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各有在,何者为陆沈。幸无迫贱事,聊可祛迷襟。
出处各有在,何者为陆沈。幸无迫贱事,聊可祛迷襟。
世路少夷坦,孟门未岖嵚。多惭入火术,常惕履冰心。
世路少夷坦,孟门未岖嵚。多惭入火术,常惕履冰心。
一跌不自保,万全焉可寻。行行念归路,眇眇惜光阴。
一跌不自保,万全焉可寻。行行念归路,眇眇惜光阴。
浮生如过隙,先达已吾箴。敢忘丘山施,亦云年病侵。
浮生如过隙,先达已吾箴。敢忘丘山施,亦云年病侵。
力衰在所养,时谢良不任。但忆旧栖息,愿言遂窥临。
力衰在所养,时谢良不任。但忆旧栖息,愿言遂窥临。
云间日孤秀,山下面清深。萝茑自为幄,风泉何必琴。
云间日孤秀,山下面清深。萝茑自为幄,风泉何必琴。
归此老吾老,还当日千金。
归此老吾老,还当日千金。

shǐxìngnánshānxiàyǒulínquánchángboyānjīngzhōubìngyǒu怀huái--zhāngjiǔlíng

chūchùyǒuzàizhěwèishěnxìngjiànshìliáojīn

shìshǎotǎnmèngménwèiqīnduōcánhuǒshùchángbīngxīn

diēbǎowànquányānxúnxíngxíngniànguīmiǎomiǎoguāngyīn

shēngguòxiānzhēngǎnwàngqiūshānshīyúnniánbìngqīn

shuāizàisuǒyǎngshíxièliángrèndànjiùyuànyánsuìkuīlín

yúnjiānxiùshānxiàmiànqīngshēnluóniǎowèifēngquánqín

guīlǎolǎoháidāngqiānjīn

张九龄

张九龄

张九龄(678-740) 唐开元尚书丞相,诗人。字子寿,一名博物,汉族,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市)人。长安年间进士。官至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后罢相,为荆州长史。诗风清淡。有《曲江集》。他是一位有胆识、有远见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诗人、名相。他忠耿尽职,秉公守则,直言敢谏,选贤任能,不徇私枉法,不趋炎附势,敢与恶势力作斗争,为“开元之治”作出了积极贡献。他的五言古诗,以素练质朴的语言,寄托深远的人生慨望,对扫除唐初所沿习的六朝绮靡诗风,贡献尤大。誉为“岭南第一人”。 ▶ 224篇诗文

猜您喜欢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西风烈¹,长空雁叫霜晨月²。霜晨月³,马蹄声碎,喇(lǎ)(ba)声咽
译文:西风猛烈,长空中一群群大雁南飞,一阵阵鸣叫,霜花满地,残月在天。天将破晓,马蹄声零碎而又纷杂,军号声声沉郁低回。
注释:忆秦娥:词牌名,源于李白的词句“秦娥梦断秦楼月”。双调,仄韵格,四十六字。娄山关:又称娄关、太平关,位于贵州遵义北大娄山的最高峰上,是贵州北部进入四川的重要隘口,离遵义城约60公里。娄山关是红军长征途中的一处天险,此处战役关系着红军的生死存亡。¹西风烈:烈,凛烈、猛风;西风劲厉。²长空雁叫霜晨月:在霜晨残月映照下,在烟雾茫茫的长空中,有飞雁在叫唤。³霜晨月:叠句,类似音律上的和声,有连锁作用,详见词牌忆秦娥。⁴马蹄声碎:碎,碎杂,碎乱。⁵喇叭声咽:喇叭,一种管乐器,即军号。咽,呜咽、幽咽,声音因阻塞而低沉。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雄关漫月真如铁¹,而今迈步从头越²。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译文:不要说娄山关坚硬如铁难以逾越,而今让我们重振旗鼓向前。青山起伏,像海的波涛,夕阳鲜红,像血的颜色。
注释:¹雄关漫月真如铁:雄关,雄壮的关隘,即指娄山关。漫月,徒然说,枉然说。人们徒然传说娄山关坚硬如铁。²而今迈步从头越:迈步,跨步、大踏步。³从头越:即为头越。有重头再开始的意思。说的是从头大踏步越过雄关,却隐约透露着当时战略任务受挫,要对长征计划从头再作部署,且有取得胜利的坚定不移的信心。⁴苍山如海:青山起伏,像海的波涛。⁵残阳如血:夕阳鲜红,像血的颜色。

  这首《忆秦娥·娄山关》是毛泽东在娄山关战役胜利之后所写,最早发表于《诗刊》1957年1月号,发表时没有标明写作时间。1963年12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毛泽东诗词》时,将写作时间标明为“一九三五年二月”。这首词上阕写的是红军向娄山关进军的途中,下阕写的是娄山关战役胜利之后的景象。

  这首词以“西风烈”三字起笔,气势如虹。在苍茫的云贵高原,时常有大风吹过。会值清晨,诗人置身此地,首先感觉的就是无处不在的西风。毛泽东在形容西风的时候,用了一个“烈”字。此处这个“烈”字通“颲”字,《说文解字》中释道:“烈,火猛也”;“颲,烈风也”。颲、烈,二字同源。毛泽东拿本意形容火猛的“烈”字来形容西风,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西风的阔大和威猛,像熊熊大火燎原而至,成功地烘托出苍茫甚至有点悲凉的氛围和基调来。

  第二句是“长空雁叫霜晨月”。在辽阔的高原上,秋风如此之大,任何声音都可以传得清晰悠远,尤其是声声感发人思的雁声。循着雁叫之声,诗人抬头望去,只见霜降四野,月照八荒。“霜晨月”三字,简洁扼要地写出了月色下的情景和氛围。“霜晨月”,既可按照字面意思解释为在下了霜的早晨看到了高空的月亮,但如果理解为晨月之光皓洁如霜,亦未尝不可。意境浑然,思致动人。

