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无所帅任崩奔,东鹜西驰利欲昏。
人事才停机械息,天心无间本真存。
气无所帅任崩奔,东鹜西驰利欲昏。
人事才停机械息,天心无间本真存。
陈普

陈普

陈普(公元一二四四年至一三一五年)生于宋理宗淳祐四年,卒于元仁宗延祐二年,年七十二岁。居石堂山。入元,隐居教授,从学者数百人。三辟为本省教授,不起。当聘主云庄书院。晚居莆中,造就益众。普著述有石堂遗稿四卷,《四库总目》行于世。 ▶ 751篇诗文

猜您喜欢
三十始一命,宦情多欲阑。
三十始一命¹,宦(huàn)²多欲阑³
译文:人到三十才得个一命官,仕宦的念头快要消磨完。
注释:¹一命:最低等的官职。周代的官秩为九命,一命最低。²宦情:做官的志趣、意愿。³阑:尽,残。
自怜无旧业,不敢耻微官。
自怜¹无旧业²,不敢耻(chǐ)微官³
译文:自怜没有什么祖传家业,总不敢嫌弃这微小的官。
注释:¹自怜:自伤;自我怜惜。²旧业:祖传家业。³微官:小官。
涧水吞樵路,山花醉药栏。
(jiàn)¹怜樵(qiáo)²,山花醉药栏³
译文:涧水怜没了采樵的小路,美丽的山花醉倚在药栏。
注释:¹涧水:指从高冠峪流过的溪水。²樵路:打柴人走的小路。³药栏:芍药之栏。泛指花栏。
只缘五斗米,辜负一渔竿。
只缘五斗米¹,辜(gū)负一渔竿²
译文:只因为这五斗米的官俸,竟然要辜负这根钓鱼竿。
注释:¹五斗米:指官俸。²渔竿:钓鱼的竹竿。此处作垂钓隐居的象征。

  首联感慨多年未得有做官的机会,到了三十多才好不容易有个官做,感慨这么多年做官的心情已经多半消退了。“三十始一命”,“一命”是官秩最低等,从八品,负责看守兵甲器杖、管理门禁锁钥,工作刻板琐碎。这对隐居耕读十载的岑参来说太失望了。于是感到“宦情多欲阑”,做官的念头消磨殆尽。

  但失望归失望,因为家无产业,诗人还是不敢对这来之不易的小小官职有不屑之意。“自怜无旧业,不敢耻微官。”在这里,岑参流露出对其初授官职不那么感兴趣,从官职的卑微来说,本不屑为之;可是为生活所迫,却不敢以此为耻。其无可奈何的心态,跃然纸上。

  第三联写景。“涧水吞樵路,山花醉药栏”两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吞”、“醉”。前者写出了谷水淹没山间小路、恣肆无拘的情态,后者写出了山花装点药栏、旁若无人怒放的情态,从而表达诗人对隐逸生活的留恋。

  尾联“只缘五斗米,辜负一渔竿”两句用典。“五斗米”不是指实数,而是一种修辞手法——夸张,即言其少,意思是指“俸禄微薄”。这是用东晋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除了这首诗之外,岑参还在多首诗中用了这个典故,如“看君五斗米,不谢万户侯”(《送许拾遗恩归江宁拜亲》);“久别二室间,图他五斗米”(《峨眉东脚临江听猿怀二室旧庐》);“五斗米留人,东溪忆垂钓”(《衙郡守还》)。此诗结尾二句运用了用典、借代的修辞手法,很生动的写景,同时暗喻诗人为了微薄的官禄不得不割舍闲适自得的生活的矛盾心理。

参考资料:
1、 谢楚发 .高适岑参诗选译 .成都 :巴蜀书社 ,1991 :151-152 .

