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闻达士道,穷通顺冥数。通乃朝廷来,穷即江湖去。
吾闻达士道,穷通顺冥数。通乃朝廷来,穷即江湖去。
谢公才廓落,与世不相遇。壮志郁不用,须有所泄处。
谢公才廓落,与世不相遇。壮志郁不用,须有所泄处。
泄为山水诗,逸韵谐奇趣。大必笼天海,细不遗草树。
泄为山水诗,逸韵谐奇趣。大必笼天海,细不遗草树。
岂惟玩景物,亦欲摅心素。往往即事中,未能忘兴谕。
岂惟玩景物,亦欲摅心素。往往即事中,未能忘兴谕。
因知康乐作,不独在章句。
因知康乐作,不独在章句。

xièlíngyùnshī--bái

wénshìdàoqióngtōngshùnmíngshùtōngnǎicháotíngláiqióngjiāng

xiègōngcáikuòluòshìxiāngzhuàngzhìyòngyǒusuǒxièchù

xièwèishānshuǐshīyùnxiélóngtiānhǎicǎoshù

wéiwánjǐngshūxīnwǎngwǎngshìzhōngwèinéngwàngxìng

yīnzhīkāngzuòzàizhāng

白居易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 2872篇诗文

猜您喜欢
我来牛渚,聊登眺、客里襟怀如豁。谁著危亭当此处,占断古今愁绝。江势鲸奔,山形虎踞,天险非人设。向来舟舰,曾扫百万胡羯。
我来牛渚(zhǔ)¹,聊²登眺(tiào)、客里襟怀如豁(huò)。谁著³危亭当此处,占断古今愁绝。江势鲸(jīng)奔,山形虎踞(jù),天险非人设。向来舟舰,曾扫百万胡羯(jié)
译文:我客游牛渚山,登高远眺,顿觉心胸开阔。高高的然犀亭耸立于此,占尽古往今来多少登临之士的愁闷。采石矶畔的江水如巨鲸般奔腾翻滚,岸上的山岩如猛虎盘距,地势险要,实为阻击敌人的一道天然屏障。当年正是在这里,我军战舰将来犯的金兵彻底击溃,大获全胜。当年的名将温峤平定了苏峻叛乱,屡立战功,曾在牛渚矶燃犀照水。
注释:¹牛渚:在今安徽马鞍山市长江东岸,下临长江,突出江中处为采石矶,风光绮丽,形势险峻,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²聊:姑且。³著:矗立。此处指建造。 ⁴危亭:与下文的照水然(同“燃”)犀,是同一典故,后人常用“燃犀”来形容洞察奸邪。⁵胡羯:指金兵。
追念照水然犀,男儿当似此,英雄豪杰。岁月匆匆留不住,鬓已星星堪镊。云暗江天,烟昏淮地,是断魂时节。栏干捶碎,酒狂忠愤俱发。
追念照水然犀(xī),男儿当似此,英雄豪杰。岁月匆匆留不住,鬓(bìn)已星星¹堪镊²。云暗江天,烟昏淮地,是断魂³时节。栏干捶碎,酒狂忠愤俱发。
译文:今天的好男儿,就应该像他那样,才能算得上是英雄豪杰。时光匆匆流逝,转眼问鬓发已经斑白,朝朝镊又生。今日倚栏凝伫,但见江上云笼雾锁,一片昏暗,令人哀伤至极。我借酒浇愁,醉后不觉将栏干捶碎,满腔忠愤于此得以尽情宣泄。
注释:¹星星:形容头发花白稀落。 ²镊:拔除。³断魂:形容极其哀伤。

  这是一首抒发爱国之情的词篇。

  登高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常见主题,登高远眺可使人,胸怀豁然开朗。如果所登之处是历史上著名的古迹,所生感慨就更为深广。此词即是。在著名的争战之地牛渚山,作者登临山顶高高的然犀亭,纵览长江天险,不禁心胸霍然敞开。一个“豁”字,极形象地展示了作者目游万里,神驰今古,内心开朗畅快的情状,直贯以下七句。牛渚山在今安徽当涂县西北,下临长江,其山脚突入江中处,名采石矶,为长江最狭长之处,形势险要,自古为南北战争必争之地。据其意记载,后汉孙策渡江攻刘繇,晋王浑取吴,梁候景渡江入建康,隋济江破陈,宋曹彬渡江取南唐,都是从牛渚山采石矶处攻进的。作者登临怀古,往事千端,纷纷涌上心头,不禁问道:是谁在此山顶高处盖了然犀亭,独自占有这一古往今来使人慷慨愁绝之地!

  实际上,作者的真正用意并不是要追寻“著危亭”的是谁,而是要以此向人们提问:“占断”这一古今愁绝之地、主宰祖国山川绝胜的人究竟是谁。是谁?词中没有回答,但下面“曾扫百万胡羯”、“英雄豪杰”却是巧妙的不答之答。“江势鲸奔”形容江面有如巨鲸奔腾。采石矶一带江面狭窄,长江顺势而下,水势汹涌湍急,有“一风微吹万舟阻”之说,足见这一带风浪之险恶,以“鲸奔”设喻,极贴切。

  “山形虎踞”,形容山势雄伟险要。以上“江势”三句谓江山形胜乃是天然险峻,非人力所为。“向来舟舰,曾扫百万胡羯。”作者登临牛渚危亭,面对山川险要的形势,历史上在此地发生的战事一一涌上心头,但最念念不忘的也许就是“采石矶大捷”。宋绍兴三十一年,宋虞允文在采石矶与金主完颜亮率领的四十万大军进行殊死战斗,大获全胜。完颜亮后被部将所杀。这一战极大增强了南宋军民的信心,并成为文人念念不忘的快事。作者亲临此处,遥想当年激战的壮烈场面,怎能不生成满腔英雄豪情!

