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译文
唐玄宗开元初年,有个叫三卫的官员从长安回青州。经过华山的时候,在华山岳庙前看见一个青衣婢女,衣衫破烂不堪,上来对他说道:“我们娘子想见你一面。”于是在前面引路,来到一位夫人面前。之间这位夫人,脸色憔悴,神情黯然。她对三卫说:“我不是人类,是华山府君的第三个儿子的娘子,我的丈夫十分凶恶。我的娘家在北海,三年没有得到书信了。因为这个,我更是被华山府君的儿子看不起。听说你自远处还家,想劳烦你帮我捎封书信回去!如果能把书信送到,家父必有重谢。”随即,把书信交给了他。三卫也是位讲信义的人,当即就问在北海的什么地方才能把信送到。夫人说:“你找到海边的第二棵树,只要用力一敲,就会有人出来的。”说罢告别而去。
三卫来到北海,按照那夫人所说的去送信。敲完了海边的第二棵树,忽然看见树下有一道红门,有人从门中探出头来问他何事。他把书信交给了守门人。守门人进去片刻,便出来说:“大王请客人进去。”三卫跟着他走了一百多步,又进了一道门。迎面看见一个穿红衣服的人,有一丈多高,周围的侍女成千上百。穿红衣服的人请三卫坐下后,便说:“我已经三年没有得到女儿的书信了!”他看完书信,大怒说:“这奴才怎敢如此!“于是传令召左右虞候上殿。不一会儿,二位虞候奉命赶到,他们都一丈多高,巨头大鼻子,相貌十分丑陋可怕。大王命令他们调集五万兵马,到十五日那天,向西进军讨伐华山。一定要取胜。二位虞候领命走出来,又对三卫说:“你的大恩,难以回报。”命令左右取来两匹绢布送给三卫。三卫不大高兴,心想这二匹绢布也太少了吧?临别时,红袍者说:“两匹绢布给两万贯,你才能卖,千万不要随便就便宜卖了。”
三卫告辞出来,想验证一下华山报仇之事,便又向华山走去。到了十五日这天傍晚,他远远看见东边黑云如车篷一般,缓缓西行,电闪雷鸣,百里之内都可以听到。一会儿,华山上刮起狂风,把大树都折断了。从西边吹来乌云,那乌云越来越浓,直奔华山而去。雷火喷射不已,遍山一片通红,连山泉都烤干了。闹了很长时间方才罢休。等到第二天天亮时,只见山色由翠绿变成了焦黑。
见状,三卫就进京城去卖绢布。买主们一听说要二万贯钱,没有不吃惊并嘲笑的,认为他是个疯子。几天之后,有位骑白马的汉子来买,毫不犹豫,一下子就给了他二万贯钱。这笔钱早就在西市里锁着呢。三卫便问他买这绢布干什用,汉子说:“今天,渭川之神嫁女儿,我想用它送礼。天底下只有北海的绢布为最好,刚才派人已去市场转了一圈。听说你在卖北海的绢布,所以我就来了。”三卫得到了二万贯钱,几个月之内,他又用这钱做了几笔买卖。东归回青州时,行到华山脚下,又看见当初那个青衣婢女,向他说道:“我们娘子向你谢恩来了!”这时,只见一辆带篷的小牛车自山而下,左右跟着十几个随从。
来到跟前下车,走出一个人,又是当初那位年轻的夫人。她服饰一新,容光焕发;目光顾盼,清澈有神。三卫望着她都有点认不出来了。她见到三卫,便拜谢说道:“蒙你的厚恩,把我的书信送给了远方的父母。自开战之后,我们夫妻间的感情有了好转,且日见深厚。惭愧的是没有什么报答于你。另外,我的丈夫由于你送书信的原因,迁怒于你,今天派出五百兵马,正在潼关等着你呢!你如果再往前走,必然遇害,可以暂且回到长安。不久之后,皇帝将去东方巡幸,鬼神都害怕鼓车,你如果坐在鼓车上,就不用担心了。”说完,她便不见了。
三卫大吃一惊,十分恐惧,立即回到长安。几十天之后,正赶上玄宗皇帝去洛阳巡幸,他就用钱买通了推鼓车的人,随鼓车出了潼关,果然没有遇害。
文章第一段回忆作者与石昌言之间的亲密交往,感佩石昌言奉使强虏实现平生抱负,充满劝勉之情;第二段回顾历史情况,剖析强虏本质,指出对敌国之耀武扬威应毫不“震惧”,并举奉春君的例子说明要善于识破敌人的阴谋诡计。全文语言简洁明快,文势波澜起伏,跌宕有致。
