酌酒围炉久,愁襟默自增。长年逢岁暮,多病见兵兴。
酌酒围炉久,愁襟默自增。长年逢岁暮,多病见兵兴。
夜色开庭燎,寒威入砚冰。汤师无别念,吟坐一灯凝。
夜色开庭燎,寒威入砚冰。汤师无别念,吟坐一灯凝。

míngshàngrénchújiàn--xuàn

zhuójiǔwéijiǔchóujīnzēngzhǎngniánféngsuìduōbìngjiànbīngxìngkāitíngliáohánwēiyànbīngtāngshībiéniànyínzuòdēngníng

徐铉

徐铉

徐铉(916年—991年)南唐,北宋初年文学家、书法家。字鼎臣,广陵(今江苏扬州)人。历官五代吴校书郎、南唐知制诰、翰林学士、吏部尚书,后随李煜归宋,官至散骑常侍,世称徐骑省。淳化初因事贬静难军行军司马。曾受诏与句中正等校定《说文解字》。工于书,好李斯小篆。与弟徐锴有文名,号称“二徐”;又与韩熙载齐名,江东谓之“韩徐”。 ▶ 431篇诗文

猜您喜欢
永王正月东出师,天子遥分龙虎旗。
永王正月¹东出师,天子遥分龙虎旗²
译文:永王在至德三载三月出师东巡,天子宣他遥分龙虎之旗委以重任。
注释:¹正月:指农历十一月。这里用的是“王正月”。周以建子之月(农历十一月)为正。²龙虎旗:绘有龙虎的旗帜,为天子仪仗。这里借指节度使的重任。
楼船一举风波静,江汉翻为燕鹜池。
楼船一举风波¹静,江汉²翻为³燕鹜(wù)
译文:永王的楼船听过之处,波涛汹涌的长江和汉水,顿时变得像雁鹜一样风平浪静。
注释:¹风波:指乱象。²江汉:指长江和汉水之间及其附近的地域。³翻为:反而成为。⁴雁鹜池:这里泛指游乐之地。

yǒngwángdōngxún··--bái

yǒngwángzhèngyuèdōngchūshītiānziyáofēnlóng

lóuchuánfēngjìngjiānghànfānwèiyànchí

阳气先从土脉知,老农夜起饲牛饥。
阳气先从土脉知,老农夜起饲牛饥。
译文:从开冻变松的土壤中感觉到万物生长之气,老农夜间起来喂养饥饿的耕牛。
雨深一尺春耕利,日出三竿晓饷迟。
雨深一尺春耕利,日出三竿晓饷¹迟。
译文:春雨充足,正是耕种的好时机;天已大亮,忙于春耕的农民连送来的早饭都顾不上吃。
注释:¹晓饷:指送早饭到田间。
妇子同来相妩媚,乌鸢飞下巧追随。
妇子同来相妩媚,乌鸢飞下巧追随。
译文:妇女和小孩子前来送饭,相互亲爱、取悦;乌鸦等鸟儿飞上飞下巧妙相随,觅食米饭和谷种。
纷纭政令曾何补,要取终年风雨时。
纷纭政令¹曾何补,要取终年风雨时。
译文:纷纭多样的政令是无补于农事的,还是要靠全年风雨适时才行。
注释:¹政令:指当时王安石变法所颁布的各种法令。
小阁重帘有燕过。晚花红片落庭莎。曲阑干影入凉波。
小阁重帘有燕过¹。晚花²红片³落庭莎(suō)。曲阑(lán)干影入凉波。
译文:小楼重重门帘外面有燕子飞过。晚上红花的花瓣落在了亭子里。独自一人在栏杆边而感到寒冷。
注释:¹过:飞过,过读平声。²晚花:春晚的花。³红片:落花的花瓣。⁴庭莎:庭院里所生的莎草。莎草为草本植物,叶条形,有光泽,夏季开黄褐色小花。
一霎好风生翠幕,几回疏雨滴圆荷。酒醒人散得愁多。
一霎¹好风生翠(cuì)幕,几回疏(shū)雨滴圆荷²。酒醒人散得愁³多。
译文:因一阵轻风才看到那碧绿帘幕。几次稀稀疏疏的雨滴在荷叶上。酒醒来人都走了又有了忧愁。
注释:¹一霎:一会儿,一阵子。²几回疏雨滴圆荷:指的是一日之间好几次下雨,雨点打在圆圆的荷叶上。词句化用五代孙光宪《思帝乡》词:“看尽满池疏雨打团荷。”³愁:在词中是富贵者叹息时光易逝,盛筵不再,美景难留的淡淡闲愁。