  紧接着,按照词牌要求,诗人叠韵而继用“霜晨月”。如果说前面的“霜晨月”写的是皓月当空,霜降晨曙的话,第二个“霜晨月”写的应该是月光泻地的意境了。顺应着这个叠韵效果,很自然地从天上转到地上,从而自然地引出了“马蹄声碎,喇叭声咽”,以此来收结上片,深得作诗“不烦绳削而自合”(黄庭坚《与王观复书》)之妙。

  上阕这四句写景,实则非自然之景,实是作者眼中之景,如王国维所说的“景中有我”,实在是写情中之景,以表达景中之情,写作者之所感所想。所以,这里的景物描写其实不过是作者的真实感受的外化景象,是作者当时的心情投射在周围景物时所看到的事物。正因为寒冷,才觉得西风烈,正因为路难行,才觉得霜重;正因为心情沉郁,才听得雁叫凄苦,马蹄声碎,喇叭声咽。而这也正是红军当时冬夜行军的真实写照。上阕的整体色调的灰暗的,天色未亮,凄风冷月,行军困苦,可谓没有一点亮色。上阕确定的基调是阴沉抑郁的,一句“马蹄声碎,喇叭声咽”让人变得心情沉郁。

  下阕上来起始二句,一片的凄厉悲壮,豪气突升,一笔宕开,并不写攻占娄山关激烈的战斗,而是指明即便关山漫漫,长路艰险,但已定下从头做起。照一般的章法写来,下阕可以写人之困顿,路之艰难,以抒行军艰难之慨,进而深化这种基调,写成一首写长征路难的抒情之作。但作者没有如此,而是笔锋一转,横空出世,全词的调子来了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

  下阕的开头,虽然语调比较舒缓了,但“真如铁”三字,突出了夺取这座雄关的艰辛——作者通过“铁”这一物象的坚硬、沉重,艺术地把“艰辛”具体化、形象化,这是很精巧的构想,“真如铁”这个“铁”字用得极妙,让人有超现实之感。因而已被广泛传诵,成为佳句。而句中的“漫道”二字却又展露出藐视艰辛的豪迈情怀。“雄关漫道真如铁”这个句子的内涵极为丰富。

  “而今迈步从头越”是上句的自然延伸。“迈步”就是举大步,经过战斗,“雄关”而今已变成通途。“从头越”这三个字凝结了多少内心的奋发突破之情。这支革命队伍跨越雄关,踏平险阻的坚强决心和无畏勇气就出来了。激抒自己一腔英雄豪气以及对获胜的信心。诗人感到即便过去遭过一些失败,但可以“从头越”。

  词以“苍山如海,残阳如血”这两个景句来收笔,极有情味。前一句写山。“苍山”即青山。既写出了山的颜色,也隐约流露出作者的喜悦。“如海”是说山峦起伏不尽,就像碧波万顷的大海。不仅展现了壮阔的山景,也表明了作者是站在高处眺望,一股雄壮的气概萦绕于句中。后一句写夕阳。“如血”是说夕阳像鲜血那样殷红。它点出了红军胜利越关的具体时间,还使人通过这一壮丽的图景联想到红军义无反顾、不怕牺牲的伟大精神。这也是对词的前阕及后阕首句中“真如铁”所蕴含内涵的回应。这两个色彩鲜明的比喻句既描绘了景物,又饱含着感情。写的是黄昏景象,从凌晨写到黄昏,乍看跳跃起伏,前后不太连贯,但作者正是利用了这种时空上的错位,描写了这样的一幅景象:天亮复天暝,红军经过一夜又一天的急行军,早已过了险峻的关口,击败敌人,占领了娄山关,把困难和艰险抛到了身后。一天激战后,遍地硝烟,血流成河,英勇的红军战士倒在了战场上,他们的鲜血染红了娄山关的崇山峻岭,而红军的旗帜在烈烈西风中飘扬,在夕阳中显得格外地鲜红。

  此时诗人伫立于娄山关之巅遥看远处连绵起伏的山脉莽莽苍苍,如大海一般深邃,而黄昏的夕阳渐渐落下,剩余的一抹霞光如血一般映红了天际。画卷之美正符合苍凉沉雄的大写意之境界,而这种大写意之境界正是汉风众美之中一类。李白《忆秦娥》有“西风残照,汉家陵阙。”近人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曰:“寥寥八字,遂关千年登临口。”而毛泽东这最后二行博大苍茫之气与李白有同气相呼应之感,同时毛泽东这二行还更多一些英雄之气与壮丽之气。

  综观全词,上阕写景,下阕抒情,景中含情,情中又有景,情景一体,水乳交融。而且其结构的独特之处还在于上阕沉郁,下阕激昂,上阕取冷色调,下阕取暖色调,色彩对比强烈,感情对比亦同样强烈,上下阕的强烈对比,恰恰反映了作者的乐观主义精神和作为一代伟人指挥若定的气魄。通篇只有四十六个字,篇幅虽短,但雄奇悲壮,气势如虹,寥寥数笔,“份量”很重,像一幅出自大师手笔的简笔画,笔简而意无穷,勾勒出一幅雄浑壮阔的冬夜行军图,表现了作者面对失利和困难从容不迫的气度和胸怀。

