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无俱遣不空空,空本无空针不容。
阿弥陀佛真金色,相好无边我等同。
有无俱遣不空空,空本无空针不容。
阿弥陀佛真金色,相好无边我等同。
释印肃

释印肃

释印肃(一一一五~一一六九),号普庵,俗姓余,袁州宜春(今属江西)人。六岁从寿隆院贤和尚出家,二十七岁礼寿隆贤法师落发为僧,二十八岁受甘露大戒于宜春城北开元寺。游湖湘,谒大沩牧庵忠公,有省。十三年,归寿隆。二十三年,主慈化寺。孝宗乾道二年(一一六六),始营梵宇。五年卒,年五十五。有《普庵印肃禅师语录》,收入《续藏经》。事见《语录》卷上《年谱》、《悟道因缘》、《塔铭》。 印肃诗,辑自《普庵印肃禅师语录》,编为三卷。 ▶ 800篇诗文

猜您喜欢
去岁曾经此县城,县民无口不冤声。
去岁曾经此县城,县民无口不冤声。
译文:去年首经路过胡城县城,城里的百姓人人喊冤声。
今来县宰加朱绂,便是生灵血染成。
今来县宰¹加朱绂(fú)²,便是生灵³血染成。
译文:到如今县官升官穿红袍,这红袍原是百姓血染成。
注释:¹县宰:县令。²朱绂:系官印的红色丝带,然唐诗中多用以指绯衣。唐制五品服浅绯,四品服深绯。³生灵:生民。

  题目是“再经胡城县”,诗人自然会由“再经”而想到“初经”。写“初经”的见闻,只从县民方面落墨,未提县宰;写“再经”的见闻,只从县宰方面着笔,未提县民,这就留下了广阔的想象余地。如果听信封建统治阶级所谓“爱民如子”之类的自我标榜,那么读到“县民无口不冤声”,只能设想那“冤”来自别的方面,而不会与县宰联系起来;至于县宰呢,作为县民的“父母官”,必然在为县民伸冤而奔走号呼。读到“今来县宰加朱绂”,也准以为“县宰”由于为县民伸冤而得到了上司的嘉奖,然而出人意料的是,诗人在写了“初经”与“再经”的见闻之后,却对县宰的“朱绂”作出了“便是生灵血染成”的判断,这真是石破天惊,匪夷所思。

  结句引满而发,对统治者的揭露与鞭挞不留余地,这与常见的含蓄风格迥乎不同。但就艺术表现而言,诗中却仍然有含而不露的东西在,因而也有余味可寻。“县民无口不冤声”既然是“去岁”的见闻,那么县民喊的是什么冤以及喊冤的结果如何,诗人当然记忆犹新,但没有明写。县宰加朱绂“既然是“今来”的见闻,那么这和县民喊冤的结果有什么联系,诗人当然很清楚,但也没有明写。而这没有明写的一切,这就造成了悬念。最后,诗人才把县宰的朱绂和县民的鲜血这两种颜色相同而性质相反的事物出人意外地结合在一起,写出了惊心动魄的结句。诗人没有明写的一切,就都见于言外,获得了强烈的艺术效果。县宰未加朱绂之时,权势还不够大,腰杆还不够硬,却已经逼得“县民无口不冤声”;如今因屠杀冤民而赢得了上级的嘉奖,加了朱绂,尝到了甜头,权势更大,腰杆更硬,他又将干些什么,诗人也没有明写,然而弦外有音,有很强的震撼力。

  全诗构思巧妙,诗人描写了他两次路过胡城县的见闻,把这两次见闻写进诗中,构成对比,使主题更加鲜明醒目,这一对比,使人们清楚地看到朝廷的忠奸不分,官吏残暴无耻。害民的官吏反而高升了,封建社会的本质就在这对比中表现出来了。这首诗对后世的影响很大,清末的刘鹗在长篇小说《老残游记》中,写山东巡抚玉贤因害民升官的诗句“血染顶珠红”便是从这首诗的最后一句脱化而出的。

参考资料:
1、 吉林大学中文系 .唐诗鉴赏大典(十二) :吉林大学出版社 ,2009 :146-148 .
2、 尚作恩 等 .晚唐诗译释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87 :267-268 .

