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逖,字士稚,范阳遒人也。逖性豁荡,轻财好侠,慷慨有节尚。每至田舍,散谷帛以周贫乏。后博览书记,该涉古今,见者谓逖有赞世才具。年二十四,阳平辟察孝廉,司隶再辟举秀才,皆不行。大驾西幸长安,关东诸侯范阳王虓、高密王略等竞召之,皆不就。京师大乱,逖率亲党数百家避地淮泗,以所乘车马载同行老疾,躬自徒步,药物表粮与众共之,又多权略,是以少长咸宗之。逖以社稷倾覆,常怀振复之志。时帝方拓定江南,未遑北伐,逖进说曰:“今遗黎既被残酷,人有奋击之志。大王诚能发威命将,使若逖等为之统主,庶几国耻可雪,愿大王图之。”
祖逖(tì),字士稚,范阳遒(qiú)人也。逖性豁荡¹,轻财好侠,慷慨有节尚²。每至田舍,散谷帛(bó)³以周贫乏。后博览书记,该涉古今,见者谓逖有赞世才具。年二十四,阳平辟察孝廉,司隶再辟举秀才,皆不行。大驾西幸长安,关东诸侯范阳王虓(xiāo)、高密王略等竞召之,皆不就。京师大乱,逖率亲党数百家避地淮泗,以所乘车马载同行老疾,躬自徒步,药物表粮与众共之,又多权略,是以少长咸宗之。逖以社稷倾覆,常怀振复之志。时帝方拓(tuò)江南,未遑北伐,逖进说曰:“今遗黎既被残酷,人有奋击之志。大王诚能发威命将,使若逖等为之统主,庶几国耻可雪,愿大王图之。”
译文:祖逖字士雅,范阳遒县人。他性格豁达坦荡,轻视财物看重义气,为人慷慨有气节。每到农家,散发谷物布帛来接济贫困人家。后来他就博览群书,多涉猎古今史实,见到他的人都说他有治国的才干。二十四岁时被推举为孝廉和秀才,他都不接受。惠帝大驾西幸长安后,关东诸侯范阳王司马虓、高密王司马略、平昌公司马模等竞相召纳,他都没有应允。后来京师大动乱,祖逖带着宗族亲戚数百家逃往淮水、泗水一带避难,以他自己的车马运载同行的老弱病残之人,自己和大家一起徒步行走,所带衣服粮食药品和大家分享,又加上能谋划布置,所以不管老少都服从他的安排,推举他为一行人的头领。祖逖因为社稷倾覆,山河沦丧,常怀振兴朝廷、恢复故土的壮志。当时皇帝刚刚在江南站稳脚跟,顾不上北伐,祖逖向皇帝进言道:“现在遗留在中原的百姓备受欺凌,人人都有奋击抗敌之志。若君王能兴发国威,诏命诸将,让如祖逖我这样的人为统领,复国雪耻就有了希望,愿大王勉力图之。”
注释:¹豁荡:旷达不受拘束。²节尚:志节。³谷帛:谷物与布帛。亦泛指衣食一类生活资料。⁴赞世:辅佐治理天下。赞:辅助,辅佐。⁵不就:不就职,谓不接受任命。⁶躬自:自己。⁷拓定:平定。
初,北中郎将刘演距于石勒也,流人坞主张平、樊雅等在谯,演署平为豫州刺吏,雅为谯郡太守。又有董瞻、于武、谢浮等十余部,皆统属平。逖诱浮使取平。樊雅遣众夜袭逖,直趣逖幕。逖命左右距之,督护董昭与贼战,走之。逖率众追讨,而张平余众助雅攻逖。蓬陂坞主陈川,自号宁朔将军。逖遣使求救于川,川遣将李头率众援之,逖遂克谯城。初,樊雅之据谯也,逖以力弱,求助于南中郎将王含,含遣桓宣领兵助逖。逖既克谯,宣等乃去。石季龙闻而引众围谯,含又遣宣救逖,季龙闻宣至而退。宣遂留,助逖讨诸屯坞未附者。石勒不敢窥兵河南,与逖书,求通使交市。逖不报书,而听互市,收利十倍,于是公私丰赡,士马日滋。会朝廷将遣戴若思为都督,逖以若思是吴人,虽有才望,无弘致远识,一旦来统之,意甚怏怏。且闻王敦与刘隗等构隙,虑有内难,大功不遂。感激发病,乃致妻孥汝南大木山下。逖虽怀帛忧愤,而图进取不辍,营缮武牢城。逖恐南无坚垒,乃使从子汝南太守济率众筑垒。未成,而逖病甚。俄卒于雍丘。
初,北中郎将刘演距于石勒也,流人坞主张平、樊雅等在谯,演署平为豫州刺吏,雅为谯(qiáo)郡太守。又有董瞻、于武、谢浮等十余部,皆统属平。逖诱浮使取平。樊雅遣¹众夜袭逖,直趣逖幕。逖命左右距之,督护董昭与贼战,走之。逖率众追讨,而张平余众助雅攻逖。蓬陂(pí)(wù)主陈川,自号宁朔(shuò)将军。逖遣使求救于川,川遣将李头率众援之,逖遂克谯城。初,樊雅之据谯也,逖以力弱,求助于南中郎将王含,含遣桓宣领兵助逖。逖既克谯,宣等乃去。石季龙闻而引众围谯,含又遣宣救逖,季龙闻宣至而退。宣遂留,助逖讨诸屯坞未附者。石勒不敢窥兵河南,与逖书²,求通使交市。逖不报书,而听互市³,收利十倍,于是公私丰赡,士马日滋。会朝廷将遣戴若思为都督,逖以若思是吴人,虽有才望,无弘致远识,一旦来统之,意甚怏(yàng)怏。且闻王敦与刘隗等构隙,虑有内(neì)(nàn),大功不遂。感激发病,乃致妻孥(nú)汝南大木山下。逖虽怀帛忧愤,而图进取不辍(chuò),营缮武牢城。逖恐南无坚垒,乃使从子汝南太守济率众筑垒。未成,而逖病甚。俄卒于雍丘。
译文:当初,北中郎将刘演防御石勒,流浪人所聚集的坞寨首领张平、樊雅等都在谯郡一带,刘演任张平为豫州刺史,樊雅为谯郡太守。又有董瞻、于武、谢浮等十几支队伍,都统属张平率领。祖逖说服谢浮,让他消灭张平。樊雅派部下夜晚偷袭祖逖,直冲向祖逖的幕帐。祖逖命令左右之人抵抗着敌人的冲击,督护董昭与贼苦战,敌人退走了。祖逖又率众乘胜追杀,这时张平的残部赶来帮助樊雅向祖逖进攻。蓬陂坞寨的头领陈川,自己封号为宁朔将军。祖逖派使者向陈川求救,陈川派部将李头领兵赶到相援,祖逖于是攻克了谯城。当初,樊雅占据着谯城,祖逖因力量单薄,向南中郎将王含请求支援,王含派遣桓宣领兵前来援助。祖逖攻克了谯城,桓宣这才返回。石季龙知道了这个情况,就领兵包围了谯城,王含再派桓宣援救祖逖,石季龙听说桓宣赶来了就连忙退走了。桓宣于是就留了下来,帮助祖逖讨伐那些尚未归附的各地坞寨之主。石勒不敢以兵窥测黄河以南地区,又与祖逖通信,请求互派使者互相贸易。祖逖不予回信,但听任两地互通贸易,并获得了十倍之利,于是公私都增加了收入,部下人马日益增多。恰巧朝廷准备派遣戴若思来为都督。祖逖认为戴若思是吴人,虽然有名望有声誉,可没有卓识远见,一下子就成了统领,所以心中就怏怏不快。又听说王敦与刘隗产生了矛盾冲突,担心朝廷会发生内乱,使大功难以实现。心情愤慨激荡生了病,于是将妻子家属安置到汝南大木山下。祖逖虽然心内忧郁气愤,但并未停止进取,营建修缮武牢城。祖逖担心城南没有坚固的屏障,于是派侄子汝南太守祖济率兵修筑堡垒。工程未就,而祖逖身患重病。不久死在雍丘。
注释:¹遣:派。²书:书信。³互市:指民族或国家之间的贸易活动。⁴丰赡:丰富、充足。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祖逖字士雅,范阳遒县人。他性格豁达坦荡,轻视财物看重义气,为人慷慨有气节。每到农家,散发谷物布帛来接济贫困人家。后来他就博览群书,多涉猎古今史实,见到他的人都说他有治国的才干。二十四岁时被推举为孝廉和秀才,他都不接受。惠帝大驾西幸长安后,关东诸侯范阳王司马虓、高密王司马略、平昌公司马模等竞相召纳,他都没有应允。后来京师大动乱,祖逖带着宗族亲戚数百家逃往淮水、泗水一带避难,以他自己的车马运载同行的老弱病残之人,自己和大家一起徒步行走,所带衣服粮食药品和大家分享,又加上能谋划布置,所以不管老少都服从他的安排,推举他为一行人的头领。祖逖因为社稷倾覆,山河沦丧,常怀振兴朝廷、恢复故土的壮志。当时皇帝刚刚在江南站稳脚跟,顾不上北伐,祖逖向皇帝进言道:“现在遗留在中原的百姓备受欺凌,人人都有奋击抗敌之志。若君王能兴发国威,诏命诸将,让如祖逖我这样的人为统领,复国雪耻就有了希望,愿大王勉力图之。”

