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得闲书坐水滨,读来前事亦酸辛。
把得闲书坐水滨,读来前事亦酸辛。
莫言麈尾清谭柄,坏却淳风是此人。
莫言麈尾清谭柄,坏却淳风是此人。

wáng--luóyǐn

xiánshūzuòshuǐbīnláiqiánshìsuānxīn

yánzhǔwěiqīngtánbǐnghuàiquèchúnfēngshìrén

罗隐

罗隐

罗隐(833年2月16日—910年1月26日),字昭谏,新城(今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新登镇)人,唐代诗人。生于公元833年(大和七年),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编其文为《谗书》,益为统治阶级所憎恶,所以罗衮赠诗说:“谗书虽胜一名休”。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总共考了十多次,自称“十二三年就试期”,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黄巢起义后,避乱隐居九华山,光启三年(公元887年),55岁时归乡依吴越王钱镠,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公元909年(五代后梁开平三年)去世,享年77岁。 ▶ 447篇诗文

猜您喜欢
日长风暖柳青青,北雁归飞入窅冥。
日长风暖柳青青¹,北雁归飞入窅(yǎo)(míng)²
译文:春日白昼渐长,风和日暖,柳丝嫩绿,北方的大雁回故乡飞进深远的天空。
注释:西亭:岳阳楼上的西边亭阁。¹青青:柳丝茂盛的样子。²窅冥:深远难见的样子。
岳阳城上闻吹笛,能使春心满洞庭。
岳阳城上闻吹笛,能使春心¹满洞庭。
译文:在岳阳楼上听到吹竹笛的声音,这笛声能使我的旅愁归心洒遍洞庭湖。
注释:¹春心:指春来雁去而触发的旅愁归心。

  全诗围绕“满”字而展开,前两句先描写日长风暖,柳色青青,北雁南飞,消失在远方的景色;后两句以洞庭湖上传来阵阵笛声,抒发诗人的旅愁。全诗取景微妙,格调高远,音律谐和。

  诗的一、二句“日长风暖柳青青,北雁归飞入窅冥。”都写眼前景,关合诗题“春望”。首句写岳州之春,“日长风暖”正是雁群北飞的天气,“柳青青”又开始了折枝惜别、吹笛伤行的时节。这句看来总写春景之美,自然浑成,却又对下边景物的出现起到挈绪分缕的作用。至于诗人的意兴如何,单从这句自然风光的美感是难以捉摸的,因为诗人是“南迁"之客,春和景明反而会生愁惹恨。“北雁归飞”,诗人望断归雁,却还站在那里凝想。至此才可略知诗人的“西亭春望”乃是黯然销魂的“春望”。这里,自由高翔的归雁和沦落久羁的诗人形成了两个鲜明对照的形象。

  第三句“岳阳城上闻吹笛”更宕出新境,把诗人的羁愁抒发到又一高度。古人笛曲中有离别之歌,而惜别之情又洋溢于折杨柳歌的笛声。全诗首句既以“柳青青”为“闻笛”作了环境的铺垫,岳阳城头的笛声当也是折柳之曲。末句的‘‘春心”就是倦客伤春之情。“满洞庭”一语使抽象的心绪被物化而得到生动的表现,无论理解为此情伴随着笛声飞扬飘散于烟波浩渺之中,还是想象为客愁恰似春涨的湖水游漫洞庭,都能得其情致。巴陵洞庭,“迁客骚人,多会于此”,用“满”字其实还概括了这个典型环境中许多“沦落人”的共鸣。让读者看到了封建时代宦海浮沉的知识分子形象和他们见柳伤情、望雁断魂、闻笛怆怀的共同心态。所有这些都寄托于富有特征性的景物,而以绵密的章法,自然组合,一气呵成,艺术上也是高明的。

  全诗虽是写景,但层层深入,宛转地表达了诗人的春望之心。

参考资料:
1、 霍松林主编.历代绝句精华鉴赏辞典: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05:第290页