zàijīngchéngxiàn

xún tángdài 

suìcéngjīngxiànchéng xiànmínkǒuyuānshēng 
jīnláixiànzǎijiāzhū biàn便shìshēnglíngxuèrǎnchéng 
远谪年犹少,初归鬓已衰。
远谪年犹少,初归鬓已衰。
译文:我当年被贬他乡的时候尚且还年轻,刚刚归来故乡之时两鬓已经斑白。
门闲故吏去,室静老僧期。
门闲故吏去,室静老僧期。
译文:我的门庭已经稀落,以前服侍我的老部下都已经离去,屋子里幽静安定,这种情况正是我这老僧所期待的。
不见蜘蛛集,频为佝偻欺。
不见蜘蛛集,频为佝偻欺。
译文:我没有看到屋中有蜘蛛聚集的吉祥的迹象,而我的身体却频频被这佝偻病所欺扰。
颖微囊未出,寒甚谷难吹。
颖微囊未出¹,寒甚谷难吹。
译文:针尖已经不再锋利,却还没有出口袋,天气十分严寒,即使邹衍吹律也不能“暖气寒谷”。
注释:¹颖囊未出:比喻才华未得显露或施展。
濩落唯心在,平生有己知。
(huò)¹唯心在,平生有己知。
译文:我沦落失意但内心仍在,一生中也有几个知己。
注释:¹濩落:沦落失意。
商歌夜深后,听者竟为谁。
商歌夜深后,听者竟为谁。
译文:在夜深之后唱起商歌,听的人又会有谁呢?

jùnguīluòyángyǒurén--liú

yuǎnzhéniányóushǎochūguībìnshuāi

ménxiánshìjìnglǎosēng

jiànzhīzhūpínwèigōulóu

yǐngwēinángwèichūhánshénnánchuī

huòluòwéixīnzàipíngshēngyǒuzhī

shāngshēnhòutīngzhějìngwèishuí

二庭归望断,万里客心愁。
二庭¹归望断,万里客心²愁。
译文:在边庭上望不见归处,客居万里心中充满忧愁。
注释:次:在途中停留。蒲类津:渡口名,在唐庭州蒲类县,今属新疆。¹二庭:指匈奴的南庭、北庭。²客心:旅人之情,游子之思。
山路犹南属,河源自北流。
山路犹南属¹,河源自北流。
译文:山中之路依然向南断续绵延,黄河之源从北面流来。
注释:¹南属:向南延伸。
晚风连朔气,新月照边秋。
晚风连朔(shuò)¹,新月照边秋²
译文:晚风中夹杂着寒气,弯月照耀着边塞的秋景。
注释:¹朔气:北方的寒气。²边秋:秋天的边塞。
灶火通军壁,烽烟上戍楼。
灶火通军壁¹,烽烟²上戍(shù)³
译文:火灶通向军营的墙壁,报警的烽火飘上嘹望楼。
注释:¹军壁:军营周围的防守工事。²烽烟:烽火台报警之烟。³戍楼:边防驻军的嘹望楼。
龙庭但苦战,燕颔会封侯。
龙庭¹但苦战,燕颔(hàn)²会封侯。
译文:在边疆只要奋力作战,就会像班超一样得到封侯。
注释:¹龙庭:即龙城,汉代匈奴的政治中心。这里借指边塞突厥族的政治中心。²燕颔:形容相貌威武,有封侯之相。颔:下巴。
莫作兰山下,空令汉国羞。
莫作兰山¹下,空令汉国羞。
译文:不要作兰山下投降的李陵,平白地让大汉帝国蒙受羞辱。
注释:¹兰山:兰皋山。

