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事与日远,秋花仍旧香。前年绣衣客,此节过此堂。
旧事与日远,秋花仍旧香。前年绣衣客,此节过此堂。
侍臣不自高,笑脱绣衣裳。眠云有馀态,入鸟不乱行。
侍臣不自高,笑脱绣衣裳。眠云有馀态,入鸟不乱行。
我恐云岚色,损君鞍马光。君言此何言,且共覆前觞。
我恐云岚色,损君鞍马光。君言此何言,且共覆前觞。
古人重一笑,买日轻金装。日尽秉烛游,千年不能忘。
古人重一笑,买日轻金装。日尽秉烛游,千年不能忘。
君言此何言,明日皆异乡。明日非今日,山下道路长。
君言此何言,明日皆异乡。明日非今日,山下道路长。
一从山下来,天地再炎凉。此中会难得,梦君马玄黄。
一从山下来,天地再炎凉。此中会难得,梦君马玄黄。

qiūshānzhōng怀huáiduāngōng--bàoróng

jiùshìyuǎnqiūhuāréngjiùxiāngqiánniánxiùjiéguòtángshìchéngāoxiàotuōxiùshangmiányúnyǒutàiniǎoluànxíngkǒngyúnlánsǔnjūnānguāngjūnyányánqiěgòngqiánshāngrénzhòngxiàomǎiqīngjīnzhuāngjǐnbǐngzhúyóuqiānniánnéngwàngjūnyányánmíngjiēxiāngmíngfēijīnshānxiàdàozhǎngcóngshānxiàláitiānzàiyánliángzhōnghuìnánmèngjūnxuánhuáng

鲍溶

鲍溶

鲍溶,字德源,生卒年、籍贯不详,元和四年进士,是中唐时期的重要诗人。晚唐诗人、诗论家张为著《诗人主客图》,尊鲍溶为“博解宏拔主”.将他与“广大教化主”白居易、“高古奥逸主”孟云卿、“清奇雅正主”李益、“清奇僻苦主”孟郊、“瑰奇美丽主”武元衡并列。为“六主”之一。宋代欧阳修、曾巩等对他的诗歌也颇为欣赏。 ▶ 180篇诗文

猜您喜欢
何事居穷道不穷,乱时还与静时同。
何事¹居穷道不穷²,乱时³还与静时同。
译文:为什么处于穷困之境仍要注重修养,我还是与往常一样,尽管外面已经战乱纷纷。
注释:¹何事:为什么。²居穷道不穷:处于穷困之境仍要注重修养。³乱时:战乱时期。⁴静时:和平时期。
家山虽在干戈地,弟侄常修礼乐风。
家山¹虽在干戈(gē)²地,弟侄常修礼乐(yuè)³风。
译文:故乡虽然饱受战乱之苦,可是弟侄仍然在接受儒家思想的教化。
注释:¹家山:家乡的山,这里代指故乡。²干戈:干和戈本是古代打仗时常用的两种武器,这里代指战争。³礼乐:这里指儒家思想。礼,泛指奴隶社会或封建社会贵族等级制的社会规范和道德体系。乐,音乐。儒家很重视音乐的教化作用。
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
窗竹影摇书案¹上,野泉声入砚(yàn)池中。
译文:窗外竹子的影子还在书桌上摇摆,远处泉水潺潺,流入砚池。
注释:¹案:几案。
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
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duò)¹寸功。
译文:年轻时候的努力是有益终身的大事,对着匆匆逝去的光阴,不要丝毫放松自己的努力。
注释:¹惰:懈怠。

  全诗前句谆谆教诲,年轻时不要怕经历辛苦磨难,只有这样才能为终身事业打下基础;后句是危言警示,不要在怠惰中浪费光阴,说明了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辩证道理。这首诗语言上通俗浅近,平易自然,通读全诗,没有一难解字句,质朴之至,仿佛从诗人心中自然流出,毫无半点雕琢痕迹。

  首联先叙静子虽未入仕却能于世道纷乱之时谨守礼道,勤奋修业。诗人以此来刻画书堂主人独特的精神风貌,赞美之情溢于言表。他信守儒家尊奉的道德规范,重视修身立德,“家山虽在干戈地”,仍要“常修礼乐风”。对比之中既明弟静的勤勉好学,更显其卓然的高洁品格。

  颈联则由人写到书堂之景:窗外绿竹摇曳,影入书案,远处泉水潺潺,流入砚池。视觉与听觉相结合,我们可以想见其弟静伏案苦读、砚池墨耕的情形。

  尾联是对静子的劝勉之辞,劝弟静莫荒废时光、学业。

  这首诗语言上通俗浅近,平易自然,通读全诗,没有一难解字句,质朴之至,仿佛从诗人心中自然流出,毫无半点雕琢痕迹,令你不能不佩服诗人的艺术之高超。这是就全篇来说的,若就其佳句来说,真如行山阴道上,令人应接不暇。“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人砚池中”,写景诗句诗情画意,情景交融,却又自然晓畅。同时,这首诗的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体现的是杜荀鹤的一个显著艺术特征。杜荀鹤是唐末时一位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他诗学杜甫、白居易,以揭露弊政,反映民生疾苦为宗旨,注重弘扬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

