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云生檐楹,落日挂户牖。茂树发华颠,归鸟鸣高柳。
幽云生檐楹,落日挂户牖。茂树发华颠,归鸟鸣高柳。
春风可怜人,举兹为我寿。行乐当及时,浮名竟何有。
春风可怜人,举兹为我寿。行乐当及时,浮名竟何有。

xièlíngyùnshīyúnzhōngwèitiānjīnchéngyǒuwèiyùnqiǎnxìngzuòshízhāngjiānyúnsǒushí--péng

yōuyúnshēngyányíngluòguàyǒumàoshùhuádiānguīniǎomínggāoliǔ

chūnfēngliánrénwèi寿shòuxíngdāngshímíngjìngyǒu

李彭

李彭

李彭,约公元一o九四年前后在世,字商老,南康军建昌(今江西永修县)人,江西诗派诗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宋哲宗绍圣初前后在世。博览群书,诗文富赡,为江西派大家。曾与苏轼、张耒等唱和。甚精释典,被称为“佛门诗史”。生平事迹不可考。 ▶ 537篇诗文

猜您喜欢
与君结新婚,宿昔当别离。
与君结新婚,宿昔¹当别离。
译文:我和你刚把百年亲结,你就去拉纤和我分别。
注释:¹宿昔:即夙夕、旦夕、早晚。
凉风动秋草,蟋蟀鸣相随。
凉风动秋草,蟋蟀鸣相随。
译文:虽是凉风撕秋草时节,蟋蟀们依然鸣叫相偕。
冽冽寒蝉吟,蝉吟抱枯枝。
(liè)¹寒蝉吟,蝉吟抱枯枝。
译文:我这个寒蝉瑟瑟动唱,抱上段枯枝也便喜悦。
注释:¹冽冽:寒冷的样子。
枯枝时飞扬,身体忽迁移。
枯枝时飞扬,身体忽迁移。
译文:不料风一吹枯枝断裂,身体就被甩到陌生世界。
不悲身迁移,但惜岁月驰。
不悲身迁移,但惜岁月驰。
译文:我们不悲叹身处异地,只痛惜失了宝贵岁月。
岁月无穷极,会合安可知。
岁月无穷极¹,会合安可知。
译文:岁月无穷这倒是真理,我们相会得何日何夜?
注释:¹穷极:穷尽,极尽。
愿为双黄鹄,比翼戏清池。
愿为双黄鹄(hú)¹,比翼戏清池。
译文:我们一块变作黄鹂吧,清池中戏游欢乐不歇。
注释:¹黄鹄:鸟名。
梦泽悲风动白茅,楚王葬尽满城娇。
梦泽(zé)¹悲风²动白茅³,楚王(zàng)尽满城娇
译文:悲风萧瑟吹拂着梦泽地区衰枯的白茅草,楚灵王荒淫无道葬送了如花似玉的娇娆。
注释:¹梦泽:楚地有云、梦二泽,云泽在江北,梦泽在江南,现今为洞庭湖一带。²悲风:一说为秋季。一说为春夏之交,白茅花开之季。³白茅:生于湖畔的白色茅草。另有一说是白茅象征着女性。⁴楚王:楚灵王,是春秋时代著名的荒淫无道之君。⁵娇:对美女的称谓,这里指楚国宫女。
未知歌舞能多少,虚减宫厨为细腰。
未知歌舞能多少,虚¹减宫厨²为细腰。
译文:谁也不知道能为楚王献舞的宫女有多少?她们费尽心机忍饥挨饿就为了拥有纤腰!
注释:¹虚:白白地。²宫厨:宫中的膳食。

  李商隐此诗是一首咏史诗。

  首先,开头的一句“梦泽悲风动白茅”写出了梦泽的荒凉景象。放眼望去,梦泽此地为一片茫茫的湖泽荒野。旷野上的秋风,吹动梦泽上连天的白茅,发出萧萧悲声。这旷远迷茫、充满悲凉萧杀气氛的景象,本来就很容易引发怀古伤今的情感。加上这一带原是楚国旧地,眼前的茫茫白茅又和历史上楚国向周天子贡包茅的故事有某种意念上的关联,于是为下一句诗做了铺垫。

