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林弥天辩,妙誉倾斗南。山阴有馀赏,禹穴或已探。
道林弥天辩,妙誉倾斗南。山阴有馀赏,禹穴或已探。
晚岁折筇杖,兹焉寄伽蓝。呼鹰阅神骏,对客手自谈。
晚岁折筇杖,兹焉寄伽蓝。呼鹰阅神骏,对客手自谈。
却顾夸夺子,心兵战方酣。当时蹇驴辈,蹴踏岂所堪。
却顾夸夺子,心兵战方酣。当时蹇驴辈,蹴踏岂所堪。
斯人不可见,荒径昔已谙。青鞋踏松月,幽灯照禅龛。
斯人不可见,荒径昔已谙。青鞋踏松月,幽灯照禅龛。
尔来十五年,身世犹朝三。羁游了无蒂,飞蓬转毗岚。
尔来十五年,身世犹朝三。羁游了无蒂,飞蓬转毗岚。
愧此石窟人,坚持證那含。如公世所挽,明堂要樟楠。
愧此石窟人,坚持證那含。如公世所挽,明堂要樟楠。
徘徊弭玉节,聊酌需泉甘。老乃涧底松,霜枝郁毵毵。
徘徊弭玉节,聊酌需泉甘。老乃涧底松,霜枝郁毵毵。
尚有蠹书癖,囊中密如蚕。中年锢泉石,此外无馀耽。
尚有蠹书癖,囊中密如蚕。中年锢泉石,此外无馀耽。
从公恣幽讨,形疲意犹贪。安得五亩园,旁营二空庵。
从公恣幽讨,形疲意犹贪。安得五亩园,旁营二空庵。
心游万物表,旷若巨海涵。恨无买山具,抚境思髯参。
心游万物表,旷若巨海涵。恨无买山具,抚境思髯参。
程俱

程俱

程俱(1078—1144)北宋官员、诗人。字致道,号北山,衢州开化(今属浙江)人。以外祖邓润甫恩荫入仕。宣和三年赐上舍出身。历官吴江主簿、太常少卿、秀州知府、中书舍人侍讲、提举江州太平观、徽猷阁待制。诗多五言古诗,风格清劲古淡,有《北山小集》。 ▶ 582篇诗文

猜您喜欢
浮萍寄清水,随风东西流。
浮萍¹寄清水,随风东西流。
译文:浮萍依附在清水上,随着风儿四处漂流。
注释:¹浮萍:一种水生植物,比喻无依无靠,随波漂流的女子。
结发辞严亲,来为君子仇。
结发¹辞严亲,来为君子仇²
译文:成年束发辞别父母,成为了夫君的伴侣。
注释:¹结发:汉族婚姻习俗。一种象征夫妻结合的仪式。当夫妻成婚时,各取头上一根头发,合而作一结。²仇:伴侣。
恪勤在朝夕,无端获罪尤。
(kè)¹发朝夕,无端²获罪尤。
译文:从早到晚恭敬勤恳,遭受罪怨毫无缘故。
注释:¹恪勤:恭敬勤劳。²无端:一作“中年”。
在昔蒙恩惠,和乐如瑟琴。
发昔蒙恩惠,和乐如瑟(sè)¹
译文:从前蒙受您的恩惠,如奏琴瑟欢乐和穆。
注释:¹瑟琴:出自《诗经》,“妻子好合,如鼓琴瑟。”
何意今摧颓,旷若商与参。
何意今摧颓(tuí)¹,旷若商与参。
译文:为何现在岁月蹉跎,远隔如商与参两宿。
注释:¹摧颓:蹉跎。
茱萸自有芳,不若桂与兰。
(zhū)(yú)¹自有芳,不若桂²与兰。
译文:茱萸自有它的香气,却不如肉桂和兰芷。
注释:¹茱萸:茱萸,又名“越椒”、“艾子”,是一种常绿带香的植物,具备杀虫消毒、逐寒祛风的功能。佩茱萸,中国岁时风俗之一。²桂:应为樟科肉桂,非桂花。兰为何种植物,今尚有争议。
新人虽可爱,无若故所欢。
新人虽可爱¹,无若故所欢。
译文:新人即使令人怜爱,不如过去所爱的人。
注释:¹可爱:一作“成列”。
行云有返期,君恩傥中还。
行云有返期,君恩傥(tǎng)¹中还。
译文:流云有返回之时,您的爱也许回转中途。
注释:¹傥:或者。
慊慊仰天叹,愁心将何愬。
(qiè)¹仰天叹,愁心将何愬(sù)²
译文:悲伤地仰天叹息,忧心将到哪里去倾诉?
注释:¹慊慊:心不满足貌;不自满貌。²愬:同“诉”。
日月不恒处,人生忽若寓。
日月不¹恒处,人²生忽若寓³
译文:日月不会永在天上,人生短暂如同寄宿。
注释:¹不:一作“无”。²人:一作“所”。³寓:一作“遇”。
悲风来入怀,泪下如垂露。
悲风来入怀¹,泪下如垂露。
译文:悲伤的风吹入帷帐,泪水跌落像滴露珠。
注释:¹怀:一作“帷”。
发箧造裳衣,裁缝纨与素。
¹(qiè)造裳衣,裁缝纨与素。
译文:打开箱子制作衣裳,裁剪缝纫洁白绢布。
注释:¹发:打开。一作“散”。
芳草平沙,斜阳远树,无情桃叶江头渡。醉来扶上木兰舟,将愁不去将人去。
芳草平沙¹,斜阳远树,无情桃叶江头渡。醉来扶上木兰舟,将²愁不去将人去。
注释:¹平沙:旷野。²将:送。
薄劣东风,夭斜落絮,明朝重觅吹笙路。碧云红雨小楼空,春光已到销魂处。
薄劣东风,夭斜落絮,明朝重觅吹笙路。碧云红雨小楼空,春光已到销魂处。
这是一首暮春送别词。上片写江头送别情景。扶醉登舟,人去之后,只有“愁”留了下来。下片写别后情景。落花飞絮,东风薄劣。春光将尽,人去楼空。全词凄婉缠绵,余意不尽。

