鹄版飞书到此山,海簪重拾更弹冠。畹中纫佩荒兰叶,石上移文蠹藓瘢。
鹄版飞书到此山,海簪重拾更弹冠。畹中纫佩荒兰叶,石上移文蠹藓瘢。
蕙帐烟空胎化老,柏庭风起麝香寒。至今门外潺湲水,疑是幽人赋考槃。
蕙帐烟空胎化老,柏庭风起麝香寒。至今门外潺湲水,疑是幽人赋考槃。

yǐnjiù--宿

bǎnfēishūdàoshānhǎizānzhòngshígèngdànguānwǎnzhōngrènpèihuānglánshíshàngwénxiǎnbān

huìzhàngyānkōngtāihuàlǎobǎitíngfēngshèxiānghánzhìjīnménwàichányuánshuǐshìyōurénkǎopán

胡宿

胡宿

胡宿(九九五~一○六七),字武平,常州晋陵(今江苏常州)人。仁宗天圣二年(一○二四)进士。历官扬子尉、通判宣州、知湖州、两浙转运使、修起居注、知制诰、翰林学士、枢密副使。英宗治平三年(一○六六)以尚书吏部侍郎、观文殿学士知杭州。四年,除太子少师致仕,命未至已病逝,年七十三(《欧阳文忠公文集》卷三四《胡公墓志铭》)。他在北宋仁宗、英宗两朝为官,位居枢密副使,以居安思危、宽厚待人、正直立朝著称,死后谥文恭。 ▶ 298篇诗文

猜您喜欢
梁日东阳守,为楼望越中。
梁日东阳守,为楼望越中。
绿窗明月在,青史古人空。
绿窗明月在,青史古人空。
江静闻山狖,川长数塞鸿。
江静闻山狖,川长数塞鸿。
登临白云晚,流恨此遗风。
登临白云晚,流恨此遗风。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对历史变迁的慨叹以及对古人遗风的追慕,首联点明八咏楼的由来;领联“明月在”与“古人空”形成对比,由眼前景物联想到历史变化,抒发时空变迁、物是人非的感慨;颈联以声社寂,视听结合,描绘登临八咏楼所见环境的幽静和开阔;尾联由景人情,直抒胸臆,表达对古人遗风的缅怀与追慕。

