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山前寺,兵余扫地空。
汝今能协力,真是宝林通。
昔日山前寺,兵余扫地空。
汝今能协力,真是宝林通。
王之道

王之道

公元一〇九三年至一一六九年字彦猷,庐州濡须人。生于宋哲宗元祐八年,卒于孝宗乾道五年,年七十七岁。善文,明白晓畅,诗亦真朴有致。为人慷慨有气节。宣和六年,(公元一一二四年)与兄之义弟之深同登进士第。对策极言燕云用兵之非,以切直抑制下列。调历阳丞。绍兴和议初成,之道方通判滁州,力陈辱国非便。大忤秦桧意,谪监南雄盐税。坐是沦废者二十年。后累官湖南转运判官,以朝奉大夫致仕。之道著有相山集三十卷,《四库总目》相山词一卷,《文献通考》传于世。 ▶ 1106篇诗文

猜您喜欢
十里一置飞尘灰,五里一堠兵火催。
十里一置¹飞尘灰,五里一堠(hòu)²兵火催。
译文:五里路、十里路设一驿站,运送荔枝的马匹,扬起满天灰尘,急如星火;
注释:¹置:驿站。²堠:古代瞭望敌情的土堡。
颠坑仆谷相枕藉,知是荔枝龙眼来。
(diān)坑仆谷相枕藉(jiè)¹,知是荔枝龙眼来。
译文:路旁坑谷中摔死的人交杂重叠,百姓都知道,这是荔枝龙眼经过。
注释:¹枕藉:纵横交错地躺在一起。
飞车跨山鹘横海,风枝露叶如新采。
飞车跨山鹘(hú)¹横海,风枝露叶如新采。
译文:飞快的车儿越过了重重高山,似隼鸟疾飞过海;到长安时,青枝绿叶,仿佛刚从树上摘采。
注释:¹鹘:鸷鸟名。即隼(sǔn)。
宫中美人一破颜,惊尘溅血流千载。
宫中美人一破颜¹,惊尘溅血流千载。
译文:宫中美人高兴地咧嘴一笑,那扬起的尘土,那飞溅的鲜血,千载后仍令人难以忘怀。
注释:¹破颜:变为笑脸。
永元荔枝来交州,天宝岁贡取之涪。
永元¹荔枝来交州²,天宝岁贡取之涪(fú)³
译文:永元年的荔枝来自交州,天宝年的荔枝来自涪州。
注释:¹永元:东汉和帝年号。²交州:交州,古地名。东汉时期,交州包括今越南北部和中部、中国广西和广东。东汉时治所在番禺(今中国广州)。³天宝岁贡取之涪:指唐代天宝年间岁贡涪陵荔枝之事。《新唐书》“玄宗贵妃杨氏。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骑传送,走数千里,味未变至京师”。岁贡,古代诸侯或属国每年向朝廷进献礼品。涪:水名,在中国四川省中部,注入嘉陵江。
至今欲食林甫肉,无人举觞酹伯游。
至今欲食林甫肉,无人举觞(shāng)¹(lèi)²伯游³
译文:人们到今天还恨不得生吃李林甫的肉,有谁把酒去祭奠唐伯游?
注释:¹举觞:举杯饮酒。²酹:把酒浇在地上;表示祭奠。³伯游:唐羌,字伯游,辟公府,补临武长。
我愿天公怜赤子,莫生尤物为疮痏。
我愿天公怜赤子¹,莫生尤物²为疮(chuāng)(wěi)³
译文:我只希望天公可怜可怜小百姓,不要生这样的尤物,成为人民的祸害。
注释:¹赤子:人民。²尤物:珍贵的物品,指荔枝。³疮痏:祸害。
雨顺风调百谷登,民不饥寒为上瑞。
雨顺风调百谷登,民不饥寒为上瑞¹
译文:只愿风调雨顺百谷丰收,人民免受饥寒就是最好的祥瑞。
注释:¹上瑞:最大的吉兆。
君不见,武夷溪边粟粒芽,前丁后蔡相笼加。(相笼加 一作:相宠加)
君不见,武夷溪边粟(sù)粒芽¹,前丁后蔡²相笼加。
译文:你没见到武夷溪边名茶粟粒芽,前有丁谓,后有蔡襄,装笼加封进贡给官家?
注释:¹粟粒芽:武夷茶的上品。²前丁后蔡:指宋朝丁谓先生任福建漕使,随后蔡襄继任此职,督造贡茶。为了博得皇上的欢心,争相斗品武夷茶,斗出最上等的茶叶,作为贡茶,献给皇上。
争新买宠各出意,今年斗品充官茶。
争新买宠各出意,今年斗品充官茶。
译文:争新买宠各出巧意,弄得今年斗品也成了贡茶。
吾君所乏岂此物,致养口体何陋耶?
吾君所乏岂此物,致养口体¹何陋(lòu)耶?
译文:我们的君主难道缺少这些东西?只知满足皇上口体欲望,是多么卑鄙恶劣!
注释:¹致养口体:这里指满足口和腹的欲望。致养,原意是得到养育。
洛阳相君忠孝家,可怜亦进姚黄花。
洛阳相君¹忠孝家,可怜亦进姚(yáo)黄花²
译文:可惜洛阳留守钱惟演是忠孝世家,也为邀宠进贡牡丹花!
注释:¹洛阳相君:指钱惟演,他曾任西京留守。他的父亲吴越王钱俶叙归降宋朝,宋太宗称之为“以忠孝而保社稷”,所以苏轼说钱惟演是“忠孝家”。²姚黄花:是牡丹的名贵品种。洛阳进贡牡丹,是从钱惟演开始的。

