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瓦鳞鳞若火龙,日车不动汗珠融。
无因羽翮氛埃外,坐觉蒸炊釜甑中。
石涧寒泉空有梦,冰壶团扇欲无功。
余威向晚犹堪畏,浴罢斜阳满野红。
万瓦鳞鳞若火龙,日车不动汗珠融。
无因羽翮氛埃外,坐觉蒸炊釜甑中。
石涧寒泉空有梦,冰壶团扇欲无功。
余威向晚犹堪畏,浴罢斜阳满野红。
陆游

陆游

陆游(1125年11月13日-1210年1月26日),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尚书右丞陆佃之孙,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宋高宗时,参加礼部考试,因受宰臣秦桧排斥而仕途不畅。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嘉泰二年(1202年),宋宁宗诏陆游入京,主持编修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和《三朝史》,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创作诗歌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 8404篇诗文

猜您喜欢
涟今死杖下矣!痴心报主,愚直仇人;久拼七尺,不复挂念。不为张俭逃亡,亦不为杨震仰药,欲以性命归之朝廷,不图妻子一环泣耳。
(lián)今死杖下矣!痴心报主,愚直仇人¹;久拼七尺,不复挂念。不为张俭²逃亡,亦不为杨震³仰药,欲以性命归之朝廷,不图妻子一环泣耳。
译文:杨涟如今将死于狱杖之下!一片痴心来报陛下,因为耿直而被奸人仇视;豁出性命已久,不再有什么挂念。面对奸党当政,不愿像汉代张俭那样到处逃亡,也不愿像东汉杨震一样服毒自尽。想以这条性命来报答朝廷,不及顾念妻儿哭泣哀痛。
注释:¹仇人:为人所仇视。²张俭:东汉高平(今属山西)人,字元节。延熹初为东部督邮,弹劾宦官侯览,为览所诬,遂遁去。望门投止,人皆重其名行,破家相容。前后受其牵连受诛者以十数,宗职并皆殄灭。³杨震:东汉华阴(今属陕西)人,字伯起。延光初为太尉。被宦官樊丰所谮,遣归本郡,于途中饮鸩而死。⁴仰药:服毒。
打问之时,枉处赃私,杀人献媚,五日一比,限限严旨。家倾路远,交绝途穷,身非铁石,有命而已。雷霆雨露,莫非天恩,仁义一生,死于诏狱,难言不得死所。何憾于天?何怨于人?
打问之时,枉处赃私¹,杀人献媚,五日一比²,限限严旨。家倾路远,交绝途穷,身非铁石,有命而已。雷霆(tíng)雨露,莫非天恩,仁义一生,死于诏狱³,难言不得死所。何憾(hàn)于天?何怨于人?
译文:刑讯逼供之时,被冤枉定为贪赃之罪。狱吏为了献媚,发下严格的命令,每五日便来追赃。家庭倾覆,归路已远,故交断绝,穷途末路,我的身体也不是铁石所做,只是豁出性命一条而已。拷打折磨,难道不也是天恩吗?一生躬行仁义,最终死在诏狱,不能说没有死得其所。对上天和别人还有什么怨恨吗?
注释:¹“打问”句:刑讯逼供,冤枉定为贪赃罪。²比:对犯人追赃。³诏狱:锦衣卫奉皇帝命令而成立的专案。
惟我身副宪臣,曾受顾命。孔子云:“托孤寄命,临大节而不可夺!”持此一念,终可以见先帝于在天,对二祖十宗与皇天后土、天下万世矣。大笑,大笑,还大笑!刀砍东风,于我何有哉?
惟我身副宪臣¹,曾受顾命²。孔子云:“托孤寄命,临大节而不可夺³!”持此一念,终可以见先帝于在天,对二祖十宗与皇天后土、天下万世矣。大笑,大笑,还大笑!刀砍东风,于我何有哉?
译文:只因我身担御史的职责,曾经受过先帝顾命,孔子说过:“被托付幼主和国家政事的人,面临生死关头而不能动摇屈服!”坚持着这样的信念,死后也可以面对先帝的在天之灵,无愧于二祖十宗、天地和千秋万世了。念及此,除了大笑大笑还是大笑,刀斧交加,又能把我怎么样呢?
