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露融珠,吹香晕研,写来锦字争传。笑碧山偕隐,犹待金钱。
滴露融珠,吹香晕研,写来锦字争传。笑碧山偕隐,犹待金钱。
贫是书生常例,无别恨、除是神仙。谁修到、红尘艳果,紫极情天。
贫是书生常例,无别恨、除是神仙。谁修到、红尘艳果,紫极情天。
翩跹。佩声去杳,千里外秦云,想像婵娟。剩蠹馀残墨,尚照人间。
翩跹。佩声去杳,千里外秦云,想像婵娟。剩蠹馀残墨,尚照人间。
应叹寻常儿女,轻耽误、一晌因缘。春归也,王孙未归,芳草经年。
应叹寻常儿女,轻耽误、一晌因缘。春归也,王孙未归,芳草经年。
黄燮清

黄燮清

黄燮清(1805~1864)晚清诗人、剧作家。原名宪清,字韵甫,号韵珊,又号吟香诗舫主人。浙江海盐武原镇人。道光十五年(1835)举人,后屡试不第,晚年始得宜都县令,调任松滋,未几卒。少工词曲,中年以后始致力于诗文。其诗多抒写个人不平遭遇及人民的生活疾苦,咏史吊古之作深沉豪放,颇具特色。有《倚晴楼诗集》及《倚睛楼七种曲》传世。 ▶ 172篇诗文

猜您喜欢
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
虚空¹落泉²千仞(rèn)³直,雷奔入江不暂息
译文:瀑布如落泉般从高空笔直地倾泻而下,如雷轰鸣般奔涌入江海,没有片刻停歇。
注释:庐山瀑布:即指庐山香炉峰瀑布,香炉峰是庐山西北部高峰。¹虚空:即空中。²落泉:比喻瀑布,泉本自地下上涌,它却从天上落下。³千仞:极言其高,古代七尺或八尺为一仞。⁴雷奔:如雷轰鸣般奔涌。⁵暂息:片刻停歇。
今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今古 一作:千古)
今古¹长如白练²飞,一条界破³青山色。
译文:从古到今就像一条巨大的白练飞悬半空,划开青山浑然一体的苍翠之色。
注释:¹今古:自古到今。²白练:白色熟绢。³界破:划开。

  这首诗首句写眼之所见,香炉峰瀑布由天空落下,直垂千仞,破空而来,气势雄伟。次句写耳之所闻,瀑布发出雷鸣般的响声,从“奔”字看出其连续不断,滚滚奔流,直泻江底。三句是上句的延伸,但不是想象,而仍是实写,从古至今瀑布都如柔软洁白的丝绸一样飘飞。上句有声,此句有色,形象鲜明,对瀑布极其叹赏。四句再写瀑布,一条瀑布把青山的颜色破分成两半。四句诗句句没有离开瀑布,先写瀑布的长,次写瀑布的声,三四句写瀑布的色,纯以形胜。最后以青山作衬托,衬出“白练飞”的“白”,给人以洁白的感觉。

  《庐山瀑布》这首诗,一二句的用语,近似于李白的诗的三四句。全诗也看不出庐山的特点,这是徐不及李之处。但是,两诗又各有千秋。李白的诗是通过此地瞬间的审美感受所引起的幻觉,将读者带入自由的艺术联想之中,让读者自己去寻味、去创造、去领略大自然所赐与的一派生机,去揣摩诗人所追求的自由的精神境界。那种个性色彩十分鲜明的浪漫主义诗情,那位远观瀑布的诗人的形象,都从字里行间凸现出来了。徐凝的诗却是以现实主义手法写的。他不是写瞬间感觉,而是通过写瀑布的纵横画面,来表达自己的思索。与其说他是在赞美“一条界破青山色”的“白练”,不如说他是在感慨源头泉水万世不竭,生命运动生生不息的真理。这从“千古长如白练飞”、“雷奔入江不暂息”两句诗可以体会到。一首诗给人以幻想,一首诗给人以思索,一首诗动之以情,一首诗晓之以理。这正是各有千秋,不可代替。

