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仙十阁壮儒宫,灵越山川实抛雄。
岫柏亚香侵几席,岩花回影入帘栊。
千秋碧锁东南竹,一水清含旦暮风。
文酒雅宜频讌集,谢家兰玉有新丛。
书仙十阁壮儒宫,灵越山川实抛雄。
岫柏亚香侵几席,岩花回影入帘栊。
千秋碧锁东南竹,一水清含旦暮风。
文酒雅宜频讌集,谢家兰玉有新丛。
晏殊

晏殊

晏殊【yàn shū】(991-1055)字同叔,著名词人、诗人、散文家,北宋抚州府临川城人(今江西省南昌市进贤县文港镇沙河人,位于香楠峰下,其父为抚州府手力节级),是当时的抚州籍第一个宰相。晏殊与其第七子晏几道(1038-1110),在当时北宋词坛上,被称为“大晏”和“小晏”。 ▶ 340篇诗文

猜您喜欢
长空澹澹孤鸟没,万古销沉向此中。
长空澹(dàn)¹孤鸟没,万古销(xiāo)²向此中³
译文:天空广阔无边鸟儿消失天际,古时的遗迹消失在这荒废的乐游原里。
注释:¹澹澹:广阔无边的样子。²销沉:形迹消失、沉没。没:消失。销:同“消”,消散,消失。³此中:指乐游原四周。
看取汉家何事业,五陵无树起秋风。
看取汉家何事业¹,五陵(líng)²无树³起秋风。
译文:请看那昔日的汉王朝何等壮阔的事业,如今的五陵原上树都没有了,只有秋风呼啸。
注释:¹事业:功业。²五陵:汉代五个皇帝的陵墓,分别为汉高祖刘邦的长陵,汉惠帝刘盈的安陵,汉景帝刘启的阳陵,汉武帝刘彻的茂陵,汉昭帝刘弗陵的平陵。约位于现在的西安市西北。³无树:没有树。

  “长空澹澹孤鸟没,万古销沉向此中。”上联描写了乐游原的景色,渲染了凄凉的气氛。登临乐游原,只见孤鸟远飞;沧海桑田,人事变迁,惟有长空永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体现了诗人对物是人非,夕盛今衰的感慨之情,对执政者的劝勉忠告。诗人在此展示了永恒的宇宙对有限的人事的销蚀,深感人世盛衰、兴亡迭代、终在无限的宇宙中归于寂灭,可见诗人感慨之深。

  “看取汉家何事业,五陵无树起秋风。”下联萧瑟凄凉,衰败的景色使诗人对历史的风云变幻,人世沧桑发出由衷的感慨。诗人从纵横两方面,即地理和历史的角度,分别进行观览与思考,从而表达出登楼临眺时触动的个人感受。用典的修辞手法,凝练含蓄,反用汉武帝《秋风辞》“秋风起兮白云飞飞意”,言汉朝之英雄伟业皆已成历史陈迹,诗人内心对报效祖国,建功立业,驱除侵略者抱有崇高的爱国热情,感喟之情极深。

参考资料:
1、 罗时进.杜牧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07:181-182

dēngyóuyuán

 tángdài 

chángkōngdàndànniǎo wànxiāochénxiàngzhōng 
kànhànjiāshì língshùqiūfēng 
小车班班黄尘晚,夫为推,妇为挽。出门茫茫何所之?
小车班班¹黄尘晚,夫为推,妇为挽。出门茫茫何所之?
译文:小车斑斑响黄土扬尘时已晚,丈夫在推车,妻子在拉车。走出家门一片渺茫往哪里去呢?
注释:行:指的是歌行,是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¹班班:古代手推木轮车行进的声音。
青青者榆疗吾饥。愿得乐土共哺糜。
青青者榆(yú)¹疗吾饥²。愿得乐土³共哺糜(mí)
译文:青青的榆荚用来止住我的饥饿,希望得到一个使人活命的地方一家人在一起有口粥喝。
注释:¹榆:木名。其叶、荚及树皮可食。旧时北方灾年饥馑,常以充饥。²疗饥:言充饥如治疗疾病。³乐土:安乐之地。⁴共哺糜:一起喝粥,即有碗饭吃。糜,即糜子,黍之不粘者,可以做粥。
风吹黄蒿,望见垣堵,中有主人当饲汝。
风吹黄蒿,望见垣(yuán)堵,中有主人当饲汝¹
译文:那边风吹枯黄的野蒿,望得见矮矮的围墙,也许里面的主人会给你一点东西吃吧。
注释:¹饲汝:给你饭吃。
扣门无人室无釜,踯躅空巷泪如雨。
扣门无人室无釜,踯(zhí)(zhú)¹空巷泪如雨。
译文:轻轻敲门不见人,屋里没有烧饭的锅主人也逃荒了,只有徘徊失望地在空巷里眼泪如雨下。
注释:¹踯躅:徘徊不去。