  由登眺危亭——然犀亭,也令人忆起历史上有名的燃犀照水故事。传说点燃犀牛角可以洞见怪物。据《晋书。温峤传》载:“至牛渚矶,水深不可测,世云其下多怪物,峤遂毁犀角而照之。须臾,见水族覆火,奇形异状,或乘马车著赤衣者。”后来燃犀往往用以形容洞察奸邪。温峤初在北方为刘琨谋主,抵抗刘聪、石勒;南下,又与瘐亮等筹划攻灭王敦,讨伐苏峻、祖约叛乱。所以作者将他看作抵御外患、平定内乱的英雄豪杰。“追念”三句是说男儿应当象温峤那样有眼光、有谋略的英雄豪杰。可是岁月无情,壮志未酬,自己已经两鬓斑白,难以有所作为了。所以岳飞不禁忠告世人:“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但主观上有立切之志,客观环境却不允许,所以仍不免老大无成,壮志难酬。更为可叹的是,现实中又缺乏温峤式的英雄来抗击外患,革新内政。“云暗江天,烟昏淮地,是断魂时节。”三句是景语更是情语,喻指边境形势险恶与国家政局衰败,兼以表达作者对深重国难的隐忧之情。报国无门,满腔忧愤无处发泄,借洒浇愁不能自已,最后凝铸成一个将栏干捶碎、忠愤发狂的爱国者形象。结韵具有一股撼人心魄的力量。

  词作者是南宋一位颇有材略的人,《宋史》本传说他“才具优长,而严酷累之”。他曾官至兵部尚书、参知政事,在任镇江知府、江西安抚使等地官方时,赈济流民,重视战备,他在词中抒发的忠愤之情,乃是南宋壮志难酬的有识之士蓄之已久的爱国激情。

  这首词激昂悲愤。上片写登眺牛渚危亭,览景动情,因景抒怀,抚念昔日抗金的英雄业绩,壮怀激烈。下片换头仍从登眺着笔,由然犀触景生情,激发英雄豪志,继而叹惜流年,英雄失志,将一腔忠愤化为诗酒怒狂,酣畅淋漓地表达了南宋一代爱国志士共有的“报国欲死无战场”(《陆游》陇头水《诗句》的英雄憾恨。

  全词描写的是古战场牛渚山的险景,抒发的是作者的一腔爱国豪情,由景及情,情景交融,十分自然。另外所用两个典故“扫百万胡羯”和“照水然犀”也是了无痕迹,与全词之情景融为一体。词中流露出的深沉的历史感和现实感,以及豪迈悲壮的鲜明风格极具感染力。

绿杉野屋,落日气清。
绿杉野屋,落日气清。
译文:绿林中深藏着朴陋的小屋,斜阳早透,山间氛围显得格外清新恬淡。
脱巾独步,时闻鸟声。
脱巾独步,时闻鸟声。
译文:脱下头巾潇洒独步,时时听到鸟的鸣声。
鸿雁不来,之子远行。
鸿雁不来,之子步行。
译文:不见鸿雁牵带来友人书信,相思已飞向边陲那千里关山。
所思不远,若为平生。
所思不步,若为平生¹
译文:所思之人似未远离,如同是平生长久相守一般。
注释:¹所思不步,若为平生:所思之人似未步离,如同是平生长久相守一般。云:轻云,碧天淡云。在于陪衬一种坦然的心境。
海风碧云,夜渚月明。
海风碧云,夜渚¹月明。
译文:碧天淡云,海风微拂,夜晚水中的沙石小洲上明月高悬。
注释:¹渚:水域中的沙石小洲,写一种赏心的境遇。
如有佳语,大河前横。
如有佳语¹,大河前横²
译文:这一切化作珠玑般诗的语言,诗思像大河在前,滔滔不绝。
注释:¹佳语:美好的语句,指新得的诗篇。²大河前横:是说诗思像大河在前,滔滔不绝。

  沉著的意境平静、稳重,经历了岁月的磨砺对人对事一种生活态度,凡事‘无须烦恼无须愁,随遇而安莫强求,冥冥之中有定数,有如水向低处流,万物皆由机缘定,来时不先也不后,凡事可遇不可求,不如意时人人有,耐心耐性来忍受,船到桥头自然直,揠苗助长栽跟头。忧虑太多容易老,人生能有几春秋,人在福中要知福,知足常乐喜心头!’

shīpǐnèrshí ·chénzhuó

kōng tángdài 

绿shā luòqīng 
tuōjīn shíwénniǎoshēng 
hóng鸿yànlái zhīyuǎnxíng 
suǒyuǎn ruòwéipíngshēng 
hǎifēngyún zhǔyuèmíng 
yǒujiā qiánhéng 

