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陌暖风细,露房山更深。
蜜甜不知味,万花空损心。
紫陌暖风细,露房山更深。
蜜甜不知味,万花空损心。
宋伯仁

宋伯仁

湖州人,一作广平人,字器之,号雪岩。理宗嘉熙时,为盐运司属官。工诗,善画梅。有《西塍集》、《梅花喜神谱》、《烟波渔隐词》。 ▶ 284篇诗文

猜您喜欢
落日出前门,瞻瞩见子度。
落日出前门,瞻(zhān)(zhǔ)¹见子度。
译文:我在日落时分出门,反复斟酌着如何打扮。
注释:¹瞻瞩:观看;注视;看视。
冶容多姿鬓,芳香已盈路。
(yě)¹多姿鬓(bìn),芳香已盈路。
译文:将自己装扮得很艳丽,身上的香气飘出很远。
注释:¹冶容:女子修饰得很妖媚;艳丽的容貌。

shíèrshǒu ·

míng wèijìn 

luòchūqiánmén zhānzhǔjiàn 
róngduō姿bìn fāngxiāngyíng 
怅望浮生急景,凄凉宝瑟馀音。楚客多情偏怨别,碧山远水登临。目送连天衰草,夜阑几处疏砧。
怅望浮生急景,凄凉宝瑟馀音。楚客多情偏怨别,碧山远水登临。目送连天衰草,夜阑几处疏砧。
译文:惆怅底想着人生如浮云,来去匆匆之情景,听见琴瑟之音也是满耳凄凉。和朋友之情非常深厚,怨恨朋友之间的离别,在分别之际,一起登上青山眺望河水。眼看着朋友消失在茫茫原野,在静静的夜里传来了零星的捣衣声。
黄叶无风自落,秋云不雨长阴。天若有情天亦老,摇摇幽恨难禁。惆怅旧欢如梦,觉来无处追寻。
黄叶无风自落,秋云不雨长阴。天若有情天亦老,摇摇幽恨难禁。惆怅旧欢如梦,觉来无处追寻。
译文:满眼是秋天萧条景象,黄叶零星飘落,天不下雨却是阴沉沉的,让人心情忧郁。天若有情感也会和凡人一样为情所困而变老,幽幽的恨意总是难以消除。忧郁的想起我们以前高兴的情景,等我一觉醒来,再到哪里去寻找呢。

  这首词是作者在秋夜送别友人的词,是一首集合多种秋景融入秋心的小词。词虽欠含蓄,但天然绝妙。词的上片重在写景,下片由景入情。全词对友感情真挚,和友离别充满了惆怅之情。上片以情写景,情景交融。下片由秋景来抒情,不忍和朋友离别。

  “怅望浮生急景,凄凉宝瑟余音”:惆怅底想着人生如浮云,来去匆匆之情景,听见琴瑟之音也是满耳凄凉。

  “楚客多情偏怨别,碧山远水登临”:和朋友之情非常深厚,怨恨朋友之间的离别,在分别之际,一起登上青山眺望河水。

  “目送连天衰草,夜阑几处疏砧”:眼看着朋友消失在茫茫原野,在静静的夜里传来了零星的声音。

  “黄叶无风自落,秋云不雨长阴”:满眼是秋天萧条景象,黄叶零星飘落,天不下雨却是阴沉沉的,让人心情忧郁。

  “天若有情天亦老,摇摇幽恨难禁”:“天若有情天亦老”是历来诗人常引用的诗句,出自于唐诸王孙李长吉遂作《金铜仙人辞汉歌》。歌曰:“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写得悲悲切切,感人尤深。此词也是送客,悲悲切切之情一炉无遗。上天若有和我一样的感情,也会有我这样的情感衰落,和朋友分别,飘飘荡荡的隐隐之恨,怎么能禁得住啊。

  “惆怅旧欢如梦,觉来无处追寻”:忧郁的想起我们以前高兴的情景,等我一觉醒来,再到哪里去寻找呢?

  上片“怅惘浮生急景”,一“浮”一“急”,铺垫了下文的感情色彩。“宝瑟余音”,呼应了“凄凉”二字。通篇两处“怅”字,尽显怆情,而上片尤以末句“目送连天衰草,夜阑几处疏砧。”为妙。下片中“黄叶无风自落,秋云不雨常阴”可谓千古佳句。以两种自然景物的变化不仅显出秋天的悲怆之情,“自”字,更写出了悲伤的不由自主。末句“惆怅旧欢如梦,觉来无处追寻。”可呼应首句“浮生急景”,将一生的悲欢离合演绎得如一幕幕场景,仿佛梦幻的片段浮现,若隐若现。一个“觉来”后的空荡,将“惆怅”表现地淋漓尽致。

mǎnzi··qiūyuàn--sūnzhū

chàngwàngshēngjǐngliángbǎoyīnchǔduōqíngpiānyuànbiéshānyuǎnshuǐdēnglínsòngliántiānshuāicǎolánchùshūzhēn

huángfēngluòqiūyúnzhǎngyīntiānruòyǒuqíngtiānlǎoyáoyáoyōuhènnánjìnchóuchàngjiùhuānmèngjuéláichùzhuīxún

