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巷绝与马,衡门翳蒿莱。
烦公赤墀步,踏我幽径苔。
念旧昔云有,此道今微哉。
俗薄风义重,稍压万古回。
衣冠冒暑至,笑语带凉来。
愧无一尊酒,临风相对开。
乃得陪杖履,崎岖访岩隈。
野寺生纲虫,长廊閴颠摧。
晬容守孤殿,坐对寒炉灰。
公独悄琼草,芬馨荐中怀。
但念石佛古,岂顾多法埃。
妙语入幽隐,高情肆徘徊。
良觌苦易夺,半规忽西颓。
溪分隔流水,归途恨难偕。
独立久瞻望,烟林绿洄洄。
穷巷绝与马,衡门翳蒿莱。
烦公赤墀步,踏我幽径苔。
念旧昔云有,此道今微哉。
俗薄风义重,稍压万古回。
衣冠冒暑至,笑语带凉来。
愧无一尊酒,临风相对开。
乃得陪杖履,崎岖访岩隈。
野寺生纲虫,长廊閴颠摧。
晬容守孤殿,坐对寒炉灰。
公独悄琼草,芬馨荐中怀。
但念石佛古,岂顾多法埃。
妙语入幽隐,高情肆徘徊。
良觌苦易夺,半规忽西颓。
溪分隔流水,归途恨难偕。
独立久瞻望,烟林绿洄洄。
郑刚中

郑刚中

郑刚中(1088年—1154年),字亨仲,婺州金华(今浙江金华)人。南宋抗金名臣。生于宋哲宗元祐三年,卒于高宗绍兴二十四年,年六十七岁。登绍兴进士甲科。累官四川宣抚副使,治蜀颇有方略,威震境内。初刚中尝为秦桧所荐;后桧怒其在蜀专擅,罢责桂阳军居住。再责濠州团练副使,复州安置;再徙封州卒。桧死,追谥忠愍。刚中著有北山集(一名腹笑编)三十卷,《四库总目》又有周易窥余、经史专音等,并传于世。 ▶ 531篇诗文

猜您喜欢
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太史公¹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²。”虽不能山,然心乡³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zhī)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山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山圣矣!
译文:太史公说:《诗经》有这样的话:“巍峨的高山令人仰望,宽阔的大路让人行走。”尽管我不能回到孔子的时代,然而内心非常向往。我阅读孔氏的书籍,可以想见到他的为人。去到鲁地,观看仲尼的宗庙厅堂、车辆服装、礼乐器物,儒生们按时在孔子故居演习礼仪,我流连忘返以至留在那里无法离去。天下从君王直至贤人,是很多很多了,生前都荣耀一时,死后也就完。孔子是个平民,传世十几代,学者尊祟他。上起天子王侯,中原凡是讲习六经的都要以孔夫子为标准来判断是非,孔子可说是至高无上的圣人了!
注释:¹太史公:司马迁的官名,用以自称。²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出自《诗经·小雅·车舝(xiá)》。仰,这里是仰慕、敬仰的意思。景行,大道。这里喻指高尚的品德。行,这里是效法的意思。止,句末语气助词,无意义。³乡:通“向”。⁴适:往。⁵祗(zhī)回:相当于“低回”。流连,盘桓。祗,恭敬。有的版本作“低回”。⁶布衣:没有官职的人。⁷《六艺》:指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⁸折中:取正;调节。

  《孔子世家赞》开篇借用《诗经·车舝》里的两句诗,云:巍峨的高山可以仰望,宽广的大道可以行走。自己虽然不能到达那里,但心中对它却充满向往。——使人可望而不可即,这是太史公对孔子的总体评价。这种评价,很容易使人想起颜回、子贡等人对孔子的看法。颜回曾经感慨:“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子贡则说:其他贤人仅如丘岭,而孔子则如日、月,世人无法逾越。夫子仿佛数仞宫墙,不得其门而入,则无以发现其内部的富丽和华美。非深知孔子,不能有此种决断。

