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榻流年度,篝灯遥夜阑。短衾闲自拥,清镜莫频看。
一榻流年度,篝灯遥夜阑。短衾闲自拥,清镜莫频看。
竹密初惊雪,梅疏却耐寒。从今花木梦,无复在雕栏。
竹密初惊雪,梅疏却耐寒。从今花木梦,无复在雕栏。

yùnyàncǎibìngzhōngkǒuzhàn--zhū

liúniángōudēngyáolánduǎnqīnxiányōngqīngjìngpínkàn

zhúchūjīngxuěméishūquènàiháncóngjīnhuāmèngzàidiāolán

朱熹

朱熹

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行五十二,小名沋郎,小字季延,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又称紫阳先生、考亭先生、沧州病叟、云谷老人、逆翁。谥文,又称朱文公。汉族,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三明市)。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 1267篇诗文

猜您喜欢
雷声傍太白,雨在八九峰。
雷声傍(bàng)太白¹,雨在八九峰。
译文:雷声就在太白山旁边震响,雨点却只落在八九座山峰。
注释:因假:一作“田假”,唐代官吏到职田理田的假期。¹太白:太白山,在陕西邱县南。
东望白阁云,半入紫阁松。
东望白阁¹云,半入紫阁²松。
译文:向东遥望白阁峰顶的云雾,仿佛一半飘散入紫阁青松。
注释:¹白阁:终南山的一个山峰,在陕西鄂县东南。²紫阁:终南山的一个山峰。
胜概纷满目,衡门趣弥浓。
胜概¹纷满目,衡(héng)²趣弥(mí)浓。
译文:美妙的景象纷然出现眼前,草堂隐居的生活趣味更浓。
注释:¹胜概:美景。²衡门:此指自阁西草堂。
幸有数亩田,得延二仲踪。
幸有数亩(mǔ)田,得延¹二仲²踪。
译文:自家里幸好还有几亩田地,得以追随二仲隐逸的行踪。
注释:¹延:及。²二仲:指汉代隐士羊仲、求仲。
早闻达士语,偶与心相通。
早闻达士¹语,偶²与心相通。
译文:早就知晓有识之士的见解,自己内心里恰与他们相通。
注释:¹达士:明智达理之士。²偶:恰。
误徇一微官,还山愧尘容。
误徇(xùn)¹一微官,还山愧尘容²
译文:如今错误地屈从一介小官,不免为沾染尘俗感到愧疚。
注释:¹徇:从,曲从。²尘容:俗态。
钓竿不复把,野碓无人舂。
钓竿不复把,野碓(duì)¹无人舂。
译文:早年垂钓的鱼竿不复把玩,舂米的石碓也已弃置不用。
注释:¹碓:舂米的器具。
惆怅飞鸟尽,南溪闻夜钟。
(chóu)(chàng)飞鸟尽,南溪¹闻夜钟。
译文:飞鸟投林激起我无限惆怅,南溪畔又传来报时的夜钟。
注释:¹南溪:泛指白阁西草堂南边的溪涧。

  诗以清奇多姿的景语开笔,表现诗人远听太白轻雷、近看紫阁流云的归山逸趣;中间续以久滞宦途的兴叹,折为“钓竿不复把,野碓无人舂”的失意和惆怅;最后复出之以景语,留袅袅钟音于诗外。诗以山中雷鸣雨落、云烟变幻的奇观为启端,抒发了诗人对心居微官的愧悔和向往自由闲适生活的情怀。全诗语调慷慨豪迈调,绘景雄奇瑰丽,境界淡远,写得气魄非凡。

  开始四句写雷雨景象,第一、二句写远景。诗人在白阁峰西面自己的草堂中,极目远眺,只听见轰然的雷声突然从终南山那面传来,震耳欲聋。“雷声傍太白”一句,起势突兀,巨响自天而降,震撼人心,具有先声夺人的咄咄气势。接着,闪逝雷煞,大雨滂沱,笼罩着莽莽苍苍的终南山诸峰。这铺天盖地的大雨,在惊雷的衬托下,更加气势夺人。第三、四句渐次而近:终南山的雷雨正向草堂汹涌逼来,东面白阁峰上的乌云,如万马奔驰,涌向那紫阁峰上的十万长松中,乌云与松林连成一片,激起满山的虎啸龙吟。开始这四句,雷鸣、雨下、云涌,写得层次分明,又错综交织,并且与终南山和白阁、紫阁诸峰相连,造成一种雄阔无比、笼罩宇宙的恢宏气势。

