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北悠悠望旆旌,南冠还识曼胡缨。题诗定作扬州梦,消受梅花一味清。
塞北悠悠望旆旌,南冠还识曼胡缨。题诗定作扬州梦,消受梅花一味清。

yǐn--kuí

sāiběiyōuyōuwàngpèijīngnánguānháishímànyīngshīdìngzuòyángzhōumèngxiāoshòuméihuāwèiqīng

胡奎

胡奎

元明间浙江海宁人,字虚白,号斗南老人。明初以儒征,官宁王府教授。有《斗南老人集》。 ▶ 1529篇诗文

猜您喜欢
仰幽岩而流盼,抚桂枝以凝想。
仰幽岩而流盼(pàn)¹,抚桂枝以凝想²
译文:仰望着幽深的岩石而眼波流盼,抚摸着桂花的枝条而凝神冥想。
注释:¹流盼:犹流眄,流转目光观看。²凝想:“犹凝思,聚精会神地思考;沉思。
将千龄兮此遇,荃何为兮独往。
将千龄¹兮此遇,荃(quán)²何为兮独往。
译文:等待千年才等到与你相遇,你又为何独自前往?
注释:¹千龄:犹千年、千岁。极言时间久长。²荃:古书上说的一种香草,亦用以喻国君。

  徐惠的《拟小山篇》系徐贤妃徐惠八岁时所作的骚体诗,由其父亲命题,为仿汉代淮南小山《招隐士》而作。因为题目指定为拟《离骚》,所以使运用幽岩、桂枝、荃这类与屈原有关的意象和骚体表达方式的构思成为必然选择。也使文字层面的体性特征也必然是古雅庄重。本诗继承了《楚辞》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作者者技巧娴熟,用连缀的方式组合诗歌意象,把前两句中“流盼”和”凝想“的屈原形象与“千龄此遇”的作者关联起来。最后一句则挽结全诗。诗歌音韵流转,境界清雅,含义深远,格调沉着。中间虚词的使得诗歌语气舒缓有致,节奏抑扬顿错,含蓄蕴藉地抒发了诗人的内在情感,委婉曲折地表现了身处封建社会的学识出众的女子无法实现心志的孤寂。

  全诗运用整齐的六言句式塑造了一个远离尘世喧嚣的女子,“她”在幽深寂静的岩谷,站立着、探寻着、若有所待。渐渐地,在惆怅袭上心头时,她下意识地抚摸着幽香清远的桂枝!陷入了深深的沉思和久久的凝视。所待之人的久久不至,虽然使她的身心都笼罩在渐渐浓重的惆怅之中,但她深信那一份寂寞的孤独非常有价值,那份孤高拔俗、凝神澄志的虔诚等待,一定会在不期然中创造一段旷古未有的传奇。落寞的心虽然叹息“荃何为兮独往?”。但“她”并没有停止等待,诗中以“荃”指代“她”在等待的人。而“荃”这一意象在《离骚》中,专用以指代楚王。显然,徐惠模仿屈原的语气,向虚拟中的“荃”表白自己的等待。最后两小句诗显然表明,从女童步入少女时代的徐惠,心中早有一个属于想象世界的、与周围现实世界的凡夫俗子截然不同的“荃”。

参考资料:
1、 李海燕 .《唐太宗之贤妃徐惠诗歌综论》载《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2009年第7期 .山东曲阜 :《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杂志社 ,2009 :31页 .
2、 王明好 .《从初唐女性诗看《楚辞》之余韵》载《名作欣赏》(学术专刊)2009,01 .山西太原 ::作欣赏杂志社 ,2009 .
3、 黄芸珠 .惠的诗文创作及其《谏太宗息兵罢役疏》载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第3期. .陕西西安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杂志社 ,2011 :57页 .
4、 王丽 .唐代儿童诗歌研究,2008年度贵州大学硕士论文 .贵阳 :贵州大学 ,2008 :16页 .

xiǎoshānpiān--huì

yǎngyōuyánérliúpànguìzhīníngxiǎng

jiāngqiānlíngquánwèiwǎng

初疑夜雨忽朝晴,乃是山泉终夜鸣。
初疑夜雨忽朝晴,乃是山泉终夜鸣。
译文:夜宿山寺,夜半听见水声,误为下雨了,待清晨起来出门一看,才发现天空晴朗,原来昨夜的声音并非雨声,而是急湍而下的山泉发出的声音,终夜响个不停。
流到前溪无半语,在山做得许多声。
流到前溪无半语,在山做得许多声¹
译文:顺流而行,发现山泉在半山坡流下时叮咚作响,流入山下溪水后,由于水路宽平,就不再像在山里那样因水流曲折而发出冲激的声音。
注释:¹“流到”二句:指前溪水深面阔,不像在山里因曲折而易致冲激作声。唐杜甫《佳人》诗:“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与此诗含意相近。后人因把“在山”、“出山”比喻在野、在朝。