  吴处厚《青箱杂记》卷五记载:“晏元献公虽起田里,而文章富贵,出于天然。尝览李庆孙《富贵曲》云:‘轴装曲谱金书字,树记花名玉篆牌’。公曰:‘此乃乞儿相,未尝谙富贵者。’故公每吟咏富贵,不言金玉锦绣,而唯说其气象。若‘楼台侧畔杨花过,帘幕中间燕子飞’,‘梨花院落溶溶月,杨柳池塘淡淡风’之类是也。故公自以此句语人曰:‘穷儿家有这景致也无?’”这段话颇能道出晏殊富贵词的独特风格。这首词前五句描写景物重在神情,不求形迹,细节刻画,取其精神密契,不在于锦绣字面的堆砌,而在于色泽与气氛上的渲染,故能把环境写得博大高华,充满富贵气象。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既不是伤春女子的幽愁,又不是羁旅思乡游子的离愁,更不是感时悯乱的深愁,而是富贵者叹息时光易逝,盛筵不再,美景难留的淡淡闲愁。

  劈头“小阁重帘有燕过”点出环境与时令。此句看似平淡,实乃传神一笔,有破空而来之势。这匆匆一过的穿帘燕子,莫非是远方使者,给帘内入传递了春将归去的消息。像在平静的水面投下一枚小石,立刻泛起层层波澜。一下子打破了小阁周围宁静的空气,起着沟通重帘内外的作用。阁中人目随燕影,看到“晚花红片落庭莎”。原来时已暮春,庭院满地落红。“晚”,一指傍晚,朝花夕谢,形容落花的时间,一指晚春,花事凋零,形容落花的节令。春末多雨,更兼庭中少行迹,满庭莎草已是一派浓绿。“红片”与“庭莎”,绿肥红瘦,相映成趣。“曲栏干影入凉波”,庭院中池边的曲曲栏干,倒影于池塘碧波之中。“凉波”的“凉”既是时已入暮,池水生凉的真实写照,又是个中人此时此地心境凄凉的折光反射。

  以上三句写的是帘外景物,从视觉所及落笔。“重帘”、“过燕”、“晚花”、“庭莎”、“曲栏”、“凉波”诸意象所组成的画面,其色泽或明或暗,或浓或淡,或动或静,使整个庭院呈现出一片凄清冷落。虽然主人公尚未露面,但他的处境、心曲,已跃然纸上了。片两句由帘外转入帘内,从听觉着墨,写阁中人的感受。“一霎”、“几回”乃互文。虽说是“好风”、“疏雨”,小阁里的人却听得分明,感得真切,可见环境是何等的静,人是多么孤独。

  上句“翠”、“生”二字,一为冷色,一为动态,这种化虚为实的描写,把周围的景物写活了,给人以质感。好风入槛,翠幕生寒,孤身独处,情何以堪。下句“圆荷”即荷叶。疏雨滴在嫩绿的荷叶上,声音本是极细极微,但偏偏阁中人却听得清清楚楚。帘外之凄清冷落如彼,帘内之空虚寂静如此,这一切本是足以生愁了,何况又值“酒醒人散”之后。末句以情语作结,总束全词,兴起感情波澜,似神龙掉尾,极有跌宕之致。

  结句抒发的亦是富贵闲愁。前人评晏殊词圆融平静,多富贵气象。晏殊自云:“余每吟咏富贵,不言金玉锦绣,而悦其气象。”此词可见一斑。

参考资料:
1、 刘扬忠编著.晏殊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2003年:19-21

huànshā ·xiǎochóngliányǒuyànguò

yànshū sòngdài 

xiǎochóngliányǒuyànguò wǎnhuāhóngpiànluòtíngsuō lángānyǐngliáng 
shàhǎofēngshēngcuì huíshūyuán jiǔxǐngrénsànchóuduō 
古岸开青葑,新渠走碧流。会看光满万家楼。记取他年扶病入西州。
古岸开青葑(fèng)¹,新渠²走碧流。会³看光满万家楼。记取他年扶病入西州
译文:从古岸上开挖出青葑下的湖泥,在新渠里流淌着葡萄色的绿酒。您会看到:湖光映满万家画楼。请记住:以后顺路就可进入浙西的杭州。
注释:青葑:葑,即菰根,也称茭白根。²新渠:新开出的水渠。此指东坡任杭州太守后所疏浚的茅山河和蓄泄湖水的盐桥河。³会:恰巧,适逢。⁴他年扶病入西州:意谓将来依旧不能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西州:(汉)晋时称凉州为西州,因在中原之西而得名。
佳节连梅雨,馀生寄叶舟。只将菱角与鸡头。更有月明千顷一时留。
佳节连梅雨¹,馀生寄叶舟²。只将³(líng)角与鸡头。更有月明千顷一时留。
译文:端阳佳节承接在梅雨之后,我的余生寄托于一叶小舟恰好把菱角与鸡头,还有月明时的千顷西湖,同时保留。
注释:¹佳节连梅雨:谓端午节期间适遇连绵梅雨天气。²叶舟:小船。谓舟形像一树叶的样子。³将:取、拿。⁴鸡头:也称“芡实”,俗名鸡头。