chūshòuguāngāoguāncǎotáng--céncān

sānshíshǐmìnghuànqíngduōlán

liánjiùgǎnchǐwēiguān

jiànshuǐtūnqiáoshānhuāzuìyàolán

zhǐyuándòu竿gān

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
(pǔ)¹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
译文:春天到来的时候,这满塘的水就绿了,但水上的石桥和水边的红塔旧色依然。
注释:¹南浦:泛指送别之处。
年年送客横塘路,细雨垂杨系画船。
年年送客横塘路,细雨垂杨系画船。
译文:在每年送朋友上路的横塘里,蒙蒙细雨中,即将远行的画船栓在岸边的垂杨柳上。

  这首诗写送别朋友时的情景,表达了与朋友间的深情。横塘在江苏省苏州市西南,风景宜人。

  前两句为送别之景。南浦,泛指送别友人的河边。一川;是为一片,遍地。朱塔;红色的宝塔。这两句可以这样理解;春天来了,南浦平披上了绿装,大地焕然一新。只有石桥、朱塔,不管春夏秋冬,还是老样子。两依然,朋友乘春光而去,以后只有石桥、朱塔与诗人为伴。想到这诗人黯然神伤。

  后两句是离别之情。系;拴着。画船;油漆彩绘之船。在年年送客的横塘,今又有一条将要离去的画船,在蒙蒙细雨中拴在杨柳上,垂柳轻舟、雨中送客、依依惜别之情更使人伤怀。

  全诗以抒情之笔写景,通过环境景物描写,烘托离别之情,情景交融,深情缠绵,回味无穷。

héngtáng

fànchéng sòngdài 

nánchūnlái绿chuān shíqiáozhūliǎngrán 
niánniánsònghéngtáng chuíyánghuàchuán 
嘉游未斁,誓将离分。
嘉游¹未斁(yì)²,誓³将离分。
译文:同游甚乐未尽兴,君行匆匆又离去。
注释:¹嘉游:美好的、令人愉快的游赏。²斁:满足,厌烦。³誓:同“逝”,发语词。
送尔于路,衔觞无欣。
送尔¹于路,衔觞(shāng)²无欣。
译文:送你来到大路上,举杯欲饮无欢意。
注释:¹尔:你。²衔觞:指饮酒。衔:含。
依依旧楚,邈邈西云。
依依¹旧楚²,邈(miǎo)³西云
译文:江陵故地心依恋,遥望西云深情寄。
注释:¹依依:依恋的样子。²旧楚:指江陵。江陵是古代楚国的国都郢,所以称江陵为“旧楚”。³邈邈:遥远的样子。⁴西云:西去的云。
之子之远,良话曷闻。
之子¹之远²,良话曷(hé)³闻。
译文:斯人离我去远方,知心话语难再叙。
注释:¹之子:此人,指庞参军。²之远:走向远方。³曷:同“何”,怎么。
风萧瑟,邯郸古道伤行客。伤行客。繁华一瞬,不堪思忆。
风萧瑟¹,邯(hán)(dān)²古道伤行客³。伤行客。繁华一瞬,不堪思忆。
译文:北风萧瑟。走在邯郸的古道上,想到这昔日慷慨悲歌行之士云集的北国名城,只是繁华一时,如今已是烟寒草衰,让人不忍回忆。
注释:忆秦娥:“忆秦娥”是词牌名,双调,共四十六字,有仄韵、平韵两体。仄韵格为定格,多用入声韵,上下片各五句,三仄韵一叠韵。¹萧瑟: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²邯郸:古赵国国都。³行客:远行之人,这里是作者自称。
丛台歌舞无消息,金樽玉管空陈迹。空陈迹,连天衰草,暮云凝碧。
丛台歌舞无消息,金樽(zūn)¹玉管²空陈迹。空陈迹,连天衰草,暮云凝碧。
译文:当年丛台的歌舞已无任何消息,当年的繁华景象已成陈迹。现在只有满眼草木,一片凝碧池的黍离之悲。
注释:¹金尊:金制的酒杯。尊,通“樽”。²管:笛、箫一类的管乐器,此代指音乐。