suōxíng ·fāngcǎopíngshā

zhāngzhù yuándài 

fāngcǎopíngshā xiéyángyuǎnshù qíngtáojiāngtóu zuìláishànglánzhōu jiāngchóujiāngrén 
lièdōngfēng yāoxiéluò míngzhāochóngchuīshēng yúnhóngxiǎolóukōng chūnguāngdàoxiāohúnchù 
桂堂寂寂漏声迟,一种秋怀两地知。
桂堂寂寂漏声迟,一种秋怀两地知。
羡尔女牛逢隔岁,为谁风露立多时。
羡尔女牛逢隔岁,为谁风露立多时。
心如莲子常含苦,愁似春蚕未断丝。
心如莲子常含苦,愁似春蚕未断丝。
判逐幽兰共颓化,此生无分了相思。
判逐幽兰共颓化,此生无分了相思。

  这是一首哀感顽艳的情诗。据诗意推测,是作者早期的作品。郁达夫先生的小说《采石矶》中对此诗的创作作了很凄艳的描述:“仲则(景仁字)竟犯了风露,在园里看了一晚的月亮……,他忽然感触旧情,想到少年时候的一次悲惨的爱情上去。”这显然是从本诗中“为谁风露立多时”一句想像出来的故事。

  桂木筑成的堂中静寂无声,只听到更漏滴滴。诗人遥想远处的恋人,虽异地相隔,然而人心心相印,相思之情是一致的。诗人凭借想像,突破了时空的限制,将恋人间两心相契的心理浓缩在“一种秋怀两地知”一句之中。如此凄清寂寥的秋夜,怎能抑制住对远方情人的刻骨相思呢?诗人于是走到园中,那秋夜的星空又令人想起牛郎、织女,他们还可以在每年的七夕相逢一次,而诗人如今在这风露中伫立多时,又是为了谁呢?这里,诗人以极平淡质朴的语言为自已勾勒了一个剪影:伫立凝想,默默无言,举眼望天,心沉神驰。一个多愁善感而痴情的年轻诗人形象于其中已呼之欲出了。他的另一 首诗中有“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之句,与此句同一意境,说明这是诗人自己反复描绘的自画像。