参考资料:
1、 李军.论“杜荀鹤体”的艺术特征[J].铁道师院学报,1999-06-15
2、 刘叶敏.杜荀鹤及其诗歌研究[D].河北大学

zhíshūtáng

xún tángdài 

shìqióngdàoqióng luànshíháijìngshítóng 
jiāshānsuīzàigān zhíchángxiūyuèfēng 
chuāngzhúyǐngyáoshūànshàng quánshēngyànchízhōng 
shàoniánxīnzhōngshēnshì xiàngguāngyīnduòcùngōng 
剑阁横云峻,銮舆出狩回。
剑阁横云峻,銮(luán)(yú)¹出狩²回。
译文:剑门山高耸入云,险峻无比;我避乱到蜀,今日得以回京。
注释:幸蜀西至剑门:幸蜀:驾临四川。剑门,古县名,今四川省剑阁东北,因剑门山而得名。此诗是唐玄宗李隆基在安史之乱时长安收复后从四川回京时,行至剑门时所写。¹銮舆:皇帝的车驾,此处是李隆基自指。²出狩:皇帝到外地巡视称出狩。
翠屏千仞合,丹嶂五丁开。
翠屏千仞合,丹嶂(zhàng)五丁开¹
译文:只见那如翠色屏风的山峰,高有千仞,那如红色屏障的石壁,全凭五位大力士开出路径。
注释:¹五丁开:传说中蜀道是由五个大力士(五丁)开通的。
灌木萦旗转,仙云拂马来。
灌木萦(yíng)旗转,仙云拂马来。
译文:灌木丛生,好似缠绕旌旗,时隐时现;白云有如飞仙,迎面拂拭着马来。
乘时方在德,嗟尔勒铭才。
乘时¹方在德,嗟(jiē)尔勒铭才²
译文:治理国家应该顺应时势,施行仁德之政,各位大臣,你们平定叛乱,建功立业,是国家的栋梁之才。
注释:¹乘时:顺应时势。²勒铭才:建功立业的才能。西晋时张载作《剑阁铭》,晋世祖司马炎派人刻于石上。铭中有“兴时在德,险亦难恃”之语。

  “剑阁横云峻,銮舆出狩回”二句,开篇扣题,力度千钧。剑阁天险,銮舆人主,铢两悉称。“峻”是剑门山主要的特征,其它如道路险曲等,都由“峻”字生出。诗中不去写山,只抓住山腰“横云”这一特定景观来写:在平原高不可及的层云,此刻只是层层低徊于剑门腰际,足见山高岭峻路险。“横”字,描绘出层云叠起,横截青峰,与峻伟山势,共同构成一种浩然雄劲的气势。经过首句先声夺人的渲染,出句交待皇舆返京,经行剑阁情事。《春秋》为尊者讳,天子逃窜,每称“出狩”,用来不免难堪。但“出狩”下紧缀一个“回”字,又很能显出玄宗心境的爽朗和愉悦。两句一景一事,领起下文。

  颔联二句:“翠屏千仞合,丹嶂五丁开”,互文见意。“屏”,“嶂”均指山峰,“翠”、“丹”渲染山色之美,玄宗回京经过剑阁,虽已是十月初冬时分,但南国天气,正是枫叶流丹、青松积翠的好季节。山路萦绕,只见座座山峦,红绿纷呈,丹翠辉映。“千仞合”写道路险阻。皇舆经行,抬头看去,剑门七十二峰拥挤堆叠,壁立千仞,仿佛扇扇闭合的大门。山势最险处,“峭壁中断,两岩相嵌,形似剑门”,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关隘所在,山也因此得名,“五丁开”形象道路之险,其中流传一个神奇的传说:

  秦惠王伐蜀不识道路,于是造五只石牛,置金牛尾下,扬言牛能屙金。蜀王负力信以为真,派五壮士拉牛回国,为秦开出通蜀的道路。

  “灌木萦旗转,仙云拂马来”,落笔于事,事中见景。“灌木”句写道路之曲。太白诗“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足见弯道众多。仪仗左转右转,旌旗摇动,乘舆前行,反觉是路边的树木山石在转移倒退。“仙云”呼应首联“横云”,山中之云;远看阴浓层叠,等到拂马而来,却丝丝缕缕,轻灵洁白,使人看了,顿觉澄洁清爽,加上地势之高,如入仙境。

  尾联“乘时方在德,嗟尔勒铭才”,是就剑阁石壁所勒张载铭文发议论,张氏在《剑阁铭》中明确提出,“兴实在德,险亦难恃”,并在文尾声明撰铭宗旨:“勒铭山阿,敢告梁益”,警告汉中和四川的不臣者,天命所钟,在德不在险。玄宗读罢铭文,深有同感。“乘时方在德”,“乘时”,是说眼前出现平叛的大好形势。他相信李唐王朝德在人间,也相信其子肃宗的仁智,祸患很快就会消除。当然,面对铭文,玄宗也不会忘记,他追求享受、滥用佞人,与这次动乱的发生有不可分割的联系,不免感叹自己昔日之非,不无悔恨。因此对张载的识见才华十分称赏:“嗟尔勒铭才”,“嗟”是赞叹之词。

  此诗格调庄严,笔力扛鼎。虽作于乱中,不失盛唐气象。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补编》.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年6月版,第75-77页

xìngshǔ西zhìjiànmén

lóng tángdài 

jiànhéngyúnjùn luánchūshòuhuí 
cuìpíngqiānrèn dānzhàngdīngkāi 
guànyíngzhuàn xiānyúnlái 
chéngshífāngzài jiēěrmíngcái 

凌波仙子生尘袜,水上轻盈步微月。
(líng)波仙子生尘袜¹,水上轻盈步微月²
译文:凌波仙子的罗袜沾上了尘土,在水上轻盈地踏着微月。
注释:¹“凌波”句:借用曹植《洛神赋》中“凌波微步,罗袜生尘”的描写,把水仙比步在月下水上行走的洛神。²微月:任渊注:“盖言袜如新月之状”,这说得通。
是谁招此断肠魂,种作寒花寄愁绝。
是谁招此断肠魂¹,种步寒花寄愁绝。
译文:是谁招引来着断肠的惊魂,种成了寒花寄愁绝。
注释:¹断肠魂:悲伤的灵魂。这句是说,是谁把洛神的断肠魂招来,变成冬天开放的水仙花,来寄托她深深的愁恨。
含香体素欲倾城,山矾是弟梅是兄。
含香体素¹欲倾城²,山矾(fán)是弟梅是兄³
译文:形体素洁、蕴含芳香欲倾城,山矾是她的弟弟梅是兄。
注释:¹体素:指质地素洁,形容水仙花很素雅。²倾城:美丽得可使一城人都为之倾倒。语出《汉书·孝武李夫人传》:“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³“山矾”句:说梅花开在水仙花之前,故称兄。山矾:本名郑花,春天开小白花,极香,叶可以染黄,黄庭坚因其名太俗,改为山矾。
坐对真成被花恼,出门一笑大江横。
坐对真成¹被花恼²,出门一笑大江横。
译文:我独坐相对真是个被花恼,出门一笑但见大江横。
注释:¹真成:真个是。²恼:撩拨。

