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一分太短,增一分太长。不朱面若花,不粉肌如霜。
减一分太短,增一分太长。不朱面若花,不粉肌如霜。
色为天下艳,心乃女中郎。自言重不幸,家破身未亡。
色为天下艳,心乃女中郎。自言重不幸,家破身未亡。
人各有一死,此死职所当。忍将先人体,与主为疣疮。
人各有一死,此死职所当。忍将先人体,与主为疣疮。
妾死主意快,从此两无妨。愿信赤心语,速即白刃光。
妾死主意快,从此两无妨。愿信赤心语,速即白刃光。
南郡忽感激,却立舍锋铓。抚背称阿姉,归我如归乡。
南郡忽感激,却立舍锋铓。抚背称阿姉,归我如归乡。
竟以恩信待,岂止猜妒忘。由来几上肉,不足挥干将。
竟以恩信待,岂止猜妒忘。由来几上肉,不足挥干将。
南郡死已久,骨枯墓苍苍。愿于墓上头,立石镌此章。
南郡死已久,骨枯墓苍苍。愿于墓上头,立石镌此章。
劝诫天下妇,不令阴胜阳。
劝诫天下妇,不令阴胜阳。

wēizhīshīèrshísānshǒushì--bái

jiǎnfēntàiduǎnzēngfēntàizhǎngzhūmiànruòhuāfěnshuāng

wèitiānxiàyànxīnnǎizhōnglángyánzhòngxìngjiāshēnwèiwáng

rényǒuzhísuǒdāngrěnjiāngxiānrénzhǔwèiyóuchuāng

qièzhǔkuàicóngliǎngfángyuànxìnchìxīnbáirènguāng

nánjùngǎnquèshěfēngmángbèichēngāguīguīxiāng

jìngēnxìndàizhǐcāiwàngyóuláishàngròuhuīgànjiāng

nánjùnjiǔcāngcāngyuànshàngtóushíjuānzhāng

quànjiètiānxiàlìngyīnshèngyáng

白居易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 2872篇诗文

猜您喜欢
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
(xún)巨伯¹²看友人疾,值³贼攻郡(jùn),友人语(yù)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¹⁰?”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¹¹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¹²,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¹³
译文:荀巨伯到远方看望生病的朋友,正好遇上胡人来攻城。朋友对荀巨伯说:“我如今是快死的人了,你赶快离开吧!”荀巨伯说:“我远道而来看望你,你却要我离开;败坏道义来求生,这难道是我荀巨伯做的事吗?” 胡人军队已经来到,问荀巨伯说:“大军一到,整个城都空了,你是什么人,竟敢独自停留在这里?”荀巨伯回答说:“我的朋友身患重病,我不忍心舍弃他而离开,宁愿用我的性命来换取朋友的生命。”胡兵听后相互议论说到:“我们这些不懂道义的人,却要攻入这个讲究道义的国家!”于是调回外出打仗的军队,使整个城都因此获救。
注释:¹荀巨伯:东汉颍州(今属河南)人,生平不详 ,汉桓帝的义士。 ²远:从远方。³值:恰逢,赶上。⁴胡:中国古代泛指居住在北部和西北部的少数民族,秦汉时一般指匈奴。⁵语:动词,对......说,告诉。⁶子可去:您可以离开这里。子,第二人称代词“您”的尊称。去,离开。⁷令:使,让。⁸吾:第一人称,我。⁹败义以求生:败坏道义而苟且偷生。¹⁰邪:句末语气词,表疑问,相当于吗,呢。¹¹郡:古代的行政区划,这里指城。¹²无义之人:不懂道义的人。¹³获全:得到保全。

  荀巨伯冒着生命危险也要保护他的病友,是因为他们的友谊建立在道义基础上,这样的友谊,才是君子之交。义气,不会因富贵贫贱或生死祸福而改变立场与做法,义气是为了正当的事情,而主动愿意替别人承担危险,甚至不惜舍弃自我,成全他人的气度,这也是“真”、“诚”的一种体现。一桩舍生取义的义举,不仅救了朋友的性命,更让敌军自惭而退,可见“义”以及道德的强大感化力量。 这则故事除了让我们见证到患难见真情的可贵外,荀巨伯在生死关头还能不忘圣贤书所言,而表现出大义凛然的行为,更让我们学习到读书人笃行真理的精神。

  从中揭示了一个道理:做人应该讲情意,舍生取义的义举不仅救了他人性命,更是拯救了一座城,乃至一个国家! 坚守信义、大义凛然、对友忠诚、舍生取义、重情义、把情意看得比生命还重要。这样的人是我们去尊敬的,也是我们要好好学习的。''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是文章的点睛之笔.

