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夫怀勇毅,勒马于中原。干戈森若林,长剑奋无前。
武夫怀勇毅,勒马于中原。干戈森若林,长剑奋无前。

tángshàngxíng--cáoruì

怀huáiyǒnglēizhōngyuángànsēnruòlínzhǎngjiànfènqián

猜您喜欢
游人杜陵北,送客汉川东。
游人杜陵(líng)¹北,送客汉川东。
译文:我要到汉水以东的地方去,宋常侍在杜陵北为我送行。
注释:¹杜陵:长安东南的 县城。秦置杜县,汉宣帝筑陵于东原上,因名杜陵,杜陵北指长安。汉中在汉水东北,故名汉川东。
无论去与住,俱是一飘蓬。
无论去与住,俱是一飘蓬。
译文:他也是宦游之人,无论是行者还是送行者,都是天涯漂泊,就像秋后随风飘荡的蓬草一样。
秋鬓含霜白,衰颜倚酒红。
秋鬓(bìn)含霜白,衰颜倚酒红。
译文:彼此都是两鬓如秋霜的白发之人了,衰老的容颜依仗酒力才变红。
别有相思处,啼鸟杂夜风。
别有相思处,啼鸟杂夜风。
译文:今日离别之情固然令人难忘,但异日又将会有新的情景触动自己的相思之情。分手以后文章来源华夏酒报,我将会因为思念好友而不得安眠,得以听到静夜里的乌啼声夹杂着如泣如诉的夜风声。

  此诗是诗人离开长安前往汉中时写给前来送行的宋常侍的作品。

  首二句总说送行之事,提出“游人”与“客”双方以及“杜陵北”与“汉川东”两地。“游人”,诗中指宋常侍。“客”,诗人自谓。点明了离别的地点。杜陵自繁华,汉水空悠悠,这两处地名在古诗里经常出现,其符号意义远超过了地理意义。宋常侍在长安为尹式饯行,离情别绪即由此生出。

  三四句转而抒情。“去”者,说自己;“住”者,指宋常侍。当此分手之际,不作丈夫的壮词,也不为儿女的呢语,而是着眼于彼此共同的流寓者的身分,以“飘蓬”作比。蓬草秋后枯萎,随风而走。诗人将自己与对方比成蓬草,见出对对方的理解,同病相怜之意与羁旅飘泊之情,已尽含在这浅近而又动人的比喻之中。

  五六句着眼于年龄带来的变化。“秋鬓”,迟暮之年的白发。秋鬓本白,遇秋霜而愈白,“衰颜”,衰老的容颜。衰颜本不红,倚仗酒力而始显红润。这两句写衰老之态,抒迟暮之感,含蓄地表现了依依惜别的情怀。

  末两句写别后相思之意。“别有”即“另有”。此二字于言外见意,意谓今日此地之别离情景固然令人难忘,但异日又将会有新的情景触动自己的离情。诗人拟想,分手以后,自己将因念友而失眠,由失眠而得以听到静夜里的啼乌声、风声,而啼乌声、风声如泣如诉,又会加重自己对友人的思念之情。诗人寓情于景,以景结情,显得别有韵致,情味绵长。

  这是一首早期律诗。全篇都是律句和律联,但前两联之间并后两联之间都失粘;三四句处于颔联的位置上,本该用对仗,却只是两句一意的十字句而并不构成流水对。该粘而不粘,该用对仗而不用,这些都是律诗在演进过程中留下的一些重要的迹象。

参考资料:
1、 代汉林.律诗绝句精品鉴赏: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03:第7页

