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孙仪相鲁而嗜鱼,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公孙仪不受。其弟子谏曰:“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对曰:“夫唯嗜鱼,故不受也。 夫即受鱼,必有下人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虽嗜鱼,彼必不能长给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既无受鱼而不免相,虽嗜鱼,我能长自给鱼。”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明于人之为己者,不如己之自为也。
公孙仪¹相鲁²而嗜³鱼,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公孙仪不受。其弟子曰:“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对曰:“夫唯¹⁰嗜鱼,故¹¹不受也。 夫即¹²受鱼,必有下人¹³之色¹⁴;有下人之色,将枉¹⁵于法;枉于法,则免¹⁶于相。虽嗜鱼,彼必不能长给¹⁷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既无¹⁸受鱼而不免相,虽¹⁹嗜鱼,我能长自给鱼。”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明于人之为己者,不如己之自为也。
译文:公孙仪在鲁国做宰相,并且特别喜欢吃鱼,国人献给他鱼,他却不肯接受。他的弟子劝他说:“您喜欢吃鱼却不接受别人的鱼,这是为什么?”他回答说:“我正因为爱吃鱼,所以我才不接受。如果我接受了他们献给我的鱼,我就必定要迁就于他们;迁就于他们,就必定会歪曲法律,就会被免去宰相,这样我就不能自己供给自己鱼,如果不收别人给的鱼,就不会被罢免宰相。”虽然(我)爱吃鱼,这些人不一定再送给我鱼,我又不能自己供给自己鱼。如果不收别人给的鱼,就不会被罢免宰相,尽管(我)爱吃鱼,但别人不用送给我鱼,我能够长期自己供给自己鱼。”这是明白了依靠别人不如依靠自己的道理啊!这是告诉人们,依靠为自己办事的人不如自己去办事。
注释:¹公孙仪:春秋时鲁穆公的相,《史记·循吏列传》《淮南子·道应训》作公仪休。复姓公孙,名仪。²相鲁:做鲁国宰相。 相:做宰相。³嗜:喜欢,喜爱。⁴一:整个。⁵尽:都。⁶受:接受。⁷弟子:学生。⁸谏:规劝君主,尊长或朋友,使之改正错误和过失。⁹夫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¹⁰唯:正因为。¹¹故:所以。¹²即:假如。¹³下人:迁就他人。¹⁴色:脸色。¹⁵枉:歪曲。¹⁶免:罢免。¹⁷给:供给。¹⁸既无:若不。¹⁹虽:即使。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公孙仪在鲁国做宰相,并且特别喜欢吃鱼,国人献给他鱼,他却不肯接受。他的弟子劝他说:“您喜欢吃鱼却不接受别人的鱼,这是为什么?”他回答说:“我正因为爱吃鱼,所以我才不接受。如果我接受了他们献给我的鱼,我就必定要迁就于他们;迁就于他们,就必定会歪曲法律,就会被免去宰相,这样我就不能自己供给自己鱼,如果不收别人给的鱼,就不会被罢免宰相。”虽然(我)爱吃鱼,这些人不一定再送给我鱼,我又不能自己供给自己鱼。如果不收别人给的鱼,就不会被罢免宰相,尽管(我)爱吃鱼,但别人不用送给我鱼,我能够长期自己供给自己鱼。”这是明白了依靠别人不如依靠自己的道理啊!这是告诉人们,依靠为自己办事的人不如自己去办事。

注释

公孙仪:春秋时鲁穆公的相,《史记·循吏列传》《淮南子·道应训》作公仪休。

复姓公孙,名仪。

相鲁:做鲁国宰相。

相:做宰相。

嗜:喜欢,喜爱。

一:整个。

尽:都。

受:接受。

弟子:学生。

谏:规劝君主,尊长或朋友,使之改正错误和过失。

夫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唯:正因为。

故:所以。

即:假如。

下人:迁就他人。

色:脸色。

枉:歪曲。

免:罢免。

给:供给。

既无:若不。

虽:即使。

参考资料:
1、 许志刚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先秦秦汉卷》 .沈阳 :辽海出版社 ,2006 :162-167 .
2、 言青 .《国学经典》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1 :137-151 .
3、 梅桐生 .《楚辞今译》 .贵阳 :贵州人民出版社 ,2000 :1-33 .
刘安