睡起无聊倚舵楼,瞿塘西望路悠悠。
睡起无聊倚舵(duò)楼,瞿(qú)¹西望路悠悠。
译文:睡醒起身心绪无聊,闲倚着舵楼,西望瞿塘水路悠悠,前程未可酬。
注释:¹瞿塘:亦作“ 瞿唐峡”,为长江三峡之首,也称夔峡。
长江巨浪征人泪,一夜西风共白头。
长江巨浪征人泪,一夜西风共白头。
译文:风险浪惊船阻江上,客思洒清泪,一夜西风吹白浪头,愁白游子头。

  清康熙十一年(1672),宋琬“投牒自讼,冤始尽白”,冤情得以昭雪,年近花甲的宋琬再次被清廷起用,授与四川按察使。本诗即写于赴任途中。

  “睡起无聊倚舵楼,瞿塘西望路悠悠。”前两句直抒胸臆,“无聊”直接点明此时的心情,“倚舵楼”是他此时精神无所寄托的真实写照。舟行瞿塘峡,风大浪猛,水流湍急,诗人被阻停留于此,百无聊赖的以昏睡来消磨时光,睡醒之后更加无聊,于是倚靠在舵楼上眺望:瞿塘峡山势险要,壁立如削;波涛汹涌,奔腾呼啸,令人惊心动魄;遥遥西望,漫漫长路,不知何处是尽头!诗人一语双关表面写瞿塘峡的险要景观,实际是指自己的仕宦之路的险恶漫长:自己无故被人诬告下狱,而今再次踏上仕途,诗人不禁一阵惊惧惶恐。

  “长江巨浪征人泪,一夜西风共白头。” 这两句运用了比喻、夸张、拟人的修辞手法。第三句以巨浪比喻征人泪,同时妙用夸张;第四句以浪花比喻白发,把长江拟人化,手法新奇!

  诗人远离家乡,想到家中的妻儿,不禁潸然泪下,泪水滴落江中,化作滚滚的滔天巨浪咆哮着、怒吼着似乎发泄着心中的怨愤。一夜西风,流更急,浪更大,仿佛长江也被风浪所阻。江水翻腾,浪花雪白;诗人伫立风中,白发飘飘,触景伤情,心有戚戚:故园之思,羁旅之愁,仕途之苦......,种种复杂的情感“才下眉头,又上心头” 。“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诗人的身心与长江融为一体,我即江水,江水即我,诗人的愁苦也融入了江中,朵朵浪花不正是满江的白发吗!

  本诗用语奇丽,比喻清新,委婉含蓄;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路悠悠、征人泪、巨浪、西风、白头这些意象渲染了凄清悲凉的气氛,抒发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和对官场生活的厌倦之情,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在高压统治之下惊惧惶恐、愤懑悲凉的思想感情。

