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轩名静胜,静胜理何深。自得归根趣,宁存较物心。
题轩名静胜,静胜理何深。自得归根趣,宁存较物心。
杂花随节候,叠嶂互晴阴。终日对图画,应无尘虑侵。
杂花随节候,叠嶂互晴阴。终日对图画,应无尘虑侵。

qiānpàntàijìngshèngxuānèrshǒuèr--fànchúnrén

xuānmíngjìngshèngjìngshèngshēnguīgēnníngcúnjiàoxīn

huāsuíjiéhòudiézhàngqíngyīnzhōngduìhuàyīngchénqīn

范纯仁

范纯仁

范纯仁(1027年6月-1101年),字尧夫,谥忠宣。 北宋大臣,人称“布衣宰相”。参知政事范仲淹次子。1027年6月,范纯仁生于南京应天府。宋仁宗皇祐元年进士。曾从胡瑗、孙复学习。父亲殁没后才出仕知襄邑县,累官侍御史、同知谏院,出知河中府,徙成都路转运使。宋哲宗立,拜官给事中,元祐元年同知枢密院事,后拜相。宋哲宗亲政,累贬永州安置。范纯仁于宋徽宗立后,官复观文殿大学士,后以目疾乞归。建中靖国年间去世,追赠开府仪同三司,谥号忠宣。著有《范忠宣公集》。 ▶ 321篇诗文

猜您喜欢
坐将赤热忧天下,安得清风借我曹?
¹将赤热忧天下,安得清风²借我曹³
译文:因为身受炎热就更为苦热的天下人忧愁,怎样才能借得清凉的风让我辈消暑解优?
注释:¹坐:因为。²清风:清微的风,清凉的风。³我曹:我辈。
力卷雨来无岁旱,尽吹云去放天高。
力卷雨来无岁旱,尽借云去放天高。
译文:应猛力卷起阵阵大雨免使年岁道旱,驱尽闲云好让高空展现晴明气候。
岂随虎口令轻啸,愿助鸿毛绝远劳。
岂随虎口¹令轻啸,愿助鸿毛²绝远劳。
译文:岂可听从虎吼声威才生风轻啸,但愿力助鸿毛远飞能不费烦劳。
注释:¹虎口:比喻危险的境地。²鸿毛:鸿雁的毛。谓其轻微之物。
江海可怜无际岸,等闲假借作波涛。
江海可怜无际岸,等闲¹假借作波涛。
译文:可怜江海徒然辽阔无边,凭借风力才能兴起汹涌波涛。
注释:¹等闲:寻常,随便。

  诗的前四句写因暑热而思风,担心天下的人苦热,产生了思风的愿望。后四句写对风的祝愿,从江海水中风能带来降雨。全诗抒发诗人忧世济民的情志,诗词笔力雄健,有气魄。

  诗的开头两句紧扣标题从暑热入笔,诗人因自己遭受赤热,而担心天下人的为赤热所苦;次句点“思风”,因担心天下的人苦热,就产生了思风的愿望。这两句寄情深远,是诗人从内心深处迸发出来的声音。

  第三四两句,进一步抒吐了作者“济世泽民”的赤忱,这是高昂振拔的笔墨。第三句寄望于风能卷雨,使年岁不致成为旱年而使人民遭受旱灾;第四句寄望于风能驱尽闲云,使高空晴朗,现出一个澄清的世界。“无岁旱”则民受恩泽,“放天高”则时运清平。寄托的寓意极为明显。这两句仍从思风着笔,但笔力千钧,使诗意更深一层。

  第五六两句,是对风的祝愿,在句法上是从陡峭中进行转折。以虚笔写风,驰骋想象,寄托希望,祝愿风啸不随权势威力,随虎口以轻啸;而要给卑贱者以动力,助鸿毛以高飞。设想相当奇特,从中可以看出作者立身处世的高节。

  结尾两句,是思风的余文。其实不然,而是作者想到无边无际的江海,虽然可爱,但江海必须借助于风的威力,兴风作浪,使江海激荡,给世界增添奇景壮观。使有志之士得以开拓万古的胸怀,因思风以济天下之忧,拓展笔势,展示理想,使意境升华。这两句为思风别开生面,收到余音绕梁的效果。