  诗分三段,每段八句。第一段写古时进贡荔枝事。历史上把荔枝作为贡品,最著名的是汉和帝永元年间及唐玄宗天宝年间。“十里”四句,写汉和帝时,朝廷令交州进献荔枝,在短途内置驿站以便飞快地运送,使送荔枝的人累死摔死在路上的不计其数。“飞车”四句,写唐玄宗时令四川进献荔枝,派飞骑送来,到长安时,还是新鲜得如刚采下来一样,朝廷为了博杨贵妃开口一笑,不顾为此而死去多少人。这一段,抓住荔枝一日色变,二日香变,三日味变的特点,在运输要求快捷上做文章,指出朝廷为饱口福而草菅人命。这一点,杜牧《过华清宫绝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已作了描写,苏诗中“知是荔支龙眼来”、“宫中美人一破颜”句就是从杜牧诗中化出。但杜牧诗精警,苏诗用赋体,坐实了说,博大雄深,二者各有不同。

  “永元”起八句是第二段,转入议论感慨。诗人以无比愤慨的心情,批判统治者的荒淫无耻,诛伐李林甫之类,媚上取宠,百姓恨之入骨,愿生吃其肉;感叹朝廷中少了像唐羌那样敢于直谏的名臣。于是,他想到,宁愿上天不要生出这类可口的珍品,使得百姓不堪负担,只要风调雨顺,人们能吃饱穿暖就行了。这段布局很巧,“永元”句总结第一段前四句汉贡荔枝事,“天宝”句总结后四句唐贡荔枝事,“至今”句就唐事发议论,“无人”句就汉事发议论,互为交叉,错合参差,然后用“我愿”四句作总束,承前启后。