注释:¹宪臣:御史台又称宪台,杨涟官职为左都副御史,故称。²顾命:《尚书.序》:“成王将崩,命召公、毕公率诸侯相康王,作顾命。”《传》:“临终之命曰顾命。”封建社会,皇帝临终前往往召集亲信大臣托付后事,嘱咐辅佐新君。参与此事的大臣称为顾命大臣。³“托孤”二句:《论语.泰伯》:“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此处引作孔子语,系作者误记。⁴先帝:指明光宗朱常洛。⁵二祖十宗:指明熹宗(当时在任的明朝皇帝)之前的所有明朝皇帝——太祖、成祖、仁宗、宣宗、英宗、宪宗、孝宗、武宗、世宗、穆宗、神宗、光宗十二君。(惠宗、代宗当时无庙号,因此不算)⁶皇天后土:即天地。
涟即身无完骨,尸供蛆蚁,原所甘心。但愿国家强固,圣德刚明,海内长享太平之福。此痴愚念头,至死不改。
涟即身无完骨,尸供蛆蚁,原所甘心。但愿国家强固,圣德刚明,海内长享太平之福。此痴愚念头,至死不改。
译文:杨涟即使粉身碎骨,尸体被蛆蚁所食,都是心甘情愿的。只希望国家强盛,皇上圣明,天下之民能长久的享受太平之福。这种愚痴的念头,虽死不改
中兴诸将收山东,捷书夜报清昼同。
中兴诸将¹收山东²,捷书夜报清昼同³
译文:中兴的将领们收复了山东,捷报昼夜向朝廷传送。
注释:¹诸将:指广平王李俶、郭子仪等将士。²山东:此指河北一带,华山以东地区。³清昼同:昼夜频传,见得捷报完全可信。
河广传闻一苇过,胡危命在破竹中。
¹广传闻一苇过²,胡³危命在破竹中
译文:黄河虽广听说一苇便可渡过,胡命危亡就像在破竹之中。
注释:¹河:指黄河。²一苇过:一芦苇可航,形容官军渡河极易。³胡:指叛将史思明等。⁴命在破竹中:指叛军之破灭已近在眼前。
祗残邺城不日得,独任朔方无限功。
(zhǐ)¹(yè)²不日得,独任³朔方无限功。
译文:残留一座邺城不几天就可攻下,专任朔方军建立了无限勋功。
注释:¹祗残:只剩。²邺城:相州,今河南安阳。³独任:只任用。⁴朔方:指节度使郭子仪的朔方军士。
京师皆骑汗血马,回纥餧肉葡萄宫。
京师皆骑汗血马¹,回纥(hé)(wèi)²肉葡萄宫³
译文:京城里尽是骑着汗血马的士兵,回纥兵喂肉在蒲萄宫。
注释:¹汗血马:一种产于边地的宝马。²餧:同“喂”。³蒲萄宫:即汉代上林苑,代指唐宣政殿。蒲萄,即“葡萄”。
已喜皇威清海岱,常思仙仗过崆峒。
已喜皇威清海岱¹,常思仙仗²过崆(kōng)(tóng)³
译文:已经欢庆皇威扫清海岱,常常想起御驾经过崆峒。
注释:¹清海岱:就是清除了山东一带的叛军。²仙仗:皇帝的仪仗。³崆峒:山名,在今甘肃平凉西。
三年笛里关山月,万国兵前草木风。
三年笛里关山月¹,万国²兵前草木风³
译文:三年来横笛吹奏《关山月》,在各路大军面前草木都会生风。
注释:¹笛里关山月:笛声里奏着关山月的益调。关山月为汉乐府横吹曲名,为军乐、战歌。²万国:即万方。³草木风:这里有草木皆兵之意。
成王功大心转小,郭相谋深古来少。
成王¹功大心转小²,郭相³谋深古来少。
译文:成王功劳大了反而更小心,郭相深谋远虑古来很少。
注释:¹成王:指太子李俶,收复两京的主帅。²转小:转而变得小心谨慎。³郭相:郭子仪。
司徒清鉴悬明镜,尚书气与秋天杳。
司徒¹清鉴²悬明镜,尚书³与秋天杳
译文:司徒洞察秋毫恰似悬起明镜,尚书气质可与秋天比高。
注释:¹司徒:指检校司徒李光弼。²清鉴:识见明察。李光弼治军严,曾预料史思明诈降,终久必反,故说他清鉴悬明镜。³尚书:指兵部尚书王思礼。⁴气:气度。⁵秋天杳:形容如秋空般明朗高远。
二三豪俊为时出,整顿乾坤济时了。
二三豪俊¹为时出²,整顿乾坤济时³
译文:这二三位豪俊都为时而出,把整顿乾坤救济时世的大事办了。
注释:¹二三豪俊:指李俶、郭子仪、李光弼等。²为时出:应运而生。³济时:救济时危。⁴了:完毕。
东走无复忆鲈鱼,南飞觉有安巢鸟。
东走无复忆鲈鱼¹,南飞觉有安巢鸟²
译文:往东走不再为了想鲈鱼,往南飞看到有安居巢中的禽鸟。
注释:¹“东走”句:翻用西晋张翰的话,意谓现在不必像张翰那样避乱,可以放心做官了。《世说新语》:“张翰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菰菜羮、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驾便归。”²“南飞”句:翻用曹操《短歌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是说一般人民也有家可归。