文章第一部分叙写两人的交谊,表达了对石昌言的感激、钦敬和仰慕的感情。作者以追叙的方式,通过紧密联系的两条线叙写了两人的交往与情谊:一条是石昌言科举、守官、升迁,直到以高官身负国家民族重任出使契丹的过程;一条是自己为小儿、读书、废学、感悔、苦读,后又求官京师的过程。在这整个过程中,作者得到了石昌言的喜爱、鼓励、赞赏和肯定。所以,作者对石昌言既有亲戚之情,又有知己之情。故作者说:“富贵不足怪,吾于昌言独有感也。”这是承接上下文的关键,是这篇文章的文眼,作者由此成功地实现了内容和情感的转变。同时,这句话本身也包含着丰富的意义。首先,它表明,石昌言才能出众,获取富贵是理所当然的事。他的幸运在于,他能够肩负国家民族的重任,出使敌国,折冲于口舌之间。其次,它戒勉石昌言,个人的富贵荣辱事小,国家民族的利益事大。此次出使,要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切不可顾虑个人的生死荣辱。
第二部分紧承第一部分,阐发“有感”二字,就石昌言出使之事,表达了对石昌言的羡慕、期望、鼓励和诫勉的感情。这一部分又包括三层意思。第一层,通过叙写蜀人彭任对出使契丹时所见所闻的叙述,批评了宋朝使者和宋朝统治者对于契丹的恐惧和屈服,告诫石昌言,这不过是敌人的虚张声势之计。这一层的言外之意,实际上是批评宋王朝对于契丹的屈辱政策。第二层,以汉朝娄敬出使匈奴的史实为例,证明契丹“无能为”。当年娄敬出使匈奴,匈奴冒顿将其壮士、肥马藏匿起来,只以老弱、羸畜示人,娄敬认为这是匈奴故意示弱,建议汉朝不要攻打匈奴。刘邦不听从劝告,结果被匈奴围困于平城白登山七天七夜。反观现在的形势,契丹故意虚张声势,正说明它“无能为”。第三层,以孟子的话鼓励石昌言,要坚守气节,维护国威,不辱使命。孟子以一介布衣,尚能凭自己的品德和学问,傲视时君执政,而石昌言作为皇朝使者、朝廷高官、才志之士,出使一偏小之契丹国,自应表现出令人瞩目的气概。
这篇文章在艺术上大致有以下特点。其一,结构严谨,脉络清晰。石昌言既是苏洵的亲戚好友,又是他钦慕的能为国分忧的士大夫,所以文章的前一部分抒写了个人的情谊,后一部分阐发了国家民族大义,二者和谐统一,恰切地表达了二人的关系和情谊。其二,情理兼备。这篇文章是一篇赠序,作者与石昌言既有很好的私人关系,又有共同的为国为民分忧的志趣,而石昌言出使的又是强悍不羁之虏庭,所以作者在此文中所表达的感情是丰富复杂的,有感激、钦慕,也有期望、诫勉。全文抒情意味浓厚,但相对而言,前一部分抒情意味重,后一部分说理成分多。其三,题材取舍恰当,语言得体。石昌言既是作者的亲戚和好友,又是他所钦慕的朝廷大员和才志之士,所以该文首先叙写了二人的私人情谊,然后才讨论国家政治、民族大义,不枝不蔓,恰切地反映出二人的关系。在语言表达上,第一部分言语温婉,如话家常,亲切可感。第二部分,以气运辞,慷慨激昂,鲜明地反映出作者精神风貌的一个侧面。
这首诗着力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着的品质 。是一首赞美岩竹的题画诗,也是一首咏物诗。
开头用“咬定”二字,把岩竹拟人化,已传达出它的神韵和它顽强的生命力;后两句进一步写岩竹的品格,它经过了无数次的磨难,才长就了一身英俊挺拔的身姿,而且从来不畏惧来自东西南北的狂风的击打。郑燮不但写咏竹诗美,而且画出的竹子也栩栩如生,在他笔下的竹子竹竿很细,竹叶着色不多,却青翠欲滴,并全用水墨,更显得高标挺立,特立独行。所以这首诗表面上是写竹,实际上是写人,写作者自己那种正直、刚正不阿、坚强不屈的性格,决不向任何邪恶势力低头的高风傲骨。同时,这首诗也能给我们以生命的感动,曲折恶劣的环境中,战胜困难,面对现实,像在石缝中的竹子一样刚强勇敢,体现了爱国者的情怀。