  上片绘写西湖岸上的清丽景色:“古岸开青葑,新渠走碧流。会看光满万家楼。”那古老的西湖岸边,丛生了一片青色的菰草根;新开的水渠,正滚走着碧绿的水流;恰好看到闪闪湖光,照满了万家的楼房。而后,笔锋却突然一转:“记取他年扶病、入西州。”扶病,带病勉强做事。词人面对西湖美景,却提醒自己说:“应该牢牢记住:自己的政治抱负依然难以实现啊!”犹如重拳捶胸,给人以猛烈的撞击,显现出词人壮志难酬的内心抑郁。文词的突然转换,使笔墨霎时开张。

  下片则通过景物,倍写自己乖蹇难堪的坎坷道路。与上片的郁闷感叹交相呼应,并加以发展:在端午佳节中却碰到了连绵梅雨,令人不知所措,好像把自己的余生寄托在一叶小舟任其漂流一般;然而,舟侧又遇到杂草丛生的菱角和菰根,浮在湖面,累累相阻。“更有月明千顷,一时留。”那湖面的千顷明月光,皓洁清沏,又使人留恋难返。

  此词时悲时喜,曲折委婉,终把词人矛盾复杂的心境和盘托出,颇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艺术感受。

参考资料:
1、 朱靖华,饶学刚,王文龙编著,苏轼词新释辑评 (下册),中国书店,,第1024-1027页
半欲天明半未明,醉闻花气睡闻莺。
半欲天明半未明,醉闻花气¹睡闻莺(yīng)
译文:夜已过半,但天将亮未亮,在醉梦温柔乡中,却花气馥郁、莺啼娇啭,缠绵悱恻令人难舍。
注释:春晓:一作“春晚”,似作为《莺莺传》之张本。¹花气:花的香气。
猧儿撼起钟声动,二十年前晓寺情。
(wō)¹儿撼起钟声动,二十年前晓寺情。
译文:黄色小犬撼动寺钟,划破寂静的夜空,令人不禁想起二十年前的一个黎明在普救寺中发生的情事。
注释:¹猧:黄色小犬。

  《莺莺传》中有莺莺复张生信,文词并茂,早已脍炙人口,却将元稹先赠莺莺之诗略而未录。文中只略称:“明年文战不胜,遂止于京因贻书于崔,以广其意。”而此诗被大多学者视为《莺莺传》之张本。

  首句“半欲天明半未明”,写两情如胶似漆,不料却又天将拂晓,幽期密约恨短;次句“醉闻花气睡闻莺”,写醉梦温柔乡,花气馥郁,莺啼娇啭,缠绵悱恻难舍。“醉闻”句互文连属,犹言醉而卧,闻到花香,听见莺啼,妙语双关。

  第三句“𤞇儿撼起钟声动”,写的是黄色小犬撼动寺钟,划破寂静的夜空;结句“二十年前晓寺情的“寺”,正是《莺莺传》中所谓:“张生游于蒲,蒲之东十馀里,有僧舍曰‘普救寺’。”为张生寓居所在。“晓寺情”正是诗的前三句所叙的情与事。同时也合于《莺莺传》叙张生、崔莺莺合欢之词,即“有顷,寺钟鸣,天将晓,红娘促去……及明,睹妆在肩,香在衣。”二十年前山寺如约幽期那销魂的春日拂晓,令人难忘。此结尾含蕴深长。

  陈寅恪先生说,明乎此,则知《春晓》所写一段难忘的恋情,实即诗人元稹与双文(即莺莺)缱绻之情。说这首诗是《莺莺传》之张本,实不过分。结句“晓寺情”又照应题目,渲染题旨,含蓄深蕴,耐人寻味。无论是内容与形式、体裁与风格,都达到了和谐与统一。

参考资料:
1、 (唐)元稹著孙安邦,蓓蕾解评. 元稹集[M]. 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 2005.01.第209
2、 姜秋霞著. 文学翻译与社会文化的相互作用关系研究[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01.第115页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