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灵草满溪香,缥缈鸾笙隔洞房。谁见桃源花树里,春来日日待刘郎。
天台灵草满溪香,缥缈鸾笙隔洞房。谁见桃源花树里,春来日日待刘郎。
傅若金

傅若金

傅若金(1303—1342) 字与砺,一字汝砺,元代新喻官塘(今江西新余市渝水区下村镇塘里村)人。少贫,学徒编席,受业范椁之门,游食百家,发愤读书,刻苦自学。后以布衣至京师,数日之间,词章传诵。虞集、揭傒斯称赏,以异才荐于朝廷。元顺帝三年(1335),傅若金奉命以参佐出使安南(今越南),当时情况复杂,若金应付自如,任务完成出色。安南馆宾以姬,若金却之去,并赋诗以言节操。欧阳玄赞其“以能诗名中国,以能使名远夷”。 归后任广州路学教授,年四十而卒。 ▶ 126篇诗文

猜您喜欢
早春风力已轻柔,瓦雪消残玉半沟。
早春风力已轻柔,瓦雪消残玉半沟。
译文:早春的春风轻轻吹过,瓦上的白雪融化了,但沟里的雪还是白茫茫一片。
飞蝶鸣鸠俱得意,东风应笑我闲愁。
飞蝶鸣鸠¹俱得意,东风²应笑我闲愁。
译文:飞舞的蝴蝶,鸣叫的鸠鸟都快活起来,而东风应该笑话我落职闲居的苦闷。
注释:¹鸣鸠:斑鸠。²东风:春风。