  “君不见”起八句是第三段,写近时事。由古时的奸臣,诗人想到了近时的奸臣;由古时戕害百姓的荔枝,诗人想到了近时戕害百姓的各种贡品。诗便进一步引申上述的感叹,举现实来证明,先说了武夷茶,又说了洛阳牡丹花。这段对统治者的鞭挞与第一、二段意旨相同,但由于说的是眼前事,所以批判得很有分寸。诗指责奸臣而不指责皇帝,是诗家为尊者讳的传统。就像杜甫《北征》“不闻夏殷衰,中自诛褒妲”,写安史之乱而为玄宗开释;李白《巴陵送贾舍人》“圣主恩深汉文帝,怜君不遣到长沙”,写才士被贬,反说皇帝大度。苏轼在这里用的也是这种“春秋笔法”,很显然,他不仅反对佞臣媚上,对皇帝接受佞臣的进贡,开上行下效之风,使百姓蒙受苦难,他也是十分不满的。这一段,如奇军突起,忽然完全撇开诗所吟咏的荔枝,杂取眼前事,随手挥洒,开拓广泛,且写得波折分明,令人应接不暇。而诗人胸中郁勃之气,一泻而出,出没开阖,极似杜诗。

  全诗有叙有议,不为题囿,带有诗史的性质,因此清方东树等的赞誉。

参考资料:
1、 缪钺等 .宋诗鉴赏辞典 .上海 :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7.12(2012.7重印) : 第458-458页 .
2、 赵山林,潘裕民  .桃李春风一杯酒——宋诗经典解读 :中西书局 ,2009-10-1 :第101-103页 .

zhītàn

shì sòngdài 

shízhìfēichénhuī hòubīnghuǒcuī 
diānkēngxiāngzhěnjiè zhīshìzhīlóngyǎnlái 
fēichēkuàshānhénghǎi fēngzhīxīncǎi 
gōngzhōngměirényán jīngchénjiànxuèliúqiānzǎi 
yǒngyuánzhīláijiāozhōu tiānbǎosuìgòngzhī 
zhìjīnshílínròu rénshānglèiyóu 
yuàntiāngōngliánchì shēngyóuwéichuāngwěi 
shùnfēngtiáobǎidēng mínhánwéishàngruì 
jūnjiàn biān qiándīnghòucàixiānglǒngjiā  (xiānglǒngjiāzuò xiāngchǒngjiā )
zhēngxīnmǎichǒngchū jīnniándòupǐnchōngguānchá 
jūnsuǒ zhìyǎngkǒulòu 
luòyángxiāngjūnzhōngxiàojiā liánjìnyáohuánghuā 
挟瑟丛台下,徙倚爱容光。
挟瑟丛台下,徙倚爱容光。
伫立日已暮,戚戚苦人肠。
伫立日已暮,戚戚苦人肠。
露葵已堪摘,淇水未沾裳。
露葵已堪摘,淇水未沾裳。
锦衾无独暖,罗衣空自香。
锦衾无独暖,罗衣空自香。
明月虽外照,宁知心内伤?
明月虽外照,宁知心内伤?

  诗题“古意”,与“拟古”、“效古”相似,多咏前代故事,以寄寓作者的思想感情。这首古意诗,所咏地点、人物似与作者所在的南朝无涉,但却采用了以古喻今的手法,反映了南朝的一些现实。

  起句“挟瑟丛台下”,是说一位女子带着叫做瑟的乐器来到丛台的下边。按《汉书·高后纪》云:“高后元年,赵王宫丛台灾。”颜师古注:“连丛非一,故名丛台,盖本六国时赵王故台也。”台在今河北邯郸市东北,汉时台下当有宫室。“挟瑟”恐有一典故,然不知最早的出处何在。与沈约同时或稍后的北齐诗人魏收也写过一首《挟瑟歌》,词曰:“春风宛转入曲房,兼送小苑百花香。白马金鞍去未返,红妆玉筋下成行。”或许能作一佐证。假定是同咏一个故事,那么诗中主人翁便是一个红妆少女,金鞍白马把她带进丛台小苑,心中悲伤,流泪不止。诗中既云“徙倚”,言其低徊彷徨;又云“戚戚”,言其忧愁痛苦,其意与《挟瑟歌》中的“玉筋(泪水)下成行”相仿佛。如果此说能够成立,就便于理解这首诗了。

