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出忧雨来,今行恐无雨。傥苏八月旱,宁受一日苦。
昔出忧雨来,今行恐无雨。傥苏八月旱,宁受一日苦。
潇潇凉浥稻,稍稍润入土。生物吸流滋,如饥得膏乳。
潇潇凉浥稻,稍稍润入土。生物吸流滋,如饥得膏乳。
田家隔短墙,颇亦闻笑语。幸收饘粥资,筋力庶可补。
田家隔短墙,颇亦闻笑语。幸收饘粥资,筋力庶可补。

shānzhōngèrshǒu--liúshēn

chūyōuláijīnxíngkǒngtǎngyuèhànníngshòu

xiāoxiāoliángdàoshāoshāorùnshēngliúgāo

tiánjiāduǎnqiángwénxiàoxìngshōuzhānzhōujīnshù

刘诜

刘诜

(1268—1350)吉安庐陵人,字桂翁,号桂隐。性颖悟,幼失父。年十二,能文章。成年后以师道自居,教学有法。江南行御史台屡以遗逸荐,皆不报。为文根柢《六经》,躏跞诸子百家,融液今古,四方求文者日至于门。卒私谥文敏。有《桂隐集》。 ▶ 132篇诗文

猜您喜欢
行止皆无地,招寻独有君。
行止¹皆无地,招寻独²有君。
译文:我这个人于世上或走或止都无地可依,现在可以往来相访的就只有你一个人了。
注释:临津:古县名,故址在今江苏宜兴县西北五十里处。明府:汉代对郡守的尊称,唐代亦称县令为明府,郑明府是杜审言同郡的僚友,其名字不详。¹行止:行进,退止,即进退出处之意,无地没有着落,意即进退失据或进退维谷。²独:唯有,君古时对人的尊称,这里指郑明府。
酒中堪累月,身外即浮云。
酒中堪(kān)¹²,身外即浮云³
译文:今天我遇到了你,席间又有好酒,酒逢知已,真可以一醉几个月,把身外的一切都可忘掉,视之如浮云一样了。
注释:¹累:连续,经历。²月:岁月。³浮云:飘浮的云彩。
露白宵钟彻,风清晓漏闻。
露白宵(xiāo)¹钟彻,风清晓漏²闻。
译文:由于我和明府情怀兴奋融洽,所以一直饮到霜白风清、钟漏俱残,还要继续饮下去。
注释:¹宵:夜。²漏:名词,即铜壶滴潘,古代计时之器。
坐携余兴往,还似未离群。
¹²余兴往,还似未离群³
译文:天亮临行时似携余兴而走,虽然已经分别,犹觉得尚未离开同伴一样。
注释:¹坐:因,由于。²携:执持,带着。³离群:离开朋友、伙伴。

  诗以感叹身世写起,率直深沉。 “行止皆无地”,是极言其处境困厄的。在此失路艰虞的情况下,“招寻独有君”,充分表达了诗人对郑明府感激赞美之情意。言外之意就是说郑明府是当时唯一的能以恩德相结的知己,以声气相求的知音。诗人在赞美郑明府的同时也流露着心满意足的情绪,为全诗创制了友好愉悦的气氛。这联诗采用的是欲扬先抑的手法,将一个普通的延请,写得激荡人心,意味深长。

  “酒中堪累月,身外即浮云”,是诗人即席产生了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感慨,也是诗人多年来郁郁不得志的一种表现。酒可以解忧,酒可以消愁,人在醉中好度岁月,这就表明诗人胸中有块垒之不平。“身外即浮云”,是说一身之外,荣名利禄都像过眼烟云,不值得去追求。这貌似旷达的言词的背后,未免不含有几分愤懑之情。

  诗没有直接写“琴樽横宴席”等的热烈场面,但通过“露自宵钟彻,风清晓漏闻”的景物描写,已侧面表明他们是通宵达旦欢宴的。“露白”,可见有月华高照。在这月明风清之秋夜,朋友们饮酒赋诗,不知不觉中时间过得很快,夜里清晰的钟声催人,拂晓滴嗒的漏声促人。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一夜过去了,朋友们终于要分手了。

  在通宵达旦的欢宴之后,正置与朋友告别之际,诗人不同一般,没有一句留恋惜别的絮语,却说: “坐携余兴往,还似未离群”,表明友谊的深长,友谊的力量,使他这个“行止皆无地”的人将不会再感到孤单,精神上得到很大的慰藉,实际上是又一次对郑明府的赞扬。