èryuèzuò

yóu sòngdài 

zǎochūnfēngqīngróu xuěxiāocánbàngōu 
fēidiémíngjiū dōngfēngyīngxiàoxiánchóu 
索居犹几日,炎夏忽然衰。
索居¹²几日,炎夏忽然衰。
译文:离开人群独自居处只有几天,炎炎暑热忽然就衰竭了。
注释:¹索居:离开人群独自居处一方。²犹:一作“独”。
阳彩皆阴翳,亲友尽睽违。
阳彩皆阴翳(yì)¹,亲友尽睽违²
译文:阳光都被乌云遮掩,亲朋好友全都分别。
注释:¹阴翳:阴云。²睽违:别离。
登山望不见,涕泣久涟洏。
登山望不见,涕(tì)泣久涟(lián)(ér)¹
译文:登上高山看不见,哭泣良久泪不绝。
注释:¹涟洏:流泪的样子。
宿梦感颜色,若与白云期。
宿梦¹感颜色²,若与白云期。
译文:常常感叹容颜改变,才同白云订盟契。
注释:¹梦:一作“昔”。²感颜色:是说容颜变老。
马上骄豪子,驱逐正蚩蚩。
马上¹骄豪子²,驱逐正蚩(chī)蚩。
译文:骄横之辈骑马上,追逐名利忙不歇。
注释:¹马上:一作“世中”。²骄豪子:傲慢强横的人。
蜀山与楚水,携手在何时。
蜀山与楚水,携手在何时。
译文:蜀国山与楚地水,等到什么时候才能手相携?
皇矣上帝,临下有赫。监观四方,求民之莫。维此二国,其政不获。维彼四国,爰究爰度。上帝耆之,憎其式廓。乃眷西顾,此维与宅。
¹矣上帝,临²³有赫(hè)。监观四方,求民之莫。维此二国,其政不获。维彼四国,爰(yuán)¹⁰¹¹爰度(duó)¹²。上帝耆(jī)¹³之,憎其式廓¹⁴。乃眷¹⁵西顾¹⁶,此¹⁷维与宅¹⁸
译文:天帝伟大而又辉煌,洞察人间慧目明亮。监察观照天地四方,发现民间疾苦灾殃。就是殷商这个国家,它的政令不符民望。想到天下四方之国,于是认真研究思量。天帝经过一番考察,憎恶殷商统治状况。怀着宠爱向西张望,就把岐山赐予周王。
注释:¹皇:光辉、伟大。²临:监视。³下:下界、人间。⁴赫:显著。⁵莫:通“瘼”,疾苦。⁶二国:有谓指夏、殷,有谓指豳、邰,皆不确。此说是,上国系指殷商。⁷政:政令。⁸获:得。不获,不得民心。⁹四国:天下四方。¹⁰爰:就。¹¹究:研究。¹²度:图谋。¹³耆:读为“稽”,考察。¹⁴式廓:犹言“规模”。式:语助词。¹⁵眷:思慕、宠爱。¹⁶西顾:回头向西看。西,指岐周之地。¹⁷此:指岐周之地。¹⁸宅:安居。
作之屏之,其菑其翳。修之平之,其灌其栵。启之辟之,其柽其椐。攘之剔之,其檿其柘。帝迁明德,串夷载路。天立厥配,受命既固。
¹之屏(bǐng)²之,其菑(zī其翳(yì)。修之平之,其灌其栵(lì)。启之辟¹⁰之,其柽(chēng)¹¹其椐(jū)¹²。攘¹³之剔¹⁴之,其檿(yǎn)¹⁵其柘(zhè)¹⁶。帝¹⁷迁明德¹⁸,串夷¹⁹²⁰²¹。天立厥²²²³,受命既²⁴²⁵
译文:砍伐山林清理杂树,去掉直立横卧枯木。将它修齐将它剪平,灌木丛丛枝杈簇簇。将它挖去将它芟去,柽木棵棵椐木株株。将它排除将它剔除,山桑黄桑杂生四处。天帝迁来明德君主,彻底打败犬戎部族。皇天给他选择佳偶,受命于天国家稳固。
注释:¹作:借作“柞”,砍伐树木。²屏:除去。³菑:指直立而死的树木。⁴翳:通“殪”,指死而仆倒的树木。⁵修:修剪。⁶平:铲平。⁷灌:丛生的树木。⁸栵:斩而复生的枝杈。⁹启:开辟。¹⁰辟:排除。¹¹柽:木名,俗名西河柳。¹²椐:木名,俗名灵寿木。¹³攘:排除。¹⁴剔:剔除。¹⁵檿:木名,俗名山桑。¹⁶柘:木名,俗名黄桑。以上皆为倒装句式。¹⁷帝:天帝。¹⁸明德:明德之人,指太王古公亶父。¹⁹串夷:即昆夷,亦即犬戎。²⁰载:则。²¹路:借作“露”,败。太王原居豳,因犬戎侵扰,迁于岐,打败了犬戎。²²厥:其。²³配:配偶。太王之妻为太姜。²⁴既:犹“而”。²⁵固:坚固、稳固。
帝省其山,柞棫斯拔,松柏斯兑。帝作邦作对,自大伯王季。维此王季,因心则友。则友其兄,则笃其庆,载锡之光。受禄无丧,奄有四方。
帝省(xǐng)¹其山²,柞(zuò)(yù)³,松柏斯兑(duì)。帝作作对,自大伯¹⁰王季。维此王季,因心则友¹¹。则¹²友其兄,则笃¹³其庆¹⁴,载¹⁵¹⁶之光¹⁷。受禄无丧¹⁸,奄¹⁹有四方。
译文:天帝省视周地岐山,柞树棫树都已砍完,苍松翠柏栽种山间。天帝为周兴邦开疆,太伯王季始将功建。就是这位祖先王季,顺从父亲友爱体现。友爱他的两位兄长,致使福庆不断增添。天帝赐他无限荣光,承受福禄永不消减,天下四方我周占全。
注释:¹省:察看。²山:指岐山,在今陕西省。³柞、棫:两种树名。⁴斯:犹“乃”。⁵拔:拔除。⁶兑:直立。⁷作:兴建。⁸邦:国。⁹对:疆界。¹⁰大伯:即太伯,太王长子。¹¹友:友爱兄弟。¹²则:犹“能”。¹³笃:厚益,增益。¹⁴庆:吉庆,福庆。¹⁵载:则。¹⁶锡:同“赐”。¹⁷光:荣光。¹⁸丧:丧失。¹⁹奄:全。尽。
维此王季,帝度其心。貊其德音,其德克明。克明克类,克长克君。王此大邦,克顺克比。比于文王,其德靡悔。既受帝祉,施于孙子。