青春复随冠冕入,紫禁正耐烟花绕。
青春复随冠冕(miǎn)¹²,紫禁正耐³烟花绕。
译文:春天又随皇帝来到长安,紫禁城正好烟花飞绕。
注释:¹冠冕:指上朝的群臣。²入:指进入皇宫。³正耐:正相称。⁴烟花:指朝贺时点燃的香烟。
鹤禁通宵凤辇备,鸡鸣问寝龙楼晓。
鹤禁¹通宵凤辇(niǎn)²备,鸡鸣问寝³龙楼晓。
译文:太子乘车通宵待发御驾也齐备,鸡鸣问寝到龙楼时正天晓。
注释:¹鹤禁:太子的车。²凤辇:天子之车。³问寝:问候起居。⁴龙楼:皇帝住处,此处指唐玄宗的住地。
攀龙附凤势莫当,天下尽化为侯王。
攀龙附凤¹势莫当,天下尽化为侯王²
译文:攀龙附凤气势无人能比拟,天下变化成那么多侯王。
注释:¹攀龙附凤:这里指攀附唐肃宗和张淑妃的李辅国等。靠其有拥戴唐肃宗之功,回京后气焰极高。²化为侯王:形容唐肃宗封官之滥。当时肃宗大肆加封跟从唐玄宗入蜀和跟唐肃宗在灵武的扈从之臣。
汝等岂知蒙帝力,时来不得夸身强。
汝等¹岂知蒙帝力²,时³来不得夸身强
译文:你们难道不知是依仗皇帝力量?时运来到不该自夸身强。
注释:¹汝等:斥骂的称呼,指李辅国辈。²蒙帝力:仰仗了皇帝的力量。³时:时运。⁴夸身强:夸耀自己有什么大本事。
关中既留萧丞相,幕下复用张子房。
关中既留萧丞相¹,幕下复用张子房²
译文:关中留下了萧丞相,幕下又起用了张子房。
注释:¹萧丞相:汉代萧何,此指房琯。²张子房:汉代张良,此指张镐。
张公一生江海客,身长九尺须眉苍。
张公¹一生江海客²,身长九尺须眉苍。
译文:张公一生本来志在四海,身高九尺须眉苍苍。
注释:¹张公:指张镐。²江海客:指张镐“居身清廉”“不事中要”。
征起适遇风云会,扶颠始知筹策良。
征起¹适遇风云会¹,扶颠³始知筹策良。
译文:应召出生恰逢风云际会,扶持危局方知他策划精良。
注释:¹征起:被征召而起来做官。²风云会:风云际会。动乱时明君与贤臣的遇合。³扶颠:扶持国家的颠危。张镐曾预料史思明的诈降。两京收复,张镐出力颇多。
青袍白马更何有,后汉今周喜再昌。
青袍白马¹更何有²,后汉今周³喜再昌
译文:“青袍白马”的侯景之流还留下什么?国家像后汉东周般欢庆再盛昌。
注释:¹青袍白马:把安史之乱喻梁武帝时的侯景之乱。侯景作乱,部下皆骑自马,穿青衣。²更何有:是说不难平定。³后汉今周:用周、汉中兴之主汉光武帝和周宣王比拟唐肃宗。⁴再昌:中兴。
寸地尺天皆入贡,奇祥异瑞争来送。
寸地尺天¹皆入贡,奇祥异瑞争来送。
译文:天地间处处都入贡,奇异的祥瑞争相进送。
注释:¹寸地尺天:指全国各地。
不知何国致白环,复道诸山得银瓮。
不知何国致白环¹,复道诸山得银瓮(wèng)²
译文:不知从哪个国家弄来白环,又说在那些山里得到银瓮。
注释:¹白环:传说中西王母朝虞舜时献的宝物。²银瓮:银质盛酒器。《孝经援神契》载:神灵滋液有银瓮,不汲自满,传说王者刑罚得当,则银瓮出。
隐士休歌紫芝曲,词人解撰河清颂。
隐士休歌紫芝曲¹,词人解²撰河清颂³
译文:隐士们不再歌唱《紫芝曲》,诗人们懂得撰写《河清颂》。
注释:¹紫芝曲:秦末号称”四皓“的四隐士所作。²解:懂得。³河清颂:即南朝宋文帝元嘉年间(424—453年)鲍照所作《河清颂》。
田家望望惜雨干,布谷处处催春种。
田家望望¹惜雨干,布谷处处催春种。
译文:农民急切盼望不要干旱,布谷处处鸣叫催促春种。
注释:¹望望:望了又望。当时正遇春旱,农民盼雨。两句表现了作者忧民之心。
淇上健儿归莫懒,城南思妇愁多梦。
(qí)上健儿¹归莫懒,城南思妇²愁多梦。
译文:淇上的健儿赶快归来莫懒散,城南的思妇忧愁多入梦。
注释:¹淇上健儿:指围攻邺城的士卒。淇,淇水,在邺城附近。²城南思妇:泛指将士的妻子。
安得壮士挽天河,净洗甲兵长不用。
安得壮士挽天河¹,净洗甲兵²长不用。
译文:哪里能得到壮士引来天河水,洗干净甲兵永远不再使用。
注释:¹天河:即银河。²洗甲兵:传说武王伐纣,遇大雨,武王曰:此天洗甲兵。