当初,北中郎将刘演防御石勒,流浪人所聚集的坞寨首领张平、樊雅等都在谯郡一带,刘演任张平为豫州刺史,樊雅为谯郡太守。又有董瞻、于武、谢浮等十几支队伍,都统属张平率领。祖逖说服谢浮,让他消灭张平。樊雅派部下夜晚偷袭祖逖,直冲向祖逖的幕帐。祖逖命令左右之人抵抗着敌人的冲击,督护董昭与贼苦战,敌人退走了。祖逖又率众乘胜追杀,这时张平的残部赶来帮助樊雅向祖逖进攻。蓬陂坞寨的头领陈川,自己封号为宁朔将军。祖逖派使者向陈川求救,陈川派部将李头领兵赶到相援,祖逖于是攻克了谯城。当初,樊雅占据着谯城,祖逖因力量单薄,向南中郎将王含请求支援,王含派遣桓宣领兵前来援助。祖逖攻克了谯城,桓宣这才返回。石季龙知道了这个情况,就领兵包围了谯城,王含再派桓宣援救祖逖,石季龙听说桓宣赶来了就连忙退走了。桓宣于是就留了下来,帮助祖逖讨伐那些尚未归附的各地坞寨之主。石勒不敢以兵窥测黄河以南地区,又与祖逖通信,请求互派使者互相贸易。祖逖不予回信,但听任两地互通贸易,并获得了十倍之利,于是公私都增加了收入,部下人马日益增多。恰巧朝廷准备派遣戴若思来为都督。祖逖认为戴若思是吴人,虽然有名望有声誉,可没有卓识远见,一下子就成了统领,所以心中就怏怏不快。又听说王敦与刘隗产生了矛盾冲突,担心朝廷会发生内乱,使大功难以实现。心情愤慨激荡生了病,于是将妻子家属安置到汝南大木山下。祖逖虽然心内忧郁气愤,但并未停止进取,营建修缮武牢城。祖逖担心城南没有坚固的屏障,于是派侄子汝南太守祖济率兵修筑堡垒。工程未就,而祖逖身患重病。不久死在雍丘。