  这首诗以暑热而担心天下百姓念及救济天下人的饥渴,渴望社会清平之情,深见作者忧时之情和济世之志。诗词笔力雄健,思致高远,造意奇崛,令人联想奇妙。

参考资料:
1、 缪钺著.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5.06:第318页
风帘燕舞莺啼柳,妆台约鬓低纤手。钗重髻盘珊,一枝红牡丹。
风帘燕舞莺啼柳,妆台约鬓(bìn)低纤手。钗重髻(jì)盘珊(shān)¹,一枝²红低丹。
注释:¹盘珊:盘旋环绕。髻状如盘,又称“盘髻”。²一枝:言妆成后如低丹一技。
门前行乐客,白马嘶春色。故故坠金鞭,回头应眼穿。
门前行乐客¹,白马嘶(sī)春色。故故²坠金鞭,回头应眼穿。
注释:¹行乐客:指游冶的男子。²故故:屡屡。又:故故犹云特特也。这里或言男子故意将鞭丢落,以得多睹艳容之机。
这首词写室外少年对室内少女的爱慕。
上片写少女临台梳妆。风动柳丝,燕舞莺啼是自然环境,“钗重”二句写这环境中女主人公的美丽形象。
下片写少年郎骑马游春,故意将金鞭屡坠的潇洒风姿和传情神态。男子对女子的爱慕之情,写得憨厚别致,情真意切。

mán··fēngliányànyīngliǔ--niújiào

fēngliányànyīngliǔzhuāngtáiyuēbìnxiānshǒuchāizhòngpánshānzhīhóngdān

ménqiánxíngbáichūnzhuìjīnbiānhuítóuyīngyǎn穿chuān

康熙十五年,余姚有客山行,夜宿山神寺。夜半,有虎跪拜,作人言,乞食,神以邓樵夫许之。明晨,客伺于神祠外,果见一樵夫过之,逆谓曰:“子邓姓乎?”曰:“然。”因告以夜所闻见,戒勿往。邓曰:“吾有母,仰食于樵。一日不樵,母且饥。死生命也,吾何畏哉?”遂去不顾,客随而觇之。樵甫采樵,虎突出从竹间。樵手搏数合,持虎尾盘旋久之。虎不胜愤,乃震哮一跃,负痛遁去,樵逐而杀之。客逆劳之。樵曰:“感君高义,盍导我至庙中。”既至,大诟死虎斥神曰:“今竟如何?”遂碎其土偶。
康熙¹十五年,余姚(yáo)²有客山行,夜宿山神寺。夜半,有虎跪拜,作³人言,乞食,神以邓樵(qiáo)夫许之。明晨,客伺(sì)于神祠(cí)外,果见一樵夫过之,逆谓曰:“子邓姓乎?”曰:“然。”因告以夜所闻见,戒¹⁰勿往。邓曰:“吾有母,仰食于樵。一日不樵,母且¹¹饥。死生命也,吾何畏哉?”遂去不顾,客随而觇(chān)¹²之。樵甫(fǔ)¹³采樵,虎突出从竹间。樵手搏数合¹⁴,持虎尾盘旋久之。虎不胜愤,乃震哮一跃,负痛遁¹⁵去,樵逐¹⁶而杀之。客逆劳¹⁷之。樵曰:“感君高义¹⁸,盍(hé)¹⁹导我至庙中。”既²⁰至,大诟(gòu)²¹死虎斥神曰:“今竟²²如何?”遂碎其土偶。
译文:康熙十五年,余姚县有个外地人在山中赶路,夜里住在山神寺。半夜,有只老虎来向山神跪拜,说着像人一样的话语,乞求山神赐给它食物。山神答应把邓樵夫给他。第二天早上,客人等待在庙外,果然看见一个樵夫经过,迎上去问:“您姓邓吗?”樵夫回答说:“是的。”客人就告诉他晚上听到的事情,告诫他不要前往。邓樵夫说:“我有母亲,靠砍柴为生,一天不打柴,母亲就会饿肚子。生死都是命中注定的,我有什么可害怕的!”就头也不回的走了。客人尾随他偷偷地看。邓樵夫刚刚打上柴,老虎突然从竹林间窜出,邓樵夫徒手与它搏斗了几个回合,抓住老虎的尾巴转了很久。老虎很愤怒,于是咆哮着高高跳起,忍痛逃跑。邓樵夫追上去将它杀了。客人上前慰劳他,邓樵夫说:“感谢你深厚的情义,何不带我到庙中去?”到了庙里,邓樵夫大骂死虎并斥责山神说:“现在怎么样呢?”于是就将泥塑的山神砸碎了。
注释:¹康熙:清圣祖玄烨的年号。²余姚:古地名,在今浙江余姚县。³作:说着。⁴伺:等候。⁵祠:庙。⁶逆:迎(上去)。谓:说。⁷然:是的。⁸因:于是。⁹以:代樵夫。¹⁰戒:告诫。¹¹且:将。¹²觇:悄悄地看。¹³甫:刚。¹⁴合:回合。¹⁵遁:逃走。¹⁶逐:追上去。¹⁷劳:安慰。¹⁸高义:深厚的情义。¹⁹盍:何不。²⁰既:已经。²¹诟:辱骂。²²竟:最终。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清江¹一曲²³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译文:浣花溪清澈的江水,弯弯曲曲地绕村而流,在长长的夏日中,事事都显恬静、安闲。
注释:¹清江:清澈的江水。江:指锦江,岷江的支流,在成都西郊的一段称浣花溪。²曲:曲折。³抱:怀拥,环绕。⁴长夏:长长的夏日。⁵江村:江畔村庄。⁶幽:宁静,安闲。
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梁上 一作:堂上)
自去自来¹梁上燕,相事相近²水中鸥。(梁上 一作:梁堂上)
译文:梁上的燕子自由自在地飞来飞去,水中的白鸥相亲相近,相伴相随。
注释:¹自去自来:来去自由,无拘无束。²相事相近:相互事近。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老妻画纸为棋局¹,稚(zhì)²敲针作钓钩。
译文:相伴多年的妻子在纸上画着棋盘,年幼的儿子敲弯了钢针要做成鱼钩。
注释:¹画纸为棋局:在纸上画棋盘。²稚子:年幼的儿子。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但有故人供禄(lù)¹,微躯²此外更何求?
译文:只要有老朋友给予一些钱米,我除了这个还有什么可奢求的呢?
注释:¹禄米:古代官吏的俸给,这里指钱米。“但有”句,一说为“多病所须惟药物”。²微躯:微贱的身躯,是作者自谦之词。