参考资料:
1、 吴欢章主编. 元勋文采[M]. 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1993.10.第50-51页
2、 河南省教育厅组织编写;本书编委会编著. 红色经典诗文选编 大学版[M]. 海口:南海出版公司, 2011.09.第38页

qíné ·lóushānguān

máodōng jìnxiàndài 

西fēngliè chángkōngyànjiàoshuāngchényuè shuāngchényuè shēngsuì shēng 
xióngguānmàndàozhēntiě érjīnmàicóngtóuyuè cóngtóuyuè cāngshānhǎi cányángxuè 
挂轻帆,飞急桨,还过钓台路。酒病无聊,欹枕听鸣舻。断肠簇簇云山,重重烟树,回首望、孤城何处。
挂轻帆,飞急桨,还过钓台路¹。酒病无聊,欹(yǐ)²听鸣舻(lú)³。断肠簇(cù)云山,重重烟树,回首望、孤城何处。
译文:船帆轻挂,大桨急飞,过了一城又一城,到了严子陵垂钓的江滨。喝酒过度,必成病态,以至郁闷而精神空虚。只有依靠枕头,听那大桨发出的叫声可资慰藉,极为悲痛的断肠游子型的外任官苏轼,眼前闪现着的是丛列成行的云雾缭绕的山峰,烟雨重重笼罩的树林。回过头去看,桐庐县城在哪里呢?已经看不到了。
注释:¹钓台路:钓鱼台水路。钓台,指东汉.严子陵垂钓处,在浙江桐庐城西十五公里的富春江滨。²攲枕:依靠枕头。³鸣舻:发出叫声的大桨。⁴簇簇:丛列成行的样子。⁵孤城:指桐庐县城。
间离阻。谁念萦损襄王,何曾梦云雨。旧恨前欢,心事两无据。要知欲见无由,痴心犹自,倩人道、一声传语。
¹离阻²。谁念萦(yíng)³襄王,何曾梦云雨。旧恨前欢,心事两无据。要知欲见无由,痴心犹自,倩人、一声传语
译文:但是顷刻之间就要离开了,分别的愁绪更加使人变得憔悴。那就只有从朝云暮雨的巫山男女欢会的神话梦幻中寻求解脱。不论旧愁还是新欢,对山村的思念也没有了。不大可能再看到山村人了,但是对他们的痴情和思念没变。只有求别人带去一首词。
注释:¹间:顷刻。²离阻:分离,阻隔。³萦损:愁思郁结而憔悴。⁴云雨:比喻男女欢会。⁵无由:没有办法。⁶犹自:尚,依然是。⁷倩人:恳求别人。⁸道:同“蹈”,赴。⁹传语:把一方的话传到另一方。

  上片以景情反差的手法,反映了苏轼胸中的忧愁。“挂轻帆,飞急桨,还过钓台路”,写出了苏轼在富春江上轻快行程的生动形态。一个“挂”字,一个“飞”字,有“轻舟已过万重山”之势,形象传神。“酒病无聊,攲枕听鸣舻”,写苏轼醉卧船上的情景。颇似金代元好问《读书山月》“墙东有洿(wū)池,攲枕听蛙鸣”的神韵。“断肠簇簇云山,重重烟树”,情绪一变。以醉眼朦胧中的景物托情,流露出苏轼渺茫的孤独感。“簇簇”、“重重”,将沉郁心绪衬托得十分逼真。“回首望,孤城何处?”用设问手法,进一步渲染苏轼对桐庐山村哪堪回首的忧叹。那是一幅凄苦的生活景象。

  下片承上一转,写苏轼欲摆脱愁情而又无可奈何,只得从神话梦幻中去寻找慰藉。“闲离阻,谁念萦损襄王,何曾梦云雨”,写苏轼顷刻离开钓台的沉思,但又被现实阻碍,愁思更加抑郁,人面显得憔悴。有宋代欧阳修《怨春郎》词“恼愁肠,成寸寸,已凭莫把人萦损”的滋味。“旧恨前欢,心事两无据”,不论过去了的旧愁也好,还是昔日的新欢也好,内心里对山村的挂记两不存在。 “要知欲见无由,痴心犹自,倩人道、一声传语”。这一句承承接上面一句,体现出苏轼的挂念之情深入一层。想再一次去看看山村人吧,不大可能了。然而一片痴情依然不改初衷。唯有恳求他人前去捎首词。

  全词把欢景与愁情、现实与历史、人世与梦幻、意境与哲理有机地融为一体,思想开放,想象丰富,反映了苏轼的悯民思想,是一篇具有现实主义意义的作品。

参考资料:
1、 朱靖华、饶学刚、王文龙、饶晓明.历代名家词新释辑评丛书苏轼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07年1月:121-124
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行与子还兮。
十亩之间¹兮,桑者²闲闲³兮,行与子还兮。
译文:在一片很大很大的桑园里,年轻的姑娘们采桑多悠闲,她们一道唱着歌儿回家转。
注释:¹十亩之间:指郊外所受场圃之地。²桑者:采桑的人。³闲闲:宽闲、悠闲貌。⁴行:走。一说且,将要。
十亩之外兮,桑者泄泄兮,行与子逝兮。
十亩之外兮,桑者泄(yì)¹兮,行与子逝²兮。
译文:在相邻一片很大的桑园里,漂亮的姑娘们采桑多悠闲,她们一起说说笑笑往家转。
注释:¹泄泄:和乐的样子;一说人多的样子。²逝:返回;一说往。

  魏国地处北方,“其地陋隘而民贫俗俭”(朱熹语)。然而,华夏先民是勤劳而乐观的,《魏风·十亩之间)即勾画出一派清新恬淡的田园风光,抒写了采桑女轻松愉快的劳动心情。

  夕阳西下,暮色欲上,牛羊归栏,炊烟渐起。夕阳斜晖,透过碧绿的桑叶照进一片宽大的桑园。忙碌了一天的采桑女,准备回家了。顿时,桑园里响起一片呼伴唤友的声音。人渐渐走远了,她们的说笑声和歌声却仿佛仍袅袅不绝地在桑园里回旋。这就是《十亩之间》展现的一幅桑园晚归图。