维此王季,帝度其心。貊(mò)¹其德音,其德克²³。克明克类,克长克君。王(wàng)此大邦,克顺克比。比于¹⁰文王,其德靡悔¹¹。既受帝祉(zhǐ),施(yì)¹²于孙子。
译文:就是这位王季祖宗,天帝审度他的心胸,将他美名传布称颂。他的品德清明端正,是非类别分清眼中,师长国君一身兼容。统领如此泱泱大国,万民亲附百姓顺从。到了文王依然如此,他的德行永远光荣。已经接受天帝赐福,延及子孙受福无穷。
注释:¹貊:《左传·昭公二十八年》及《礼记·乐记》皆引作“莫”。莫,传布。²克:能。³明:明察是非。⁴类:分辨善恶。⁵长:师长。⁶君:国君。⁷王:称王,统治。⁸顺:使民顺从。⁹比:使民亲附。¹⁰比于:及至。¹¹悔:借为“晦”,不明。¹²施:延续。
帝谓文王:无然畔援,无然歆羡,诞先登于岸。密人不恭,敢距大邦,侵阮徂共。王赫斯怒,爰整其旅,以按徂旅。以笃于周祜,以对于天下。
帝谓文王:无然畔(pàn)(yuán)¹,无然歆(xīn)²,诞³先登于岸。密人不恭,敢距大邦,侵阮(gōng)。王赫¹⁰怒,爰整其旅¹¹,以按¹²徂旅¹³。以笃¹⁴于周祜(hù)¹⁵,以对¹⁶于天下。
译文:天帝对着文王说道:“不要徘徊不要动摇,也不要去非分妄想,渡河要先登岸才好。”密国人不恭敬顺从,对抗大国实在狂傲,侵阮伐共气焰甚嚣。文王对此勃然大怒,整顿军队奋勇进剿,痛击敌人猖狂侵扰。大大增加周国洪福,天下四方安乐陶陶。
注释:¹畔援:犹“盘桓”,徘徊不进的样子。²歆羡:犹言“觊觎”,非分的希望和企图。³诞:发语词。⁴先登于岸:喻占据有利形势。⁵密:古国名,在今甘肃灵台一带。⁶阮:古国名,在今甘肃泾川一带,当时为周之属国。⁷徂:往,至。⁸共:古国名,在今甘肃泾川北,亦为周之属国。⁹赫:勃然大怒的样子。¹⁰斯:犹“而”。¹¹旅:军队。¹²按:遏止。¹³徂旅:此指前来侵阮、侵共的密国军队。¹⁴笃:厚益、巩固。¹⁵祜:福。¹⁶对:安定。
依其在京,侵自阮疆。陟我高冈,无矢我陵。我陵我阿,无饮我泉,我泉我池。度其鲜原,居岐之阳,在渭之将。万邦之方,下民之王。
¹其在京²,侵自阮疆。陟(zhì)³我高冈,无矢我陵。我陵我阿,无饮我泉,我泉我池。度其鲜(yǎn)原,居岐(qí)之阳,在渭之将。万邦之方,下民之王。
译文:密人凭着地势高险,出自阮国侵我边疆,登临我国高山之上。“不要陈兵在那丘陵,那是我国丘陵山冈;不要饮用那边泉水,那是我国山泉池塘。”文王审察那片山野,占据岐山南边地方,就在那儿渭水之旁。他是万国效法榜样,他是人民优秀国王。
注释:¹依:凭借。²京:高丘。³陟:登。⁴矢:借作“施”,陈设。此指陈兵。⁵阿:大的丘陵。⁶鲜:犹“巘”,小山。⁷阳:山南边。⁸将:旁边。⁹方:准则,榜样。
帝谓文王: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不长夏以革。不识不知,顺帝之则。帝谓文王:訽尔仇方,同尔弟兄。以尔钩援,与尔临冲,以伐崇墉。
帝谓文王:予怀明德,不大¹声以²色,不长³以革。不识不知,顺帝之则。帝谓文王:訽(gòu)尔仇,同尔弟兄¹⁰。以尔钩援¹¹,与尔临冲¹²,以伐崇¹³(yōng)¹⁴
译文:天帝告知我周文王:“你的德行我很欣赏。不要看重疾言厉色,莫将刑具兵革依仗。你要做到不声不响,天帝意旨遵循莫忘。”天帝还对文王说道:“要与盟国咨询商量,联合同姓兄弟之邦。用你那些爬城钩援,和你那些攻城车辆,讨伐攻破崇国城墙。”
注释:¹大:注重。²以:犹“与”。³长:挟,依恃。⁴夏:夏楚,刑具。⁵革:兵甲,指战争。⁶顺:顺应。⁷则:法则。⁸仇:同伴。⁹方:方国。仇方,与国、盟国。¹⁰弟兄:指同姓国家。¹¹钩援:古代攻城的兵器。以钩钩入城墙,牵钩绳攀援而登。¹²临、冲:两种军车名。临车上有望楼,用以瞭望敌人,也可居高临下地攻城。冲车则从墙下直冲城墙。¹³崇:古国名,在今陕西西安、户县一带,殷末崇侯虎即崇国国君。¹⁴墉:城墙
临冲闲闲,崇墉言言。执讯连连,攸馘安安。是类是禡,是致是附,四方以无侮。临冲茀茀,崇墉仡仡。是伐是肆,是绝是忽。四方以无拂。
临冲闲闲¹,崇墉言言²。执讯³连连,攸(guó)安安。是是禡(mà),是致¹⁰是附¹¹,四方以无侮。临冲茀(fú)¹²,崇墉仡(yì)¹³。是伐是肆¹⁴,是绝是忽¹⁵。四方以无拂¹⁶
译文:临车冲车轰隆出动,崇国城墙坚固高耸。抓来俘虏成群结队,割取敌耳安详从容。祭祀天神求得胜利,招降崇国安抚民众,四方不敢侵我国中。临车冲车多么强盛,哪怕崇国城墙高耸。坚决打击坚决进攻,把那顽敌斩杀一空,四方不敢抗我威风。
注释:¹闲闲:摇动的样子。²言言:高大的样子。³讯:读为“奚”,俘虏。⁴攸:所。⁵馘:古代战争时将所杀之敌割取左耳以计数献功,称“馘”,也称“获”。⁶安安:安闲从容的样子。⁷是:乃,于是。⁸类:通“禷”,出征时祭天。⁹禡:师祭,至所征之地举行的祭祀;或谓祭马神。¹⁰致:招致。¹¹附:安抚。¹²茀茀:强盛的样子。¹³仡仡:高崇的样子。¹⁴肆:通“袭”。¹⁵忽:灭绝。¹⁶拂:违背,抗拒。