  此诗第一句“初疑夜雨忽朝晴”,写诗人夜宿山寺,听到屋外水声,初疑夜雨,待次日早晨起来,才知夜里根本没有下雨。一个“疑”字,暗示诗人当时未尝实地观察,“夜雨”的判断乃是出于推测,这就为以下“忽朝晴”三字留下余地,显得极有分寸。

  “夜雨”的错觉来自第二句:“乃是山泉终夜鸣。”原来扰了诗人一夜清梦的原来是急湍而下的山泉。山泉下泻,冲击山石,终夜响个不停。在睡意朦胧中产生某种错觉,这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此句是符合生活逻辑的。

  第三句紧承上句,进而写出山之后的山泉在山中“终夜鸣”,那是因为水道弯曲不平,故而潺潺作响。这一句说山泉“流到前溪无半语”,那是因为河床变得宽阔平坦,故而静寂无声。可见由于所处环境的改变,同一种事物可以有截然不同的表现。

  末句“在山做得许多声”,是诗人针对上述事实所发的议论。冷冷一语,讽刺辛辣有力,有如画龙点睛,全诗的主旨在这句议论中被明白地点了出来。从字面上看,诗人讥讽的对象是山泉,其实弦外有音,别有深意。它讽刺了那些在做官前指点江山,高谈阔论,慷慨激扬,忧国忧民,但是一但掌握了权力,有了一定地位,就和其他昏官一样尸位素餐、了无建树了。此诗说明很多官员一但成了利益既得者,就把自己的抱负和群众利益抛于脑后了。

  此诗在艺术上很有特色。第一,它采用了传统的“比”的手法,借事寓意,以物比人,构思十分巧妙。第二,叙述与议论有机结合,使议论立足于具体事件的基础上。第三,语言平易浅近,笔调幽默轻快。

参考资料:
1、 章楚藩 等.杨万里诗歌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94:105-108

宿língjiùchán--yángwàn

chūcháoqíngnǎishìshānquánzhōngmíng

liúdàoqiánbànzàishānzuòduōshēng

酌酒会临泉水,抱琴好倚长松。
¹酒会临泉水,抱琴好倚长松。
译文:喝酒时正好遇到山泉,醉后喜欢抱琴倚靠在高大的松树旁。
注释:¹酌:斟酒,倒酒。
南园露葵朝折,东谷黄粱夜舂。
南园露葵¹朝折,东谷²黄粱夜舂(chōng)³
译文:早上到南园去摘折露葵,晚上来到东谷舂捣黄粱。
注释:¹露葵:莼菜。²东谷:一作”西舍“。³舂:把东西放在石臼或乳钵里捣掉皮壳或捣碎。

tiányuánshǒu ·

wángwéi tángdài 

zhuójiǔhuìlínquánshuǐ bàoqínhàochángsōng 
nányuánkuízhāozhé dōnghuángliángchōng 
蓟门逢古老,独立思氛氲。
(jì)¹逢古老²,独立思氛氲(yūn)³。一身既零丁,头鬓白纷纷。勋庸今已矣,不识霍将军
注释:¹蓟门:地名,即蓟丘,在今北京市德胜门外。²古老:一本作“故老”,称老年人。³氛氲:思绪深长貌。⁴零丁:孤单貌。⁵头鬓:头发。⁶勋庸:即指功业,功劳。⁷已矣:完了。⁸霍将军:即汉代名将霍去病。
一身既零丁,头鬓白纷纷。
汉家¹能用武,开拓穷²异域³。戍(luán)(kāng)核,降胡饱衣食。关亭试一望,吾欲泪沾臆(yì)
注释:¹汉家:借指唐朝。²穷:尽。³异域:外国。⁴戍卒:守边的战士。⁵厌:饱。后作“餍”。⁶关亭:一本作“开亭”。⁷沾臆:泪水浸湿胸前。
勋庸今已矣,不识霍将军。
边城十一月,雨雪乱霏(fēi)¹。元戎²号令严,人马亦轻肥。羌(qiāng)³无尽日,征战几时归。
注释:¹霏霏:形容雨雪细密。²元戎:古代的大型战车,也指主帅。这里指胡人主帅。³羌:古族名,部落分散,以游牧为主,主要分布在今甘肃、青海、四川等地。⁴胡:古代对西方和北方各族的泛称。
汉家能用武,开拓穷异域。
幽州¹多骑射,结发²³横行。一朝事将军,出入有声名。纷纷猎秋草,相向角弓鸣。
注释:¹幽州:今河北省北部地区。²结发:古代男子自成童始束发,因此以结发指童年、年轻时。³重:崇尚,看重。⁴横行:纵横驰骋。⁵角弓:用角装饰的弓。
戍卒厌糠核,降胡饱衣食。
(àn)¹长城外,日没更烟尘²。胡骑虽凭陵³,汉兵不顾身。古树满空塞,黄云愁杀人。
注释:¹黯黯:一本作“茫茫”。²烟尘:烟雾与尘土,比喻战乱。³凭陵:侵凌,进逼。⁴古树:枯树。⁵黄云:大军移动时扬起的沙尘。
关亭试一望,吾欲泪沾臆。
关亭试一望,吾欲泪沾臆。
边城十一月,雨雪乱霏霏。
边城十一月,雨雪乱霏霏。
元戎号令严,人马亦轻肥。
元戎号令严,人马亦轻肥。
羌胡无尽日,征战几时归。
羌胡无尽日,征战几时归。
幽州多骑射,结发重横行。
幽州多骑射,结发重横行。
一朝事将军,出入有声名。
一朝事将军,出入有声名。
纷纷猎秋草,相向角弓鸣。
纷纷猎秋草,相向角弓鸣。
黯黯长城外,日没更烟尘。
黯黯长城外,日没更烟尘。
胡骑虽凭陵,汉兵不顾身。
胡骑虽凭陵,汉兵不顾身。
古树满空塞,黄云愁杀人。
古树满空塞,黄云愁杀人。

