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石为山任笑痴,痴翁真个似童儿。奇峰峭石勤收拾,莫使他年一篑亏。
买石为山任笑痴,痴翁真个似童儿。奇峰峭石勤收拾,莫使他年一篑亏。

xìnjièzizhǒnghuā--zhī

mǎishíwèishānrènxiàochīchīwēngzhēnshìtóngérfēngqiàoshíqínshōushí使shǐniánkuìkuī

许及之

许及之

许及之(?~一二○九),字深甫,温州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孝宗隆兴元年(一一六三)进士。淳熙七年(一一八○)知袁州分宜县(明正德《袁州府志》卷六)。以荐除诸军审计,迁宗正簿。十五年,为拾遗。光宗受禅,除军器监、迁太常少卿,以言者罢。绍熙元年(一一九○)除淮南东路运判兼提刑,以事贬知庐州。召除大理少卿。宁宗即位,除吏部尚书兼给事中。以谄事韩侂胄,嘉泰二年(一二○二)拜参知政事,进知枢密院兼参政。韩败,降两官,泉州居住。嘉定二年卒。 ▶ 426篇诗文

猜您喜欢
万里桥边女校书,枇杷花里闭门居。
万里桥¹边女校书,枇(pí)(pá)²花里闭门居。
译文:在万里桥畔住着一位很有才华的歌妓,枇杷花环绕着她的住宅,在那枇杷花丛中,她闭门深居。
注释:¹万里桥:在成都南。古时蜀人入吴,皆取道于此。²枇杷:乔木名,果实亦曰枇杷。据《柳亭诗话》,这是与杜鹃花相似的一种花,产于骆谷,本名琵琶,后人不知,改为“枇杷”。
扫眉才子知多少,管领春风总不如。(知多少 一作:于今少)
扫眉¹才子知多少,管领春风²总不如。(知多少 一作:于今少)
译文:像她那样有才华的女子,在今天已经很少了,即使那些能完全领略文学高妙意境的人,总也有点不如她。
注释:¹扫眉才子:泛指从古以来的女才子们。扫眉,画眉。²管领春风:犹言独领风骚。春风,指春风词笔,风流文采。

  元稹有诗云:“锦江滑腻峨眉秀,幻出文君与薛涛。言语偷巧鹦鹉舌,文章分得凤凰毛。纷纷词客多停笔,个个公卿欲梦刀。别后相思隔烟水,菖蒲花发五云高。”诗将薛涛比卓文君,然而就知名度与实际才学而言,薛涛实在文君之上。

  王建这首寄赠之作,在众多献殷勤的赞美诗中,算是出色的一首。薛涛在成都居住,于城郊百花潭有别宅。“万里桥西宅,百花潭北庄”,这里原是诗圣杜甫居住过的地方。“万里桥边女校书”,开门见山,尊呼薛涛的身份,又点明地望,起笔庄重。据载,薛涛居蜀时好种菖蒲,此物难得开花结实。有时开花,则被古人视为一种祥瑞,如五色云,故元稹诗有“菖蒲花发五云高”之句。后居碧鸡坊,又别种枇杷。“枇杷花里闭门居”一句,意象清丽可人,人们可以通过杜鹃花开的情景来想象枇杷花开的繁盛美丽。女校书端居其中,飘飘然当俨若仙子。“闭门居”三字,不仅有雅静之韵,且有“桃李无言,下自成蹊”的意味,与后二句紧密关联。

  如果说前两句在不动声色的叙述中已暗寓赞美之意,则后两句便是极其热情的颂扬了:“扫眉才子知多少,管领春风总不如。”“扫眉才子”即活用张敞为妻画眉典故,那些从古以来的女才子们在诗中作为女主人公的陪衬。其实不仅是女才子比不上薛涛,当时倾慕薛涛的才子很多,到了所谓“个个公卿欲梦刀”的地步,这些男士们的才情,很少能超出薛涛。“管领春风总不如”,即元稹“纷纷词客多停笔”之意。这个评价看似溢美之辞,但也不全是恭维。薛涛不仅工诗,且擅书法,“其行书妙处,颇得王羲法。”因此,又以巧手慧心,发明了“薛涛笺”,韦庄有诗赞曰:“也知价重连城璧,一纸万金犹不惜。”在巴蜀文化史上,留下了一页佳话。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唐诗鉴赏辞典补编: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448-449