注释

豁荡:旷达不受拘束。

节尚:志节。

谷帛:谷物与布帛。亦泛指衣食一类生活资料。

赞世:辅佐治理天下。赞:辅助,辅佐。

不就:不就职,谓不接受任命。

躬自:自己。

拓定:平定。

遣:派。

书:书信。

互市:指民族或国家之间的贸易活动。

丰赡:丰富、充足。

猜您喜欢
白帝城中云出门, 白帝城下雨翻盆。
白帝¹城中云出门,下白帝城下雨翻盆²。¹白帝:即白帝城。这里的白帝城,是实指夔州东五里白帝山上的白帝城,并不是指夔州府城。²翻盆:即倾盆。形容雨极大。
高江急峡雷霆斗, 古木苍藤日月昏。
高江急峡雷霆(tíng)斗,下古木苍藤日月昏。
戎马不如归马逸, 千家今有百家存。
戎马¹不如归马²逸,下千家今有百家存。¹戎马:指战马,比喻战争。²归马:从事耕种的马。比喻战争结束。
哀哀寡妇诛求尽, 恸哭秋原何处村?
哀哀寡(guǎ)妇诛求¹尽,下恸(tòng)哭²秋原³何处村?¹诛求:强制征收、剥夺。²恸哭:失声痛哭。³秋原:秋天原野。

  这首诗在意境上的变化参差错落,大开大阖,在暴风骤雨之后,描绘的是一幅凄凉萧索,满目疮痍的秋原荒村图,这图景正是安史之乱后唐代社会的缩影。

  诗的首联即用民歌的复沓句法来写峡江云雨翻腾的奇险景象。登上白帝城楼,只觉云气翻滚,从城门中腾涌而出,此极言山城之高峻。往下看,“城下”大雨倾盆,使人觉得城还在云雨的上头,再次衬出城高。这两句用俗语入诗,再加上音节奇崛,不合一般律诗的平仄,读来颇为拗拙,但也因而有一种劲健的气骨。

  下一联承“雨翻盆”而来,具体描写雨景。而且一反上一联的拗拙,写得非常工巧。首先是成功地运用当句对,使形象凝炼而集中。“高江”对“急峡”,“古木”对“苍藤”,对偶工稳,铢两悉称;“雷霆”和“日月”各指一物(“日月”为偏义复词,即指日),上下相对。这样,两句中集中了六个形象,一个接一个奔凑到诗人笔下,真有急管繁弦之势,有声有色地传达了雨势的急骤。“高江”,指长江此段地势之高,藏“江水顺势而下”意;“急峡”,说两山夹水,致峡中水流至急,加以翻盆暴雨,江水 猛涨,水势益急,竟使人如闻雷霆一般。从音节上言,这两句平仄完全合律,与上联一拙一工,而有跌宕错落之美。如此写法,后人极为赞赏,宋人范温说:“老杜诗,凡一篇皆工拙相半,古人文章类如此。皆拙固无取,使其皆工,则峭急无古气。”(《潜溪诗眼》)

  这两联先以云雨寄兴,暗写时代的动乱,实际是为展现后面那个腥风血雨中的社会面貌造势、作铺垫。

  后半首境界陡变,由紧张激烈化为阴惨凄冷。雷声渐远,雨帘已疏,诗人眼前出现了一片雨后萧条的原野。颈联即是写所见:荒原上闲蹓着的“归马”和横遭洗劫后的村庄。这里一个“逸”字值得注意。眼前之马逸则逸矣,看来是无主之马。虽然不必拉车耕地了,其命运难道不可悲吗?十室九空的荒村,那更是怵目惊心了。这一联又运用了当句对,但形式与上联不同,即是将包含相同词素的词语置于句子的前后部分,形成一种纡徐回复、一唱三叹的语调,传达出诗人无穷的感喟和叹息,这和上面急骤的调子形成鲜明对照。

  景色惨淡,满目凋敝,那人民生活如何,这就逼出尾联碎人肝肠的哀诉。它以典型的悲剧形象,控诉了黑暗现实。孤苦无依的寡妇,终日哀伤,有着忧愁和痛苦。她的丈夫或许就是死于战乱,然而官府对她家也并不放过,搜刮尽净,那么其他人可想而知。最后写荒原中传来阵阵哭声,在收获的秋季尚且如此,其苦况可以想见。“何处村”是说辨不清哪个村庄有人在哭,造成一种苍茫的悲剧气氛,实际是说无处没有哭声。 本诗在意境上的参差变化很值得注意。首先是前后境界的转换,好像乐队在金鼓齐鸣之后奏出了如泣如诉的缕缕哀音;又好像电影在风狂雨暴的场景后,接着出现了一幅满目疮痍的秋原荒村图。这一转换,展现了经过安史之乱后唐代社会的缩影。其次是上下联,甚至一联之内都有变化。如颔联写雨景两句色彩即不同,出句如千军万马,而对句则阻惨凄冷,为转入下面的意境作了铺垫。这种多层次的变化使意境更为丰富,跌宕多姿而不流于平板。

  在艺术上,这首也很有特色:首先,境界开阔。诗人在描写上富有变化,参差错落,大开大阖。诗歌中,诗人描写了暴风骤雨的景象,同时又给读者展现一幅凄凉萧索,满目疮痍的秋原荒村图。其次,借景抒情。在诗歌中,诗以白帝的急风暴雨,喻唐代社会的战乱动荡;以荒村的萧条凄凉,喻“安史乱后”国家的疮痍满目。诗人通过这样的环境的描写,表现了对国家动荡,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沉郁的忧愁与哀思。