  作者杜甫在饱经颠沛流离之后,终于获得了一个暂时安居的栖身之所。这首诗在一片宁静的氛围里,细腻地描画了优美恬淡的景物,随意地叙写了闲适温馨的生活情趣,表现出作者杜甫难得的一段安定生活给他带来的满足和欣然。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在初夏时节的村庄,一条曲曲折折的江水环绕着村子静静流淌,水色清澈,有鱼儿在水中戏耍、来去无声,整个村庄的一切都是那么幽静。一曲清江,给村落带来了安宁和清幽,这“清江”即成都的浣花溪,诗人以“清”称之,大概是喜爱它悠悠然绕村而流。因此给它一个美称。

  “抱村流“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它的可爱,同时也照应了“江村”的诗题。开头两句,就定下了全诗的氛围,挈领了全诗的旨意。万事悠悠,历经磨难的诗人不再有担忧和愁烦,且自怡然欣赏这村中的景色。

  “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看吧,新建的草堂刚刚落成,就有顽皮的小燕子轻快地飞过来又飞过去,没有人去理会它们,可是它们自在地玩得那么开心,真像活泼的小孩子一样。诗人捋着胡子呵呵笑着,信步走到了江边,江上有两只白鸥在轻柔地浮游,它们或前或后,时而交颈而鸣,时而追逐着在水面上打着圈儿——它们一定是一对相亲相爱的情侣。南朝诗人何逊曾有“可怜双自鸥,朝夕水上游”的句子,杜甫曾学习何逊的诗,当他看到这种场景,想必会心有所会、悠然忘机。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诗人怀着愉快的心情缓步向家中走去,看见老伴正坐在门前的树荫下,在纸上画着什么,走近看时,原来是一个棋局。“叮叮”的声音传来,小儿子在埋头认真地敲着一根针,这个贪玩的孩子,他是要自己做个鱼钩儿,好去江边钓鱼玩。