刘安

刘安(前179-前122),西汉皇族,淮南王。汉高祖刘邦之孙,淮南厉王刘长之子。他是西汉的思想家、文学家,奉汉武帝之命所著《离骚体》是中国最早对屈原及其《离骚》作高度评价的著作。他曾招宾客方术之士数千人,编写《鸿烈》亦称《淮南子》。刘安是世界上最早尝试热气球升空的实践者,他将鸡蛋去汁,以燃烧取热气,使蛋壳浮升。同时,刘安也是我国豆腐的创始人。 ▶ 6篇诗文

猜您喜欢
杖策招隐士,荒涂横古今。
杖策¹²隐士,荒涂³横古今
注释:¹策:细的树枝。²招:寻。这句是说手持树枝去招寻隐士。³荒涂:荒芜的道路。⁴横古今:从古至今被阻塞。横:塞。
岩穴无结构,丘中有鸣琴。
岩穴¹无结构²,丘中有鸣琴。
注释:¹岩穴:山洞。²结构:指房屋建筑。这句和下句是说只有山洞没有房屋,山丘之中却有人弹琴。
白云停阴冈,丹葩曜阳林。
白云停阴¹²,丹葩(pā)³(yào)阳林。
注释:¹阴:山北为阴。²冈:山脊。³丹葩:红花。⁴阳林:山南的树林。这两句是说山北停白雪,山南曜丹葩。阳:山南为阳。
石泉漱琼瑶,纤鳞或浮沉。
石泉漱(shù)¹琼瑶²,纤鳞³或浮沉
注释:¹漱:激。²琼瑶:美玉,这里指山石。³纤鳞:小鱼。⁴或浮沉:时沉时浮。
非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
非必丝¹与竹²,山水有清音。
注释:¹丝:弦乐器。²竹:管乐器。
何事待啸歌?灌木自悲吟。
何事待啸歌¹?灌(guàn)²自悲吟。
注释:¹啸歌:吟咏。²灌木:丛生的树木。
秋菊兼餱粮,幽兰间重襟。
秋菊兼餱(hóu)¹,幽兰间重襟²
注释:¹兼糇粮:兼作粮食。糇:食。²间重襟:杂佩在衣襟上。间:杂。
踌躇足力烦,聊欲投吾簪。
(chóu)(chú)¹足力烦²,聊欲投吾簪(zān)³
注释:¹踌躇:徘徊。²烦:疲乏。³投簪:犹弃冠,指放弃官职!簪:古人用它连结冠和发。
经始东山庐,果下自成榛。
经始东山庐,果下自成榛。
前有寒泉井,聊可莹心神。
前有寒泉井,聊可莹心神。
峭蒨青葱间,竹柏得其真。
峭蒨青葱间,竹柏得其真。
弱叶栖霜雪,飞荣流余津。
弱叶栖霜雪,飞荣流余津。
爵服无常玩,好恶有屈伸。
爵服无常玩,好恶有屈伸。
结绶生缠牵,弹冠去埃尘。
结绶生缠牵,弹冠去埃尘。
惠连非吾屈,首阳非吾仁。
惠连非吾屈,首阳非吾仁。
相与观所尚,逍遥撰良辰。
相与观所尚,逍遥撰良辰。

  楚辞中有淮南小山的《招隐士》,《文选》中有左思的《招隐》诗,题目相似,而意趣不同。《招隐士》是召唤隐士离开山林回到人群中来,到宫廷里去;而左思的《招隐》却是去招寻隐士,欲与之同隐。同题两首,这里选取第一首进行赏析。