  如果作诗仅是反映,那么不同的人写同一条瀑布内容必然雷同。由于诗是表现不同审美主体的理想、情感、愿望、趣味的。因此,相同的景物才能表现出不同的美来。李白受道家审美意识的影响,追求自由不羁、潇洒超脱的美,所以庐山瀑布也染上了神话幻想的色彩,打上了他的精神烙印。徐凝看来是现实主义者,理性精神强烈,他观察自然时,也相应地思考着历史和人生的同异。所以他眼中的瀑布是虚空而落,奔流而去,“不舍昼夜”,像生命一样跃动,仅仅在历史的时间与空间里划破一道痕迹。因此,他对人生的得失采取了达观的态度,《庐山瀑布》就是徐凝精神的写照。

参考资料:
1、 李薇.唐诗三百首.延边:延边人民出版社,2006:313-314
2、 徐涛.唐诗明画欣赏.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87:141-144

shān

níng tángdài 

kōngluòquánqiānrènzhí léibēnjiāngzàn 
jīnchángbáiliànfēi tiáojièqīngshān  (jīnzuò qiān )
南京柳麻子,黧黑,满面疤癗,悠悠忽忽,土木形骸,善说书。一日说书一回,定价一两。十日前先送书帕下定,常不得空。南京一时有两行情人:王月生、柳麻子是也。余听其说景阳冈武松打虎白文,与本传大异。其描写刻画,微入毫发,然又找截干净,并不唠叨。勃夬声如巨钟,说至筋节处,叱咤叫喊,汹汹崩屋。武松到店沽酒,店内无人,謈地一吼,店中空缸空甓皆瓮瓮有声。闲中著色,细微至此。主人必屏息静坐,倾耳听之,彼方掉舌。稍见下人呫哔耳语,听者欠伸有倦色,辄不言,故不得强。每至丙夜,拭桌剪灯,素瓷静递,款款言之。其疾徐轻重,吞吐抑扬,入情入理,入筋入骨,摘世上说书之耳,而使之谛听,不怕其不齰舌死也。柳麻貌奇丑,然其口角波俏,眼目流利,衣服恬静,直与王月生同其婉娈,故其行情正等。
南京柳麻子,黧(lí)¹,满面疤癗(lěi)²,悠悠忽忽³,土木形骸(hái),善说书。一日说书一回,定价一两。十日前先送书帕下定,常不得空。南京一时有两行情人:王月生、柳麻子是也。余听其说景阳冈武松打虎白文,与本传大异。其描写刻画,微入毫发,然又找¹⁰干净,并不唠叨。勃(bó)(guài)¹¹声如巨钟,说至筋节处,叱(chì)(zhà)叫喊,汹汹崩屋。武松到店沽酒,店内无人,謈(bó)¹²地一吼,店中空缸空甓(pì)皆瓮(wèng)瓮有声。闲中著色¹³,细微至此。主人必屏息静坐,倾耳听之,彼方掉舌¹⁴。稍见下人呫(tiè)(bì)¹⁵耳语,听者欠伸¹⁶有倦色,辄(zhé)不言,故不得强。每至丙夜¹⁷,拭桌剪灯,素瓷¹⁸静递,款款言之。其疾徐轻重,吞吐抑扬,入情入理,入筋入骨,摘世上说书¹⁹之耳,而使之谛听,不怕其不齰(zé)²⁰死也。柳麻貌奇丑,然其口角波俏²¹,眼目流利,衣服恬静,直与王月生同其婉娈(luán)²²,故其行情正等。
译文:南京有个柳麻子,人长得黑黑的,满脸的疤痕痘印,神态悠闲,体形像土木一样消瘦恬然。柳麻子善于悠书,一天悠一次书,要价一两银子。要在十天之前就要写给他送来请帖和定金,并约好时间,他还常常不得空闲。南京当时有两个走红的人:一是王月生,另一个就是柳麻子。我听柳麻子悠《景阳冈武松打虎》的悠白,与小悠文本出入很大。他对人物场景的描写刻画,细致入微却又直截了当,干净利落,并不唠唠叨叨。声音洪亮如钟,悠到关键处,叱咤叫喊的声音像汹涌的浪涛,把整个屋子都要冲破。武松到店里打酒,店里一个人都没有,忽然他猛地大吼一声,店里空的缸和瓮都嗡嗡作响,振聋发聩。平淡之处都如此绘声绘色,他悠书的细微之至可以窥见一斑。主人一定要屏住呼吸,安静地坐下来听他悠书,他才开讲。只要看见下面稍微有人窃窃私语,听书的人打呵欠、伸懒腰、脸上有疲倦之色的,他就不悠,所以不能勉强他。每次到了三更半夜,他擦拭桌子,剔亮灯芯,用白瓷盏静静地喝茶,缓缓开口道来。他悠话的快慢轻重,吞吐抑扬,都是十分合情合理,深入人物和场景的精髓之处。把这世上悠书人的耳朵摘下来听柳敬亭悠书,恐怕他们都要惭愧地咬舌自尽了。柳麻子相貌奇丑,但是他口齿伶俐,目光犀利,衣服干净舒爽,简直和王月生一样婉丽秀美,所以他们的行情正好相等,都受到人们的追捧。
注释:柳敬亭:明末著名说书艺人。本姓曹,名遇春,号敬亭,人称柳麻子。¹黧黑:面色黄黑。²疤癗:疤痕。³悠悠忽忽:随随便便。⁴土木形骸:将自己的形体视作土木,意即不肯修饰。⁵书帕:包着书和礼金的帕子。⁶下定:下定金。⁷王月生:当时著名的歌妓。⁸白文:当时说书分大书和小书两种,大书有说无唱,小书说兼唱。柳敬亭说的是大书,故称白文。⁹找:不足的地方加以夸张。¹⁰截:对松散冗长的地方加以删除。¹¹勃夬:形容声音浑厚。¹²謈:大叫。¹³闲中著色:在一般人不注意处加以渲染。¹⁴掉舌:动舌,表示开始说书。¹⁵呫哔:低声细语。¹⁶欠伸:打哈欠,伸懒腰。¹⁷丙夜:三更时,即23时至第二天凌晨1时。¹⁸素瓷:洁白的瓷杯。¹⁹说书:指说书人。²⁰齰舌:咬着舌头不说话,指羞愧。²¹口角波俏:指口齿伶俐。²²婉娈:美好。