烟外倚危楼,初见远灯明灭。却跨玉虹归去、看洞天星月。
烟外¹(yǐ)危楼²,初见³远灯明灭。却跨玉虹归去、看洞天星月
译文:我在云烟之外凭靠高楼眺望,略见远处灯光一亮一熄。向上跨越玉桥回到仙境去,看仙人居住洞天的星月。
注释:¹烟外:云烟之外。²危楼:高楼,这里代指临皋亭楼。³初见:刚刚看见,略略看见。⁴明灭:一亮一熄。⁵却:向上,仰。⁶玉虹:白玉般的桥。⁷洞天:仙人居住地。道教称神仙的居住处,意谓洞中别有天地。后人泛指风景胜地。⁸星月:天上的星星和月亮。这里东坡暗指京城的美景或挚友。
当时张范风流在,况一尊浮雪。莫问世间何事、与剑头微吷。
却时¹张范²风流在,况一尊³浮雪。莫问世间何事、与剑头微吷(xuè)
译文:却年汉张劭和范式情深谊笃流韵仍在,何况在乎那一杯美酒。不要过问政治大事和不值得一听的微小言论。
注释:¹却时:却年。²张范:指张劭和范式。³尊:同”樽“,酒杯。⁴浮雪:白酒。⁵剑头微吷:喻微小、无足轻重。这里以剑环和剑首声喻微不足道的言论。

  上片,即景抒情,写自己的追求与愿望。“烟外倚危楼,初见远灯明灭”,写自己面临的处境;刚来一百多天的东坡,寄身于黄州的“烟外”“危楼”,人眼于京城的“远灯明灭”:出路何在,安慰哪寻,紧接着两句作了回答:“跨玉虹”到仙境去,“看洞天星月”。因为那里有美好的山光水色,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如同“星月”一般。这是东坡摆脱愁闷的传统的妙方:在密州时,外任不悦,就想到“我欲乘风归去”;几年后被贬黄州,抑郁不平,又想到“羽化而登仙”。作者借仙境解脱之法,反映了他一种无可奈何的心境。

  下片,引用史典,交友为寄,表达出他看穿现实的超然的人生态度。“却时张范风流在,况一尊浮雪”,以史为鉴,寻找寄托。汉人张劭与范式的刎颈之交的风流韵事,于作者来说不正存在。徐君猷、陈季常、孟亨之、李公择、杨世昌和王文甫兄弟等,不都是星月相伴、友谊长存。何况还有那珍贵的白酒作为媒体、作为沾合剂。“莫问世间何事,与剑头微吷”,是作者此时此地世界观、人生观——对朋友乃至对世人的公然宣告:社会政治你不必过问,剑头微映你不必听从。你走你的路,让他人去说吧。不过这里要指出的是:作者并不是说“不要过问人世的事”,而是说不需要过问社会政治大事;东坡并不是说“不要过问听不清的话”,而是说不需要过问那微不足道的事。事实上,东坡对民族、对黎民百姓之事,甚至连推广秧马技术的事他都过问;对重男轻女的陋习,他大声呼喊,禁止溺婴。最后两句,言简意赅,含意深长。

  这首词以描景与虚幻,现实与历史相融会的笔调,塑造了一位孤独缥缈不定,前途明灭无望,只有不问社会政治,羽化登仙,做张范式人物的隐士形象。文字洗炼,而寓意鲜明,是东坡运用幻想形式来隐示追求理想人生,富有特色的抒怀之作。

参考资料:
1、 孔凡礼 刘尚荣.苏轼诗词选:中华书局,2005:230
2、 王水照 朱刚.苏轼诗词文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89-90

hǎoshìjìn··yānwàiwēilóu--shì

yānwàiwēilóuchūjiànyuǎndēngmíngmièquèkuàhóngguīkàndòngtiānxīngyuè

dāngshízhāngfànfēngliúzàikuàngzūnxuěwènshìjiānshìjiàntóuwēixuè

白道向姑熟,洪亭临道傍。
白道¹向姑熟,洪亭临道傍(bàng)
译文:笔直的大道通往扬州,大道的旁边坐落一个高大的长亭。
注释:¹白道:大路也。人行迹多,草不能生,遥望白色,故曰白道。唐诗多用之,郑谷“白道晓霜迷”,韦庄“白道向村斜”,是也。
前有昔时井,下有五丈床。
前有昔(xī)时井,下有五丈床¹
译文:亭的前方有一口古井,亭下还有五丈长的石头坐床。
注释:¹床:井栏也。
樵女洗素足,行人歇金装。
樵女洗素足,行人歇金装。
译文:砍柴的女孩可以在井边洗洁白的双脚,行人们可以在石床上歇闲歇闲。
西望白鹭洲,芦花似朝霜。
西望白鹭洲,芦花似朝霜。
译文:西边的白鹭洲头,芦花摇曳犹如一片一片的白霜。
送君此时去,回首泪成行。
送君此时去,回首泪成行。
译文:此时此地送你离去,你再三回首,泪流满裳。