  接着,诗人却就此陡顿,转换笔锋。“胜概纷满目,衡门趣弥浓”。是这首诗前后过渡的关键。前一句是对风雨雷电交织而成的雄壮景色的赞叹,而后一句于赞叹之中,更蕴含着丰富的内容,它表面是在进一步渲染草堂景色之胜,而实际上,是用“衡门”与帝都长安以及右内率府兵曹参军的衙署相比,京城和衙署尽管那般堂皇,但生活却是平庸枯燥的,比不上这简陋的草堂中瞬息万变、应接不暇的景色,和那游目骋怀、无拘无束的浓郁的情趣。这里已经委婉流露出了诗人追求新鲜活泼、自由无碍的生活的思想。

  由这关键性的两句,引出了诗人的深深感慨。从“幸有数亩田”到末尾,以夹叙夹议的手法,抒发了自己对区区微官的不满和向往自由闲适生活的情怀。自己本有几亩薄田,可以像二仲那样过隐居的生活;也听过“达士”规劝之语,正与诗人心相通。却错误地做了个于世无补、于己不利的区区小官,现在因假而还归草堂,看到自己满身尘俗之气,无地自容啊。如今,钓竿疏远了,舂米的碓也无人操作,想起来惆怅不已,望着那日暮时渐尽的飞鸟,只听见南溪几声悠扬的疏钟。最后两句,诗人将无限怅惘之情,融进自然景物之中,结语微妙。白天四处觅食的鸟儿,随着暮色的降临,渐渐各自找到了归宿之所,而自己还滞留宦途,在异乡飘泊。那静夜里悠扬的钟声,是警醒诗人的“暮鼓晨钟”,好像是对诗人的召唤,但同时又像是轻轻的叹息。诗人用象征、映衬手法,将不尽之意隐含在最后两句。

  不仅如此,这首诗的开头和结尾还形成了一种对比,隐含着诗人的深意。开始四句极写雷雨风云来势之猛,一派动荡之势,草堂似乎难以避免暴风雨的冲涮。接着,诗人虽然没有再交待风雨,但从最后两句“惆怅飞鸟尽,南溪闻夜钟”的暗示中可以看出,显然风雨往别处去了,并没有降临草堂。诗人这种章法,动荡与宁静的强烈对比,无疑地隐含着对人生变幻无常的感慨,与“早闻达士语,偶然心相通。误徇一微官,还山愧尘容”的出处无定的伤喟,正是统一的,两者交相映发,将这种迷惘而又感伤的情怀,表现得更为婉曲而又深沉。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主编.唐诗鉴赏辞典:商务印书馆出版社,2012.01:第839-841页
白苎新袍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廊。禹门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
白苎(zhù)新袍¹入嫩凉²。春蚕食叶响回廊。禹门³已准桃花浪,月殿(diàn)先收桂子香。
译文:廓之你在这初秋微凉的天气、穿着白色苎麻织成的新衣、离开我去参加科举考试。我仿佛看到了你以后参加考试的情景,你将与其他考生们一道在考场里专心致志地书写,犹如春蚕啃食桑叶,回廊里沙沙有声。乡试放榜时飘拂的桂花香已经先散向了月殿,你一定能名登桂榜,蟾宫折桂;不仅如此,连下一年桃花浪涌起时像鱼跃龙门一样考试得中的会试也已经为你准备好了。
注释:¹白苎新袍:白苎是用白色苎麻织成的布。宋代举子均著苎麻袍。²嫩凉:微凉,初凉。³禹门:即龙门,相传龙门为大禹所凿。
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明年此日青云上,却笑人间举子忙。(青云上 一作:青云去)
鹏北海¹,凤朝(cháo)²阳。又携(xié)书剑³路茫茫。明年此日青云上,却笑人间举子忙。(青云上 一作:青云去)
译文:现在你携带着书和剑走向应试的辽远广阔之路,就像鲲鹏从北海展翅翱游到南海,又像凤凰朝向太阳飞。明年的今天,你早已青云直上,那时你可以轻松愉悦地闲看世间的举子还在为功名奔忙。
注释:¹鹏北海:典出《庄子·逍遥游》。北海:泛指北方的大海。²朝:朝向。³书剑:书和剑。⁴青云上:一作“青云去”。以“青云直上”比喻人仕途顺遂,升迁很快,亦即官运亨通,迅速升到高位。⁵举子:科举考试的应试人。