  现代的读者接触古诗,常常认为具有现实批判性的作品名篇很多,而“颂”体诗歌难得佳作。杜甫《洗兵马》是个例外。诗中有句说“词人解撰河清颂”(424—453年期间,即南朝宋文帝元嘉年间,河、济俱清,鲍照作《河清颂》赞美),这首诗本身就可说是热情洋溢的《河清颂》。

  第一段(从“中兴诸将收山东”至“万国军前草木风”)以歌颂战局的神变开端。唐室在中兴诸将的努力下,已光复华山以东包括河北大片土地,捷报昼夜频传。三句借用以说克敌极易,安史乱军的覆灭已成“破竹”之势。当时,安庆绪困守邺城,所以说“祗残邺城不日得”。复兴大业与善任将帅关系很大,“独任朔方无限功”既是肯定与赞扬当时朔方节度使郭子仪在平叛战争中的地位和功绩,又是表达一种意愿,希望朝廷信赖诸将,以奏光复无限之功。以上有很多叙述的地方,“京师”二句则描绘了两个显示胜利喜庆气氛的画面:长安街上出入的官员们,都骑着产于边地的名马,春风得意;助战有功的回纥兵则在“蒲萄宫”备受款待,大吃大喝。“餧(喂)肉”二字描状生动,客观铺写中略微寓含讽意。从“捷书夜报”句至此,句句申明战争克捷的意思,节奏急促,几乎使读者应接不暇,也犹如带有破竹之势。以下意思略微转折,“已喜皇威清海岱”一句结束上面的意思,当时河北尚未完全克复,说“清海岱”显得用词有分寸;“常思仙仗过崆峒”一句启下,意在警告唐肃宗居安思危,勿忘当初“銮舆播迁”、往来于崆峒山的艰难日子。紧接以“三年笛里”一联,极概括地写出战争带来的创伤。安史之乱三年来,笛咽关山,兵惊草木,人民饱受乱离的痛苦。此联连同上联,抚今追昔,痛定思痛,淋漓悲壮,在欢快的用词中小作波折,而不一味流走,极尽抑扬顿挫的情致,将作者激动而复杂的心情写出。

