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庭院,有梦帘栊,昨宵蝉鬓先凉。瑟瑟萧萧,清清冷冷昏黄。
无人庭院,有梦帘栊,昨宵蝉鬓先凉。瑟瑟萧萧,清清冷冷昏黄。
不知是风是雨,是疏桐、还是幽篁。挑灯坐,更月边短笛,吹起邻墙。
不知是风是雨,是疏桐、还是幽篁。挑灯坐,更月边短笛,吹起邻墙。
闲向栏干悄倚,正玉簪开遍,露静闻香。管领芳阶,花阴添补啼螀。
闲向栏干悄倚,正玉簪开遍,露静闻香。管领芳阶,花阴添补啼螀。
谁家捣衣归去,锦迥文、织恨空房。眠易警,最高楼、从此夜长。
谁家捣衣归去,锦迥文、织恨空房。眠易警,最高楼、从此夜长。
黄燮清

黄燮清

黄燮清(1805~1864)晚清诗人、剧作家。原名宪清,字韵甫,号韵珊,又号吟香诗舫主人。浙江海盐武原镇人。道光十五年(1835)举人,后屡试不第,晚年始得宜都县令,调任松滋,未几卒。少工词曲,中年以后始致力于诗文。其诗多抒写个人不平遭遇及人民的生活疾苦,咏史吊古之作深沉豪放,颇具特色。有《倚晴楼诗集》及《倚睛楼七种曲》传世。 ▶ 172篇诗文

猜您喜欢
万里孤臣致命秋,此身何止上沤浮!
万里孤臣致命秋¹,此身何止上沤(ōu)浮!
译文:出使万里臣孤单一人,如今已到殉身报国的时分。无非是大海中一个小小的气泡,我将生命看得很轻很轻。
注释:¹致命秋:拼命报国的日子沤浮:水中气泡。
提携汉节同生死,休问羝羊解乳不?
提携汉节同生死,休问羝(dī)羊解乳不¹
译文:敬慕当年苏子卿,誓与汉节同死生,公羊能否生乳何须问!
注释:¹“提携”两句:以汉苏武自许。苏武,西汉大臣,字子卿。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坚不投降。放逐北海牧羊,吞毡饮雪。匈奴扬言:待公羊生乳,始可释。但苏武手持汉节,历尽艰辛十八年,终不屈志。不:同否。
使金组诗的最后一首。据作者自注,金人称接待宋朝使臣的馆舍为“会同馆”。自注又说:“授馆之明日,守吏微言有议留使人者。”即谓诗人作为宋使有被扣留在金的危险。因此,此诗如一纸气干云霄的壮烈宣言。前两句说不以个人微躯为念,但期以身殉国,表现出一种无畏的牺牲精神。后两句以汉代出使匈奴的苏武自许,表现出一种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据有关记载,这绝非泛泛之言,出使前作者已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和万里殉国的决心,在金国的朝廷上也确乎有此惊人的无畏表现,最后终于不辱使命,全节而返,耸动朝野。