  这是一首送别词。首句“白苎新袍入嫩凉”中的“嫩”字很有意蕴,词人将天气的凉爽感受着一“嫩”字来表现,可谓出语惊人。这种“陌生化”的表达,将秋天天气微凉、清爽和清新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次句“春蚕食叶响回廊”就是在首句所点明的环境基础上写范廓之(也可以说是考生们)穿着白色苎麻做的新衣服在微凉的天气里端坐在考场中,奋笔疾书而发出了如春蚕嚼桑叶般的沙沙声的情景。这样写,突出了“秋试”之“秋”的季节特点,在秋高气爽的季节,参加应试的举子们奋笔疾书、紧张忙碌的情状通过“春蚕食叶”的比喻表现出来。

  此词突出的表现手法是虚实相生。上阕点明时令和环境。“白苎新袍入嫩凉”是实写送别的季节——初秋、天气环境——微凉、被送者的衣着——白苎新袍;“春蚕食叶响回廊。禹门已准桃花浪,月响先收桂子香”是虚写,想象仲秋时节范廓之参加秋试的情景、此次秋试的结果以及下一年参加春闱的结果,虚实结合。下阕,“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用比喻的手法实写廓之携书剑登程的情景,实中有虚,以虚喻实,喻体“鹏北海,凤朝阳”意境豪迈雄壮,充满对廓之的鼓励;“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完全是虚写,想象廓之连中两试后轻松愉快的心情,表达了对廓之的美好祝福。

  此词在意象运用与意境创设上体现了辛词的豪放特点。大鹏、丹凤,意象豪迈;北海、朝阳、路茫茫,意境开阔;携书佩剑,既文又武,显示出既儒雅又刚健的气概。

  此词用典也很突出,“春蚕食叶”“禹门”“桃花浪““桂子香”“鹏北海”“凤朝阳”“青云”都用了典故。如桃花浪,典出宋张世南《游宦纪闻》卷六:“鲍氏安国、安行、安世兄弟,三科连中,故程文昌伯禹赠之诗,有‘七年三破桃花浪’之句。”而“月响先收桂子香”暗喻“蟾宫折桂”,“折桂”一词源于《晋书·郤诜传》“累近雍州刺史。武帝于东堂会送,问诜曰:’自以为何如?’诜对曰:‘臣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此后即将朝廷科举中选拔人才称为“折桂”。借喻高中状元。词人借用这两个典故,含蓄地表达对范廓之参加“秋试”的美好祝愿,祝愿他金榜题名。

  这虽是一首送别词,但因为是送人参加科考,自然不必如一般的送别诗般抒写离情别绪,而侧重于对应考者热情的鼓励和美好的祝愿,合情合理。

参考资料:
1、 倪同刚.2013年各地高考诗歌鉴赏题述评.中学语文,2013,08
2、 洪建.2013年高考诗词鉴赏题探究.语文建设,2013,11
3、 许闻君.梦里追寻且仗剑,词中况味各千秋.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09

zhètiān ·sòngkuòzhīqiūshì

xīn sòngdài 

báizhùxīnpáonènliáng chūncánshíxiǎnghuíláng ménzhǔntáohuālàng yuèdiàn殿xiānshōuguìxiāng 
péngběihǎi fèngzhāoyáng yòuxiéshūjiànmángmáng míngniánqīngyúnshàng quèxiàorénjiānmáng  (qīngyúnshàngzuò qīngyún )
北华收复赖群雄,猛士如云唱大风。
北华¹收复赖群雄,猛士如云唱大风²
注释:¹北华:即华北。²大风:指《大风歌》,为汉高祖刘邦所作。据汉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载:汉高祖刘邦登位12年(公元前195年),平定了最后一个叛将淮南王黥布后,路过家乡沛县,邀集父老旧友饮酒作乐,以示庆贺。酒至酣畅淋漓处,高祖击筑而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意思是:大风刮起啊云彩飘扬,威震天下啊回到故乡。怎得勇士啊镇守四方。该诗后人名为《大风歌》。
自信挥戈能退日,河山依旧战旗红。
自信挥戈(gē)能退日¹,河山依旧战旗红。
注释:¹挥戈能退日:成语“挥戈返日”的活用。语出《淮南子·览冥训》:“鲁阳公与韩构难,战酣,日暮,援戈而挥之。日为之反三舍。”“反”同“返”。这个故事后概括为成语“挥戈返日”,形容勇气感动天日,后引申为排除困难,扭转危局。