晋家南渡日,此地旧长安。
晋家南渡(dù)日,此地旧¹长安²
译文:晋朝南渡以后,在这里建都,代替了旧日的长安。
注释:¹旧:一作“即”。²长安:唐以后诗文中常用作都城的通称。这句是说金陵(今江苏南京)在晋朝南渡后曾作为都城。
地即帝王宅,山为龙虎盘。
地即帝王宅,山为龙虎盘¹
译文:这里的地形是人间帝王的住宅,山势则为虎踞龙盘。
注释:¹“地即”二句:一作“碧宇楼台满,青山龙虎盘”。钟山龙蟠,石头虎踞,诸葛亮称为帝王之宅。
金陵空壮观,天堑净波澜。
金陵空壮观,天堑(qiàn)¹净波澜。
译文:而钟山却空有壮丽的景象,长江天堑也变得清波平静不起波澜。
注释:¹天堑:天然的壕沟,言其险要可以隔断交通。此指长江。“天堑”一作“江塞”。
醉客回桡去,吴歌且自欢。
醉客回桡(ráo)¹去,吴歌²且自欢。
译文:游客在沉醉中归去,欢乐的吴歌在江上传遍。
注释:¹回桡:掉转船头,改变航向。桡:船桨。²吴歌:吴地之歌。亦指江南民歌。
地拥金陵势,城回江水流。
地拥¹金陵²势,城回江³水流。
译文:地形凭借钟山的龙盘之势,绕城有江水横流。
注释:¹拥:环抱的样子。²金陵:这里指金陵山,即今南京的钟山。³江:一作“汉”。这句意为:江水绕城而流。
当时百万户,夹道起朱楼。
当时¹百万户,夹道²起朱楼³
译文:当年六朝的权贵,夹道筑起座座朱楼。
注释:¹当时:指六朝时期。²夹道:在道路两旁。³朱楼:谓富丽华美的楼阁。
亡国生春草,王宫没古丘。
亡国¹生春草,王宫²没古丘。
译文:而今荒败的王宫长满了野草,旧日的离宫别馆已到处是凄凉的古丘。
注释:¹亡国:指相继灭亡的六朝的故都金陵。国:都城。²王宫:一作“离宫”。
空余后湖月,波上对瀛州。
空余¹后湖²月,波上对瀛(yíng)³
译文:只有那玄武湖上的明月,照着清波,像是照耀在海上的瀛洲。
注释:¹空余:只剩下。²后湖:即金陵城北的玄武湖,在今南京市东北。³瀛洲:传说中的仙山。这里指玄武湖中的洲岛。瀛:一作“江”。
六代兴亡国,三杯为尔歌。
六代¹兴亡国,三杯为尔歌。
译文:面对记载着六朝兴亡的古都,三杯酒后让我为你献上一支歌。
注释:¹六代:即六朝。《小学绀珠》:六朝:吴、东晋、宋、齐、梁、陈,皆都建业。
苑方秦地少,山似洛阳多。
苑方秦地¹²,山似洛阳多。
译文:论宫苑你比长安少,比山水你和洛阳差不多。
注释:¹秦地:指秦国所辖的地域。此指长安。²少:一作“小”。
古殿吴花草,深宫晋绮罗。
古殿吴花草,深宫¹晋绮(qǐ)²
译文:你残破的古殿中曾生长着吴王喜爱的花朵,幽暗的宫墙中曾有晋代后妃们的绮罗。
注释:¹深宫:宫禁之中,帝王居住处。²绮罗:泛指华贵的丝织品或丝绸衣服。
并随人事灭,东逝与沧波。
并随人事灭,东逝与¹沧波²
译文:这些都与前朝的繁盛一起消失,可叹的往事早已付与长江东逝的碧波。
注释:¹与:一作“只”。²沧波:碧波。

  瞿蜕园、朱金城指出这组诗同储光羲《临江亭王咏》词意相似,都是怀古概今、忧伤时事之作,显有弦外之音(《李白集校注》卷二十二评笺)。

  第一首描绘金陵城的壮险形势以寄慨。诗人一落笔便流露出深沉的吊古伤今之情。起句“晋家南渡日”概括了西晋末的一场历史浩劫。晋怀帝永嘉五年(311),前汉刘聪的相国刘曜引兵攻陷洛阳,怀帝被俘,士民死者三万余人。汉兵烧杀抢掠,掘陵墓,焚宫庙,将洛阳变成一片废墟。是年,汉兵又攻占长安。中原士民避乱者多南渡江。而今,李白游金陵之时,自范阳起兵的安禄山已攻陷长安,玄宗仓皇出逃四川。北方人土纷纷携家南渡,避乱江东。历史好像重演了西晋永嘉年间的故事。因此,这一句诗犹如惊雷劈空而来,撼人心魄,表明了当时唐王朝已面临山河破碎、社稷倾圮的严重局面。次句“此地旧长安”,饱含着诗人对胡骑践踏京都长安的悲痛。金陵此地,今日依然是歌舞昇平气象,这正像昔日的长安。诗人没有说如今长安是怎样一副局面,他是不忍心说。这里可参照诗人在《永王东巡歌》中所描写的“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的情景,想象当时长安的悲惨境地。