  诗歌以低沉的慨叹开头:“二庭归望断,万里客心愁”,说明此次战争进展的不顺利,未能旗开得胜,不能凯旋;归期遥遥,不能不令人哀愁。这里的“愁”不仅仅是个人的思亲念友恋乡,更主要是战争的发展形势无法令人乐观。敏感而富有侠气的诗人,不能不为国家和民族而担忧哀愁。“山路犹南属,河源自北流”,这两句并不完全是状物写景,而兼有比兴之意,内涵极其丰富复杂。自南来的山路还条条路着中原土地,通往京城。而离家万里的征人,眼望着归路不能归,却还要像北去的流水一样不断向前开拔;另一方面黄河源头的水流千里,据说还潜行地下,但终归流向了中国的腹地。征人们的心也如同这流水一般,不论奔赴哪里,始终系念着祖国家园,这是天性使然。诗人浮想联翩,构思奇特,措词朴实自然。“晚风路朔气,新月照边秋”,抒写的是征人眼中的景色,渲染出一种边塞战场特有的悲凄、肃杀气氛。“灶火通军壁,烽烟上戍楼”,这里利用细节描写给人身临其境之感。行军的路上,灶火路成一片,营垒相接,声势浩大。这里没有直接写人的活动,但千军万马已跃然纸上。传递战报的烽烟直逼戍楼,一个“上”字,战火之紧急不言而喻。这两句诗照应题目,描绘出蒲类津宿营的真实状况。“龙庭但苦战,燕颔会封侯”,写交战前夜诗人的情感。汉班超曾在蒲类津打过仗,在西域立下不朽的功勋。诗人渴望能出现班超式的英勇人物,克敌制胜,赢得功名利禄。结尾“莫作兰山下,空令汉国羞”是借汉李陵战败投敌之事表示宁死不屈的气概。按《旧唐书·薛仁贵传》记载,将军郭待封尝为鄯城镇守,但为耻居薛仁贵之下,不听从薛仁贵指挥,以致贻误战机,一败涂地。这首诗也有影射此事之意。

  诗人产生的愁苦情怀,不仅是思归念家的情愫,更是对国家边塞境况的忧虑以及由此而激发的奋起迎敌、苦战到底的决心,不无针砭现实的意义。这首五言诗,以其积极的思想内容和完美的艺术形式,历来被诗论家所称道。其次诗人善于用典,恰如其分地表达了诗人崇尚勇武、渴望建功、不耻降低职务等复杂而丰富的思想感情。全诗情感强烈,笔势波澜起伏,大笔勾勒与工笔刻画相得益彰。

参考资料:
1、 林力 肖剑主编.唐诗鉴赏大典 (上、中、下册):长征出版社,1999.11 第1版:第34页

lèijīn--luòbīnwáng

èrtíngguīwàngduànwànxīnchóu

shānyóunánshǔyuánběiliú

wǎnfēngliánshuòxīnyuèzhàobiānqiū

zàohuǒtōngjūnfēngyānshàngshùlóu

lóngtíngdànzhànyànhànhuìfēnghóu

zuòlánshānxiàkōnglìnghànguóxiū

红蕉隐隐窗纱,朱帘小小人家,绿柳匆匆去马。断桥西下,满湖烟雨愁花。
红蕉(jiāo)¹隐隐窗纱,朱帘²小小人家,绿柳匆匆去马。断桥³西下,满湖烟雨愁花。
译文:红色的芭蕉花照映着隐隐约约的窗纱,朱红色的门帘是个小门小户的人家。绿色柳树下一位公子骑着一匹马,正在匆匆离开这户人家在断桥西边便是白堤,满湖的蒙蒙细雨笼罩着忧愁的花。
注释:天净沙:曲牌名,属越调。又名“塞上秋”,共二十八字。¹红蕉:红色的芭蕉花。²朱帘:朱红色的门帘。³断桥:在浙江杭州西湖白堤上。原名保佑桥,唐时称断桥。

  首二句先写送者与行者所居环境幽雅安适。“红蕉隐隐窗纱,朱帘小小人家曲。”暗示出这是一对情侣之间的送别,实际是作者的情侣送他。红蕉花的色彩隐隐约约地映在窗纱上,小巧幽雅的宅院,门上挂着朱红色的门帘,这是多么宁静清幽的环境.这是离开人叫头看到的情景。“红蕉”多被文士比喻为美女,白居易在《东亭闲望》诗中说:“绿桂为佳客,红蕉当美人。”而这里的红蕉在隐隐纱窗里,是否就是美人。 “朱帘小小人家”,娴静幽雅的小院小户,却充满一种甜情蜜意的感觉,也是离人眼中所见,那几分眷恋之情就在这种氛围里。

  三、四句写行色匆匆,没有思想准备,且又是在断桥分手,更加令人伤心。此是以动景映衬别愁。一对情侣就在这样的环境中依依不舍地分手了。行人骑着马在杨柳掩映的路上匆匆离去,佳人在注目远送,挥手致意,依依惜别。行人在断桥西面的白堤上离开这个令人缱绻温馨的所在,这里曾经留下那么多美好的记忆。