  左思《招隐》中的第一首,招隐,是招还,寻防隐士之意,写入山招还隐士,却被隐士生活环境所吸引,决意同隐以表现社会黑暗,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第一首诗首句“杖策招隐士”,开门见山,点清题目。“策”,据扬雄《方言》,是树木细枝。中国人向来强调“见微知著”:纣设象筯(即箸字),比干以为奢侈之渐;五月披裘,即可知其人之不贪。折树枝为杖,则持杖者旧袍蔽屣的形象及厌弃豪华的性格已可见一斑。“荒涂横古今”和“岩穴无结构”两句写隐士居室及其周围的道路。既是隐士,当然就应当绝交息游,摒弃繁华。室开三径、蛙作鼓吹这些传为佳话的典故,“草堂”、“蓬户”这些常见的作为隐士(或寒士)居室代称的文字,便足以说明这一点。然而,作者笔下的隐士岂只是“草莱不翦”、“茅屋数椽”而已,他根本就没有房屋,而是像巢父一般的岩居穴处;他的住处周围也根本就没有道路,好像从古到今无人从这里走过(横,塞)。然则其人避世之深,可以想见。唯有山丘中传出的隐隐琴声,才能显示出他的存在。这几句写的是眼前近景。其中“荒涂横古今”也隐寓着与紫陌红尘的对比,“岩穴无结构”则隐与高堂华屋作比,这一点读到下文自可领悟。接下来“白云”二句写仰观,“石泉”二句写俯视。白云飘忽,去来无迹,正是隐士们最爱欣赏、最感会心的景物;树木葱茏、丹花掩映,清泉潺潺,游鱼嬉戏,这是十分宁静、自由、充满生机和自然之美的世界。庄子就是非常羡慕濠水中的鯈鱼之乐;曹孟德也是把“枕石漱流饮泉”(《秋胡行·晨上散关山》)看作是神仙生活。这些与喧嚣嘈杂、勾心斗角、扼杀人性的现实社会是非常鲜明的对比。作者对隐士生活环境的描写,处处在在,都流露出他对现实的强烈憎恶。

  以上六句多写所见,是隐士的生活环境;“丘中有鸣琴”则是写所闻,写隐士的活动。弹琴在古人诗文中向来是高雅之士、尤其是隐逸之士的爱好,这种例证太多,无烦列举,只须看不会弹琴的陶渊明也要取一张无弦琴在手上摆弄摆弄,就可知它在隐士生活中的地位了。而在这样一个幽静空寂的所在独坐拂弦,更可见其人情逸云上,非寻常隐士可比。

  “非必丝与竹”四句续写所闻。这四句的写法与上文相比稍有变化。上面都是直陈所见所闻而暗寓对比之意,这里却是首先提出了用作比较的对象。丝竹犹言管弦,指官僚贵族饮酒作乐时所欣赏的音乐。(需要说明,一般讲“丝竹”时,是指由女伎演奏的音乐,所以高士独自弹弄以遣怀的琴,是不包括在内的。所以刘禹锡的《陋室铭》既说“可以调素琴”,又说“无丝竹之乱耳”,把琴排除在丝竹之外了。)聒耳的笙歌与山水之音相比,前者代表的是富贵和庸俗,后者代表的却是高情雅趣。史载梁昭明太子萧统“(尝)泛舟后池,番禺侯轨盛称此中宜奏女乐。太子不答,咏左思《招隐》诗云:‘何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轨惭而止”。就很可以说明这一点。啸歌则是魏晋以来名士包括隐士常常喜欢用来抒发感情的一种方式。《三国志·诸葛亮传》注引《魏略》说诸葛亮“每晨夜从容,常抱膝长啸”;西晋的阮籍也是善啸的;《晋书·阮籍传》说他遇到过一个苏门山真人名叫孙登的,啸起来“声若鸾凤之音,响乎岩谷。”如此看来,啸歌和弹琴一样,也是高人雅士的举动。然而作者对此却不以为然。在作者看来,再动听的人为之音也无法与泉水漱石,泠然清越,风吹阳林,呜呜悲吟的“天籁”相比。在这四句中,前两句用的是对比手法,后两句则是衬托,更突出地强调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热爱。

  在着力描写了隐士的居处环境之后,作者又将视线投向他的衣着食物。古来写隐士衣食,多以“黄精白术”、“石髓茯苓”以见其食之稀少而精洁;“鹑衣百结”、“短褐不完”以见其衣之破旧单寒。然而作者写食只用了一句“秋菊兼餱粮”,写衣也只用了一句“幽兰间重襟”。秋菊幽兰之为物,具芳香之性,秉贞洁之姿,正是隐士人格与形象的象征。只此一点,足盖其余。纡青拖紫、怀金佩玉,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贵族与以秋菊为食、以幽兰为佩的隐士比起来,其蠢俗不堪愈见明显了。诗至此,已写足了隐士的居行服食,不着一主观评价,已足以使人悠然神往。于是乎诗人不由得感慨系之:“踌躇足力烦,聊欲投吾簪。”他也要抽去帽子上的簪子,意欲挂冠弃仕,追步隐者遗迹去了。这两句是诗中唯一的直抒,但置于对隐士所居的精心描绘之后,写来犹如水到渠成,略无突兀之感。而此二句亦是画龙点睛之笔,以此收势,亦使全诗显得神完气足,发人深思。