参考资料:
1、 赵建莉选析.初唐诗歌赏析:广西教育出版社,1990.09:152-154页

qiūyànlínjīnzhèngmíngzhái

shěnyán tángdài 

xíngzhǐjiē zhāoxúnyǒujūn 
jiǔzhōngkānlěiyuè shēnwàiyún 
báixiāozhōngchè fēngqīngxiǎolòuwén 
zuòxiéxìngwǎng huánwèiqún 
剔秃圞一轮天外月,拜了低低说:是必常团圆,休着些儿缺,愿天下有情底都似你者。
剔秃圞(luán)¹一轮天外月,拜了低低说:是必²常团圆,休着些儿缺,愿天下有情底³都似你者
译文:天外一轮月亮又圆又亮,对着它拜一拜后,诉说心底的祝愿:一定要常圆,不要有一点缺损,愿天下有情人都像你一样团团圆圆。
注释:¹剔秃圞:又亮又圆的样子。圞:团圆,圆貌。²是必:一定要。³底:同“的”。⁴者:语尾助词。

  这支散曲题为“托咏”,是托物咏怀之意。曲子写一个少女对着天上圆圆的明月,诉说心底的祝愿:愿天下有情人都像明月一样团团圆圆。古人诗、词、曲中常有对月拜祝和把酒发愿的描写,关汉卿的《拜月亭》杂剧中即有对月祝愿的情节,与这首小令有相近的意境。

  曲子开头的“剔秃圞”是元曲中较为常见的语汇,用作圆的形容词。“拜了低低说”一句,颇有情致,发自内心的祝愿,全在一片虔诚,低声的叨念,已将心迹与神态全然勾画出来。祝愿月亮常圆,却用了“是必”两字,似乎由祈求变成了命令,这样写,正是为了表现当事人那专一的要求和迫切的心情。“休着些儿缺”,永远不让圆月有一点儿缺损,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但是,唯其不情,方见真情。末句“愿天下有情底都似你者”很有分量,足以收束全曲。《西厢记》中,红娘有一句台词,说的是“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那时概况全剧主题的一句名言。这里的“都似你者”,正扣托月咏怀的题目,似月之常圆,正是对“如花美眷”的祝愿。“天下有情底”,范围很广,在情感的深厚之外更增添了博大的内涵。