  第二段(从“成王功大心转小”到“鸡鸣问寝龙楼晓”)逆接开篇“中兴诸将”四字,以铺张排比句式,对李豫、郭子仪等人致词赞美。“成王”收复两京时为天下兵马元帅,“功大心转小”,赞颂其成大功后更加小心谨慎。随后盛赞郭子仪的谋略、司徒李光弼的明察、尚书王思礼的高远气度。四句中,前两句平直叙来,后两句略作譬喻,铺述排比中有变化。赞语既切合各人身份事迹,又表达出对光复大业卓有贡献的“豪俊”的钦仰。“二三豪俊为时出”,总束前意,说他们本来就是为重整乾坤,应运而生的。“东走无复”以下六句承接“整顿乾坤济时了”而展开描写,从普天下的喜庆写到宫禁中的新气象,调子轻快:做官的人弹冠庆贺,不必弃官避乱;平民百姓也能安居乐业,如鸟归巢;春天的繁华景象正随朝仪之再整而重新回到宫禁,天子与上皇也能实施“昏定晨省”的宫廷故事。上上下下都是一派熙洽气象。

  第三段(从“攀龙附凤势莫当”至“后汉今周喜再昌”)一开头就揭示一种政治弊端:朝廷赏爵太滥,许多投机者无功受禄,一时有“天下尽化为侯王”之虞。“汝等”二句即对此辈作申斥语,声调一变而为愤激。继而又将张镐、房琯等作为上述腐朽势力的对立面来歌颂,声调复转为轻快,这样一张一弛,极富擒纵唱叹之致。“青袍白马”句以南朝北来降将侯景来对比安史之乱中的叛将,说明叛将不堪一击;“后汉今周”句则以周、汉的中兴比喻时局。当时,房琯、张镐都已经罢相,诗人希望朝廷能复用他们,所以特加表彰,与赞扬“中兴诸将”互为表里。张镐于758年(乾元元年)五月罢相,改任荆王府长史。这里说“幕下复用”,措意深婉。这一段表明杜甫的政治眼光。

  第四段(从“寸地尺天皆入贡”到篇终)先用六句申明“后汉今周喜再昌”之意,说四方皆来入贡,海内遍呈祥瑞,举国称贺。以下继续说:隐士们也不必再避乱遁世,文人们都在大写歌颂诗文。至此,诗人是“颂其已然”,同时他又并未忘记民生忧患,从而又“祷其将然”:时值春耕逢旱,农夫盼雨;而“健儿”、“思妇”还未得团圆,社会的安定,生产的恢复,均有赖战争的最后胜利。诗人勉励围困邺城的“淇上健儿”要“归莫懒”,寄托着希望他们早日成功的殷勤之意。这几句话虽不多,却唱出诗人对人民的关切,表明他是把战争胜利作为安定社会与发展生产的重要前提来歌颂的。正由于这样,诗人在篇末唱出了他的强烈愿望和诗章的最强音:“安得壮士挽天河,尽洗甲兵长不用!”