biésòngchángshì--yǐnshì

yóurénlíngběisònghànchuāndōng

lùnzhùshìpiāopéng

qiūbìnhánshuāngbáishuāiyánjiǔhóng

biéyǒuxiāngchùniǎofēng

窗外绿阴添几许。剩有朱樱,尚系残春住。老尽莺雏无一语。飞来衔得樱桃去。
窗外绿阴添几许。剩有朱樱¹,尚系残春住。老尽莺雏(chú)²无一语。飞来衔(xián)得樱桃去。
译文:当日的雏莺已经长成,它悄悄地飞来,衔了颗樱桃又飞去了。看那窗外的绿树,又添了多少浓阴,只剩下红艳艳的樱桃,似乎要把残春留住。
注释:¹朱樱:深红色的樱桃。古代视为珍果。左思《蜀都赋》:“朱樱春熟。”²莺雏:幼莺。
坐看画梁双燕乳。燕语呢喃,似惜人迟暮。自是思量渠不与。人间总被思量误。
坐看画梁¹双燕乳²。燕语呢(ní)喃,似惜人迟暮³。自是思量渠不与。人间总被思量误。
译文:独自坐着,静看那画梁上双燕在乳雏。燕语呢喃,像在惋惜我已年华迟暮。我自个儿在想念着他,燕子自然是不懂残的。唉,人间总被相思所误。
注释:¹画梁:雕花绘画的梁柱。²双燕乳:双燕在哺育幼燕。³迟暮:比喻衰老。⁴渠不与:谓心中人不能与共晨夕。渠:俗称他人曰渠。⁵思量:相思。

  这首《蝶恋花》是王国维的代表作之一,全词抒写伤春怨别之情,寄寓对于人生的看法,其哲理意味并不很浓烈,而细加吟绎,仍可见它与传统的伤春怨别词有所不同。

  词的上片侧重描写伤春情绪。

  “窗外绿阴添几许”起拍设问。一开始便将读者的注意力吸引住。因为绿阴增添,意味着春色衰减;经此一问不能不跟着察看窗外景象的变化。

  “剩有朱樱,尚系残春住”。接着回答设问。如此一问一答,即勾画出一幅绿肥红瘦的暮春景象图。原来词人关心的不是绿阴添加了多少而是还有几许春意。这时剩下的只有樱桃,抓住春天的裙角,不肯放春归去。词人无一字提及惜春,但惜春之意已现。

  “老尽莺雏无一语,飞来衔残樱桃去。”而结拍又在这图中添上一笔,谓春天已是如此凋残,黄莺儿还要将此唯一为春天留下标志的樱桃衔走,表现出其对于春天的怜惜情状。以上所写,虽为一般自然物象,看似与社会人生无关,而自然物象的变化,却处处牵动人心。

  下片由伤春转入怨别,专讲社会人生。

  “坐看画梁双燕乳。燕语呢喃,似惜人迟暮”。点出了上片之景全是词人在室内所见,窗外已无春意。词人将目光移及画梁双燕,希望能获取一些安慰,却见画梁间小燕子,呢喃细语,像是为人们失去美好的春天感到惋惜。而小燕子之成双成对,相亲相爱,同样也引起了主人公的怨别情绪。眼中所见乃心中所想,这一句反衬出词人的孤寂和凄凉。因为此时的主人公正是独自一人“坐看画梁双燕”。这是由眼前物景所触动的无端烦恼。此时此刻,主人公多么希望能够像画梁双燕那样,与自己所思的人在一起。

  “自是思量渠不与。人间总被思量误。”这是词人的感叹。由此将词人带回现实中来,先前所想是不可能实现的。莺莺燕燕飞来飞去,欢欣鼓舞,是因为他们从不“思量”的缘故,世间之人之所以有迟暮之感,有许许多多的烦恼,是被“思量”所误呀!这里,主人公埋怨自己的“思量”不为对方所理解。在现实面前,经过再三“思量”,终于有所觉悟,认识到:“思量”是人生痛苦的根源。这就是全词所写惜春怨别情状所要说明的道理。所谓“思量”,可以解作相思,但不仅仅局限于此,还包括对于自然界的变化以及社会人生变化的一种“忧患意识”。当然,词作所写伤春怨别情绪,都是“思量”的具体内容。

  如果从字面上看,这首词所写伤春怨别情绪,似乎人皆有之,不见残有何特别之处,但是,如果联系作者的人生观及其对于世界的看法,就可发现这首词所写的情绪,内容很不一般。王国维对于人生怀有“极深之悲观主义”,他认为人生缚于生活之欲,只是痛苦而已。所谓伤春怨别情绪,实际上也是生活之欲的体现。他主张文字及美术,应当遗弃一切“关系”与“限制”才能残到解脱。因此,这首词对于“思量”的看法。当与这种在生活之欲中求解脱的思想有关。这就是说他已经认识到,对于自然物象变化的伤感情绪,对于悲欢离合的怨恨情绪,一切“思量”都将带来痛苦,但是这种痛苦又是很难解脱的。他把这一人生体验,即人生哲理,写到词中来,指出“人间总被思量误”,这却是前人所未曾道及的。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 主编.《金元明清词鉴赏辞典》:南京大学出版社,1989-05:1531-1532页
2、 徐德林 ,李红梅.《历代词选》:南海出版公司,2005-07-31:第401页