  以轻松的旋律,表达愉悦的心情,这是《魏风·十亩之间》最鲜明的审美特点。首先,这与语气词的恰当运用有关。全诗六句,重章复唱。每句后面都用了语气词“兮”字,这就很自然地拖长了语调,表现出一种舒缓而轻松的心情。其次,更主要的是它与诗境表现的内容相关。诗章表现的是劳动结束后,姑娘们呼伴唤友相偕回家时的情景。因此,这“兮”字里,包含了紧张的劳动结束后轻松而舒缓的喘息;也包含了面对一天的劳动成果满意而愉快的感叹。诗句与诗境、语调与心情,达到了完美的统一。所谓动乎天机,不费雕刻。《诗经》的另一篇《周南·芣苢》,也主要写劳动的场景和感受。但由于它刻画的劳动场景不同,诗歌的旋律节奏和审美情调也不同。《周南·芣苢》写的是一群女子采摘车前子的劳动过程,它通过采摘动作的不断变化和收获成果的迅速增加,表现了姑娘们娴熟的采摘技能和欢快的劳动心情。在结构上,四字一句,隔句缀一“之”字,短促而有力,从而使全诗的节奏明快而紧凑。《魏风·十亩之间》与《周南·芣苢》,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并成为《诗经》中在艺术风格上最具可比性的两首劳动歌谣。前人评《魏风·十亩之间》“雅淡似陶”(陈继揆《读风臆补》)。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确写道:“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但前者充满了姑娘的轻松欢乐,后者则蕴含着陶公的闲适超然;前者明快,后者沉郁,貌似而神异。

参考资料:
1、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213-214

shízhījiān

míng xiānqín 

shízhījiān sāngzhěxiánxián xíngxuán 
shízhīwài sāngzhě xíngshì 

文杏裁为梁,香茅结为宇。
文杏¹裁为梁,香茅结为宇。
译文:用白果树木作为支撑房顶的横木,用香茅草搭建房子的屋檐和屋顶。
注释:¹文杏:即银杏。俗称白果树。
不知栋里云,去作人间雨。
不知栋里云¹,去作人间雨。
译文:不知道山野中的岚雾,化作了人间的雨水。
注释:¹栋里云:山野中的岚雾。

  文杏馆是辋川园林中的重要建筑,馆在山之最高处。

  诗的首二句写题面。“文杏裁为梁”,从司马相如《长门赋》“饰文杏以为梁”化来。文杏是极其名贵的杏树品种,据《西京杂记》卷一记载,当初修建上林苑时,群臣和外地纷纷贡献名果异卉,其中杏树珍品两种,即文杏和蓬莱杏。以后文杏在关中一带逐渐普及。文杏馆的得名,大抵因馆前植有文杏;而诗中却说“文杏裁为梁”,这就如同《楚辞·九歌》中的“桂棹兮兰枻”,意在夸饰馆的高雅。“香茅结为宇”,意谓用香茅结屋檐。香茅是一种有香味的茅草,又名茅菁或琼茅,生长于湖南和江淮之间。文杏馆的茅草也大有讲究,有香味,自非普通的低矮茅舍可比。立馆而不求华丽,茅庐而以馆名,这就使“文杏馆既区别于权贵势要们的亭榭馆阁,也区别于老杜浣花溪畔的经不起八月秋风的茅屋,它是高人王右丞啸傲流连之所,体现了主人的性格特征。

  三、四句写其地之高。“不知栋里云,去作人间雨”,栋里有云,这是山居习见景象。而云自栋间出而降雨,人犹不知,则所居在山之绝顶可知。登过华山、泰山这样高山的人都可能有身出云表的体验:头顶是红日,脚下是云海,仿佛置身另一个世界,此时尘虑顿消,心境格外舒坦。当诗人置身文杏馆,注视着奄冉四泻的流云,并遥想它“去作人间雨”的情景,他的心境将不再“惆怅情何极”(《华子冈》),而很可能变得平静而闲适。称山下为“人间”,诗人俨然以世外人自命。这样刻画文杏馆处境之高,迥出常情之外,动人遐想。