  “蓟门逢古老”这一首诗描写了老卒的凄凉境遇,令人同情。全诗言辞沉痛、悲哀、失望而无奈,似用边塞的血泪和成。不难想象,像这样的老卒不知有多少,长年戍边的艰辛可见一斑。

  “汉家能用武”这一首诗反映了戍卒食用匮乏,投降的胡人却丰衣足食的情况,批判了唐朝统治者穷兵黩武的举措。全诗表达了诗人对戍卒们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表达了对边境潜在危机的深深忧虑,言辞悲怆,感人肺腑。

  在“边城十一月”这一首诗中,诗人坦言敌人的强大,颇具军事家的胸怀和才干,进而叹息,边境何日得宁,战士何日得归。在古代,中原地区统治者常以天朝上国自居,轻视周边少数民族,而诗中,诗人极有远见卓识地看到胡人的力量其实十分强大,有时甚至明显优于汉族军队。后来的元灭宋、清灭明,即印证了诗人的观点。诗人当时只是看到胡兵强于守军,因此边境堪忧,并未能见识到胡兵竟能践踏整个中原。但诗人不囿于成见,而能面对实际,正视问题,发现问题,认识问题,提出问题,从这一点上,这是诗的价值可以说远远超出其作为一篇文学作品在文艺上的价值。

  “幽州多骑射”这首诗称颂了守边戍卒的骁勇善战。全诗先总写幽州民俗的风貌,崇尚勇武;随即指出,他们不但善武而且乐于效力军前,保卫乡土,建立功勋。但诗人亲眼目睹了他们狩猎时的场面,不过这场面已够让人感到欣喜了。保家卫国从来不只是军队的事情,更需要有民众的参与,才能将侵略者掀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诗人目睹这一群生龙活虎、武艺高强的边疆健儿,对边境油然而生了几分安全感。

  “黯黯长城外”这首诗描述了边塞战事纷纭的情况。在诗中,诗人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沉痛地诉说了一场激烈的战斗,诗中的景物描写切合战斗实际,烘托出惨烈的战斗氛围,而这种景色又是战斗中独有的,因此写景即是写战争。在字里行间读者还可以感受到诗人面对这惨剧时难以遏制的悲愤心情。