  这首诗的基调是歌颂祝愿性的,热烈欢畅,兴致淋漓,将诗人那种热切关怀国家命运、充满乐观信念的感情传达出来了,是一曲展望胜利的颂歌。诗中对大好形势下出现的某些不良现象也有批评和忧虑,但并不影响诗人对整体形势的兴奋与乐观。诗章以宏亮的声调,壮丽的词句,浪漫夸张的语气,表达了极大的喜悦和歌颂。杜甫的诗原本以“沉郁”的诗风见称,而此篇是杜甫古风中的别调。

  从艺术形式看,采用了华丽严整、兼有古近体之长的“四杰体”。词藻富赡,对偶工整,用典精切,气势雄浑阔大,与诗歌表达的喜庆内容完全相宜。诗的韵脚,逐段平仄互换;声调上忽疾忽徐,忽翕忽张,热情奔放中富有顿挫之致,词句清丽而能有苍劲之气,诗句跌宕生姿,大大增强了诗篇的艺术感染力。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478-480
阮公虽沦迹,识密鉴亦洞。
阮公虽沦迹,识密鉴亦洞。
沉醉似埋照,寓词类托讽。
沉醉似埋照,寓词类托讽。
长啸若怀人,越礼自惊众。
长啸若怀人,越礼自惊众。
物故不可论,途穷能无恸。
物故不可论,途穷能无恸。

  据《宋书·颜延之传》上说,延之初为步兵校尉,好酒疏放,不能苟合当朝权贵,见刘湛、殷景仁等大权独揽,意有不平,曾说道:“天下的事情当公开让天下人知道,一个人的智慧怎能承担呢?”辞意激昂,因而每每触犯当权者,刘湛等很忌恨他,在彭城王义康前诽谤他,于是令其出任永嘉太守,延之内心怨愤,遂作《五君咏》五首,分别歌咏“竹林七贤”中的阮籍、嵇康、刘伶、阮咸和向秀五人,这是第一首,咏阮籍。

  阮籍曾做过步兵校尉,所以称他为阮步兵。他外表沉晦,而内心却具有清醒的认识,故诗的第一句就说:“阮公虽沦迹,识密鉴亦洞。”史传上说阮籍喜怒不形于色,口不臧否人物,有意地隐晦其踪迹,其实,他的识鉴精密,对于时事有极敏锐的洞察力。如曹爽辅政的时候,曾召他为参军,阮籍以疾辞,屏居田里,岁余而曹爽被诛,时人都佩服他的远见,这就足以说明阮籍的缄默与隐沦,只是为了远身避祸。

  “沉醉似埋照,寓词类托讽”二句表现了阮籍生活的两个主要方面:饮酒与作诗。《晋书》本传上说:“籍本有济世志,属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籍由是不与世事,遂酣饮为常。文帝初欲为武帝求婚于籍,籍醉六十日,不得言而止。钟会数以时事问之,欲因其可否致之罪,皆以酣醉获免。”这里所举诸事都说明他以醉酒来避免是非与祸害,因而颜延之的诗中说阮籍沉湎于酒只是为了把自己的才识深自敛藏起来。这里的“照”,就是指其才华熠熠闪耀。阮籍既以醉态来掩饰才华,故云“埋照”,“沉醉似埋照”五字之中即将阮氏的许多行迹櫽括其中,揭示了他嗜酒狂饮的真正动机。“寓词”句指出了阮籍文学创作的特点,尤指他八十二首《咏怀诗》,其中阮籍大量地运用了比兴寄托和象征的手法,以隐晦的手法自表心迹,展现了他生活中的各种感慨。颜延之就说过“阮籍在晋文常虑祸患,故发此咏。”(《文选》李善注引)李善也说:“嗣宗身仕乱朝,常恐罹谤遇祸,因兹发咏,故每有忧生之嗟。虽志在刺讥,而文多隐避,百代之下,难以情测。”因而历代文人都以为阮籍的这组诗是托物咏志、寓讽于辞的典型之作,其中表现了他忧时悯乱的深沉哀思。颜延之对此有深切的认识,可以说是最早揭示出《咏怀诗》深意的人。