参考资料:
1、 杜甫 著 邓魁英 编.杜甫选集:中华书局,1986:272-273
2、 萧涤非.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508-509
3、 葛晓音.杜甫诗选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156-157
4、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五).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211-212

bái

 tángdài 

báichéngzhōngyúnchūmén báichéngxiàfānpén 
gāojiāngxiáléitíngdòu cāngténgyuèhūn 
róngguī qiānjiājīnyǒubǎijiācún 
āiāiguǎzhūqiújìn tòngqiūyuánchùcūn 
翠苑红芳晴满目。绮席流莺,上下长相逐。紫陌闲随金坜辘。马蹄踏遍春郊绿。
翠苑(yuàn)¹红芳²晴满目。绮(qǐ)³流莺(yīng),上下长相逐。紫陌闲随金坜(lì)(lù)。马蹄踏遍春郊绿。
译文:新绿的林园,雨后红花芳香光照眼。绮丽华贵的酒筵.流莺飞上飞下追欢,大路上闲闲地紧随香车轮转,马蹄得意将春郊芳草踏遍。
注释:蝶恋花:词牌名。又名《凤栖梧》《鹊踏枝》等,双调六十字,上下片各五句四仄韵。¹翠苑:种满绿树的园林。²红芳:花草。³绮席:华美的筵席。⁴流莺:翻飞的黄莺。⁵紫陌:东西方向的路为陌,用紫色土铺成的路故称作紫陌。这里用来泛指都市郊外的大路。⁶金坜辘:用金属镶嵌的车。坜辘:车行走的声音,代指车。金:用金属装饰的华美之车。
一觉年华春梦促。往事悠悠,百种寻思足。烟雨满楼山断续。人闲倚遍阑干曲。
一觉年华¹春梦促。往事悠悠,百种寻(xín)(sī)²足。烟雨满楼山断续。人闲倚遍阑(lán)干曲³
译文:唉,金色的年华似春梦般短,悠悠往事逝如烟,茫茫无觅百遍寻思无限。烟雨朦胧小楼掩,青山断续时隐现。闲愁人哪,曲曲栏杆都倚遍。
注释:¹一觉年华:如梦般的岁月。²寻思:思虑。³人闲倚遍阑干曲:是“闲人遍倚曲阑干”的倒装,谓闲来无事,将屈曲的栏杆都倚遍了。

  上片首先描绘的是一片大好春光。阳光普照下,触目所及处,园林草木青翠,红花满地。啼声清脆的流莺在人们春游时布置的华丽筵席周围飞来飞去。在这样生机勃勃的大好春光中,词中的抒情主人公出场了。他悠闲地跟随着那些华美的车子,他骑着马儿,尽兴游遍京城郊外大好春光。这位意气丰发的游春少年形象,有可能是天圣九年(1030)进士及第后的词人的写照。

  下片中涉及的季节仍然是春天,但与上片好景致、好心情不一样,写的是迟暮之人年华如梦、世事沧桑之感。他一觉醒来后,感受到的是年华有如春梦一般的短促,而且此时,悠悠往事、千般思绪一齐涌上心头。词人把往事想象的空间留给了读者,而以“烟雨满楼山断续”,即主人公此时内心种种愁思外化而形成的景致进一步展现他心情的沉郁。意思就是说主人公此时的心情就如满楼烟雨般凄冷迷乱。词作结尾处描绘的主人公百无聊赖地闲倚栏杆的身影,与下片词情沉重的氛围相映照,再进一步表现主人公的愁绪无法排遣。

  这首词采用对比的手法写不同时期的两种春景、两种心情,对比中透露出深沉的人生感慨,颇具深婉之致。

参考资料:
1、 (宋)欧阳修著;李之亮注析.欧阳修词选:中州古籍出版社,2015.05:第69页

diéliànhuā--ōuyángxiū

cuìyuànhóngfāngqíngmǎnliúyīngshàngxiàzhǎngxiāngzhúxiánsuíjīnbiànchūnjiāo绿

juéniánhuáchūnmèngwǎngshìyōuyōubǎizhǒngxúnyānmǎnlóushānduànrénxiánbiànlángàn

不曾识面早相知,良会真诚意外奇。
不曾识面早相知,良会¹真诚意外奇²
译文:我们不曾见面就早已知道姓名,这次意外相聚让我格外惊奇。
注释:¹良会:美好的会见。²意外奇:指两人意外相聚。
才可必传能有几,老犹得见未嫌迟。
才可必传能有几,老犹得见未嫌迟。
译文:你的才华一定会长久流传,我有幸晚年见到你也不算晚了。
苏堤二月如春水,杜牧三生鬓有丝。
苏堤¹二月如春水,杜牧三生²鬓有丝³
译文:二月的苏堤涨着春水,我曾像杜牧一般风流,如今却已鬓边生白。
注释:¹苏堤:在杭州西湖中。传为北宋元丰年间苏轼于杭州任职时疏浚西湖,堆泥筑堤,故名。²杜牧三生:杜牧,晚唐著名诗人,风流多才,比喻袁枚。三生,指前生、今生、来生。³鬓有丝:鬓发花白。此年袁枚六十三岁。
一个西湖一才子,此来端不枉游资。
一个西湖一才子¹,此来端²不枉³游资。
译文:一赏西湖一见你,不枉费我这里游玩啊。
注释:¹才子:指袁枚。²端:真正。³枉:白费。

  首联写诗人与袁枚不期而遇。“不曾识面早相知,良会真诚意外奇。”诗人与袁枚知交已久,这次相遇正是出乎意料之外的奇迹,而自己的欢快之情溢于言表。

  颔联赞叹袁枚卓越的才华,必将流传永久,因而自己有幸于晚年得见这位名高一代的诗人也并不嫌太晚。“才可必传能有几,老犹得见未嫌迟。”此时赵翼五十三岁,袁枚已六十三岁,所以称老,而这次会面又在风光旖旎的西子湖畔,更有诗情画意。

  颈联写二月西湖涨春水,苏堤沉浸在春光之中。“苏堤二月如春水,杜牧三生鬓有丝。”在此景中,风流如杜牧的袁枚此时鬓边已有了白发。这两句形象地再现出当日两位诗人见面时的情景。“望湖楼下水如天”,那浩淼无际的水势正如二月的眷光,不仅充溢于天地之间,而且也漾溢在诗人的心头。眼前这位两鬓花白而风流倜傥的才子便是自己心仪已久的随园主人,怎不使诗人欣慰,所以说西湖与袁枚一样足以令他觉得不虚此行,甚至连游程的花费电不冤枉了。