  这支小令所用的几乎是日常口语,朴实而生动,使人似乎听到少女的娓娓诉说,颇具元曲的特有风采,充分体现了作品作为“曲子”的艺术特色。

qīngjiāngyǐn··tuōyǒng--sòngfāng

luánlúntiānwàiyuèbàileshuōshìchángtuányuánxiūzhexiēérquēyuàntiānxiàyǒuqíngdōushìzhě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梁惠王¹曰:“寡人²之于³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sù)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¹⁰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¹¹,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译文: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总算尽了心啦。河内遇到饥荒,就把那里的老百姓迁移到河东去,把河东的粮食转移到河内;河东遇到饥荒也是这样做。了解一下邻国的政治,没有像我这样用心的。邻国的百姓不见减少,我的百姓不见增多,这是为什么呢?”
注释:¹梁惠王: 战国时期魏国的国君,姓魏,名罃。魏国都城在大梁,今河南省开封市西北,所以魏惠王又称梁惠王。²寡人:寡德之人。是古代国君对自己的谦称。³于:介词,对。⁴焉耳矣:焉、耳、矣都是句末助词,重叠使用,加重语气。⁵河内:今河南境内黄河以北的地方。古人以中原地区为中心,所以黄河以北称河内,黄河以南称河外。⁶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⁷河东:黄河以东的地方。在今山西西南部。黄河流经山西省境,自北而南,故称山西境内黄河以东的地区为河东。⁸粟:谷子,脱壳后称为小米,也泛指谷类。⁹亦然:也是这样。¹⁰无如:没有像……。¹¹加少:更少。下文“加多”,更多。加,副词,更、再。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孟子对曰:“王好战¹,请以战喻²。填³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yè)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¹⁰百步,则何如?”
译文: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打仗,让我用战争做比喻吧。咚咚地敲响战鼓,两军开始交战,战败的扔掉盔甲拖着武器逃跑。有人逃了一百步然后停下来,有的人逃了五十步然后停下来。凭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耻笑别人跑了一百步,那怎么样呢?”
注释:¹好战:喜欢打仗。战国时期各国诸侯热衷于互相攻打和兼并。²请以战喻:让我用打仗来做比喻。请,有“请允许我”的意思。³填:拟声词,模拟鼓声。⁴鼓之:敲起鼓来,发动进攻。古人击鼓进攻,鸣锣退兵。鼓,动词。之,没有实在意义的衬字。⁵兵刃既接:两军的兵器已经接触,指战斗已开始。兵,兵器、武器。既,已经。接,接触,交锋。⁶弃甲曳兵:抛弃铠甲,拖着兵器。曳,拖着。⁷走:跑,这里指逃跑。⁸或:有的人。⁹以:凭着,借口。¹⁰笑:耻笑,讥笑。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不可,直¹不百步耳,是²亦走³也。”
译文:梁惠王说:“不行,只不过没有跑上一百步罢了,那也是逃跑啊。”
注释:¹直:只是、不过。²是:代词,这,指代上文“五十步而后止”。³走:跑,这里指逃跑。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¹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译文: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就不要指望自己的百姓比邻国多了。”
注释:¹无:通“毋”,不要。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不违农时¹,谷²不可胜(shèng,旧时读shēng)³也;数(cù)(gǔ)不入洿(wū),鱼鳖(biē)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¹⁰,王道¹¹之始也。
译文:不耽误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就会吃不完。密网不下到池塘里,鱼鳖之类的水产就会吃不完。按一定的季节入山伐木,木材就会用不完。粮食和水产吃不完,木材用不完,这就使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了。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这是王道的开端。”
注释:¹不违农时:指农忙时不要征调百姓服役。违,违背、违反,这里指耽误。²谷:粮食的统称。³不可胜食:吃不完。胜,尽。⁴数罟不入洿池:这是为了防止破坏鱼的生长和繁殖。数,密。罟,网。洿池:池塘,水塘。⁵鳖:甲鱼或团鱼。⁶斤:与斧相似,比斧小而刃横。⁷时:时令季节。砍伐树木宜于在草木凋落,生长季节过后的秋冬时节进行。⁸养生:供养活着的人。⁹丧死:为死了的人办丧事。¹⁰憾:遗憾。¹¹王道:以仁义治天下,这是儒家的政治主张。与当时诸侯奉行的以武力统一天下的“霸道”相对。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五亩¹之宅,树²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yì)³矣。鸡豚(tún)狗彘(zhì)之畜(xù),无(wú)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¹⁰(xiánɡ)¹¹之教¹²,申¹³之以孝悌(tì)¹⁴之义¹⁵,颁白¹⁶者不负戴¹⁷于道路矣。七十者衣(yì)帛食肉,黎民¹⁸不饥不寒,然而不王¹⁹者,未之有²⁰也。
译文:五亩大的住宅场地,种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丝织品了。鸡、猪、狗的畜养,不要耽误它们的繁殖时机,七十岁的人就可以吃肉食了。百亩大的田地,不要耽误它的耕作时节,数口之家就可以不受饥饿了。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尊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须发花白的老人不在道路上背着或顶着东西。七十岁的人能够穿上丝织品、吃上肉食,百姓没有挨饿受冻的,做到了这些而不能统一天下称王的还从未有过。”
注释:¹五亩:先秦时五亩约合21世纪一亩二分多。²树:种植。³衣帛:穿上丝织品的衣服。衣,用作动词,穿。⁴豚:小猪。⁵彘:猪。⁶畜:畜养,饲养。⁷无:通“毋”,不要。⁸百亩之田:古代实行井田制,一个男劳动力可分得耕田一百亩。⁹夺:失,违背。¹⁰谨:谨慎,这里指认真从事。¹¹庠序:古代的乡学。《礼记·学记》:“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家”,这里指“闾”,二十五户人共住一巷称为闾。塾,闾中的学校。党,五百户为党。庠,设在党中的学校。术,同“遂”,一万二千五百家为遂。序,设在遂中的学校。国,京城。学,大学。庠,xiánɡ。¹²教:教化。¹³申:反复陈述。¹⁴孝悌:敬爱父母和兄长。¹⁵义:道理。¹⁶颁白:头发花白。颁,通“斑”。¹⁷负戴:负,背负着东西。戴,头顶着东西。¹⁸黎民:百姓。¹⁹王:这里用作动词,为王,称王,也就是使天下百姓归顺。²⁰未之有:未有之。之,指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狗彘食人食¹而不知检²,涂³有饿莩(piǎo)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译文:猪狗吃人所吃的食物,不知道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人,不知道开仓赈济。百姓死了,就说:‘这不是我的过错,是因为年岁不好。’这种说法与拿刀把人杀死后,说‘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不同?大王不要归罪于年成,那么天下的百姓都会来归顺了。”
注释:¹食人食:前一个“食”,动词,吃;后一个“食”,名词,指食物。²检:检点,制止、约束。³涂:通“途”,道路。⁴饿莩:饿死的人。莩,piǎo,同“殍”,饿死的人。⁵发:指打开粮仓,赈济百姓。⁶岁:年岁、年成。⁷罪:归咎,归罪。⁸斯:则、那么。