  结末一句,移情于物,以满湖烟雨和含愁之花,将离愁别绪物我融一。“满湖烟雨愁花。”这时,整个湖面被蒙蒙的烟雨所笼罩,湖面上到处是充满忧伤而含泪的荷花。这一句以景托情,迷蒙的景物与迷茫的情思相统一,构成一幅凄迷的意境,风情旖旎,风情无限。同时又与开头“红蕉”照映,的确含蓄蕴藉,深得小令三味。

  这首小令艺术表现上很有特色。作者写离别,但送别之人是谁,始终没有露面,只以红蕉、朱帘、愁花暗示送人之人是一位女子,送别是其一对情侣之间的相送。作者没有一句言情,却通过小小人家之美,西湖烟雨之愁,尤其是含愁之花,将缠绵悱恻之爱,依依不舍之情都表现出来。是借景抒情之典范佳篇。

参考资料:
1、 毕宝魁、尹博.元曲三百首译注评.北京:现代出版社,2015:306
2、 蔡践.元曲全鉴.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15:200
3、 蒋星昱.元曲鉴赏辞典.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9:697
翩翩四公子,浊世称贤明。
(piān)翩四公子¹,浊世称贤明。
译文:风度翩翩的战国四公子,在那个战乱的时代成就了自己的贤达之名。
注释:¹四公子:指战国时期的孟尝君、平原君、信陵君和春申君。
龙虎方交争,七国并抗衡。
龙虎方交争,七国¹并抗衡。
译文:那时龙争虎斗,战国七雄相互抗衡。
注释:¹七国:指战国七雄。
食客三千余,门下多豪英。
食客三千余,门下多豪英。
译文:但他们之所以成就自己的万古美名,多是依靠他们招徕的门下食客。
游说朝夕至,辩士自纵横。
游说朝夕至,辩士自纵横¹
注释:¹纵横:指无拘无束地施展自己的才能。
孟尝东出关,济身由鸡鸣。
孟尝东出关,济身由鸡鸣¹
译文:孟尝君出函谷关,依靠门客学鸡叫,才得以顺利通过。
注释:¹“孟尝”两句:指孟尝君出函谷关,依靠门客学鸡叫,才得以顺利通过。
信陵西反魏,秦人不窥兵。
信陵西反魏,秦人不窥(kuī)¹
译文:信陵君救赵国后,留居赵国,后秦攻打魏国,魏王召信陵君回来,秦兵不再敢伐魏。
注释:¹“信陵”两句:指信陵君救赵国后,留居赵国,后秦攻打魏国,魏王召信陵君回来,秦兵不再敢伐魏。
赵胜南诅楚,乃与毛遂行。
赵胜¹南诅(zǔ)²楚,乃与毛遂行。
译文:秦兵攻打赵国的都城邯郸,平原君到楚地求救,靠毛遂说服了楚王,楚国才出兵相救。
注释:¹赵胜:即平原君。²诅:以福祸之言在神前相约定。
黄歇北适秦,太子还入荆。
黄歇¹北适秦,太子还入荆²
译文:春申君曾经游说秦王,才使楚国太子得以还楚。
注释:¹黄歇:指春申君。²荆:楚国别名。
美哉游侠士,何以尚四卿。
美哉游侠士,何以尚四卿。
译文:游侠之士真是贤明,但他们为什么反而要崇尚四公子呢?
我则异于是,好古师老、彭。
我则异于是,好古师老、彭¹
译文:我则与那些游侠士不同,我喜好古人,以老子、彭祖为师。
注释:¹老、彭:老子、彭祖。
张华的诗风表现了由魏到晋的过渡。他的《游侠篇》模仿曹植的《名都篇》,诗中赞赏游侠之士和战国四公子的贤明。

yóuxiápiān--zhānghuá

piānpiāngōngzizhuóshìchēngxiánmíng

lóngfāngjiāozhēngguóbìngkànghéng

shísānqiānménxiàduōháoyīng

yóushuōcháozhìbiànshìzònghéng

mèngchángdōngchūguānshēnyóumíng

xìnlíng西fǎnwèiqínrénkuībīng

zhàoshèngnánchǔnǎimáosuìxíng

huángxiēběishìqíntàiziháijīng

měizāiyóuxiáshìshàngqīng

shìhǎoshīlǎopé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