wǎngchuānwénxìngguǎn--wángwéi

wénxìngcáiwèiliángxiāngmáojiéwèizhīdòngyúnzuòrénjiān

宋人使门尹般如晋师告急。公曰:“宋人告急,舍之则绝,告楚不许。我欲战矣,齐、秦未可,若之何?”先轸曰:“使宋舍我而赂齐、秦,藉之告楚。我执曹君而分曹、卫之田以赐宋人。楚爱曹、卫,必不许也。喜赂怒顽,能无战乎?”公说,执曹伯,分曹、卫之田以畀宋人。
宋人使门尹般如晋师告急。公曰:“宋人告急,舍之则绝,告楚不许。我欲战矣,齐、秦未可,若之何?”先轸曰:“使宋舍我而赂齐、秦,藉之告楚。我执曹君而分曹、卫之田以赐宋人。楚爱曹、卫,必不许也。喜赂怒顽,能无战乎?”公说,执曹伯,分曹、卫之田以畀宋人。
译文:宋国派门尹般到晋军告急。晋文公说:“宋国来报告危急情况,如果丢开宋国不管,宋国将与我们绝交;如果请楚国退兵,楚国不会答应.我们要是与楚国交战,齐秦两国不同意,那怎么办呢?先轸说:“让宋国不求我们,而把礼物送给齐、秦,通过齐、秦两国向楚国请求退兵。同时我们扣留曹国国君,把曹国、卫国的田地分给宋国,楚国舍不得曹、卫,必定不答应齐国和秦国的请求而退兵的。齐国和秦国喜欢宋国的礼物,怒恨楚国不接受调解的顽固态度,能不参战吗?晋文公很高兴,拘捕了曹共公,把曹国和卫国的田地分给了宋国人。
楚子入居于申,使申叔(楚大夫)去谷(齐地),使子玉去宋,曰:“无从(进逼)晋师。晋侯在外十九年矣,而果得晋国。险阻艰难,备尝之矣;民之情伪,尽知之矣。天假之年,而除其害。天之所置,其可废乎?《军志》曰:‘允当则归。’又曰:‘知难而退。’又曰:‘有德不可敌。’此三志者,晋之谓矣。”子玉使伯棼请战,曰:“非敢必有功也,愿以间执谗慝(音特,播弄是非的人)之口。”王怒,少与之师,唯西广(广是楚国部队的名称,西广犹言右军)、东宫(太子宫的卫队)与若敖(楚先祖之名,此指楚国的特种部队)之六卒(一百名士兵曰卒)实从之。
楚子入居于申,使申叔(楚大夫)去谷(齐地),使子玉去宋,曰:“无从(进逼)晋师。晋侯在外十九年矣,而果得晋国。险阻艰难,备尝之矣;民之情伪,尽知之矣。天假之年,而除其害。天之所置,其可废乎?《军志》曰:‘允当则归。’又曰:‘知难而退。’又曰:‘有德不可敌。’此三志者,晋之谓矣。”子玉使伯棼请战,曰:“非敢必有功也,愿以间执谗慝(音特,播弄是非的人)之口。”王怒,少与之师,唯西广(广是楚国部队的名称,西广犹言右军)、东宫(太子宫的卫队)与若敖(楚先祖之名,此指楚国的特种部队)之六卒(一百名士兵曰卒)实从之。
译文:楚成王进入申城并住下来,让申叔离开谷地,让子玉离开宋国,说:“不要去追逐晋国军队!晋文公在外边,十九年了,而结果得到了晋国。险阻艰难,都尝过了;民情真假,都了解了。上天给与他年寿,同时除去了他的祸害,上天所设置的,难道能废除吗?《军志》说:‘适可而止’。又说:‘知难而退’。又说:‘有德的人不能阻挡’。三条记载,适用于晋国。”子玉派遣伯棼向成王请战,说:“不能说一定有功劳,愿意以此塞住奸邪小人的嘴巴。”楚成王发怒,少给他军队,只有西广、东宫和若敖的一百八十辆战车跟去。
子玉使宛春告于晋师曰:“请复卫侯而封曹,臣亦释宋之围。”子犯曰:“子玉无礼哉!君取一,臣取二,不可失矣。”先轸曰:“子与之。定人之谓礼,楚一言而定三国,我一言而亡之。我则无礼,何以战乎?不许楚言,是弃宋也。救而弃之,谓诸侯何?楚有三施,我有三怨,怨仇已多,将何以战?不如私许复曹、卫以携(离间)之,执宛春以怒楚,既战而后图之。”公说,乃拘宛春于卫,且私许复曹、卫。曹、卫告绝于楚。
子玉使宛春告于晋师曰:“请复卫侯而封曹,臣亦释宋之围。”子犯曰:“子玉无礼哉!君取一,臣取二,不可失矣。”先轸曰:“子与之。定人之谓礼,楚一言而定三国,我一言而亡之。我则无礼,何以战乎?不许楚言,是弃宋也。救而弃之,谓诸侯何?楚有三施,我有三怨,怨仇已多,将何以战?不如私许复曹、卫以携(离间)之,执宛春以怒楚,既战而后图之。”公说,乃拘宛春于卫,且私许复曹、卫。曹、卫告绝于楚。
译文:子玉派宛春到晋军中报告说:“请恢复卫侯的君位,同时把土地交还曹国,我也取消对宋国的包围。”子犯说:“子玉无理啊!给君王的,只是解除对宋国的包围一项,而要求君王给出的,却是复卫封曹两项。这次打仗的机会不可失掉了。”先轸说:“君王答应他,使别人安定叫做礼,楚国一句话而安定三国,我们一句话而使他们灭亡,我们就无礼,拿什么来作战呢?不答应楚国的请求,这是抛弃宋国;救援了又抛弃他,将对诸侯说什么?楚国有三项恩惠,我们有三项仇怨。怨仇已经多了,准备拿什么作战?不如私下里答应恢复曹国和卫国来离间他们,逮了宛春来激怒楚国,等打起仗再说。”晋文公很高兴。于是把宛春囚禁在卫国,同时私下里允诺恢复曹、卫。曹、卫就与楚国断交。