  词的上片讲行客之“伤”眼前邯郸古道的连天衰草固足令人神伤,当年转瞬即逝的繁华,也因现今的政治形势和疆界的划分而成为“不堪思忆”的东西了。下片紧承“古”“伤”二字,结穴于“空”这个观念。全词描写了邯郸道上的见闻,表达了作者怀古伤今的沉郁情怀。作者用以虚衬实的表现手法,寄寓了作者对宋王朝割土分疆、国家衰微的悲痛之感,表达了作者的屈辱和惨痛又无法逃避痛苦。

  词的上片以“伤”字为主线,悼古今,伤兴亡。词人望着如今己为陈迹的丛台,想到了曾经繁华一时的古都邯郸,想到了曾建立赫赫功绩的赵武灵王,想到了他“胡服骑射”的改革,想到了风云变幻的战国时代。而如今,繁华何在,英雄何在?所有的只是萧瑟秋风、黄尘古道而己。“一瞬”中包含了多少的沧桑和血泪啊!“不堪”二字又足见词人感伤之深,联系词人所处的时代背景,词人所不堪思忆的应当还有对南宋偏居一隅、失地未能收复的伤痛。古今之情以“不堪”两字一语道出。

  词的下片从“空”字入手,写丛台陈迹之萧条。“丛台歌舞无消息”等句,就明显地透露出了这种渴望却又失望,感伤而又悲凉的情绪。邯郸丛台,本战国时赵武灵王所筑。李白《明堂赋》说:秦、赵、吴、楚,争高竞奢,结阿房与丛台,建姑苏及章华。”可见丛台也同阿房官等都曾经是“朝歌夜弦”的宴乐之所。

  昔日“天桥接汉若长虹,雪洞迷离如银海”的丛台,已是残堆废垒,一片陈迹。“无消息”“空陈迹”等语句感伤中透着悲凉,“空”不仅是眼中之景,更是词人心中所感。词的末尾两句的“连天衰草,暮云凝碧",描绘出一幅十分衰瑟的景象,这是词人内心感情的外化;情景交融,达到了巧妙的程度。像曾规这样的上层文人,不管他把自已的命运同最高统治者联系得何等紧密,残破的家园、积贫积弱的国运总会要不断地扣击他的心,在光荣的历史与屈辱的现实的夹击下,又怎能不流泄出那只能属于自己的反省和呻吟呢?这首词中,所谓繁华一瞬,所谓歌舞陈迹等都寄寓着对北宋灭亡的感叹,和失地未能收复的悲伤。

  整首词用字精炼,感情丰富,尤其是“伤行客”“空陈迹”两个叠句的使用,不仅使得整首词富于韵律感,更使得其中的感伤之情愈加浓烈。

参考资料:
1、 林力 肖剑主编.宋词鉴赏大典 (上、中、下卷):长征出版社,1999年11月第1版:第884页
2、 魏丕植著.解读诗词大家 2 宋代卷:作家出版社,2013.04:第15页

qínéhándāndàoshàngwàngcóngtáiyǒugǎn--céng

fēngxiāohándāndàoshāngxíng

shāngxíngfánhuáshùnkān

cóngtáixiāo

jīnzūnguǎnkōngchén

kōngchénliántiānshuāicǎoyúnníng

绿暗红稀出凤城,暮云楼阁古今情。
绿暗红稀¹出凤城²,暮(mù)云楼阁(gé)古今情³
译文:花飞卉谢,叶茂枝繁,朋友出了京城,暮云中的楼阁又映衬着帝京的繁华,古今之情都在其中。
注释:¹绿暗红稀:绿叶茂密,红花减少,是暮春初夏的自然景象。²凤城:指京城长安。西汉时长安所建的凤阙,阙楼高二十丈(一说十七丈五尺),是西汉长安城最高的建筑,长安因此又称凤城。³古今情:思今怀古之情。
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行人¹莫听宫前水²,流尽年光是此声。
译文:远行之人切莫听这宫前的流水,流尽年华时光的正是此种声音。
注释:¹行人:指诗人送别的远行之人。²宫前水:即指浐水。