  第二句“楚王葬尽满城娇”则道出了诗人所想,诗人由此荒凉的景色回忆起一连串楚国旧事,最熟悉的莫过于楚宫细腰的故事。楚灵王好细腰,先秦两汉典籍中多有记载。但李商隐此诗却把范围却由“宫中”扩展到“满城”,为害的程度也由“多饿死”变成“葬尽”,突出了“好细腰”的楚王这一癖好为祸之惨酷。触景生情,“葬尽满城娇”的想象就和眼前“悲风动白茅”的萧瑟荒凉景象难以分辨了,这悲风阵阵、白茅萧萧的地下,也许正埋葬着当日为细腰而断送青春与生命的女子的累累白骨呢,相互对比下,更引发了诗人强烈的悲凄之感。楚王罪孽深重,成为这场千古悲剧的制造者。作者愤慨之情溢于言表。

  楚王的罪孽是深重的,是这场千古悲剧的制造者。但诗歌如果只从这一点上立意,诗意便不免显得平常而缺乏新意和深意。作者的可贵之处,在于对这场悲剧有自己独特的深刻感受与理解。三、四两句,就是这种独特感受的集中表现。

  “未知歌舞能多少,虚减宫厨为细腰。”由于楚灵王好细腰,这条审美标准风靡一时,成了满城年轻女子的共同追求目标。她们心甘情愿地竞相节食减膳,以便在楚王面前轻歌曼舞,呈现自己绰约纤柔的风姿,博得楚王的垂青和宠爱。她们似乎丝毫没有想到,这样的细腰曼舞又能持续多久呢。此时细腰竞妍,将来也难保不成为地下的累累白骨。这自愿而又盲目地走向坟墓的悲剧,比起那种纯粹是被迫而清醒地走向死亡的悲剧,即使不一定更深刻,却无疑更能发人深省。因为前一种悲剧如果没有人出来揭示它的本质,它就将长期地以各种方式不受阻碍地持续下去。所以这两句中,“未知”、“虚减”,前呼后应,正是对追逐细腰悲剧的点睛之笔。讽刺入骨,又悲凉彻骨。讽刺之中又寄寓着同情,这种同情包含着一种悲天悯人式的冷峻。

  纵观全诗,诗人将用笔的重点放到这些被害而又自戕的女子身上,并在她们的悲剧中发掘出同一性质的悲剧的内在的本质。因而这首以历史上的宫廷生活为题材的小诗,在客观上就获得了远远超出这一题材范围的典型性和普遍意义。人们可以从诗人所揭示的现象中可以联想起许多类似的生活现象,并进而从中得到启迪,去思考它们的本质。由此可见,此诗在这类题材的诗之中是非常难得的,也是非常可贵的。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1146-1147
萚兮萚兮,风其吹女。叔兮伯兮,倡予和女。
(tuò)¹兮萚兮,风其吹女(rǔ)²。叔兮伯³兮,倡予和(hè)女。
译文:落叶落叶往下掉,秋风吹你轻轻飘。诸位欢聚小伙子,我来先唱你和调。
注释:¹萚:脱落的木叶。²女:同“汝”,你,指树叶。³叔、伯:都是兄弟的排行,此指众位小伙子。⁴倡:同“唱”。一说倡导。⁵和:伴唱。
萚兮萚兮,风其漂女。叔兮伯兮,倡予要女。
萚兮萚兮,风其漂¹女。叔兮伯兮,倡予要(yāo)²女。
译文:落叶落叶往下掉,秋风吹你轻轻飘。对面欢快小伙子,我先唱啊你和调。
注释:¹漂:同“飘”,吹动。²要:相约。一说成也,和也,指歌的收腔。

  在《诗经》305篇中,《萚兮》该是最短小的之一,它的文辞极为简单。诗人看见枯叶被风吹落,心中自然而然涌发出伤感的情绪;这情绪到底因何而生,却也难以明说——或者说出来也没有多大意思,无非是岁月流逝不再,繁华光景倏忽便已憔悴之类。他只是想有人与他一起唱歌,让心中的伤感随着歌声流出。“叔兮伯兮”,恐怕也并无实指之人,不过是对于可能有的亲近者的呼唤罢了。