  自“露葵”以下,诗人不从挟瑟进宫写到君前弹瑟,而集中笔力专写女子的惆怅情怀。露葵为葵之别名,俗称滑菜。《本草》载李时珍曰:“古人采葵,必待露解,故曰露葵。”淇水,古为黄河支流,在今河南省北部,其地距河北邯郸的丛台不很远。“露葵已堪摘,淇水未沾裳”,都是女子想象之辞。她昨天伫立到日暮,悲悲戚戚地熬过一夜,第二天早上看到日出露解,遂想到家中园子里的露葵也该采摘了;但是遥隔淇水,她还没有冲破重重险阻回到家中,其内心之痛苦可知。此说亦有所据,《诗经·卫风·氓》云:“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朱熹集传:“言桑之黄落,以比己之容色凋谢。遂言自我往之尔家,而值尔之贫,于是见弃,复乘车而渡水以归。”沈约此诗题作古意,当也有取于《诗经》,虽未全部搬用,但“淇水未沾裳”一句,系从《诗经》中“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化来。他的意思是说女子身入丛台,不能渡过淇水以归家,独处曲房,寂寞凄凉,遂有“锦衾无独暖,罗衣空自香”之感。综上所述,可见所写女子当出身于农村,且家住淇水的另一边。她在家时曾经从事采摘露葵之类的劳动。到了丛台以后,虽得享受奢华的生活,但心中对家乡的亲人犹眷念不已。因此,她夜里盖着锦衾,不感到温暖;白天穿着罗衣,也不觉得芳香。诗人虽写前代故事,然亦有感而发。因为以金陵为都城的南朝帝王,大都过着纸醉金迷、征歌逐舞的生活。他们的宫廷养有歌儿舞女,大都来自农村。此诗虽写古代的北方,实际上是借这面镜子,反映当时的现实,寄寓对下层妇女的同情。

  结尾二句,纯系抒情。时间又到了深夜,女子空房独处,只见一轮明月高挂中天。这明月不仅在丛台可以见到,在她的家乡也能见到。“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子夜四时歌》),愁人当此,不能不惹起乡思。然而明月可望,家乡难归,于是她不由得叹息:“明月虽外照,宁知心内伤?”她内心深处隐藏着无限痛楚,连人们都无法理解,那天空的明月更不能知道。诗末以问句作结,那女子的一腔怨情似乎仍在空中回荡,悠悠不尽,发人遐想。

  沈约是梁代著名的声律学家。他在《宋书·谢灵运传论》中说:“夫五色相宣,八音协畅,由乎玄黄律吕,各适物宜。欲使宫羽相变,低昂互节,若前有浮声,则后须切响。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验之于此诗,他似乎在身体力行。就字面而言,那碧绿的露葵,清澈的淇水,华丽的锦衾,芳香的罗衣,实是“五色相宣”。就音律而言,它押的是平声阳韵,声调铿锵,韵律和谐;而当中“露葵已堪摘,淇水未沾裳”、“锦衾无独暖,罗衣空自香”两联,对偶工整,低昂互节。这又是“八音协畅”。经过沈约揭示了声律的秘密以后,再经过一百年左右的努力,在中国诗坛上终于涌现了“回忌声病,约句准篇”的近体律绝。回顾他在这些诗里的艺术实践,是很有意义的。

shī--shěnyuē

xiécóngtáixiààiróngguāng

zhùréncháng

kuíkānzhāishuǐwèizhānshang

jǐnqīnnuǎnluókōngxiāng

míngyuèsuīwàizhàoníngzhīxīnnèishāng

辇路江枫暗,宫庭野草春。
(niǎn)¹江枫暗²,宫庭野草春。
译文:江边前朝天子车驾经过的道路,如今枫树参天,树色暗淡。前朝宫廷殿院,如今已是荒丘残垒,野草丛生。
注释:¹辇路:帝王车驾所经之路。²江枫暗:谓枫树茂密。
伤心庾开府,老作北朝臣。
伤心庾(yǔ)开府¹,老作北朝臣。
译文:伤心那前朝庾开府庾信,可怜那南朝的庾开府,到老来却做了北朝的大臣。
注释:¹庾开府:即庾信,初仕梁为太子中庶子,梁元帝时以右卫将军出使西魏,被留长安。后历仕西魏、北周,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世称庾开府。