  送别,历来是文人骚客们吟咏良多,在不断求真、求情、求意的过程中常作常新的题材,就送别诗的整体情感内蕴而言,既有洒脱旷达之作,亦不乏深情绵邈之歌,但多针对一时一地所生之情慨然言之。韩琮此诗别具一格之处正在于其独具匠心,断然避开古已有之且渐成模式的豪情、悲情二途,从所有离愁别恨中提炼出送别时的共有情态。

  “绿暗红稀出凤城”,“绿暗”“红稀”紧扣诗题“暮春”二字。鹅黄明丽、远有近无的嫩绿,只属于东风轻拂中万木复苏的早春,晚春风光,便是诗人在红绿色调鲜明对比中拈出的“暗”和“稀”。两词一方面如实描画了诗人眼中的景物:时序推移,草木的绿意在渐浓的春气里变深变暗,繁花满枝的景象也因之而只能成为美好的回忆。即使不曾“雨疏风骤”,“绿肥红瘦”亦注定要在晚春时节一幕幕上演。另一方面,“暗”“稀”二字也借景抒情,以色彩的暗淡和数量的孤单,来映衬送别之际主客同有的惆怅之情。

  “暮云楼阁古今情”,送别,本就暗生愁绪,更何况是在最易触痛感伤的黄昏。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此时此刻,在这繁华至极的帝都,无数高楼画阁沐浴在落霞暮云之中,眼前景不经意间勾起了诗人无穷无尽的心中情。于是,契阔别离之情、壮志未酬之情、感怀伤时之情……跳跃着,翻滚着,一齐涌上心头,再融入生命体验中不可排遣的沧桑感,一时间,诗人恍然置身于历史的长河中,让古往今来的相似情感重逢、共鸣,似乎从中获得了一种可以超越时光的永恒。这大概就是韩琮所言的“古今情”了。

  末尾两句,则由次句“古今情”牵引而来。面对不可回返的流水,人们总是抱以时光流逝中所有美好事物一去不再的无奈与遗憾。“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如此,“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李煜《乌夜啼》)又何尝不是如此?诗人苦心告诫,让人“莫听”,却不曾言明其中缘由,是同于古人?异于古人?他将一个貌似平凡的悬念之花,选择在诗尾绽放。“流尽年光是此声”,原来“莫听”只是诗人情有所感之后对朋友发自内心的善意劝告。往日或许无妨,别人或许无妨,然行人不可听,别时不可听。只因送别的忧情,本就无法承受这潺潺水声惹起的无边之愁。

  《删补唐诗选脉笺释会通评林·晚七绝上》云:“何仲德:为熔意体。敖英曰:日暮途穷之客,闻此诗不无怆然。”此“意”,即为送别之情,感怀之意。则“古今情”三字实为全诗灵魂所在。此诗首句隐笔蓄势,次句妙笔轻点,第三句转笔再蓄,末句合笔浓染。诗人于情、景之间自由出入,巧妙运用“绿暗”“红稀”“宫前水”等契合送别氛围的黯然意象,曲笔道尽衷肠,实现了一步一步情景交融的和谐美感。《唐诗解》卷三〇曰:“水声无改岁月难留,望宫阙而感慨者几人矣。人生过客,别离岂足多怅?”此说固然洒脱,但面对别离,心生愁意终是人之常情,故而前人有“别方不定,别理千名,有别必怨,有怨必盈,使人意夺神骇,心折骨惊”(江淹《别赋》)之说。而这首内涵深广、情韵悠扬的作品,正是得益于其别具新意的艺术魅力,才在浩如烟海的送别诗中传为绝唱。

参考资料:
1、 杨旭辉主编;苏州大学《唐诗鉴赏大辞典》编写组编 .唐诗鉴赏大辞典:彩色版 .北京 :中华书局 ,2011 :1115-1117 .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