  诗人在爱情的追求与失望的痛苦中挣扎,于是他感叹道:我就像莲子那 样永远藏着一颗苦涩的心;愁思像春蚕的丝绵绵不断,无法排遣。我的一生注定逃脱不了这相思之苦的命运,任凭自己的生命随着幽谷之兰的萎谢凋零而逝去吧!黄仲则少年多病,常有年寿不永的自悲自叹,他似乎已预见到了自己的早逝,然而又无法摆脱相思之情,最后两句便是他对至高无上的爱情的礼赞,表达了自己对此执着的追求。他希望上苍判给他这样的命运:永远追逐着兰草幽远的芬芳,即使与兰草一起凋落化为泥土亦不辞。生命何足惜,而相思之情永不会完结。这里的“幽兰”,虽然诗人没有明言所指,但我们大致可以揣想到,那就是他的爱人的化身。

  爱情是诗歌创作中永恒的主题,然而表现爱情主题的方式是千变万化的,中国古典诗歌中也是如此。南朝民歌以质朴无华的语言来表达男女间的思慕,李商隐的艳诗则以秾艳晦涩的笔调抒写自己的恋情,而黄景仁的这首情诗却以清新而强烈的表现方式抒写自己的恋情,带有明显的个人特色。 此诗也显然有脱胎于李商隐诗的痕迹。如开头的“桂堂”一词,就使人想起义山《无题》中的“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两句,唤起了男女幽会的联想。又如“心如莲子”一联,也显然取法于李商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名句。然而我们读黄景仁的诗,却没有义山那种朦胧神秘的色彩,代替它的是一种深切真挚的美感。如此诗一气流走,畅达明晰,而情深一往,感人肺腑。语言是晶莹透明的,没有些许费解晦涩之处,然意蕴却并非一览无余,而是随着感情的波澜深婉激荡,如第一句中“漏声迟”三字, 暗示出诗人于孤独寂寞中倍感长夜难度的心态。第二句中“一种”与“两地” 可谓当句成对,构成了强烈的时空交错的效果。总之,语言的明畅与感情的强烈在此诗中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前人所谓语浅情深,此诗堪当。