  颔联写金陵城的陆地形势。上句说,金陵为六朝帝都,这里遗留着帝王住宅、巍峨宫阙。金陵城东有钟山,城西有石头山。王琦注引张勃《吴录》载,诸葛亮曾称叹“钟山龙蟠,石头虎踞。”下句说,钟山和石头山犹如龙蟠虎踞于金陵东西,气象雄壮。这一联在写景中显现出金陵城历代的繁华,宫廷的伟丽,王朝的兴盛,山势的壮观。诗人倾注了对祖国锦绣山川和悠久帝都的热爱之情。颈联写江面。金陵城北是空阔长江,主与钟山争雄。由于有长江限隔南北,金陵历来易守难攻,号称“天堑”。然而,六朝的末代统治者都是奢侈淫乐,不修内政,专恃天险,以为可以长治久安,但结果无一不导致金陵失陷而亡国。李白眺望着滔滔江流,回顾历史,联想当世,不由得喟然长叹。这两句含蓄地揭示了六朝兴亡的秘密,其意蕴正与后来诗人刘禹锡在《金陵怀古》中以精辟议论道出的“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相同。这里写的是“金陵空壮观”,其实诗人是暗讽“长安空壮观。”当今唐代的统治者依托关中百二山河之险,也没有能够阻遇安史叛军长驱入关攻占长安,以致重蹈六朝的复辙。“空”字可谓意味深长。“天堑净波澜”句,又透露出李白对平定叛乱的思考。瞿、朱二先生曾指出,《金陵三首》“当与《永王东巡歌》合看。”他们在《永王东巡歌》的按语中说:“当时玄宗号令不出剑门,肃宗崎岖边塞,忠于唐室之诸将皆力不足以敌安、史,则身处江南如李白者,安得不思抒奇计以济时艰?”(《李白集校注》卷二十二评笺)因为此后不久,李白就加入了永王李璘军幕并献奇计,力主永王据金陵为根本,而后用舟师泛海,直取幽燕,颠覆安史老巢。可以推想李白写“天堑净波澜”句时,对于据有长江天险的金陵城面临的重要战略地位已有所预见,并作了思考。

  然而,写这组诗的时候,李白还是流落江湖的布衣诗人。他自负有谢安之志、王佐之才,却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内心的痛苦和焦虑可想而知。尾联写他正在吊古伤今之际,忽然听到从江上舟中和江岸歌楼酒馆传来一阵阵软媚的吴歌声。诗人痛感在这衰世之年,竟仍有人不以国家危亡为念,照旧声色歌舞,寻欢作乐。他实在不愿听这种靡靡之音,于是令船家转棹而去。这里的“醉客”,是诗人自喻。说是“醉客”,其实他是最清醒的。这一联运用倒卷笔法,先写醉客回桡而去,再点出吴歌自欢,这样就更含蓄地表达出诗人对当时享乐腐败世风的辛辣讽刺,他的深沉悲痛和无限感叹。这里的意蕴,同刘禹锡的“《后庭花》一曲,幽怨不堪听”(《金陵怀古》)和杜牧的“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泊秦淮)》,正是一脉相承的。

  第二首用盛衰对照手法,抒写兴亡之感,借以示警当世。首联以倒装句式,描绘金陵城依山环水的地理形势。颔联写六朝兴盛时期,金陵城人户百万,朱楼夹道,一片富丽繁华景象。颈联一转,感叹亡国后满城春草萋萋,王宫埋没于古丘,触目荒凉、衰败。这两联一盛一衰,前后映照,包含着极深的历史教训。尾联描绘惟有那亘古不变的后湖月,仍旧照着湖波上那个荒凉冷落的瀛洲岛。这一幅清冷,朦胧的景色,融合着诗人对于故国萧条、人事变幻的深沉感伤。余音袅袅,发人深思,引人遐想。

  第三首直以六代兴亡喻指唐王朝盛衰。首联即以唱叹出之。诗人为六代忽兴忽亡之国浇洒三杯美酒,唱一曲悲怆挽歌。颔联巧妙地将眼前的金陵城与心中系念着的洛阳、长安联系起来写。从字面上说,这两句不过是写由于历经兵燹,金陵的宫苑多已坍塌荒芜,比起秦地即长安来是少了;但围绕着这座故都的群山,却同洛阳一样多。其实,内在的深层含意是说:宫苑如林的长安城而今只怕在胡人的铁蹄下已化作一片废墟、焦土了。东都洛阳四周虽有群山作屏障,却因当政和握兵者的昏庸无能早已沦落;金陵城的山峰同洛阳一样多,到底能不能坚守得住也是难说。诗人的感慨藏而不露,寄寓在仿佛是纯客观的景物描写之中。这一联是叹今。颈联接写对历史陈迹的凭吊。吴国昔日金碧辉煌的宫殿,而今长满了野花荒草;当年东晋深宫中的绮罗珍宝,也早已荡然无存。言外之意是说,这一代代的王朝衰亡得如此迅疾,已足以使人深思,警醒。尾联总束一笔,感叹六朝繁华已尽随人事而灭,好像与长江的碧波一道向东流逝,一去不返。诗人在第一首诗中,还只是通过“金陵空壮观”暗示国家兴亡不在于山川形势的险要;而在这里他已用“人事”一词,点出了社稷的存灭取决于人事。这是组诗画龙点睛的一笔。结句展现长江沧波,无休无止,滚滚东流而去。这正是诗人不可抑止的滚滚心潮。这个结尾犹如“临去秋波”,情绪无限悲凉,意境浑茫、渺远。