  “长啸若怀人,越礼自惊众”两句也是本于史传对阮籍生平事迹的概括,据《魏氏春秋》上说,阮籍少时曾游苏门山,苏门山有一位隐居的高士,阮籍前往与他“谈太古无为之道,及论五帝三王之义”,然苏门先生却不与他交一言,阮籍于是对他长啸一声,清韵响亮,苏门先生只是淡淡地一笑,至阮籍下山后,只听到山间响起了一种像是凤凰鸣叫的声音,知是苏门先生的回答,这就是“长啸”句的本事。至于阮籍不受礼教束缚的故事也很多,据《世说新语》中说,阮籍的母亲去世后,裴楷前去吊丧,阮籍却还醉熏熏地披着头发箕踞在床上,裴坐在地下哭着吊唁一番以后就走了,有人问裴楷说:“凡是吊丧,主人哭后,客人才行礼。阮籍既然不哭,你为什么哭呢?”裴说:“阮方外之人,故不崇礼制;我辈俗中人,故以仪轨自居。”又如阮籍的嫂嫂曾回娘家去,阮籍与她道别,在男女授受不亲的封建社会中这种事情颇受人非议,以为是不合礼法的,阮却说:“礼岂为我辈设也。”故颜延之说阮籍能超越礼法,令众人惊异。

  “物故不可论,途穷能无恸”两句即解释阮籍为何口不臧否人物,对于时事不加评论的原因,因为时事已到了不可评论的地步,然而,他的感愤与不满却在穷途而哭的事实中表现出来,据《三国志·魏志·王粲传》注中引《魏氏春秋》说阮籍“时率意独驾,不由经路,车迹所穷,辄痛哭而反。”这两句将阮籍不论当世人物与穷途而哭这两件典型的事例联系起来,指出了其中的内在的关系,遂揭示了阮氏的真正人格和对现实的态度。

  这首诗虽然是咏历史人物的,然也寄寓了作者自身的怀抱,特别是在最后两句中,一种对时事不堪细论的悲愤之情溢于言表。据史载,颜延之也性喜饮酒,行为放达。他虽身经晋宋易代的沧桑而出仕新朝,然好肆意直言,于现实多所不满,故于此诗中他通过对阮籍的怀念而表达了自己郁郁不得意的情怀。

  此诗运用了史传中关于阮籍的记载,择取了典型的事例,在短短四十字中将阮籍的一生刻画殆尽,并由此而表现出他的精神。其中点化史传之语入诗也能恰到好处,不落理路与言筌,自铸新词,却句句有本,可谓无一字无来历。

ruǎnbīng--yányánzhī

ruǎngōngsuīlúnshíjiàndòng

chénzuìshìmáizhàolèituōfěng

zhǎngxiàoruò怀huáirényuèjīngzhòng

lùnqióngnéngtòng

冰雪透香肌。姑射仙人不似伊。濯锦江头新样锦,非宜。故著寻常淡薄衣。
冰雪透香肌。姑射仙人不似伊¹。濯(zhuó)锦江²头新样锦,非宜³。故著寻常淡薄衣。
译文:香的皮肉透出冰雪晶莹之色,就是藐姑射山的仙人也不如她美丽。成都出的新花样的蜀锦,不适合她。特地穿上日家常朴素衣服。
注释:¹不似伊:还赶不上你。伊,你。²濯锦江:在今四川成都市郊,又名浣花溪或百花潭,是著名蜀锦的产地。³非宜:不适宜。
暖日下重帏。春睡香凝索起迟。曼倩风流缘底事,当时。爱被西真唤作儿。
暖日下重帏(wéi)¹。春睡香凝索²起迟。曼倩(qiàn)风流缘底事,当时。爱被西真唤作儿³
译文:温暖的日子放下层层帐幕。她睡着了,室内焚的香,烟气不散,叫她起来,她很迟才起来。东方朔风格不同凡俗,为什么当时常被西真唤作“儿”呢?
注释:¹下重帏:放下层层的幕帐,表示清净安睡。²索:须,应,得。³曼倩三句:曼倩是汉武帝时文人东方朔的字。在古代传说中,东方朔是个仙人。西真曾称东方朔为“邻家小儿”。底事:这事。儿:对晚辈的昵称。