试望阴山,黯然销魂,无言徘徊。见青峰几簇,去天才尺;黄沙一片,匝地无埃。碎叶城荒,拂云堆远,雕外寒烟惨不开。踟蹰久,忽砯崖转石,万壑惊雷。
试望阴山¹,黯然销魂,无言徘徊。见青峰几簇²,去天才尺;黄沙一片,匝(zā)³无埃。碎叶城荒,拂云堆远,雕外寒烟惨不开。踟(chí)(chú)久,忽砯(pīng)崖转石,万壑(hè)惊雷。
译文:遥望塞外的阴山,不禁让人无限伤怀,徘徊不语。只见几座青峰高耸入云,仿佛离天只有几尺的距离,眼前黄沙遍地,不见一丝尘埃。碎叶城早已荒芜,拂云堆也遥远得看不见,只看见飞翔云外的雕鹰和凝聚着寒冷的雾气。我正在这里徘徊不前,忽然听到山崖上巨石撞击的声音,就像是万丈深壑里发出的隆隆雷声。
注释:¹阴山:今河套以北、大漠以南诸山的统称。²几簇:丛集的样子。簇:簇拥,聚集。³匝地:满地,遍地。⁴碎叶城:唐代古城,在今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的托克马克市附近。⁵拂云堆:古地名,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堆上有中受降城,并建有拂云祠。⁶雕:雕鹰。⁷惨不开:聚成一片愁惨、凄凉的景象。⁸踟蹰:徘徊不前。
穷边自足秋怀。又何必、平生多恨哉。只凄凉绝塞,峨眉遗冢;销沉腐草,骏骨空台。北转河流,南横斗柄,略点微霜鬓早衰。君不信,向西风回首,百事堪哀。
穷边自足秋怀。又何必、平生多恨哉。只凄凉绝塞¹,峨眉遗冢(zhǒng)²;销沉腐草,骏骨³空台。北转河流,南横斗柄,略点微霜鬓早衰。君不信,向西风回首,百事堪哀。
译文:边塞的荒凉叫人看了愁苦满怀,更何况我平生的惆怅已经很多了。想到王昭君凄凉出塞,美人已去,但青冢犹存,而那掩埋在荒漠野草中的,是燕昭王为迎接天下贤达而筑的黄金台的遗迹,河水依然向北流去,北斗斗柄仍是横斜向南,愁苦的人已经未老先衰,两鬓已生出星星白发 在秋风中回首往事,愁苦满怀。
注释:¹绝塞:极远的边塞。²蛾眉遗冢:谓古代和亲女子之墓。³骏骨:骏马之骨。⁴斗柄:即构成北斗星斗柄的三颗星。

  上片描绘塞外风光惊心动魄的场面。起句“试望阴山”,先廓定视野,继后写“试望”的心境和感受:“黯然销魂,无言徘徊。”“无言徘徊”形象地描画出心潮翻涌,无限思绪的情态。这第一韵是全词的基础,以下全由此展开。第二三韵视野极为开阔。由“见”字领起“青峰几簇,去天才尺”,写山岭高耸密集;“黄沙一片,匝地无埃”,写朔漠辽阔无边。底下连举唐代西域两个名镇“碎叶城”和“拂云堆”,并分别述以“荒”和“远”。“碎叶城”距阴山数千里之遥,试想不可目及,神思则可;“拂云堆”虽近在阴山南麓,但由于“雕外寒烟惨不开”,故目见也难。尽管如此,但这两句意象宏阔,为全词设下雄伟悲壮的氛围。词趣的流脉在踟蹰良久感慨良久的深沉情绪中,在雄伟悲壮的氛围里静静地流淌。突然,訇然声响,撼地摇天:“忽砯崖转石,万壑惊雷”。这一韵仅比李白《蜀道难》的诗句多出一个“惊”字。纳兰驱使古人,得心应手,于兹可见。这一声巨响,应是巨石滚人山谷其声轰鸣所致,从而在巨响中暂结上片。

  下片抒发思家的情怀,修辞手法极见高妙。“穷边自足愁怀”,遥扣首韵,点明荒凉艰苦的塞外边疆,本来就富愁种。更紧承“又何必平生多恨哉”,语气似抑实扬,由因地域引愁过渡到因人事生衷,从而牵出两桩流传千古的史实。历史上令人生哀之事多矣,纳兰不胜枚举,无须枚举。故以“只”字界定,仅以下两端“凄凉绝塞,蛾眉遗冢”和“销沉腐草,骏骨空台”,就足以发人无限感慨。但其人如今已没,绝塞依然凄凉,空台满目腐草,留给后人的只是由此滋生的无限感慨而已,其人生苦短之情历历可见。故下韵“北转河流,南横斗柄,略点微霜鬓早衰”,直抒“人生几何”的慨叹。“北转河流”是黄河流势的真实写照,取孔子“逝者如斯”语意,灵动轻巧,贴切自然;“南横斗柄”写星辰依然按自然规律运动,古如是,今如是,未来仍如是。但人的生命却是极短暂的,故有“鬓早衰”的怅恨。纳兰仅活了三十一岁,盛年霜鬓,确是令人生哀的。煞尾“君不信,向西风回首,百事堪哀”,稍抑即扬。“百事”既指历史事,更指自家事,件件桩桩,不随心者多矣,否则,怎会“霜鬓早衰”。

  全篇取用赋法,对阴山一带的独特风光作了淋漓尽致的描绘。又借典铺除,婉曲层深,表达了“百事堪哀”的凄苦隐衷。全词苍凉凄婉,沉郁幽伤。

参考资料:
1、 贺新辉主编.清词鉴赏辞典 图文修订版: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09:第640页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