shěnyǐnhóuyǒnglóu--cuīhào

liángdōngyángshǒuwèilóuwàngyuèzhōng绿chuāngmíngyuèzàiqīngshǐrénkōng

jiāngjìngwénshānyòuchuānzhǎngshùsāi鸿hóngdēnglínbáiyúnwǎnliúhènfēng

长笑蛇医一寸腹,衔冰吐雹何时足。
长笑蛇医¹一寸腹,衔冰吐雹²何时足。
注释:¹蛇医:即蛇蜴,类似大蜥蜴,旧说蛇蜴与兴风作雨的龙为亲家。²衔冰取雹:意为蛇医求雨应验。
苍鹅无罪亦可怜,斩颈横盘不敢哭。
苍鹅无罪亦可怜¹,斩颈横时不敢哭。
注释:¹苍鹅句:苍灰色的鹅无辜被杀,横在时中作为祈雪的供品。
岂知泉下有猪龙,卧枕雷车踏阴轴。
岂知泉下有猪龙,卧枕雷车¹踏阴轴。
注释:¹雷车:传说中雷神降雨时乘坐的天车。
前年太守为旱请,雨点随人如撒菽。
前年太守为旱请¹,雨点随人如撒菽。
注释:¹前年太守句:指徐州前任太守傅钦之曾祷此泉得雨。
太守归国龙归泉,至今人咏淇园绿。
太守归国¹龙归泉,至今人咏淇园绿²
注释:¹归国:回归京城。²淇园绿:显赫政绩的代名词。《诗经·卫风·淇奥》一诗是卫人歌颂政绩显赫、功德盖世、人品高尚、德才兼备的卫武公的诗,其中有“瞻彼淇奥,绿竹猗猗”句。淇园就建在淇奥。淇园因竹子名满天下,也被称为卫国竹园。
我今又复罹此旱,凛凛疲民在沟渎。
我今又复罹¹此旱,凛凛²疲民在沟渎。
注释:¹罹:遭受。²凛凛:惧怕的样子。渎:dú,水沟。
却寻旧迹叩神泉,坐客仍携王子渊。
却寻旧迹叩神泉,坐客¹仍携王子渊²
注释:¹坐客:苏轼自注曰,钦之时客惟舒在矣。²王子渊:王褒,字子渊,西汉蜀郡资中(今四川资阳)人,是继司马相如之后的又一位汉赋名家,他的《洞箫赋》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专门描写音乐的作品。
看草中和乐职颂,新声妙悟慰华颠。
看草中和乐职¹颂,新声妙悟慰华颠²
注释:¹草中和乐职:《草中》和《乐职》两部乐曲。²华颠:白头,指高龄,年老;此作者自指。
晓来泉上东风急,须上冰珠老蛟泣。
晓来泉上东风急,须上冰珠老蛟¹泣。
注释:¹蛟:传说中能使洪水泛滥的一种龙。
怪词欲逼龙飞起,险韵不量吾所及。
怪词欲逼龙飞起,险韵¹不量吾所及。
注释:¹险韵:同“怪词”,当指祷告词。
行看积雪厚埋牛,谁与春工掀百蛰。
行看积雪厚埋牛,谁与春工¹掀百蛰²
注释:¹春工:传说中春天之神。²掀百蛰:春雷惊醒各种冬眠的虫蛇。蛰,zhé,冬眠,藏起来不食不动的动物。
此时还复借君诗,余力汰辀仍贯笠。
此时还复借君诗,余力汰辀¹仍贯笠。
注释:¹汰辀:用力划船。辀,zhōu,车辕。
挥毫落纸勿言疲,惊龙再起震失匙。
挥毫落纸勿言疲,惊龙再起震失匙¹
注释:¹震失匙:震落手中的匙筋(筷子之类)。
作为徐州太守的苏轼,记述到雾猪泉祈雪的情景。也是一首次韵好友舒尧文的和诗。祈雪虽为迷信活动,说明作者当时思想的局限性,但也体现了苏轼的忧国忧民思想。