jiāngshàngfēng

sòngwǎn qīngdài 

shuìliáoduòlóu táng西wàngyōuyōu 
chángjiānglàngzhēngrénlèi 西fēnggòngbáitóu 
唐怀州河内县董行成能策贼。有一人从河阳长店,盗行人驴一头并皮袋。天欲晓,至怀州。行成至街中,见之,叱曰:“个贼住!即下驴来!”遂承伏。人问何以知之。行成曰:“此驴行急而汗,非长行也;见人则引缰远过,怯也;以此知之。”捉送县,有顷,驴主寻踪至,皆如其言。
唐怀州河内县董行成能策(cè)¹贼。有一人从河阳长店,盗行人有一头并皮袋。天欲晓,至²怀州。行成至街中,见之,叱曰:“个贼住!即下有来!”遂³承伏。人问何以知之。行成曰:“此有行急而汗,非长行也;见人则引缰(jiāng)远过,怯(qiè)也;以此知之。”捉送县,有顷,有主寻踪至,皆如其言。
译文:唐朝怀州河内县,有个叫董行成的人,能一眼就分辨出对方是否贼匪。 有一名贼人在河阳长店偷得路人一头驴和皮袋,在天快破晓时赶到怀州境内,正巧碰到董行成迎面而来。董行成一见他就大声喝道:“你这贼子给我站住!立即从驴上下来!” 那人一听立即下驴认罪。 事后有人问董行成如何看出那人是贼,董行成说:“这头驴是因为一段时间的急行而流汗,不是走了很长的路;而且这人见了路人也会引驴绕路,这一定是因他心虚;所以我判定他一定是贼。” 董行成将盗贼送到县衙,不一会儿,驴的主人寻着踪迹找来了,实际情况和董行成说的一模一样。
注释:¹策:辨认。²至:到。³遂:于是。⁴以:凭借。⁵之:代词,代这个小偷。

dǒngxíngchéng--míng

táng怀huáizhōunèixiàndǒngxíngchéngnéngzéiyǒuréncóngyángzhǎngdiàn,,dàoxíngréntóubìngdàitiānxiǎo,,zhì怀huáizhōuxíngchéngzhìjiēzhōng,,jiànzhīchìyuēzéizhùxiàláisuìchéngrénwènzhīzhīxíngchéngyuēxíngérhànfēizhǎngxíngjiànrényǐnjiāngyuǎnguòqièzhīzhīzhuōsòngxiànyǒuqǐngzhǔxúnzōngzhìjiēyán

曾经沧海,又来沙漠,四千里外关河。骨相空谈,肠轮自转,回头十八年过。春梦醒来么?对春帆细雨,独自吟哦。惟有瓶花数枝,相伴不须多。
曾经沧海,又来沙漠,四千里外关河。骨相¹空谈,肠轮²自转,回头十八年过。春梦³醒来么?对春帆细雨,独自吟哦⁴。惟有瓶花数枝,相伴不须多。
译文:曾经走南闯北,如今又一次来到西北,路途中经历了众多山河关隘,人的形体相貌决定不了命运,内心的悲痛和忧思不能用言语来描述,回头一想十八年已经过去。从春梦中还能醒来么?细雨滋润万物,春风鼓荡船帆,小影中的我,在这充满生机与希望的季节,独自吟哦。只剩下瓶花,数枝已经足够了。
注释:望海潮:词牌名,一百零七字,双调,前片五平韵,后片六平韵,一韵到底。¹骨相:指人的骨骼、相貌。古人以骨相推论人的命运和性格。如《东观汉记》载,相者谈班超为万里侯相即是。²肠轮:指忧郁伤感,心绪不宁。³春梦:春日之梦,常喻世事无常,繁华易逝。⁴吟哦:有节奏地背诵、朗读。
寒江才脱渔蓑。剩风尘面貌,自看如何?鉴不因人,形还问影,岂缘醉后颜酡?拔剑欲高歌。有几根侠骨,禁得揉搓?忽说此人是我,睁眼细瞧科。
寒江才脱渔蓑(suō)。剩风尘面貌,自看如何?鉴¹不因人,形还问影²,岂缘醉后颜酡(tuó)³?拔剑欲高歌。有几根侠骨,禁得揉搓(cuō)?忽说此人是我,睁眼细瞧科
译文:刚由湖湘之地来到这里,饱经风霜,揽镜自照,但见满面风尘,镜子不会随人的意愿,感到自己形貌变化之大,难道是我醉酒后发红的脸色只是形貌发生变化吗?拔出锋利的宝剑想要高声歌唱,有多少侠义之骨,经得起揉搓?说的这个人是我,睁眼细看难以相信。
注释:¹鉴:镜子。²“形还”句:陶渊明有《形赠影》《影答形》《神释》三章,总称《形影神诗三首》。³颜酡:醉后脸色发红。⁴科:传统戏剧中角色的动作叫科。此指影相的动作姿态。