  此诗写景简淡素朴,语言亦高古峻洁,非有如诗人者之胸襟,不得出此。这就是“诗如其人”。

参考资料:
1、 《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9月版,第407-409页
螽斯羽,诜诜兮。宜尔子孙,振振兮。
(zhōng)¹羽,诜(shēn)²兮。宜尔子孙,振(zhēn)³兮。
译文:蝈蝈张翅膀,群集低飞翔啊。你的子孙多又多,家族正兴旺啊。
注释:¹螽斯:或名斯螽,一种直翅目昆虫,常称为“蝈蝈”。一说“斯”为语词。²诜诜:同莘莘,众多貌。³振振:茂盛的样子。
螽斯羽,薨薨兮。宜尔子孙,绳绳兮。
螽斯羽,薨(hōng)¹兮。宜尔子孙,绳(mǐn)(mǐn)²兮。
译文:蝈蝈张翅膀,群飞嗡嗡响啊。你的子孙多又多,世代绵延长啊。
注释:¹薨薨:很多虫飞的声音。或曰形容螽斯的齐鸣。²绳绳:延绵不绝的样子。
螽斯羽,揖揖兮。宜尔子孙,蛰蛰兮。
螽斯羽,揖(yī,旧时读jí)¹兮。宜尔子孙,蛰(zhé)²兮。
译文:蝈蝈张翅膀,群聚挤满堂啊。你的子孙多又多,和睦好欢畅啊。
注释:¹揖揖:会聚的样子。揖为“集”之假借。²蛰蛰:多,聚集。

  全诗三章,每章四句,前两句描写,后两句颂祝。而叠词叠句的叠唱形式。是这首诗艺术表现上最鲜明的特色。如果说,“宜尔子孙”的三致其辞,使诗旨显豁明朗;那么,六组叠词的巧妙运用,则使全篇韵味无穷。《诗经》运用叠词颇为寻常,而《螽斯》的独特魅力在于:六组叠词,锤炼整齐,隔句联用,音韵铿锵,造成了节短韵长的审美效果。同时,诗章结构并列,六词意有差别,又形成了诗意的层递:首章侧重多子兴旺;次章侧重世代昌盛;末章侧重聚集欢乐。由此看来,方氏的评语似可改为:诗虽平说,平中暗含波折;六字炼得甚新,诗意表达圆足。另外,在朱熹《诗集传》中,《螽斯》是比体首篇,故用以释比。其实,通篇围绕“螽斯”着笔,却一语双关,即物即情,物情两忘,浑然一体。因此,“螽斯”不只是比喻性意象,也可以说是《诗经》中不多见的象征性意象。

  关于诗旨,《毛诗序》云:“《螽斯》,后妃子孙众多也,言若螽斯。不妒忌,则子孙众多也。”点出了诗的主旨,但拖了一个经学的尾巴。朱熹《诗集传》承毛氏之说。还作了“故众妾以螽斯之群处和集而子孙众多比之”的发挥,没有贯彻其“《诗》作诗读”的主张。对此,姚际恒一并认为“附会无理”(《诗经通论》);方玉润进而指出:诗人措词“仅借螽斯为比,未尝显颂君妃,亦不可泥而求之也。读者细咏诗词,当能得诸言外”(《诗经原始》)。确实不可泥求经传,而应就诗论诗。

  体会意象,细味诗语,先民颂祝多子多孙的诗旨,显豁而明朗。就意象而言,飞蝗产卵孵化的若虫极多,年生两代或三代,可谓是宜子的动物。诗篇正以此作比,寄兴于物,即物寓情;“子孙众多,言若螽斯”,即此之谓。就诗语而言,“宜尔子孙”的“宜”,有“多”的含义;而六组叠词,除“薨薨”外,均有形容群聚众多之意。易辞复唱,用墨如泼,正因心愿强烈。“子孙”,是生命的延续,晚年的慰藉,家族的希望。华夏先民多子多福的观念,在尧舜之世已深入民心。《庄子·天地》篇有“华封人三祝”的记载:尧去华地巡视,守疆人对这位“圣人”充满敬意,衷心地祝愿他“寿、富、多男子”。而再三颂祝“宜尔子孙”的《螽斯》,正是先民这一观念诗意地热烈抒发。