  总的来看,李白的《金陵三首》以十分简括、浓缩的笔墨,选择了很少的带象喻性的金陵景物意象,巧妙地将它们衔接、映衬与对照,使之容纳了大跨度的时间与空间,从而抒发出吊古伤今、借古鉴今的丰富情思。三首诗的情调慷慨悲凉,意境壮阔深远,深深地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满腔热忱。李白作诗任情而写,挥洒自如,不喜受声律约束,尤擅于七言古风。他写律诗,也常运古诗之气格入律,使律中有古,对中有散。《金陵三首》中,有颔联不对仗的,如“当时百万户,夹道起朱楼”;有颈联不工对的,如“金陵空壮观,天堑净波澜”;也有首联对仗的,如“地拥金陵势,城迥江水流。”可见他对仗不拘常格,纯任自然。这三首五律写得自然流走,有飘逸之致,节奏明快而不平直,语意斩截而不浅露,词采清丽而又雄健。它没有杜甫五律组诗那样描写工致,格律谨严,章法缜密,沉郁顿挫。它是疏宕的,粗线条的,大写意和大概括的。它虽非李白的代表作,却是唐代诗人中较早地以金陵怀古为题材的佳篇,对于后来刘禹锡、杜牧等人的金陵怀古咏史诗给予了很大的影响。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829-831
天可度,地可量,唯有人心不可防。
天可度(duó)¹,地可量²,唯有人心³不可防。
译文:天地能够测量,唯有奸诈之人的心最难防。
注释:诈人:指官僚阶层中的阴险奸诈之辈。¹度:测量,计算。²量:测量,丈量。³人心:这里专指奸诈之人的心。
但见丹诚赤如血,谁知伪言巧似簧。
但见丹诚¹赤如血,谁知伪言巧似簧(huáng)²
译文:只听说忠心红得像血,谁知道些善于说假话的人,舌头像簧一样。
注释:¹丹诚:忠心。²巧似簧:《诗经·小雅·巧言》:“巧言如簧,颜之厚矣。”簧,乐器里用以发音的片状振动体。这里是指那些善于说假话的人,舌头像簧一样,能用动听的语言来迷惑人。
劝君掩鼻君莫掩,使君夫妇为参商。
劝君掩鼻君莫掩¹,使君夫妇为参(shēn)²
译文:劝你掩鼻子你不要掩,免使你夫妇俩变成参与商。
注释:¹“劝君掩鼻”二句:《韩非子·内储说下》载,楚王的夫人郑袖,性多嫉妒。魏王送给楚王一个美人,郑袖表面上对这位美人十分友好,暗中却设计陷害她。郑袖对美人说:“楚王非常喜欢你,只是讨厌你的鼻子。你见楚王应该掩鼻。”于是美人见楚王便掩鼻。郑袖又对楚王说:“美人讨厌您身上的臭气,所以见您就掩鼻。”楚王听后大怒,下令割掉了美人的鼻子。²参商:参星和商星。《左传·昭公元年》载,昔高辛氏有二子,长曰阏伯,次曰实沈,居于旷林,不相能也,日寻干戈,以相征讨。帝迁阏伯于商丘,主祀辰星,即商宿。迁实沈于大夏,主祀参宿。参商二星,此出彼没,永不相见。常用以比喻人分离不得相会。杜甫《赠卫八处士》:“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劝君掇蜂君莫掇,使君父子成豺狼。
劝君掇(duō)蜂君莫掇¹,使君父子成豺狼²
译文:劝你捉蜜蜂你不要捉,免使你父子俩变成豺和狼。
注释:¹“劝君掇蜂”二句:蔡邕《琴操》载,尹吉甫有个儿子叫伯奇。伯奇的母亲死了,尹吉甫就又娶了后妻。后妻生了个儿子叫伯邦。后妻在尹吉甫面前造谣说,伯奇调戏她,她还安排尹吉甫在暗中观察,并故意放一只毒蜂在自己衣领上,让伯奇替她捉。这样尹吉甫就真以为伯奇调戏后母,因而把伯奇赶出了家门。后因以“掇蜂”为离间骨肉的典故。掇,拾取,捉拿。²豺狼:两种凶残的野兽。
海底鱼兮天上鸟,高可射兮深可钓。(海底 一作:水底)
海底鱼兮天上鸟¹,高可射兮深可钓。(海底 一作:水底)
译文:海底的鱼啊天上的鸟,高的可以射,低的可以钓。
注释:¹“海底”二句:《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载,孔子对他的弟子说:“鸟,我知道它会飞;鱼,我知道它会游;兽,我知道它会跑。跑的兽可以做网捉,游的鱼可做丝绳钓,飞的鸟可以做箭射。”
唯有人心相对时,咫尺之间不能料。(唯有 一作:只有;之间 一作:之中)
唯有人心相对时,咫(zhǐ)¹之间不能料²。(唯有 一作:只有;之间 一作:之中)
译文:唯有人们相对坐,各自安的什么心,谁能料得到?
注释:¹咫尺:形容很近的距离。古代以八寸为咫。²料:估计,猜想。
君不见李义府之辈笑欣欣,笑中有刀潜杀人。
君不见李义府之辈笑欣欣¹,笑中有刀潜²杀人。
译文:你不见李义府之流笑欣欣,笑中有刀暗杀人。
注释:¹欣欣:高兴的样子。²潜:暗中,暗地里。
阴阳神变皆可测,不测人间笑是瞋。
阴阳神变¹皆可测,不测人间笑是瞋(chēn)²
译文:变化神奇的阴阳都可以测定,而人间的“笑是瞋”不能测定的结论。
注释:¹阴阳神变:《周易·系辞上》:“通变之谓事,阴阳不测之谓神。”²瞋:发怒时睁大眼睛,这里是生气、发怒的意思。