qiū--huángjǐngrén

guìtánglòushēngchízhǒngqiū怀huáiliǎngzhīxiàněrniúféngsuìwèishuífēngduōshí

xīnliánzichánghánchóushìchūncánwèiduànpànzhúyōulángòngtuíhuàshēngfēnlexiāng

旻天疾威,敷于下土。谋犹回遹,何日斯沮?谋臧不从,不臧覆用。我视谋犹,亦孔之邛。
(mín)¹疾威²,敷(fū)³于下土。谋犹回遹(yù),何日斯?谋臧(zāng)不从¹⁰,不臧覆¹¹用。我视谋犹,亦孔¹²之邛(qióng)¹³
译文:苍天苍天太暴虐,灾难降临我国界。朝廷策谋真邪僻,不知何时能止歇。善谋良策难听从,歪门邪道反不绝。我看朝廷的谋划,确是弊病太多些。
注释:¹旻天:秋天,此指苍天、皇天。²疾威:暴虐。³敷:布施。⁴下土:人间。⁵谋犹:谋划、策谋。犹、谋为同义词。⁶回遹:邪僻。⁷斯:犹“乃”、才。⁸沮:停止。⁹臧:善、好。¹⁰从:听从、采用。¹¹覆:反、反而。¹²孔:很。¹³邛:毛病、错误。
潝潝訿訿,亦孔之哀。谋之其臧,则具是违。谋之不臧,则具是依。我视谋犹,伊于胡厎。
(xì)¹訿(zǐ)訿²,亦孔之哀。谋之其臧,则具³是违。谋之不臧,则具是依。我视谋犹,伊
译文:小人叽喳攻异己,是非不分我悲凄。若有什么好谋略,他们全都不肯依。若有什么坏计策,他们全都会同意。我看朝廷的谋划,不知弄到何境地。
注释:¹潝潝:小人党同而相和的样子。²訿訿:小人伐异而相毁的样子。³具:同“俱”,都。⁴依:依从。⁵伊:推。⁶于:往、到。⁷胡:何。⁸底:至,指至于乱。
我龟既厌,不我告犹。谋夫孔多,是用不集。发言盈庭,谁敢执其咎?如匪行迈谋,是用不得于道。
我龟¹既厌²,不我告犹³。谋夫孔多,是用不集。发言盈庭,谁敢执其咎(jiù)?如匪行迈谋,是用不得于道。
译文:占卜灵龟已厌倦,谋划再不向我谈。谋臣策士实在多,就是没有好意见。议论纷纷满庭中,指出弊病有谁敢!就像谋划要远行,真到路上没效验。
注释:¹龟:指占卜用的灵龟。²厌:厌恶。³犹:策谋。⁴用:犹“以”。⁵集:成就。⁶咎:罪过。⁷匪:彼。⁸行迈谋:关于如何走路的谋划。
哀哉为犹,匪先民是程,匪大犹是经。维迩言是听,维迩言是争。如彼筑室于道谋,是用不溃于成。
哀哉为犹,匪¹先民²是程³,匪大犹是经。维⁶迩(ěr)言是听,维迩言是争。如彼筑室于道谋,是用不溃(suì)于成。
译文:如此谋划我悲痛,古圣先贤不效法,常规大道不遵从。近僻之言王爱听,肤浅之见纷聚讼。就像宫室建路上,当然不会获成功。
注释:¹匪:非。²先民:古人,指古贤者。³程:效法。⁴大犹:大道、常规。⁵经:经营、遵循。⁶维:同“唯”,只有。⁷迩言:近言,指谗佞肤浅无远见的言论。⁸争:争辩、争论。⁹溃:通“遂”,顺利、成功。
国虽靡止,或圣或否。民虽靡膴,或哲或谋,或肃或艾。如彼泉流,无沦胥以败。
国虽靡(mí)¹²,或圣或否。民虽靡膴(wǔ)³,或哲或谋,或肃或艾。如彼泉流,无(wù)沦胥(xū)以败
译文:国家虽然没法度,人有聪明有糊涂。人民虽然不富足,还有明哲有善谋,有能治国有严肃。就像长流那泉水,不让衰败与陈腐!
注释:¹靡:没有。²止:礼。靡止,犹言没有礼法、没有法度。³靡膴:犹言不富足、尚贫困。膴:肥。⁴艾:有治理国家才能的人。⁵无:通“勿”。⁶沦胥:沉没。⁷败:败亡。
不敢暴虎,不敢冯河。人知其一,莫知其他。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不敢暴(bào)¹,不敢冯(píng)²。人知其一,莫知其他³。战战(jīng),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译文:不敢空手打虎去,不敢徒步过河行。人们只知这危险,不知其他灾祸临。面对政局我战兢,就像面临深深渊,就像脚踏薄薄冰。
注释:¹暴虎:空手打虎。²冯河:徒步渡河。³其他:指种种丧国亡家的祸患。⁴战战:恐惧的样子。⁵兢兢:谨慎的样子。

  全诗六章,前三章每章八句,后三章每章七句。

  第一章突兀起句,以怨天的口气发端,指出当前王朝政治的灾难是“谋犹回遹”,昏庸的国王是非不辨、善恶不分,结果“谋臧不从,不臧覆用”,表现出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愤慨和忧虑。第二章进一步指出,所以造成这种政治上的混乱局面,是由于一些掌权者叽叽喳喳、党同伐异。他们“谋之其臧,则具是违;谋之不臧,则具是依”,因而诗人再次发出感叹:这样下去,不知国家要弄到什么地步!从而加深了第一章内容的表述。第三章,作者用“我龟既厌”这一典型的事例再次表示对王朝政治、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并指出,朝廷上虽然“谋夫孔多”、“发言盈庭”,但都是矢不中的、不着边际的空谈。接着第四章又进一步说明,当前王朝的政令策谋,上不遵古圣先贤、下不合固有规范,而国王还偏听偏信、不加考究,就使王朝的策谋更加脱离实际了。第五章作者又以谏劝的口气说,国家各种人才都有,国王要择善而从,不要使他们流散、消亡。这实是对周王发出了警告。最后一章,作者再次表达了自己忧虑国事的深沉心情,其中“战战兢兢”三句,生动形象、寓意鲜明,写出了自己焦虑万状的心态,广为后世所引用,早已成为著名的成语。

  由上述内容,与其说这是一首政治讽刺诗,不如说它是一首政治抒情诗更确切些。当然,政治讽刺也是一种政治抒情。作者以“谋犹回遹”为此诗中心议题,以对国事的忧虑为主线,以感叹的语气贯穿始终,从中把叙述、揭露、讽刺和议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来表述,从而形成了此诗主题明确、内容丰富和感情深厚的显著特色。从谋划的正邪、决策的当否,能看到政治的弊端以至国家的命运,表现了作者具有比较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并忧心忡忡,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地为国事操心,表现了作者具有比较深厚的爱国感情,这些也就是此诗思想价值之所在。