  但这种单纯的歌谣,虽然古老,却又是常新的。从《萚兮》之后,像楚辞《九歌·湘夫人》的“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像唐人王勃《山中》的“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直到现代徐志摩的《落叶小唱》,不知有多少相似的表述。因为在《萚兮》中,已经关联着人生最基本的两种情绪:对于岁月的留恋,以及在寂寞中对于亲友之情的渴望。这是人人都会有的情绪,每个人只是用不同的形式和语言来表述它。

  《萚兮》因为单纯,而又有特别令人感动的地方。在“萚兮萚兮,风其吹(漂)女”之后,诗人不再说下去,让人觉着从落叶中看到的生命的流失,根本就是无奈的事情,不说也罢。而后“叔兮伯兮,倡予和(要)女”,又让人觉着人生的寂寞归根结蒂还是无从排遣。不可能真的就有人应着这呼唤唱出心心相印的歌来,寂寞也不可能真的会让人相互走近。呼唤也只是呼唤而已吧。如此想来,这种古老的歌子,浸着很深的悲凉。

  儒者说诗,常有奇怪的谈论。《毛诗序》说:“《萚兮》,刺忽(郑昭公忽)也。君弱臣强,不倡而和也。”这已是牵强附会,于诗无证。朱熹《诗集传》更谓:“此淫女之词。”实在诗中主人公性别为男为女,本无从辨别,“淫”字更不知从何说起。想要做圣贤的人,到处看见淫邪,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tuò

shījīng·guófēng·zhèngfēng xiānqín 

tuòtuò fēngchuī shū chàng 
tuòtuò fēngpiāo shū chàngyāo 

南朝千古伤心事,犹唱后庭花。旧时王谢、堂前燕子,飞向谁家。
南朝(cháo)¹千古伤心事,犹唱后庭花²。旧时王谢、堂前燕子,飞向谁家。
译文:历经千古的北宋已成为伤心的地方,还唱着那《后庭花》曲。昔日的辉煌与显赫早已不复存在.过去的燕子停留在王导、谢安等豪华宅第人家,而如今却已不知道飞到了哪户人家中。
注释:¹南朝:东晋以后,宋、齐、梁、陈四朝并都于建业(今江苏省南京市),史称其为“南朝”,词中代指已为金所灭亡的北宋。²后庭花:曲名,即南朝陈后主所作之艳曲《玉树后庭花》。
恍然一梦,仙肌胜雪,宫髻堆鸦。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是天涯。
(huǎng)然一梦,仙肌胜雪,宫髻(jì)¹堆鸦²。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是天涯。
译文:于异国重见故国宫姬,世事如梦呀,肌肤胜过白雪,见其昔日豪贵,发式如旧。江州司马泪水湿透青衫衣襟,我们俩同是天涯沦落的可悲人啊!
注释:千髻:女性的一种发型,将头发挽在头顶。²堆鸦:即指其发型。

  吴激的这首词,通篇借用唐人诗句借景抒情,笔姿盘旋空灵、唱叹有情。当然也必须有一两句实写,才不致使人感到扑朔迷离。因此,过片几句推出前面对暗示的”商女“形象:“仙肌胜雪,宫髻堆鸦。”这两句描写不只是单纯写这位歌姬之美貌,而是从她的容颜梳妆,勾起了词人对北宋故国旧事的回忆和怀念。所以词人抚今追昔,而有“恍然一梦”之感。

  昔日皇家女子,今朝却是市井歌妓,这个反差太强烈了,不禁又触发了词人故国之身悲,身世之同感。吴激想自己如今羁身北国,“十年风雪老穷边”(刘迎《题吴激诗集后》),自己和这位歌女不也“同是天涯沦落人”么?这自然使他想起当年白居易于浔阳江头夜遇琵琶女的情景,想起白居易的悲叹:“同是天涯论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吴激在《人月圆》的结尾三句融合白居易的诗意境,借意抒怀,把自己和这位歌姬,比作白居易之于琵琶女了。