  在其他题材中,作者用梅花、兰花等来和水仙比较,这首诗却用人物作比。所谓人物,是传说中的洛神。曹植《洛神赋》:“凌波微步,罗袜生尘。”写洛神飘然行水的姿态。诗篇开头两句:“凌波仙子生尘袜,水上轻盈步微月。”用洛神的形象来写水仙,把植立盆中不动的花朵,写成“轻盈”慢步的仙子,化静为动,化物为人,凌空取神,把水仙的姿态写得非常动人。假如把“微月”看成步的补语,即谓缓步于“微月”之下,也是有依据的,《洛神赋》的“步蘅薄而流芳”句,“蘅薄”亦作“步”的补语。这两句直呼“凌波仙子”,未写到花,下面两句:“是谁招此断肠魂?种作寒花寄愁绝。”就由洛神转到花,点出洛神是用以比花。上两句写姿态,这两句写心灵,进一步把花人格化,表现作者对花有深情,表现出它有一种“楚楚可怜”之态,像美人心中带有“断肠魂”一样,使人为之“愁绝”。“断肠魂”移来状花,但说的还是洛神。洛神的断肠是由于对爱情的伤感,《洛神赋》写她:“抗罗袂以掩涕兮,泪流襟之浪浪。”这三个字无论说水仙或说洛神,都是很动人的,因为把其整体概括成为这样的一种“灵魂”是有极大的引起联想和同情的力量的。

  前面四句,是扣住水仙本身的描写;下面四句,从水仙引来山矾、梅花,并牵涉到诗人本身,作旁伸横出的议论和抒情,意境和笔调都来个大的变换。“含香体素欲倾城,山矾是弟梅是兄。”上句仍从水仙说,用“倾城”美人比喻花的清香洁白的芳韵;下句则拿山矾、梅花来比较,说水仙在梅花之下而居山矾之上。山矾,这个名字是黄庭坚起的。他在《戏咏高节亭边山矾花二首》的《序》中说到为郑花改名山矾之事。用山矾来比水仙,也始于黄庭坚。表面上,前五句都用美女形容水仙,写得那样幽细秀美,第六句忽作粗犷之笔,把三种花都男性化了,大谈“兄弟”问题;前后不统一,不调和,几乎有点滑稽。实际上,作者正是有意在这种出人意外的地方,表现他写诗的随意所适,抒写自由。这一句,作者有意使读者惊讶于诗句的粗犷,惊讶于与前面描写格调的不统一,不调和,还是第一步;作者还有意要把这种情况引向前进。最后两句:“坐对真成被花恼,出门一笑大江横。”被花恼,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杜甫与黄庭坚,都不是真正“恼花”,恼花是来自爱花。杜甫是恼赏花无人作伴;黄庭坚是恼独坐对花,欣赏太久,感到寂寞难受。诗说赏花之后,想散散心,换换眼界,故走出门外。但作者所写出门后对之欣赏而“一笑”的,却是“横”在面前的“大江”。这个形象,和前面所写的水仙形象相比,“大”得惊人,“壮阔”得惊人;诗笔和前面相比,也是“横”得惊人,“粗犷”得惊人。这两句诗,不但形象、笔调和前面的显得不统一,不调和,而且转接也很奇突。宋代陈长方《步里客谈》说杜甫诗《缚鸡行》结尾从“鸡虫得失无了时”,忽转入“注目寒江倚山阁”,“断句旁入他意,最为警策”,黄庭坚此诗,当是仿效。清代方东树《昭昧詹言》说:“山谷之妙,起无端,接无端,大笔如椽,转如龙虎。扫弃一切、独提精要之语,往往承接处中亘万里,不相连属,非寻常意计所及。此小家何由知之?”这些话,点出了此诗出奇的结语的用意和功力所在。

  纪昀《书山谷集后》说黄庭坚的七言古诗:“离奇孤矫,骨瘦而韵远,格高而力壮。”这一首诗,从整体看,是“离奇孤矫”;从前半看,是“骨瘦而韵远”;从后半看,是“格高而力壮”。文学作品,千变万化,有以统一、调和为美的,也有以不统一、不调和为美的。从不统一、不调和中看出它的统一和调和,是欣赏文学作品的关键之一。能够掌握这个关键,就可以从该诗的不统一、不调和中看出它的参差变幻之美。陆游《赠应秀才》诗说“文章切忌参死句”,把问题看得太简单,看得太死,往往就会走上“参死句”的道路,对佳作失之交臂。

参考资料:
1、 陈祥耀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553-556

wángchōngdàosòngshuǐxiānhuāshízhī--huángtíngjiān

língxiānzishēngchénshuǐshàngqīngyíngwēiyuè

shìshuízhāoduànchánghúnzhǒngzuòhánhuāchóujué

hánxiāngqīngchéngshānfánshìméishìxiōng

zuòduìzhēnchéngbèihuānǎochūménxiàojiānghéng

勘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妆。
(kān)破三春景不长,缁(zī)¹顿改昔年妆。
译文:惜春看到其他三春的结局也知道自己好景不长;她改去当年小姐的妆容穿上了佛衣。
注释:¹缁衣:这里是指僧尼的服装。
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
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
译文:可惜一个出身名门的闺秀,只能孤独的在佛像、青灯旁边度过自己的一生。