  赞语又云:“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对于司马迁来说,读孔子书即如面对孔子本人。读其谈坟羊、楛矢,可以见其渊博;读其意欲“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可以见其风雅;读其“以不义之富且贵为天边之浮云”,可以见其闲淡;读其“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可以见其整饬赞语用一个“读”字、一个“想”字,传达出作者对孔子人格的深深憧憬。“读”乃是投入地读,“想”乃是深情地想。尽管从时间上说,司马迁与孔子相差几百年,但从精神上说,司马迁与孔子之间却似乎没有丝毫间隔。司马迁尝云: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自孔子卒,至今又五百岁矣。司马迁似乎认定要做孔子第二。他创作《史记》五十余万言,其本意正在于继承孔子之《春秋》赞语接下来说:“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低回留之,不能去云。”仲尼虽逝,然其遗物依然,其遗教犹在司马迁面对这一切,恍若重逢故人,不忍离去。一“低回留之”,一“不能去云”,写出了作者眷眷的深情。

  然而,生死是最最真实的问题,人鬼殊途是最最真实的分离。孔子那“太山坏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的悲歌,早已成为司马迁深志不忘的绝响司马迁意识到:恰恰是一个人在后世影响的大小,增损着其生命本身的意义。天下君王、贤人众矣,他们生前的荣耀与其自身的生命一起完结;孔子身为平民百姓,可其思想学说在后世却一直广为流传,从天子王侯到其他所有研究六经的人,都以孔子的学说为准则。正是在这种意义上,司马迁给孔子无以复加的赞誉,即孔子“可谓至圣矣”。

  赞语开篇以总评揭出自己对孔子的无限景仰;继而从遗书、遗物、遗教三个方面,极言自己对孔子的向往;结篇再以总评写自己对孔子的崇奉。前一总评,主要是立足于孔子与作者自身的比照,主要从作者自身的感情落笔,因此显得亲切;后一总评,主要是立足于孔子与天子、王侯以及后世儒家学者的比照,主要从孔子的历史影响着墨,因此显得得体。二者相互映衬,而各有韵味。另外,赞语第一层主要是描写,第二层主要是叙事,第三层主要是议论。但描写含情,叙事含情,议论亦含情。读之,觉字里行间,深情无限。

参考资料:
1、 朱一清主编. 古文观止鉴赏集评 上[M]. 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 2010.01. 第210-213页
晚虹斜日塞天昏,一半山川带雨痕。
晚虹¹斜日塞(sài)天昏,一半山川带雨痕。
译文:晚虹斜挂,夕阳西沉,黄昏降临到边塞。远处一半山川经雨水的洗涤,变得更加明朗青翠。
注释:¹晚虹:傍晚的彩虹。
新水乱侵青草路,残烟犹傍绿杨村。
新水乱侵青草路,残烟¹犹傍绿杨村。
译文:新下的雨水,到处漫流在青草蔓蔓的小路上。缕缕轻带还蒙绕着被绿树簇拥的村庄上。
注释:¹残烟:淡淡的烟雾。
胡人羊马休南牧,汉将旌旗在北门。
胡人羊马休南牧,汉将旌(jīng)¹在北门。
译文:胡人的羊马,再也不要想到南方放牧,唐王朝的旌旗正飘扬在北疆。
注释:¹旌旗:旗帜的总称。
行子喜闻无战伐,闲看游骑猎秋原。
行子喜闻无战伐,闲看游骑猎秋原。
译文:我这行人听说边塞没有战事之后,大为喜悦,悠然地看着三三两两的游骑在秋日草上游猎。

qíngshī

yōngtáo tángdài 

wǎnhóngxiésàitiānhūn bànshānchuāndàihén 
xīnshuǐluànqīnqīngcǎo cányānyóubàng绿yángcūn 
rényángxiūnán hànjiàngjīngzàiběimén 
hángwénzhàn xiánkànyóulièqiūyuán 
三日柴门拥不开,阶平庭满白皑皑。
三日柴门拥不开,阶平庭满白皑皑。
译文:柴门多日紧闭不开,门前石阶铺满了白雪皑皑。
今朝蹈作琼瑶迹,为有诗从凤沼来。
今朝蹈作琼(qióng)¹迹,为有诗从凤沼²来。
译文:如今有人把琼玉般的积雪踏碎,是友人从京城给我寄了诗来。
注释:¹琼瑶:美玉,这里指雪。²凤沼:即凤凰沼,属禁苑中沼池,这里代指京城。