  文中第一段具言说书定例,须提前十日下定,常不得空,为下文进步突出柳氏“行情”预作铺垫;第二段详叙作者耳闻目见柳氏说书之情景,是画龙点睛之笔,作者只拣“其说景阳冈武松打虎白文”一例集中刻画;第三段乃概述柳氏一般的行艺风度,即讲态,绝非做买卖似地只图了事,而是以一种严肃自重的态度对待说书,注意听说双方的思想情感的交流及艺术效果。文章记人记事传神感人,比喻生动形象,语言活泼简洁。

  此文有三善。第一是剪裁得当,计一当十。全篇不到三百字,却有声有色,不觉其短。作者将概略勾勒与具体描画相结合,虚实相间,遂臻墨妙。一段具言说书定例,须提前十日下定,常不得空,为下文进步突出柳氏“行情”(身价)预作铺垫,必不可少。二段详叙作者耳闻目见柳氏说书之情景,是画龙点睛之笔。作者在千头万绪中,只拣“其说景阳冈武松打虎白文”一例集中刻画。有简括交代,言其“与本传(指《水浒》)大异”,可见有艺术加工与再创造,“微入毫发”与“找截干净”似是难以得兼的,柳氏却能使之并存双美,可见其得心应口。有具体描绘,说到柳氏善于渲染故事情节,能引人入胜,便举其说武松到店沽酒,见店中无人,大声一吼,竟使空缸空罐瓮瓮作响,这的确是从细枝求节上将书中角色讲活了。这里不仅使人觉说书人“细微至此”,而且觉得作者文笔亦“细微至此”。这一笔遂使全篇生辉。三段乃概述柳氏一般的行艺风度,即讲态,绝非做买卖似地只图了事,而是以一种严肃自重的态度对待说书,注意听说双方的思想情感的交流及艺术效果。或“辄不言”,或“款款言之”,均有理有节,这就突出了一个艺术家(非说书匠)的品格。由于叙写的详略、轻重、虚实处理得当,增加了文字的分量与效果。

  其次是下字考究,铸语洗练。仿此文中的话说,则又口角波俏,行文流利。要写有个性的人,须有个性化的文字,方为上乘。作者深知个中三昧。此文写说书高手,语言也力求话泼生动,绘声绘色。文中多用短句,尤其口字结构的短句,又适当注意短长相间,读来上口悦耳,于无形中为其人传神写照,作用不小。如第二段全部文字,与第三段的“每至丙夜,拭桌剪灯,素瓷静递,款款言之,其疾徐轻重,吞吐抑扬,入情入理,入筋入骨,摘世上说书之耳,而使之谛听,不怕其齰舌死也”数句,既整饬又流走,也可说是“疾徐轻重,吞吐抑扬,入情入理,人筋人骨”,饶有音乐美。此外,文中的“微入毫发”、“找截干净”、“闲中著色”、“口角波俏”等语,同时均为夫子自道,现身说法。