diéliànhuā··chuāngwài绿yīntiān--wángguówéi

chuāngwài绿yīntiānshèngyǒuzhūyīngshàngcánchūnzhùlǎojǐnyīngchúfēiláixiányīngtáo

zuòkànhuàliángshuāngyànyànnenánshìrénchíshìliàngrénjiānzǒngbèiliàng

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
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¹
译文:自从我来到黄州,已度过三个寒食时际。
注释:¹寒食:旧历清明节的前一天,是寒食节。
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译文:年年爱惜春光想将它挽留,春天自管自归去不容人惋惜。
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
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
译文:今年又苦于连连阴雨,绵延两个月气候萧瑟一如秋季。
卧闻海棠花,泥污燕脂雪。
卧闻海棠(táng)花,泥污燕脂雪¹
译文:独卧在床听得雨打海棠,胭脂样花瓣像雪片凋落污泥。
注释:¹燕脂雪:指海棠花瓣。
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
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¹
译文:造物主把艳丽的海棠偷偷背去,夜半的雨真有神力。
注释:¹“暗中”两句:《庄子·大宗师》:“藏舟于壑,藏山于泽,谓之固矣。然夜半有力者负之而走,昧者不知也。”这里用以喻海棠花谢,象是有力者夜半暗中负去。
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
何殊(shū)¹病少年,病起头已白。
译文:雨中海棠仿佛一位患病的少年,病愈时双鬓斑白已然老去。
注释:¹何殊:何异。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¹
译文:春江暴涨仿佛要冲进门户,雨势凶猛袭来似乎没有穷已。
注释:¹不已:一作“未已”。
小屋如渔舟,濛濛水云里。
小屋如渔舟,濛(méng)¹水云里。
译文:我的小屋宛如一叶渔舟,笼罩在濛濛水云里。
注释:¹濛濛:雨迷茫的样子。
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
空庖(páo)¹煮寒菜²,破灶烧湿苇。
译文:空空的厨房煮着些寒菜,潮湿的芦苇燃在破灶底。
注释:¹庖:厨房。²寒菜:原特指冬季之菜,此系泛指。
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
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¹
译文:哪还知道这一天竟然是寒食,却看见乌鸦衔来烧剩的纸币。
注释:¹“那知”二句:是说见乌衔纸才知道今天是寒食节日。见,一作“感”。
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
君门深九重¹,坟墓在万里²
译文:天子的宫门有九重,深远难以归去,祖上的坟茔遥隔万里不能吊祭。
注释:¹“君门”句:宋玉《九辩》:“岂不郁陶而思君兮,君之门以九重。”注曰:“君门深邃,不可至也。”九重,指宫禁,极言其深远。“坟墓”句:谓诗人祖坟在四川眉山,距黄州有万里之遥,欲吊不能。
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也拟哭途穷¹,死灰²吹不起。
译文:我只想学阮籍作穷途痛哭,心头却似死灰并不想重新燃起。
注释:¹“也拟”句:晋阮籍每走到一条路的尽头,就感慨的哭起来。这里隐言拟学阮籍途穷之哭。²死灰:指上面“乌衔纸”的纸钱灰,隐用汉韩安国的话,《史记·韩长孺传》:“安国坐法抵罪,狱吏田甲辱安国,安国曰:‘死灰独不复燃乎?’田甲曰:‘燃则溺之!’”

  第一首借寒食前后阴雨连绵、萧瑟如秋的景象,写出他悼惜芳春、悼惜年华似水的心情。诗人对海棠情有独钟,并多次在诗中借以自喻,其《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贵也》一诗中说:“陋邦何处得此花,无乃好事移西蜀?”且对自己与花“天涯流落俱可念”的共同命运,发出深深叹息。这首诗后段对海棠花谢的叹惋,也正是诗人自身命运的写照。他对横遭苦雨摧折而凋落的海棠,以“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的绝妙比喻,正是对自己横遭政治迫害、身心受到极大伤害的命运的借喻。