  尾联将西湖和袁枚系为一体,点明诗人喜悦心情。“一个西湖一才子,此来端不枉游资。”将西湖与袁枚联系在一起,非常浅切,却别开生面,“不枉游资”云云虽语带戏谑,却也体现了袁、赵二人之间的友谊是真诚的。这一次的聚会是欢愉的,在两位诗人心中都留下了美好的回忆。袁枚也有诗记载此事,中有“西湖天为两人生”之句,表现了同样轻快戏谑的笔调。

  赵翼的诗明白清通,追求一种朴实平易的美感,如这一首通篇没有僻字涩句,也不用浓艳的词藻、艰深的典故,冲口而出,然不乏佳句。“才可”二句意在称扬袁枚的才华出众,然也带出白首相逢的情景,“苏堤”二句于通篇议论之中插入形象的描绘,令景物与人融合无间,都于平淡中含有深味,令人难忘。赵翼诗的另一特点是诙谐幽默,如此首中“老犹得见未嫌迟”等诸句中都显然有一种风趣的精神,或表现旷达的胸襟,或抒写真率的友情。

参考资料:
1、 上海古籍出版社编.元明清诗鉴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391
2、 郑春山.千古绝唱·中国古典文学赏析.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1999:4491

西yuánzicáizèng--zhào

céngshímiànzǎoxiāngzhīliánghuìzhēnchéngwài

cáichuánnéngyǒulǎoyóujiànwèixiánchí

èryuèchūnshuǐsānshēngbìnyǒu

西cáiziláiduānwǎngyóu

销魂时候。正落花成阵,可人分手。纵临别、重订佳期,恐软语无凭,盛欢难又。雨外春山,会人意、与眉交皱。望行舟渐隐,恨杀当年,手栽杨柳。
销魂(hún)时候¹。正落花成阵,可人²分手。纵临别、重订佳期,恐软语³无凭,盛欢难又。雨外春山,会人意、与眉交皱。望行舟渐隐,恨杀当年,手栽杨柳。
译文:失魂落魄的时候,正值花朵如雨般地纷纷飘落,与可爱的心上人告别分手。即使临别再拟订相见的日期,只恐温柔的言语没有凭据,巨大的欢乐再难寻求。那雨帘外的青山,似乎了解人的心意,也与眉头一起相互微皱。眼望着远行的船渐渐隐去,真的好悔恨当年亲手栽种下这些缠绵的杨柳。
注释:解连环:词牌名,正体为双调,一百零六字,前段十一句五仄韵,后段十句五仄韵。¹销魂时候:指别离之际。销,与“消”通。²可人:本指有长处的人,这里指心中可爱的人。³软语:柔婉的话语。⁴盛欢:达到极点的欢快情绪。⁵又:再。⁶杀:程度深。
别离事,人生常有。底何须,为著成个消瘦。但若是两情长,便海角天涯,等是相守。潮水西流,肯寄我、鲤鱼双否。倘明岁、来游灯市,为侬沽酒。
别离事,人生常有。底¹何须²为著,成个消瘦?但若是两情长,便海角天涯,等是相守³。潮水西流,肯寄我,鲤(lǐ)鱼双否?倘明岁、来游灯市,为侬沽酒。
译文:离别的事情,人的一生本来就是会经常有的。何必要为了它变成这样消瘦?只要两人情深意长,即使相隔天涯海角,也等于相伴相守。潮水默默向西涌流,可肯寄给我那藏着信轴的双鲤鱼?倘若到了明年你能前来灯市游玩,我将为你买来醉人的美酒。
注释:¹底:底事,什么事。²何须:何用,不用。³但若是两情长,便海角天涯,等是相守:化用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句意。等是,同样是。⁴鲤鱼双:即“双鲤鱼”,代指书信。⁵灯市:指元宵节前后放灯的地方,古时男女可以于此自由相会。

  此词诉离别之苦,但基调是积极、健康、明朗的,上片全以景物写人,下片全以虚拟语气达意,写得快捷豪爽,洋溢着若干乐观色彩,塑造了一个深沉执着、热情爽朗而又绻绵多情的女性形象。