  北宋中叶以后,填词渐趋工巧,隐括前人诗句填词蔚为风气。贺铸、周邦彦、陆游、吴文英等人都擅长此道。而其中吴激这首词将古人诗句融为一体,浑然天成,如自其口出,能以人巧与天工相吻合,不愧是一首成功的“隐括体”。

参考资料:
1、 《唐宋词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381页,高原

rényuèyuán··yànběirénzhāngshìjiāyǒugǎn--

náncháoqiānshāngxīnshìyóuchànghòutínghuājiùshíwángxiètángqiányànzifēixiàngshuíjiā

huǎngránmèngxiānshèngxuěgōngduījiāngzhōuqīngshānlèi湿shītóngshìtiān

鸡鸣风雨潇潇,侧身天地无刘表。啼鹃迸泪,落花飘恨,断魂飞绕。月暗云霄,星沉烟水,角声清袅。问登楼王粲,镜中白发,今宵又添多少。
鸡鸣¹风雨潇潇,侧身²天地无刘表³。啼鹃迸泪,落花飘恨,断魂飞绕。月暗云霄,星沉烟水,角声清袅(niǎo)。问登楼王粲(càn),镜中白发,今宵又添多少。
译文:风雨萧瑟,鸡声四起,我置身天地竟没有像刘表这样的人才,啼鸣的杜鹃流着泪,落花含着遗憾飘落下来,哀伤柔弱。月亮因天空显得昏暗,星星隐于薄雾,角声飘渺,想问问作《登楼赋》的王粲,镜子中自己的白发,又增添了多少啊。
注释:¹鸡鸣:化用《诗经·风雨》“风雨潇潇,鸡鸣胶胶”。²侧身:同“厕身”,即置身。³刘表:东汉高平人,字景升,官荆州刺史。当时中原战乱,荆州一隅较为安宁,士民多归之。⁴角:古代军中的一种乐器。⁵王粲:字仲宣,三国时人,曾依刘表。曾作《登楼赋》抒写因怀才不遇而产生的思乡之情。建安七子之一。
极目乡关何处?渺青山、髻螺低小。几回好梦,随风归去,被渠遮了。宝瑟弦僵,玉笙指冷,冥鸿天杪。但侵阶莎草,满庭绿树,不知昏晓。
极目乡关何处?渺青山、髻螺(luó)¹低小。几回好梦,随风归去,被渠(qú)遮了。宝瑟弦僵,玉笙指冷,冥(míng)鸿²天杪³。但侵阶莎草,满庭绿树,不知昏晓。
译文:遥望家乡在何处,青山渺茫,山峰矮小,几次美梦,都随着风儿离去了,被山峰遮住,琴瑟的弦僵住了,吹奏玉笙的手指发冷,只能遥望高飞的鸿雁在天边,没阶的莎草和蔽日的庭树,使人难辨晨昏。
注释:¹髻螺:妇女头上盘成螺形的发髻。此喻指山峰。²冥鸿:高飞的鸿雁。³天杪:杪,树木的末梢。天杪,即天边。

  上片用刘表、王粲事,抒写怀才不遇的郁闷。

  “鸡鸣风雨潇潇,侧身天地无刘表。”起句突兀,化用《郑风·风雨》“风雨潇潇,鸡鸣胶胶”之句,“风雨”便象征乱世,“鸡鸣”便象征君子不改其度。这一句是把握词旨趣的关键,没有这一句,就可能把词理解成悲秋思乡,有了这一句,就知道词人表达的是英才思明主的“择木之意”。汉末初平三年,董卓部将李傕、郭汜在长安作乱,大肆烧杀劫掠,百姓遭殃。刘表为荆州刺史,荆州没有战乱,较为安宁,所以很多人到那里避乱,王粲因为跟刘表是同乡,两家有世交,故此去投靠他。所以这里不是一般意义地赞美刘表,而是以王粲自比的延伸。此句重笔描绘出一幅寒冷阴暗、风雨交加、鸡声四起的背景,渲染了一个风雨如晦,看不到曙光的环境,暗示元末社会风雨飘摇,动荡不安。词人感叹天地之大,竟无像刘表那样的人可以依附,流露了他的失路之悲。