  假如说前一首诗表现贬谪之悲还较含蓄,第二首则是长歌当哭,宣泄了诗人心头无限的积郁。诗中先描写雨势凶猛,长江暴涨,似欲冲入诗人居所。而风雨飘摇之中,诗人的小屋如一叶渔舟,飘荡于水云之间的状况“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二句,描写物质生活的极度匮乏与艰难,表现了诗人在黄州时常迫于饥寒的窘况。诗人从前在京师、杭州等地,每逢寒食佳节,曾经有过许多赏心乐事,如今却只有满目萧条、满目凄凉,他不由得悲极而发出“那知是寒食”的设问。寒食、清明又是祭祖、扫墓的日子,看见“乌衔纸”,诗人这才恍悟,当前确实正是寒食节令,这故作回旋的笔墨,突显了诗人痛定思痛的心情。诗人以直抒胸臆的手法明言君门九重欲归不能,亲人坟墓远隔万里欲祭不可,于是篇末说是要学阮籍穷途之哭,又反用韩安国典,表示对政治的冷淡和忧谗畏讥的心情。

  在艺术特色上,《寒食雨二首》分别以入声韵与上声韵传达诗人苦闷的心境。通篇紧扣寒食节的主题。章法结构紧密,虚实相间。还以“空庖”、“寒菜”、“破灶”、“湿苇”等空寒物象,突现窘迫的物质生活;以“纸”、“坟墓”、“死灰”等死亡意象,渲染凄怆悲凉的基调,风格沉郁,显示出一种沉稳悲壮的人格力量。但是,作者即使在“春江欲入户”的艰苦环境中,仍不失那份天真的童心。大水都快淹进门了。他还在想象“小屋如渔舟,潆潆水云里”的那种乐趣。这正是东坡独特、可爱的地方。他很少作愁苦的呻吟,更不会无病呻吟,还时不时展现几分幽默感,如“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小屋如渔舟,潆潆水云里”,几乎已经从忍受苦难升华为诙谐欣赏的态度了。

  贺裳《载酒园诗话》说诗人“黄州诗尤多不羁”,认为此诗“最为沉痛”。黄州时期,苏轼写了不少旷远清超的诗词,但这首诗实在写出了他最为真实、沉痛的内心感情。诗人手书此二诗的真迹至今犹存,也可见其对此二诗的重视。

参考资料:
1、 孙凡礼 刘尚荣.苏轼诗词选:中华书局,2005:121-122
2、 王水照 朱刚.苏轼诗词文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107-108

hánshíèrshǒu

shì sòngdài 

láihuángzhōu guòsānhánshí 
niánniánchūn chūnróng 
jīnniányòu liǎngyuèqiūxiāo 
wénhǎitánghuā yānzhīxuě 
ànzhōngtōu bànzhēnyǒu 
shūbìngshàonián bìngtóubái 

chūnjiāng shìlái 
xiǎozhōu méngméngshuǐyún 
kōngpáozhǔháncài zàoshāoshī湿wěi 
zhīshìhánshí dànjiànxiánzhǐ 
jūnménshēnjiǔchóng fénzàiwàn 
qióng huīchuī 

百花风雨泪难销,偶逐晴光扑蝶遥。
百花风雨泪难销,偶逐晴光扑蝶遥。
译文:百花在风雨中摇曳,眼看快要全部凋零了,令人不住落泪,偶然在放晴的时候看到翩翩起舞的蝴蝶,心情才稍微恢复开朗。
一半春随残夜醉,却言明日是花朝。
一半春随残夜醉,却言明日是花朝(zhāo)¹
译文:这一半的春色已经逝去,只留下少许残花,使夜色显得更加深沉,但明日又是花朝节,希望还能够开出美艳的花朵来。
注释:¹花朝:花朝节,是指中国百花的生日,简称花朝,也称“花神节”、“百花生日”、“花神生日”、“挑菜节”,汉族传统节日,流行于东北、华北、华东、中南等地,一般于农历二月初二、二月十二或二月十五、二月二十五举行。