jiǎotíng--bái

báidàoxiàngshúhóngtínglíndàobàng

qiányǒushíjǐngxiàyǒuzhàngchuáng

qiáoxíngrénxiējīnzhuāng

西wàngbáizhōuhuāshìcháoshuāng

sòngjūnshíhuíshǒulèichéngxíng

巫山高,高以大;淮水深,难以逝。
巫山¹高,高以大²;淮水³深,难以逝
译文:巫山高高眼望穿,又高又大行路难。淮水深深不见底,身无双翼难回还。
注释:¹巫山:在四川、湖北两省交界边境。²高以大:高而且大。以,连词,相当于“且”。³淮水:即淮河,源出于河南桐柏山,流经豫、皖等省至江苏入洪泽湖。⁴逝:速。这句说水深且流急。
我欲东归,害梁不为?
我欲东归,害梁不为¹
译文:含辛吞悲想东归,为何夙愿总成灰?
注释:¹害梁不为:害:通曷,作“何’’解。梁:桥。这句说,为何桥也不架?
我集无高曳,水何汤汤回回。
我集无高曳(yè)¹,水何汤(shāng)²回回³
译文:我想渡水无舟楫,为什么水势浩荡波涛急。
注释:¹我集无高曳:集:济。高曳:当作篙枻。篙,撑船用的竹篙;枻,船桨。²汤汤:大水急流的样子。³回回:水流回旋的样子。旧本何下有“梁’’字,疑为衍文,或为深的讹字,今删。
临水远望,泣下沾衣。
临水远望,泣下沾衣。
译文:临水远望家乡地,伤心的泪儿湿衣襟。
远道之人心思归,谓之何!
远道之人心思归,谓之何¹
译文:远方游子心思归,一腔怨苦无法提!
注释:¹何:奈何。

  这是一首游子怀乡的诗。怀乡而欲归不得,阻山隔水,于是感极下涕。

  诗中有一个矛盾,就是将“巫山”和“淮水”同地并称。闻一多《乐府诗笺》说:“《南部新书》庚:‘濠州西有高唐(原误塘,从《封氏闻见记》、《诗话总龟》改)馆,附近淮水。’案此与夔蜀之高唐馆同名,以地名迁徙之例推之,疑濠西淮水附近之高唐馆,其所在之山亦名巫山。此诗巫山淮水并称,即濠西之巫山也。”也可以不必拘泥字面,泛指山高水长。

  诗的前四句写山高水深。山是巫山,水是淮水,写水深山高的同时,交待了诗人所在的地域,与下文“欲东归”相照应。山不独高,而且广大,着力写道路险阻。写水,强调其深,因为深,难以渡过。“山高”与“水深”相对应,山高是虚写,用作水深的陪衬,对水深有加重和渲染的作用,呈现出难以逾越的意念。这四句为全篇作铺垫,或者叫“造势”。

  “我欲东归”到“泣下沾衣”六句开始集中写水。从“我欲东归”一句,可知诗人的家乡在淮水下游,他要归家,必须走水路。在他产生“欲东归”的想法的同时,残酷的现实便像特写镜头一般推到他眼前,他不禁惊叫:“害梁不为?”原来这淮水没有桥梁。他被当头浇下一盆冷水。然而,诗人心中尚存一丝希望,就又想:我何不乘船归去?可是,船呢?“我集无高曳,水何汤汤回回”二句含着悲和怨。上一句是悲伤的自语;下一句则衔怨于淮水:你为什么老是那样“汤汤回回”地奔流不息,莫不是有意跟我作对!这是一种绝望的心情。过河没有桥,渡水没有船,满心希望全化作泡影。无奈之时,诗人只有“临水远望”:水天的尽头,有他的父母兄弟,妻子儿女。此时可望而不可即。他内心激动极了,像涨起很高的潮水,无法平静下去;终于两行热泪涌出眼眶,潮水冲出了闸门。

  最后两句:“远道之人心思归,谓之何!”扣住怀乡思归的主题。但其作用不仅止于此。上面六句都是具体写思归,这两句则在于提高感情的强度,犹如一支乐曲用高八度的复唱作煞尾;正因为如此,“谓之何”三字是那样铿锵有力。

  这是一篇杂言诗,其中有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各类句式。开头四个三字句,两两对仗,一气连作,表现山高水深,气势逼人。再用两个四字句将节奏放缓,跟着一个五字句,一个六字句,这同诗的感情变化起伏相一致。下面又是两个四字句,语势再度趋于平缓。接下一个七字句,陡起波澜,紧逼出一个顿挫有力的三字句,全诗嘎然而止。感情的抒发如直接从诗人胸中流出,略无掩饰,显得朴实深厚。字句上绝无半点斧凿痕迹;不见用力,却字字有斤两。所有这些,形成这首诗古朴真挚的风格。

  在汉乐府中,游子怀乡、欲归无因已成为一类歌辞的母题。如《悲歌》中有四句作:“欲归家无人,欲渡河无船。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又有一篇《古歌》说:“离家日以远,衣带日以缓。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这些诗句,与此篇似乎有某种联系。

参考资料:
1、 吴小如.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市: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70-72页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