shǔzhōngxuētāojiàoshū

wángjiàn tángdài 

wànqiáobiānjiàoshū huāmén 
sǎoméicáizhīduōshǎo guǎnlǐngchūnfēngzǒng  (zhīduōshǎozuò jīnshǎo )
夷吾相桓公,岂复偶际会。
夷吾¹相桓公,岂复偶际会²
译文:当年管仲为相辅佐桓公,怎么能说是偶然的机遇。
注释:¹夷吾:即管仲,名夷吾。²际会:机遇,时机。
观其平生心,身已有所委。
观其平生心,身已有所委。
译文:看看管子平生的梦想,他的身心其实早已有所寄托。
天方困生民,吊伐实在己。
天方困生民,吊伐¹实在己。
译文:时年灾战百姓有受殃,他把扶慰民众讨伐罪贼来担当。
注释:¹吊伐:吊:慰问;伐:讨伐。慰问受苦的人民,讨伐有罪的统治者。
求居寓所欲,纠与白等耳。
求居寓所欲,纠与白等耳。
译文:居求有所及欲望得偿,这公子纠与公子白都是一样的人。
堂堂东海邦,内政谨疆理。
堂堂东海邦,内政谨疆理。
译文:做为一个堂堂东海国宰相,内政外交均需谨慎治理。
南荆北达燕,玉币走千里。
南荆(jīng)¹北达燕,玉币走千里。
译文:从南面的楚国北边的燕国,这齐国的玉币纵横千里。
注释:¹荆:春秋时楚国称荆。
仲尼免左衽,自以身受赐。
仲尼¹免左衽,自以身受赐。
译文:孔夫子发出感慨没有被外族所侮,说这是我们拜管仲所赐。
注释:¹仲尼:指孔子。
孟轲圣之偶,非薄良有谓。
孟轲(kē)¹圣之偶,非薄良有谓。
译文:孟轲是同孔子一样的圣人,对管子的功勋却无如实的评价。
注释:¹孟轲:孟子。
彼狂后世儒,诋毁恣轻议。
彼狂后世儒,诋毁恣轻议。
译文:至于那些后世狂儒,只会诋毁放纵随便议论。
嗟哉不量分,讵解圣贤意。
(jiē)哉不量分,讵(jù)解圣贤意。
译文:可叹啊这么不自量分,他们怎么能理解圣贤的境界呢。
区区彼商鞅,操术良非是。
区区彼商鞅,操术良非是。
译文:至于后来小子商鞅,仅凭小权小术并非善良之举。
为法昧所从,以身受其弊。
为法昧所从,以身受其弊。
译文:正因法昧而为所欲为,最终他自己也接受了恶报。