  该诗的前两句:“北华收复赖群雄,猛士如云唱大风。”诗人着眼于现实,无比豪迈地写出了抗日根据地在党的领导下,英雄辈出,猛士如云的大好形势,说明华北大片国土的收复,抗日根据地的不断巩固和扩大,抗战取得的伟大业绩,靠的就是根据地的广大抗日军民,他们才是英雄,是猛士,是保卫祖国、抗击日寇的坚强柱石。这两句写得气势磅礴,豪气冲天,字里行间充满了对抗日根据地军民的信赖、期待和赞美之情。在这里诗人引用了汉高祖刘邦《大风歌》中“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一句,并反其意而用之。刘邦平定了天下,却感叹没有猛士去镇守四方疆土,而抗日根据地却“猛士如云”,有这么多猛士来保卫祖国,何愁不能消灭日本侵略者,把他们赶出中国去呢!这一典故的巧妙活用,加上一个“唱”字,便十分生动的刻画出了抗日军民无比威武雄壮的猛士形象,为人们展现了一幅硝烟弥漫,战马嘶鸣,抗日将士高歌猛进、无所畏惧、前赴后继、势不可挡的抗战画面,同时也充分体现了朱德伟大的英雄气魄。

  “自信挥戈能退日,河山依旧战旗红。”承接前两句,作者在这里尽情地抒发了他对抗战必胜所满怀的信心和决心。前句作者引用了《唯南子·览冥训》中的一个故事:“楚鲁阳公与韩人交战,打得正激烈的时候,太阳落山了。鲁阳公持戈挥舞,精神抖擞,毫无疲惫之感,而且越战越勇。太阳为其精神所感动,又返回了三个星座的距离,以帮助他继续战斗。”朱德在这里把这个典故活用了,一则用其原义,无比豪迈地赞颂广大抗日民军英勇顽强,力挽国家危局的英雄气概;二则使“退日”具有双关的语意,坚信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一定能够克服困难,把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去。由于前面已经指出了抗日根据地有无数的勇猛之士,因此,这里的过渡就显得十分自然、和谐,显示了全诗在结构上的严谨细腻。后句是作者对抗战胜利前景的展望。1940年前后,由于国民党顽固派实行投降卖国政策,致使日本侵略者更加气焰嚣张,肆无忌惮,他们以主要兵力对抗日根据地进行重点进攻,同时实行经济封锁,妄图消灭抗日武装,瓦解根据地。抗日战争正面临着空前的困难。但是,尽管如此,由于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有“猛士如云”的抗日将士,有广大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抗战胜利的红旗必将插遍祖国的河山。这句充分表现了朱德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在欣赏朱德这首诗的时侯,可以明显地感到它在艺术上起码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用典精当自然。这首诗共有四句,作者引用了两个典故,不仅精当自然,无牵强之感,而且把它们用活了,使诗显得更加雄伟、高亢,诗意更加浓郁、畅朗、深刻。这一方面显示了作者的博学多才;另一方面也为世人批判地继承祖国的文化遗产树立了光辉的典范。当然,这也是朱德诗词的一个共同特点。二是诗的气势。短短的4句28个字,句句都有泰山压顶之势,字字皆有千钧之力,充满了磅礴豪壮的气势,读来令人亢奋,平添无穷的力量。

