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堂春静莺花丽,珍重为开嘉宴。金盘荐处,楚酪琼羞,吴羹雪片。
画堂春静莺花丽,珍重为开嘉宴。金盘荐处,楚酪琼羞,吴羹雪片。
曲按檀槽,词翻玉茗,歌喉清啭。叹经年作客,销魂此际,不觉奈何频唤。
曲按檀槽,词翻玉茗,歌喉清啭。叹经年作客,销魂此际,不觉奈何频唤。
帘幕高张庭院。又火树、银花开遍。促坐藏钩,分曹戏彩,杯行无算。
帘幕高张庭院。又火树、银花开遍。促坐藏钩,分曹戏彩,杯行无算。
小器易盈,一时沉顿,玉山将断。记醉中上马,明河欲堕,横参初转。
小器易盈,一时沉顿,玉山将断。记醉中上马,明河欲堕,横参初转。
彭孙遹

彭孙遹

彭孙遹(yù)(1631—1700)清初官员、词人,与王士祯齐名,时号“彭王”。字骏孙,号羡门,又号金粟山人,浙江海盐武原镇人。彭孙贻从弟,顺治十六年进士。康熙十八年举博学鸿词科第一,授编修。历吏部侍郎兼翰林掌院学士,为《明史》总裁。诗工整和谐,以五、七言律为长,近于唐代的刘长卿。词工小令,多香艳之作,有“吹气如兰彭十郎”之称。著有《南往集》、《延露词》。 ▶ 223篇诗文

猜您喜欢
浮生共憔悴,壮岁失婵娟。
浮生共憔(qiáo)(cuì)¹,壮岁²失婵(chán)³
译文:这一生与妻子共同分担着国难的痛苦以至于让人憔悴,正值壮年却又遇上丧妻之痛。
注释:灵筵:供亡灵的几筵。人死后,生者为祭奠死者而设立的几案,用以供奉灵位、衣物与酒食。¹憔悴:忧戚,烦恼。²壮岁:这里指李煜丧妻时的二十八岁。³婵娟:泛指形态美好的女子。这里指大周后。
汗手遗香渍,痕眉染黛烟。
汗手遗香渍(zì),痕眉染黛(dài)¹
译文:手巾上犹可嗅到妻子生前所用香膏的气味,画眉的黛烟也在手巾上留下了点点斑痕。
注释:¹黛烟:青黑色的颜料,古时女子用以画眉。

  灵筵,即供奉亡灵的几筵。《梁书·止足传·顾宪之》:“不须常施灵筵,可止设香灯,使致哀者有凭耳。”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终制》:“灵筵勿设枕几,朔望祥禫唯下白粥清水乾枣,不得有酒肉饼果之祭。” 王利器 集解:“灵筵,供亡灵之几筵,后人又谓之灵牀,或曰仪牀。”

  李后主十八岁时,纳绝代佳人、多艺才女昭惠为后,其婚姻之美满,伉俪之情深,才子佳人之意切,都是令人艳羡的。然而这对多愁善感的伴侣,在夫妻生活之外,却也有着因时移世变、国祚日衰而带来的诸多不顺心之事,当然也就难免“共憔悴”了。而尤其是年值“壮岁”,按常理,夫妻俩正当精力充沛,正该琴瑟调和,相依相傍,谁知竟疫从天降,绝症袭来,无情地夺走了与自己朝夕相处、形影相随的“婵娟”。“壮岁失婵娟”,中年丧偶,已是人生的大不幸,更何况所失的又是自己十分倾心的可人爱妻呢!接下来,“汗手遗香渍,痕眉染紫烟”,则是由昭惠皇后的遗物——眼前灵筵上的手巾触发哀感。凝神细看,巾上还留有爱妻生时轻抹香靥的“香渍”,细描眉黛的烟痕。可目下是“香渍”犹在,烟痕尚存,而“婵娟”已失,这就更令人不能不倍增切腹之痛了。全诗至此煞笔,余哀不尽。

shūlíngyánshǒujīn

 dài 

shēnggòngqiáocuì zhuàngsuìshīchánjuān 
hànshǒuxiāng hénméirǎndàiyān 
系门前柳影兰舟,烟满吟蓑,风漾闲钩。石上云生,山间树老,桥外霞收。玩青史低头袖手,问红尘缄口回头。醉月悠悠,漱石休休,水可陶情,花可融愁。
系门前柳影兰舟,烟满吟蓑,风漾闲钩。石上云生,山间树老,桥外霞收。玩青史低头袖手,问红尘缄口回头。醉月悠悠,漱石休休,水可陶情,花可融愁。