  诗《酬王二十舍人雪中见寄》不见于《柳河东集》。宋人蔡正孙《诗林广记》中选柳诗五首,其三即此诗,今人考证为柳宗元所作。

  柳宗元初贬永州无以为居,寓居在潇岸四无邻舍的龙兴寺内,公元810年(元和五年)迁居愚溪侧畔,筑室茨草,与农户为邻。他在《田家》诗中描写了周围的环境:“古道绕蒺藜,萦回古城曲。蓼花被堤岸,陂水寒更渌。……行人迷去住,野鸟竟栖宿。”永州地处楚南、五岭北麓,偏僻荒凉。而他居住的愚溪一带更是杂草从生,蓼花披岸,溪水清寒,道无行人。

  诗的前两句写景,描写柳居孤寂清冷的环境:柴门多日紧闭不开、石阶上铺满了皑皑白雪,分不清高底,没有人来访。这两句虽然写的是雪后柳居前的清冷荒凉之景,实际透露出来的却是他人生境遇的寂寞。

  柳宗元是“永贞革新”的重要人物,曾在长安叱咤风云。革新失败后,被贬谪到南蛮之地,昔日政治上的挚友相继被贬,天各一方,不通音讯。来永州不久,与之相依为命的母亲卢氏病故,而朝廷连发四次诏命,规定“八司马”不在宽赦之列,早日复用的希望破灭了。政治上的迫害,人世间的诸多失意,给他难以承受的打击。他这时的心境正如他在《南涧中题》所述:“去国魂以游,怀人泪空垂。孤生易为感,失路少所宜。寂寞竟何事?徘徊只自知。”柴门多日紧闭不开是他内心寂寞的独白,而石阶上铺满的皑皑白雪便是人世间清冷的抒写。

  诗的后两句叙事抒情。诗人说:为何要把琼玉般的白雪踏碎?是因为有朋友从京城给我寄了诗来。欣喜之情跃然诗间。柳宗元自公元805年(永贞元年)被贬永州至公元808年(元和三年),未有故旧大臣给他写信,后虽有些书信来往但也不多。除随行的表弟卢遵、堂弟柳宗直外,几乎没有朋友与之交往。空寂孤寂,怀人泪垂。就在这时,接到了早年朋友王涯寄来的诗,他无比高兴。这一“蹈”字,极传神地描绘出他的欣喜之情。

  前人评价柳宗元诗歌的特点在于语言峻洁,气体明净,善于从幽峭掩抑的意境中表现沉着真挚的感情。此诗的后两句似乎是感情外露了些,其实子厚在这里“以乐景写哀事”,以反衬的手法极含蓄地表现了长期潜伏于内心而永难排遣的寂寞与痛苦,让读者在岭外荒远凄寒的景象中,看到了一位手举故乡远方寄来的诗笺,足蹈琼瑶,双泪空垂的凄美形象;听到了一千几百年前的回荡在他心胸间的悲凉凄楚、愤愤不平的感慨。