  判词首句“勘破三春景不长”中“三春景不长”是双关语。字面上指暮春,即春末,所以说景不长。实际上指惜春的三个姐姐即元春、迎春、探春这“三春”的遭际悲苦,所以说“景不长”。

  第二句“缁衣顿改昔年妆”,缁衣指的是尼姑穿的黑色服装。

  这两句是说惜春从她三个姐姐的遭遇中,看到了封建统治阶级的好景不长,决心摆脱世俗,遁入空门。

  第三、四句“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具体指出贾府小姐惜春最后出家为尼,再也不是公府千金而是过着"食缁衣乞"的生活。当然,这里的“乞食”并不一定就指像乞丐一样讨饭,但生活艰难,颠沛流离的命运是难以逃脱的。

  这首判词写惜春由三个姐姐的不幸遭遇预感到,自己将来也不会有好结果,决定出家为尼。但这条逃避现实的道路凄凉孤独,仍然是行不通的。诗里流露的同情与惋惜,明显地反映了作者的矛盾心情。

殷仲文风流儒雅,海内知名。世异时移,出为东阳太守。常忽忽不乐,顾庭槐而叹曰:“此树婆娑,生意尽矣!”
殷仲文¹风流²儒雅³,海内知名。世异时移,出为东阳太守。常世世不乐,顾庭槐而叹曰:“此树婆娑(suō),生意尽矣!”
译文:殷仲文英俊多才,温文尔雅,声名传遍天下。当晋朝末年世道时局发生变化的时候,把他外放为东阳太守。他因此而感到很不得志,常常怏怏不乐,曾顾视庭前的槐树而叹息说:“这棵树的枝干分散剥落,看来是毫无生机了!"
注释:¹殷仲文:字仲文,陈郡(今河南淮阳)人。东晋大臣、诗人。少有才藻,美容貌。为新安太守。东晋元兴元年(402年),桓玄入建康(今江苏南京),仲文弃郡投玄,被用为咨议参军。二年(403年),桓玄废晋安帝,立国号楚,仲文以佐命(辅政)亲贵。三年(404年),桓玄败,仲文随玄西走,至巴陵(今湖南岳阳),叛玄,因奉二后(永安皇后何氏、皇后王氏)投义军,而为镇军长史,转尚书。东晋义熙三年(407年),与桓胤、骆球等谋反,被刘裕所杀。《晋书》卷九十九有传。²风流:英俊。³儒雅:风度温文尔雅。⁴世异时移:桓玄称帝,以殷仲文为咨议将军。后桓玄为刘裕所败,晋安帝复位,仲文上表请罪。此句指此事。⁵东阳:郡名,在今浙江金华。⁶世世:恍惚,失意的样子。殷仲文复归晋朝,自认为素有名望,必当朝政,结果只做到大司马咨议,而且和他平日所看不起的谢混等人比肩同列,所以常感到怏怏不得志。后来又出为东阳太守,就更加怨愤。见《晋书》本传。⁷庭:院子。⁸婆娑:本指舞蹈时婉转倾侧的样子,引申为人的偃息纵弛之貌,这里用来形容槐树枝干分散剥落。⁹生意:生机。
至如白鹿贞松,青牛文梓。根柢盘魄,山崖表里。桂何事而销亡,桐何为而半死?昔之三河徙植,九畹移根。开花建始之殿,落实睢阳之园。声含嶰谷,曲抱《云门》。将雏集凤,比翼巢鸳。临风亭而唳鹤,对月峡而吟猿。乃有拳曲拥肿,盘坳反覆。熊彪顾盼,鱼龙起伏。节竖山连,文横水蹙。匠石惊视,公输眩目。雕镌始就,剞劂仍加。平鳞铲甲,落角摧牙。重重碎锦,片片真花。纷披草树,散乱烟霞。
至如¹白鹿²贞松³,青牛文梓。根柢(dǐ)(páng)(bó),山崖表里。桂何事而销亡,桐¹⁰何为而半死¹¹?昔之三河¹²徙植¹³,九¹⁴(wǎn)¹⁵移根。开花建始¹⁶之殿,落实睢(suī)阳之园¹⁷。声¹⁸含嶰(jiè)¹⁹,曲²⁰²¹《云门》。将²²雏集²³凤,比翼巢²⁴²⁵。临风亭²⁶而唳(lì)²⁷,对月峡²⁸而吟猿²⁹。乃有拳曲³⁰拥肿³¹,盘坳(ào)³²反覆³³。熊彪³⁴顾盼,鱼龙起伏。节³⁵竖山连,文³⁶横水蹙(cù)³⁷。匠石³⁸惊视,公输³⁹眩目⁴⁰。雕镌⁴¹始就⁴²,剞(jī)(jué)⁴³仍加。平鳞铲甲,落角摧牙⁴⁴。重重碎锦,片片真花。纷披⁴⁵草树,散乱烟霞。
译文:譬如白鹿塞坚贞的古松,雍州南山神奇的梓树,根深叶茂,气势磅礴,与山崖内外结成一体。但桂树却枯死了,梧桐也凋败了,这又是因为什么呢?原来它们当初是从很远的地方(三河),从很广阔的园田里移植而来的。它们虽然在汉魏帝王的建始殿前开花,在睢阳梁孝王的东苑里结果。它们虽然能随风发出嶰谷乐器般的声响,枝条拂动而形成《云门》似的舞姿;虽然有凤凰携带幼雏聚集于树上,有鸳鸯围绕左右比翼双飞,不过它们临风怀想,难以忘记故乡的鹤鸣;对月叹息,又好像是听到了三峡的猿啼。也有些弯曲结疤,上下缠扭的树木,树干粗短得如同蹲在地上的熊虎,枝条柔弱得好像出没嬉水的鱼龙。然而这样无用的树木却被用来制作山形的斗拱,藻绘的梁柱,使匠石看了大吃一惊,公输见了迷惑不解。初步雕凿成型后,竟还要用刻刀做进一步加工,或雕上有鳞有甲的祥龙,或刻成有角有牙的瑞兽。一层层灿烂如碎锦,一片片娇艳如真花。色彩纷呈的花草树木,散布成一团团的云霞。