  这篇文章写孟子同梁惠王的谈话。当时各国为了要增产粮食和扩充兵员,都苦于劳动力不足,所以梁惠王要同邻国争夺百姓,采取了自以为“尽心”的措施,可是目的并没有达到。孟子抓住了这个矛盾,指出梁惠王的“尽心”并不能使百姓归顺,同时提出自己的主张,只有“行王道,施仁政”,才是治国的根本办法。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战国时代,各诸侯国的统治者,对外争城夺地,相互攻伐,“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坏生产力。这就造成了兵员缺乏、劳力不足。争夺人力,成为各诸侯国统治者的当务之急。梁惠王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之前,自诩“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然后以赈灾救民为例,申说自己治国胜于“邻国之政”,“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从两方面描述救灾的具体措施。“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进一步突出梁惠王的自矜,为下文的“五十步笑百步”作铺垫。“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梁惠王希望更多的民归附自己,孟子正是利用梁惠王的这种心理来宣传“仁政”思想并想引导他实行王道政治的。

  第二部分(第2-4段),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孟子不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问题,而是用梁惠王熟悉的事例设喻,启发对方,使对方容易接受。“王好战,请以战喻。”总提一句,然后举出两个逃兵“弃甲曳兵而走”的两种情况。根据败逃距离的远近,提出“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的反问,进一步启发,诱使对方在不知不觉中说出否定自己论点的话:“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最后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这两句忽然转入正题,既回答了“民不加多”的原因,又揭示了五十步笑百步的寓意:梁惠王的“移民移粟”跟邻国统治者的治国不尽心,实质上没有什么区别,只是形式上数量上不同而已。这里暗示着梁惠王搞小恩小惠并不能使民加多,要使民加多,必须施仁政、行王道。于是文章就自然而然地由第二部分过渡到第三部分。

  第三部分(第5-7段),阐述了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

  第5段阐述“王道之始”的道理。孟子认为,合理地发展生产,使老百姓“养生丧死而无憾”是实行仁政的开端,也是使民加多的初步措施。“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三组排句,提出了发展生产的三种措施,以及采取这些措施后所产生的效果。连用“不可胜……也”的句式,给人以吃不完、用不尽的感觉,大大增加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接着又用“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来小结前三组排句,又以这个结论为前提推出新的结论:“王道之始也。”作者在这里把三层意思、三方面的内容紧紧联系在一起,并把“使民加多”的问题跟行王道紧密联系起来。

  第6段,阐述王道之成的道理。这一段,孟子进一步提出教养百姓,使民心归顺的仁政主张,也是“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这三组排句又提出了发展生产的三种措施,以及采取这些措施后所产生的效果。这三种措施与上文的三种措施相比,显然前进了一步,具有更强的主观能动性。孟子不仅主张养民,还主张教民:“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作者在这里连用四组排句,把自己的主张层层铺叙,渲染得有声有色,为梁惠王展现出一幅美好的前景。然后用“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两句承上启下,顺理成章地得出“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的结论,与前文“王道之始也”相呼应。