  这首诗通过一对灾民夫妇推小车流浪情景,生动地勾勒了一幅悲惨的明末流民图,表现诗人对灾民的深切关注和同情。这首诗采用新题乐府形式,以白描手法真实而简练地刻画了一对灾民夫妇形象,悲切凄惨,哀哀动人。

  这首诗是作者导演的一幕饥民流离剧:一条曲曲折折的小径通向前台,已是薄暮时分,远远望去,从黄尘纷扬的路上,出现了杂沓而来的独轮车。全台静默,只听见车轮辘辘之音由远而近,终于有一辆来到了前台——分明是一对疲惫不堪的夫妇,女的在前拉扶车把,男的在后勉力推行,车上大抵是些锅盆、铺盖之类,自然还有几个面呈菜色的小儿女,这就是开篇三句展现的景象。“班班”叙小车之多,可知流离者非止一家。向“晚”而“黄尘”未歇,正是久旱不雨所造成的。寥寥几句,展示饥民流亡景象,宛然如在目前。

  接着三句,可以视为这对夫妇的凄惶唱叹。“出门茫然何所之?”咏叹当日离家情状:瞻念前路,旱情茫茫,离家出走,又能逃往何处。“青青者榆挽吾饥”,叹息夙行夜宿,沿途竟无粒米进肚,只能采食榆叶充饥。榆叶椭圆而小,故能抵御久早。“愿得乐土共哺糜”,则暗用了两个典故:一是《诗经·魏风·硕鼠》,有“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汝),莫我肯顾。逝将去女(汝),适彼乐土”之语,讥刺统治者“重敛”,害得百姓纷纷逃亡,欲寻找一片“乐土”安居;二是汉乐府《东门行》,叙饥寒交迫的城市贫民铤而走险,妻子啼哭牵衣劝阻,有“他家但愿富贵,贱妻与君共哺糜”之语。诗人巧妙地将两者融为一句,含蓄地指明:饥民之流离,岂止旱灾所致,更有统治者横征暴敛之故。若非如此,则家存蓄积,又何惧眼前之旱。而这对夫妇所企望的“乐土”,又不过是求得一点薄粥(糜)糊口而已,可见愿望之低微。

  随着出现的,是一个“喜剧”式场景:“风吹黄蒿,望见坦堵,中有主人当饲汝。”蒿而称“黄”自然也干枯了,不过,它们大约长得较高,一度挡住了视线,恰好一阵晚风吹来,终于让这对夫妇“望见”,前方竟有一带院墙。此句一本作“风吹黄蒿见坦堵”,施蛰存先生以为“有一‘望’字较佳”,大约带有无意中望见的惊喜意味,更觉传神。

  “中有主人当饲汝”,便是“望见坦堵”后的微妙对白:既是院墙,想必是村巷、人家。虽然他们也未必宽裕,但给口稀汤喂你,大约总不是奢望吧。一个“汝”字点明,说话者当是在前的妇人,而且从慈母心理上说,这“汝”亦应指车上颠簸已久、饥肠辘辘的小孩而言。全诗至此似乎透出了一线光亮,连那台上的“灯光”,也仿佛柔和了起来。