注释:¹至如:发语词。下文“乃有”、“若夫”、“若乃”同此。²白鹿:指白鹿塞,在今甘肃敦煌。³贞松:松历寒不凋,故喻其品格为坚贞。贞,坚。⁴青牛文梓:唐徐坚等辑《初学记》引《录异传》载,春秋时秦文公砍伐雍州南山文梓树,断树,有一青牛从中出来,走入泮(pàn)水中。又古人以为树万岁化为青牛。⁵柢:树木的本根。⁶盘魄:同“磅礴”,盛大。⁷山崖表里:以山崖为表里,形容上句所说根柢的牢固。⁸桂:桂树。⁹销亡:枯死。¹⁰桐:梧桐。¹¹半死:凋残。¹²三河:汉时称河东、河内、河南三郡为三河,相当于今河南西北部、山西南部地区。¹³徙植:迁徙移植。¹⁴九:虚数,泛指多。¹⁵畹:古代三十亩为一畹。九畹,指大面积移植。¹⁶建始:洛阳宫殿名,于建安二十五年(220年)为曹操所建。¹⁷睢阳之园:指汉梁孝王刘武所建的梁园,方三百里,在今河南商丘。¹⁸声:指树木在风雨中发出的声音。¹⁹嶰谷:传说在昆仑山北,黄帝曾派伶纶至此地取竹制作乐器。这里指乐曲。²⁰曲:指似乐曲的树中风声。²¹抱:怀有。²²将:带领。²³集:群鸟停落在树上。²⁴巢:筑巢。²⁵鸳:鸳鸯。²⁶风亭:指风。²⁷唳鹤:鹤叫。²⁸月峡:明月峡,巴郡三峡(明月峡、广德峡、东突峡)之一,在今重庆市东北八十里,峡壁有圆孔,形如满月。这里指月。²⁹吟猿:巴东三峡(广溪峡、巫峡、西陵峡)水路艰险,行人至此往往起怀乡之感,有渔歌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呜三声泪沾裳。”³⁰拳曲:即弯曲。³¹拥肿:同“臃(yōng)肿(zhǒng)”,树木瘿(yǐng)节多而不平。³²盘坳:盘曲扭结的样子。³³反覆:指缠绕交错。³⁴彪:小虎。³⁵节:树的枝干交接处。³⁶文:花纹。³⁷蹙:皱。³⁸匠石:古代有名的木匠,名石。³⁹公输:春秋时鲁国的能工巧匠,姓公输名班,也称鲁班。⁴⁰眩目:眼光惑乱。⁴¹雕镌:雕刻。⁴²就:成。⁴³剞劂:雕刻用的刀子。⁴⁴平鳞铲甲,落角摧牙:平、铲、落、摧,义同,指砍掉,铲平。鳞、甲,指树皮。角、牙,指树干的疙瘩节杈。⁴⁵纷披:散乱的样子。
若夫松子、古度、平仲、君迁,森梢百顷,槎枿千年。秦则大夫受职,汉则将军坐焉。莫不苔埋菌压,鸟剥虫穿。或低垂于霜露,或撼顿于风烟。东海有白木之庙,西河有枯桑之社,北陆以杨叶为关,南陵以梅根作冶。小山则丛桂留人,扶风则长松系马。岂独城临细柳之上,塞落桃林之下。
若夫松子¹、古度²、平仲³、君迁,森梢百顷,槎(chá)(niè)千年。秦则大夫受职,汉则将军坐焉。莫不苔埋菌压,鸟剥虫穿。或低垂于霜露,或撼顿¹⁰于风烟。东海¹¹有白木之庙¹²,西河¹³有枯桑之社¹⁴,北陆¹⁵以杨叶为关¹⁶,南陵¹⁷以梅根作冶¹⁸。小山¹⁹则丛桂留人²⁰,扶风²¹则长松系马²²。岂独²³城临²⁴细柳²⁵之上,塞落桃林²⁶之下。
译文:说到松子、古度、平仲、君迁这类树木,茂盛挺拔,动辄有百顷之多,砍倒复生,往往有千年的树龄。有的树在秦朝曾受封过大夫的官职,有的树在汉朝曾与将军的名字连在一起。但不论是哪种树,它们无不受到苔藓和蕈菌的遮压,无不受到鸟雀和害虫的剥啄。在霜露的侵袭下它们不得不低眉垂首,在风烟的围剿中它们又不得不震颤乃至倒仆。东海一带有座神庙前种着白皮松,西河地区有棵枯干的桑树被奉为社神。北方用杨叶作为关塞的名称,南国又用梅根称呼冶铸的场所。淮南小山的辞赋讲过桂枝遭人攀折,刘琨的《扶风歌》也写过在松树下系马。又何止是在细柳设立过城防,在桃林修建过关塞。
注释:¹松子:指松树,子可食。一说作“松梓”,松树与梓树。²古度:树名,不华而实,子从皮中出,大如石榴。³平仲:树名,实白如银。⁴君迁:树名,实如瓠(hù)形。⁵森梢:指枝叶繁盛茂密。⁶槎枿:树木砍后重生的枝条。斜砍为槎,砍而复生为枿。⁷大夫受职:受封大夫之职。这里指松。⁸将军坐焉:《后汉书·冯异传》载,东汉将领冯异辅佐刘秀兴汉有功。诸将并坐立功,他常独坐树下,军中称其为“大树将军”。此句指树。⁹苔埋菌压,鸟剥虫穿:指枯树埋没于青苔,上面寄生菌类,被飞鸟剥啄、蛀虫蠹(dù)穿。¹⁰撼顿:摇撼倒地。¹¹东海:指东部沿海地区。¹²白木之庙:相传为黄帝葬女处的天仙官,在今河南密县。此地有白皮松,称“白木之庙”。白木,指白皮松。¹³西河:西方黄河上游地区。¹⁴社:古代祭祀土地神的地方。¹⁵北陆:泛指北方地区。¹⁶以杨叶为关:以“杨叶”为关卡之名。¹⁷南陵:泛指南方地区。¹⁸梅根作冶:以梅树根作冶炼金属时用的燃料。¹⁹小山:即淮南小山,汉淮南王刘安的门客,姓名不详,今存辞赋《招隐士》。²⁰丛桂留人:淮南小山《招隐士》:“桂树丛生兮山之幽,……攀援桂枝兮聊淹留。”²¹扶风:指《扶风歌》,乐府诗篇名。²²长松系马:晋刘琨《扶风歌》:“据鞍长叹息,泪下如流泉。系马长松下,发鞍高岳头。”长松,高松。²³岂独:难道只有。²⁴临:看。²⁵细柳:即细柳城,在今陕西咸阳市西南渭河北岸,西汉周亚夫屯军于此,称细柳营。城临细柳,即临细柳城。²⁶桃林:即桃林塞,约当今河南灵宝以西、陕西潼关以东地区,其地有函谷关古道。春秋时晋文公命詹嘉守桃林之塞,即指此地。塞落桃林,即落桃林塞。