  在封建社会,尤其是在统治阶级内部,人与人之间尔虞我诈、互相争夺。有的人表面上装得一片赤诚,满面笑容,花言巧语,而在背后却什么坏事都干得出来。这首诗对人心险恶进行了揭露,诗人让人们警惕,不要上他们的当。

  这首诗可分为两个部分。这两部分的结构非常相似,都是先阐明观点,然后分别用典加以论证。自“天可度”至“使君父子成豺狼”为第一段,写奸人的伪言可离间夫妇、父子的关系。开篇用天地和人心对比,说明人心难测,不可不防。天地本来不能被度量,诗人却言之凿凿地说可以衡量,原来是因为人心的关系。由此可见,揣摩人心的难度高于度量天地。当然这里的“人心”不是指所有的人,而是指小序里的“诈人”,也就是那些阴险狡诈之辈。“但见丹诚赤如血”二句言人世间的某些人,表面看起来热血喷涌,丹心赤诚,实际上他们善于伪装,巧言惑众。这里用“但见”与“谁知”搭配,十分巧妙,加上用比,深刻揭露了这类人两面派阴险丑恶的嘴脸。紧跟“劝君掩鼻君莫掩”四句,连用“掩鼻”“掇蜂”两个典故,揭露了楚怀王夫人郑袖和尹吉甫后妻内心阴暗,巧施奸计,最终达到了她们“割美人鼻”和“放伯奇于野”的目的。诗人巧用比喻,用参商二星比喻夫妇离散,用豺狼野兽比喻父子成仇。这两个典故说明,即便是最亲近的人也会因为“诈人”的挑拨而反目。

  自“海底鱼兮天上鸟”至“不测人间笑是瞋”为第二段,深入一层,将笔触及官僚阶层中的阴险奸诈之辈,揭露他们人性的极端卑劣丑恶。“海底鱼兮天上鸟”以下四句以高鸟可射、深鱼可钓来衬托人心不可预料。“君不见李义府之辈笑欣欣”二句用李义府笑里藏刀、暗中杀人的历史典故,说明专制政体下政治运作的黑暗和人性的险恶。这说明不管在官场还是生活中,阴险狡诈、笑里藏刀的人是很难提防的。末二句则自然得出变化神奇的阴阳皆可以测定,而人间的“笑是瞋”不能测定的结论。这样,就使人们认识到阴险奸诈之辈的可畏、可恨,对此类人必须高度警惕。

  这首诗巧用典故,写出了诗人在生活、官场中的重要感受,批评了言行不一的狡诈小人,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这是诗人对世态人情细微观察的结果,是他人生经验的总结,从中可以看出诗人蕴蓄着一股难以遏止的愤世之情。通篇全用议论,语言短促有力,明白如话,对世态人情的描摹刻画入木三分,设喻生动贴切,增强了全诗的形象性,使这首说理性很强的诗变得生动活泼,而道理又说得明白透彻。

参考资料:
1、 曾凡玉编著. 唐诗译注鉴赏辞典[M]. 武汉:崇文书局, 2017:890-891.
2、 李希南,郭炳兴编著. 白居易诗译释[M]. 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83:151-153.
3、 马玮主编. 白居易诗歌赏析[M]. 北京: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 2017:129.
4、 费如明著. 白居易诗赏析[M]. 海口:海南出版社, 2002:117.