子玉怒,从晋师。晋师退。军吏曰:“以君辟臣,辱也。且楚师老(士气衰落不振为老)矣,何故退?”子犯曰:“师直(正义所在为直)为壮,曲(理亏为曲)为老。岂在久乎?微楚之惠不及此,退三舍(三十里为一舍)辟之,所以报也。背惠食言,以亢(同“抗”)其仇,我曲楚直。其众素饱,不可谓老。我退而楚还,我将何求?若其不还,君退臣犯,曲在彼矣。”退三舍。楚众欲止,子玉不可。
子玉怒,从晋师。晋师退。军吏曰:“以君辟臣,辱也。且楚师老(士气衰落不振为老)矣,何故退?”子犯曰:“师直(正义所在为直)为壮,曲(理亏为曲)为老。岂在久乎?微楚之惠不及此,退三舍(三十里为一舍)辟之,所以报也。背惠食言,以亢(同“抗”)其仇,我曲楚直。其众素饱,不可谓老。我退而楚还,我将何求?若其不还,君退臣犯,曲在彼矣。”退三舍。楚众欲止,子玉不可。
译文:子玉发怒,追击晋军。晋军撤退。军吏说:“以国君而躲避臣下,这是耻辱;而且楚军已经衰疲,为什么退走?”子犯说:“出兵作战,有理就气壮,无理就气衰,哪里在于在外边时间的长短呢?如果没有楚国的恩惠,我们到不了这里。退避三舍,就是作为报答。背弃恩惠而说话不算数,要用这个来抵抗他们的敌人,我们理曲而楚国理直,加上他们的士气一向饱满,不能认为是衰疲。我们退走而楚军回去,我们还要求什么?若他们不回去,国君退走,而臣下进犯,他们就缺理了。”晋军退走三舍。楚国骑士要停下来,子玉不同意。
夏四月戊辰,晋侯、宋公、齐国归父、崔夭、秦小子懿次于城濮。楚师背酅而舍,晋侯患之。听舆人之诵曰:“原田每每,舍其旧而新是谋。”公疑焉。子犯曰:“战也!战而捷,必得诸候, 若其不捷,表里山河,必无害也。”公曰:“若楚惠何?”栾贞子 曰:“汉阳诸姬,楚实尽之。思小惠而忘大耻,不如战也。”晋侯 梦与楚子搏,楚子伏己而盬其脑,是以惧。子犯曰:“吉。我得 天,楚伏其罪,吾且柔之矣!”
夏四月戊辰,晋侯¹、宋公²、齐国归父、崔夭³、秦小子懿次于城濮(pú)。楚师背(xī)而舍,晋侯患之。听舆人之诵曰:“原田每每¹⁰,舍其旧¹¹而新是谋¹²。”公疑焉。子犯曰:“战也!战而捷,必得诸候,若其不捷,表¹³¹⁴¹⁵¹⁶,必无害也。”公曰:“若楚惠何?”栾贞子曰:“汉阳¹⁷诸姬,楚实尽之。思小惠而忘大耻,不如战也。”晋侯梦与楚子搏¹⁸,楚子伏己¹⁹而盬(gǔ)²⁰其脑,是以惧。子犯曰:“吉。我得天²¹,楚伏其罪²²,吾且柔之²³矣!”
译文:夏天四月初三,晋文公、宋成公、齐国大夫国归父、崔夭、秦国公子小子懿带领军队进驻城濮。楚军背*着险要的名叫郄的丘陵扎营,晋文公对此很忧虑。他听到士兵们唱的歌辞说:“原野上青草多茂盛,除掉旧根播新种。”晋文公心中疑虑。狐偃说:“打吧!打了胜仗,一定会得到诸侯拥戴。如果打不胜,晋国外有黄河,内有太行,也必定不会受什么损害。”晋文公说:“楚国从前对我们的恩惠怎么办呢?”栾枝说:“汉水北面那些姬姓的诸侯国,全被楚国吞并了。想着过去的小恩小惠,会忘记这个奇耻大辱,不如同楚国打一仗。”晋文公夜里梦见同楚成王格斗,楚成王把他打倒,趴在他身上吸他的脑汁,因此有些害怕。狐偃说:“这是吉利的征兆。我们得到天助,楚王面向地伏罪,我们会使他驯服的。”
注释:¹晋侯:指晋文公重耳。²宋公:宋成公,襄公之子。³归父、崔夭:均为齐国大夫。⁴秦小子懿:秦穆公之子。⁵城濮:卫国地名,在今河南陈留。⁶背:背着。⁷酅:城濮附近一个险要的丘陵地带。⁸诵:不配乐曲的歌曲。⁹原田:原野。¹⁰每每:青草茂盛的样子。¹¹舍其旧:除掉旧草的根子。¹²新是谋:谋新,指开辟新田耕种。¹³表:外。¹⁴里:内。¹⁵山:指太行山。¹⁶河:黄河。¹⁷汉阳:汉水北面。¹⁸搏:徒手对打,格斗。¹⁹伏己:伏在晋文公身上。²⁰盬:吮吸。²¹得天:面朝天,意思是得到天助。²²伏其罪:面朝地像认罪。²³柔之:软化他,意思是使他驯服。
子玉使斗勃请战,曰:“请与君之士戏,君冯轼而观之,得 臣与寓目焉。”晋侯使栾枝对曰:“寡君闻命矣。楚君之惠,未之 敢忘,是以在此。为大夫退,其敢当君乎!既不获命矣,敢烦大 夫谓二三子:戒尔车乘,敬尔君事,诘朝将见。”
子玉使斗勃¹请战,曰:“请与君之士戏²,君冯轼而观之,得臣³与寓目焉。”晋侯使栾(luán)枝对曰:“寡君闻命矣。楚君之惠,未之敢忘,是以在此。为大夫退,其敢当君乎!既不获命矣,敢烦大夫谓二三子:戒尔车乘,敬尔君事,诘朝将见。”
译文:子玉派斗勃来挑战,对晋文公说:“我请求同您的士兵们较量一番,您可以扶着车前的横木观看,我子玉也要奉陪观看。”晋文公让栾枝回答说:“我们的国君领教了。楚王的恩惠我们不敢忘记,所以才退到这里,对大夫子玉我们都要退让,又怎么敢抵挡楚君呢?既然得不到贵国退兵的命令,那就劳您费心转告贵国将领:准备好你们的战车,认真对待贵君交付的任务,咱们明天早晨战场上见。”
注释:¹斗勃:楚国大夫。²戏:较量。³得臣:子玉的字。⁴寓目:观看。⁵大夫:指斗勃。⁶二三子:指楚军将领子玉、子西等人。⁷戒:准备好。⁸诘朝:明天早上。