  金陵(今江苏南京)从三国吴起,先后为六朝国都,是历代诗人咏史的重要题材。司空曙的这首《金陵怀古》,选材典型,用事精工,别具匠心。

  前两句写实。作者就眼前所见,选择两件典型的景物加以描绘,着墨不多,而能把古都金陵衰败荒凉的景象,表现得很具体,很鲜明。辇路即皇帝乘车经过的道路。想当年,皇帝出游,旌旗如林,鼓乐喧天,前呼后拥,应是无比威风。此时这景象已不复存在,只有道旁那饱览人世沧桑的江枫,长得又高又大,遮天蔽日,投下浓密的阴影,使荒芜的辇路更显得幽暗阴森。“江枫暗”的“暗”字,既是写实,又透露出此刻作者心情的沉重。沿着这条路走去,就可看到残存的一些六朝宫苑建筑了。“台城六代竞豪华”,昔日的宫庭,珠光宝气,金碧辉煌,一派显赫繁华,更不用说到了飞红点翠、莺歌燕舞的春天。现在这里却一片凄清冷落,只有那野草到处滋生,长得蓬蓬勃勃,好像整个宫庭都成了它们的世界。“野草春”,这“春”字既点时令,又着意表示,点缀春光的唯有这萋萋野草而已。这两句对偶整齐,辇路、宫庭与江枫、野草形成强烈对照,这将它的现状与历史作比较,其盛衰兴亡之感自然寄寓于其中。

  接下去,笔锋一转,运实入虚,别出心裁地用典故抒发情怀。典故用得自然、恰当,蕴含丰富,耐人寻味。

  先说自然。庾开府即庾信,因曾官开府仪同三司,故称。庾信是梁朝著名诗人,早年在金陵做官,和父亲庾肩吾一起,深受梁武帝赏识,所谓“父子东宫,出入禁闼,恩礼莫与比隆”。诗人从辇路、宫庭着笔来怀古,当然很容易联想到庾信,它与作者的眼前情景相接相合,所以是自然的。

  再说恰当。庾信出使北朝西魏期间,梁为西魏所亡,遂被强留长安。北周代魏后,他又被迫仕于周,一直留在北朝,最后死于隋文帝开皇元年。他经历了北朝几次政权的交替,又目睹南朝最后两个王朝的覆灭,其身世是最能反映那个时代的动乱变化的。再说他长期羁旅北地,常常想念故国和家乡,其诗赋多有“乡关之思”,著名的《哀江南赋》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诗人的身世和庾信有某些相似之处。他经历过“安史之乱”,亲眼看到大唐帝国从繁荣的顶峰上跌落下来。安史乱时,他曾远离家乡,避难南方,乱平后一时还未能回到长安,思乡之情甚切。所以,诗人用庾信的典故,既感伤历史上六朝的兴亡变化,又借以寄寓对唐朝衰微的感叹,更包含有他自己的故园之思、身世之感在内,确是贴切工稳,含蕴丰富。“伤心”二字,下得沉重,值得玩味。庾信曾作《伤心赋》一篇,伤子死,悼国亡,哀婉动人,自云:“既伤即事,追悼前亡,惟觉伤心······”以“伤心”冠其名上,自然贴切,而这不仅概括了庾信的生平遭际,也寄托了作者对这位前辈诗人的深厚同情,更是他此时此地悲凉心情的自白。