西tíngchūnwàng--jiǎzhì

zhǎngfēngnuǎnliǔqīngqīngběiyànguīfēiyǎomíng

yuèyángchéngshàngwénchuīnéng使shǐchūnxīnmǎndòngtíng

尘拂玉台鸾镜,凤髻不堪重整。绡帐泣流苏,愁掩玉屏人静。多病,多病,自是行云无定。
尘拂玉台¹(luán )(jìng)²,凤(fèng)(jì)³不堪重整。绡(xiāo)(zhàng)泣流苏,愁掩玉屏人静。多病,多病,自是行云无定。
译文:华丽的梳妆台已经落满了灰尘,我的头发也很久没有好好梳理打弄过了。美丽的帘帐上,流苏系绳静静垂立,似乎也在为你不在而哭泣,玉屏遮掩着屋里的愁寂,没有一点声息。我已病了多时,如那天上浮云,无法安定心神,也无法捕捉你的踪迹。
注释:¹玉台:玉饰的镜台;镜台的美称。²鸾镜:装饰有鸾鸟图案的铜镜。³凤髻:古代的一种发型,即将头发挽结梳成凤形,或在髻上饰以金凤。又叫鸟髻。⁴绡帐:轻纱帐。⁵玉屏:屏障。⁶多病:衰疾。⁷行云:比喻人行踪不定。

  “尘拂玉台鸾镜,凤髻不堪重整。”句,作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通过描写作者头发久未打理以及华丽的梳妆台与灰尘的对比来表现出作者的愁闷。这些对比使词义更加丰富曲折,感情更加委婉强烈,画面更加鲜明生动。从而引起读者的对比联想,更突出所要表现的对象,产生艺术感染力。

  “绡帐泣流苏,愁掩玉屏人静。”句,作者在此处运用了拟人的写作手法,一个“泣”字将本来无生命的纱帐写活了,同时一个“泣”字也点出了作者“闲愁”的词风,能使读者对所表达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产生强烈的感情,引起共鸣。在该部分第二句,作者也巧妙的用“掩”这个字将“愁寂”这种空间之感具体化了,以动写静使人更觉其静。

  “多病,多病,自是行云无定。”句,作者通过“反复”的艺术手法连续运用两个“多病”来强调自己已经病了多时,一唱三叹,回环往复,加深了语气和抒情色彩。在艺术形式上,“反复”也可以加强节奏感,增强旋律美,使词句整齐有序。该部分第二句,作者再次寓情于景,借用天上浮云来表现自己无法安定的心神,词句虽然没提到愁字,但字里行间处处流露出作者的愁情。同时也体现了这首词“悲喜综错、盘旋郁结”的艺术特点。

  作者所要表现的就是人生中常有的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忧愁苦闷,抑郁不欢,一种可能已经存在又似乎是即将来临的人生忧患。很难说清是一种什么样的情,一种什么样的愁。他只是把这种闲情闲愁表现得深沉而持久,想抛掷也抛掷不了,挣扎也挣扎不脱。忧患苦闷的内涵性质,是无法确指的,也是无法界定的,从而留给读者更大的自由创造联想的空间,有着更大的艺术张力。

参考资料:
1、 李晓飞 .论冯延巳词“悲喜综错、盘旋郁结”的艺术风格及成因[D] .中国古代文学 .2007(03):121

mènglìng··chéntáiluánjìng--féngyán

chéntáiluánjìngfèngkānzhòngzhěngxiāozhàngliúchóuyǎnpíngrénjìngduōbìngduōbìngshìxíngyúndìng

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九秋¹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²来。
译文:九月深秋的晨风中,露水沾衣,越窑中烧制的瓷器出窑;颜色似青如黛,与周围的山峰融为一体,夺得千峰万山的翠色。
注释:秘色:秘色瓷。这个词语最早出现于此诗中,并一直沿用至今。宋、明、清迄今,学者们为“秘色”一词的确切含义聚讼不已。据宋人说,五代吴越国王钱鏐规定越窑专烧供奉用的瓷器,庶民不得使用,且釉药配方、制作工艺保密。¹九秋:指九月深秋。²千峰翠色:谓越窑釉色就像覆盖山岚的郁郁葱葱的翠色,后用以指青瓷。
好向中宵盛沆瀣,共嵇中散斗遗杯。
好向¹中宵²盛沆(hàng)(xiè)³,共(jī)中散斗遗杯
译文:那些堆放到正确的朝向的瓷器,到夜半时就会盛载一些露水,浅浅地盛有露水的碗如同嵇中散留下的斗酒时还残存浊酒的杯子。
注释:¹好向:即正确的朝向。²中宵:即夜半。³沆瀣:夜间的水气,露水。⁴共:即如同。⁵嵇中散:即嵇康,三国魏时曾任中散大夫,故也称嵇中散。⁶遗杯:即有酒残留之杯。