  这支曲子写隐居生活。曲中这位“烟满吟蓑,风漾闲钩”的渔翁,应该就是作者自己的写照。但他决不是只靠打鱼谋生的不识字的真渔夫。他游逸于山水之间,不再过问世事;读古史只为了消闲而不加评判,对现实则“缄口回头”,更不管其是是非非。一心只求醉赏明月,让水陶情,净化心灵,以花消愁,愉悦身心。从“玩青史低头袖手,问红尘缄口回头”及“水可陶情,花可融愁”数句中可以看出,他平静的漾表下,还藏着一颗士大夫的心。

  全曲语言平易,淡入淡出。质朴澹泊的艺术风格,与所咏林泉生活的内容鱼水相谐,作者的艺术素养,正是从平淡中显露出来的。作者遣词造句的功力也不同一般。如“风漾闲钩”句中的一个“漾”字,把微风鼓荡之态及渔翁志不在鱼的神情点染得悠然如见,极为传神。几处对仗,也都工致自然,毫不费力。朱权《太和正音谱》谓“吴西逸之词,如空谷流泉”,可谓深得三昧。

参考资料:
1、 《元曲精品》.北京燕山出版社,1992年10月版,第122-123页

chángōng··shānjiānshūshì--西

ménqiánliǔyǐnglánzhōuyānmǎnyínsuōfēngyàngxiángōushíshàngyúnshēngshānjiānshùlǎoqiáowàixiáshōuwánqīngshǐtóuxiùshǒuwènhóngchénjiānkǒuhuítóuzuìyuèyōuyōushùshíxiūxiūshuǐtáoqínghuāróngchóu