  第三即闲中着色,陪衬绝妙。其文主旨本在赞美柳敬亭的艺术风采与魅力,却不讳言其‘貌奇丑”,而且从头到尾,对此大加渲染,直呼“柳麻子”,形容他“黧黑,满面疤癗,悠悠忽忽,土木形骸”。与此同时,却又拉上个风流妍美的歌妓王月生与之并提,说“南京一时有两行情人,王月生、柳麻子是也”,又说“其口角波俏,眼目流利,衣服恬静,直与王月生同其婉娈,故其行情正等”。这样写不仅相映成趣,而且有衬托妙用。那歌妓色艺双全,被人捧红,不足奇;而柳麻子虽丑,却以其技艺生色,同样受人爱重,才可称奇。人们不呼其名,而呼“柳麻子”,反觉亲切,居然昵称。这一陪衬,使得此文更为摇曳多姿。

  众所周知,法国文豪雨果的巨著《巴黎圣母院》,将奇丑与内美(善)集于钟楼看守人卡西莫多一身,且与单纯美丽的吉卜赛姑娘艾丝美拉达相映村,取得强烈的艺术效果,文学史上引为美谈。这种手法,与张岱的这篇小品文有不谋而合之处,而后者在时间上则又遥遥领先了。

参考资料:
1、 陈振鹏,章培恒主编.古文鉴赏辞典 下 第1版:上海辞书出版社,2014.07:1675-1678
鹤鸣楚山静,露白秋江晓。连袂度危桥,萦回出林杪。
鹤鸣楚山静,露白秋江晓。连袂(mèi)¹度危²桥,萦回出林杪(miǎo)³
译文:南国的群山格外幽静,高飞的白鹤声声长鸣;深秋的潇湘从黑夜里醒来,晶莹的霜花将晨光结凝。我们携手渡过残破的木桥,曲曲折折爬到了高过所有树尖的山头。
注释:¹连袂:即手拉着手。袂,衣袖。²危:危险。³杪:树的末梢。
西岑极远目,毫末皆可了。重叠九疑高,微茫洞庭小。
西岑袂远目,毫末皆可了。重叠九疑高,微茫洞庭小。
译文:站在西岭上放眼远望,宇宙间一丝一毫尽收眼底。重重叠叠的山峰啊九疑最高,隐约迷茫的洞庭啊显得微渺。
迥穷两仪际,高出万象表。驰景泛颓波,遥风递寒筱。
(jiǒng)¹两仪²际,高出万象³表。驰景泛颓波,遥风递寒筱(xiǎo)
译文:放眼眺望辽阔的天地间,这里高出宇宙间一切物象的外表。奔驰似的美景飘浮在北流的潇水上,遥迢的长风掠过寒碜的竹梢。
注释:¹迥穷:袂尽很远很远的地方。迥,远;穷,尽。²两仪:古指天地或阴阳。诗中指天地间。³万象:宇宙间的一切。⁴颓波:向下流的水势。⁵篠:小竹。
谪居安所习,稍厌从纷扰。生同胥靡遗,寿比彭铿夭。
谪居安所习,稍厌从纷扰。生同胥(xū)¹遗,寿比彭铿(kēng)²夭。
译文:遭谪贬还能有什么事可做,已渐渐厌倦了终日的纷纷扰扰。活着似奴隶被抛弃在南荒,等于把生命夭折在满肚子的苦水里。
注释:¹胥靡:又作“縃靡”,古代对一种奴隶的称谓,因被用绳索牵连着强迫劳动而得名。²彭铿:同“彭亨”、“膨脝”,腹胀大的样子。
蹇连困颠踣,愚蒙怯幽眇。非令亲爱疏,谁使心神悄。
蹇连¹困颠踣(bó)²,愚蒙怯幽眇³。非令亲爱疏,谁使心神悄(qiǎo)
译文:跛脚的驴子怕的是受困扑倒,愚蠢和蒙昧怕的是深妙精微。不是让深深爱过的人疏远,谁能让人这般心悲神凄。
注释:¹蹇连:如跛足的驴子行路艰难。蹇,跛足。²颠踣:犹颠踬,倾倒。引申为挫折。³幽眇:精微深妙。⁴悄:忧愁的样子。
偶兹遁山水,得以观鱼鸟。吾子幸淹留,缓我愁肠绕。
偶兹遁山水,得以观鱼鸟。吾子幸淹留,缓我愁肠绕。
译文:让我们双双徜徉在青山绿水之间,看水底鱼儿游天上鸟儿飞。幸好你留在我的身边,舒缓了我心中的愁结肠回。