  “叩门无人室无釜”,则是整个剧情的转折。只是在舞台上,应该伴有一连串动作:先是夫妇奔到垣前,然后是怯生生地逐家“叩门”,但毫无反应;随手一推,门竞没有上栓,“吱呀”一声推开,夫妇俩踏进门槛左顾右盼,最后相顾愕然:偌大一个村巷,竟然空无一人。不仅空无一人,就连一个举炊做饭的釜锅也不存——显然他们也因绝粮,而家家户户逃亡了。这结局是出乎意料的,却又意味深长。走到哪里,都是村巷空空,可见“饥民流离”状况很普遍。

  幕布是在这对夫妇“踯躅空巷泪如雨”中落下的——他们携儿带女,从“黄尘”中挣扎而来;在“望见坦堵”的时刻,也曾萌发过一线希望;而今希望全已破灭,还能到哪里。村巷空寂无声,暮色中惟闻这对可怜夫妇的呜呜涕泣之音;作为回应的,只有那身处黄蒿中小儿女的惊惶呼唤。

  这首诗,采用的是乐府民歌式的叙事体,这类叙事之作,大多篇制短小,结构却别具匠心,往往大刀阔斧删去背景,甚至也不交待来龙去脉,只截取其中最重要的一个片断或一幕场景,以传神的人物对话和细节刻画,表现惊心动魄的社会现实。

  《小车行》是陈子龙自作的“新乐府”,从精神到手法,都继承了乐府民歌的优秀传统。但于继承之中,又有创新:在表现一对夫妇的流离情状时,还注意勾勒“班班”众车的背景和氛围,这就起到了以一概百、以少见众的效果;在简略的情节发展中。也有景物描写和情节转折,便在短制中翻出了波澜;最后以“踯躅空巷泪如雨”收结,留不尽凄怆于诗外,又带有抒情诗的意味。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元明清诗歌鉴赏辞典: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11:667-669

xiǎochēxíng

chénlóng míngdài 

xiǎochēbānbānhuángchénwǎn wéituī wéiwǎn chūménmángmángsuǒzhī 
qīngqīngzhěliáo yuàngòng 
fēngchuīhuánghāo wàngjiànyuán zhōngyǒuzhǔréndāng 
kòuménrénshì zhízhúkōngxiànglèi 
田家樵采去,薄暮方来归。
田家¹(qiáo)²去,薄暮方来归。
译文:清晨我进山去采樵,黄昏时我挑柴薪回到家。
注释:张徐州稷(jì):指徐州刺史张稷,系范云旧友。稷,一作“谡”。¹田家:作者自称。²樵采:打柴。此时作者落职,故云。
还闻稚子说,有客款柴扉。
还闻¹(zhì)子说,有客款²柴扉(fēi)³
译文:放下担听小儿子详细述说:今天有客人叩我家门。
注释:¹还闻:回来听说。²款:叩。³柴扉:柴门。
傧从皆珠玳,裘马悉轻肥。
(bīn)¹皆珠玳,裘(qiú)马悉²轻肥³
译文:随从人佩珠玑还有玳瑁,穿轻裘乘肥马奔驰如云。
注释:¹傧从:随从。²悉:尽。³轻肥:指裘轻马肥。
轩盖照墟落,传瑞生光辉。
轩盖¹照墟(xū)²,传瑞(ruì)³生光辉。
译文:华车盖极辉煌照亮村落,捧符节执瑞信光耀行人。
注释:¹轩盖:车上的伞盖。²墟落:村落。³传瑞:符信,官员身份的牌照。
疑是徐方牧,既是复疑非。
疑是徐方牧¹,既是复疑非。
译文:我猜想来客是徐州太守,先肯定后怀疑没有这种可能。
注释:¹徐方牧:徐州刺史,即张稷。
思旧昔言有,此道今已微。
思旧¹昔言有,此道今已微²
译文:拜访老朋友固然是传统风气,此美德今天已荡然无存。
注释:¹思旧:顾念旧情。²微:稀少。
物情弃疵贱,何独顾衡闱?
物情¹弃疵(cī)²,何独顾衡闱(wéi)³
译文:目前的世情是爱富嫌贫,为什么车骑来对我访问?
注释:¹物情:世情。²疵贱:卑贱。³衡闱:衡门,即上文之柴扉。
恨不具鸡黍,得与故人挥。
恨不具鸡黍(shǔ)¹,得与故人挥²
译文:恨未能烹肥鸡蒸熟小米,茅屋中与故人畅叙衷情。
注释:¹具鸡黍:杀鸡作黍。²挥:挥酒,饮酒。
怀情徒草草,泪下空霏霏。
怀情徒草草¹,泪下空霏(fēi)²
译文:满胸怀聚深情忧思不已,洒泪珠密如雨沾湿衣襟。
注释:¹草草:忧愁的样子。一作“慅慅”。²霏霏:泪流的样子。
寄书云间雁,为我西北飞。
寄书云间雁,为我西北飞¹
译文:把书信交与那云间鸿雁,请为我向西北迅速飞行。
注释:¹西北飞:北徐州在京城西北方,故言。