参尝读佛经,闻有优钵罗花,目所未见。天宝景申岁,参忝大理评事,摄监察御史,恋伊西北庭度支副使。自公多暇,乃刀府庭内,栽树种药,为山凿池。婆娑乎其间,足以寄傲。交河小吏有献此花者,云得之于天山之南。其状异于众草,势巃嵸如冠弁。嶷然上耸,生不傍引,攒花中折,骈叶外包,异香腾风,秀色媚景。因赏而叹曰,尔不生于中土,僻在遐裔,使牡丹价重,芙蓉誉高,惜哉!夫天地无私,阴阳无偏,各遂其生,自物厥性,岂以偏地而不生乎,岂以无人而不芳乎?适此花不遭小吏,终委诸山谷,亦何异怀才之士,未会明主,摈于林薮邪!因感而为歌,歌曰:
参尝读佛经,闻有优钵(bō)罗花,目所未见。天宝景申岁,参忝(tiǎn)¹目理评事,摄²监察御史³,恋伊西北庭度支副使。自公多暇(xiá),乃刀府庭内,栽树种药,为山凿池。婆娑(suō)乎其间,足以寄傲。交河小吏有献此花者,云得之于天山之南。其状异于众草,势巃(lóng)(zōng)如冠弁(biàn)¹⁰。嶷(yí)¹¹上耸,生不傍引,攒(cuán)花中折,骈(pián)¹²叶外包,异香腾风,秀色媚景¹³。因赏而叹曰,尔不生于中土,僻在遐裔(yì)¹⁴,使牡丹价重,芙蓉誉高,惜哉!夫天地无私,阴阳¹⁵无偏,各遂其生,自物厥(jué)¹⁶性,岂以偏地而不生乎,岂以无人而不芳乎?适¹⁷此花不遭¹⁸小吏,终委诸山谷,亦何异怀才之士,未会明主,摈(bìn)¹⁹于林薮(sǒu)²⁰邪!因感而为歌,歌曰:
注释:¹忝:谦词,辱居。²摄:兼任。³目理评事、监察御史:官职前者掌出外推求、审查案情。后者掌纠察内外官吏、监诸军等亭。此都非本参实职,乃是朝廷加给升任官员的朝宫职称的虚衔。⁴伊西:伊州、西州,隶北庭节度。⁵公:公门,官府。⁶婆娑:盘桓。⁷寄敖:寄托傲世之情。⁸交河:交河城,其地在天山南麓。⁹巃嵸:高耸貌。¹⁰弁:古代贵族的一种帽子。¹¹嶷然:高貌。¹²骈:并列。¹³景:日光。¹⁴遐裔:边远地区。¹⁵阴阳:阴阳二气,古人认为是生成万物的因素之一。¹⁶厥:其,它的。¹⁷适:如果。¹⁸遭:遇到。¹⁹摈:抛弃,斥逐。²⁰林薮:山林草泽。
白山南,赤山北。
白山¹南,赤山²北。
译文:在天山的南面,火山的北面,
注释:¹白山:即天山。²赤山:即火山,又名赤石山。
其间有花人不识,绿茎碧叶好颜色。
其间有花人不识,绿茎碧叶好颜色。
译文:那里有一种花,人们都不曾见识,它长着绿色的茎,碧绿的枝叶十分美丽。
叶六瓣,花九房。
叶六瓣,花九房¹
译文:它有六片叶子,花开时成九瓣;
注释:¹花九房:花有九片花瓣。
夜掩朝开多异香,何不生彼中国兮生西方。
夜掩朝开¹多异香,何不生彼中国²兮生西方。
译文:夜里花瓣合拢,早晨开放,多有奇异的香味。为什么不生在中原而要生在西方呢?
注释:¹夜掩朝开;意即花瓣夜晚合拢,到早晨又开放了。²中国:中土,中原,相对于西方少数民族而言。
移根在庭,媚我公堂。
移根在庭,媚我公堂¹
译文:如今它被移植在庭堂之下,令我的府邸大增光彩。
注释:¹公堂:官府的厅堂。
耻与众草之为伍,何亭亭而独芳。
耻与众草之为伍,何亭亭而独芳。
译文:想必你一定是不耻于同媚俗的花草们为伍,才如此孤独高傲地自个开放于僻静之处!
何不为人之所赏兮,深山穷谷委严霜。
何不为人之所赏兮,深山穷谷委严霜¹
译文:为何得不到人们的赏识呢?在深邃的山坳谷地里饱受寒霜的摧残而凋折。
注释:¹委严霜:因受寒霜摧残而凋零。
吾窃悲阳关道路长,曾不得献于君王。
吾窃(qiè)¹悲阳关²道路长,曾³不得献于君王。
译文:我暗自悲伤阳关一带道路漫长,我无法将你进献给君王。
注释:¹窃:暗自。²阳关:在今甘肃敦煌西南。³曾:乃。

  优钵罗花即岑参所认定的印度梵语中的雪莲花,按照作者在序言中的说法,优钵罗花这个名字他最早是从佛经里读到的。唐代的西域居民多把优钵罗花想象成神山圣域里罩有灵光圈的小佛像。