guǎnzi--zhānglěi

xiānghuángōngǒuhuì

guānpíngshēngxīnshēnyǒusuǒwěi

tiānfāngkùnshēngmíndiàoshízài

qiúsuǒjiūbáiděngěr

tángtángdōnghǎibāngnèizhèngjǐnjiāng

nánjīngběiyànzǒuqiān

zhòngmiǎnzuǒrènshēnshòu

mèngshèngzhīǒufēibáoliángyǒuwèi

kuánghòushìhuǐqīng

jiēzāiliàngfēnjiěshèngxián

shāngyāngcāoshùliángfēishì

wèimèisuǒcóngshēnshòu

一重山,两重山。山远天高烟水寒,相思枫叶丹。
一重¹山,两重山。山远天高烟水²寒,相思枫叶³
译文:一重又一重,重重叠叠的山啊。山远天高,烟云水气又冷又寒,可我的思念像火焰般的枫叶那样。
注释:¹重:量词。层,道。²烟水:雾气蒙蒙的水面。³枫叶:枫树叶。枫,落叶乔木,春季开花,叶子掌状三裂。其叶经秋季而变为红色,因此称“丹枫”。古代诗文中常用枫叶形容秋色。⁴丹:红色。
菊花开,菊花残。塞雁高飞人未还,一帘风月闲。
菊花开,菊花残。塞雁¹高飞人未还,一帘²风月³闲。
译文:菊花开了又落了,时令交替轮换。塞北的大雁在高空振翅南飞,可是思念的人却还没有回来。只有帘外的风月无思无忧。
注释:¹塞雁:塞外的鸿雁,也作“塞鸿”。塞雁春季北去,秋季南来,所以古人常以之作比,表示对远离故乡的亲人的思念。²帘:帷帐,帘幕。³风月:风声月色。

  《长相思·一重山》这首小令,《新刻注释草堂诗余评林》在词调下题作“秋怨”。这“秋怨”,便是统贯全词的抒情中心。虽然通篇未曾出现“秋”、“怨”字眼,但仔细吟诵一遍,便会觉得“秋怨”二字确实最为简洁、准确地概括了本词的旨意。 全词写了一个思妇在秋日里苦忆离人、急盼归来,然而最终没有盼来的怨恨心绪。

  上片写她望中所见之景。

  这三句描写了一幅荒寂寥廓的群山秋色图,层次极为分明:“一重山”,是近景,“二重山”,是中景;“山远天高烟水寒”,是远景。这一切都是跟着思妇眺望目光的由近及远渐次展开的。清初词人纳兰性德的名作《长相思》曰:“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写主人公越山过水,渐去渐远,很可能是受了该词的启发。需注意的是,“烟水寒”的“寒”,并非仅仅用来形容“烟水”,而且还曲折传出了思妇的心理感觉。正因为久望不见,更添哀伤,心头才滋生了寒意。如此,则目中所见,自然皆带寒意了。

  上片结句说她“望尽天涯路”而无所得,便收束眼光,不经意地扫视周遭景物,瞥见不远处有枫叶如火,灼人眼目。这使她猛然想起:时令又到了丹枫满山的秋天,自己经年累月的相思之情何日才能了结啊?“相思”一词的出现,使得词旨豁然显现。

  下片便顺着“相思”折入,着重刻画她的心理活动,写她思中所念之事。

  “菊花开,菊花残”,用短促、相同的句式,点出时间流逝之速,暗示了她相思日久,怨愁更多。紧连着的“塞雁高飞人未还”,可视为她的直接抒情,也可以看作她在触景生情。塞外大雁尚且知道逢秋南归,那飘泊在外的游子为什么还见不到他的踪影呢?用雁知“归”来反衬人不知“还”,就更深一层地表现出了她的内心怨苦。怨恨尽可以怨恨,但它毕竟是产生于“相思”基础上的,如今良人未还,说不定他碰上了什么意外,或是在路途上染上了风疾。这些想法涌上心头,使得女主人公在怨恨之余,又深深地为他担忧起来了。

  “一帘风月闲”,刻画出了思妇由于离人不归,对帘外风晨月夕的美好景致无意赏玩的心境。柳永《雨霖铃》词写一对恋人分别后的意绪说:“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含意正与此同。

  这首词的最大特点是,句句写思妇“秋怨”,“秋怨”二字却深藏不露。对思妇的外貌、形象、神态、表情未作任何描摹,而是侧重于表现出她的眼中之景,以折现其胸中之情,用笔极其空灵。李煜词的语言锤炼功夫很深,他善于用单纯明净、简洁准确的语言生动地再现物象,展示意境。这个特点在该词里也有鲜明的体现,像“山远天高烟水寒”句,自然明朗,形象丰富,立体感强,境界阔远,并且景中蕴情,耐人寻味。

参考资料:
1、 (南唐)李煜著,王晓枫解评 .《李煜集》 :山西古籍出版社 ,2004年 :第28-30页 .