  前八句写张稷来访。“田家樵采去,薄暮方来归。”这两句所写未必都是实情,作者这样写是表示落职之后地位的卑下、生活的艰辛,以反衬张徐州来访情谊的珍贵。下面转述孩子的告语。“有客款柴扉”,这客就是张稷。孩子的话是说客人的排场,但不直指客人,而是先讲客人的随从穿戴、乘骑是如何豪华,后讲客人的车盖、符信如何辉煌、炫目,那么客人如何就不言而喻了。“轩盖照墟落”,还有惊动村民的意思,“传瑞生光辉”,也见出村民的羡叹。孩子这样说,符合作者的观感,逼肖其口吻;作者这样写,也避免了面谀,用笔显得委婉。这样铺写朋友车骑盛况,更见得此访非同寻常。

  中间八句写闻朋友来访的心情。“疑是徐方牧,既是复疑非。”作者一听说就怀疑是张徐州,转而又觉得好像不是。怀疑是,见出对张稷的信赖,朝中往日友朋当非仅此一人,而在作者看来他是最可相信的。怀疑非,乃炎凉世态造成,下面写到:“思旧昔言有,此道今已微。”作者说:这种情谊以前听说有,现在差不多看不到了。古语说:“一贵一贱,交情乃见。”朋友间因地位变化而冷淡的太多了,因此作者怀疑身为徐州刺史的朋友会来看望他。“物情弃疵贱,何独顾衡闱?”作者说:世态皆是这样,而张稷为何还要来看望我这丢官的人呢?上面展示的这些矛盾心情,说明作者受世态刺激太深了,作者越怀疑越说明世风的浇薄;同时作者这样写,实际上也是有意对照两种交态,以赞扬朋友的高谊。作者这样“是耶非耶”地用笔,实在高妙。“恨不具鸡黍,得与故人挥。”引用范张鸡黍典故。下一句是省略句,“挥”的对象为酒,用陶渊明《还旧居》“一觞聊可挥”。这两句说:遗憾的是未能杀鸡作黍、与朋友把酒欢会。朋友来访他未遇到,感到十分遗憾。这里用典很巧,姓氏正同。把自己与张稷的交谊比作范式、张劭,这是对朋友的赞美,对二人间情意的自重、自珍。

  最后四句写对朋友的思念,落实到题目上的“赠”字。“怀情徒草草,泪下空霏霏。”这两句说自己对友人非常想念,但又不能相见,故曰“徒”、“空”。“寄书云间雁,为我西北飞。”徐州在京都的西北方向。这两句说:请天上的大雁为我捎封信给张徐州吧。托雁传书,嘱飞西北,见出情意的殷切,从这两句告语中,分明见有翘首西北的诗人在。这里“寄书”的书,其实就是这首诗。

  这是一首赠诗。赠诗一般的写法是正面表达自己的情意,表达对对方的祝愿等意思。而这首诗的写法主要写对方的来访,通过对方不寻常的来访见出深情厚谊,然后以对深情厚谊的感激还报对方,可以说这是以其人之情还报其人。这首诗多叙事,情事写得很具体、生动,告诉友人来访时何以未遇、稚子如何转告、听到这情况时自己的心情,像是絮话一般。这又是书信的写法了,可以说是以诗代书。这两种写法在作者的时代还是少见的,很是新鲜别致。