  上片单刀直入,直陈其事后情景合写,亦物亦人,极缠绵吞吐之能事,通过落花成阵、雨外春山、水边杨柳三景勾勒出别离场景,渲染、烘托、反衬主人公的惜别心理,缠绵感人。暮春季节,细雨漾漾,落红阵阵,江畔青山低眉,主人公伫立在依依的柳枝旁,满怀愁绪,一往深情地凝视着渐行渐去的船帆。开篇即揭明本旨:“销魂时候,正落花成阵,可人分手。” 花的鲜艳和娇嫩,象征着青春的美好;花的殒落与枯萎,则意味着时光的流逝与生命的消歇。花落而成阵,纷纷扬扬,不可遏止,则更意味着一个诗一般的芳菲世界的覆灭,更有一种悲剧感。通过写落花成阵的萧瑟时节主人公与自己所爱的人匆匆分襟把“销魂”的意蕴写足。其中,“销魂时候”一句不仅鲜明集中地点出了主题,且暗含着一股伤感黯然的感情,使此词一开篇就带有浓重的感情色彩。再加上“可人”登舟,送者黯然销魂之状跃然纸上。接着的“落花成阵”既交代了送别的时间,又以暮春花落的客观环境为陪衬,渲染了“销魂”时节落寞感伤的气氛。紧接着,词人以“纵临别重订佳期,恐软语无凭,盛欢难又”点明了主人公感伤恨别的原由,这种坦率真实的表露,显露了主人公对“可人”的深重的感情,使离情显得更真切动人。其中,“重订佳期”表明佳期的拟定已经不是第一次,临别之前,盛欢之际,二人便把下一次的幽欢佳会订下了,而临别之时又重订期,则表明心迹之一如既往,态度之弥加坚定;“临别”之前冠以“纵”字则透出一种无法把握命运的忧虑。“纵”字和“恐”字,一纵一收,笔势天矫,真切而生动地描绘了有情人心理上的一次大的波动。至此,离别的苦痛已基本写尽,下文笔锋再转,由直陈其事变为景物摹写,且使满腹别情具象化。为了更强烈地表达这种感情,词人在继而融情于景,给主人公周围的景物都染上了丰富的感情色彩。“雨外春山,会人意、与眉交皱。”蒙蒙细雨后面的春山,仿佛深谙离人的愁苦,也如眉峰颦蹙。分明是自己愁怀难遣,却以为青山也充满着离愁别剐恨;分明是自己愁眉紧锁,却以为青山也眉结不开。这种移情手段的娴熟运用,把主人公的愁绪写得更形象而丰满。这里,词人翻用“眉如春山”而成“雨外春山,会人意、与眉交皱”,让原本无感的青山与主人公共怀愁绪;因杨柳挡住视线,而对当年手栽之柳产生怨恨之情,更突出了送别时情感的热烈与真切。这样,客观环境与人的主观情绪高度融合起来,主人公的内心感情得到了充分的表露。无论“销魂”也好,惶恐也好,皱眉也好,都不能改变离别的既成事实,于是主人公的情绪更趋激越,由愁而至于恨:“望行舟渐隐,恨杀当年,手栽杨柳。”主虽无理之极,却情真意切。这是因为虽然柳丝万条,却无法挽住“可人”的行舟,只好任其远去,直至最后消失在视线之外。三句警动异常可谓“无理而妙”。

  下片承主人公的忧虑而来,紧扣题旨,全写离情,由执着而洒脱,境界顿宽,极变化腾挪之能事,但没有极力铺叙离别的寂寞凄凉和伤感苦楚,反而以别离时主人公安慰对方、劝他来信、望他明年来游三事表达主人公未别先盼再会的急切情怀,描绘出一个痴情专一但积极开朗的女性形象,表达了主人公对爱情的坚贞诚信和积极执着,这是全词的基调。过片似是自我解慰,从爱情的哲理思索中宽慰离别之苦。“别离事,人生常有,底何须为著,成个消瘦?”人生有合即有离,有聚即有散,离合聚散,自古皆然,不必耿耿于怀而把自己折磨得这般消瘦。既然离别是一种普遍的人生体验,那么就该达观一些,洒脱一些。接着的“但若是”三句,承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的“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之意,语极旷达而真挚,于愁山恨海之外另开一境,令人心情为之豁然开朗:在“别”字面前,主人公不再消极伤感,而是积极等待。她坚信双方的感情是深厚坚实的,她忠实于自己的感情,发誓“便海角天涯,等是相守”。真正的爱情并不会为千山万水所隔断,只要彼此之间的感情不被流逝的岁月所冲淡,空间的距离是可以由心灵来弥合的。即便是身处海角天涯,也如同耳鬓厮磨、长相厮守。接下来,词人又以率直明快的句子表达了主人公的希望,用“潮水西流,肯寄我,鲤鱼双否”表现了主人公殷切的期望。最后以主人公对重逢的企望作结,突出了她对炽热爱情、对往日欢乐的珍惜与回味,衬托出了如今惨别的凄苦与愁怨,也减少了许多临别的凄惶,增加许多亮色,使人精神也为之振作,从悲苦的离愁中暂时脱身而出,沉缅于绚丽的憧憬之中,。