若乃山河阻绝,飘零离别。拔本垂泪,伤根沥血。火入空心,膏流断节。横洞口而敧卧,顿山腰而半折,文斜者百围冰碎,理正者千寻瓦裂。载瘿衔瘤,藏穿抱穴,木魅睒睗,山精妖孽。
若乃¹山河阻绝²,飘零³离别。拔本垂泪,伤根沥血。火入空心,膏流断节。横洞口而敧(qī)卧,顿山腰而半折,文¹⁰斜者百围¹¹冰碎¹²,理¹³正者千寻¹⁴瓦裂¹⁵。载瘿(yǐng)衔瘤(liú)¹⁶,藏¹⁷穿¹⁸¹⁹²⁰,木魅²¹(shǎn)(shì)²²,山精²³妖孽(niè)²⁴
译文:至于山水隔绝,流落在异地他方。被移动的大树流着眼泪,受伤的树根鲜血淋漓。枯死的空心老干时常起火,断裂的节疤处树脂横溢。有的树歪歪斜斜地横卧在山洞口,有的树从中间拦腰折断仰倒在半山坡。纹理偏斜的极粗的树像冰块一样破碎了,纹理端正的极高的树也像瓦片一般断裂了。树身上下长满疙瘩肿瘤,树身内外满是乌窝虫穴。丛林中有树怪出没闪烁,山野里有鬼魅游荡作祟。
注释:¹若乃:至于。²阻绝:阻断。³飘零:漂泊,流落。⁴拔本垂泪,伤根沥血:拔本、伤根,指拔掉树根,损伤树根。垂泪、泣血,指大树因受到损伤而痛哭流涕。⁵火入空心:即空心入火,把干空心的树放入火中。入,放入。空心,树枯朽心空。⁶膏流断节:指树脂从断节处流出来。膏,树脂。⁷横:横放。⁸敧:倾斜。⁹顿:倒下。¹⁰文:同“纹”,指树纹。¹¹百围:形容树干粗大。围,两臂合抱的长度。¹²冰碎:像冰一样被敲碎。¹³理:树的纹理。¹⁴千寻:形容树木高大。寻,古代八尺为一寻。¹⁵瓦裂:像瓦一样被吉裂。¹⁶瘿、瘤:树木枝干上隆起似肿瘤的部分。¹⁷藏:指在树上的虫子。¹⁸穿:咬穿。¹⁹抱:环绕。代指整天环绕树木飞行的飞鸟。²⁰穴:作窝。藏穿,指虫穴。抱穴,指鸟窝。²¹木魅:树妖。²²睒睗:目光闪烁的样子。²³山精:山妖。《玄中记》:“山精如人,头长三四尺,食山蟹,夜出昼藏。”²⁴妖孽:动词,为妖作孽。
况复风云不感,羁旅无归。未能采葛,还成食薇。沉沦穷巷,芜没荆扉,既伤摇落,弥嗟变衰。《淮南子》云:“木叶落,长年悲。”斯之谓矣。乃歌曰:“建章三月火,黄河万里槎。若非金谷满园树,即是河阳一县花。”桓大司马闻而叹曰:“昔年种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怆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况复风云¹不感²,羁(jī)³无归。未能采葛,还成食薇。沉沦穷巷,芜(wú)(jīnɡ)(fēi),既伤摇落,弥(jiē)¹⁰变衰。《淮南子》云:“木叶落¹¹,长(zhǎng)¹²悲。”斯之谓矣。乃歌曰:“建章¹³三月火¹⁴,黄河万里槎(chá)¹⁵。若非金谷¹⁶满园树,即是河阳¹⁷一县花。”桓大司马¹⁸闻而叹曰:“昔年种柳,依依¹⁹汉南²⁰。今看摇落,凄怆²¹江潭²²。树犹如此,人何以堪²³!”
译文:更何况像我这样机运不佳,生逢国难,出使不归,羁旅异朝的人。不能吟咏思人深切的“采葛”诗篇,又怎能如伯夷、叔齐的食薇不辱?身居陋巷,荒草掩门。看到草木的凋谢自然会伤心,看到草木的衰老枯死更要哀叹不已。《淮南子》说:“树叶落了说明一年又要过去了,这是使老年人最感伤心的事。”这些话所说的意思正和我现在的心情是一样的啊。于是我作歌唱道:“建章宫的栋梁毁于大火,黄河里的木筏烂在水中。如果不像金谷园中的柏树那样人去园空,也会像河阳县里的桃花那样枯萎不存。”桓大司马听了我的歌恐怕还会大发感慨:“当年栽种的柳树,繁茂可爱。现在看到它们枯败凋零,不能不令人凄伤。在短短的时间里树都老得不成样子了,人又怎么能经受得了年龄的催迫!”
注释:¹风云:比喻社会局势。²感:振奋。³羁旅:寄居作客。⁴采葛:完成使命。⁵食薇:周武王灭殷,伯夷、叔齐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野草)而食,有人告诉他们薇也属周朝所有,他们便宁肯饿死。见《史记·伯夷传》。这里指在北朝做官。⁶沉沦、芜没:指沦落潦倒。⁷穷巷、荆扉:指平民百姓的住处。⁸摇落:喻衰老。⁹弥:更加。¹⁰嗟:叹息。¹¹木叶落,长年悲:引自《淮南子·说山训》,今本作”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故桑叶落而长年悲也“。¹²长年:指老年人。¹³建章:西汉宫殿名,汉武帝时修建。¹⁴三月火:指东汉建武二年(26)建章宫被焚之事。¹⁵槎:木筏。传说黄河与天河相通,有人乘浮槎上犯牵牛、织女星。¹⁶金谷:即金谷园。在今河南洛阳市东北,为晋石崇所筑。¹⁷河阳:晋河南孟州市西北。晋潘岳为河阳令,命满城栽桃树。¹⁸桓大司马:指东晋桓温,字元子,晋简文帝时任大司马。¹⁹依依:繁盛貌,又指杨柳随风飘扬,似有眷恋之意。²⁰汉南:汉水之南。²¹凄怆:凄惨悲伤。²²江潭:江水深处,此指江汉一带。²³堪:忍受。