  第7段,阐述使民加多应有的态度。孟子批评统治者的虐政,从反面证明自己主张的正确。前两段已经把行王道的道理讲得十分透彻,这一段照应文章的开头。梁惠王口口声声说“于国尽心”,可是“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哪里谈得上“尽心”呢?“狗彘食人食”和“涂有饿莩”形成鲜明的对比,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不平等。接着作者针对统治者归罪于岁的推诿,运用比喻进行驳斥:“涂有饿莩”归罪于年成不好,如同“刺人而杀之”归罪于武器一样荒唐,害民的不是荒年而是统治者的虐政。最后两句,“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言简意赅。不归罪于年岁,而是要反省自己,革除虐政,施仁政,行王道,使百姓住有房,耕有田,吃饱穿暖用足,接受教育,懂得礼义,才能使他们归服。“斯天下之民至焉”回答了开篇梁惠王提出的“民不加多”的疑问。

guǎrénzhīguó

mèng xiānqín 

    liánghuìwángyuē  guǎrénzhīguó jìnxīnyāněr nèixiōng míndōng nèi dōngxiōngrán chálínguózhīzhèng guǎrénzhīyòngxīnzhě línguózhīmínjiāshǎo guǎrénzhīmínjiāduō   

    mèngduìyuē  wánghàozhàn qǐngzhàn tiánránzhī bīngrènjiē jiǎbīngérzǒu huòbǎiérhòuzhǐ huòshíérhòuzhǐ shíxiàobǎi   

    yuē   zhíbǎiěr shìzǒu  

    yuē  wángzhī wàngmínzhīduōlínguó 

    wéinóngshí shēngshí 洿chí biēshēngshí jīnshíshānlín cáishēngyòng biēshēngshí cáishēngyòng shìshǐ使mínyǎngshēngsānghàn yǎngshēngsānghàn wángdàozhīshǐ 

    zhīzhái shùzhīsāng shízhě túngǒuzhìzhī shīshí shízhěshíròu bǎizhītián duóshí shùkǒuzhījiā jǐnxiángzhījiào shēnzhīxiàozhī bānbáizhědàidào shízhěshíròu mínhán ránérwángzhě wèizhīyǒu 

    gǒuzhìshírénshíérzhījiǎn yǒuè饿piǎoérzhī rén yuē  fēi suì  shìrénérshāzhī yuē fēi bīng  wángzuìsuì tiānxiàzhīmínzhìyān  

谷口郑子真,躬耕在岩石。
谷口郑子真,躬耕在岩石。
译文:汉朝有隐士郑子真隐居在谷口这个地方,在山涧耕读鱼樵。
高名动京师,天下皆籍籍。
高名动京师,天下皆籍籍。
译文:清高的风韵,名震京都与天下。
斯人竟不起,云卧从所适。
斯人竟不起,云卧从所适。
译文:他坚决不当官,在山中悠闲自若,坐卧松云。
苟无济代心,独善亦何益。
苟无济代心,独善亦何益。
译文:若大家像他那样不救济世难,独善其身有什么意思呢?
惟君家世者,偃息逢休明。
惟君家世者,偃息逢休明。
译文:阁下乃世家子弟,也隐居过一段时间,现在逢与明主。
谈天信浩荡,说剑纷纵横。
谈天信浩荡,说剑纷纵横。
译文:谈起天下大事就滔滔不绝,说起连横合纵的霸略那是精彩纷呈。
谢公不徒然,起来为苍生。
谢公不徒然,起来为苍生。
译文:谢公在国有危难时毅然出山,拯救天下苍生。
秘书何寂寂,无乃羁豪英。
秘书何寂寂,无乃羁豪英。
译文:老弟曾经身为国子监秘书,那是个寂寞无闻的职位,真的是委曲人才。
且复归碧山,安能恋金阙。
且复归碧山,安能恋金阙。
译文:你也曾经退归故乡,不留恋那虚度生涯的官僚生活。
旧宅樵渔地,蓬蒿已应没。
旧宅樵渔地,蓬蒿已应没。
译文:故乡的田园已经荒芜,长满了野草。
却顾女几峰,胡颜见云月。
却顾女几峰,胡颜见云月。
译文:看看附近的女几峰,她正以嘲笑的神态看着云和月。
徒为风尘苦,一官已白须。
徒为风尘苦,一官已白须。
译文:笑你为官半生,白了少年头。
气同万里合,访我来琼都。
气同万里合,访我来琼都。
译文:如今我们风云际会,你不远万里来庐山找我。
披云睹青天,扪虱话良图。
披云睹青天,扪虱话良图。
译文:披着庐山云雾,遥望蓝天,咱们毫不拘束,畅谈天下大事。
留侯将绮里,出处未云殊。
留侯将绮里,出处未云殊。
译文:留侯张良与商山四皓的绮里季,原来就是一家人,不分你我。
终与安社稷,功成去五湖。
终与安社稷,功成去五湖。
译文:我们要先安定天下,功成以后就隐居四海五湖。