chóuwángèrshíshèrénxuězhōngjiàn

liǔzōngyuán tángdài 

sāncháiményōngkāi jiēpīngtíngmǎnbáiáiái 
jīnzhāodǎozuòqióngyáo wèiyǒushīcóngfèngzhǎolái 
遥裔双彩凤,婉娈三青禽。
遥裔(yì)¹双彩凤,婉娈(luán)²三青禽。
译文:扶摇直上的双彩凤,婉娈多姿的三青鸟。
注释:¹遥裔:遥远。²婉娈:美貌。
往还瑶台里,鸣舞玉山岑。
往还瑶台里,鸣舞玉山岑¹
译文:往还于王母的瑶台里,在玉山之巅啼鸣飞舞。
注释:¹玉山岑:玉山之巅。神话中西王母的居处,泛指仙境。
以欢秦蛾意,复得王母心。
以欢秦蛾意,复得王母心。
译文:以讨秦娥的欢喜,又重新获得王母的欢心。
区区精卫鸟,衔木空哀吟。
区区精卫鸟,衔木空岑吟。
译文:遭受冷落的精卫鸟,只好衔木独自岑吟。
云鬟倾倒,醉倚阑干风月好。凭仗相扶,误入仙家碧玉壶。
云鬟(huán)¹倾倒²,醉倚阑干风月好。凭仗相扶,误入仙家碧玉壶。
译文:酒醉后头发散乱,依靠着栏杆发现眼前一片美景。倚仗别人搀扶我,进入仙家的境地。
注释:¹云鬟:古代通称妇女的头发。此处特指苏轼自己的头发,这与古代成年男子束发的习俗有关。²倾倒:有散乱的意思。
连天衰草,下走湖南西去道。一舸姑苏,便逐鸱夷去得无。
连天衰草,下走湖南西去道。一舸姑苏¹,便逐鸱(chī)²去得无。
译文:一望无际的枯草,我从水路取道苏州,就随着范蠡退隐江湖离开仕途么?
注释:¹姑苏:指苏州。²鸱夷:春秋战国时期,范蠡辅佐越王勾践消灭吴国之后,主动退隐江湖,改姓更名,到齐国时称为鸱夷子皮。

  上片写醉后所见的美景以及醉态中的奇想。首句“云鬟倾倒”,直接描写酒醉后头发散乱的状态。次句“醉倚阑干风月好”紧承前句,当苏轼醉后倚栏而望时,忽然发现了一个美的境界:“风月好”。从某种意义上说,人在醉酒后拥有本真的自我,再加上恰好与自然美景相遇,这种“酒中趣”就显得不俗了。“凭仗相扶”一句,承上句一个“醉”字,仍写醉意朦胧的状态。就在这时,苏轼突发奇想,“误人仙家碧玉壶。”苏轼从年轻时起就博览群籍,不免于“杂学旁搜”,神仙方术之类书籍也莫不毕览,由该词所写可见一斑。这里 “仙家碧玉壶”的神话传说,不仅紧扣上文酒醉之事,而且充分表露了苏轼童真与诙谐的个性。

  下片写赴杭州途中所见的景物,以及途经苏州时的怀古之思。“连天衰草”句,显示了江南仲冬时的季节特征,展现了苏轼在旷野中行进时一片苍凉、凄清的景象,多少也透露出苏轼在宦游中某种疲乏、栖遑(huáng)的心态,为下文引发对于人生道路的思考预伏一笔。接着“下走湖南西去道”一句,是叙事,暗写当前赴杭任之事。“湖”字“当指太湖”,并与苏轼此次取道湖州至杭州的履历相印证,以确定本篇的写作时间,是颇为精当的。 “一舸姑苏,便逐鸱夷去得无”两句,写经过姑苏时,引起对当年归隐江湖的越国功臣范蠡的联想,以及对苏轼自我人生道路的思考。尽管苏轼的这种思考是偶发的,并不符合苏轼的“奋厉有当世志”(苏辙《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的人生理想。

参考资料:
1、 朱靖华、饶学刚、王文龙、饶晓明.历代名家词新释辑评丛书苏轼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07年1月:103-105

jiǎnlánhuā··--shì

yúnhuánqīngdàozuìlángànfēngyuèhǎopíngzhàngxiāngxiānjiā

liántiānshuāicǎoxiàzǒunán西dào便biànzhúchī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