  诗一开篇,着笔高远,“鹤鸣楚山静,露白秋江晓”,秋晨清露白鹤,一连  串明静、清丽而活泼的意象,给山描绘了一幅雄阔的背景图,寄寓诗人“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始得西山宴游记》)的浩然之气。然而现实却是残酷的,诗人以平淡的笔墨,叙述了登山的历程:“连袂度危桥,萦回出林杪。”愚溪上有木桥相连,桥之“危”,路之“萦回”,道出了诗人心怀恐惧、仕途艰危的复杂感情,与上联形成极大的反差,正表现诗人执着追求而重受挫折、处境艰危的困苦心境。临山,诗人先以九嶷与洞庭对举,重彩描绘了自己的政治理念。九疑在永州南宁远境内,是舜帝归魂之所。舜南巡,“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史记·五帝本纪第一》);洞庭在湘北,是楚怀王放逐屈原的地方。屈原在《湘夫人》中写道:湘君迎候湘夫人,秋水伊人,望眼欲穿,看到的却是“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秋绪茫茫,忧从中来。诗人描写一高一小、一明一暗的两组意象,让人联想,意味无穷。登山辽望宇宙间,心中的意念早已超出宇宙万物,“目击道存”,天地之间,惟此而高。“迥穷两仪际,高出万象表”,也可看成自况语,表现了诗人遗世独立,睥视一切的情怀。诗中意与象、情与景、神与形相互交融,把抽象的理念化作具体的物象,物化的背后却是焦渴的期盼。诗人这种理念,这种期盼,寄希望于北去的潇湘水带到遥远的长安,也希望遥迢的风能给被谪贬的人带来好消息。遭贬谪七年了,无所事事,纷扰平庸的生活使诗人内心十分痛苦,日子过得胆颤心惊。诗人把自己比作满肚子苦水的奴隶,面对愚昧,害怕再受困扰,再次扑倒;面对“亲爱”者的疏远,期盼愈觉渺茫。在执着追求与重遭挫折这对矛盾中,诗人无可奈何,只好到现实中求解脱:“偶兹循山水,得以观鱼鸟。”诗人这种祈祷解脱,正反衬出诗人受羁绊不得自由的内心巨痛。

  这是赠给崔策的诗,崔策字子符,柳宗元姐夫崔简的弟弟,属中表亲,当时就学于诗人。柳写有《送崔子符罢举诗序》,说他“少读经书,为文辞,本于孝悌,理道多容,以善别时,刚以知柔,进于有司,六选而不获。”亲戚加师生的双重关系,心中的真实得以应时而发。诗中以“鹤鸣”暗喻、“连袂”点题,点明这种关系和崔策对诗人的敬重,结篇以一“幸”字收束,以表诗人的感激之情。除此之外,通篇未涉及崔策,而是言事抒情明志。刘熙载在《艺概》里说:“叙物以言情谓之赋,余谓《楚辞·九歌》最得此诀。”诗人自得其屈原的真传,借“九疑”、“洞庭”,让人联想到舜帝之圣明,湘夫人“倚靡以伤情”,寄寓君臣际遇、人生离合之痛,寄托自己的不幸。诗人还创设了一连串精妙意象:“两仪”暗喻崇高的理念,“驰景”、“寒篠”、奴隶、鱼鸟,无不寄托或愿望、或担心、或痛苦的情怀。诗人又精于炼字。 “危桥”并非实景,乃是心境,是恐惧的写照。“萦回”既是写实,也象征仕途艰难。还有诗中的“泛”、“递”,热盼之情溢于言表;“循”、“观”二字,无奈中的潇洒,痛人心脾。前人论诗“用字”是“撑拄如屋之有柱,斡旋如车之有轴”(罗大经《鹤林玉露》),诗人最得其妙。