  这首颂诗先写西周为天命所归及古公亶父(太王)经营岐山、打退昆夷的情况,再写王季的继续发展和他的德行,最后重点描述了文王伐密、灭崇的事迹和武功。这些事件,是周部族得以发展、得以灭商建国的重大事件,太王、王季、文王,都是周王朝的“开国元勋”,对周部族的发展和周王朝的建立,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所以作者极力地赞美他们,歌颂他们,字里行间充溢着深厚的爱部族、爱祖先的思想感情。全诗八章,有四章叙写了文王,说明是以文王的功业为重点的。

  全诗八章,章十二句。内容丰富,气魄宏大。前四章重点写太王,后四章写文王,俨然是一部周部族的周原创业史。

  首章先从周太王得天眷顾、迁岐立国写起。周人原先是一个游牧民族,居于今陕西、甘肃接境一带。传说从后稷开始,做了帝尧的农师,始以农桑为业,并初步建国,以邰(今陕西武功一带)为都(见《大雅·生民》)。到了第四代公刘之时,又举族迁往豳(邠)地(今陕西旬邑一带),行地宜,务耕种。开荒定居,部族更加兴旺和发展(见《大雅·公刘》)。第十三代(依《史记·周本纪》)为古公亶父(即周太王),因受戎狄之侵、昆夷之扰,又迁居于岐山下之周原(今陕西岐山一带),开荒垦田,营建宫室,修造城郭,革除戎俗,发展农业,使周部族日益强大(见《大雅·緜》)。此章说是天命所使,当然是夸张的说法。但尊天和尊祖的契合,正是周人“君权神授”思想的表现。