  “曾经沧海,又来沙漠,四千里外关河",开头便写出了广博的气势,茫茫宇宙,“沧海”“沙漠”“关河”,几个词汇表示他努力探索并思想日渐成熟。唐代诗人元稹曾有诗句为“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陆游也曾有“关河梦断何处?”之句,被作者借用过来,意境深远广邃。“骨相空谈”句,进一步加深了开头几句的意思,说明自己的人生经历和思想的变化。接下来一句问句,“春梦醒来么?”承前启后,劝世人不要徒做无益的春秋大梦了,应该清醒地认识这个世界,“惟有瓶花”,没有生命力的几枝花。当然就没有希望,词人这里委婉地评价了当时的时局,晚清实际上已经朝不保夕了,但以慈禧为首的封建保守派依然以“天朝大国“自居,仍然穷奢极欲,其结果必然是亡国。

  词的下片描写相片中人物的神态,“寒江才脱渔蓑。剩风尘面貌,自看如何“几句,是说明自己参政的事实,甲午战争后,谭嗣同是江苏知府,后来又加四品卿衔,充军机章京,这时他不是在野的隐士了,“脱渔蓑”,穿红袍,但当时是固守派当权的时候,所以有到“寒江”的感觉。“鉴不因人,形还问影,岂缘酒后颜酡“几句是说:小像脸上有异,是不是因为喝醉了酒而脸红,《楚辞》中有句“美人既醉,朱颜酡些”,被作者借用到自己的词里,实际上脸红是因为愤怒,愤怒当时的恶劣政治环境。”拔剑欲高歌,有几根侠骨。禁得揉搓”,面对这种社会现实,词人激流勇进,拔维新之创,直刺清廷中的顽固守旧势力。“忽说此人是我,睁眼细瞧科”,词的结尾以一种调侃的口吻自嘲,流露出作者无限的感想,同时又生趣味,显得生动活泼。

  这首词感情强烈真挚,直抒胸臆,是谭嗣同词作中的佼佼者。同时也是晚清词作中的很有特色的一篇。

参考资料:
1、 陈长喜.中国历代词曲赏读 (下册):天津古籍出版社,2007年09月:第689-690页
 半壁东南三楚雄,刘郎死去霸图空。
半壁东南¹三楚²雄,刘郎³死去霸图空。
译文:东南地以楚的形势最为雄险,而刘道一的牺牲,致使原来宏伟的图谋落空了。
注释:刘道一:原籍湖南衡山,迁居湘潭。留学日本期间,参加同盟会。萍乡、浏阳、醴陵起义后,在长沙被捕牺牲。¹半壁东南:谓东南地区占全国领土之半。半壁,半边。²三楚:秦汉时分战国楚地为西楚、东楚、南楚,包括今苏北、江西、湖南、湖北一带地区。³刘郎:即刘道一。⁴霸图:这里指推翻清王朝、恢复中华的宏伟计划。
尚余遗业艰难甚,谁与斯人慷慨同。
尚余遗业艰难甚,谁与斯人¹(kāng)(kǎi)同。
译文:义军残部尚存,革命事业还非常艰巨,如今有谁能像他那样奋发激昂呢。
注释:¹斯人:这人。指刘道一。
塞上秋风悲战马,神州落日泣哀鸿。
塞上秋风悲战马,神州落日¹泣哀鸿²
译文:边塞上秋风萧瑟,战马悲嘶;神州大地,在暗淡的落日余晖之中,传来鸿雁的哀鸣。
注释:¹落日:喻清政府的黑暗统治。²哀鸿:哀鸣的鸿雁,喻流离失所。
几时痛饮黄龙酒,横揽江流一奠公。
几时痛饮黄龙酒¹,横揽(lǎn)江流一奠(diàn)²
译文:什么时候才能打到北京,痛饮庆功祝捷之酒?到时定酹酒在江流之中,祭奠您的英魂。
注释:¹痛饮黄龙酒: 语本《宋史·岳飞传》,岳飞率军北伐抗金,取得多次胜利,他曾满怀胜利信心跟部下将领相约:“直抵黄龙府,与诸君痛饮尔!”黄龙府,金初的都城,故址在今吉林省农安县。黄龙酒,喻取得最后胜利时的庆功酒。²公:对刘道一的尊称。