  此诗前二句先写越窑开窑的时间在秋天,再以夸张的手法极言秘色瓷的颜色青翠,像是夺走了千山的苍翠似的;后二句写若在秘色瓷中盛上半夜的露水,就可以陪着嵇康将杯中的残酒喝完。全诗用准确而形象的语言,抓住了秘色瓷颜色青绿以及光泽盈润的特征来描绘,并突出其风神。

  前两句“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是陆龟蒙远看越窑开窑时的壮观景象而发的感概。其中的一“夺”字可谓神来之笔。在陆龟蒙的心里这秘色瓷的釉色已无法用一般言语去描述,只能用巧妙夺取大自然的“千峰翠色”来雕饰。但在实际的烧窑过程中窑内的烧制温度和火焰气氛很难控制。烧成黄釉、青釉乃至生烧、过烧的都有。所以“夺得千峰翠色来”不但体现了诗人文辞意境的险绝,而且还包含着“千峰翠色”的来之不易。

  后两句“好向中宵盛沆瀣,共嵇中散斗遗杯”是越窑开窑后陆龟蒙近看堆积如山的越窑器(可能碗类较多)时的记实描述和感怀:堆积的碗类越窑,如果放好方向,即口朝上,到夜半时就能盛载露水;如果碗类越窑器口朝下堆放就不是“好向”,因为没法盛载露水。从后二句中读者不仅能够读到陆龟蒙对嵇康的崇敬,并将嵇康当作知音,还能推断出秘色瓷釉面盈润这一隐藏信息。

  诗中提及嵇中散,是因为嵇中散是一位嗜酒爱琴,才气横溢并铁骨铮铮的令后人敬仰的一代罕见名士。陆龟蒙明吟越窑之物,暗示敬慕嵇中散之志向。这也说明陆龟蒙的这首诗并非着眼于秘色越窑,而是借物抒情,暗表心机。明白了诗人的本意后,再回味“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就能体会出这里不仅是吟咏“秘色越器”,而且和于谦《石灰吟》以“秘色”语言明志有异曲同工之效。诗人的感怀是:越窑经历火的洗礼,在九秋风露中,终于“夺得千峰翠色”,此时此景,不禁使人想到嵇中散那样的人杰与鬼雄。此时此刻的陆龟蒙,已被嵇中散孤傲不群、蔑视权贵的性格,直言不讳的气度,超凡绝世的理想所深深吸引,已完全和嵇中散在精神的世界里找到了共鸣,加之嵇中散有很高的才气和节气,于是陆龟蒙才把他作为心灵上的寄托和尊崇甚至效法的楷模。这才有了用秘色瓷在“中宵”的阴阳相交之时“盛取沆瀣”之液共邀和自己有着同样处境、心境的另一时空的知己——嵇中散共饮沆瀣,以销万古之愁,于是便有了”好向中宵盛沆瀣,共嵇中散斗遗杯“的传世佳句。

参考资料:
1、 毛小东.《秘色越器》诗略考[J].东方博物,2007(02):18-25
2、 周梦璐.陆龟蒙咏物诗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5:43-44