huìtóngguǎn--fànchéng

wànchénzhìmìngqiūshēnzhǐshàngōu

xiéhànjiétóngshēngxiūwènyángjiě

不饮胡为醉兀兀,此心已逐归鞍发。
不饮胡为醉兀(wù)¹,此心已逐归鞍(ān)²发。
译文:没有饮酒为什么依然感觉像喝醉了昏昏沉沉的呢?我的心已经追着弟弟回家的马一起送出去了。
注释:¹兀兀:昏沉的样子。²归鞍:归骑。回家所乘的马。
归人犹自念庭闱,今我何以慰寂寞。
归人犹自念庭闱(wéi)¹,今我何以慰寂寞。
译文:归家的人还有亲人和家可以惦念,而我又用什么来抚慰寂寞呢?
注释:¹庭闱:指父母居住处。
登高回首坡垅隔,惟见乌帽出复没。
登高回首坡垅(lǒng)¹隔,惟见乌帽出复没。
译文:在高处回头看视线已经被丘陵阻隔了,只能看见弟弟的帽子高高低低地出没。
注释:¹坡垅:丘陵。
苦寒念尔衣裘薄,独骑瘦马踏残月。
苦寒念尔衣裘薄,独骑瘦马踏残月。
译文:我惦念着弟弟在这样寒冷的天气衣着太过单薄,还要在撒满月光的路上独自骑着马回去。
路人行歌居人乐,僮仆怪我苦凄恻。
路人行歌¹居人乐,僮仆²怪我苦凄恻(cè)³
译文:路人边走边唱着歌感受着人世的快乐,仆人埋怨我沉溺于悲伤哀痛。
注释:¹行歌:边行走边歌唱。借以发抒自己的感情。²僮仆:仆人。³凄恻:悲伤。
亦知人生要有别,但恐岁月去飘忽。
亦知人生要有别,但恐岁月去飘忽¹
译文:我也知道人生总要有离别,但只是害怕时间流逝得太快。
注释:¹飘忽:轻快迅疾的样子。
寒灯相对记畴昔,夜雨何时听萧瑟。
寒灯相对记畴(chóu)¹,夜雨何时听萧瑟。
译文:什么时候可以在寒夜的孤灯下面对面回忆往昔,在下雨的夜晚听着风吹树木的声音。
注释:¹畴昔:往日;从前。
君知此意不可忘,慎勿苦爱高官职。
君知此意不可忘,慎勿苦爱高官职。
译文:你要记得我们的约定和情意不可以忘记,千万不要太爱高官俸禄。

xīnchǒushíyuèshíjiǔyóubiézhèngzhōu西ménzhīwài

shì sòngdài 

yǐnwéizuì xīnzhúguīān 
guīrényóuniàntíngwéi jīnwèi 
dēnggāohuíshǒulǒng wéijiànmàochū 
hánniàněrqiú shòucányuè 
rénxíngrén tóngguài 
zhīrénshēngyàoyǒubié dànkǒngsuìyuèpiāo 
hándēngxiāngduìchóu shítīngxiāo 
jūnzhīwàng shènàigāoguānzhí 
握手河桥柳似金;蜂须轻惹百花心,蕙风兰思寄清琴。
握手河桥柳似金;蜂须轻惹(rě)百花心¹,蕙(huì)风兰思²寄清琴³
注释:¹花心:花蕊。²蕙风兰思:形容美人的思绪和风度。蕙:香草名。³寄清琴:将情思寄于清越的琴声之中。
意满便同春水满,情深还似酒杯深,楚烟湘月两沈沈。
意满便同春水满,情深还似酒杯深,楚烟湘月¹两沈沈²
注释:¹楚烟湘月:回忆往日游宴时的意境幽静、凄迷。²沈沈:也写作“沉沉”。