huācháo--tāngxiǎn

bǎihuāfēnglèinánxiāoǒuzhúqíngguāngdiéyáo

bànchūnsuícánzuìquèyánmíngshìhuācháo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¹得归²
译文:刚满十五岁的少年就出去打仗,到了八十岁才回来。
注释:¹始:才。²归:回家。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道逢¹乡里人,家中有阿(ē)²谁?
译文:路遇一个乡下的邻居,问:“我家里还有什么人?”
注释:¹道逢:在路上遇到;道:路途上。²阿:语气词,没有实在意义。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遥看¹是君²家,松柏(bǎi)³(zhǒng)(lěi)(lěi)
译文:“你家那个地方现在已是松树柏树林中的一片坟墓。”
注释:¹遥看:远远地望去。²君:你,表示尊敬的称呼。³松柏:松树、柏树。⁴冢累累:坟墓一个连着一个。冢,坟墓、高坟。累累:众多的样子。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兔从狗窦(dòu)¹入,雉(zhì)²从梁上飞。
译文:走到家门前看见野兔从狗洞里进出,野鸡在屋脊上飞来飞去。
注释:¹狗窦:给狗出入的墙洞。窦,洞穴。²雉:野鸡。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中庭¹生旅谷,井上生旅葵(kuí)²
译文: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生的葵菜环绕着井台。
注释:¹中庭:屋前的院子。²旅葵:葵菜,嫩叶可以吃。旅:旅生,植物未经播种而野生。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chōng)¹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gēng)²
译文:用捣掉壳的野谷来做饭,摘下葵叶来煮汤。
注释:¹舂:把东西放在石臼或乳钵里捣掉谷子的皮壳或捣碎。²羹:用菜叶做的汤。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贻 一作:饴)
羹饭一时¹熟,不知贻(yí)²阿谁?(贻 一作:饴)
译文:汤和饭一会儿都做好了,却不知送给谁吃。
注释:¹一时:一会儿就。²贻:送,赠送。一本作“饴”。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出门东向看¹,泪落沾²我衣。
译文:走出大门向着东方张望,老泪纵横,洒落在征衣上。
注释:¹看:一说为“望”。²沾:渗入。

  《十五从军征》,是一首暴露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的汉代乐府民歌,反映了劳动人民在当时黑暗的兵役制度下的不平和痛苦。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少年从军65年返回故里时家破人亡的情景,揭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带来的苦难。也同时说明了作者讨厌战争,渴望和平,关心劳动人民。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主人公的思想脉络由六十五年的征战生活进入邈邈旷野、漫漫古道,对亲人家园的现状由茫然无际的想象到急切地、盼知又怕知地询问,读者由开头两句诗展开的遐想的翅翼也在主人公焦急的劈头问话声中收束。,一句“家中有阿谁”的追问,推出了作品的聚光点——家。六十五年了,岂敢奢望家人安然无恙、亲人健在?能有一二幸存者已是不幸中之万幸了。所以他只问,家中还有谁侥幸苟活人世呢?可是,“乡里人”的回答却如站在雪地里浇下的一盆冰水:“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在这动乱的年月,我的亲人们竟无一幸存者?多少年来积压心底的感情,向谁倾诉、向谁表达啊?唯有那青青松柏、垒垒坟冢吗?那,就是我的家吗?不,不,不可能!

  摆在他面前的现实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由遥看到近见,满眼更加荒凉凄楚的景象。作者没说室空无人,而是抓住野兔见人钻进家畜窝中自以为得所,野鸡惊飞落到屋内梁上自以为安的情景;作者没有直书庭园荒芜杂乱,只摄取了井边、中庭随意生长的葵菜和谷物两个“镜头”,人去屋空,人亡园荒,更其形象,倍伤人心神。一个风尘仆仆的老人,站在曾经炊火融融、庭园整洁的“家”的面前,站在盼望了六十五年可又无一亲人相迎的家的面前,竟然比想象的还不堪十倍、百倍……这是怎样一种情境,将掀起读者怎样的感情波澜呢?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他走出年久失修的破门,向东方看去,他也许还抱着希望,他看到了谁?看到了什么呢?他也许看到了久别的亲人?也许什么也没有看到。他茫然地从幻想中走出来,低声哭了起来 “泪落沾我衣”五个字,饱和了多么丰富、多么深厚、多么沉痛的感情内涵啊! 主人公和他的家的相互映衬的叙写,把作品的主题和艺术水平都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服了整整六十五年兵役的人,竟然还是全家唯一的幸存者,那些没有服兵役的亲人们,坟上松柏都已葱葱郁郁,可以想见他们生前贫寒凄苦的生活还不如每时每刻都可能牺牲的士卒;作品具体写的是主人公为国征战六十五载却有家归不得,等到归时却又无家可归的不幸遭遇和惨痛心情,而他的不幸与那些苟生且不能只有走进静默、暗湿、冰冷的坟墓的亲人们相比,他又是“幸运者”了。作品就不仅仅暴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的黑暗、罪恶,不仅仅表现了八十老翁一人的不幸,而且反映了当时整个社会现实的黑暗,表现了比个人不幸更深广的全体人民的不幸和社会的凋敝、时代的动乱,

  他向远方望去,难道自己的祖国里,只有自己一家是这样的吗?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