  纵观全诗,离骚风韵,字字心血,却又真的做到了“岭渠直道当时事,不着心源傍古人”(《随园诗话卷三》)。

一尺深红胜曲尘,天生旧物不如新。(胜曲尘 一作:蒙曲尘)
一尺深红¹胜曲尘²,天生旧物不如新。(胜曲尘 一作:蒙曲尘)
译文:红绸布蒙上了尘土便呈现出酒曲那样的暗黄色,自古以来旧的东西就不如新的东西讨人喜欢。
注释:¹一尺深红:即一块深红色丝绸布。古代妇人之饰;或即女子结婚时盖头的红巾,称“盖头”。²曲尘:酒曲上所生菌,因色微黄如尘,亦用以指淡黄色。此处意谓,红绸布蒙上了尘土,呈现出酒曲那样的暗黄色。
合欢桃核终堪恨,里许元来别有人。
合欢桃核¹终堪(kān)恨,里许²元来³别有人
译文:你我虽有两心相合的约定,但我心中终究是有怨恨的,因为你的心中已有他人。
注释:¹合欢桃核:是夫妇好合恩爱的象征物。桃核:桃为心形,核同合音,可以像喻两心永远相合。²里许:里面,里头。许,语助词。³元来:即“原来”。⁴人:取“仁”的谐音。
井底点灯深烛伊,共郎长行莫围棋。
井底点灯深烛¹²,共郎长行³莫围棋
译文:深夜里点亮烛火深深的嘱咐你,此去路途遥远我的心与你相伴,切记不要忘了归期。
注释:¹深烛:音谐深嘱,此处用的是谐音双关的修辞手法,写女子“深嘱”情郎。²伊:人称代词,“你”。³长行:长行局,古代的一种博戏,盛行于唐。这里用此博戏的名称双关长途旅行。⁴围棋:中国传统棋种。此处用“围棋”与“违期”的谐音,劝“郎”莫要误了归期。
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玲珑¹(tóu)²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译文:像玲珑骰子镶嵌着红豆,这深入骨的思念你可知道?
注释:¹玲珑:精巧貌。²骰子:博具,相传为三国曹植创制,初为玉制,后演变为骨制,因其点着色,又称色子;为小立方体块状,六个面上分别刻有从一到六不同数目的圆点,其中一、四点数着红色,其余点数皆着黑色。这骰子上的红点,即被喻为相思的红豆。

其一

  “一尺深红蒙曲尘,天生旧物不如新。”首二句,感物起兴。眼见一块原来是极鲜亮的红丝绸,却因蒙上了灰尘,颜色变得暗淡了,旧如“曲尘”,而这“一尺深红”的丝绸,好像不是一般的妇人之饰,很可能它就是女子新婚时用过的方幅红绸“盖头”。这“一尺深红”,应是女子眼中的不寻常之物,她一直把那约一尺宽的红绸作为自己婚姻的象征,看到红绸,就引起对幸福的憧憬。可如今,眼前的红绸却已经蒙上尘土,还有了不少“曲尘”似的霉斑。

  睹物思人,不由感慨万端。唉,还是俗话说得对,物品天生的都是旧不如新。然而,就爱情而言,则不能“喜新厌旧”,而应是“日久长新”才好,否则情不专而怨恨必生。窦玄妻《古怨歌》云:“衣不如新,人不如故。”诗人这里正是以“衣不如新”反衬“人不如故”。看来是丈夫又有了新欢,才引起女主人公幽怨的情思。这二句运用了比喻,虽然手法委宛,语言却很直白,就意蕴而论,显然缺乏含蓄之美感。

  “合欢桃核终堪恨,里许元来别有人。”这二句,仍然运用了比喻,抒发被弃女子的“恨”意。“合欢桃核”,本来那是夫妇好合恩爱的象征物,旧日婚俗在“新人”家中,也常常摆放枣、栗子、桂枝、桃核等果物,预示喜兆。想当初,女主人公在与丈夫两情欢娱的时候,她是那样相信她们用桃核来表示的永远好合的誓言,现在明白,原来那“合欢桃核”里面,已经有了另外一个“人”了。“人”是“仁”的谐音,说“合欢桃核”另有“人”,就是说她的丈夫内心里另有新欢的“人”了。