  第二章具体描述了太王在周原开辟与经营的情景。连用四组排比语句,选用八个动词,罗列了八种植物,极其生动形象地表现太王创业的艰辛和气魄的豪迈。最后还点明:太王赶走了昆夷,娶了佳偶(指太姜),使国家更加强大。

  第三章又写太王立业,王季继承,既合天命,又扩大了周部族的福祉,并进一步奄有四方。其中,特别强调“帝作封作对,自大伯王季”。太王有三子:太伯、虞仲和季历(即王季)。太王爱季历,太伯、虞仲相让,因此王季的继立,是应天命、顺父心、友兄弟的表现。写太伯是虚,写王季是实。但“夹写太伯,从王季一面写友爱,而太伯之德自见”(方玉润《诗经原始》),既是夹叙法,亦是推原法,作者的艺术用心,是值得深入体味的。

  第四章集中描述了王季的德音。说他“克明克类,克长克君;王比大邦,克顺克比”,充分表现了他的圣明睿智,为王至宜。其中,用“帝度其心,貊其德音”,以突出其尊贵的地位和煊赫的名声;而“比于文王,其德靡悔”,既说明了王季的德泽流长,又为以下各章写文王而做了自然的过渡。

  《皇矣》在《大雅·文王之什》,当然重点是在歌颂和赞美文王。因而此诗从第五章起,就集中描述文王的功业了。

  第五章先写上天对文王的教导:“无然畔援,无然歆羡,诞先登于岸。”即要文王勇往直前,面对现实,先占据有利的形势。虽不言密人侵入和文王怎么去做,但其紧张的气氛已充分显示了出来。接着作者指出“密人不恭,敢距大邦”,一场激烈的战争势在难免了。密人“侵阮阻共”,意欲侵略周国,文王当机立断,“爰整其旅,以按徂旅”,并强调,这是“笃于周祜”、“对于天下”的正义行动。

  第六章写双方的战斗形势进一步发展。密人“侵自阮疆,陟我高冈”,已经进入境内了。文王对密人发出了严重的警告,并在“岐之阳”、“渭之将”安扎营寨,严正对敌。写出情况十分严峻,使读者如临其境。

  第七章写战前的情景,主要是上天对文王的教导,要他“不大声以色,不长夏以革”,就是不要疾言厉色,而要从容镇定;不要光凭武器硬拼,而要注意策略。要“顺帝之则”、“询尔仇方,同尔兄弟”,即按照上天意志,联合起同盟和兄弟之国,然后再“以尔钩援,与尔临冲”,去进攻崇国的城池。崇国当时也是周国的强敌,上言密,此言崇,实兼而有之,互文见义。

  最后一章是写伐密灭崇战争具体情景。周国用它“闲闲”、“茀茀”的临车、冲车,攻破了崇国“言言”、“仡仡”的城墙,“是伐是肆”,“执讯”、“攸馘”,“是致是附”、“是绝是忽”,取得了彻底的胜利,从而“四方无以拂”,四方邦国再没有敢抗拒周国的了。这些内容表现了周从一个小部族逐渐发展壮大,依靠的绝对不是后世所歌颂的单纯的所谓礼乐教化,而主要是通过不断的武力征伐,扩张疆域,从而获得了灭商的实力。

  由此可见,《皇矣》在叙述这段历史过程时是有顺序、有重点地描述的。全诗中,既有历史过程的叙述,又有历史人物的塑造,还有战争场面的描绘,内容繁富,规模宏阔,笔力遒劲,条理分明。所叙述的内容,虽然时间的跨度很大,但由于作者精心的结构和安排,却又显得非常紧密和完整。特别是夸张词语、重叠词语、人物语言和排比句式的交错使用,章次、语气的自然舒缓,更增强此诗的生动性、形象性和艺术感染力。

参考资料:
1、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537-544
2、 姚小鸥 郑丽娟.《大雅·皇矣》与“文王之德”考辨[J].中州学刊,2007,02.