  这首诗寥寥二十字,包蕴丰富,感慨深沉,情与景、古与今、物与我浑然一体,不失为咏史诗的佳作。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650-651

jīnlíng怀huái--kōngshǔ

niǎnjiāngfēngàngōngtíngcǎochūn

shāngxīnkāilǎozuòběicháochén

浪花有意千里雪,桃花无言一队春。一壶酒,一竿身,快活如侬有几人。
浪花¹有意²千里³雪,桃花无言一队春。一壶酒,一竿身,快活如侬(nóng)有几人。
译文:江上千里浪花翻滚如雪,岸上一排排的桃花虽无言,却竞相怒放,春意浓浓。身边一壶美酒,手中一支钓竿,世上这样自由快乐的人有几个?
注释:渔父:词调名,又名“渔父词”、“渔歌子”,单调,正体为二十七字,五句四平韵。¹浪花:一作“阆(làng)苑”,指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有²意:一作“有情”。³千里:一作“千重”。⁴桃花:一作“桃李”。⁵一队春:指桃李盛开,由近及远,好像队列有序一样排列着。⁶一竿身:一根钓竿。身,一作“纶”,一作“鳞”。⁷快活:一作“世上”。⁸侬:我,江南口语。

  这首词是题《春江钓叟图》画之词。据《南唐书·后主纪》载:“文献太子恶其有奇表,后主避祸,惟覃思经籍。”由此,也有人认为,这首词是“后主为情势所迫,沈潜避祸,隐遁世尘并写词表露自己的遁世之心,以释文献太子的疑嫉”(蒲仁、梅龙《南唐二主词全集》辑注),也有道理。词史上最早写《渔父》词的,是唐代的张志和。李煜这首词,继承的就是张志和的“渔父家风”,写渔父的快乐逍遥。从词意上看,此词耽于隐逸、格调不高,当是李煜前期意念消沉的作品。

  此词开篇入画,将画中意境以言辞写出,以画境言心境。“浪花”成“千里雪”,“桃花”作“一队春”,写春江浪涌,春光明媚。一队”后着一“春”字,不仅显示出桃李的生机,而且又透出别样的俏皮,绘出明畅绚丽的意境。这两句寥寥数字便将画中意境描绘得淋漓尽致:画中的主人公渔父,趁着春江水涨,驾一叶小舟,随水顺风而下;好风推舟行进,轻舟分浪飞驶,浪花迎面而来,如溅起千里雪;渔父心中开怀,而浪花也似有意;船行浪中,两岸桃红李白,列队相随,花树多情,渔父恬畅。

  余下三句描写了渔父的装束,是点睛之笔,写出了渔父淡泊潇洒的人生境界。两个三字句看似信手拈来,其实也是锤炼的结果:“一壶酒”写出渔父的精神状态;“一竿纶”点明渔父的职业和身份。单说“一壶酒”,也许还可以联想到别的人;但紧跟着说“一竿纶”,则肯定是渔父无疑了。末句突现高峰——“世上如侬有几人”,这句话是渔父的自述:在尘世上,像我这样自在快活的人,恐怕不多。这位钓叟,无风波之险,而有自然之乐,在自己的糊口生涯中找到乐趣。他摆脱世俗的羁绊,避开名利的枷锁,自在逍遥,令人羡慕不已。

  这首词题画抒怀,借景寓意,虽然情趣不高,但悠然散淡之意境却清丽不俗,也可视为题画诗词中的精品。

参考资料:
1、 檀作文,万希 编著. 中国古典诗词精品赏读 李煜.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6年:15-17
2、 南唐·李璟,南唐·李煜 著;赵芳芳 编译.最美南唐二主词.合肥:黄山书社,2015年:128-129