tiānduó ·ězhàrén

bái tángdài 

tiānduó liáng wéiyǒurénxīnfáng 
dànjiàndānchéngchìxuè shuízhīwěiyánqiǎohuáng 
quànjūnyǎnjūnyǎn shǐ使jūnwéicānshāng 
quànjūnduōfēngjūnduō shǐ使jūnchéngcháiláng 
hǎitiānshàngniǎo gāoshèshēndiào  (hǎizuò shuǐ )
wéiyǒurénxīnxiāngduìshí zhǐchǐzhījiānnéngliào  (wéiyǒuzuò zhǐyǒu zhījiānzuò zhīzhōng )
jūnjiànzhībèixiàoxīnxīn xiàozhōngyǒudāoqiánshārén 
yīnyángshénbiànjiē rénjiānxiàoshìchēn 
周处年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又义兴水中有蛟,山中有白额虎,并皆暴犯百姓。义兴人谓为三横,而处尤剧。
周处年少时,凶强侠气¹,为乡里所患²。又义兴水里有蛟(jiāo)³,山里有白额虎,并皆暴犯百姓。义兴人谓为三横(hèng),而处尤剧
译文:周处年轻的时候,特别凶暴强悍,最爱和人搏斗,地方上的人把他当作祸害。同时在义兴地方的水中有蛟,山上有白额虎,它们全都侵害老百姓,所以义兴的人把周处、蛟、白额虎称作“三害”。在三害里面,周处又最厉害。
注释:¹凶强侠气:凶强,凶暴强悍。侠气,原意是侠客气概,这里有不顾一切,爱用武力同人争斗的意思。²为乡里所患:被地方上的人认为祸害。为,被。患,忧虑,这里指认为祸害。³蛟:传说是一种能发洪水的动物。⁴白额虎:老虎。相传最凶的老虎额上生着白毛,所以称为“白额虎”。⁵暴犯:侵害。⁶三横:三害。横,横暴的家伙,祸害。⁷而处尤剧:(比起蛟和虎来,)周处更厉害。剧,厉害。
或说处杀虎斩蛟,实冀三横唯余其一。处即刺杀虎,又入水击蛟。蛟或浮或没,行数十里,处与之俱。经三日三夜,乡里皆谓已死,更相庆。
或说(shuì)¹杀虎斩蛟,实冀三横唯余其一²。处即刺杀虎,又入水击蛟。蛟或浮或没(mò)³,行数十里,处与之俱。经三日三夜,乡里皆谓已死,更(gēng)相庆
译文:有人劝说周处去杀死猛虎和蛟龙,实际上是希望三个祸害相互拼杀后只剩下一个。周处立即杀死了老虎,又下河斩杀蛟龙。蛟龙在水里有时浮起有时沉没,漂游了几十里远,周处始终同蛟龙一起搏斗。经过了三天三夜,当地的百姓们都认为周处已经死了,轮流着对此表示庆贺。
注释:¹或说处:有人劝说周处。或,有的人。²实冀三横唯余其一:实际上是希望三害只剩下一害。冀,希望。唯,只。其一,其里之一。³或浮或没:有时浮起来,有时沉下去。⁴与之俱:同蛟一起(浮沉)。俱,一起。⁵更相庆:互相庆贺。更相,互相。
竟杀蛟而出,闻里人相庆,始知为人情所患,有自改意。
¹杀蛟而出,闻里人相庆,始知为人情²所患,有自改意。
译文:结果周处杀死了蛟龙从水中出来了。他听说乡里人以为自己已死而对此庆贺的事情,才知道大家实际上也把自己当作一大祸害,因此,有了悔改的心意。
注释:¹竟:竟然。²人情:众人的感情。
乃入吴寻二陆。平原不在,正见清河,具以情告,并云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终无所成。清河曰:“古人贵朝闻夕死,况君前途尚可。且人患志之不立,何忧令名不彰邪?”处遂改励,终为忠臣。
乃入吴寻二陆¹。平原²不在,正见清河³,具以情告,并云欲自修改而年已蹉(cuō)(tuó),终无所成。清河曰:“古人贵朝(zhāo)闻夕死,况君前途尚可。且人患志之不立,何忧令名不彰(zhāng)(yé)?”处遂改励,终为忠臣¹⁰
译文:于是他就去吴郡寻找陆机和陆云。没见到陆机,恰好见到陆云,就把自己的情况告诉了他,并说明自己想要改过自新,但是年龄已经太大,恐怕终究不会有什么成就。陆云说:“古来的人是最重视‘早晨知道真理,晚上就死去也值得’这一条的,何况您的前途还满有希望呢!再说,人最怕的是不能立志,如果有了坚定的志向,还忧愁什么美好的名声不能显扬出来呢?”于是,周处努力改过自新,终于成为一个忠臣。
注释:¹二陆:陆机、陆云兄弟,吴郡人,都是著名的文学家。²平原:指陆机。他曾经作过平原内史(官名),人们称他为陆平原。³清河:指陆云。他曾经作过清河内史,人们称他为陆清河。⁴具以情告:完全把(自己的)实情告诉了(陆云)。具,完全。⁵年已蹉跎:时光已经错过了。蹉跎,原意是失足跌倒,借指虚度光阴,把时间白白耽误了。⁶朝闻夕死:《论语·里仁》:“朝闻道,夕死可矣。”意思是说,早晨知道了真理,当晚死去都值得。⁷尚可:还很有希望。尚,还。⁸何忧令名不彰邪:何必担心好名声不能显扬呢?令名:美名。彰,显著。邪,通“耶”,用在句子末尾,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呢”。⁹改励:改过自勉。¹⁰终为忠臣:后来周处在晋朝任御史里丞,朝廷派他到边境作战,英勇战死。

  《周处》选自《世说新语·自新》。《世说新语》原名《世说》,是我国最早的一部佚事小说。全书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三十六门。主要记录了汉末到东晋时期士大夫阶层的遗闻佚事,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当时士族的放诞生活和清谈风气。据《晋书·周处传》记载,周处,字子隐,晋代义兴(今江苏宜兴县)人。在任御史中丞时,曾上书弹劾王亲国戚,不避权势。后来奉命征讨氐人齐万年,以少敌众,犹斩首万计,临危不惧,力战而死。这篇文章是写周处少年时代改恶从善的故事,表明一个人只要勇于改正错误,定会成为有用之人。

  全文可分为三层。第一层写周处少年时代的为人。作品先点出他的性格,“凶强侠气”,成为乡里的祸害。《晋书·周处传》中有较为具体的记载:“处少孤,……好驰骋田猎,不修细行,纵情肆欲,州曲患之。”意思是说,周处少年时代,父母双亡因而无人管束,喜好游猎,不注意自己的品行,肆意横暴,乡里百姓都厌恶他,畏惧他。这篇作品却没有具体地写周处对乡里的危害,而只是把他与蛟、虎合称“三横”。这里是虚写,虽然十分简略,却取得了特殊的艺术效果。蛟、虎危害百姓,百姓畏惧它们,憎恨它们,这是在情理之中的事。可是义兴百姓却把周处与它们相提并论,而且认为周处“尤剧”可见周处对乡里的危害之大,乡人对周处憎恨的感情又是何等强烈。同时也为下文写乡人对周处为民除害一事的反应作了铺垫。