  前两联写烈土的品德和才干,正因为烈士的德才兼备,他的逝去也就更使人感到痛惜;后两联写出刘道一烈士牺牲后的斗争形势和对革命事业必胜的信心。全诗哀挽死者,激励生者,慷慨悲歌,沉雄豪壮。

  首联“半壁东南三楚雄,刘郎死去霸图空”,孙中山首先想到的是刘道一生前发动武装起义的三楚地区。孙中山说,湖南湖北一带地区,在中国东南半壁江山占很重要的地位。它地形险要,开展革命活动极有战略意义。但由于刘郎一死,使宏伟的革命计划落空了。开头两句诗既见一位革命家对革命事业高瞻远瞩的襟怀,又充满着对死难者无限惋惜、哀悼之情。一个“雄”字,一个“空”字,一开一阖,一扬一抑,含蕴着丰富的思想感情,字字句句铿然作金石声。

  颔联紧承首二句,伸足自己的深悲剧痛:“尚余遗业艰难甚,谁与斯人慷慨同!”刘道一遗留下来的革命重担是十分艰巨的,有哪一个能像他一样慷慨激昂地抛头颅、洒热血呢!孙中山先生极口称赞刘道一为革命献身的大无畏精神,深深感叹这种热血男儿的难得,同时也就倾泻出对死者极其沉痛的悼念。

  颈联“塞上秋风悲战马,神州落日泣哀鸿”,诗人描绘了一幅外患内忧交相煎迫的景象:边地战马在秋风中嘶鸣,塞上烽火熊熊燃烧,外国帝国主义正虎视眈眈,,伺机入侵;而国内满清政权如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政治腐败不堪,人民流离,哀鸿遍野。此时此际多么需要革命志土奋起救亡图存,而恰在此时,刘道一同志与他的同志永别了,令人怆然涕下。笔墨酣畅饱满,情思悠悠不尽。

  尾联从眼前的沉痛一笔宕开,描绘一幅革命胜利的前景:“几时痛饮黄龙酒,横揽江流一奠公。”刘道一同志,安息吧!有朝一日,同志们将推翻满清,直捣黄龙,把酒洒在大江之上祭奠你的英灵!

  该诗多处用典取事,但都自具特色而耐人品味,令人激赏。孙中山就于诗中妙手巧借典籍史事化为己用,遂能以少许语言表达深广意蕴。其用典取事有三大优点:一是熨贴精当,饶有情韵。如“三楚”“哀鸿”等,字里行间蕴藉着丰富的潜台词,体现了“篇中有余味”“句中有余意”和“神余言外”的高超要求,却都恰切、新鲜,于全诗的整体意境中显得圆润而条贯。二是避直就曲,富于造型。如“神州落日”“痛饮黄龙酒”等,都是意象生动、形态鲜明的用典佳例。以“黄龙”一典而言,由于岳飞故事早已家喻户晓,此典一用,立即在人们面前再现出一队队威武雄壮、纪律严明、所向披靡、百姓拥戴的将士形象,令人眼明心亮,豪气顿生。三是大胆反泼,妙化新意。古人诗词中“临江酾酒”本是常事,但那只是一般地浇酒祭江,藉以倾发其抑郁情怀,往往带有消沉的色彩。而孙中山却以“横揽江流”这矫健豪雄的气概英姿,一反“临江酾酒”旧典的迟暮之气,并进而一扫古往众多吊亡诗词哀悯凄戚的感伤色彩,做到了在借典用事上能“反其意而用之者,非学业高人、超越寻常拘挛之见。总之,此诗于沉雄,悲壮中焕发出激越、磅礴、浩瀚、高兀的阳刚美。

参考资料:
1、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编. 正气诗歌100首[M].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4,392-394.
2、 贺新辉主编. 中华诗词鉴赏辞典[M]. 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48.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