chángxiāng ·chóngshān

 dài 

chóngshān liǎngchóngshān shānyuǎntiāngāoyānshuǐhán xiāngfēngdān 
huākāi huācán sàiyàngāofēirénwèihuán liánfēngyuèxián 
荆蛮非我乡,何为久滞淫。
荆蛮非我乡,何为久滞淫¹
译文:荆州不是我的家乡,却长久无奈地在这里滞留?
注释:¹滞淫:长久停留。
方舟泝大江,日暮愁我心。
方舟泝(sù)大江¹,日暮愁我心。
译文:极目望去,大船在江心正溯流而上,天色渐晚更勾起我思乡的情愁。
注释:¹方舟泝大江:方舟,方形的小船。泝,通“溯”:逆流而上。
山冈有余映,岩阿增重阴。
山冈有余映,岩阿(ē)¹增重阴²
译文:山坡上映着太阳的余晖,沟岩下的阴影显得更加灰暗。
注释:¹岩阿:到处都是岩石的山阿。阿,山丘。²增重阴:更黑暗。
狐狸驰赴穴,飞鸟翔故林。
狐狸驰赴穴,飞鸟翔故林。
译文:奔跑的狐狸忙着赶回自己的洞穴,飞翔的鸟儿在鸟巢上盘旋。
流波激清响,猴猿临岸吟。
流波激清响,猴猿临岸吟。
译文:大江上涌动的浪花轰然作响,猿猴在临岸的山林长吟。
迅风拂裳袂,白露沾衣襟。
迅风拂裳袂(mèi)¹,白露沾衣襟。
译文:迅猛的江风掀起我的下衣和衣袖,秋天的露水打湿了我的衣襟。
注释:¹裳袂:下衣裙和上衣袖子。袂,袖子。
独夜不能寐,摄衣起抚琴。
独夜不能寐,摄¹衣起抚琴。
译文:夜深了我孤独难眠,便又披衣起床拿起了桐琴。
注释:¹摄:整理。
丝桐感人情,为我发悲音。
丝桐¹感人情,为我发悲音。
译文:桐琴象理解我的心思一样,为我发出悲凉的乡音。
注释:¹丝桐:指琴,古人削桐为琴,拣丝为弦,故称。
羁旅无终极,忧思壮难任。
(jī)¹无终极,忧思壮²难任³
译文:在外寄人篱下什么时候才是尽头,心中充满了难以排遣的忧愁。
注释:¹羁旅:被羁绊而旅居在外,引申为长久寄居他乡。²壮:盛,指忧思深重。³难任:难以承受。

  “荆蛮”四句写诗人久客荆州的苦闷和日暮乘船泛江时所引起的思乡之情。起句自问,喷射出强烈的感情,直抒久留荆州的怨愤。为销愁乘船泛江散心,不想销愁愁更愁。江上日落余辉,并船逆流而上,引起诗人思乡怀归的无限忧愁。“愁”字虚笼全篇,诗篇始终处于这悲愁的氛围之中。

  “山冈”以下八句写日暮时的自然景色,抒发诗人思归的凄苦之情。诗人摄下了落日西沉时大自然姿态的倏忽变化:山脊之上犹存夕阳余辉,山谷本来就很阴暗,天将晚则更显得阴暗幽深。起两句写了山色秀拔,给人以清新之感;又因日将西落,山谷愈暗,造成了一种凄清气氛。“狐狸驰赴穴,飞鸟翔故林。”这两句取《楚辞·哀郢》“鸟飞还故乡兮,狐死必首丘”之意。日暮时刻,狐狸归穴,鸟下窠巢。狐狸和飞鸟尚且思归自己的穴巢,何况于人。“流波激情响,猴猿临岸吟。”湍急的江流声浪激越,山上的猴猿在岸边凄厉嘶叫,气氛越发凄凉。“迅风拂裳袂,白露沾衣襟。”迅疾的江风吹动着衣袖,阴凉的露水沾湿衣裳。诗句点明秋季。秋风萧瑟迅猛,白露阴寒湿衣,气氛更为阴冷。以上八句诗人用寒秋日暮、荒江的寂寞、凄凉的景色,来映衬自己内心思乡念归的悲凄。情动于中而发于景,景见真情而感人。对仗优美,音韵和谐,节奏感强烈,读来十分流畅。这样的例子古诗里固然少见,在建安诗里也是极少的。它已经突破了汉诗古朴浑厚的风格,下开两晋南朝风气了。