师鲁,河南人,姓尹氏,讳洙。然天下之士识与不识皆称之曰师鲁,盖其名重当世。而世之知师鲁者,或推其文学,或高其议论,或多其材能。至其忠义之节,处穷达,临祸福,无愧于古君子,则天下之称师鲁者未必尽知之。
师鲁,河南¹人,姓尹氏,讳(huì)²(zhū)。然天下之士识与不识皆称之曰师鲁,盖其名重当世。而世之知师鲁者,或推³其文学,或高其议论,或多其材能。至其忠义之节,处穷达,临祸福,无愧于古君子,则天下之称师鲁者未必尽知之。
译文:师鲁是河南人,他姓尹名叫洙。可是天下的士人不管认不认识他都管他叫师鲁,他的名声很为当代人重视。那些深知师鲁的人,有的人崇拜的是他的文学才能,有的人看重的是他看问题很独到,有的人赞美的是他的才能。论及他的忠义之节,无论处在逆境和顺境,面临的是祸福喜悲他身上都有古代君子的风度,然而那些称颂师鲁的人却不一定知道这些东西。
注释:尹师鲁:尹洙(1001—1047年),字师鲁,河南人,世称河南先生。为文简古,曾与欧阳修等倡为古文。墓志铭:古代的一种文体,刻在石上,埋在墓内,或立在墓旁。一般包括“志”和“铭”两部分。¹河南:河南府,治所在今河南洛阳市。²讳:即名,专用于对所尊敬的人物不得不称其名时。³推:推崇。⁴多:称赞。⁵处穷达,临祸福:在人生道路上或困顿或顺利,或面临祸事或得到幸福。
师鲁为文章,简而有法。博学强记,通知今古,长于《春秋》。其与人言,是是非非,务穷尽道理乃已,不为苟止而妄随,而人亦罕能过也。遇事无难易,而勇于敢为,其所以见称于世者,亦所以取嫉于人,故其卒穷以死。
师鲁为文章,简而有法¹。博学强记²,通知今古³,长于《春秋》。其与人言,是是非非,务穷尽道理乃已,不为苟止而妄随,而人亦罕能过也。遇事无难易,而勇于敢为,其所以见称于世者,亦所以取嫉于人,故其卒穷以死
译文:师鲁写文章,语言简洁而有章法。他博学多识,论古及今无所不通,他很擅长《春秋》。当他和别人谈论时,对于正确的就给予肯定,错误的就给予批判,一定要把道理讲明白才停止,从不盲目听从别人所说的,而且没有几个人能超过他。不论遇上什么事情,他都能敢作敢当,这也是他受到世人称道的缘由,也是遭到某些人嫉恨的原因,因此他才会穷困潦倒而终。
注释:¹简而有法:指作文时能像孔子修《春秋》那样,对素材有所取舍和剪裁。叙事时善于在含蓄中寓褒贬之意。²强记:记忆力强。³通知今古:指知识面宽广,贯通古今。⁴是是非非:肯定正确的,否定错误的。⁵不为苟止而妄随:绝不轻易放弃自己所坚持的东西,也决不盲目地附和别人。⁶其所以见称于世者,亦所以取嫉于人,故其卒穷以死:指尹师鲁受到世人称赞的那些特出的品行和才干,又使他受到一些小人嫉妒和怨恨,导致他最终困顿而死。
师鲁少举进士及第,为绛州正平县主簿、河南府户曹参军、邵武军判官。举书判拔萃,迁山南东道掌书记、知伊阳县。王文康公荐其才,召试,充馆阁校勘,迁太子中允。天章阁待制范公贬饶州,谏官、御史不肯言。师鲁上书,言仲淹臣之师友,愿得俱贬。贬监郢州酒税,又徙唐州。遭父丧,服除,复得太子中允、知河南县。赵元昊反,陕西用兵,大将葛怀敏奏起为经略判官。师鲁虽用怀敏辟,而尤为经略使韩公所深知。其后诸将败于好水,韩公降知秦州,师鲁亦徙通判濠州。久之,韩公奏,得通判秦州。迁知泾州,又知渭州,兼泾原路经略部署。坐城水洛与边臣略异议,徙知晋州。又知潞州,为政有惠爱,潞州人至今思之。累迁官至起居舍人,直龙图阁。
师鲁少举进士及第,为绛(jiàng)州正平县¹主簿、河南府户曹参军、邵(shào)武军²判官。举书判拔萃(cuì)³,迁山南东道掌书记、知伊阳县。王文康公荐其才,召试,充馆阁校勘(kān),迁太子中允。天章阁待制范公贬饶州,谏官、御史不肯言。师鲁上书,言仲淹臣之师友,愿得俱贬。贬监郢(yǐng)酒税,又徙唐州¹⁰。遭父丧,服除,复得太子中允、知河南县。赵元昊反¹¹,陕西用兵,大将葛怀敏¹²奏起为经略判官。师鲁虽用怀敏辟¹³,而尤为经略使韩公¹⁴所深知。其后诸将败于好水¹⁵,韩公降知秦州¹⁶,师鲁亦徙通判濠(háo)¹⁷。久之,韩公奏,得通判秦州。迁知泾(jīng)¹⁸,又知渭州¹⁹,兼泾原路经略部署。坐城水洛与边臣略异议,徙知晋州²⁰。又知潞州²¹,为政有惠爱,潞(lù)州人至今思之。累迁官至起居舍人,直龙图阁。