huáng

shījīng··wénwángzhīshí xiānqín 

huángshàng línxiàyǒu jiānguānfāng qiúmínzhī wéièrguó zhènghuò wéiguó yuánjiūyuánduó shàngzhī zēngshìkuò nǎijuàn西 wéizhái 

zuòzhībǐngzhī  xiūzhīpíngzhī guànliè zhīzhī chēng rǎngzhīzhī yǎn檿zhè qiānmíng chuànzài tiānjuépèi shòumìng 

xǐngshān zuò sōngbǎiduì zuòbāngzuòduì tàiwáng wéiwáng yīnxīnyǒu yǒuxiōng qìng zàizhīguāng shòusàng yǎnyǒufāng 

wéiwáng duóxīn yīn míng mínglèi zhǎngjūn wángtàibāng shùn wénwáng huǐ shòuzhǐ shīsūn 

wèiwénwáng ránpànyuán ránxīnxiàn dànxiāndēngàn réngōng gǎntàibāng qīnruǎngōng wáng yuánzhěng àn zhōu duìtiānxià 

zàijīng qīnruǎnjiāng zhìgāogāng shǐlíng língē yǐnquán quánchí duóyǎnyuán zhīyáng zàiwèizhījiāng wànbāngzhīfāng xiàmínzhīwáng 

wèiwénwáng huái怀míng tàishēng zhǎngxià shízhī shùnzhī wèiwénwáng gòuěrqiúfāng tóngěrxiōng ěrgōuyuán ěrlínchōng chóngyōng 

línchōngxiánxián chóngyōngyányán zhíxùnliánlián yōuguóānān shìlèishì shìzhìshì fāng línchōng chóngyōng shìshì shìjuéshì fāng 

问东君何处天涯。落日啼鹃,流水桃花。淡淡遥山,萋萋芳草,隐隐残霞。随柳絮吹归那答,趁游丝惹在谁家。倦理琵琶,人倚秋千,月照窗纱。
问东君何处天涯¹。落日啼鹃,流水桃花。淡淡遥山,萋(qī)萋芳草,隐隐残霞。随柳絮(xù)吹归那答,趁游丝惹在谁家²。倦理³琵琶,人倚秋千,月照窗纱。
译文:询问春天到哪里去了?落日下杜鹃鸟不住啼鸣,风吹落的桃花瓣随流水而去。远处一抹青山,芳草萋萋,隐约可见天际的残霞。大好春光,随着柳絮要被吹到哪里去?追逐着淡淡的香味粘在谁家门窗上?在这暮春的时节,往日爱弹的琵琶,现在懒得去理它。人倚在秋千架上,静静地看着月光透过窗纱。
注释:双调:宫调名,元曲常用宫调之一。蟾宫曲:曲牌名,又名“折桂令”,北曲入双调。¹“问东君”句:问春之神到遥远的何处去了。东君,司春之神。指春天。²“随柳絮”二句:这是化用秦观《望海潮》“正絮翻蝶舞,芳思交加,柳下桃蹊,乱分春色到人家”的意境。那答,何处,哪里。趁:追逐。游丝:比喻淡淡的香气。³理:抚弄。⁴琵琶:中国民族乐器。⁵秋千:中国古代贵族妇女的体育游戏。相传春秋齐桓公时由北方的山戎传入。

  这首曲子写暮春景色,表达了浓浓的惋春、惜春、伤春之情。全曲通篇用问答方式进行,词意转折跌宕,题为“送春”,而全篇不着一个“送”字,处处不现“春”字,纯以自然景象与人的活动罗列来加以描绘,别有一番情趣。

  “问东君何处天涯”,起得十分突兀。题为“送春”而由“天涯”着墨,构思是别致的。“东君”在《楚辞》中为日神,后指神话中的仙人东王公,或谓春神东君。此处即指春神。如是,“送春”二字不点自明。以问句开端,让“何处”复盖整支曲子,合全篇而作出回答。