  《枯树赋》是一篇骈赋,通篇骈四俪六,抽黄对白,词藻络绎奔会,语言清新流丽,声律婉谐,虽多次换韵,读之仍然音韵铿锵,琅琅上口。全赋以人喻树,以树喻人,借树木由荣到枯,喻自己由少壮到风烛残年的生活体验和心理感受,苍凉深婉,老练浑成。从而使得“枯树”这一形象成为庾信人北之后内心最为生动的表述。

  《枯树赋》开头一段,借殷仲文之事以发端,兼切赋题,并有两重用意。首先,殷仲文的身世经历与庾信有相似之处,所以虽是历史人物,却是以作者代言人的身份出场。其次,殷仲文对枯树的慨叹,沉痛而隽永,是早已载入《世说新语》的佳话。以此发端,既显得自然平易,又为全篇奠定了悲凉的抒情基调。第一段在全赋起了序文的作用。

  从“至如白鹿贞松”至“散乱烟霞”为第二段。此段写了各种各样的树木,其中有《十三州志》所记的白鹿塞的古松,有《搜神记》所写的“青牛大梓树”等。尽管它们盘根广大,结体山崖,到头来有的消亡了,有的半死不活。本段紧要之处在于“桂何事而销亡,桐何为而半死”这一疑问。这里既有同类的反衬,更有今昔的对比,而关键在于后者。通过北方贞松、文梓的郁勃生机,自然引发出对桂树、梧桐的萧瑟枯萎的惋惜和疑问。当桂树、梧桐从原产地移植到帝王之乡,皇宫苑囿时,可谓备极尊宠:“开花建始之殿,落实睢阳之园”,但它们又是不幸的,因为它离开了故土。它们发出的声音如上古乐曲,引来凤凰鸳鸯等象征吉祥的禽鸟。尽管备极荣华,在它们的意识中,始终不能忘却故乡,风朝月夕,不免悲吟。心灵的折磨,使嘉树失去了生机。这几句隐寓作者本是梁朝之臣,而今流落北朝,飘零异地,不觉年老,像枯树一样,已失去生意。下文转笔写各种不材之木,其中有弯曲臃肿的,也有节疤横生的,加工这种树木,使能工巧匠也望而生畏;但经过一番雕刻砍削之后,居然能雕出诸如“重重碎锦,片片真花;纷披草树,散乱烟霞”之类的美丽图案。无材之木偏偏有用,与此相反,便出现了“材大难为用”的反常现象。

  “若夫松子古度”以下至“塞落桃林之下”为第三段。此段写了名目繁多的树木,如松子、古度,平仲、君迁,还有在人事上,秦始皇曾封松树为五大夫,后汉冯异有“大树将军”之号;传说中,有白木之庙,枯桑之社;地理图标出了杨叶、梅根的字样;文学领域更有淮南小山丛桂留人的深情、两晋之交刘琨长松系马的豪迈,以及由于战争而著称的细柳营、桃林塞。但它们的最终结局,终不免“苔埋菌压,鸟剥虫穿”,枯萎于霜露与风烟之中。惟有以树命名的庙、社、关、冶、塞、营,却能名存后世。这里隐寓着人的年寿有时而尽,荣华止乎其身,惟有名存青史,才可永垂不朽。在洞悉了嘉树与恶木都必然朽落的命运之后,庾信将眼光投向更辽远广阔之处,去书写树木的历史与空间。树木荫蔽着人类,所以人类的历史也留下了树的印痕。

  “若乃山河阻绝”至“山精妖孽”为第四段。此段较明显地引入己身的遭遇。世间万般悲苦,莫过于生离和死别;死别则死者长已矣,生离却是漫延剥蚀,一生无法痊愈的伤口。所以“山河阻绝”一段,血泪纵横,火殛膏流,残毁碎裂,妖孽舞蹈,是庾信笔下最惊心动魄的景象。意象诡怪可怖,写法富于象征性,而一韵到底的文字,也分外予人以激烈却又无比压抑的感受。