参考资料:
1、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406-409

xiǎomín

míng xiānqín 

míntiānwēi xià móuyóuhuí  móuzāngcóng zāngyòng shìmóuyóu kǒngzhīqióng 

訿訿 kǒngzhīāi móuzhīzāng shìwéi móuzhīzāng shì shìmóuyóu  

guīyàn gàoyóu móukǒngduō shìyòng yányíngtíng shuígǎnzhíjiù fěixíngmàimóu shìyòngdào 

āizāiwéiyóu fěixiānmínshìchéng fěiyóushìjīng wéiěryánshìtīng wéiěryánshìzhēng zhùshìdàomóu shìyòngsuìchéng 

guósuīzhǐ huòshènghuòfǒu mínsuī huòzhéhuòmóu huòhuòài quánliú lúnbài 

gǎnbào gǎnpíng rénzhī zhī zhànzhànjīngjīng línshēnyuān bīng 

纸屏石枕竹方床,手倦抛书午梦长。
纸屏石枕竹方床,手倦抛书¹午梦长。
译文:纸围屏风石作枕头,卧在竹床多么清凉,久举书卷手已疲累,抛书一旁渐入悠长梦乡。
注释:车盖亭:在湖北安陆西北。¹书:蔡确诗有“卧展柴桑处士诗”之句,或以为“书”即指陶渊明诗集。解为一般书史亦可。
睡起莞然成独笑,数声渔笛在沧浪。
睡起莞然¹成独笑,数声渔笛在沧浪(láng)²
译文:醒来后不觉独自微笑,把世事细细思量,忽听几声清亮的渔笛回旋在沧浪水上。
注释:¹莞然,微笑的样子。²沧浪:即汉水,为长江最大支流。汉水东南流经陕西南部、湖北西北部和中部。

  这首诗,着意刻画了作者贬官后的闲散之态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纸屏石枕竹方床,手倦抛书午梦长。”这两句说:游亭之后,便躺在纸屏遮挡的石枕、竹方床上,看了一会儿陶渊明的诗(“卧展柴桑处士诗”),感到有些倦怠,便随手抛书,美美地睡了一觉。诗人是“夏日登车盖亭”的,因而,读了“纸屏、石枕、方竹床”,写得气清意爽;读了“手倦抛书、午梦长”,表现了诗人闲散之态;并且从“午梦长”中,还透出一点半隐半露的消息,这要联系下文来理解。

  “睡觉莞然成独笑”,梦醒之后,诗人“莞然独笑”,是在“午梦长”中有所妙悟,从而领略到人生如梦,富贵如云烟。。诗人所读的书,是“柴桑处士诗”;诗人所作的梦,也是耕樵处士之梦;梦中是处士,醒来是谪官,他想想昔为布衣平民(“持正年二十许岁时,家苦贫,衣服稍敝。”事见《懒真子》),鸿运一来,金榜题名,仕途廿载,官至丞相,后来天翻地覆,谪居此地,如同大梦一场。由此,他想到了归隐;想到归隐,马上便有隐者的呼唤——“数声渔笛在沧浪”。而听到了“数声渔笛”,他的归隐之情就表现得更加强烈了。

  唐代诗人王维写过一首《酬张少府》:“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这首诗一方面明示作者“万事不关心”,一方面又描摹了他聆听“渔歌入浦深”的情状,所以归隐的题旨比较明显。而蔡确这首诗,却仅以“莞然独笑”、“数声渔笛”揭示主旨,这就比王维之诗更形委婉;更具韵外之致和味外之旨。《楚辞·渔父》:“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王逸《楚辞章句》注:“水清,喻世昭明,沐浴,升朝廷也;水浊,喻世昏暗,宜隐遁也。”描写闲散生活,委婉抒发归隐之志,便是这首诗的主旨。

参考资料:
1、 霍松林 等.宋史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306-307

xiàdēngchēgàitíng

càiquè sòngdài 

zhǐpíngshízhěnzhúfāngchuáng shǒujuànpāoshūmèngcháng 
shuìwǎnránchéngxiào shùshēngzàicānglá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