  全词曲曲折折,婉转尽意,虚虚实实,巧妙传情,语言自然而妥溜,明白而家常,朴素而无华,内涵却颇丰厚,表现手法亦多变化,句句有深味,字字带真情。

参考资料:
1、 孙文光,彭国忠 著.明清词举要.芜湖: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20-21
2、 《明清词观止》编委会编.明清词观止.上海:学林出版社,2015年:23-24
3、 王筱云,等 主编.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分类集成 16 词曲卷 2.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4年:227-228
4、 田宝琴.诗词曲赋名作鉴赏大辞典·词曲赋卷.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1989年12月第1版:583-584
5、 钱仲联 主编.爱情词与散曲鉴赏辞典.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673-674
6、 唐圭璋.金元明清词鉴赏辞典.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05月第1版:614-616
上阳人,上阳人,红颜暗老白发新。
上阳¹人,上阳人,红颜暗老白发新。
译文:上阳宫人啊,上阳宫人,当年的花容月貌已经暗暗消失。如今垂暮之年,白发如银。
注释:¹上阳:即上阳宫,在洛阳皇宫内苑的东面。
绿衣监使守宫门,一闭上阳多少春。
绿衣监使¹守宫门,一闭上阳多少春。
译文:绿衣监使守着宫门,一下就关闭了上阳人多少个春天。
注释:¹绿衣监使:太监。唐制中太监着深绿或淡绿衣。
玄宗末岁初选入,入时十六今六十。
玄宗末岁初选入,入时十六今六十。
译文:说起来,还是玄宗末年被选进皇宫,进宫时刚十六,现在已是六十。
同时采择百余人,零落年深残此身。
同时采择百余人,零落年深残此身。
译文:一起被选的本有一百多人,然而,日久年深,凋零净尽,如今剩下只老身一人。
忆昔吞悲别亲族,扶入车中不教哭。
忆昔吞悲别亲族,扶入车中不教哭。
译文:想当初,吞声忍泪,痛别亲人,被扶进车子里不准哭泣。
皆云入内便承恩,脸似芙蓉胸似玉。
皆云入内便承恩¹,脸似芙蓉胸似玉。
译文:都说进了皇宫便会承受恩宠,因为自己是那样的如花似玉。
注释:¹承恩:蒙受恩泽。
未容君王得见面,已被杨妃遥侧目。
未容君王得见面,已被杨妃¹遥侧目²
译文:哪晓得一进宫,还没等到见君王一面,就被杨贵妃远远地冷眼相看。
注释:¹杨妃:杨贵妃。²遥侧目:远远地用斜眼看,表嫉妒。
妒令潜配上阳宫,一生遂向空房宿。
妒令潜配上阳宫,一生遂向空房宿。
译文:我遭到嫉妒,被偷偷地送进上阳宫,落得一辈子独守空房。
宿空房,秋夜长,夜长无寐天不明。
宿空房,秋夜长,夜长无寐天不明。
译文:住在空房中,秋夜那样漫长,长夜无睡意,天又不肯亮。
耿耿残灯背壁影,萧萧暗雨打窗声。
(gěng)¹残灯背壁影,萧萧²暗雨打窗声。
译文:一盏残灯,光线昏昏沉沉,照着背影,投映在墙壁上;只听到夜雨萧萧,敲打着门窗。
注释:¹耿耿:微微的光明。²萧萧:风声。
春日迟,日迟独坐天难暮。
春日迟,日迟独坐天难暮。
译文:春日的白天是那样慢,那样慢啊,独自坐着看天,天又黑得那样晚。
宫莺百啭愁厌闻,梁燕双栖老休妒。
宫莺百啭(zhuàn)¹愁厌闻,梁燕双栖老休妒。
译文:宫里的黄莺儿百啭千啼,本该让人感到欣喜,我却满怀愁绪,厌烦去听;梁上的燕子成双成对,同飞同栖,是多么地让人羡慕,但我老了,再也引不起丝毫的嫉妒。
注释:¹啭:鸣叫。
莺归燕去长悄然,春往秋来不记年。
莺归燕去长悄然,春往秋来不记年。
译文:黄莺归去了,燕子飞走了,宫中长年冷清寂寥。就这样送春,迎秋,已记不得过了多少年。
唯向深宫望明月,东西四五百回圆。
唯向深宫望明月,东西四五百回圆。
译文:只知对着深宫,望着天上月,看它东边出来,西边落下,已经四五百回圆缺。
今日宫中年最老,大家遥赐尚书号。
今日宫中年最老,大家遥赐尚书¹号。
译文:现如今,在这上阳宫中,就数我最老。皇帝听说后,远远地赐了个“女尚书”的称号。
注释:¹尚书:官职名。
小头鞵履窄衣裳,青黛点眉眉细长。
小头鞵(xié)(lǚ)¹窄衣裳,青黛点眉眉细长。
译文:我穿的还是小头鞋子、窄窄的衣裳;还是用那青黛画眉,画得又细又长。
注释:¹鞵履:都是指鞋。
外人不见见应笑,天宝末年时世妆。
外人不见见应笑,天宝末年时世妆。
译文:外边的人们没有看见,看见了一定要笑话,因为这种妆扮,还是天宝末年的时髦样子。
上阳人,苦最多。  
上阳人,苦最多。  
译文:上阳宫人哪,苦可以说是最多:
少亦苦,老亦苦,少苦老苦两如何!
少亦苦,老亦苦,少苦老苦两如何!
译文:年轻也苦,老了也苦。一生孤苦,可又能怎样?
君不见昔时吕向美人赋,
君不见昔时吕向美人赋¹
译文:你不曾看到那时吕向的《美人赋》?
注释:¹美人赋:作者自注为“天宝末,有密采艳色者,当时号花鸟使,吕向献《美人赋》以讽之。”
又不见今日上阳白发歌!
又不见今日上阳白发歌!
译文:你又没见到今日的《上阳宫人白发歌》?

  上阳宫宫女很多,有些宫女从未得到皇帝接见,终身等于幽禁宫中。古代宫女生活相当痛苦。所以诗序有“愍怨旷也”的说法。“愍”,同情。“怨旷”,指成年了没婚配的人。女人称“怨女”,男人称“旷夫”。这里偏指怨女。

  开头几句是说,上阳那老宫女,青春红颜悄悄地、不知不觉地衰老了,而白发不断地新生。太监把守的宫门,自从宫女们被关进上阳宫以后,一幽闭就是多少年过去了。“玄宗末岁”指唐玄宗天宝末年(天宝年间为742年—756年),当时女子刚被选入宫中,才只有十六岁,一转眼已到六十了。同时从民间采择来的宫女有百十多个,一个个都凋零死去了。多年后只剩下这一个老宫女了。“绿衣监”,是唐代掌管宫闱出入和宫人簿籍的太监。从七品下,六、七品官穿绿色官服。“入时十六今六十”,这里的岁数不是实指,而是指进去时很年轻,等几十年过后已经很老了。这几句概述了上阳宫女被幽闭在上阳宫达半个世纪之久,写出了她凄惨的一生,以充满哀怨忧郁之情的笔调,总括了全诗的内容,有统摄全篇的作用。

  接着转入该诗的主要部分,写她入宫后的遭遇及幽闭后的愁苦。“忆昔吞悲别亲族,扶入车中不教哭。皆云入内便承恩,脸似芙蓉胸似玉。” 这四句写她当年别亲入宫的悲恸场景,意思是说,回想当年离别亲人时,她忍悲吞声被家人扶进车里边,并嘱咐她不要哭。因为她长的很美,身材也很好,大家都说你一入宫里就会受到皇帝恩宠的,可事实并非如此。“未容君王得见面,已被杨妃遥侧目。妒令潜配上阳宫,一生遂向空房宿。” 这四句写她进宫之后,被妒潜配上阳宫的悲惨结局。她来到宫中,还没容得君王看见她,就已被杨贵妃发现了,远远地对她加以侧目而视。由于嫉妒,杨贵妃就派人下令把她发配到上阳宫,于是她的一生就在空房度过了。至此,这位年仅十六岁的妙龄少女,一生命运就这样决定了。