译文:师鲁很年轻的时候就考中进士,担任绛州正平县主簿、河南府户曹参军、邵武军判官。后来调任为山南东道掌书记的官职、做伊阳县知县。王文康公喜爱他的才能举荐他,皇帝召见面试后,任命他担任馆阁校勘,后来又任命他做太子中允。天章阁待制范仲淹遭到贬谪,调任饶州,谏官、御史都不想为他说话,求情。师鲁却毅然上书,说范仲淹和他曾经是师友,希望一块接受贬谪。于是师鲁被贬监管郢州酒税后来又调到唐州。在这个时候,他的父亲去世了,等到守孝期满,他又恢复做太子中允、河南知县的官职。西夏趟元吴造反,陕西一带战争风起云涌,大将葛怀敏上奏朝廷请求让师鲁担任经略判官。师鲁见解敏锐,尤其为经略便韩公所赏识,在好水这个地方大家打了败仗,韩公被贬官到了秦州做知州,师鲁被贬谪到濠州做通判。很长时间之后,韩公上奏朝廷,师鲁随后调到秦州做通判。后来又调到泾州担任知州,在渭州担任知州,同时还兼任泾源路经略部署的官职。他因在水洛时与边将意见不合,又被调往晋州任职,后又到潞州任知州,在政务上他广施仁爱之心,潞州人到现在还念他的好。后来累官升至起居舍人,掌管龙图阁。
注释:¹绛州正平县:故城在今山西新绛县西南。²邵武军:宋军州名,治所在今福建邵武市。³书判拨萃:书判工作优等,这是当时州县地方长官荐举佐吏的考语。⁴伊阳县:今河南嵩县。⁵王文康公:即王曙,当时任西京留守、河南府知府。⁶馆阁校勘:官名,为翰林院三馆的属官之一。⁷太子中允:官名,为太子东宫属官之一。天章阁待制范公贬饶州,谏官、御史不肯言。⁸师鲁上书,言仲淹臣之师友,愿得俱贬:指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年)范仲淹与宰相吕夷简论争、范被贬饶州,尹师鲁、余靖、欧阳修等人亦因支持范而被贬事。⁹郢州:宋州名,治所在今湖北钟祥。¹⁰唐州:宋州名,州治在今河南唐河县。¹¹赵元昊反:指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西夏元吴建国称帝。¹²葛怀敏:宋大将,时任泾愿路马步军副总管兼泾原、秦凤两路经略安抚副使。¹³辟:召请。¹⁴韩公:指韩琦,当时任陕西安抚使。¹⁵好水:指好水川,即今甜水河,源出宁夏隆德东六盘山。西流至甘肃静宁注入苦水河。¹⁶秦州:宋州名,州治在今甘肃天水市。¹⁷濠州:宋州名,州治在今安徽凤阳市东北。¹⁸泾州:宋州名,州治在今甘肃泾县。¹⁹渭州:宋州名,州治在今甘肃平凉市西。²⁰晋州:宋州名,州治在今山西临汾市。²¹潞州:宋州名,州治在今山西长治市。
师鲁当天下无事时独喜论兵,为《叙燕》、《息戍》二篇行于世。自西兵起,凡五六岁,未尝不在其间,故其论议益精密,而于西事尤习其详。其为兵制之说,述战守胜败之要,尽当今之利害。又欲训土兵代戍卒,以减边用,为御戎长久之策,皆未及施为。而元昊臣,西兵解严,师鲁亦去而得罪矣。然则天下之称师鲁者,于其材能,亦未必尽知之也。
师鲁当天下无事时独喜论兵,为《叙燕》《息戍》¹二篇行于世。自西兵起,凡五六岁,未尝不在其间,故其论议益精密,而于西事尤习其详。其为兵制之说,述战守胜败之要,尽当今之利害。又欲训土兵²代戍卒,以减边用,为御戎³长久之策,皆未及施为。而元昊臣,西兵解严,师鲁亦去而得罪矣。然则天下之称师鲁者,于其材能,亦未必尽知之也。
译文:师鲁在国家安定的时候对军事情有独钟,他的《叙燕》、《息戍》两篇文章在当时很有名气。师鲁的议论非常精密,对子军事也了解得很详细。他很看重军事备战的重要性,论述了作战、守卫的成败的要义,这些在当时是很有价值的。他还想训练土兵让他们来代替戍守的士卒,用这种方式减少边境的开支,把这作为抵御外敌的长远计策,可是没有被采纳。等到元吴臣服,西部的边防士兵的戒备被解除了,师鲁也离职了,他的言论触及了权臣的利益。在这样的情况下,那些称赞师鲁的人,对于师鲁的才能,也不可能完全了解啊。