  这首词写男女的欢会与分别。上片先从分别写起,河桥垂柳,蜂惹百花,喻其分别时的留念,并兴起相见之迟,相别之速。“蕙风”句是从弦管之间写女子的风度、情怀。

  下片写临流饯别,以春水之百状心意之百足,以酒杯之深喻感情厚挚,用语自然而深婉。末句以景结情,楚烟湘水,皆已寂寞,纯是分别时的感情外射。

故人昔隐东蒙峰,已佩含景苍精龙。
故人¹昔隐东蒙峰²,已佩含景³苍精龙
译文:老朋友昔日隐居在蒙山,已经佩戴了去恶防身的护身符。
注释:¹故人:老朋友。²东蒙峰:山名。即蒙山。在山东省蒙阴县南。因在鲁东,故又称东蒙。³含景:谓含日月之影。景,同“影”。⁴苍精龙:东方苍龙。
故人今居子午谷,独在阴崖结茅屋。
故人今居子午谷¹,独在阴崖²³茅屋。
译文:老朋友现在居住在秦岭的子午谷,独自在背阳的山崖建造了茅屋。
注释:¹子午谷:地名。在陕西长安县南秦岭山中。²阴崖:背阳的山崖。³结:一作“白”。
屋前太古玄都坛,青石漠漠常风寒。
屋前太古¹玄都²坛,青石漠漠³常风寒。
译文:茅屋的前方有太古玄都坛,青石密布,寒风吹个不停。
注释:¹太古:远古,上古。²玄都:据《十洲记》载,玄都在北海,去岸三十六万里,上有太玄都,仙伯真公所治。³漠漠:密布,广布之状。这里形容青石纵横堆叠的样子。
子规夜啼山竹裂,王母昼下云旗翻。
子规¹夜啼山竹裂²,王母昼下云旗翻³
译文:夜里杜鹃悲啼,山竹为之欲裂,白天王母使者的神鸟自天而下,旗旌似云翻飞。
注释:¹子规:鸟名。即杜鹃。²山竹裂:谓子规夜啼声惨,山竹为之欲裂。³云旗翻:旗旌似云翻飞。
知君此计成长往,芝草琅玕日应长。
知君此计¹²长往,芝草³(láng)(gān)日应长。
译文:知道你这次计划长居此地,瑞草仙树日子应该还很长。
注释:¹此计:指隐居。²成:确实,的确。一作“成”。³芝草:菌类植物的一种,古人以为瑞草。⁴琅玕:美玉。
铁锁高垂不可攀,致身福地何萧爽。
铁锁高垂不可攀¹,致身福地²何萧爽³
译文:高高山崖上垂下来的铁锁,让人看了不敢攀登,身居此处洞天福地,是多么的逍遥自得。
注释:¹铁锁高垂不可攀:相传晋时有戍卒屯于子午谷,入谷之西,涧水穷处,忽见铁锁下垂约有百于丈,戍卒欲挽引而上,有虎蹲踞崖头,终不敢攀。²福地:指神仙居住之地。道家有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之说。据《洞天福地》记:终南山太乙峰,在长安西南五十里左右,四十里内皆福地。³萧爽:高敞超逸。

  这是杜甫写给其好友元逸人(元丹丘,隐道士)的诗,前几句用典终南山东蒙峰和《抱朴子》、《神仙传》、《述异记》等典籍中的意象,描述玄都坛的景色,赞扬元逸人的修行;末四句称其道行之高,超尘脱俗,服芝草琅玕等仙家之食,居在高垂铁锁的仙人之居,处于福地逍遥自得。

  全诗自始至终围绕隐士元逸人居处着笔,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独在阴精结茅屋”。巍巍的秦岭子午谷精上,孤零零地立着一间用茅草结成的小屋。这就是诗主人翁、隐士元逸人的住房。其特点是“孤”与“陋”。离群索居,一茅屋,一箪食,一瓢饮,隐士生活之情态毕露。

  第二部分:玄都坛景。青石松风寒,子规夜啼欲裂竹,王母画下云旗翻。这里离人寰远了,尽管“青石漠漠常风寒" ,但离仙境近了;还有彻夜子规啼,感动得山竹都裂了,白昼更有一种叫作王母使者的神鸟从云间翻飞而下,通仙界报消息。相传蜀帝杜宇禅位隐入西山后,他的灵魂化成杜鹃(子规),而王母更是道徒们崇信的神仙。这是最精彩的镜头,有声有色,动静结合,景中寓情,恰到好处地折射出隐士凄清的心境和高蹈遁世的怀抱。

  第三部分:芝草琅玕日长,精边铁锁高垂。子午谷凄清的境遇,并不改元逸人隐遁的矢志。他抱道高栖,超然物外。日种芝草琅玕,以为仙家之食;铁锁百丈,凡人终不敢高攀。置身福地,何等萧爽,何等自得!隐之旨趣昭然。

  全诗三个镜头浑然一体,格调凄清、沉郁,仍不失诗人的艺术风格。有人说这首诗“寄托了诗人的追慕”,笔者以为,根据全诗及最后四句“知君此计成长往,芝草琅玕日应长。铁锁高垂不可攀,致身福地何萧爽”的诗意,诗人对元逸人的信道求仙行为表面上看是歌颂,实质是表示怀疑。高危、清寒、凄孤是实,山竹裂、王母鸟传递仙音是假,芝草琅玕也是虚无之事;高不可攀是真,“福地" 、“萧爽”也是假。所以有美中带刺的意味,劝他不如早点回来。