yùnshūyáowénxuězhūquán--shì

zhǎngxiàoshécùnxiánbīngbáoshí

cāngézuìliánzhǎnjǐnghéngpángǎn

zhīquánxiàyǒuzhūlóngzhěnléichēyīnzhóu

qiánniántàishǒuwèihànqǐngdiǎnsuírénshū

tàishǒuguīguólóngguīquánzhìjīnrényǒngyuán绿

jīnyòuhànlǐnlǐnmínzàigōu

quèxúnjiùkòushénquánzuòréngxiéwángziyuān

kàncǎozhōngzhísòngxīnshēngmiàowèihuádiān

xiǎoláiquánshàngdōngfēngshàngbīngzhūlǎojiāo

guàilóngfēixiǎnyùnliàngsuǒ

xíngkànxuěhòumáiniúshuíchūngōngxiānbǎizhé

shíháijièjūnshītàizhōuréngguàn

huīháoluòzhǐyánjīnglóngzàizhènshīshi

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¹。踏遍青山人未老²,风景这边³独好。
译文:东方就将初露曙色,但请不要说你来得早。走遍了青山绿水,但是人依然觉得很有精力,不曾疲惫,这儿的风景最好。
注释:会昌:县名,在江西省东南部,东连福建省,南经寻乌县通广东省。1929年,毛泽东为开辟赣南根据地,率领红军到过会昌,以后又常途经和居住在这里。这首词是1934年夏天作者在中共粤赣省委所在地会昌进行调查研究和指导工作时所作。¹莫道君行早:旧谚:“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踏²遍青山人未老:作者自注:“1934年,形势危急,准备长征,心情又是郁闷的。这一首《清平乐》,如前面那首《菩萨蛮》一样,表露了同一的心境。”本句的“人”和上句的“君”,都指作者自己。³这边:指中央革命根据地南线。
会昌城外高峰,颠连直接东溟。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
会昌城外高峰¹,颠(diān)²直接东溟(míng)。战士指看南粤³,更加郁郁葱葱。
译文:会昌县山外面的高峻山峰,连绵不断直接连去东海。战士们远望南粤,那边更为青葱。
注释:¹会昌城外高峰:指会昌城西北的会昌山,又名岚山岭。诗人在60年代曾回忆说:会昌有高山,天不亮我就去爬山。²颠连:起伏不断。东溟(míng):指东海。³南粤:古代地名,也叫南越(今广东、广西一带)。这里指广东。

  这首词,如果说上阕主要是抒情,那么下阕则主要是写景。具体说,都是写的红二十二师在南线作战胜利的情景。“会昌城外高峰,颠连直接东溟。”这是南方战线的蓝图,作为历史的回味。“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这更多的是对未来的展望。毛泽东之词,之所以不走婉约一派,是因为他的词也仍然是用来言志的,且一直都是用来表述革命之大志,因此在这里虽仅尝一脔,亦足以知一镬之味。这里会昌城外的“高峰”,直接东溟的“颠连”山势,战士喜指的“南粤”,所有“郁郁葱葱”之处,都莫不是上阕“青山”亦即毛泽东整个游击战略的写照,亦莫不是他开创新局面的“风景”的具体化。在毛泽东胸中,它是整个中国战场,岂止是“南方战线”而已。“战士指看南粤”,具体的我们可以读作这就是毛泽东已打破敌人第五次“围剿”的突围之地。其实作为意象的载体,它比字面上的意义要大得多,它是具有战略性的、路线性的,而决不只是地域性的。下阕的“指看”与上阕的“好”遥相呼应。如果“好”作为一种战略的肯定,那么“战士指看”的欣喜之情,则表达了下层指战员们的由衷拥护。事实上,在整个中国革命战争中,没有战士的同心同德,要想取得解放全中国这么巨大的胜利是不可能的。

  毛泽东写罢这首词之后,很快就离开了会昌。他接到来自瑞金的急信,要他赶回去。就在他登上会昌山那天,中共中央书记处和中革军委已做了重要决定,发布了《给六军团及湘赣军区的训令》,派遣任弼时、萧克、王震率红六军团向湖南西南方向突围西征。这预示着,空前绝后、举世瞩目的长征就要开始了。

参考资料:
1、 王玉孝 等.《毛泽东诗词》: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12-1

qīngpíngyuè ·huìchāng

máodōng jìnxiàndài 

dōngfāngxiǎo dàojūnxíngzǎo biànqīngshānrénwèilǎo fēngjǐngzhèbiānhǎo 
huìchāngchéngwàigāofēng diānliánzhíjiēdōngmíng zhànshìzhǐkànnányuè gèngjiācōngcōng 
小雨纤纤风细细,万家杨柳青烟里。恋树湿花飞不起,愁无比,和春付与东流水。
小雨纤纤¹风细细,万家杨柳青烟里。恋树湿花飞不起,愁无比,和春²付与东流水。
译文:绵绵的细雨微微的风,千家万户掩映在杨柳密荫青烟绿雾中。淋湿的花瓣贴在树枝上不再飞。心中愁无穷,连同春色都付与江水流向东。
注释:¹纤纤:细小,细微,多用以形容微雨。²和春:连带着春天。
九十光阴能有几?金龟解尽留无计。寄语东阳沽酒市,拚一醉,而今乐事他年泪。
九十¹光阴能有几?金龟²解尽留无计。寄语东阳³(gū)市,拚(pàn)一醉,而今乐事他年泪。
译文:九十天的光阴能够留多久?解尽金龟换酒也无法将春光挽留。告诉那东阳城里卖酒人,而今只求拼个一醉方休,不管今日乐事成为他年热泪流。
注释:¹九十:指春光三个月共九十天。²金龟:唐三品以上官佩金龟。此处“金龟解尽”意即彻底解职。³东阳:今浙江省金华市,宋属婺(wù)州东阳郡。⁴沽酒:卖酒。⁵拚:豁出去,甘冒。