  “白山南,赤山北,其间有花人不识,绿茎碧叶好颜色。”四句写在天山南部、火山北部,一种人未曾识的奇花异草生长于其间,其茎干、叶片皆晶莹玉润,浓绿如翡翠,亭亭匀秀,美丽婀娜。

  “叶六瓣,花九房,夜掩朝开多异香,何不生彼中国兮生西方。”四句写此花碧叶六片,翦翦如齐,花瓣有及,色如凝脂,夜晚掩合如羞,清晨幽心静放,笑对骄阳,其香清幽淡雅,沁人心脾,叹此花为何生于寒荒西域,而不生于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中原大地,使有道之士、高洁君子但有知音之赏、惺惺相惜,而不能植于静室,相濡以沫。

  “移根在庭,媚我公堂,耻与众草之为伍,何亭亭而独芳?何不为人之所赏兮,深山穷谷委严霜。”这几句写将此花移于官署,使其高情逸态、淡放幽香涤尽官署锈染浊蚀的纷纭伧俗气,增其恬淡,秀其玉色,也使诗人日日得以耳濡目染,声气相求。叹此花高洁秀逸,幽香独放,亭亭静植,不蔓不枝,有君子澹泊明净之心,有贞女沉静清淑之态。耻于与众草为伍,择地而居,深山幽谷,冰霜侵逼,抱寒寂对幽冷亦淡定自若,无怨无艾,不因无人而不芳,不为孤影而自怜。如握瑾怀瑜的君子啸傲林薮,抱道自持,也绝不同流合污,和光同尘。

  “吾窃悲阳关道路长,曾不得献于君王”二句写诗人叹此花清雅高洁,如高尚其志的隐士,定是佐王的股肱大才,必当献于君王以其光明和德化布于天下,怎奈山长水阔,阳关路远,君王难致。

  此诗长短不拘,随情感的波动而蜿蜒前进,显示了诗人高超的文学技巧和精湛的表现手法。全诗以花自喻,以花独居僻壤,喻自己穷居塞外;以花种类奇特,喻自己胸怀大略;以花的独自开放,喻自己的洁身自好、特立独行;以花的罕为人知,喻自己的怀才不遇;以花因路途遥远无法上闻帝王,喻自己远戍边塞,晋身无阶。古人以物喻人者为数不少,但像此诗这样切合得丝丝入扣,以至有花与诗人简直融为一体、难分彼此之感的则并不多见。这首诗堪称唐代以物咏志的边塞诗中物我融合较为完美的一首。

  此诗为歌行体,形式灵活自如,多用散句,穿插变化,以韵调、用意来调节字句,流畅和谐,调如辘轳,而圆转自如。词不妩媚,而清秀淡朴、婉转有致,也颇合于诗的内容和格调。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202-203
2、 廖仲安.边塞诗派选集: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123-125
3、 陈新璋.唐宋咏物诗赏鉴:广东人民出版社,1986:41-44
城西门前滟滪堆,年年波浪不能摧。
城西门¹前滟(yàn)(yù)²,年年波浪不能摧。
译文:城西门前大江中的滟滪堆,年年被波涛冲击也不会摧毁。
注释:¹城西门:此当指奉节城西门。²滟滪堆:瞿塘峡口江中的巨石,亦作“犹豫堆”“英武石”,今已炸毁。
懊恼人心不如石,少时东去复西来。
懊恼人心不如石,少时东去复西来。
译文:懊恼的是人心还不如这石头,一会儿往东去,一会儿又朝西来。
这首诗用波浪不能摧毁滟滪堆起兴,并以此比喻“人心不如石”。作者把“人心”和“石”这些原本不相关的物象在特殊的语境联系起来,于平常中出新意,使作者要表达的意思形象化。这里的比喻与“国风”中本体和喻体简单的一一对应、具体直观表述的比喻不太一样,而是用比来表达心中的幽怨愁情,用在对人生感慨和恋情的抒发上。如“人心不如石”句,人心和石本没有可比性,二者之间本不能构成对应关系,但在具体的语境中,二者却因用比而建立起意象的联想机制。诗人把他的人生感悟融进这两个比喻之中,形象而深刻地传达心中的隐痛和感伤。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837-841
2、 周啸天 等.唐诗鉴赏辞典补编.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484-486
3、 施蛰存.唐诗百话(中).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2014:123-134
4、 李丽 刘志林.浅析刘禹锡《竹枝词》的内容特色.北方文学(中),2016(11):66.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