参考资料:
1、 詹石窗,连振标编.历代游仙诗文赏析:学林书店出版社,1989.12:第114-116页
2、 胡淼著.唐诗的博物学解读:上海书店出版社,2016.01:第362页
尔侬我侬,忒煞情多,情多处,热似火。把一块泥,捻一个尔,塑一个我,将咱两个,一齐打破,用水调和。再捻一个尔,再塑一个我。我泥中有尔,尔泥中有我。我与尔生同一个衾,死同一个椁!
¹(nóng)²我侬,忒(tè)³煞情多,情多处,热似火。把一块泥,捻(niē)一个尔,塑一个我,将咱两个,一齐打破,用水调和。再捻一个尔,再塑一个我。我泥中有尔,尔泥中有我。我与尔生同一个衾,死同一个椁(guǒ)
译文:你心中有我,我心中有你,如此多情,情到深处,像火焰一样热烈。拿一块泥,捏一个你,捏一个我,将咱俩再一起打破,用水调和。再捏一个你,再捏一个我。我的泥人中有你,你的泥人中有我。我和你活着盖同一床被子,死了用同一口棺材。
注释:¹尔:一作“你”。²侬:我。江浙一带称我为侬,对人亦可称为侬。第一个“侬”是“我”,第二个“侬”是“你”。³忒:太,过甚。⁴似:一作“如”。⁵捻:同“捏”。⁶尔:一作“你”,下同。⁷齐:一作“起”。⁸椁:套在棺材外面的大棺材。

  赵孟頫想纳妾作了首小词给妻子示意,管氏作《我侬词》以答复。她把他们夫妻巧妙比喻成泥人,向丈夫表达了白头偕老的愿望,而这些都是小妾所不能给予的,夫妻双方都要对彼此忠贞负责任。此诗用喻新警,用词婉转,而字里行间暗藏机锋,透出铿锵英气,绵里藏针。

  《我侬词》用喻新警,把夫妻关系比喻作泥人。从两个人复杂的制作过程:捏塑、打破、调和、再塑,读者可以想象夫妇俩情感的深厚,已经到了我中有你、你中有我、难分彼此、无法离弃的地步。此诗虽然用词设喻十分巧妙婉转,却态度鲜明,字里行间暗藏机锋,透出铿锵英气,绵里藏针。特别是末句“与尔生同一个衾,死同一个椁”,表达了诗人对爱情排他性的誓死坚持。

  《我侬词》虽然题名是“词”,行文却更像元曲的白话朴质。“尔依我侬”是湖州方言,是管道昇的家乡话。它以情诗的形式,以朴实直白的语言,表达了夫妻情爱的亲密无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一种水乳交融难分的关系。捏塑、打破、调和、再塑这些用词表达的是只有结发夫妻オ能做到的同患难共甘苦。这些都是小妾所不能给予的,小妾是做不到也不能与丈夫一起承受的。因此夫妻双方都要对彼此忠贞负责。

  词中的语句通俗易懂,委婉恰当的表达出她反对丈夫纳妾的态度。最一后句“我与尔生同一个衾,死同个椁”,表达的是她希望能与丈夫生死相依白头偕老的共度一生,也表达出夫妻双方要为家庭互守忠诚,是家庭责任感的体现。管道昇没有明确反对丈夫纳要而是通过写诗词的形式対丈夫的深情呼唤来感动丈夫。此诗感情真挚而热烈,却又不失温柔敦厚之旨;形象鲜明,不落半点俗套。诗又全用白话写成,不受传统诗词格律的拘束,读来很像现代人的诗作。

  据说,赵孟頫看了这首诗之后大受感动,深深感到内疚,最终改变了纳妾的想法,夫妻复又恩爱如初。管道昇把他们夫妻巧妙比喻成泥人,“捻”“塑”“打破”用来形容夫妻关系,向丈夫表达了白头偕老的愿望,可谓是机智巧妙地用真情来挽救了这段婚姻。

参考资料:
1、 刘冬颖.中国古代才女诗词.北京:中华书局,2014:166-168
2、 张若晨.浅析古诗词艺术歌曲《我侬词》.戏剧之家,2017(14)
3、 蓝墅.情意绵绵《我侬词》.济南大学学报(综合版),1992(04)
4、 傅韵.应尚能歌曲《我侬词》的音乐特点及演唱分析.上海师范大学,2015

nóng

guǎndàoshēng yuándài 

ěrnóngnóng tuīshàqíngduō qíngduōchù huǒ kuài niǎněr  jiāngzánliǎng  yòngshuǐtiáo zàiniǎněr zài zhōngyǒuěr ěrzhōngyǒu ěrshēngtóngqīn tóngguǒ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