注释:¹《叙燕》《息戊》:尹师鲁的两篇军事论文,今存干莫文集《河南集》中,《宋史·尹洙传》亦全文引录。²土兵:即乡兵,宋代训练当地丁壮保护地方的一种兵制。³御戎:抵御敌兵。⁴元昊臣:指元昊于宋仁宗庆历四年(1044年)五月向宋朝称臣。⁵得罪:即下文所述其属下告发他“以公使钱贷部将”事。
初,师鲁在渭州,将吏有违其节度者,欲按军法斩之而不果。其后吏至京师,上书讼师鲁以公使钱贷部将,贬崇信军节度副使,徙监均州酒税。得疾,无医药,舁至南阳求医。疾革,隐几而坐,顾稚子在前,无甚怜之色,与宾客言,终不及其私。享年四十有六以卒。
初,师鲁在渭州,将吏有违其节度者,欲按军法斩之而不果¹。其后吏至京师,上书讼师鲁以公使钱贷部将,贬崇信军节度副使,徙监均州²酒税。得疾,无医药,舁(yú)³至南阳求医。疾革,隐几而坐,顾稚子在前,无甚怜之色,与宾客言,终不及其私。享年四十有六以卒。
译文:在最初的时候,师鲁调任渭州,有不听他管理违规乱法的官吏,他想按军法处置他们,但是没有实现。这件事后,一些官吏到京师向朝廷上书控告师鲁,说他挪用公款借给部下,师鲁遭到贬职,做崇信军节度服使,后来又调任监管均州酒税。后来他病了,没有药物可以治病,就被抬到南阳求医。等到他好了,靠着几案坐着,看到幼子在眼前,丝毫没有疼爱的表现,和宾客谈话始终不涉及自己的私事。他四十六岁的时候就去世了。
注释:¹将吏有违其节度者,欲按军法斩之而不果:指陕西路将领刘沪、董士廉因不服从尹师鲁的军令,被尹命令狄青逮捕下狱事。吏:指董士廉。²均州:宋州名,州治在今湖北均县。³舁:扛,抬。⁴南阳:即邓州,州治为今河南南阳市。⁵疾革:病重。⁶隐几:靠着桌子。
师鲁娶张氏,某县君固。有兄源,字子渐,亦以文学知名,前一岁卒。师鲁凡十年间三贬官,丧其父,又丧其兄。有子四人,连丧其三。女一适人固,亦卒。而其身终以贬死。一子三岁,四女未嫁,家无余资,客其丧于南阳不能归。平生故人无远迩皆往赙之,然后妻子得以其柩归河南,以某年某月某日葬于先茔之次。
师鲁娶张氏,某县君¹固。有兄源,字子渐,亦以文学知名,前一岁卒。师鲁凡十年间三贬官,丧其父,又丧其兄。有子四人,连丧其三。女一适人²固,亦卒。而其身终以贬死。一子三岁,四女未嫁,家无余资,客其丧于南阳不能归。平生故人无远迩(ěr)³皆往赙(fù)之,然后妻子得以其柩(jiù)归河南,以某年某月某日葬于先茔(yíng)之次。
译文:师鲁的妻子张氏是某县县君,他的兄长尹源,字子渐,也以文学而出名,比他早一年去世。师鲁在这几十年间,三次被贬官,先是死了父亲,后来又死了兄长。他的四个儿子,也连着死了三个。一个女儿嫁人了,现在也已死了。他自己也因为被贬而去世。还有一个儿子才三岁,有四个女儿未出嫁,家里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他死在南阳没办法返回故乡。以前的朋友不管路途的远近都拿出钱来帮忙处理他的后事,这样其妻子才能将他的灵柩送回河南。某年某月某日,将他葬在先人的坟墓旁边。
注释:¹县君:宋代中级官员的妻子和母亲的封诰。²适人:出嫁。³无远迩:无论远近。迩:近。⁴赙:送钱财帮助别人办理丧事。⁵先茔:祖先的坟墓。
余与师鲁兄弟交,尝铭其父之墓矣固,故不复次其世家焉钞。铭曰:
余与师鲁兄弟交¹,尝铭其父之墓²矣固,故不复次其世家³焉钞。铭曰:
译文:我与师鲁称兄道弟,也曾给他父亲写墓志铭,因此他的墓志铭我也代写了。铭曰:
注释:¹兄弟交:交情有如骨肉兄弟。²铭其父之墓:为他的父亲写过墓志铭。³不复次其世家:不再重复叙述他的家世。
藏之深,固之密。石可朽,铭不灭。
藏之深,固之密。石可朽,铭不灭。
译文:墓藏得很深,也很牢固,石头也许会朽烂,但铭不会被淹灭。