yuè

guīméng tángdài 

jiǔqiūfēngyuèyáokāi duóqiānfēngcuìlái 
hǎoxiàngzhōngxiāoshènghàngxiè gòngzhōngsǎndòubēi 
沪教版
沪教版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¹曰:“学而时习²之,说亦³(yuè)乎?有朋远方来,说亦乐(lè)乎?人说知而说愠(yùn),说亦君子¹⁰乎?”(《学而》)
译文:孔子说:“学习按时温习不也是件高兴的事吗?有志向相同的人从远方来相聚(互相切磋,增长学问),不也是件快乐的事吗?别人不了解(我),(我)也不生气,这不也是德才兼备的人吗?”
注释:¹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²时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按时”。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而:顺接作用,然后。乎: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可译“吗”。³亦:也。⁴说:同“悦”,高兴,愉悦。⁵朋:志同道合的人。⁶自:从。⁷乐:快乐。⁸人说知:此句为省略句,省略了宾语。知,是了解的意思。人说知,是说别人说了解自己。⁹愠:恼怒,恼恨,生气,怨恨。¹⁰君子:指有道德上有修养的人或品德高尚的人。
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子曰:“知¹之为知之,说知为说知,是²知也。”(《为政》)
译文:孔子说:“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是智慧的。”
注释:¹知:知道,了解。²是:这。也:表判断的语气。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知之者说如好(hào)¹之者,好之者说如乐之者。”(《雍也》)
译文:孔子说:“了解(知识)的人比不上喜欢(知识)的人;喜欢(知识)的人比不上以知识为乐的人。”
注释:¹好:喜爱,爱好。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说善者而改之。”(《述而》)
译文:孔子说:“几个人同行,在他们之中一定有我的老师在这里。我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它,他们那些短处(如果自己也有)就要改正它。”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译文: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从而知道新的(知识),你可以凭借这种方法做老师了。”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子曰:“岁¹寒,然²后知松柏之后凋(diāo)³也。”(《子罕》)
译文:孔子说“当一年中最寒冷的季节到来时,这样以后,你便知道松树、柏树是在最后凋谢的。”
注释:¹岁:年。²然:这样。后:以后。³凋:凋谢。
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子路》)
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说达;见小利,则大事说成。”(《子路》)
译文:孔子说:“不能想要快,不能贪图眼前的小利益。想要快,就不能达到目标;贪图眼前的小利益,那么大事就干不成。”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
子曰:“吾尝¹终日说食,终夜说寝²。以³思,无益,说如学也。”(《卫灵公》)
译文:孔子说:“我曾经整天不吃东西,整夜不睡觉,用(这些时间)来思考,没有好处,还不如学习。”
注释:¹尝:曾经。²寝:睡。³以:表目的,用来。
苏教版
苏教版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公冶长)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公冶长)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东蛮有谢氏,冠带理海中。
东蛮有谢氏¹,冠带²理海中³
译文:酋长元深谢氏裔,世袭为官东蛮中。
注释:¹谢氏:指东蛮首领谢元深。²冠带:借指士族、官吏。³海中:海,指黔西滇东之洱海。海中,指黔西到滇东之洱海一带。
自言我异世,虽圣莫能通。
自言我异世,虽圣莫能通。
译文:自称异世方外客,圣恩至道无以通。
王卒如飞翰,鹏骞骇群龙。
王卒如飞翰(hàn)¹,鹏骞(qiān)²骇群龙。
译文:一日王师如鹏至,穿云破雾可惊龙。
注释:¹飞翰:高飞之鸟。²骞:高飞貌。
轰然自天坠,乃信神武功。
轰然自天坠,乃信神武功。
译文:轰然霹雳从天降,元深始识神武功。
系虏君臣人,累累来自东。
系虏(lǔ)君臣人,累累¹来自东。
译文:君臣系颈为俘虏,纷纷北面而朝贡。
注释:¹累累:接连成串,言其多也。
无思不服从,唐业如山崇。
无思不服从,唐业如山崇。
译文:臣民君王思归顺,李唐伟业如山崇。
百辟拜稽首,咸愿图形容。
百辟¹拜稽(qǐ)首,咸愿图形容。
译文:蛮夷头目拜天子,愿绘陛下英武容。
注释:¹百辟:辟,唐王的人。百辟,引申为众蛮夷头目。
如周王会书,永永传无穷。
如周王会书,永永传无穷。
译文:犹若西周《王会书》,世世代代传无穷。
睢盱万状乖,咿嗢九译重。
(suī)(xū)¹万状乖²,咿(yī)(wà)³九译重。
译文:蛮夷面圣百态现,言语九译方可通。
注释:¹睢盱:朴素貌,亦有仰视之意。²乖:行为欠正常。³咿嗢:言语不明。
广轮抚四海,浩浩如皇风。
广(guàng)¹抚四海,浩浩如皇风。
译文:唐王恩宠及四海,臣民共沐大唐风。
注释:¹广轮:东西为广,南北为轮,指土地面积。引申为大唐。
歌诗铙鼓间,以壮我元戎。
歌诗铙鼓间,以壮我元戎。
译文:铙鼓声中歌诗颂,壮我军威气如虹。

tángnáochuī··dōngmán--liǔzōngyuán

dōngmányǒuxièshìguāndàihǎizhōng

yánshìsuīshèngnéngtōng

wángfēihànpéngqiānhàiqúnlóng

hōngrántiānzhuìnǎixìnshéngōng

jūnchénrénlèilèiláidōng

cóngtángshānchóng

bǎibàishǒuxiányuànxíngróng

zhōuwánghuìshūyǒngyǒngchuánqióng

suīwànzhuàngguāijiǔzhòng

广guǎnglúnhǎihàohàohuángfēng

shīnáojiānzhuàngyuánró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