  这首词风格俊丽,是作者的得意之作。原题为“春词”。

  开头两句“小雨纤纤风细细,万家杨柳青烟里”,写暮春时节,好风吹,细雨润,满城杨柳,郁郁葱葱,万家屋舍,掩映杨柳的青烟绿雾之中。正是“绿暗红稀”,春天快要悄然归去了。次三句:“恋树湿花飞不起,愁无比,和春付与东流水”,借湿花恋树寄寓人的恋春之情。“恋树湿花飞不起”是个俊美的佳句。“湿花”应上“小雨”,启下“飞不起”。“恋”字用拟人法,赋落花以深情。花尚不忍辞树而留恋芳时,人的心情更可想而知了。春天将去的时候,落花有离树之愁,人也有惜春之愁,这“愁无比”三字,尽言二愁。如此深愁,既难排遣,故而词人将它连同春天一道付与了东流的逝水。

  “九十光阴能有几?金龟解尽留无计。”感叹春来春去,虽然是自然界的常态,然而美人有迟暮之思,志士有未遇之感,这九十日的春光,也极短暂,说去也就要去的,即使解尽金龟换酒相留,也是留她不住的。词句中的金龟指所佩的玩饰,唐代诗人贺知章,曾经解过金龟换酒以酬李白,成为往昔文坛上的佳话。作者借用这个典故,表明极意把酒留春。“寄语东城沽酒市。拚一醉,而今乐事他年泪。”虽然留她不住,也要借酒浇愁,拚上一醉,以换取暂时的欢乐。“寄语”一句,谓向酒肆索酒。结句“而今乐事他年泪”,一语两意,乐中兴感。

  这首词袭用传统作词法:上片写景,下片写情。结句“而今乐事他年泪”,一意化两,示遣愁不尽,无限感伤。作者亦自以“而今”句为得意之笔。

参考资料:
1、 蘅塘退士 等 .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09 :226 .

jiāào ·xiǎoxiānxiānfēng

zhū sòngdài 

xiǎoxiānxiānfēng wànjiāyángliǔqīngyān liànshùshī湿huāfēi chóu chūndōngliúshuǐ 
jiǔshíguāngyīnnēngyǒu jīnguījiějìnliú dōngyángjiǔshì pīnzuì érjīnshìniánlèi 
潮满冶城渚,日斜征虏亭。
潮满冶(yè)¹(zhǔ),日斜征虏(lǔ)²
译文:春潮淹没了冶城的洲渚,落日余晖斜照在征虏亭。
注释:¹冶城:东吴著名的制造兵器之地。冶:一作“台”。²征虏亭:亭名,在金陵。
蔡洲新草绿,幕府旧烟青。
蔡洲¹新草绿,幕府²旧烟青。
译文:蔡洲新草茁壮一片嫩绿,幕府山上仍是烟霭青青。
注释:¹蔡洲:江中洲名。蔡:一作“芳”。²幕府:山名。
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
兴废¹由人事²,山川空地形³
译文:国家的兴亡取决于人事,山河也徒有险峻的地形。
注释:¹兴废:指国家兴亡。²人事:指人的作为。³山川空地形:徒然具有险要的山川形势。
后庭花一曲,幽怨不堪听。
后庭花¹一曲,幽怨(yuàn)不堪听。
译文:玉树后庭花这支亡国曲,凄婉幽怨令人不忍再听。
注释:¹后庭花:即《玉树后庭花》,陈后主所作歌曲名。