这首诗里竹有个特点,它不是孤立的竹,也不是静止的竹,而是岩竹,是风竹。在作者郑板桥的诗画中,竹往往是高尚品行和顽强意志的象征,而风则往往是恶势力的代表。诗人用”千”、“万”两字写出了竹子那种坚韧无畏、从容自信的神态,可以说全诗的意境至此顿然而出。这时挺立在我们面前的已不再是几杆普通的竹子了,我们感受到的已是一种顽强不息的生命力,一种坚韧不拔的意志力,而这一切又都蕴涵在那萧萧风竹之中。
这首诗的语言简易明快,却又执著有力,具体生动地描述了竹子生在恶劣环境下,长在危难中,而又自由自在、坚定乐观的性格。竹子在破碎的岩石中扎根,经受风吹雨打,但它就是“咬定青山不放松”。一个“咬”字,写出了竹子顽强的生命力和坚定的信念。最后一句中的一个“任”字,又写出了竹子无所畏惧、慷慨潇洒、积极乐观的精神风貌。总体描写了竹子以及作者的高风亮节。
此词上片以倒装句式描绘暮春萧条的景色,抒写惜花惜春的情意,表达了作者慨叹美好年华逝去的惆怅情怀;下片抒写暮春伤逝念远的幽怨,以暮春纷飞的杨花不肯飞入权贵人家的画堂朱户,表达了作者不亲权贵的品格。全词情景交融,清新婉丽,曲折多致,笔法精妙,堪称伤春词中的佳作。
古来伤春愁秋的诗词多得不可胜数。这类被人嚼烂了的题材,却是历代不乏佳篇,非但不使人感到老一套,相反,永远有新鲜之感。王安国这首《清平乐》就是这样的好词。
词题为《春晚》,顾名思义是写残春景象。“留春不住,费尽莺儿语。满地残红宫锦污,昨夜南园风雨。”作者一起笔就写由于“昨夜雨疏风骤”,南园已满地残红了。词人面对这万花凋谢的景象,自然不胜伤感。此时耳边传来了黄莺儿不停的啼唱,于是,他仿佛感觉到多情的莺儿也正为落花发愁,苦劝春天不要归去呢。“留春不住,费尽莺儿语”,好像词人叹息。写莺语的“费尽”,实是衬托出词人的失落感,因为花开花谢,春去秋来,是自然规律与莺儿无关。妙词人赋予禽鸟以人的感情,不直说自己无计留春之苦,而是借莺儿之口吐露此情,手法新巧而又饶有韵味。
此词交叉地写听觉与视觉的感受,从音响与色彩两个方面勾勒出一幅残败的暮春图画。开头从听莺声写起,转而便诉诸视觉。一夜风雨过后,园花凋谢,残红败蕊,满地飘零,狼藉不堪。百花盛开时,灿烂本如宫锦,可惜此时给糟塌得不成样子了!“满地残红”自是残春时节的典型景色,比之美好宫锦之被污损,词人痛惜之情可见。
下面又从视觉转到听觉上来:正当词人目睹这如花似锦的春天匆匆消逝,心中无限惆怅之时,仿佛从远处传来歌女小怜之辈弹奏琵琶的声音,“弦弦掩抑声声思”,那弦弦声声正是惜春惜花之情。小怜,即北齐后主高纬宠幸的冯淑妃,因她“慧黠能弹琵琶”,后代诗人常用以借指歌女。此词中“小怜初上琵琶”,是从李驾《冯小怜》诗“湾头见小怜,请上琵琶弦”句化出。这琶琶之声哀婉动人,当此即将逝去的春宵,有多少闺中佳人长夜不眠,那剪不断理还乱的情思飞越千里关山,追寻天涯游子。这里,作者抒写的是由春天的匆匆归去而引起的年华虚度之感,隐隐寄托着一种美人迟暮、英雄末路的悲慨。
最后,词人写到眼前触目皆是的杨花——这一暮春特有的风光:只见那如雪的飞花飘扬,是那样的自由自在,可始终不肯飞入那权贵人家的画堂朱户。
这首词表达了词人伤春、惜春、慨叹美好年华逝去的情怀,寄寓了作者深沉的身世感慨。全词融情于景,写景中融进了自己的生活,写出了自己的性情与风骨,堪称一首出类拔萃的伤春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