  接下来围绕着潜配上阳宫后的情景展开了层层描写。“宿空房,秋夜长,夜长无寐天不明。耿耿残灯背壁影,萧萧暗雨打窗声。”这几句写她宿空房被幽闭时的痛苦。因为夜长,她睡不着盼天亮,但天色又迟迟不明。就在残灯、壁影,萧萧暗雨之中度过去了。这是写秋夜的漫长。“春日迟,日迟独坐天难暮。宫莺百啭愁厌闻,梁燕双栖老休妒。” 春天白天长,虽然春光好,但她是孤独一人坐在那儿,所以天越长越难挨,越难往下熬过去。所以总是希望天快点黑。可天又长,很难黑。空中飞来的莺鸟叫得很好听,但她愁绪难展不愿听;春天燕子来了,在梁间做窝,总是双栖双宿,可她已老了无需去妒忌燕子的双栖双宿了。作者选择“秋夜”和“春日”两个典型时间,来概括上阳宫女四十四个年头的凄怨生活。写“秋夜”是“耿耿残灯”、“萧萧暗雨”等愁景;写“春日”,是“宫莺百燕双栖”等乐景;愁、乐交杂,相反相成,以景衬情,既渲染了凄恻哀怨的悲剧气氛,又细致、含蓄地反映了上阳宫女孤寂愁苦的心理。

  “莺归燕去长悄然,春往秋来不记年。唯问深宫望明月,东西四五百回圆。”这四句总写幽禁深宫时间之久。“莺归燕去”表示春天过去了,春往秋来,她总是这单调度过,不记得哪个年头了。只是因为在深宫常常看月亮,似乎还记得从东边升起,西边落下,大约有四五百回了。

  以上为该诗主体部分,描写老宫女一生的痛苦。

  “今日宫中年最老,大家遥赐尚书号。小头鞵履窄衣裳,青黛点眉眉细长。外人不见见应笑,天宝末年时世妆。” 这几句是说,她已成了宫中最老的一个宫女了。皇帝住长安,所以遥赐她一个尚书官衔。穿小头鞋窄衣裳,用青黛画细长细长的眉。外人是看不到的(因在宫中),如果一旦看到她了,谁都要笑的。因为这种小头鞋窄衣裳画细长眉,都是唐玄宗时流行的一种服装打扮,落后了半个世纪了,成了老古董。“大家”,指皇帝。唐朝宫中口语。“尚书号”是对老宫女的安慰,但这对一个女人来说是无济于事的。这六句以描绘她所穿天宝妆束,来反映她长期深锁冷宫、与世隔绝的凄惨境况,于貌似轻松平和的调侃笔调中,对最高封建统治者进行辛辣的讽刺。

  “上阳人,苦最多。少亦苦,老亦苦,少苦老苦两如何。君不见昔时吕向美人赋,又不见今日上阳宫人白发歌。”末尾这几句是说,上阳宫女苦是最多的。年轻也苦,到老了也苦。这两方面的苦具体是怎样的,不用往下说了。这叫“卒章显其志”。“君不见”两句下面白居易自注:“天宝末,有密采艳者,当时号花鸟使,吕向献《美人赋》以讽之。”天宝末年有到民间采集美女的叫花鸟使,当时吕向献《美人赋》来讽谏这件事)意思是,那还要读读作者这篇上阳白发歌。这里以天宝年间吕向的《美人赋》与此诗并提,对一直没有改变的广选妃嫔制度进行讽谏,表现了诗人对宫女不幸命运的恻隐之情。

  这首诗的主题明确。作者在诗中以哀怨同情、如泣如诉的笔调,描述了上阳宫女“入时十六今六十”的一生遭遇,反映了无数宫女青春和幸福被葬送的严酷事实,从而鞭挞了封建朝廷广选妃嫔的罪恶,在客观效果上,具有揭露、控诉封建最高统治者荒淫纵欲、摧残人性的作用。如此深刻、尖锐的政治讽谕诗,在唐代众多的宫怨题材诗作中,是极为少有的。

  这首诗选材十分典型。作者没有罗列众多宫女的种种遭遇,而是选取了一个终生幽禁冷宫的老宫女来描写,并重点叙写了她的垂老之年和绝望之情。通过这个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高度概括了无数宫女的共同悲惨命运。该诗以人性之被摧残去激动人心,也使作者所要表达的意义更富有尖锐性。

  在艺术上,此诗作者运用多种手法来刻画上阳宫女的形象:

  生动的细节描写是其一。如对“天宝末年时世妆”的描写,形象地表明上阳宫女幽闭深宫、隔绝人世之久。用衣着落后半个世纪这一外在的表现,说明一个女人如花岁月,似水年华被毫无意义地践踏了,她一生都没有获得人之所以为人的价值和意义,艺术表现的容量是相当大的,足以诱发读者的想象力。

  细腻的心理描写是其二。如“宫莺百啭愁厌闻,梁燕双栖老休妒”两句,包孕着一个从原先的喜闻、羡妒到今日的厌听、不妒的心理演变过程;它们与“春往秋来不记年”、“唯向深宫望明月,东西四五百回圆”等诗句,均反映了上阳宫女对生活、爱情已失去信心的麻木心态,是她愁苦绝望心理的细致刻画。

  环境氛围的烘托是其三。从“宿空房”至“东西四五百回圆”这一精彩片断,通过渲染上阳宫环境的死寂、凄凉,衬托出生活在这座人间地狱中的上阳宫女的孤苦。

  从全诗来看,作者在写宫女的幽闭生活时,叙事、抒情、写景三者结合,诗句间具有浓郁的悲剧氛围。 这首诗的语言具有质朴平易、“意深词浅,思苦言甘”(袁枚《续诗品》)、“用常得奇”(刘熙载《艺概》)的特点,充分发扬了乐府民歌语言的优良传统。全诗以七字句为主,又时或掺杂三字句等,长短相间、错落有致。而“顶针”手法的运用,及音韵转换之灵活,则使诗读来琅琅上口,有一气流转之妙。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