  所以,这是借鉴了民歌中常用的谐音双关的手法写桃核内有“仁”以隐喻合欢之人心中原来别有“人”,富有民间的生活气息。既然对方心中已有他人,故第二句曰“旧物不如新”;虽前有“合欢桃核”之约,然“终堪恨”也。这就既巧妙地讽刺了爱情上的喜新厌旧者,又曲折地表达了抒情主人公对所爱者的执着追求,那“恨”字流露出一种难言的幽恨之情。面对负心人,诗人委婉地提出自己的劝戒,言有尽而意无穷,反映了甜蜜爱情生活中的另一个侧面。

  这首词,在艺术方面,采用比兴、暗示、谐音双关的手法,加强了抒情效果。但从词的整体意境看,仍然是“意伤于太尽”(张戒《岁寒堂诗话》),缺乏余韵远致。像“天生旧物不如新”、 “里许元来别有人”这样的内心触悟,也过于直浅了些。

其二

  此篇是以女子口吻,抒写她对情郎的眷恋。

  “井底点灯深烛伊”,这“井底点灯”四字,谓在井底点上灯。何以偏在井底点灯呢?原来这井底之灯,必是深处之烛。而“深烛”,隐喻“深嘱”。“伊”是人称代词,在此代“你”。 “深烛伊”也就是“非常诚恳地嘱咐你。”显然,是作者刻意运用谐音双关的手法叙事。因而使词意隐晦了。既云“深嘱”,嘱咐些什么呢?即次句“共郎长行莫围棋”。共,介词,犹同;跟。 “共郎”二字,明示女主人公正与郎相聚。

  而紧跟“长行”二字,又暗示着这是离别的时刻。所以她才对他叮嘱再三、情意绵绵。此“长行”与“围棋”,又作谐音双关。长行,是一种博戏的名称。据唐人笔记记载,用掷骰子来博“长行局”,因简单易行,唐人“颇或耽玩,至有废庆吊、忘寝休、辍饮食者”(《唐国史补》卷下),是一种低俗的赌博。而“围棋”,是中国传统的棋艺,棋理高深,可谓文人雅士的游戏。可她为什么“深嘱”将要出门的丈夫,让他记住:我可以与你玩长行,但不同你下围棋呢?原来,她的这番叮嘱中另有深意。她是用“长行”这种博戏的名称来双关“长途旅行”,又用“围棋”来双关“违误归期”。她这是告诉丈夫“远行一定不要误了归期”!在生活中,人们要把某件事情告诉对方,却又不便于明白说出,往往会用这种谐音双关的方式来暗示。这里的“长行”、“围棋”,也是女主人公将她深隐的心曲,婉转托出;虽然可见女子的柔情蜜意,但由于其中的隐语,过于隐晦。

  “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这后两句从“长行”引出“骰子”,说那种制造精巧的骰子上的颗颗红点,有如最为相思的红豆,而且深入骨中,表达着我对你深入骨髓的相思,你知道吗?这样一来,自然又深化了第二句深嘱“长行莫围棋”的用意,原来她“共郎长行”,也是有意要用“长行”这种博戏所用的“骰子”来提醒丈夫:当你玩“长行”使用骰子时,知不知道,那骰子上的红点,颗颗都是入骨的红豆,代表着我对你的入骨相思?所以,你千万不要违误了归期。这一句,非常准确地表现出她对丈夫的惦念,对丈夫的那种难舍难离的强烈的爱!

  “入骨相思”,一语双关,其中缠绵之意,教人不由魂销。在章法上,则是对前二句“深嘱”早归“莫违期”的对应。诗中,女子“共郎长行”时“深嘱”于前,客子“违期”未归时又“入骨相思”于后,最后以“知不知”设问寄意的口吻轻轻将全诗兜住,然后再表现出这位多情的闺中人亟盼游子早归的焦虑心情。“知不知”三字,把女子离别之久、会合之难、相思之深之苦,乃至欲说无人都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可谓收得自然,余味不尽。而读者所感受到的正是女主人公内心深处诚挚而火热的爱情。有女钟情如此,令人读来倍觉感人。“入骨相思知不知”七个字,乃是全篇的点睛之笔!