晋车七百乘,韅、靷、鞅、靽。晋侯登有莘之虚以观师,曰: “少长有礼,其可用也。”遂伐其木,以益其兵。
晋车七百乘,韅(xiǎn)¹、靷(yǐn)²、鞅(yāng)³、靽(bàn)。晋侯登有莘(shēn)之虚以观师,曰:“少长有礼,其可用也。”遂伐其木,以益其兵。
译文:晋军有七百辆战车,车马装备齐全。晋文公登上古莘旧城的遗址检阅了军容,说:“年轻的和年长的都很有礼貌,我们可以用来作战了。”于是晋军砍伐当地树木,作为补充作战的器械。
注释:¹韅:马背上的皮件。²靷:马胸部的皮件。³鞅:马腹的皮件。⁴靽:马后的皮件。⁵有莘:古代国名,在今河南陈留县东北。⁶虚,同“墟”,旧城废址。
己巳,晋师陈于莘北,胥臣以下军之佐当陈、蔡。子玉以若敖之六卒将中军,曰:“今日必无晋矣!”子西将左,子上将右。胥臣蒙马以虎皮,先犯陈、蔡。陈、蔡奔,楚右师溃。狐毛设二 旆而退之,栾枝使舆曳柴而伪遁,楚师驰之,原轸、郄溱以中军公族横击之。狐毛、狐偃以上军夹攻于西,楚左师溃。楚师败 绩。子玉收其卒而止,故不败。
己巳,晋师陈于莘北,胥臣以下军之佐当陈、蔡¹。子玉以若敖之六卒将中军²,曰:“今日必无晋矣!”子西³将左,子上将右。胥臣蒙马以虎皮,先犯陈、蔡。陈、蔡奔,楚右师溃。狐毛设二旆(pèi)而退之,栾枝使舆(yú)曳柴而伪遁,楚师驰之,原轸(zhěn)、郄溱以中军公族击之。狐毛、狐偃以上军夹攻于西,楚左师溃。楚师败绩。子玉收其卒而止,故不败。
译文:四月初二,晋军在莘北摆好阵势,下军副将胥臣领兵抵挡限陈、蔡两国军队。楚国主将子玉用若敖氏的六百兵卒为主力,说:“今天必定将晋国消灭了!”子西统率楚国左军,斗勃统率楚国右军。晋将胥臣用虎皮把战马蒙上,首先攻击陈、蔡联军。陈、蔡联军逃奔,楚国的右军溃败了。晋国上军主将狐毛树起两面大旗假装撤迟,晋国下军主将栾枝让战车拖着树枝假装逃跑,楚军受骗追击,原轸和郄溱率领晋军中军精锐兵力向楚军拦腰冲杀。狐毛和狐偃指挥上军从两边夹击子西,楚国的左军也溃败了。结果楚军大败。子玉及早收兵不动,所以他的中军没有溃败。
注释:¹陈、蔡:陈、蔡两国军队属于楚军右师。²中军:楚军分为左、中、右三军,中军是最高统帅。³子西:楚国左军统帅斗宜申的字。⁴子上:楚国右军统帅斗勃的字。旆装饰有飘带的大旗。⁵舆曳柴:战车后面拖着树枝。⁶中军公族:晋文公统率的亲兵。⁷横:拦腰。
晋师三日馆、谷,及癸酉而还。甲午,至于衡雍,作王宫 于践土。
晋师三日馆¹、谷²,及癸酉而还。甲午,至于衡雍³,作王宫于践土
译文:晋军在楚军营地住了三天,吃缴获的军粮,到四月八日才班师回国。四月二十九日,晋军到达衡雍,在践土为周襄王造了一座行官。
注释:¹馆:驻扎,这里指住在楚国军营。²谷:吃粮食,指吃楚军丢弃的军粮。³衡雍:郑国地名,在今河南原阳西。⁴践土:郑国地名,在今河南原阳西南。
乡役之三月,郑伯如楚致其师。为楚师既败而惧,使子人九行成于晋。晋栾枝人盟郑伯。五月丙午,晋侯及郑伯盟于衡雍。 丁未,献楚俘于王:驷介百乘,徒兵千。郑伯傅王,用平礼也。己酉,王享醴,命晋侯宥。王命尹氏及王子虎、内史叔兴父策命晋候为侯伯,赐之大辂之服、戎辂之服,彤弓一,彤矢百,舻 弓矢千,钜氅一卣,虎贲三百人。曰:“王谓叔父:‘敬服王命,以绥四国,纠逖王慝。’”晋侯三辞,从命,曰:“重耳敢再拜稽首,奉扬天子之丕显休命。”受策以出。出入三觐。
(xiàng)¹²之三月,郑伯如楚致其师³。为楚师既败而惧,使子人九行成于晋。晋栾枝人盟郑伯。五月丙午,晋侯及郑伯盟于衡雍。丁未,献楚俘于王:驷介百乘,徒兵千。郑伯傅王,用平礼也。己酉,王享醴(lǐ),命晋侯宥¹⁰。王命尹氏及王子虎¹¹、内史¹²叔兴父策命¹³晋候为侯伯¹⁴,赐之大辂之服¹⁵、戎辂(lù)之服¹⁶,彤弓一,彤矢百,舻¹⁷弓矢千,钜(jù)(chǎng)¹⁸一卣(yǒu)¹⁹,虎贲(bēn)²⁰三百人。曰:“王谓叔父²¹:‘敬服王命,以绥四国,纠²²(tì)²³王慝(tè)²⁴。’”晋侯三辞,从命,曰:“重耳敢再拜稽首,奉扬天子之丕²⁵²⁶²⁷命。”受策以出。出入²⁸三觐²⁹
译文:在城濮之战前的三个月,郑文公曾到楚国去把郑国军队交给楚国指挥,郑文公因为楚军打了败仗而感到害怕,便派子人九去向晋国求和。晋国的栾枝去郑国与郑文公议盟。五月十一日,晋文公和郑文公在衡雍订立了盟约。五月十二日,晋文公把楚国的俘虏献给周襄王,有四马披甲的兵车一百辆,步兵一千人。郑文公替周襄王主持典礼仪式,用从前周平王接待晋文侯的礼节来接待晋文公。五月十四日,周襄王用甜酒款待晋文公,并劝晋文公进酒。周襄王命令尹氏、王子虎和内史叔兴父用策书任命晋文公为诸侯首领,赏赐给他一辆大辂车和整套服饰仪仗,一辆大戎车和整套服饰仪仗,红色的弓一把,红色的箭一百支,黑色的弓十把,黑色的箭一千支,黑黍米酿造的香酒一卣,勇士三百人,并说:“周王对叔父说:‘恭敬地服从周王的命令,安抚四方诸侯,监督惩治坏人。’”晋文公辞让了三次,才接受了王命,说:“重耳再拜叩首,接受并发扬周天子伟大、光明、美善的命令。”晋文公接受策书迟出,前后三次朝见了周襄王。