  《尹师鲁墓志铭》第一段至第六段为志,较详细地记述了尹师鲁一生的主要经历,赞扬了他才德兼备、无愧于古君子的优点。最后两段为铭,文字精少,语言含蓄,寓意尹师鲁的精神永不磨灭。

  全文志的部分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段至第二段为第一部分,写尹师鲁名重当世。首先简单交待尹师鲁的姓氏、籍贯。为什么天下的人都称他叫师鲁,是因为这个名字为天下人敬重。天下人敬重尹师鲁有知与不知两个方面:知的一面,是推其文学、高其议论、多其才能;不知的一面,是忠义之节、处穷达、临祸福,无愧于古君子。简要地概括了尹师鲁各方面的才能和优秀品质,起到总领全文的作用。下文是分条予以叙述:其文,“简而有法”;其学, “通知古今”;其议论, “是是非非,务穷尽道理,不苟止而妄随。”作者认为:只有孔子或孟子才能当此赞誉。话虽少,语意却很重。“遇事无难易,而勇于敢为”,是称赞其才能。这些是天下之人知道的一面,也是尹师鲁名重当世的原因。

  第三段至第五段为第二部分,写尹师鲁一生的经历,写得详细具体。主要是表现尹师鲁有多方面的才能,有忠义之节、处穷达、临祸福,无愧于古君子的好品质。为了便于理解,可以把这一部分概括为二十次调动,三次贬官,两件忠义之事,一德政,一喜好。从尹师鲁中进士到去世为止,中间服父丧两年,他大约做官二十年,却约有二十次调动,历经山西、河南、福建、湖北、安徽、陕西、甘肃七省。在当时交通工具落后的情况下,仅旅途奔波一条,就使人很为难。作者严格尊重史实,不厌其烦地志其一生经历,一是为文体的需要,二是表现尹师鲁忠君爱国,有令必行,遇事无难易,而勇于敢为的好品质。

  “师鲁凡十年间三贬官”,是指从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年)至庆历五年(1046年),共十年。三贬官,第一次,景祐三年五月,为全忠义之节,上书请求同范仲淹一起贬官,贬郢州酒税。第二次,庆历元年(1041年)二月, “诸将败于好水,韩公降知秦州”。第三次,庆历五年(1045)七月,尹师鲁在渭州任崇信军节度时,部将孙用,在京师借债不能还,尹师鲁爱惜人才,就用自己的和军中的一些钱替他偿还。但是,后来孙用到了京师,恩将仇报,反而告尹师鲁“自盗”军款。因此,尹师鲁被贬崇信军节度副使,监均州酒税。这三次被贬,尹师鲁本身并无什么过错。前两次是为了全师友忠义之节受连株,后一次是好心不得好报,被忘恩负义的人反咬一口,有苦难言。三贬官,充分表现尹师鲁为人的忠义品质。两件忠义之节,一指尹师鲁第一次被贬,范公无罪被贬,谏官御史不肯言,而尹师鲁已做太子中允官,不考虑个人得失,仗义直言,“言仲淹臣之师友,愿得俱贬”,意欲使皇帝醒悟,但结果也被贬官。二指在尹师鲁病危时,“顾稚子在前,无甚怜之色;与宾客言,终不及其私。”人死前,往往口吐真言,或暴露私情。作者用对比的写法,突出地表现了尹师鲁既无私情,也不言私,真是忠贞刚毅的一生,临死不改本色。一德政,并不是说尹师鲁一生仅此一桩,而是文中作者只举了这一个典型例子:“又知潞州,为政有惠爱,潞州人至今思之。”只有好官,人民才会思念他,话虽少,其意却很深,也很含蓄,表现了尹师鲁爱民的好品质。一喜好,指“独喜论兵”。尹师鲁独喜论兵,不仅无害,而且表现了他忠君爱国,有多方面的才能。作者极力称赞师鲁《叙燕》、《息戍》两篇论兵的文章写得好,而且惋惜未来得及实施,目的就在于此。总上所述,作者是想通过尹师鲁的一生经历,来表现天下之称尹师鲁未必尽知的一面,即忠义之节,处穷达,临祸福,无愧于古君子的优秀品质。

  第六段为第三部分,总结尹师鲁一生的不幸遭遇,叙述他死后家境的穷困,表达了作者无比深切的哀悼感情。

  作者在文中采用“其语愈缓,其意愈切”的艺术手法。作者在为尹师鲁写这篇墓志铭时,有意学习墓主生前的文风,写出了“简而有法”的好文章。这种写法,很不为当时人所理解,认为对尹师鲁的评价不高。于是作者又写了《论尹师鲁墓志》解释其写作用心。通篇“言简而意深”,“谨严而凄婉”。全篇十七次反复呼叫“师鲁”,哀痛凄切。

参考资料:
1、 曲德来主编.唐宋八大家散文广选新注集评 欧阳修卷:辽宁人民出版社,1999.01 第1版:第354-358页
2、 吕晴飞主编.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辞典 第五卷 (重排版):中国妇女出版社,2004.07 第1版:第88-89页
风浩寒溪照胆明,小君山上玉蟾生。荷露坠,翠烟轻,拨剌游鱼几处惊。
风浩寒溪照胆明,小君山上玉蟾(chán)¹生。荷露坠,翠烟轻,拨剌²游鱼几处惊。
注释:¹玉蟾:月。传说月中有蟾蜍。故用以代称月。²拨剌:象声词,鱼跳水声。