  最后一段,由象征回到自身,代言变为自言,是更明显的自身遭际的感叹。这里有羁旅不归的悲哀,有屈节仕北的惭耻。激烈之后渐归于平静,但平静并非淡泊,而是对命运的承受,或者更确切地说,是忍受。“风云不感”以下六句,对个人经历做了简短的概括后,以“既伤摇落,弥嗟变衰”八字总结了自己的心境,可以看作是全赋的提要。《淮南子》上所说的“木叶落,长年悲”,引起作者的共鸣,引文意有未尽,作者又自作歌四句:“建章三月火,黄河千里槎。若非金谷满园树,即是河阳一县花。”这四句歌虽句句用典,却句句暗落己身,昔日的繁华已成过眼云烟,剩下的只有飘泊羁旅的孤独与凄凉和无穷无尽的哀伤而已。最后在桓温的几句哀叹中结束了全篇。“树犹如此,人何以堪”,既与赋首的“此树婆娑,生意尽矣”相呼应,又是全篇以树形人的致意之点,读之令人辄唤“奈何”。

  全篇的“文眼”,即陆机所说的“一篇之警策”,是“生意尽矣”四字。人至暮年,死亡的阴影无时不在,而早年国破身辱,生活流离的经历,更会加剧心灵的折磨,无材补天而只能沦为玩物的恶木,正是庾信的自我写照。所以赋中流露出悲伤到绝望的的情调,不是偶然的。我们可以说这种情调是不理智甚至偏执的,但若设身处地,就能理解,并进而同情、欣赏这种无理而有情的文字境界。传说,天鹅临终时发出的鸣声最美也最凄厉,《枯树赋》就是庾信的天鹅之歌。

  《枯树赋》名为咏树,实为咏怀,赋中的许多艺术描写,与他后半生的经历密不可分。赋末由树及人,将写树与喻己有机地结合起来。该赋将简单的叹喟变成丰富具体的形象,并用了很多艺术手段来写树,写各种各样的树,其中有环境的烘托,也有气氛的渲染,写树的遭遇,也写它们拔本伤根的悲哀,语言形象鲜明。作者使用了很多典故,他的典故汇彼多方,屡变屡新,有些用典使人不觉,多数典故,运用得灵活自如,似出己口。

  从《枯树赋》可以看出,这时的庾信,眼界宽广、思路开阔,把宫廷、山野、水边、山上的树,名贵的、普通的树都写到了,又把和树有关的典故、以树命名的地方,也都写了出来。庾信善用形象、夸张的语言,鲜明的对比,成功地描写出了各种树木原有的勃勃生机与繁茂雄奇的姿态,以及树木受到的种种摧残和因为摧残而摇落变衰的惨状,使人读后很自然地对树木所受到的摧残产生不平,感到惋惜。

  庾信由南入北,在与北朝文化的冲突抵牾中,在江南风气渐去渐远的羁旅之恨中,心中出现了强烈的文化失根之感,而江陵焚书更是一次空前的文化浩劫,在庾信心中留下巨大创痛。“树犹如此,人何以堪”,庾信暮年发出的这一声哀号,也正是其“拔根”、“伤根”之痛的自然反应。

参考资料:
1、 郭书村著.《诗赋宗师:庾信》:太白文艺出版社,2011.01:第249-251页
2、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编.《古文鉴赏辞典珍藏本(中)》.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01:第965-967页

shù

xìn nánběicháo 

    yīnzhòngwénfēngliú hǎinèizhīmíng shìshí chūwéidōngyángtàishǒu cháng tínghuáiértànyuē  shùsuō shēngjìn  

    zhìbái鹿zhēnsōng qīngniúwén gēnpán shānbiǎo guìshìérxiāowáng tóngwéiérbàn zhīsānzhí jiǔwǎngēn kāihuājiànshǐzhīdiàn殿 luòshísuīyángzhīyuán shēnghánxiè bào yúnmén  jiāngchúfèng cháoyuān línfēngtíngér duìyuèxiáéryínyuán nǎiyǒuquányōngzhǒng pánàofǎn xióngbiāopàn lóng jiéshùshānlián wénhéngshuǐ jiàngshíjīngshì gōngshūxuàn diāojuānshǐjiù juéréngjiā pínglínchǎnjiǎ luòjiǎocuī chóngchóngsuìjǐn piànpiànzhēnhuā fēncǎoshù sǎnluànyānxiá 

    ruòsōng  píngzhòng jūnqiān sēnshāobǎiqǐng chánièqiānnián qínshòuzhí hànjiāngjūnzuòyān táimáijūn niǎochóngchuān穿 huòchuíshuāng huòhàndùnfēngyān dōnghǎiyǒubáizhīmiào 西yǒusāngzhīshè běiyángwéiguān nánlíngméigēnzuò xiǎoshāncóngguìliúrén fēngchángsōng chénglínliǔzhīshàng sàiluòtáolínzhīxià 

    ruònǎishānjué piāolíngbié běnchuílèi shānggēnxuè huǒkōngxīn gāoliúduànjié héngdòngkǒuér dùnshānyāoérbànzhé wénxiézhěbǎiwéibīngsuì zhèngzhěqiānxúnliè zàiyǐngxiánliú cángchuān穿bàoxué mèishǎnshì shānjīngyāoniè 

    kuàngfēngyúngǎn guī wèinéngcǎi huánchéngshíwēi chénlúnqióngxiàng jīngfēi shāngyáoluò jiēbiànshuāi  huáinán yún  luò chángniánbēi  zhīwèi nǎiyuē  jiànzhāngsānyuèhuǒ huángwànchá ruòfēijīnmǎnyuánshù shìyángxiànhuā  huánwénértànyuē  niánzhòngliǔ hànnán jīnkànyáoluò chuàngjiāngtán shùyóu rénkā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