  “独夜”以下六句,由写景转入集中抒情,写诗人夜不能眠忧思难忍的情状。“独夜不能寐,摄衣起抚琴。”羁旅之客难以返归,愁思不绝,夜不能眠。由“不能寐”而“摄衣起抚琴”,暗示着一种烦忧的过程。接下两句,诗人以拟人手法赋物以人的情感,借以衬托、强化思归感伤之情。琴也通晓人的心情,为诗人的不幸而哀鸣。这“悲音”体现了诗人无处寄托又无从宣泄的哀愁。通过物之情表现人之情,这是传统诗歌中常用而又精巧的描写手法。最后两句悲愤低沉,哀怨不绝。寄居他乡永无尽头,沉重忧伤难以承担。这悲愤的结句同扣篇首诗句,哀怨之情直露,毫不掩饰愁思深重的离人形象,令人黯然神伤。

  王粲久留荆州,不得舒展大志,此时此地,他忧多、愁多、愤懑多。这首诗抒发了他的沉痛之情,也是诗人政治理想不能实现、个人抱负无从施展的忧愤心情的流泻。诗中具有相当强烈的感情色彩的景物描写,增添了抒写思归之情的浓郁效果。

āishīsānshǒu ·èr

wángcàn liǎnghàn 

jīngmánfēixiāng wèijiǔzhìyín 
fāngzhōujiāng chóuxīn 
shāngāngyǒuyìng yánēzēngchóngyīn 
chíxué fēiniǎoxiánglín 
liúqīngxiǎng hóuyuánlínànyín 
xùnfēngchángmèi báizhānjīn 
néngmèi shèqín 
tónggǎnrénqíng wèibēiyīn 
zhōng yōuzhuàngnánrèn 
依依宜织江雨空,雨中六月兰台风。
依依¹宜织江雨空²,雨中六月兰台³风。
译文:葛布轻柔,织得像江上小雨般细密透明,穿上葛衣,像六月的雨中吹来凉风。
注释:¹依依:轻柔披拂貌。此处形容葛布柔软。²江雨空:形容葛布就像江上的细雨细密透明。³兰台:战国时楚国台名。故址传说在今湖北省钟祥县东。此处泛指南方。
博罗老仙时出洞,千岁石床啼鬼工。
博罗老仙¹²出洞,千兰³石床啼鬼工。
译文:当罗浮老人把葛布拿出山洞,千年石床上响起了鬼工吝啬的哭声。
注释:¹博罗老仙:指罗浮山父。²时:另一版本作“持”。³千兰:千年,年代久远。⁴石床:山洞里平滑如床的大石,古人称作石床,这里代指织布的机床。鬼工:古人把工艺精巧品为鬼工,此处则指手艺精湛的织工。
蛇毒浓凝洞堂湿,江鱼不食衔沙立。
蛇毒浓凝¹洞堂湿,江鱼不食²(xián)沙立³
译文:天气闷热,毒蛇粗喘把山洞弄湿;江中的鱼儿也停止觅食,含沙直立。
注释:¹蛇毒浓凝:一作“毒蛇浓吁”。浓凝:深深地喘气。²不食:不吃。³衔沙立:形容天热,鱼儿不愿觅食,在沙中含沙直立。
欲剪湘中一尺天,吴娥莫道吴刀涩。
欲剪湘¹中一尺天²,吴娥³莫道吴刀(sè)
译文:真想裁剪一幅湘水中天光倒影似的葛布,吴娥不用担心说剪刀不够锋利。
注释:¹湘:一作“箱”。²箱(湘)中一尺天:形容葛布莹白,犹如湘水碧波一般柔软光洁。³吴娥:吴地(江苏浙江一带)的美女。⁴莫道:休说,不要说。⁵吴刀:吴地(江苏浙江一带)生产的剪刀。⁶涩:不滑爽。指刀钝。

