两句话,实际上正是衰颜白发的诗人壮心不已,深感时光易逝,而急切盼望为国建功的心情的剖白,这正像屈原所说的:“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

  “萧涩”两句,诗人请求不要笑他多年为官而囊中空空,表明他只有报效祖国的长剑一柄,倚青空而立。尽管诗人多年位居高官,却一生清白自守,两袖清风,行囊羞涩。以至于这位始终保持高风亮节,“只留清白在人间”的民族英雄遇害时,朝廷派人去抄他的家,也只发现他“家无余资,萧然仅书籍耳。”这在当时贿赂成风的黑暗官场里,难得可贵。那独倚青空的耿耿长剑,正是忧国忧民,顶天立地的诗人胸中的赤胆忠心和凌云壮志的象征。

  这首诗平仄协调,颔、颈两联对仗工稳,语言清新自然,明白如话,风格浑然淳厚,质朴刚劲。

参考资料:
1、 吕进.爱我中华诗歌鉴赏·古代二分册:重庆大学出版社,1993:315-316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