  这样的场面大概是村中常可见到的,可是对于经历了安史之乱,屡受挫折、颠沛半生的作者杜甫来说,是他少有的珍贵的福气,令他心头为之一暖。在他“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的时候,他何曾想象过这样温馨的时刻。这两句捕捉到生活中最普通的画面,传达出一种普遍的亲情的温暖和生活的闲适美好。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诗人从眼前和乐安宁的生活场景中发出感叹:有老朋友赠送我粮食和他的俸禄,我这个平凡卑贱的人还有什么可求的呢?这两句看似庆幸、表示满足的话,仔细读来,其实不知潜含着多少悲苦和酸辛。

  杜甫能够居住在成都草堂,全赖友人的帮助,眼前虽有这样的和乐与安宁,却是建立在对别人的依赖之上的。被后人尊为“诗圣”的伟大诗人,却要靠着别人的赠与才能活下去,而且还要说自己“更何求”,即没有别的要求。这语言越是平静从容,越是让读者心感酸楚、为之落泪。他的志向本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然而数十个春秋过去了,如今人到晚年,要求仅只是一蔬一饭而已。诗人说得这样闲淡,仿佛他的心头已经不再有生活的阴霾,再也不愿去迎接那些纷扰和喧嚣。

  从作诗的艺术角度来看,这首诗写法精严而又流转自然;字句精炼、刻画细微,而又让人无迹可寻。这是杜甫律诗的老到之处。尾联上句“但有故人供禄米”,一作“多病所需唯药物”,无论从平仄还是诗意上看,都以“但有”之句更佳。

  全诗前后啮合,照应紧凑:“梁上燕”属“村”,“水中鸥”属“江”:“棋局”正顶“长夏”,“钓钩”又暗寓“清江”。颔联“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两“自”字,两“相”字,当句自对;“去”、“来”与“亲”、“近”又上下句为对。自对而又互对,读起来轻快流荡。颈联的“画”字、“敲”字,字皆现成。且两句皆用朴直的语气,最能表达夫妻投老,相敬弥笃,稚子痴顽,不隔贤愚的意境。

参考资料:
1、 谢真元 .一生必读唐诗300首鉴赏 汉英对照 .北京市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 ,2006年 :41-42页 .

jiāngcūn

 tángdài 

qīngjiāngbàocūnliú chángxiàjiāngcūnshìshìyōu 
láiliángshàngyàn xiāngqīnxiāngjìnshuǐzhōngōu  (liángshàngzuò tángshàng )
lǎohuàzhǐwéi zhìqiāozhēnzuòdiàogōu 
dànyǒuréngōng wēiwàigèngqiú 
塞外初捐宴赐金,当时南牧已骎骎。
塞外初捐宴赐金¹,当时南牧²已骎(qīn)(qīn)³
译文:朝廷为振作边境守军的士气,奖励他们宴会费;当时蒙军已加紧侵略南方。
注释:¹宴赐金:金海陵王正隆年间,朝廷为了振作士兵们的士气,拨款给驻守边关的部队,作为宴会费。²南牧:南下放牧,在此借喻蒙古骑兵南侵。³骎骎:形容走得快。
只知灞上真儿戏,谁谓神州竟陆沉。
只知灞(bà)¹真儿戏²,谁谓神州³遂陆沉
译文:只知金军有如汉霸上驻军,军纪松弛,潜伏危机;但想不到的是国家竟因此沦亡。
注释:¹灞上:地名,位于长安东部。²真儿戏:此借喻金军纪律松弛,不堪一击。据《史记・绛侯周勃世家》载:汉文帝往霸上、棘门军营巡视,俱直驰而入,及至周亚夫营,守卫森严,不得入。文帝叹曰:“嗟乎!此真将军矣!曩昔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³神州:中国。《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国名曰赤县神州。”⁴陆沉:灭亡。《晋书・桓温传》:“遂使神州陆沉,百年丘墟,王夷甫诸人不得不任其责。”
华表鹤来应有语,铜盘人去亦何心。
华表鹤¹来应有语,铜盘人²去亦何心³
译文:仙鹤再次降临,停在华表上,看到“城郭如故人非昔”景象,心情非常沮丧;铜盘人被迁徙,心情又当如何?
注释:¹ 华表鹤:这里指汉丁令威学道成仙化鹤归来,城郭如故人非昔的故事。华表:古代宫殿、陵墓等大建筑物前面做装饰用的巨大石柱,柱身多雕刻龙凤等图案,上部横插着雕花的石板。²铜盘人:汉武帝晚年,听信方士之言,于长安建章宫筑神明台,上铸铜人,手持承露盘,以承接高空露水,供帝饮用以求长寿。至魏明帝景初元年(公元237年)迁徙铜盘人至洛阳。此云“铜盘人去”喻国祚转移。据传说,铜盘人辞汉,“清泪如铅水”,唐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云:“空将汉月出宫门,忆君清泪如铅水;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诗人用此借喻他离开京城的心情。³何心:心情如何。
兴亡谁识天公意?留著青城阅古今。
兴亡谁识天公意¹,留着青城²阅古今³
译文:国家的兴亡,取决于天意,有谁可以预料?历经劫难而不变的青城,便是历史的见证。
注释:¹天公意:上天的意思。²青城:地名,北宋徽、钦二宗降金处,位于汴京城南约五里。³古今:历史的变迁。