注释:¹乡:不久之前。²役:指城濮之战。³致其师:将郑国军队交给楚军指挥。⁴子人九:郑国大夫,姓子人,名九。⁵行成:休战讲和。⁶王:指周襄王。⁷驷介:四马披甲。⁸傅:主持礼节仪式。⁹用平礼:用周平王的礼节。¹⁰宥:同“侑”,劝酒。¹¹严氏、王子虎:周王室的执政大臣。¹²内史:掌管爵禄策命的官。¹³策命:在竹简上写上命令。¹⁴侯伯:诸侯之长。¹⁵大辂之服:与礼车相配套的服饰仪仗。¹⁶戎辂之服:乘兵车时的服饰仪仗。¹⁷舻:黑色。¹⁸钜氅:用黑黍米和香草酿成的香酒。¹⁹卣:盛酒的器具。²⁰虎贲:勇士。²¹叔父:天子对同姓诸侯的称呼。这里指晋文公重耳。²²纠:检举。²³逖:惩治。²⁴慝:坏人。²⁵丕:大。²⁶显:明。²⁷休:美。²⁸出入:来回。²⁹三觐:进见了三次。
卫候闻楚师败,惧,出奔楚,遂适陈。使元喧奉叔武以受盟。 癸亥,王子虎盟诸侯于王庭,要言曰:“皆奖王室,无相害也。有 渝此盟,明神殛之,俾队其师,无克祚国,及而玄孙,无有老幼。”君子谓是盟也信,谓晋于是役也,能以德攻。
卫候闻楚师败,惧,出奔楚,遂适陈。使元喧(xuān)¹²叔武³以受盟。癸亥,王子虎盟诸侯于王庭,要(yāo)曰:“皆奖王室,无相害也。有渝此盟,明神殛(jí)之,俾其师,无克国,及而玄孙,无有老幼。”君子谓是盟也信,谓晋于是役也,能以德攻。
译文:卫成公听到楚军被晋军打败了,很害怕,出逃到楚国,后又逃到陈国。卫国派元喧辅佐叔武去接受晋国与诸侯的盟约。五月二十八日,王子虎和诸侯在周王的厅堂订立了盟约,并立下誓辞说:“各位诸侯都要扶助王室,不能互相残害。如果有人违背盟誓,圣明的神灵会惩罚他,使他的军队覆灭,不能再享有国家,直到他的子孙后代,不论年长年幼,都逃不脱惩罚。”君子认为这个盟约是诚信的,说晋国在这次战役中是依凭德义进行的征讨。
注释:¹元喧:卫国大夫。²奉:拥戴。³叔武:卫成公的弟弟。⁴要言:约言,立下誓言。⁵殛:惩罚。⁶俾:使。⁷队:同“坠”,灭亡。⁸克:能。⁹祚:享有。
初,楚子玉自为琼弁玉缨,未之服也。先战,梦河神谓己曰: “畀余,余赐女盂诸之糜。”弗致也。大心与子西使荣黄谏,弗听。荣季曰:“死而利国,犹或为之,况琼玉乎!是粪土也,而可 以济师,将何爱焉?”弗听。出,告二子日:“非神败令尹,令尹 其不勤民,实自败也。”既败,王使谓之曰:“大夫若入,其若申、 息之老何?”子西。孙伯曰:“得臣将死,二臣止之,曰:‘君其将 以为戮。’”及连谷而死。
初,楚子玉自为琼弁¹玉缨²,未之服也。先战,梦河神谓己曰:“畀(bì)³余,余赐女孟诸之糜(mí)。”弗致也。大心与子西使荣黄谏,弗听。荣季曰:“死而利国,犹或为之,况琼玉乎!是粪土也,而可以济师,将何爱焉?”弗听。出,告二子日:“非神败令尹,令尹其不勤民,实自败也。”既败,王使谓之曰:“大夫若入,其若申、息之老何?”子西。孙伯曰:“得臣将死,二臣止之,曰:‘君其将以为戮。’”及连谷而死。
译文:当初,楚国的子玉自己做了一套用美玉装饰的马冠和马秧,还没有用上。交战之前,子玉梦见河神对自己说:“把它们送给我!我赏赐给你宋国孟诸的沼泽地。”子玉不肯送给河神。子玉的儿子大心和楚国大夫子西让荣黄去劝子玉,子玉不听。荣黄说:‘人死了能对国家有利,也要去死,何况是美玉!它们不过是粪土,如果可以用来帮助军队得胜,有什么可以吝惜的?”子玉还是不听。荣黄出来告诉大心和子西说:“不是河神要让令尹打败仗,而是令尹不肯为民众尽力,实在是自找失败。”楚军战败后,楚王派人对子玉说:“如果你回楚国来,怎么对申、息两地的父老们交代呢?”子西和大心对使臣说:“子玉本来想自杀,我们两入拦住他说:‘国君还要惩罚你呢。’”子玉到了连谷就自杀了。
注释:¹琼弁:用美玉装饰的马冠。²缨:套在马脖子上的革带。³畀:送给。⁴孟诸之糜:指宋国的土地。孟诸:宋国地名,在今河南商丘东北。糜:同“媚”,水边草地。⁵大心:孙伯,子玉的儿子。⁶荣黄:荣季,楚国大夫。⁷连谷:楚国地名。
晋侯闻之,而后喜可知也。曰:“莫余毒也已!为吕臣实为令尹,民奉己而已,不在民矣。”
晋侯闻之,而后喜可知也。曰:“莫余毒¹也已!为吕臣²实为令尹,民奉己³而已,不在民矣。”
译文:晋文公听到子玉自杀的消息,喜形于色他说:“今后没有人危害我了!楚国的为吕臣当令尹,只知道保全自己,不会为老百姓着想。
注释:¹毒:危害。莫余毒;莫毒余。²为吕臣:楚国大夫,在于玉之后任楚国令尹。³奉己:奉养自己。⁴不在民:不为民事着想。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