  此诗开头二句有“江雨空”、“兰台风”等字眼,像是描述天气,其实不然。“江雨”是说织葛的经线,光丽纤长,空明疏朗,比喻得出奇入妙。“依依”形容雨线排列得整齐贴近,所以“宜织”。以这个副词“宜”字绾连“织”和“雨”,所织的为雨线之意便明白易解。“织”字把罗浮山父同葛联系起来,紧紧地扣住诗题。次句则以“六月兰台风”写出葛布的疏薄凉爽。宋玉《风赋》“楚襄王游于兰台之宫,宋玉、景瑳侍。有风飒然而至,王乃披襟而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耶?’”诗人巧妙地用六月的风比喻葛布。“雨中”二字承上句来,再一次点明以“江雨”来比喻葛的意思。“江雨空”,从视觉写葛布的洁净,有如雨后晴空;“兰台风”,从感觉写葛布的精美。这种绮丽而离奇的想象,正是李贺诗的本色。

  三、四句运用对比手法,进一步烘托罗浮山父织葛的技术高明。“博罗老仙时出洞”,老人不时走出洞来,把精心织成的葛布拿出洞来,递给索取的人。句中的“时”,暗示他织得快,织得好,葛布刚刚断匹就被人拿走,颇有供不应求之势。下句就是由此引起的反响。诗人不直接赞美葛布,而是用“千兰石床啼鬼工”七个字来烘托。“石床”原指山洞中形状如床的岩石,这里指代罗浮山父所用织机。“千兰”,表明时间之久,也暗示功夫之深。

  后四句是诗人由葛布引起的联想。五、六两句极写天气之热,为末二句剪葛为衣作铺垫。诗人写暑热,不提火毒的太阳,不提汗流浃背的劳动者,也不提枯焦的禾苗,而是别出心裁地选择了洞蛇和江鱼:“蛇毒浓凝洞堂湿,江鱼不食衔沙立。”蛇洞由于溽暑熏蒸,毒气不散,以致愈来愈浓,凝结成水滴似的东西,粘糊糊的,整个洞堂都布满了,所以洞里的蛇应当是十分窒闷难受的。江里的鱼热得无法容身,不吃东西,嘴里衔着沙粒,直立起来,仿佛要逃离那滚热的江水。这可谓诗人苦心经营之句。洞堂和江水本来是最不容易受暑热侵扰的地方,如今热成这个样子,其他地方就可想而知了。描写酷暑天气,诗人毫不轻率下笔,而是极力幻想、夸张,从现实生活中典型现象出发,进行再创造。诗人挑选、提炼出盘绕在洞中的毒蛇和翔游在水中的鱼这两种生物,写出这样奇特的诗句,来形容天气溽暑郁蒸。这里,诗人奇特的想象和惊人的艺术表现力,具有鬼斧神工之妙。

  酷热的天气,使人想起葛布,想起那穿在身上产生凉爽舒适感觉的葛衣。尤其希望能够得到罗浮山父所织的那种细软光洁如“江雨空”,凉爽舒适如“兰台风”的葛布。用这种葛布裁制一件衣服穿在身上,那种感觉非常之好。结尾二句,诗人没有写穿上新衣服的快乐,而是通过吴娥裁衣来进一步赞美葛布。“欲剪箱(湘)中一尺天”,与开头二句遥相呼应。有人说这句脱胎于杜甫的“焉得并州快剪刀,剪取吴淞半江水”。李贺写诗,是力求不蹈袭前人的,这里偶尔翻用,手法也空灵奇幻,别具新意。例如末句“吴娥莫道吴刀涩”,诗人不写吴娥如何裁剪葛布,如何缝制葛衣,而是劝说吴娥“莫道吴刀涩”。一个“涩”字蕴意极为精妙。“涩”有吝惜的意思,这里指刀钝。面对这样精细光滑的葛布,吴娥不忍下手裁剪,便推说“吴刀涩”。诗人用“莫道”二字婉劝吴娥,亦使全诗摇曳生姿。这一曲笔,比直说刀剪快,诗意显得更加回荡多姿、含蓄隽永。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021-1022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