  诗前二联用几个典故追溯金廷覆亡的原因。首联以讽喻的笔致,揭示亡国的根源在于金廷最高层在决策思想上对蒙古南侵野心缺乏足够的警戒和清醒的认识。一“初”一“已”呼应紧凑,提示了问题的紧迫和严峻。而金廷满脑子求和思想,对蒙古入侵毫无准备,这是它必然走向灭亡的内在根源。颔联以追悔的语调,指出亡国的原因还在于金朝军队在军事上丧失战斗力,无力抵御蒙古军队的入侵。他只知道金军如汉代霸上驻军一样真把军事守备当做儿戏,谁料到竟导致神州沉沦,江山易姓!“只知”、“谁谓”,流水而对,以意外的惊愕,表达出诗人内心极度的震撼和后悔。

  后二联抒发国破家亡的情愫。颈联借用历史故实,抒写被羁管出京的凄凉心境。上句用丁公化鹤的典故,倘若汉代丁令威化作白鹤飞到青城城门的华表柱上,看到金朝生灵涂炭,他当然“应有语”,慨叹“城郭如故人非昔”。这正是金亡后人民惨遭蹂躏的真实写照和高度概括。下句用金铜仙人辞汉的典故。铜铸的仙人尚且流泪,而作为有血肉之躯的人,诗人他们的心情就不言自喻。这两句,一“去”一“来”,正切合“出京”和“来”青城“暂居”,用典精切工巧,含蕴深广,可谓“于极工炼中,别有肝肠崩裂之痛”(清沈德潜语)。尾联揭示历史巧合,哀叹亡国悲剧的重演出于天意安排。青城是北宋靖康元年(公元1127年)十一月金接受北宋徽宗、钦宗二帝降表的地方,宋廷后妃、皇族都被俘虏北去,金灭北宋。而一百年后,亡国的金廷皇太后、两宫嫔妃及诸宗族在此被杀戮,诗人和其他官员作为蒙古军队的俘虏也暂居于此。兴在青城,亡在青城,历史的巧合让诗人感慨不已。在他看来,一“兴”一“亡”,恰恰是天公的意旨。金廷之“兴”已成“古”,金廷之“亡”正是“今”。这一“古”一“今”终将被历史的潮汐淘汰,唯有记载金廷兴亡的青城继续存在,给后人留下一面明镜,让人们观览和记取国家兴衰存亡的历史经验。也许正是这个原因,促使诗人写下了这首立意深刻精警的诗篇。

  诗用了几个典故以寓亡国之痛。“霸上真儿戏”,用《史记》载汉文帝语,暗讽金国军纪松弛,早已潜伏危机,不料竟因此亡国;“华表鹤来应有语”,用“汉丁令威学道成仙化鹤归来,城郭如故人非昔”的故事,比喻京城沦陷,“人非昔”矣;用“魏明帝迁徙汉长安铜盘人”故事,喻国祚转移。用古事古语,不着痕迹,如出诸己,是善用典者。“留着青城阅古今”,劫难之后仅仅青城还在,人物荡然无存矣!青城,是两朝痛史的见证。

  元好问“纪乱诗”的一个特点是具有深刻的历史洞察力。他往往把对现实的悲怆情怀与对历史的批判意识融合在一起,从而增加了诗的思想深度。诗人在国家沦亡的悲愤中,对国家武备松驰而招致败亡的历史教训作了深刻的省察。其他如《出都》、《岐阳三首》等,也都表达了诗人对金朝败亡原因的理性思考。

参考资料:
1、 钱仲连 等 .元明清诗鉴赏辞典(辽金元明).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1994年12月(2012年7月重印):第64-67页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