  上片以姑射山上的仙子相比拟,“冰雪透香肌。姑射仙人不似伊。”在词人眼中,爱妻闰之的肌肤像冰雪一般洁白细嫩,而且随时散发着微微香气,有如神话中姑射山中的神女,但是神女似乎还赶不上闰之的美貌。“不似伊”三字,倾尽了词人对闰之的钟爱之情。下文则从内在品格上着力渲染闰之的勤俭质朴,但却不直接说出,而是从她穿着打扮的外表上落笔,显得句法生新:“濯锦江头新样锦,非宜。故著寻常淡薄衣。”在濯锦江边生产着各种花样翻新的锦缎,但是,这对闰之是不适宜的,她平时所穿的都是些寻常的淡薄衣衫。词人在后来写的《祭亡妻同安郡君文》中曾这样高度评价闰之的品德道:“妇职既修,母仪甚敦。”可见,闰之是一位具有传统美德的妇女典型,也正是在这一点上,使词人对闰之的感情愈加笃厚。

  下片进一步描绘王闰之的清心寡欲和雍容睡态,愈加令人惜爱。“暖日下重帏。春睡香凝索起迟。”而下文“曼倩风流缘底事,当时。爱被西真唤作儿。”则转向了词人自己,他以西汉风流才子东方朔自喻,说他当时热恋着王闰之。末句是用《汉武内传》典,以此末句之“爱被西真唤作儿”,显得极其生动亲切。“儿”字是一种亲昵之称,从西王母神仙口中唤出,不仅活灵活现,犹如目前,而且抬高了词人存在的现实价值,颇有自许傲世的味道。再从《汉武内传》叙述东方朔的毕生才干和曲折遭际来看,似蕴含了词人的身世之感,正影射出曾在朝中反对新法而屡遭贬谪和“补外”的坎坷经历。由于他的反变法是光明磊落的,是“此心耿耿,归于忧国”的,故他有着自信、自傲的心态。这也符合词人“外迁”任杭州太守时的心绪。

  这首词淋漓尽致地刻画了继妻王闰之的外貌形体美和内秀品格美的形象。全词清新婉丽,明净流美,用典寓意,自然高迈。

参考资料:
1、 朱靖华,饶学刚,王文龙编著,苏轼词新释辑评 (下册),中国书店,,第1115-1118页
莎衫筠笠,正是村村农务急。绿水千畦,惭愧秧针出得齐。
¹衫筠笠(lì),正是村村农务急。绿水千畦(qí),惭愧²秧针出得齐。
译文:农民们身披蓑衣,头戴斗笠在田间紧张地忙碌着,这正是家家户户农忙的时节。千畦的绿水中,细嫩的秧苗长得出奇的整齐,真是难得。
注释:¹莎:蓑,草衣。“莎”“蓑”音同借用。²惭愧:感幸之辞,犹说“侥悻”。
风斜雨细,麦欲黄时寒又至。馌妇耕夫,画作今年稔岁图。
风斜水细,麦欲黄时寒又至。馌(yè)¹妇耕夫,画作今年稔(rěn)²图。
译文:斜风细雨,连日不晴,小麦将黄熟时天又转冷。男人们都去田裡抢收抢种,妇女们送饭来到田头。水田、秧田、麦田,男人、女人冒雨插秧、收麦,以勤劳的双手,描绘出一幅丰收在望的图画。
注释:¹馌:往田里送饭。²稔岁:丰年。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