··fēnghàohánzhàodǎnmíng--ōuyángjiǒng

fēnghàohánzhàodǎnmíngxiǎojūnshānshàngchánshēngzhuìcuìyānqīngyóuchùjīng

天书早下促星轺,二月关河冻欲消。
天书¹早下促星轺(yáo)²,二月关河³冻欲消。
译文:二月时黄河的坚冰已经悄悄融化,你奉旨去边塞把军队犒劳。
注释:谢武选:即谢东山,字少安,四川射洪人。¹天书:朝廷的诏书。²星轺:使者所乘的车。亦借指使者。³关河:山河。
白首应怜班定远,黄金先赐霍嫖姚。
白首应怜班定远¹,黄金先赐霍嫖(piāo)(yáo)²
译文:满头白发就像汉朝的班超,建功立业如年轻的霍剽姚。
注释:¹班定远:即班超,曾任西域都护,封定远侯。²霍嫖姚:即霍去病。曾为嫖姚校尉,以功封冠军侯。
秦云晓渡三川水,蜀道春通万里桥。
秦云晓渡三川水¹,蜀道春通万里桥。
译文:你追随浮云,渡过三川,登上蜀道又越过栈桥。
注释:¹三川水:指河、洛、伊三川。
一对郫筒肠欲断,鹘鸰原上草萧萧。
一对郫(pí)¹肠欲断,鹘(hú)(líng)²上草萧萧。
译文:家乡兄丧的消息把你急召,面对郫酒哀听那轉悲呜,春天的原野怎地草木萧萧?
注释:¹郫筒:酒名,亦叫郫酿。²鹊钨原:喻兄弟之情。

  这首诗的首联点明奉诏犒师的时间,颔联祝赞谢少安出使能圆满完成任务,立功受奖,颈联言取道陕西,回到四川,尾联言回乡会葬其兄的悲恸之情。此诗叙事抒情,浑然一体,起承转合,有神无迹。

  首联明写朝廷诏书急如星火,暗写谢少安担负使命的重要。谢少安的活动在诗题中已经标示出来,故诗中不赘述。“二月关河冻欲销”,具体交待了此行犒师的时间,正是乍暖还寒、寒气砭人肌骨的时节,可见谢少安不辞辛苦,不怠皇帝使命,忠君爱国的思想品格。此句虽是叙写谢少安,却也流露出了诗人对友人的钦佩和颂扬之情。

  颔联借用班超和霍去病为国尽忠,巩固边疆建功立业的典故,赞许谢少安犒赏军队是为国建功的光荣举动。诗人选用班超和霍去病事,反映了诗人对国事的关心和对谢少安的期望,希望谢少安能为国家建立如同汉代名将班超和霍去病那样的巨大功勋。

  颈联“秦云晓渡三川水,蜀道春通万里桥。”转写谢少安赶往家乡奔丧的情形。诗人设想友人谢少安追随浮云、渡过三川、登上蜀道、越过栈桥、经行万里、跋山涉水、历尽艰辛的情景。仅用了两句十四个字,却道出了返回故乡行程之遥远,又表现出了谢少安急迫的心情和眷顾兄长的感情。

  尾联不言谢少安如何回到家乡、如何安葬兄长、如何悲痛欲绝。而是描写了谢少安家乡特有的事物和景物:“一对郫简肠欲断”,面对着一对截竹为筒盛酒的家乡酒,因其兄的亡故,悲痛万分,肝肠欲断。往事历历在目,而今物是人亡,其悲难诉,虽没写谢少安的痛哭失声,但此时无声胜有声,“肠欲断”岂不要比哭泣更让人心如刀绞。“鹤鸽原上草萧萧”钨鸽是一种水鸟,又叫脊令。《诗经·小雅·常棣》:“脊令在原,兄弟急难。”言水鸟脊令遇难落在原野上,以兴起下句兄弟有难急于相救,后以此比喻兄弟有难急于救助。此句化用《诗经》之意喻兄弟之故的悲哀。“草萧萧”烘托出了一片悲凉的气氛。两句中的物与景都是实写,可又都是诗人的想象,表现诗人对友人的关心、同情和牵挂。

参考资料:
1、 周蒙,冯宇主编,毛泽东喜读的古典诗词曲赋500篇,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05,第792页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