  就诗篇编排而言,前篇《国风·周南·樛木》祝贺新婚幸福,此篇继而祈颂多生贵子,不仅顺理成章,或恐正是编者苦心所系。

参考资料:
1、 《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年12月版,第13页

zhōng

míng xiānqín 

zhōng shēnshēn ěrsūn zhēnzhēn 
zhōng hōnghōng ěrsūn mǐnmǐn 
zhōng  ěrsūn zhézhé 
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
圆魄(pò)¹上寒空,皆言四海同。
译文:夜空中升起一轮明月,都说每个地方都是一样的月色。
注释:¹圆魄:指中秋圆月。
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
安知¹千里外,不有雨兼风?
译文:哪里知道远在千里之外,就没有急风暴雨呢?
注释:¹安知:哪里知道。

  这首诗借咏中秋的月亮,表明世上万物不可能完全一样,存在着千差万别。

  “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意思是此时此地“圆魄”(明月)当空,又怎见得此时彼地(“千里外”)“不有雨兼风”呢?千里指很远的意思,风雨可借指人生的无常和艰辛。你怎么会知道外边千里之外的世界,没有风雨呢?

  人人“皆言”的未见得就是真理。大千世界,变化万千,人类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是随着人类认识能力的提高而不断深化、发展的,一种认识的正确与否,并不取决于持这种认识的人数的多寡,即便对人人“皆言”为是的,也要敢于怀疑,不断深入地探索。其二,认识问题最忌以此代彼,以偏代全,以对局部、片面的现象描述替代对整体或本质的探求。见到此时此地皓月当空而想象四海皆同,便正是以此代彼、以偏概全。

  这首五言绝句,写此地有月光,彼地有风雨,意在风雨,而非赏月。李峤其人曾三度任职宰相,对政坛的风云变幻自然十分敏感——高空中一轮明月照射大地,众人都说今夜各处的月光都一样明亮;可是谁能晓得千里之外,无雨骤风狂?这首诗以咏月为题,揭示了一个真理:世上的事千差万别,千变万化,不可能全都一样。正如中秋夜,此处皓月当空,他处却风雨交加。

zhōngqiū

qiáo tángdài 

yuánshànghánkōng jiēyánhǎitóng 
ānzhīqiānwài yǒujiānfēng 
初过元宵三五。慵困春情绪。灯月阑珊嬉游处。游人尽、厌欢聚。
初过元宵三五。慵(yōng)¹春情绪。灯月阑(lán)珊嬉游²处。游人尽、厌(yā)³欢聚。
译文:刚过了正月十五元宵节,就有点春天的慵懒倦怠感。那些嬉戏游乐的地方的花灯已经渐渐熄灭,游客也渐渐减少,现在正是参加聚会的好时机。
注释:¹慵困:慵懒倦怠。²嬉游:嬉戏游乐。³厌:适合。
凭仗如花女。持杯谢、酒朋诗侣。馀酲更不禁香醑。歌筵罢、且归去。
凭仗¹如花女。持杯谢²、酒朋诗侣。馀(yú)(chéng)³更不禁香醑(xǔ)。歌筵(yán)罢、且归去。
译文:烦请如花美人。端着酒杯告诉酒朋诗侣,我还有些醉意,再喝不下美酒。歌舞宴席结束,还是回去吧。
注释:¹凭仗:请。²谢:告诉。³馀酲:残留的醉意。⁴香醑:美酒。
一树衰残委泥土,双枝荣耀植天庭。
一树衰(shuāi)残委泥土,双枝荣耀(yào)植天庭¹
译文:垂柳一株,委身于永丰坊西南角的荒园中,因柔条极茂,被东使取两枝植于宫中,从此荣耀百倍,无异升天。
注释:¹天庭:指古代神话中的玉帝皇庭,也指帝王的宫廷。此处即指宫廷。
定知玄象今春后,柳宿光中添两星。
定知玄象今春后,柳宿光中添两星。
译文:料想今春的天象,将会有两颗新星得蒙柳宿星的光芒惠泽了。

zhàoyǒngfēngliǔzhíjìnyuàngǎn--bái

shùshuāicánwěishuāngzhīróng耀yàozhítiāntíng

dìngzhīxuánxiàngjīnchūnhòuliǔ宿guāngzhōngtiānliǎngxī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