 ·lànghuāyǒuqiānxuě

 dài 

lànghuāyǒuqiānxuě táohuāyánduìchūn jiǔ gān竿shēn kuàihuónóngyǒurén 
心心复心心,结爱务在深。
心心复¹心心,结爱²³在深。
译文:心连着心心连着心,缔结爱情务必深刻。
注释:《结爱》,一题作《古结爱》。就题目的字面意义,即是夫妻二人缔结爱情,表白爱情的意思。具体到这首诗,它就是借古人之题,来表达夫妻二人的离别之情。¹复:重复,连结。²结爱:订约爱情。结,缔结。³务:务必,一定。
一度欲离别,千回结衣襟。
一度¹欲离别,千回结衣襟(jīn)²
译文:一度将要离别,千回百次扯拽衣襟。
注释:¹一度:一次,一回。²结衣襟:古代男女青年约定恋情,须穿上用锦带打成的连环回纹样式的结子——即表示同心结,用于象征爱情。结,结扎,这里有拉、拽的意思。
结妾独守志,结君早归意。
结妾独守志,结君早归意¹
译文:扯住我在家独自守着忠贞,扯住你早日回头的心意。
注释:¹早归意:早日回家的意思。
始知结衣裳,不如结心肠。
始知结衣裳,不如结心肠。
译文:开始知道扯住衣裳,还不如缔结心肠。
坐结行亦结,结尽百年月。
坐结行亦结,结尽百年月¹
译文:坐着缔结爱走着也缔结爱,缔结爱到一百年。
注释:¹百年月:即白头到老。

  开篇点题,开宗明义地提出了“心心复心心,结爱务在深”的主题。“心心复心心”,就是你的心连着我的心,我的心也连着你的心,夫妻二人的心永远相连,永远心心相印。作者用一“复”字把四个心字联成一句,使夫妻心心相连之意得到加强也是全诗的魂魄所在。

  这首《结爱》,全诗围绕一个结字,用字不避重复,句式近乎复沓,一唱三叹,反复吟咏,张力地点明结衣裳不如结心肠的爱情密码。结订婚衣裳仅仅是一种约定仪式,而结心肠可以结百年之好。诗意饶有风味,隽永无穷。全诗直抒胸臆,一气呵成,两句一结,韵律铿锵,艺术上别具一格

  开篇两句点题,诗人首先提出这样一种看法:“心心复心心,结爱务在深。”两人相爱,自然务求爱得深挚,爱在深处。要心心相连,心心相印,在各自的心灵深处相亲相爱。这样的爱植根于感情的沃土,割去了物欲牵累,摆脱了世俗羁绊,才算是纯洁的爱,高尚的爱。这其实是诗人的爱情观,也是全诗的魂魄所在。

  “一度欲离别,千回结衣襟”这两句对仗工整,“一度”“千回”恰相映衬,说明相爱的人在离别之际是何等依恋。作者从第二句开始,直至篇末,除第三句没有用“结”字外,其他八句,句句有“结”字,而且第九句还连用了两个“结”字。作者反复用“结”字,用字不避重复,句式近乎复沓,一唱三叹,反复吟咏,颇有些民歌的风味,也颇有打动人心的力量。从而另读者并不感到重复和累赘,反而觉得夫妻感情真挚,意味无穷。特别是“结爱务在深”,“结妾度守志,结君早归意”,“坐结行亦结,结尽百年月”等句,充分表现了闺妇对爱情的坚贞不渝,对丈夫的缠绵悱恻,对未来美好婚姻生活的向往。读后感人肺腑,令人陶醉。

  如果说诗歌前两句是点明主题,那么诗歌的末两句则是闺妇的良好心愿。她与丈夫结爱不是结一日之欢,也不是结青春之欢,而是要结百年之好,白头到老。这种发自心底的呼唤,在旧社会妇女无权无地位的情况下,代表着广大妇女的共同心愿,前后照应,艺术效果较好。

参考资料:
1、 杨辇宗,杨实诚著,爱情诗注析,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07:340
2、 刘枫主编,孟郊诗集,阳光出版社,2016.10:14

jiéàizuòjiéài--mèngjiāo

xīnxīnxīnxīnjiéàizàishēnbiéqiānhuíjiéjīn

jiéqièshǒuzhìjiéjūnzǎoguīshǐzhījiéshangjiéxīncháng

zuòjiéxíngjiéjiéjǐnbǎiniányuè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