  此后的五句从五个方面展示季候的变化,由小见大,探寻自然界的奥秘。“落日啼鹃”是一幅画图,写在落日的余晖中杜鹃独啼;“流水桃花”,写桃花在流水中冲涤,此中隐含桃花已行将谢去,纷乱地跌落泥尘,有一部分随流水冲去;“淡淡遥山”,写山之遥远,只在视线中留下淡淡的痕迹;“萋萋芳草”,写暮春的芳草茂盛,而且暗含“芳草有情,夕阳无语”之意,仍照应晚景;“隐隐残霞”,写残霞也只留下隐隐的身影。这五种自然景象中,有几种是相关连的,如落日与残霞,淡淡与隐隐,桃花与芳草;也有一些是单独存在的如啼鹃、流水。而季候明显的是流水中的桃花,萋萋的芳草,正因为有它们的点睛,其余部分也就受到辉映,著上了残春的色彩。“随柳絮吹归那答,趁游丝惹在谁家”是个对句,更进一步探寻“春去也”的踪迹。柳絮与游丝惯常被诗人用来表示春的存在,形象地看到春的踪影。此处用设句的方式,把主语“春”有意省略,柳絮今日吹到什么地方去了呢,游丝又惹到谁家去了呢?这两个疑问实际上是用不着回答的,柳絮与游丝自然己随春而逝了。此正是曲家巧思高明之处。

  “倦理琵琶,人倚秋千,月照窗钞”三句深化前面的形象,对“何处天涯”最后作出回答。可是这个回答又是具象的,往日爱弹的琵琶,现在倦去理它;人倚靠在秋千上想晃一下又下不了决心;只剩下月亮照在窗纱之上。这三个短句中前二者主体是人,后一句主体是月,但月已被拟人化,似乎月亮也感受到气候的变化,也变得春困夏乏起来。纵观末三句,似乎只字未提到春幕,也没照应“何处天涯”,可是整体形象却仍扣紧了主旨,留下了想象的余地。

  全曲通篇用问答方式进行,有的要回答,有的又不要回答,造成词意的转折跌宕,增加阅读的兴味。许多事物的描写,貌似平列,而实有关连,在连与不连之中,推动感情的进展。纯用白描手法,以最省俭的笔抓住最富于特征的事物形象呈现在纸上,有以小见大的效果。末尾三句,形有尽而意无穷,很像影视中的“定格”,给人一种回味。全篇不著一“送”字,不著一“春”字而言尽“送春”意绪。

参考资料:
1、 蒋星煜 等.元曲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442-443
后山勒水向东驰,却被前山勒向西。
后山勒¹水向东驰²,却被前山勒向西。
译文:后山阻隔住了水,水便向东奔涌而去。到了前山后,却被前山又一次阻隔,从而向西流去。
注释:松源、漆公店:地名,当今在今皖南山区(在今江西弋阳与余江之间)。晨炊:早餐,做早饭,也指清晨起来做早餐。¹勒:约束。²驰:疾行。
道是水柔无性气,急声声怒慢声悲。
道是水柔无性气¹,急声声怒慢声悲。
译文:说水柔和,没有脾气,但是你听水湍急时,声音似怒了一般,水缓慢时,声音却又让人感觉悲凉。
注释:¹性气:性情脾气。

  这是杨万里写的山溪的组诗。这不仅是一幅幅奇妙的山水画,而且也是作者的行迹图,大抵是从乐平入弋阳,过芙蓉渡,晨炊横塘,午憩马家店,再至松源。

  这首诗表面是写溪水性情,实际是借物抒情,表达作者对自由的追求。溪水像奔马一般,自由自在地向东急驰,生命得以活跃,多么惬意神爽。不料像奔驰的骏马被勒住马缰一样,“前山”硬逼溪水向西彻底改变方向,横杀志向,使得一向性情温柔的溪水发怒。

  此时急声变成了怒吼,反抗之情跃然纸上。溪水要求急速放开束缚,山却横阻无情,几经斗争,水速减慢了。这缓慢的水声像是发出不被理解的悲叹。作者抓住水速的急缓,抒写自己向往自由的情怀,独出机杼。

参考资料:
1、 章楚藩主编. 杨万里诗歌赏析集[M]. 成都:巴蜀书社, 1994:215-217.
2、 张秉戌主编. 山水诗歌鉴赏辞典[M]. 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 1989:474-476.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