zèngwéishūzichūnèrshǒu--bái

kǒuzhèngzizhēngōnggēngzàiyánshí

gāomíngdòngjīngshītiānxiàjiē

rénjìngyúncóngsuǒshì

gǒudàixīnshàn

wéijūnjiāshìzhěyǎnféngxiūmíng

tántiānxìnhàodàngshuōjiànfēnzònghéng

xiègōngránláiwèicāngshēng

shūnǎiháoyīng

qiěguīshānānnéngliànjīnquē

jiùzháiqiáopénghāoyīngméi

quèfēngyánjiànyúnyuè

wèifēngchénguānbái

tóngwàn访fǎngláiqióngdōu

yúnqīngtiānménshīhuàliáng

liúhóujiāngchūchùwèiyúnshū

zhōngānshègōngchéng

远别秦城万里游,乱山高下出商州。
远别秦城¹万里游,乱山²高下出商州³
译文:远远地离开了京都长安,踏上了漫长的旅途。高低起伏的山峦一直绵延到商州城外。
注释:武关:位于今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东武关河的北岸,与函谷关,萧关,大散关成为“秦之四塞”。¹秦城:指京都长安。²乱山:指商州附近的商山。³商州:指商州城。
关门不锁寒溪水,一夜潺湲送客愁。
关门¹不锁寒溪水,一夜潺(chán)(yuán)²送客愁。
译文:武关的大门锁不住寒冷的溪水,一夜潺潺湲湲的溪水,把诗人无尽的离愁别绪载到远方。
注释:¹关门:指武关的大门。²潺湲:水慢慢流动的样子。潺:水缓流的样子。湲:水流声。

  “远别秦城万里游”。开头一句,诗人就点出他这次再宿武关非同寻常。秦城,指京都长安。诗人告诉读者,他是从京城来,到万里之外遥远的地方去。这里暗示出他因事罢官流放南方之事。因此这次“远别”意味着和皇城的永别,和仕途的永别:“万里游”也并非去游山玩水,而是被迫飘流到万里之外。诗人这种愁苦心情,在下面的景色描写中透露出来。

  “乱山高下出商州”。乱山,指商州附近的商山。商山有“九曲十八绕”之称,奇秀多姿,风景幽胜。“乱山高下”四个字,把商山重峦迭嶂、回环曲折的气势和形貌,逼真地勾勒出来了;一个“出”字,又使静止的山活动起来,使读者仿佛看到绵延迤逦的商山群峰,纷纷涌出商州城。此句是写山,更是写人——写诗人踏着高低曲折的山道走出商州城时的心情。其实,商山似乱非乱,形乱神不乱,它错落有致,远近高低各不同,但此时此地,诗人已没有闲情细细欣赏,由于他“远别秦城”,心乱如麻,商山在他眼里就成“乱山”了。而满目乱山,又格外烘托出人的心绪烦乱。山与人、景与情交融为一体了。

  诗的下两句写夜宿武关的情景。不难想象,诗人此夜投宿武关,想到明晨将出关南去,与“秦城”相隔更加遥远,该是何等愁苦;加以孤馆寒灯,形单影只,非常凄凉。他一定是辗转反侧,不能成眠。然而诗人并没有正面诉说这一切,而是别有巧思,让溪水去替他倾诉:“关门不锁寒溪水,一夜潺湲送客愁。”古关静夜,溪水潺潺,引起夜不成眠的诗人的遐想:那流过古关的潺潺湲湲的溪水,仿佛是为他的不幸远别而呜咽啜泣;又仿佛是从他的心中流出,载着绵绵无尽的离愁别恨,长流远去。“一夜潺湲送客愁”,溪声、心声迭合成一体了。“关门不锁”四字,尤为神来之笔。雄固的武关之门,能封锁住千军万马,但此时对于淙淙寒溪水送来的愁声,却无能为力,怎么“锁”也锁不住,足见这“愁”的分量之重。一个“锁”字,把看不见、摸不着的“愁”,活灵活现地显示出来。“一夜潺湲”——整整一夜,诗人不能合眼,这是十分痛苦难熬的。这两句诗,诗人别出心裁地通过对水声的描写,把内心“剪不断,理还乱”的离愁别恨,曲折细腻地描摹出来,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具有很大的艺术感染力量。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936-937

zài宿guān

shè tángdài 

yuǎnbièqínchéngwànyóu luànshāngāoxiàchūshāngzhōu 
guānménsuǒhánshuǐ chányuánsòngchóu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