  这首词最精粹之笔,在于后二句以相思子(红豆)为喻,寄托女子的挚爱深情。全词采用谐音双关的手法,虽有助于词境的深婉含蓄;但由于刻意为之,便又流人“谜而不诗”(王夫之《古诗评选》)之地,缺乏“自然天成”之妙。

  此二诗写“合欢桃核终堪恨,里许元来别有人”,以讽喜新厌旧;写“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以骰子喻己相思之情,就既未见浓艳的辞藻,又未闻有些许脂粉气。其设想新奇,别开生面,在许多的爱情诗中,使人顿觉耳目一新。大量使用谐音双关修辞法,更使诗作独标一格,别有情致。人们表达爱的情感,力避直率明白,本尚朦胧含蓄(当然不是晦涩费解),而双关隐语的运用,却能使人透过字面的意思,通过那些音同或音近的“别字”,去细细品味那双关语中底层的无尽的意蕴。这些谐音词的寓意颇深,不可囫囵读之。它蕴含着诗人人为的特定含义和感情色彩,能使语言在表达上更含蓄、婉转和饶有风趣。用于表达爱情,则言浅意深,更富有感染力。

参考资料:
1、 张红编.温庭筠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2003年01月第1版
2、 《唐诗鉴赏辞典补编》.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年6月版,第627-629页

xīntiānshēngyángliǔzhīèrshǒu

wēntíngyún tángdài 

chǐshēnhóngshèngchén tiānshēngjiùxīn  (shèngchénzuò méngchén )
huāntáozhōngkānhèn yuánláibiéyǒurén 

jǐngdiǎndēngshēnzhú gònglángchángxíngwéi 
línglóngtóuānhóngdòu xiāngzhīzhī 

芦花深泽静垂纶,月夕烟朝几十春。
芦花深泽静垂纶(lún)¹,月夕²烟朝³几十春。
译文:在芦花丛中,深泽之滨,一位老者在静静地垂钓,这位垂钓的老人已经历了几十个春秋的烟朝月夕。
注释:¹纶:钓丝。²月夕:月明之夜,即指夜晚。³烟朝:炊烟缭阳之早晨,即言早晨。
自说孤舟寒水畔,不曾逢著独醒人。
自说孤舟寒水畔(pàn)¹,不曾逢著独醒人²
译文:说自己在孤舟上、寒水畔、几十年来未遇到过屈原这样的独醒之人。
注释:¹畔:旁边。²不曾逢著独醒人:战国时屈原被放逐,遇见渔父,渔父问他何以至此?

  这首诗为七言绝句,除“深”“逢”平仄不拘外,完全符合平起首句入韵格律。因为“垂纶”即垂钓,所以这首诗描写的正足孤独的垂钓者。钓者独处静谧之地,长潜烟雨之中,不与人世相通。诗名《赠渔父》,自然要赞美渔父。全诗通过环境描写,虚拟对话,刻画了与地无争的老者形象。

  第一句的正面环境描写勾勒了山泽野趣,而第三句是其补充。芦花盛开,一江皆白,蔚为壮观。芦苇一般九月开花,北方降温,故称“寒水”。杜牧另一首《泊秦淮》也曾写过“烟笼寒水夜笼纱,夜泊秦淮近酒家”。三国魏刘桢《赠从弟》曾曰“岂无园中葵,懿此出深泽”。“深泽”与“水畔”化用了战国屈原《渔父》的“游于江潭,行吟泽畔”。本句中,风来苇曳,鱼去纶摇,而一个“静”字反衬出了渔父娴熟的技巧和沉稳的心态。

  第二句由空间转换到了时间。“月夕烟朝”是指晚上的月光和清晨的薄雾。由于夜钓和雾钓时能见度较低,垂钓肯看不清鱼漂,所以此句暗示渔父技艺高超。又由于所写时间是夜间,所以此句也暗示渔父昼伏舟中,离群索居。渔父隐逸自处,已非一日,而是“几十春”,彰显了坚定的意志和脱俗的境界。明儒杨慎《临江仙》的”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与此格局相类,因置于《三国演义》开篇而脍炙人口。

  第三、四句由描写转入记叙。秋冬岸边,喃喃自语。横舟独钓,皆遇醉人。“孤舟寒水”的意象化用了柳宗元《江雪》的“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独醒人”取自屈原的《渔父》,文中三闾大夫屈原解释自己被流放的原因正是“众人皆醉我独醒”。渔父未逢拔俗之士,说明他自己深悟归隐之道;老者向作者诉说岸边际遇,也暗示作者自训为世外高人。

  这首诗诗意象明确,节奏舒缓,格调清幽,境界深远,是一首刻画江边隐士的佳作。

参考资料:
1、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编.杜牧诗文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6.12:79-81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