  “潮满冶城渚,日斜征虏亭。”首联写的是晨景和晚景。诗人为寻访东吴当年冶铸之地——冶城的遗迹来到江边,正逢早潮上涨,水天空阔,满川风涛。冶城这一以冶制吴刀、吴钩著名的古迹在何处,诗人徘徊寻觅,却四顾茫然。只有那江涛的拍岸声和江边一片荒凉的景象。它仿佛告诉人们:冶城和吴国的雄图霸业一样,早已在时间的长河中消逝得无影无踪了。傍晚时分,征虏亭寂寞地矗立在斜晖之中,伴随着它的不过是投在地上的长长的黑影而已,那东晋王谢贵族之家曾在这里饯行送别的热闹排场,也早已销声匿迹。尽管亭子与夕阳依旧,但人事却已全非。诗在开头两句巧妙地把盛衰对比从景语中道出,使诗歌一落笔就紧扣题意,自然流露出吊古伤今之情。

  “蔡洲新草绿,幕府旧烟青。”颔联两句虽然仍是写景,但此处写的景,则不仅是对历史陈迹的凭吊,而且以雄伟美丽的山川为见证以抒怀,借以形象地表达出诗人对某一历史问题的识见。诗人说:看哪,时序虽在春寒料峭之中,那江心不沉的战船——蔡洲却已长出一片嫩绿的新草;那向称金陵门户的幕府山正雄视大江,山顶上升起袅袅青烟,光景依然如旧。面对着滔滔江流,诗人想起了东晋军阀苏峻曾一度袭破金陵,企图凭借险阻,建立霸业。不久陶侃、温峤起兵在此伐叛,舟师四万次于蔡洲。一时舳舻相望,旌旗蔽空,激战累日,终于击败苏峻,使晋室转危为安。他还想起幕府山正是洲于丞相王导曾在此建立幕府屯兵驻守而得名。但曾几何时,东晋仍然被刘宋所代替,衡阳王刘义季出任南兖州刺史,此山从此又成为刘宋新贵们祖饯之处。山川风物在变幻的历史长河中并没有变异,诗人看到的仍是:春草年年绿,旧烟岁岁青。这一联熔古今事与眼前景为一体,“新草绿”、“旧烟青”六字下得醒豁鲜明,情景交融,并为下文的感慨作铺垫。

  “兴废洲人事,山川空地形。”颈联承上两联转入议论。诗人以极其精炼的语言揭示了六朝兴亡的秘密,并示警当世:六朝的繁华哪里去了?当时的权贵而今安在?险要的山川形势并没有为他们的长治久安提供保障;国家兴亡,原当取决于人事!在这一联里,诗人思接千里,自铸伟词,提出了社稷之存“在德不在险”的卓越见解。后来王安石《金陵怀古四首》其二:“天兵南下此桥江,敌国当时指顾降。山水雄豪空复在,君王神武自无双。”即洲此化出。足见议论之高,识见之卓。

  尾联“《后庭花》一曲,幽怨不堪听”。六朝帝王凭恃天险、纵情享乐而国亡,历史的教训并没有被后世记取。诗人以《玉树后庭花》尚在流行暗示当今唐代的统治者依托关中百二山河之险,沉溺在声色享乐之中,正步着六朝的后尘,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玉树后庭花》是公认的亡国之音。诗含蓄地把鉴戒亡国之意寄寓于一种音乐现象之中,可谓意味深长。晚唐诗人杜牧的《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便是脱胎于此。

  《贞一斋诗说》说:“咏史诗不必凿凿指事实,看古人名作可见。”刘禹锡这首诗就是这样,首联从题前摇曳而来,尾联从题后迤逦而去。前两联只点出与六朝有关的金陵名胜古迹,以暗示千古兴亡之所洲,而不是为了追怀一朝、一帝、一事、一物。至后两联则通过议论和感慨借古讽今,揭示出全诗主旨。这种手法,用在咏史诗、怀古诗中是颇为高明的。

参考资料:
1、 吴汝煜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819-821

jīnlínghuái怀

liú tángdài 

cháomǎnchéngzhǔ xiézhēngtíng 
càizhōuxīncǎo绿 jiùyānqīng 
xīngfèiyóurénshì shānchuānkōngxíng 
hòutínghuā yōuyuànkāntī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