参考资料:
1、 吴小如.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909-910
利欲驱人万火牛,江湖浪迹一沙鸥。
利欲¹²人万火牛,江湖浪迹³一沙鸥。
译文:利欲驱使人东奔西走,如同万头火牛奔突一样,倒不如做个江湖之人,像沙鸥鸟那样自由自在。
注释:¹欲:欲望。²驱:赶逐。³浪迹:到处漫游,行踪不定。
日长似岁闲方觉,事大如天醉亦休。
日长似岁闲方觉,事大如天醉亦休¹
译文:无所事事的时候感觉一日长似一年,即使是天一的事,喝醉了也就无事了。
注释:¹休:此处作“忘了”解。
砧杵敲残深巷月,井梧摇落故园秋。
(zhēn)(chǔ)敲残深巷月,井梧¹摇落故园秋。
译文:在捣衣棒的敲击声中,深巷里的明月渐渐西沉,井边的梧桐树忽然摇动叶落,方知故乡也是秋天了。
注释:¹井梧:水井边的梧桐树。砧杵敲残深巷月:一作“衣杵相望深巷月”。
欲舒老眼无高处,安得元龙百尺楼。
欲舒老眼无高处,安得元龙¹百尺楼。
译文:想极目远眺,苦于没有登高的地方,哪能像陈登站在百尺楼上,高论天下一事呢。
注释:¹元龙:陈元龙,即陈登,三国时人,素有扶世救民的志向。
诗写秋日所感,表现了作者向往闲适而又不能闲居的心情。虽然诗人赞美沙鸥闲逸,但又说闲时度日如年;虽说事大如天,醉后亦休,但又闻砧杵声而生感,见梧桐叶落而念故园之秋。他要放眼远望,而又无楼可登。诗人之心何曾清闲得了?倒是种种矛盾想法在心中纠缠;使得他更加郁闷。

qiū

yóu sòngdài 

rénwànhuǒniú jiānglàngshāōu 
chángsuìxiánfāngjué shìtiānzuìxiū 
zhēnchǔqiāocánshēnxiàngyuè jǐngyáoluòyuánqiū 
shūlǎoyǎngāochù ānyuánlóngbǎichǐlóu 
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
十年磨一剑,霜刃¹未曾试。
译文:十年磨成一剑,剑刃寒光闪烁,只是还未试过锋芒。
注释:¹霜刃:形容剑锋寒光闪闪,十分锋利。
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示 一作:似)
今日把示君¹,谁有不平事?(示 一作:似)
译文:如今将它取出,给您一看,谁有冤屈不平的事?
注释:¹把示君:拿给您看。

  贾岛诗思奇僻。这首《剑客》却率意造语,直吐胸臆,给人别具一格的感觉。诗题一作《述剑》。诗人以剑客的口吻,着力刻画“剑”和“剑客”的形象,托物言志,抒写自己兴利除弊的政治抱负。

  这是一把什么样的剑呢?“十年磨一剑”,是剑客花了十年工夫精心磨制的。侧写一笔,已显出此剑非同一般。接着,正面一点:“霜刃未曾试。”写出此剑刃白如霜,闪烁着寒光,是一把锋利无比却还没有试过锋芒的宝剑。说“未曾试”,便有跃跃欲试之意。现在得遇知贤善任的“君”,便充满自信地说:“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今天将这把利剑拿出来给你看看,告诉我,天下谁有冤屈不平的事?一种急欲施展才能,干一番事业的壮志豪情,跃然纸上。

  显然,“剑客”是诗人自喻,而“剑”则比喻自己的才能。诗人没有描写自己十年寒窗,刻苦读书的生涯,也没有表白自己出众的才能和宏大的理想,而是通过巧妙的艺术构思,把自己的意想,含而不露地融入“剑”和“剑客”的形象里。这种寓政治抱负于鲜明形象之中的表现手法,确是很高明的。

  全诗思想性与艺术性绾合得自然而巧妙。语言平易,诗思明快,显示了贾岛诗风的另外一种特色。

jiàn

jiǎdǎo tángdài 

shíniánjiàn shuāngrènwèicéngshì 
jīnshìjūn shuíyǒupíngshì  (shìzuò  )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