  第二层写周处杀虎斩蛟为民除害的经过重点突出了乡人对此事的反应。这里是实写,有详有略。由于周处好勇斗狠,争强好胜,所以乡里有人鼓动他杀虎斩蛟。实际上乡人是想利用他除掉二害,使三害“惟余其一”。这足以说明人们对周处的憎恨之情了。可是作者觉得渲染得还不够充分,因此接着写他为民除害后乡人的反应。先写周处杀虎,一笔带过,再写他“入水斩蛟”。作者作了具体细致的描绘:“蛟或浮或没,行数十里,处与之俱。”这几句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周处与蛟激烈搏斗的情景。与凶恶的蛟搏斗,是十分危险的,可是周处毫不畏惧,在水中上下翻腾,一直漂流了数十里,仍然紧追不舍,这就有力地突出了周处的过人之勇。然后写乡人对此事的反应。过了三天三夜,乡人还不见周处回来,都以为他已经死了,以为三害皆除,于是更相庆”,作者把人们对周处深恶痛绝的感情强化到了几乎不近情理的地步。这样写,就为下文写周处的思想转变作了有力的铺垫。

  第三层写周处决心改过自新,这是全文的重点。先写周处的思想转变。周处斩蛟归来,听说乡人以为他已死而互相庆贺,这才知道自己被人们所憎恨,于是有了改过的念头。可以想见,乡人的态度给他心灵上的震动是多么强烈。象周处这样一个“凶强”成性的人,光是好言相劝是无济于事的。必须对他当头棒喝,才能使他猛然醒悟。当然周处的醒悟还必须有内在的因素为基础。他不仅有“凶强”的一面,也还有“侠义”的一面,即争强好胜。这说明他的良知还没有完全泯灭。他自以为是个抑强扶弱,见义勇为的好汉,理应受到乡人的尊敬。岂知人们对他竟如此深恶痛绝,这不能不引起他内心的强烈震动,于是“有自改意”。作者这样写,合情合理,深入地揭示了周处改过目新的内在动力。接着作者写他改过前的思想矛盾。周处想改过自新,但又心存疑虑:担心自己年岁已大,最终不会有什么成就了。他带着这样的想法,去请教当时有名的“二陆”(陆机、陆云)。他详细地向陆云谈了自己的情况和思想上的顾虑。承认错误是改正错误的前提。因此陆云就以“朝闻夕死”相勉,并针对他思想上的顾虑,从正面鼓励他:一个人应该忧虑的是自己的志向有没有树立,又何必去担心自己的美名能不能远扬呢?于是周处翻然改过,终成忠臣。作者写周处与陆云的谈话,详细具体,而写他改过的经过却极为简略,真是惜墨如金。作者这样写,正是为了突出周处改过自新的思想基础。这里需要说明一下,作者是按照封建的道德标准表彰周处的,这是作者阶级局限性的表现,但赞扬周处勇于改过的精神是应该肯定的。

  作品成功地塑造了周处的形象,既写了他与虎、蛟并列,为害乡里的可恶可怕的一面,也写了他为民除害、勇于改过的可敬可爱的一面。这个形象使我们认识到,青年人容易犯错误,但这并不可怕,难得的是立志改正,尤为可贵的是不易初志,抱守终生。

  这篇短文在结构上颇具特色,作者精于剪裁,运用虚实结合的写法,突出了周处改过自新的内在的思想基础。作者虚写周处横暴乡里的事实,而实写他为民除害的过程,是为了揭示他改过自新的内在动力。详细具体地写了周处与陆云的谈话,而对他改过自新的过程却一笔带过,这就进一步突出了他痛改前非的思想基础。作者采用虚实结合的写法,不仅使读者感到周处改过自新的行为合情合理,真实可信,而且也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另外,作品的语言也极为简练生动。全文只用了一百九十一个字,却把周处的形象刻划得栩栩如生,其简约与生动令人拍案称绝,无怪乎鲁迅先生称赞《世说新语》“记言则玄远冷峻,记行则高简瑰奇”(《中国小说史略》)。

zhōuchù

liúqìng nánběicháo 

    zhōuchùniánshàoshí xiōngqiángxiá wèixiāngsuǒhuàn yòuxīngshuǐzhōngyǒujiāo shānzhōngyǒubáié bìngjiēbàofànbǎixìng xīngrénwèiwèisānhéng érchùyóu 

    huòshuìchùshāzhǎnjiāo shísānhéngwéi chùshā yòushuǐjiāo jiāohuòhuò xíngshùshí chùzhī jīngsānsān xiāngjiēwèi gēngxiāngqìng 

    jìngshājiāoérchū wénrénxiāngqìng shǐzhīwèirénqíngsuǒhuàn yǒugǎi 

    nǎixúnèr píngyuánzài zhèngjiànqīng qínggào bìngyúnxiūgǎiérniáncuōtuó zhōngsuǒchéng qīngyuē  rénguìcháowén kuàngjūnqiánshàng qiěrénhuànzhìzhī yōulíngmíngzhāng  chùsuìgǎi zhōngwèizhōngché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