  “啼鹃迸泪,落花飘恨,断魂飞绕。”杜鹃,又叫杜宇、子规、伯劳、鹈鴂,自从屈原把它写进《离骚》,它就与古典诗词结下不解之缘。它既被用来表现或烘托思归之情,又用作“落花时节的标志”,或者是时序更换的标志。“啼鹃迸泪”和“落花飘恨”用拟人的手法,把词人沉痛悲怨之心披露无遗,杜鹃的啼鸣又隐含了无限的乡愁,引发了下片的怀乡之情。由于连“依附刘表”亦不可能,便感到魂断无依。词人侧身于天地之间, 骋目四望而无栖息托身之地, 其内心之痛苦有如杜鹃啼血。此句不是词人一般意义上对于生命的惋惜,而是他基于事业功名的执着追求。自古仁人志士,总伴有岁时惊心、时序迁流的紧迫感,在看似伤感的表层下掩盖着积极进取的人生动机。

  “月暗云霄,星沉烟水,角声清袅。”“月暗”、“星沉”进一步渲染拂晓前天色的阴沉压抑,画角之声也是那样凄凉哀厉,令人生悲。在这里,我们可以强烈地感受到他对时光的执着与敏感。

  “问登楼王粲,镜中白发,今宵又添多少。”以王粲自比在前面已提到,而“登楼王粲”是以“登楼”为具体语境,这意味着词人并不是在一般意义上自比王粲,而是有着特定的负载信息。滞留异地、有家难归的思乡之情,施展才华、拯世济物的用世之心,以及日月逾迈、志不获骋的焦虑沉淀在刘基的内心深处,反复出现在其词中,揭示了词人复杂的心理。

  下片抒写乡愁,紧承登楼。

  “极目乡关何处?渺青山、髻螺低小。”词人极目远眺,不见家乡,只见如髻螺般的远山,横于天边,使人惆怅。那远山挡住了自己梦回家乡的道路,眼望不到,梦魂难飘,此恨怎消?词人把其为朝廷命运担忧,为个人前途而苦苦思索的郁志之弗舒,付之于这句话。

  “几回好梦,随风归去,被渠遮了。”以责怨之笔写青山遮梦,意境奇警,更觉深哀。

  “宝瑟弦僵,玉笙指冷,冥鸿天杪。”词人万般无奈之下,只有借音乐以表哀思,谁想弦僵指冷,难以成调,最后只能目送飞鸿消失在天边,遥寄乡情。至正十三年,刘基建议捕斩方国珍,上官非但不听,反将其罢黜浙东元帅府都事,羁管绍兴,于是词人发出“千古钟期今已矣,空惨怆,对瑶琴”的深深感叹。同时又是暗用嵇康《赠兄秀才入军》诗“目送归鸿,手挥五弦”(其十四)所表达的理想人格之意及知音不在的感慨之意。

  “但侵阶莎草,满庭绿树,不知昏晓。”收束全词,没阶的莎草和蔽日的庭树,使人难辨晨昏,这既是写景,也是世事昏暗,自感前途渺茫的心理写照。照应了“鸡鸣风雨潇潇”,在情感上造成回环往复,增加一唱三叹的摇曳之美。而且,“不知昏晓”实又暗喻元末动荡不安的社会现实。刘基一向以王佐之才自命,意欲澄清天下,礼义治国,然而天下扰扰,何去何从呢?这是摆在词人以及当时所有士人面前的一个难题,此词正是他此时矛盾、困惑心情的写照。

  全词以啼鹃、落花、断魂等意象的迭加与组合,托物以寄兴,将忧愤、哀怨、惆怅、彷徨,融于一体,既有思乡之情,写意空灵,造语典雅,用典自然贴切,含而不露放之风。既有思乡之情,又有失路之悲,节奏强烈快捷,如急风暴雨,颇有豪放之风。

参考资料:
1、 陈皛. 论刘基词中的“王粲登楼”意象: 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2013年02期 :001-001
2、 钱明锵.独标异帜的刘基词:世界汉诗协会,2006-12-08:272-272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